'孩子會養成壞習慣,都是因為父母少說了這幾句話'

不完美媽媽 摔跤 豆漿 我家有孩初長成 2019-08-30
"

今天在地鐵上看到了一個特別不文明的行為,一個七八歲的小男孩兒坐在座位上一個人佔兩個位置不說,還把穿著涼鞋的腳踩在座位上扣腳趾。

而孩子媽媽卻只是坐在旁邊玩手機,對孩子的行為不聞不問。

"

今天在地鐵上看到了一個特別不文明的行為,一個七八歲的小男孩兒坐在座位上一個人佔兩個位置不說,還把穿著涼鞋的腳踩在座位上扣腳趾。

而孩子媽媽卻只是坐在旁邊玩手機,對孩子的行為不聞不問。

孩子會養成壞習慣,都是因為父母少說了這幾句話

找不到合適的圖,自己畫了一個,有點醜,意思是這意思。

本來孩子是正常坐著的,不過有些吵鬧,總是嘰嘰喳喳地問媽媽東西。

"媽媽,我們待會去吃什麼呀?媽媽,我們可以去吃肯德基嗎?還是不要了吧,我們去吃必勝客吧!媽媽,媽媽,我們到底去吃什麼呀……"

終於,孩子的碎碎念惹惱了媽媽,媽媽低聲吼了一句:"別吵了,帶你去吃什麼就吃什麼。"

這下孩子倒是安靜了下來了,不過見媽媽不理睬自己,自己又沒東西玩,便摳起了腳趾。扣腳趾當然不會彎下腰來摳,於是便出現了以上的一幕。

媽媽在旁邊只顧著自己看手機,不知道她有沒有看到孩子的不雅行為。或許手機太過吸引人而沒注意,又或許注意到了也不想管。只要孩子不吵自己,那就這樣吧。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的壞毛病都是被父母的不耐煩,不想管,慣出來的。

1 父母總是不喜歡多說兩句話。

記得之前坐公交車時,一位母親帶著兩個孩子上了車。一個七八歲的樣子,一個只有四五歲。那天車上人不少,只有零星幾個座位空著。

於是媽媽就讓老大去公交車後面比較高的座位上坐著,自己則抱著老二坐在了愛心專座上。

可能是小孩子有些膽怯,一個人坐在後面看不見母親有些害怕,於是在公交車行駛中突然走下座位,想到媽媽身邊去。

"

今天在地鐵上看到了一個特別不文明的行為,一個七八歲的小男孩兒坐在座位上一個人佔兩個位置不說,還把穿著涼鞋的腳踩在座位上扣腳趾。

而孩子媽媽卻只是坐在旁邊玩手機,對孩子的行為不聞不問。

孩子會養成壞習慣,都是因為父母少說了這幾句話

找不到合適的圖,自己畫了一個,有點醜,意思是這意思。

本來孩子是正常坐著的,不過有些吵鬧,總是嘰嘰喳喳地問媽媽東西。

"媽媽,我們待會去吃什麼呀?媽媽,我們可以去吃肯德基嗎?還是不要了吧,我們去吃必勝客吧!媽媽,媽媽,我們到底去吃什麼呀……"

終於,孩子的碎碎念惹惱了媽媽,媽媽低聲吼了一句:"別吵了,帶你去吃什麼就吃什麼。"

這下孩子倒是安靜了下來了,不過見媽媽不理睬自己,自己又沒東西玩,便摳起了腳趾。扣腳趾當然不會彎下腰來摳,於是便出現了以上的一幕。

媽媽在旁邊只顧著自己看手機,不知道她有沒有看到孩子的不雅行為。或許手機太過吸引人而沒注意,又或許注意到了也不想管。只要孩子不吵自己,那就這樣吧。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的壞毛病都是被父母的不耐煩,不想管,慣出來的。

1 父母總是不喜歡多說兩句話。

記得之前坐公交車時,一位母親帶著兩個孩子上了車。一個七八歲的樣子,一個只有四五歲。那天車上人不少,只有零星幾個座位空著。

於是媽媽就讓老大去公交車後面比較高的座位上坐著,自己則抱著老二坐在了愛心專座上。

可能是小孩子有些膽怯,一個人坐在後面看不見母親有些害怕,於是在公交車行駛中突然走下座位,想到媽媽身邊去。

孩子會養成壞習慣,都是因為父母少說了這幾句話

司機看到小孩子在行駛中亂走動,立刻呵斥了一聲:"誰家的孩子,看看好,不要亂走。"

這時老大也正好走到了媽媽身邊,媽媽聽了司機的警告臉色有些不好。打了下孩子的背說了句:"你過來幹什麼,回去坐好。"又把孩子趕了回去。

於是孩子又委屈巴巴,小心翼翼地走回到了座位上。還好這一路上沒什麼特殊情況,司機開得也還算穩,孩子沒出什麼事。但這位家長也確實太大意了。

稍微往不好的方向想一想,萬一汽車行駛中出了什麼特殊情況,一個急剎車,孩子摔倒了怎麼辦?磕著碰著哪了不得心疼好一會兒?

母親原本只是想讓孩子有座位坐,這沒有錯。孩子一個人坐在後面,周圍都是不認識的大人,坐在座位上又看不到媽媽,有些害怕也正常。

可是如果媽媽能夠在安排孩子座位前告訴孩子:"不要怕,你先去後面坐著,我們很快就到了。媽媽會一直在前面看著你的,到站了媽媽就叫你。"是不是孩子就能安心很多呢?

許多父母都習慣告訴孩子去做什麼,不許做什麼,可卻很少告訴孩子為什麼這麼做,為什麼不這麼做。

孩子只是習慣性地聽從,卻並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

2 多說兩句話有什麼不一樣?

同樣是在公交車上,我見到過一個奶奶對孫子真的驚豔到我的教育。

當時車子上很空,沒有多少人。上了車以後四五歲的寶寶說:"奶奶,我想自己坐。"奶奶想了一下說可以,於是便把孩子抱上了座位,一隻手牽著孩子防止孩子摔跤。

孩子坐在座位上明顯很興奮。這時奶奶突然喊了他一聲,說:"寶寶,你現在可以自己坐,但如果待會車上座位坐滿了還有人站著,寶寶就坐到奶奶腿上來好不好呀?"

寶寶似乎有些不明就裡,指著旁邊的空座說:"有位子,有。"

奶奶說:"對,我知道現在有,我說的是如果待會兒沒座位了,寶寶就坐到奶奶腿上,把位置讓給別人好不好?"

"

今天在地鐵上看到了一個特別不文明的行為,一個七八歲的小男孩兒坐在座位上一個人佔兩個位置不說,還把穿著涼鞋的腳踩在座位上扣腳趾。

而孩子媽媽卻只是坐在旁邊玩手機,對孩子的行為不聞不問。

孩子會養成壞習慣,都是因為父母少說了這幾句話

找不到合適的圖,自己畫了一個,有點醜,意思是這意思。

本來孩子是正常坐著的,不過有些吵鬧,總是嘰嘰喳喳地問媽媽東西。

"媽媽,我們待會去吃什麼呀?媽媽,我們可以去吃肯德基嗎?還是不要了吧,我們去吃必勝客吧!媽媽,媽媽,我們到底去吃什麼呀……"

終於,孩子的碎碎念惹惱了媽媽,媽媽低聲吼了一句:"別吵了,帶你去吃什麼就吃什麼。"

這下孩子倒是安靜了下來了,不過見媽媽不理睬自己,自己又沒東西玩,便摳起了腳趾。扣腳趾當然不會彎下腰來摳,於是便出現了以上的一幕。

媽媽在旁邊只顧著自己看手機,不知道她有沒有看到孩子的不雅行為。或許手機太過吸引人而沒注意,又或許注意到了也不想管。只要孩子不吵自己,那就這樣吧。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的壞毛病都是被父母的不耐煩,不想管,慣出來的。

1 父母總是不喜歡多說兩句話。

記得之前坐公交車時,一位母親帶著兩個孩子上了車。一個七八歲的樣子,一個只有四五歲。那天車上人不少,只有零星幾個座位空著。

於是媽媽就讓老大去公交車後面比較高的座位上坐著,自己則抱著老二坐在了愛心專座上。

可能是小孩子有些膽怯,一個人坐在後面看不見母親有些害怕,於是在公交車行駛中突然走下座位,想到媽媽身邊去。

孩子會養成壞習慣,都是因為父母少說了這幾句話

司機看到小孩子在行駛中亂走動,立刻呵斥了一聲:"誰家的孩子,看看好,不要亂走。"

這時老大也正好走到了媽媽身邊,媽媽聽了司機的警告臉色有些不好。打了下孩子的背說了句:"你過來幹什麼,回去坐好。"又把孩子趕了回去。

於是孩子又委屈巴巴,小心翼翼地走回到了座位上。還好這一路上沒什麼特殊情況,司機開得也還算穩,孩子沒出什麼事。但這位家長也確實太大意了。

稍微往不好的方向想一想,萬一汽車行駛中出了什麼特殊情況,一個急剎車,孩子摔倒了怎麼辦?磕著碰著哪了不得心疼好一會兒?

母親原本只是想讓孩子有座位坐,這沒有錯。孩子一個人坐在後面,周圍都是不認識的大人,坐在座位上又看不到媽媽,有些害怕也正常。

可是如果媽媽能夠在安排孩子座位前告訴孩子:"不要怕,你先去後面坐著,我們很快就到了。媽媽會一直在前面看著你的,到站了媽媽就叫你。"是不是孩子就能安心很多呢?

許多父母都習慣告訴孩子去做什麼,不許做什麼,可卻很少告訴孩子為什麼這麼做,為什麼不這麼做。

孩子只是習慣性地聽從,卻並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

2 多說兩句話有什麼不一樣?

同樣是在公交車上,我見到過一個奶奶對孫子真的驚豔到我的教育。

當時車子上很空,沒有多少人。上了車以後四五歲的寶寶說:"奶奶,我想自己坐。"奶奶想了一下說可以,於是便把孩子抱上了座位,一隻手牽著孩子防止孩子摔跤。

孩子坐在座位上明顯很興奮。這時奶奶突然喊了他一聲,說:"寶寶,你現在可以自己坐,但如果待會車上座位坐滿了還有人站著,寶寶就坐到奶奶腿上來好不好呀?"

寶寶似乎有些不明就裡,指著旁邊的空座說:"有位子,有。"

奶奶說:"對,我知道現在有,我說的是如果待會兒沒座位了,寶寶就坐到奶奶腿上,把位置讓給別人好不好?"

孩子會養成壞習慣,都是因為父母少說了這幾句話

寶寶這次聽懂了,乖巧地點了點頭說好。

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滿足孩子的需求,同時也為沒有條件時做好心理準備。這樣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孩子是教出來的,需要一遍一遍地教導,告誡。孩子的領悟能力沒有那麼差,只要你肯多說幾句,多說幾遍,孩子就會知道自己到底為什麼應該這麼做。

曾經聽過這樣一件事兒,一個男孩兒在早餐店裡吃早餐時,失手打翻了一杯豆漿。

於是爸爸找服務生要了塊抹布,讓孩子自己把桌子擦乾淨。期間服務生說沒關係,放著他們弄好了。

但爸爸還是拒絕了,堅持讓孩子自己弄完,然後自己去把抹布洗了,將其交還給服務員。

"

今天在地鐵上看到了一個特別不文明的行為,一個七八歲的小男孩兒坐在座位上一個人佔兩個位置不說,還把穿著涼鞋的腳踩在座位上扣腳趾。

而孩子媽媽卻只是坐在旁邊玩手機,對孩子的行為不聞不問。

孩子會養成壞習慣,都是因為父母少說了這幾句話

找不到合適的圖,自己畫了一個,有點醜,意思是這意思。

本來孩子是正常坐著的,不過有些吵鬧,總是嘰嘰喳喳地問媽媽東西。

"媽媽,我們待會去吃什麼呀?媽媽,我們可以去吃肯德基嗎?還是不要了吧,我們去吃必勝客吧!媽媽,媽媽,我們到底去吃什麼呀……"

終於,孩子的碎碎念惹惱了媽媽,媽媽低聲吼了一句:"別吵了,帶你去吃什麼就吃什麼。"

這下孩子倒是安靜了下來了,不過見媽媽不理睬自己,自己又沒東西玩,便摳起了腳趾。扣腳趾當然不會彎下腰來摳,於是便出現了以上的一幕。

媽媽在旁邊只顧著自己看手機,不知道她有沒有看到孩子的不雅行為。或許手機太過吸引人而沒注意,又或許注意到了也不想管。只要孩子不吵自己,那就這樣吧。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的壞毛病都是被父母的不耐煩,不想管,慣出來的。

1 父母總是不喜歡多說兩句話。

記得之前坐公交車時,一位母親帶著兩個孩子上了車。一個七八歲的樣子,一個只有四五歲。那天車上人不少,只有零星幾個座位空著。

於是媽媽就讓老大去公交車後面比較高的座位上坐著,自己則抱著老二坐在了愛心專座上。

可能是小孩子有些膽怯,一個人坐在後面看不見母親有些害怕,於是在公交車行駛中突然走下座位,想到媽媽身邊去。

孩子會養成壞習慣,都是因為父母少說了這幾句話

司機看到小孩子在行駛中亂走動,立刻呵斥了一聲:"誰家的孩子,看看好,不要亂走。"

這時老大也正好走到了媽媽身邊,媽媽聽了司機的警告臉色有些不好。打了下孩子的背說了句:"你過來幹什麼,回去坐好。"又把孩子趕了回去。

於是孩子又委屈巴巴,小心翼翼地走回到了座位上。還好這一路上沒什麼特殊情況,司機開得也還算穩,孩子沒出什麼事。但這位家長也確實太大意了。

稍微往不好的方向想一想,萬一汽車行駛中出了什麼特殊情況,一個急剎車,孩子摔倒了怎麼辦?磕著碰著哪了不得心疼好一會兒?

母親原本只是想讓孩子有座位坐,這沒有錯。孩子一個人坐在後面,周圍都是不認識的大人,坐在座位上又看不到媽媽,有些害怕也正常。

可是如果媽媽能夠在安排孩子座位前告訴孩子:"不要怕,你先去後面坐著,我們很快就到了。媽媽會一直在前面看著你的,到站了媽媽就叫你。"是不是孩子就能安心很多呢?

許多父母都習慣告訴孩子去做什麼,不許做什麼,可卻很少告訴孩子為什麼這麼做,為什麼不這麼做。

孩子只是習慣性地聽從,卻並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

2 多說兩句話有什麼不一樣?

同樣是在公交車上,我見到過一個奶奶對孫子真的驚豔到我的教育。

當時車子上很空,沒有多少人。上了車以後四五歲的寶寶說:"奶奶,我想自己坐。"奶奶想了一下說可以,於是便把孩子抱上了座位,一隻手牽著孩子防止孩子摔跤。

孩子坐在座位上明顯很興奮。這時奶奶突然喊了他一聲,說:"寶寶,你現在可以自己坐,但如果待會車上座位坐滿了還有人站著,寶寶就坐到奶奶腿上來好不好呀?"

寶寶似乎有些不明就裡,指著旁邊的空座說:"有位子,有。"

奶奶說:"對,我知道現在有,我說的是如果待會兒沒座位了,寶寶就坐到奶奶腿上,把位置讓給別人好不好?"

孩子會養成壞習慣,都是因為父母少說了這幾句話

寶寶這次聽懂了,乖巧地點了點頭說好。

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滿足孩子的需求,同時也為沒有條件時做好心理準備。這樣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孩子是教出來的,需要一遍一遍地教導,告誡。孩子的領悟能力沒有那麼差,只要你肯多說幾句,多說幾遍,孩子就會知道自己到底為什麼應該這麼做。

曾經聽過這樣一件事兒,一個男孩兒在早餐店裡吃早餐時,失手打翻了一杯豆漿。

於是爸爸找服務生要了塊抹布,讓孩子自己把桌子擦乾淨。期間服務生說沒關係,放著他們弄好了。

但爸爸還是拒絕了,堅持讓孩子自己弄完,然後自己去把抹布洗了,將其交還給服務員。

孩子會養成壞習慣,都是因為父母少說了這幾句話

父子倆坐下後,爸爸並沒有責怪兒子,只是告訴兒子他會把豆漿打翻是因為拿的姿勢不對。並演示正確姿勢給兒子看了一遍,讓兒子重新端一次,這一次兒子就沒有打翻。

事實證明,犯錯是孩子的天性,因為他不懂,所以他會犯。但是隻要父母能夠給予正確的引導,告訴他為什麼錯了,應該怎麼做,孩子懂了自然會改正。

3 教育在於溝通和交流。

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往往會忽略孩子的感受和領略能力。總是一股腦兒地把自己想說的東西倒出來,也不管孩子吸收沒吸收,就當是自己教育過了。

這時候的孩子大多是迷惘的。他們只知道自己好像做錯了什麼,可是又不知道錯在哪裡,更不敢問剛剛"教育"過自己的父母。

於是只能裝作自己知道了的樣子,認認真真地認個錯,然後下次繼續犯。

這樣的教育方式,教一百遍都沒有用。孩子只能學會察言觀色,只要父母一發火我就認錯。

"

今天在地鐵上看到了一個特別不文明的行為,一個七八歲的小男孩兒坐在座位上一個人佔兩個位置不說,還把穿著涼鞋的腳踩在座位上扣腳趾。

而孩子媽媽卻只是坐在旁邊玩手機,對孩子的行為不聞不問。

孩子會養成壞習慣,都是因為父母少說了這幾句話

找不到合適的圖,自己畫了一個,有點醜,意思是這意思。

本來孩子是正常坐著的,不過有些吵鬧,總是嘰嘰喳喳地問媽媽東西。

"媽媽,我們待會去吃什麼呀?媽媽,我們可以去吃肯德基嗎?還是不要了吧,我們去吃必勝客吧!媽媽,媽媽,我們到底去吃什麼呀……"

終於,孩子的碎碎念惹惱了媽媽,媽媽低聲吼了一句:"別吵了,帶你去吃什麼就吃什麼。"

這下孩子倒是安靜了下來了,不過見媽媽不理睬自己,自己又沒東西玩,便摳起了腳趾。扣腳趾當然不會彎下腰來摳,於是便出現了以上的一幕。

媽媽在旁邊只顧著自己看手機,不知道她有沒有看到孩子的不雅行為。或許手機太過吸引人而沒注意,又或許注意到了也不想管。只要孩子不吵自己,那就這樣吧。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的壞毛病都是被父母的不耐煩,不想管,慣出來的。

1 父母總是不喜歡多說兩句話。

記得之前坐公交車時,一位母親帶著兩個孩子上了車。一個七八歲的樣子,一個只有四五歲。那天車上人不少,只有零星幾個座位空著。

於是媽媽就讓老大去公交車後面比較高的座位上坐著,自己則抱著老二坐在了愛心專座上。

可能是小孩子有些膽怯,一個人坐在後面看不見母親有些害怕,於是在公交車行駛中突然走下座位,想到媽媽身邊去。

孩子會養成壞習慣,都是因為父母少說了這幾句話

司機看到小孩子在行駛中亂走動,立刻呵斥了一聲:"誰家的孩子,看看好,不要亂走。"

這時老大也正好走到了媽媽身邊,媽媽聽了司機的警告臉色有些不好。打了下孩子的背說了句:"你過來幹什麼,回去坐好。"又把孩子趕了回去。

於是孩子又委屈巴巴,小心翼翼地走回到了座位上。還好這一路上沒什麼特殊情況,司機開得也還算穩,孩子沒出什麼事。但這位家長也確實太大意了。

稍微往不好的方向想一想,萬一汽車行駛中出了什麼特殊情況,一個急剎車,孩子摔倒了怎麼辦?磕著碰著哪了不得心疼好一會兒?

母親原本只是想讓孩子有座位坐,這沒有錯。孩子一個人坐在後面,周圍都是不認識的大人,坐在座位上又看不到媽媽,有些害怕也正常。

可是如果媽媽能夠在安排孩子座位前告訴孩子:"不要怕,你先去後面坐著,我們很快就到了。媽媽會一直在前面看著你的,到站了媽媽就叫你。"是不是孩子就能安心很多呢?

許多父母都習慣告訴孩子去做什麼,不許做什麼,可卻很少告訴孩子為什麼這麼做,為什麼不這麼做。

孩子只是習慣性地聽從,卻並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

2 多說兩句話有什麼不一樣?

同樣是在公交車上,我見到過一個奶奶對孫子真的驚豔到我的教育。

當時車子上很空,沒有多少人。上了車以後四五歲的寶寶說:"奶奶,我想自己坐。"奶奶想了一下說可以,於是便把孩子抱上了座位,一隻手牽著孩子防止孩子摔跤。

孩子坐在座位上明顯很興奮。這時奶奶突然喊了他一聲,說:"寶寶,你現在可以自己坐,但如果待會車上座位坐滿了還有人站著,寶寶就坐到奶奶腿上來好不好呀?"

寶寶似乎有些不明就裡,指著旁邊的空座說:"有位子,有。"

奶奶說:"對,我知道現在有,我說的是如果待會兒沒座位了,寶寶就坐到奶奶腿上,把位置讓給別人好不好?"

孩子會養成壞習慣,都是因為父母少說了這幾句話

寶寶這次聽懂了,乖巧地點了點頭說好。

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滿足孩子的需求,同時也為沒有條件時做好心理準備。這樣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孩子是教出來的,需要一遍一遍地教導,告誡。孩子的領悟能力沒有那麼差,只要你肯多說幾句,多說幾遍,孩子就會知道自己到底為什麼應該這麼做。

曾經聽過這樣一件事兒,一個男孩兒在早餐店裡吃早餐時,失手打翻了一杯豆漿。

於是爸爸找服務生要了塊抹布,讓孩子自己把桌子擦乾淨。期間服務生說沒關係,放著他們弄好了。

但爸爸還是拒絕了,堅持讓孩子自己弄完,然後自己去把抹布洗了,將其交還給服務員。

孩子會養成壞習慣,都是因為父母少說了這幾句話

父子倆坐下後,爸爸並沒有責怪兒子,只是告訴兒子他會把豆漿打翻是因為拿的姿勢不對。並演示正確姿勢給兒子看了一遍,讓兒子重新端一次,這一次兒子就沒有打翻。

事實證明,犯錯是孩子的天性,因為他不懂,所以他會犯。但是隻要父母能夠給予正確的引導,告訴他為什麼錯了,應該怎麼做,孩子懂了自然會改正。

3 教育在於溝通和交流。

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往往會忽略孩子的感受和領略能力。總是一股腦兒地把自己想說的東西倒出來,也不管孩子吸收沒吸收,就當是自己教育過了。

這時候的孩子大多是迷惘的。他們只知道自己好像做錯了什麼,可是又不知道錯在哪裡,更不敢問剛剛"教育"過自己的父母。

於是只能裝作自己知道了的樣子,認認真真地認個錯,然後下次繼續犯。

這樣的教育方式,教一百遍都沒有用。孩子只能學會察言觀色,只要父母一發火我就認錯。

孩子會養成壞習慣,都是因為父母少說了這幾句話

教育不是單方面的,它是需要交流的。孩子的記性有時很好有時又很差。不經意間的一個東西有時可以記很久,有時一轉眼就忘了。

香港歌手陳美齡說:"他們(孩子)問我問題的時候,我絕對不會說等一下。"不管在幹什麼,只要孩子發問,她就會盡力滿足孩子的求知慾,從不敷衍。

"

今天在地鐵上看到了一個特別不文明的行為,一個七八歲的小男孩兒坐在座位上一個人佔兩個位置不說,還把穿著涼鞋的腳踩在座位上扣腳趾。

而孩子媽媽卻只是坐在旁邊玩手機,對孩子的行為不聞不問。

孩子會養成壞習慣,都是因為父母少說了這幾句話

找不到合適的圖,自己畫了一個,有點醜,意思是這意思。

本來孩子是正常坐著的,不過有些吵鬧,總是嘰嘰喳喳地問媽媽東西。

"媽媽,我們待會去吃什麼呀?媽媽,我們可以去吃肯德基嗎?還是不要了吧,我們去吃必勝客吧!媽媽,媽媽,我們到底去吃什麼呀……"

終於,孩子的碎碎念惹惱了媽媽,媽媽低聲吼了一句:"別吵了,帶你去吃什麼就吃什麼。"

這下孩子倒是安靜了下來了,不過見媽媽不理睬自己,自己又沒東西玩,便摳起了腳趾。扣腳趾當然不會彎下腰來摳,於是便出現了以上的一幕。

媽媽在旁邊只顧著自己看手機,不知道她有沒有看到孩子的不雅行為。或許手機太過吸引人而沒注意,又或許注意到了也不想管。只要孩子不吵自己,那就這樣吧。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的壞毛病都是被父母的不耐煩,不想管,慣出來的。

1 父母總是不喜歡多說兩句話。

記得之前坐公交車時,一位母親帶著兩個孩子上了車。一個七八歲的樣子,一個只有四五歲。那天車上人不少,只有零星幾個座位空著。

於是媽媽就讓老大去公交車後面比較高的座位上坐著,自己則抱著老二坐在了愛心專座上。

可能是小孩子有些膽怯,一個人坐在後面看不見母親有些害怕,於是在公交車行駛中突然走下座位,想到媽媽身邊去。

孩子會養成壞習慣,都是因為父母少說了這幾句話

司機看到小孩子在行駛中亂走動,立刻呵斥了一聲:"誰家的孩子,看看好,不要亂走。"

這時老大也正好走到了媽媽身邊,媽媽聽了司機的警告臉色有些不好。打了下孩子的背說了句:"你過來幹什麼,回去坐好。"又把孩子趕了回去。

於是孩子又委屈巴巴,小心翼翼地走回到了座位上。還好這一路上沒什麼特殊情況,司機開得也還算穩,孩子沒出什麼事。但這位家長也確實太大意了。

稍微往不好的方向想一想,萬一汽車行駛中出了什麼特殊情況,一個急剎車,孩子摔倒了怎麼辦?磕著碰著哪了不得心疼好一會兒?

母親原本只是想讓孩子有座位坐,這沒有錯。孩子一個人坐在後面,周圍都是不認識的大人,坐在座位上又看不到媽媽,有些害怕也正常。

可是如果媽媽能夠在安排孩子座位前告訴孩子:"不要怕,你先去後面坐著,我們很快就到了。媽媽會一直在前面看著你的,到站了媽媽就叫你。"是不是孩子就能安心很多呢?

許多父母都習慣告訴孩子去做什麼,不許做什麼,可卻很少告訴孩子為什麼這麼做,為什麼不這麼做。

孩子只是習慣性地聽從,卻並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

2 多說兩句話有什麼不一樣?

同樣是在公交車上,我見到過一個奶奶對孫子真的驚豔到我的教育。

當時車子上很空,沒有多少人。上了車以後四五歲的寶寶說:"奶奶,我想自己坐。"奶奶想了一下說可以,於是便把孩子抱上了座位,一隻手牽著孩子防止孩子摔跤。

孩子坐在座位上明顯很興奮。這時奶奶突然喊了他一聲,說:"寶寶,你現在可以自己坐,但如果待會車上座位坐滿了還有人站著,寶寶就坐到奶奶腿上來好不好呀?"

寶寶似乎有些不明就裡,指著旁邊的空座說:"有位子,有。"

奶奶說:"對,我知道現在有,我說的是如果待會兒沒座位了,寶寶就坐到奶奶腿上,把位置讓給別人好不好?"

孩子會養成壞習慣,都是因為父母少說了這幾句話

寶寶這次聽懂了,乖巧地點了點頭說好。

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滿足孩子的需求,同時也為沒有條件時做好心理準備。這樣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孩子是教出來的,需要一遍一遍地教導,告誡。孩子的領悟能力沒有那麼差,只要你肯多說幾句,多說幾遍,孩子就會知道自己到底為什麼應該這麼做。

曾經聽過這樣一件事兒,一個男孩兒在早餐店裡吃早餐時,失手打翻了一杯豆漿。

於是爸爸找服務生要了塊抹布,讓孩子自己把桌子擦乾淨。期間服務生說沒關係,放著他們弄好了。

但爸爸還是拒絕了,堅持讓孩子自己弄完,然後自己去把抹布洗了,將其交還給服務員。

孩子會養成壞習慣,都是因為父母少說了這幾句話

父子倆坐下後,爸爸並沒有責怪兒子,只是告訴兒子他會把豆漿打翻是因為拿的姿勢不對。並演示正確姿勢給兒子看了一遍,讓兒子重新端一次,這一次兒子就沒有打翻。

事實證明,犯錯是孩子的天性,因為他不懂,所以他會犯。但是隻要父母能夠給予正確的引導,告訴他為什麼錯了,應該怎麼做,孩子懂了自然會改正。

3 教育在於溝通和交流。

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往往會忽略孩子的感受和領略能力。總是一股腦兒地把自己想說的東西倒出來,也不管孩子吸收沒吸收,就當是自己教育過了。

這時候的孩子大多是迷惘的。他們只知道自己好像做錯了什麼,可是又不知道錯在哪裡,更不敢問剛剛"教育"過自己的父母。

於是只能裝作自己知道了的樣子,認認真真地認個錯,然後下次繼續犯。

這樣的教育方式,教一百遍都沒有用。孩子只能學會察言觀色,只要父母一發火我就認錯。

孩子會養成壞習慣,都是因為父母少說了這幾句話

教育不是單方面的,它是需要交流的。孩子的記性有時很好有時又很差。不經意間的一個東西有時可以記很久,有時一轉眼就忘了。

香港歌手陳美齡說:"他們(孩子)問我問題的時候,我絕對不會說等一下。"不管在幹什麼,只要孩子發問,她就會盡力滿足孩子的求知慾,從不敷衍。

孩子會養成壞習慣,都是因為父母少說了這幾句話

因為孩子的思維方式太跳躍了,他現在想到的這個問題可能就是突然蹦到他腦袋裡的。這個一閃而現的想法勾起了他的求知慾。

如果你現在不告訴他,告訴他等一下,等一下是多久?幾分鐘?幾小時?等著等著,可能父母都忘記了孩子問的問題。

再等一等,別說孩子還好不好奇了,他還記不記得都是個問題。這樣的"等一下"多了,孩子就不會想問父母問題了。

互相傾聽是教育的一大法寶,只有父母和孩子是願意聽對方說話的,才能真正開啟教育模式。左耳朵進右耳朵出能有什麼用?

4 如何糾正孩子的壞習慣?

孩子的任何壞習慣,都要在早期的時候糾正它,因為越拖越難改。那麼如何能夠真正幫到孩子呢?

  • 1首先,給與孩子最大限度的關注。

這是最基本的一點,如果父母連和孩子相處的時間都沒有,那什麼方法都沒用。

要在生活中關注著他,瞭解他,只有瞭解得透徹了,你才能知道他習慣做什麼,又有哪些是需要改正的。

"

今天在地鐵上看到了一個特別不文明的行為,一個七八歲的小男孩兒坐在座位上一個人佔兩個位置不說,還把穿著涼鞋的腳踩在座位上扣腳趾。

而孩子媽媽卻只是坐在旁邊玩手機,對孩子的行為不聞不問。

孩子會養成壞習慣,都是因為父母少說了這幾句話

找不到合適的圖,自己畫了一個,有點醜,意思是這意思。

本來孩子是正常坐著的,不過有些吵鬧,總是嘰嘰喳喳地問媽媽東西。

"媽媽,我們待會去吃什麼呀?媽媽,我們可以去吃肯德基嗎?還是不要了吧,我們去吃必勝客吧!媽媽,媽媽,我們到底去吃什麼呀……"

終於,孩子的碎碎念惹惱了媽媽,媽媽低聲吼了一句:"別吵了,帶你去吃什麼就吃什麼。"

這下孩子倒是安靜了下來了,不過見媽媽不理睬自己,自己又沒東西玩,便摳起了腳趾。扣腳趾當然不會彎下腰來摳,於是便出現了以上的一幕。

媽媽在旁邊只顧著自己看手機,不知道她有沒有看到孩子的不雅行為。或許手機太過吸引人而沒注意,又或許注意到了也不想管。只要孩子不吵自己,那就這樣吧。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的壞毛病都是被父母的不耐煩,不想管,慣出來的。

1 父母總是不喜歡多說兩句話。

記得之前坐公交車時,一位母親帶著兩個孩子上了車。一個七八歲的樣子,一個只有四五歲。那天車上人不少,只有零星幾個座位空著。

於是媽媽就讓老大去公交車後面比較高的座位上坐著,自己則抱著老二坐在了愛心專座上。

可能是小孩子有些膽怯,一個人坐在後面看不見母親有些害怕,於是在公交車行駛中突然走下座位,想到媽媽身邊去。

孩子會養成壞習慣,都是因為父母少說了這幾句話

司機看到小孩子在行駛中亂走動,立刻呵斥了一聲:"誰家的孩子,看看好,不要亂走。"

這時老大也正好走到了媽媽身邊,媽媽聽了司機的警告臉色有些不好。打了下孩子的背說了句:"你過來幹什麼,回去坐好。"又把孩子趕了回去。

於是孩子又委屈巴巴,小心翼翼地走回到了座位上。還好這一路上沒什麼特殊情況,司機開得也還算穩,孩子沒出什麼事。但這位家長也確實太大意了。

稍微往不好的方向想一想,萬一汽車行駛中出了什麼特殊情況,一個急剎車,孩子摔倒了怎麼辦?磕著碰著哪了不得心疼好一會兒?

母親原本只是想讓孩子有座位坐,這沒有錯。孩子一個人坐在後面,周圍都是不認識的大人,坐在座位上又看不到媽媽,有些害怕也正常。

可是如果媽媽能夠在安排孩子座位前告訴孩子:"不要怕,你先去後面坐著,我們很快就到了。媽媽會一直在前面看著你的,到站了媽媽就叫你。"是不是孩子就能安心很多呢?

許多父母都習慣告訴孩子去做什麼,不許做什麼,可卻很少告訴孩子為什麼這麼做,為什麼不這麼做。

孩子只是習慣性地聽從,卻並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

2 多說兩句話有什麼不一樣?

同樣是在公交車上,我見到過一個奶奶對孫子真的驚豔到我的教育。

當時車子上很空,沒有多少人。上了車以後四五歲的寶寶說:"奶奶,我想自己坐。"奶奶想了一下說可以,於是便把孩子抱上了座位,一隻手牽著孩子防止孩子摔跤。

孩子坐在座位上明顯很興奮。這時奶奶突然喊了他一聲,說:"寶寶,你現在可以自己坐,但如果待會車上座位坐滿了還有人站著,寶寶就坐到奶奶腿上來好不好呀?"

寶寶似乎有些不明就裡,指著旁邊的空座說:"有位子,有。"

奶奶說:"對,我知道現在有,我說的是如果待會兒沒座位了,寶寶就坐到奶奶腿上,把位置讓給別人好不好?"

孩子會養成壞習慣,都是因為父母少說了這幾句話

寶寶這次聽懂了,乖巧地點了點頭說好。

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滿足孩子的需求,同時也為沒有條件時做好心理準備。這樣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孩子是教出來的,需要一遍一遍地教導,告誡。孩子的領悟能力沒有那麼差,只要你肯多說幾句,多說幾遍,孩子就會知道自己到底為什麼應該這麼做。

曾經聽過這樣一件事兒,一個男孩兒在早餐店裡吃早餐時,失手打翻了一杯豆漿。

於是爸爸找服務生要了塊抹布,讓孩子自己把桌子擦乾淨。期間服務生說沒關係,放著他們弄好了。

但爸爸還是拒絕了,堅持讓孩子自己弄完,然後自己去把抹布洗了,將其交還給服務員。

孩子會養成壞習慣,都是因為父母少說了這幾句話

父子倆坐下後,爸爸並沒有責怪兒子,只是告訴兒子他會把豆漿打翻是因為拿的姿勢不對。並演示正確姿勢給兒子看了一遍,讓兒子重新端一次,這一次兒子就沒有打翻。

事實證明,犯錯是孩子的天性,因為他不懂,所以他會犯。但是隻要父母能夠給予正確的引導,告訴他為什麼錯了,應該怎麼做,孩子懂了自然會改正。

3 教育在於溝通和交流。

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往往會忽略孩子的感受和領略能力。總是一股腦兒地把自己想說的東西倒出來,也不管孩子吸收沒吸收,就當是自己教育過了。

這時候的孩子大多是迷惘的。他們只知道自己好像做錯了什麼,可是又不知道錯在哪裡,更不敢問剛剛"教育"過自己的父母。

於是只能裝作自己知道了的樣子,認認真真地認個錯,然後下次繼續犯。

這樣的教育方式,教一百遍都沒有用。孩子只能學會察言觀色,只要父母一發火我就認錯。

孩子會養成壞習慣,都是因為父母少說了這幾句話

教育不是單方面的,它是需要交流的。孩子的記性有時很好有時又很差。不經意間的一個東西有時可以記很久,有時一轉眼就忘了。

香港歌手陳美齡說:"他們(孩子)問我問題的時候,我絕對不會說等一下。"不管在幹什麼,只要孩子發問,她就會盡力滿足孩子的求知慾,從不敷衍。

孩子會養成壞習慣,都是因為父母少說了這幾句話

因為孩子的思維方式太跳躍了,他現在想到的這個問題可能就是突然蹦到他腦袋裡的。這個一閃而現的想法勾起了他的求知慾。

如果你現在不告訴他,告訴他等一下,等一下是多久?幾分鐘?幾小時?等著等著,可能父母都忘記了孩子問的問題。

再等一等,別說孩子還好不好奇了,他還記不記得都是個問題。這樣的"等一下"多了,孩子就不會想問父母問題了。

互相傾聽是教育的一大法寶,只有父母和孩子是願意聽對方說話的,才能真正開啟教育模式。左耳朵進右耳朵出能有什麼用?

4 如何糾正孩子的壞習慣?

孩子的任何壞習慣,都要在早期的時候糾正它,因為越拖越難改。那麼如何能夠真正幫到孩子呢?

  • 1首先,給與孩子最大限度的關注。

這是最基本的一點,如果父母連和孩子相處的時間都沒有,那什麼方法都沒用。

要在生活中關注著他,瞭解他,只有瞭解得透徹了,你才能知道他習慣做什麼,又有哪些是需要改正的。

孩子會養成壞習慣,都是因為父母少說了這幾句話

  • 2永遠對孩子充滿耐心。

孩子吵鬧是正常的,安靜乖巧的孩子真的不算太多。千萬不要因為孩子吵鬧調皮,就降低自己的要求,認為只要孩子能安靜下來就好了。

教育路上到處都是絆腳石,我們要做的不就是挖開這些絆腳石,帶著孩子平穩地走過去嗎?

  • 3一定要聽孩子說話。

不要因為孩子思維跳躍,說話前言不搭後語,就選擇自動屏蔽他們的發言。孩子說話天馬行空是因為他們的表達能力跟思維能力都還沒有穩定下來。

"

今天在地鐵上看到了一個特別不文明的行為,一個七八歲的小男孩兒坐在座位上一個人佔兩個位置不說,還把穿著涼鞋的腳踩在座位上扣腳趾。

而孩子媽媽卻只是坐在旁邊玩手機,對孩子的行為不聞不問。

孩子會養成壞習慣,都是因為父母少說了這幾句話

找不到合適的圖,自己畫了一個,有點醜,意思是這意思。

本來孩子是正常坐著的,不過有些吵鬧,總是嘰嘰喳喳地問媽媽東西。

"媽媽,我們待會去吃什麼呀?媽媽,我們可以去吃肯德基嗎?還是不要了吧,我們去吃必勝客吧!媽媽,媽媽,我們到底去吃什麼呀……"

終於,孩子的碎碎念惹惱了媽媽,媽媽低聲吼了一句:"別吵了,帶你去吃什麼就吃什麼。"

這下孩子倒是安靜了下來了,不過見媽媽不理睬自己,自己又沒東西玩,便摳起了腳趾。扣腳趾當然不會彎下腰來摳,於是便出現了以上的一幕。

媽媽在旁邊只顧著自己看手機,不知道她有沒有看到孩子的不雅行為。或許手機太過吸引人而沒注意,又或許注意到了也不想管。只要孩子不吵自己,那就這樣吧。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的壞毛病都是被父母的不耐煩,不想管,慣出來的。

1 父母總是不喜歡多說兩句話。

記得之前坐公交車時,一位母親帶著兩個孩子上了車。一個七八歲的樣子,一個只有四五歲。那天車上人不少,只有零星幾個座位空著。

於是媽媽就讓老大去公交車後面比較高的座位上坐著,自己則抱著老二坐在了愛心專座上。

可能是小孩子有些膽怯,一個人坐在後面看不見母親有些害怕,於是在公交車行駛中突然走下座位,想到媽媽身邊去。

孩子會養成壞習慣,都是因為父母少說了這幾句話

司機看到小孩子在行駛中亂走動,立刻呵斥了一聲:"誰家的孩子,看看好,不要亂走。"

這時老大也正好走到了媽媽身邊,媽媽聽了司機的警告臉色有些不好。打了下孩子的背說了句:"你過來幹什麼,回去坐好。"又把孩子趕了回去。

於是孩子又委屈巴巴,小心翼翼地走回到了座位上。還好這一路上沒什麼特殊情況,司機開得也還算穩,孩子沒出什麼事。但這位家長也確實太大意了。

稍微往不好的方向想一想,萬一汽車行駛中出了什麼特殊情況,一個急剎車,孩子摔倒了怎麼辦?磕著碰著哪了不得心疼好一會兒?

母親原本只是想讓孩子有座位坐,這沒有錯。孩子一個人坐在後面,周圍都是不認識的大人,坐在座位上又看不到媽媽,有些害怕也正常。

可是如果媽媽能夠在安排孩子座位前告訴孩子:"不要怕,你先去後面坐著,我們很快就到了。媽媽會一直在前面看著你的,到站了媽媽就叫你。"是不是孩子就能安心很多呢?

許多父母都習慣告訴孩子去做什麼,不許做什麼,可卻很少告訴孩子為什麼這麼做,為什麼不這麼做。

孩子只是習慣性地聽從,卻並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

2 多說兩句話有什麼不一樣?

同樣是在公交車上,我見到過一個奶奶對孫子真的驚豔到我的教育。

當時車子上很空,沒有多少人。上了車以後四五歲的寶寶說:"奶奶,我想自己坐。"奶奶想了一下說可以,於是便把孩子抱上了座位,一隻手牽著孩子防止孩子摔跤。

孩子坐在座位上明顯很興奮。這時奶奶突然喊了他一聲,說:"寶寶,你現在可以自己坐,但如果待會車上座位坐滿了還有人站著,寶寶就坐到奶奶腿上來好不好呀?"

寶寶似乎有些不明就裡,指著旁邊的空座說:"有位子,有。"

奶奶說:"對,我知道現在有,我說的是如果待會兒沒座位了,寶寶就坐到奶奶腿上,把位置讓給別人好不好?"

孩子會養成壞習慣,都是因為父母少說了這幾句話

寶寶這次聽懂了,乖巧地點了點頭說好。

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滿足孩子的需求,同時也為沒有條件時做好心理準備。這樣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孩子是教出來的,需要一遍一遍地教導,告誡。孩子的領悟能力沒有那麼差,只要你肯多說幾句,多說幾遍,孩子就會知道自己到底為什麼應該這麼做。

曾經聽過這樣一件事兒,一個男孩兒在早餐店裡吃早餐時,失手打翻了一杯豆漿。

於是爸爸找服務生要了塊抹布,讓孩子自己把桌子擦乾淨。期間服務生說沒關係,放著他們弄好了。

但爸爸還是拒絕了,堅持讓孩子自己弄完,然後自己去把抹布洗了,將其交還給服務員。

孩子會養成壞習慣,都是因為父母少說了這幾句話

父子倆坐下後,爸爸並沒有責怪兒子,只是告訴兒子他會把豆漿打翻是因為拿的姿勢不對。並演示正確姿勢給兒子看了一遍,讓兒子重新端一次,這一次兒子就沒有打翻。

事實證明,犯錯是孩子的天性,因為他不懂,所以他會犯。但是隻要父母能夠給予正確的引導,告訴他為什麼錯了,應該怎麼做,孩子懂了自然會改正。

3 教育在於溝通和交流。

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往往會忽略孩子的感受和領略能力。總是一股腦兒地把自己想說的東西倒出來,也不管孩子吸收沒吸收,就當是自己教育過了。

這時候的孩子大多是迷惘的。他們只知道自己好像做錯了什麼,可是又不知道錯在哪裡,更不敢問剛剛"教育"過自己的父母。

於是只能裝作自己知道了的樣子,認認真真地認個錯,然後下次繼續犯。

這樣的教育方式,教一百遍都沒有用。孩子只能學會察言觀色,只要父母一發火我就認錯。

孩子會養成壞習慣,都是因為父母少說了這幾句話

教育不是單方面的,它是需要交流的。孩子的記性有時很好有時又很差。不經意間的一個東西有時可以記很久,有時一轉眼就忘了。

香港歌手陳美齡說:"他們(孩子)問我問題的時候,我絕對不會說等一下。"不管在幹什麼,只要孩子發問,她就會盡力滿足孩子的求知慾,從不敷衍。

孩子會養成壞習慣,都是因為父母少說了這幾句話

因為孩子的思維方式太跳躍了,他現在想到的這個問題可能就是突然蹦到他腦袋裡的。這個一閃而現的想法勾起了他的求知慾。

如果你現在不告訴他,告訴他等一下,等一下是多久?幾分鐘?幾小時?等著等著,可能父母都忘記了孩子問的問題。

再等一等,別說孩子還好不好奇了,他還記不記得都是個問題。這樣的"等一下"多了,孩子就不會想問父母問題了。

互相傾聽是教育的一大法寶,只有父母和孩子是願意聽對方說話的,才能真正開啟教育模式。左耳朵進右耳朵出能有什麼用?

4 如何糾正孩子的壞習慣?

孩子的任何壞習慣,都要在早期的時候糾正它,因為越拖越難改。那麼如何能夠真正幫到孩子呢?

  • 1首先,給與孩子最大限度的關注。

這是最基本的一點,如果父母連和孩子相處的時間都沒有,那什麼方法都沒用。

要在生活中關注著他,瞭解他,只有瞭解得透徹了,你才能知道他習慣做什麼,又有哪些是需要改正的。

孩子會養成壞習慣,都是因為父母少說了這幾句話

  • 2永遠對孩子充滿耐心。

孩子吵鬧是正常的,安靜乖巧的孩子真的不算太多。千萬不要因為孩子吵鬧調皮,就降低自己的要求,認為只要孩子能安靜下來就好了。

教育路上到處都是絆腳石,我們要做的不就是挖開這些絆腳石,帶著孩子平穩地走過去嗎?

  • 3一定要聽孩子說話。

不要因為孩子思維跳躍,說話前言不搭後語,就選擇自動屏蔽他們的發言。孩子說話天馬行空是因為他們的表達能力跟思維能力都還沒有穩定下來。

孩子會養成壞習慣,都是因為父母少說了這幾句話

這時候他們說的話就是他們突然想到的東西,當然,這些話也會在不經意間透露出他們的真實想法。

父母一定要做善於傾聽的人。你聽孩子說話,孩子才會好好聽你說話。

跟孩子多溝通絕對沒有壞處。多聽聽孩子說的話,也多跟孩子說說話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