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縣圖書館訪劉緯毅

博物館 文物 資治通鑑 康熙 看晉中 2017-05-21

人物檔案:劉緯毅(1931— ),河南修武人。著名文獻學家、方誌學家。曾任山西省圖書館古籍文獻部副主任,山西省地方誌辦公室副主任、編審,1992年獲“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稱號。著有《中國地方誌》、《中國方誌史》;輯有《漢唐方誌輯佚》、《宋遼金元方誌輯佚》、《漢唐地理總志輯佚》;編有《山西文獻書目》、《山西曆史地名錄》、《山西方誌佚書考錄》等;主編有《山西文獻總目提要》、《山西古籍善本書目》、《山西曆史名人傳》、《山西方誌概述》等。

祁縣圖書館訪劉緯毅

訪問時間:2015年4月24日

造訪人:武榮瑞、王書豪、鄭梅玲

下午近三點,天氣微熱,一行三人驅車先生寓所,開門的保姆熱情可感,我們稍稍覺得有點奇妙,三五句之後,認定這位中年保姆說的就是我們常聽的“祁普話”,他鄉遇老鄉,氣氛一下子變得歡快而活躍。

劉先生今年八十五歲了,身材高大,精神還算矍鑠,戴一副小眼鏡,笑起來眯著眼,說話不緊不慢,儒雅得很。先生聽力衰退嚴重,平時來客,都是寫字交流,聽說今天到訪的是祁縣圖書館人員,特意戴了助聽器。剛落座,就急切的詢問當年的老友:

劉先生(以下簡稱“劉”):你們館的胡樂雲先生和程日藻先生現在還好嗎?

武榮瑞(以下簡稱“武”):程先生退休多年了;胡先生2010年夏天也去世了。

劉:嗯,程先生年齡與我相仿,字寫得漂亮,九十年代我主編《山西文獻總目提要》的時候,程先生寫了不少條目。胡先生是浙江樂清人,長我六歲,如果在世的話,也九十多歲了,南開大學經濟系的高材生,很有學識,五十年代下放到祁縣,就一直在文化館工作,1963年的《祁縣誌》主要就是他寫的,後來主持祁縣古籍的整理工作,盡心盡職,也很細緻,為祁縣的善本著錄打好了基礎,那部宋版《韓文考異》(按,即《昌黎先生集考異》)就是他發現的。

鄭梅玲(以下簡稱“鄭”):劉老師,我記得以前聽您說起過,您年輕時常去祁縣圖書館看書。我們今天想請您給我們講一講祁縣的那批古書!

劉:恩,祁縣圖書館,我幾十年前幾乎每週末都要去,因為在山西來說,祁縣的館藏,應當說是質量最高的了,當時圖書館還在縣城的西大街上,叫文化館古籍室,我迷戀那裡的明版書,常常去看,有時也在東大街的招待所住下,第二天接著看。你們那裡以前是富商大賈雲集之地,有錢嘛,當然可以買好書,後來都捐給了文化館,所以能保存到現在。我記得主要是何家、渠家捐的吧?

武:是的,大約在1953年左右,祁縣何家的少爺何曉樓把“對蒙軒”藏書樓上的書全捐給了祁縣文化館,一共38900冊。那年的6月,喬家大院保元堂的後人喬貞士也把喬家的近8000冊藏書捐給了文化館。渠家的主人渠仁甫,當時也是山西最大的書店“書業誠”的東家,在第二年,也捐了11400冊,這些書佔現在圖書館館藏古籍的近百分之八十。

祁縣圖書館訪劉緯毅

何曉樓先生(1887—1971)

王書豪(以下簡稱“王”):我曾聽盧潤傑先生提起,五十年代,百廢待興的時候,何家後人星散各地,大院也被外姓人居住了,所以藏書樓也無人看管,有個孩子經常爬上去,從窗戶鑽到裡面,拿幾部書出來,給一個買祁縣特產“賈令燻肉”的人用作包裝紙,換點肉吃。直到後來被文化館的王又生先生在買肉時發現,才建議縣政府出面和何曉樓先生商量捐書事宜的。這件事和清代末年王懿榮喝中藥發現甲骨有點相似,很有趣味。

祁縣圖書館訪劉緯毅

渠仁甫先生(1880—1963)

武:三家之外,還有當時政府和郭少仙先生的捐書。政府的捐書實際上是解放後土地改革從各個地主富農家沒收來的。

劉:恩,他們捐過來之後呢,這批古籍就雜亂無章地放在文化館裡。(按:實際上,五十年代初,文化館請過兩位在古舊書業中做了多年買賣的老先生,進行過為期一年左右的初步整理。)當時和古書一起存放的,還有大批古字畫,就堆放在文化館院子的南樓上,有一間房間,地上堆得一大堆,好多潮溼得不得了,我以前翻過,滿是灰塵,我下了樓都得好好抖抖衣服才行,所以有印象。後來據說徐邦達、劉九庵他們去了,鑑定出了很多珍貴文物,有趙孟頫的妻子管道昇的墨跡,有文徵明、唐伯虎的畫,也有海瑞、董其昌的草書。

1966年的春天,文革還沒有開始,還沒亂,因為搞“備戰備荒”,要把古書挑一些好的轉移走,祁縣有個村叫閆漫村,書就轉移到那裡,放到村中一個老鄉家,我記得清清楚楚,一個個大箱子,滿滿堆了5間房,我還去過很多次,一位老婆婆掌著鑰匙。後來文革就開始了,具體什麼時候把書搬回來的,我也不太清楚了。

到了1978年,為了響應周總理“要儘快地把全國善本書總目錄編出來”的指示,全國各地的古籍善本編目就開展起來了,祁縣就是胡樂雲先生主持工作,參與者有張祖英等先生。我在那個時候常去看,每次都呆上一兩天,看看進展的情況,有時候胡先生把它寫的卡片給我看一看,不確定的地方我們拿出書來一起討論。

祁縣圖書館訪劉緯毅

祁縣圖書館古籍書庫

武:據說前期準備工作是胡先生和李聚合、史維仙兩位做的,到後來,1978年的11月到1980年的4月,臨時聘用了張祖英、張祖騫、李夢生、郝定遠、孟兆仙五個人組成古籍善本編目小組,由胡先生領導,才開始正式工作。

劉:恩,就在那年年底,胡先生髮現一部標著“明仿宋刻本”的《昌黎先生集考異》應當就是宋刻,而不是明翻宋版,因為關係重大,胡先生和省圖書館派出的池秀雲一起帶著書去北京請專家鑑定,他們先是找北京圖書館的冀淑英、丁瑜、李致忠鑑定,一致肯定是宋版無疑,而且是孤本,後來又找了北京文物局的魏隱儒和中國書店的張宗序,也都確定無疑。回來之後,我就在《人民日報》上作了一個小報道,《文物》雜誌、電視臺等也都做了報道,一下子就傳出去了。

王:現在外面很多人都說這部《韓文考異》是“海內孤本”,我剛開始很疑惑,以為國外也有,後來才知道是他們分不清“海內孤本”和“孤本”有什麼區別,估計以為“海內孤本”聽著更闊氣一點,剛好反了;就像現在很多人一看到抄本就說是“手抄本”,抄本當然是用手來抄,“手抄本”必須在前面加人名,表示是某人親手抄錄的。

鄭:是的,現在很多人分不清楚,《昌黎先生集考異》既然明確知道國外沒有,就不能叫“海內孤本”。

劉:對。這個消息一出,馬上,上海古籍出版社就派了兩個男同志到省圖來找我,說想影印出版,我當時在古籍部負責,就給他們介紹了一些情況,請他們去祁縣圖書館。後來就影印出來了,一函兩冊,當時文革剛結束,也不講究什麼稿費,所以上海那邊只是給了祁縣幾部影印的書,沒有給報酬。

書發現之後,還引來了一批專家學者,大約是80年左右,我曾陪同冀淑英先生、魏隱儒先生到祁縣看你們的館藏,那個時候上級給胡樂雲先生已經落實了政策,調到晉中地委黨校當教授去了,他當時不在。後來胡先生來太原,還經常來我這裡。

祁縣圖書館訪劉緯毅

著名版本學家冀淑英女史覆胡樂雲先生信札

武:現在館裡還保存著冀淑英先生給胡樂雲先生的回信,討論“四庫底本”的問題;還有,胡先生給毛春翔先生去信,詢問《古今源流至論》的版本問題,那個時候毛先生已經去世了,是吳啟壽先生回的信,現在一併保存在館裡。劉先生,您知不知道胡先生他們當時還寫信求教過哪些人?

劉:呀,他是不是給顧廷龍去過信,我就不太清楚了,我當時是經常給顧先生去信的。古籍版本學非常複雜,每部書都有版本源流,不是悶在書房就能做好的,我估計他們當時應該請教過不少先生。

後來,你們的古籍逐漸受到重視,就想蓋個專門的圖書館保存,因為文化館裡太潮溼,設施也跟不上,但是申請了幾次,省裡都沒有批。當時我的那本《山西曆史地名錄》剛出版,武光湯副省長常找我聊天,有一次問我善本書的情況,我就介紹了祁縣館,說根據北京圖書館專家的建議,最好放到樟木箱裡,武省長就批了。對了,原來你們文化館裡保存的那塊丹楓閣的牌匾現在還在嗎?

武:在,現在保存在喬家大院。

劉:嗯,那很寶貴了,丹楓閣故物。你們圖書館應該也有一些戴家的書,但是怕具體辨別不清楚了,這需要有藏書印或題跋證明。

王:是的,戴家的書現在能確定的很少,除了戴廷栻的稿本《唐詩歸鈔》外,我前幾天翻過館裡的明抄本《瓊臺會稿》,是王弘撰的父親王之良的舊藏,鈐有王弘撰三兄王弘嘉的藏書印,王弘撰是戴廷栻的摯友,究竟這書是不是丹楓閣舊藏,現在還不能確定,因為沒有藏書印。丹楓閣裡的書現在流傳的很少,蓋著丹楓閣藏書印的書也沒見過,有些神祕。

鄭:是的,我在蒐集祁縣藏書史料的時候也有這個感覺,比如何紹庭,按說他刻過《四庫全書目錄》、《王太史遺稿》、《山右四朝詩》,也編著過《山右金石文鈔》這樣的大書,但是關於他的記載真的是極其稀少。

王:何遵先的確是有點奇怪,他的藏書很多不鈐藏書印,也很少施加批校,我最近讀館藏的清代康熙年間華希閔刻的《遺山先生文集》的時候,剛剛發現他的一條眉批,只有“與昌黎所見略同,紹庭識”幾個字,但也足以讓人興奮,這部書有大學者張穆的通書批校,可以確定是後來道光三十年張穆校刊元好問集的底本。但是這麼珍貴的書,他買回來,而且讀了,卻沒有蓋個藏書章。不過,也由此可見,何家也是認真花錢搜求過一些好東西的,不單是像外面說的那樣,一次性買了3萬兩銀子的書,只是為了附庸風雅,既然他能刻《四庫全書》的目錄,並且一本一本都和家藏本作了細緻的版本比較,說明何家的書,大部分他都翻閱過的。還有《山右四朝詩》,裡面頗有一些罕見的詩文,都被他蒐羅進去了,學問不好,幹不了這事兒。

武:我們館收藏的郭少仙先生捐贈的古書上,留有大量的題跋。

王:是的,1954年夏末,郭先生因突發性高血壓病去世,彌留之際囑託家人將全部藏書、文物捐獻文化館,其中古籍大約是1100冊左右,不過,郭先生雖然才華橫溢,但是畢竟不是大富之家,所以他的藏書在版本上沒有很珍貴的,但是,郭先生有批書的習慣,他的書上留有大量批校題跋,有的很有價值。

祁縣圖書館訪劉緯毅

郭少仙先生(1911—1954)

鄭:祁縣民間的古籍是不是也很多?我覺得祁縣人現在手上應該還有很多好書。

王:是的,很多,我以前聽說過好像三合村那一帶有戶人家還有宋版書;晉商研究所的宋慶林研究員說他多年前見過祁縣有不少明初司禮監刻本的《資治通鑑》之類的書。

鄭:對,馮秋航的日記裡面不是記載著山西有很多宋本書嗎?現在都輾轉到哪裡了?

劉:文革前,中國書店每年都來人,就在祁縣、太谷、介休、運城這四個地方,收購古籍,既然每年來,那肯定是每年都有收穫。另外,北京的文物商店也是每年來,也是在你們那個地方收。可見民間的古籍善本也不少吧!

武:謝謝您今天接受訪談!

祁縣圖書館訪劉緯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