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讓“傳統的未來”並不遙遠——“5·18國際博物館日”活動側記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樑。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作為文化中樞的博物館:傳統的未來”,主會場活動聚焦博物館作為“文化中樞”的角色定位,倡導以高質量的文化供給,增進公眾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增強公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博物館,讓“傳統的未來”並不遙遠——“5·18國際博物館日”活動側記


讓展覽融入生活

從熠熠生輝的國家寶藏,到歷代匠人的奇技天工,再到文人墨客的藝趣才情……

湖南省博物館推出的“根·魂——中華文明物語展”“瓷之畫——從長沙窯到醴陵窯”“畫吾自畫——館藏齊白石繪畫作品展”“激逸響於湘江兮——瀟湘古琴文化展”作為“國際博物館日”主會場活動的一部分,引起了觀眾熱烈反響。

歷史與現實是無法割裂的,時間孕育出最寶貴的品格烙印在名為“中華”的靈魂上,與現代人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數千年曆史遺存下來的數以千萬計的文物,它們既是當今社會物質文明發展的基石,又是數千年精神文明的載體,是民族的“根和魂”。

“根·魂——中華文明物語展”以“物”為實證,勾勒出中華文明發展歷程的輪廓。


博物館,讓“傳統的未來”並不遙遠——“5·18國際博物館日”活動側記


觀眾參觀“根·魂——中華文明物語”展

泥沙入手經摶埴,光色便與尋常殊,或斑斕、或靜謐的瓷器繪畫,於內斂性情之中蘊藏澎湃意蘊,“瓷之畫——從長沙窯到醴陵窯”讓熠熠生輝的彩繪瓷器,為觀眾講述繪畫在瓷器載體上走過的歷程;花鳥、山水、人物,於我們而言,是大千世界最為尋常的存在,於齊白石而言,則是畫筆下的世間百態,是忘不了的思鄉情懷……蝦蟹、蝶、魚、鳥,是畫家“畫吾自畫”的真情流露;一弦一曲總關情,古人以琴覓知音,今人以琴承文化,古琴,是中華文化瑰寶,亦是中國當下在國際上的文化名片,“激逸響於湘江兮——瀟湘古琴文化展”為參觀者開啟一扇瞭解瀟湘古琴文化的窗口。

同時精彩策劃的多場配套教育活動,讓青少年全方位領略“國之瑰寶、工匠之心、文墨琴韻”,成為青少年開啟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

近年來,全國各地的博物館正在不斷提高推出新展的頻率,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展覽、教育活動等表達方式融入當今生活。

據介紹,2018年全國博物館舉辦展覽約2.6萬個,教育活動近26萬次,參觀人數達11.26億人次,比上年增加1億多人次。博物館在數量快速增長的同時,服務能力與社會教育水平顯著提升,成為人民嚮往的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博物館,讓“傳統的未來”並不遙遠——“5·18國際博物館日”活動側記


傳統文化多重傳播

在“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中,利用新媒體和虛擬現實表現手段,通過採集、拍攝,經過資源數據加工製作,一批主題鮮明、形式新穎、內容豐富的在線虛擬化展覽在“博物館網上展覽”平臺上線。

平臺累計收錄了107個來自各類博物館的優質虛擬化展覽,包括了歷史、藝術、科技、革命紀念等多種不同類型的展覽內容,面向未來,平臺的展覽內容將不斷更新,滿足各界人士足不出戶在線觀展的需求,將博物館的公共文化服務一直延伸到學校、家庭,推動博物館成為網絡世界的文化中樞,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梵文貝葉經《八千頌般若波羅密多經》是11至12世紀的文物,其製作精美、書寫工整,保存完好,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是研究古代印度史尤其是早期佛教文化難得的第一手資料。通過“點贊國寶”微信小程序,人們只要輕輕一點,《八千頌般若波羅密多經》即會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展現出來,同時還可以瞭解文物保護的成果。


博物館,讓“傳統的未來”並不遙遠——“5·18國際博物館日”活動側記


“點贊國寶”項目啟動

用戶可通過掃二維碼或微信搜索“點贊國寶”小程序,到網上博物館打卡,為國寶點贊,瞭解博物館蘊含的文化內涵和時代價值,共同傳播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博物館在移動”項目則首次彙集多家博物館,以博物館視頻專區的形式,呈現各館綜合介紹、珍貴館藏、精品展覽、特色講解、社教活動、文創產品、建築空間等內容,為億萬手機用戶提供博物館視頻和各種豐富資源,以滿足社會公眾對傳統文化和美好生活的需求與嚮往。

據瞭解,2016年,國家文物局、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財政部五部門聯合啟動“互聯網+中華文明”行動計劃。通過把握時代發展與科技進步規律,實施“互聯網+中華文明”行動計劃和智慧博物館建設,促進博物館與旅遊、教育、文創、影視等深度融合,打造博物館“超級IP”、“個性IP”,拓展文物展示利用空間,消除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壁壘,讓文物“活”起來,為博物館事業創新發展提供了新的動能。

博物館,讓“傳統的未來”並不遙遠——“5·18國際博物館日”活動側記


博物館之夜的文化之旅

還原鮮活歷史,定格千年時光。

5月18日晚,夜色籠罩下的湖南省博物館,人頭攢動,熱鬧非凡,一場別開生面的“博物館之夜”活動正在如火如荼進行,數千名觀眾從各處趕來,共度博物館“奇妙”夜。

“博物館之夜”是2019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的一項別具特色的活動。活動深挖中華傳統文化中蘊含的藝術價值與時代精神,將各種嶄新技術與歷史文物相結合,為觀眾帶來多項文化活動。

“跟著我的手勢,敲起來”,剛走進湖南省博物館,觀景平臺上就傳來了節奏感十足的鼓聲,讓人迫不及待地想去一探究竟。原來,“鼓”動湘江正在進行。記者在現場看到,由專業鼓演奏者、親子家庭、外國留學生、福利院兒童組成的百餘位觀眾,一人一鼓,在一位年輕藝術家的指導下,打擊出不同的節奏組合成了完美樂曲,完成了一場新穎的互動表演,讓音樂、人群和各國經典文化在博物館碰撞,展示出文化的力量。

聽完節奏感十足的鼓聲,繼續往裡走,來到了博物館大廳,“沉浸式現代舞:引”正利用博物館的藝術空間與環境建築進行著一次碰撞式的對話。舞蹈結合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導引圖》,用快閃出場的形式,以現代舞為載體呈現了《導引圖》獨有的美學概念,在全場變換燈光及場地佈置配合下,為觀眾帶來零距離的新藝術感受。

“長沙馬王堆漢墓陳列”展廳裡,一群觀眾時而皺眉思考,時而低頭私語,原來他們是“馬王堆符文之謎”博物館實景解謎遊戲的參與者,正在努力尋找正確答案。據瞭解,參與者帶著X教授寄出的包裹,在長沙馬王堆漢墓展廳內,進行自主探索,通過教授的研究筆記、教授語音回信、輔助道具等,對照文物信息,完成一次燒腦之旅。通過遊戲,許多熱衷於博物館打卡的資深愛好者,得以從新的角度認識馬王堆漢墓,瞭解到更多的文物信息。

在“創作工坊”教育體驗項目,不同年齡段的小朋友,正在認真“創作”,記者在現場看到,小朋友們有模有樣地彩繪陶罐、製作風箏、繪製圖畫等。據瞭解,“創作工坊”是一項既符合傳統文化又具有地域特色的創作體驗活動,可實時參與現場互動式體驗教育活動,傳習優秀傳統文化,分享手工創作樂趣。

“這是什麼?”在博物館探索車邊,戴著白手套的小觀眾好奇地指著探索車裡的“文物”問講解者,在一問一答中,小朋友滿意地點著頭。這是“博物館探索車”教育體驗項目的一幕。該項目在展廳,利用可移動式教具,讓觀眾親手體驗考古挖掘、印染書寫、文物參考品觸摸等活動,深入瞭解漢代生活與湖湘文明。


博物館,讓“傳統的未來”並不遙遠——“5·18國際博物館日”活動側記


博物館探索車

高冠環佩、羅衣飄飄、妝容靈動,像從古冊壁畫中走出一樣,彷彿“穿越”到了漢代,這是國風天台秀場的精彩一幕。秀場配合燈光和潮流音樂,將2019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主題“作為文化中樞的博物館:傳統的未來”進行了昇華。據瞭解,國風天台秀根據歷史典籍的考證和妝容髮飾、布料針線的研究,為觀眾呈現了二十餘套精美的復原漢服及古代妝發。除了現場觀看走秀,觀眾也可通過全息門,觀看3D動態表演。

博物館,讓“傳統的未來”並不遙遠——“5·18國際博物館日”活動側記


在“VR”世界中遇見傳統

5月18日,湖南省博物館VR體驗館向觀眾開放,開啟為期兩個月的試運營。VR體驗館採用虛擬現實技術和頂配設備,結合世界領先的全身動作捕捉系統,實現4人同步大場景自由交互移動,讓參與者重返西漢盛世,完成探險任務。


博物館,讓“傳統的未來”並不遙遠——“5·18國際博物館日”活動側記


VR漫遊體驗

VR行走體驗《國寶迷蹤》講述的是在未來世界中,國寶皿方罍意外陷入時空亂流散落在西漢時期,為了尋回國寶,體驗者們利用時空穿越技術回到西漢尋覓國寶的故事。在虛擬的西漢世界中,觀眾有可能會偶遇辛追,欣賞宴會上的歌舞,還有可能去到古代戰場中,圍觀冷兵器時代一場激烈的戰鬥,甚至還將化身成為一名戰士,用弩箭抵禦外敵。

為了打造超還原級別的VR體驗,VR體驗館內容從原畫到建模都經由湖南省博物館多位專家學者把關,在虛擬世界中不管是亭臺樓閣、各類器具還是出現的角色穿著都有據可循,真正做到用技術還原歷史,重現西漢輝煌的目標。

VR體驗館內呈現的西漢場景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的軑侯府邸以及昭山封戰場,充分還原了當時所處的歷史背景。虛擬場景中的各類建築都能找到相應歷史考證,虛擬場景內的各類物品也是經與省博西漢文化專家討論驗證後,從出土文物中精心挑選出來以一比一比例高度還原製作而成。

除了還原西漢場景和物品,VR體驗館在人物及衣著飾品的考究上也下足了功夫,根據不同人物塑造了各種不同的形態,在主要人物的塑造上更是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了優化創作,重塑當時富態慈祥的辛追夫人及驍勇善戰的利豨將軍;同時,在服飾和配飾的考究上也頗為細緻,根據歷史資料,為虛擬空間中的西漢人物設計符合史實且又符合自己身份的服裝。

除了VR體驗館,在5G XR博物館展區互動體驗的5G 4K/VR直播裡,參與者可觀看VR直播內容,實時虛擬觀看湖南省內博物館5月18日當晚活動,獲得沉浸式、超高清參觀體驗。在5G VR騎遊裡,參與者通過騎行VR自行車,虛擬騎遊嶽麓山、橘子洲頭等長沙著名文化地標。

“讓文物活起來”已成為新時代我國博物館事業的鮮明特徵。各地博物館積極運用人工智能、沉浸式展覽、VR、AR,虛擬漫遊、智慧導覽等新技術,建立與公眾的“超級鏈接”,通過門戶網站、手機APP、微信等多種渠道,促進“人+物+應用+管理”的多端融合,構築線上線下相融通的傳播體系。

(作者: 徐秀麗 李瑞)

(來源:國家文物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