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逸影視財報透露影院面臨“片荒”、“人荒”?

金逸影視“人禍”的根結在“天災”。

文/龐宏波

又是院線。

進入2019年之後,院線的發展幾乎成為了串聯整個上半年的“中心線”,“寒冬”、“洗牌”以及如今的“妖股”。

原本是電影產業鏈條裡為數不多的“重資產”,但院線的發展卻“輕”的可怕。隨時隨地的動盪,成為了增強產業焦慮的重要一環。

金逸影視再次把院線發展的弊端完全暴露,只是在分析財報的過程中,院線裡最容易關注的是萬達,其次是橫店,金逸的問題被放大的概率少之又少。

缺乏足夠的問題曝光,就給“黑暗”留下了足夠的施展窗口。所以關於未來,如何避免出現下一個金逸影視,可能更事關大局。

2017年,在影視IPO集體“過會難”的哀愁當中,金逸影視成為為數不多的過關對象。做為擁有重資產的實體院線品牌,其發展前景有多被看好已經無需言明。但如今,“捉妖金逸”的重點似乎不應該僅僅關注到金逸影視背後的“人禍”,造成“人禍”的往往是“天災”。

外界已經開始對影院寒冬感覺麻木,經營狀況惡劣但卻揹負著下沉任務,在日復一日的“下行”當中還要面對博納、華人文化等全產業鏈巨頭的衝擊洗牌。但正是在這樣的產業拐點期,金逸影視背後的產業的問題才應該更被重視。

1

集體上游卻難“生存”,

但這是院線的唯一生路?


集體上游。


金逸影視財報透露影院面臨“片荒”、“人荒”?



這是下游出現問題後,院線所做出的集體選擇。無論是金逸影視還是橫店影視、幸福藍海,諸多院線品牌成為了電影幕後的聯合出品方。而在這個過程當中,院線參與度有多高,可能並沒有被外界真正重視。

只是電影獲得了院線的“背書”,院線依靠電影“釋放”壓力,看上去是一個“雙好結局”。

然而從金逸影視的財報來看,結果顯然要比預期“骨感”。2018年,金逸影視參投了《紅海行動》《唐人街探案2》《熊出沒:變形記》《邪不壓正》《西虹市首富》《愛情公寓》《解碼遊戲》《胖子行動隊》《李茶的姑媽》《來電狂響》10部影片。

這10部影片裡絕大多數算得上是“頭部”,更重要的是超過6部在上映之前被看做是“超級爆款”。對於院線來說,在最開始的時候“押注爆款”是其參與上游的第一守則。

然而,現實是這10部電影裡真正符合市場預期甚至超越市場預期的並不多。這就意味著,金逸影視在很大程度上“押錯了寶”。但儘管如此,這10部電影還是拿下了近130億票房,在全年票房的佔比中超過了六分之一。

然而2018年金逸影視的影視劇收入僅4499萬,佔營業收入佔比僅為2.24%。10部累計票房近130億的影片,收入4499萬,金逸影視在其中的參與感有多少已經非常明朗。

熟悉電影參投的想必非常清楚,電影前期投資的過程分為數輪。從最開始的操盤者到最大的接盤者,再到後期的碼盤以及上映之前尋求聯合出品方的“站隊者”。


金逸影視財報透露影院面臨“片荒”、“人荒”?



從投資的邏輯來看,金逸影視很有可能是在很後期的情況下進入的項目。即便不是,金逸影視的參投比例也決定了它處於最“外圍”的投資方

事實上,這種投資更多是“掛名”大於“收益”。想要依靠此類參投獲得理想收益,過於不現實。但金逸影視,真的是個例嗎?

今年,博納、華人文化等全產業鏈巨頭獲得了院線牌照,這些公司最大的優勢是自帶“上游資源”。對於博納影業來說,連年的爆款已經讓其成為了最優質的內容公司。如今在下游補足“短板”,對於市場佔有率來說顯得非常重要。

那麼,金逸影視在院線端除了物理佔有率高於博納以外,與其相比的優勢是什麼?

上下游共振,甚至業內人士提出的影片綁定院線,拉長放映週期,無論是對影片還是對影院都是一個最佳選擇。但是在現如今,這樣的方式更多是理想。


金逸影視財報透露影院面臨“片荒”、“人荒”?



只是影院尋求上游是必經之路,但並非是如今“掛名”意義大於實際收益的操作方式。此前在對比中日兩國電影市場當中,發現中國2018年上映的影片總量甚至不及日本2017年的本土影片數量。但事實上中國的熒幕數量是日本的17倍。

未來,中國的銀幕數量還會繼續上漲,這是趨勢。而配合這個趨勢的方式,一定離不開內容數量的增加。對於院線來說,如何在內容上激活參與比例和參與數量,似乎已經不僅僅是解決院線經營壓力的問題那麼簡單了。

2

盲目擴張“苦”,

但不擴張更“苦”


擴張,繼續擴張。


金逸影視財報透露影院面臨“片荒”、“人荒”?



這是此前院線發展的最大特徵,在市場高速狂奔的“蜜月期”,院線為了尋求競爭優勢,只能開始持續下沉的“攻堅戰”。但當市場進入到調整期後,不理智的盲目擴張成為了拖累經營的最大負擔。

但是去年“4號文件”的出臺,明確了影院繼續擴張的目標。但很顯然,在如今上游“片荒”帶來的連鎖反應下,影院已經跑不動了。

截止2018年底,金逸影視旗下開業影院390家,銀幕2403塊。2018年,電影放映業務佔據金逸影視總收入的79.04%。

但是單銀幕和單影院票房產出下降,是不爭的事實。其中的原因,就來自於影院不理性的擴張,導致直接競爭壓力增高。而今年,觀影人次的下降成為了“壓死擴張的稻草”,無片看、無人看的雙重矛盾增加了影院的經營風險。

但是對於影院來說,究竟能怎麼辦呢?一方面,放映業務是院線的主要營收來源,倘若沒有物理擴張作為支持,提高單影院和單銀幕票房產出更為困難。另一方面,博納、華人文化等品牌進入市場,對於傳統的院線品牌本身就是一種強力衝擊,如果在佔有率上喪失了優勢,那傳統的院線品牌還能做什麼呢?

根據金逸影視的財報顯示,截止2018年底,公司影院儲備項目近100家,2019年目標新增影城30家。但事實上,2017年指定的“2018年目標”就未能完成,新增影城數量僅達到了目標的一半


金逸影視財報透露影院面臨“片荒”、“人荒”?



如今,商城經營形態已經發生了變化,這主要來自於消費方式的更迭。其次,在三四五線城市,觀影人次的下降也意味著目標消費群體的減少。這一點,其實在新入局的院線品牌眼裡,看的更為透徹。

在去年年底,華人文化院線籌備申請牌照的過程中,在接受採訪時負責人就表示UME會從優勢地區向周邊地區輻射下沉。但從傳統的院線品牌下沉邏輯來看,基本上是一二線城市向三四五線城市下沉

這可能就是懂電影和不懂電影的最大區別。傳統的院線品牌絕大多數來自於“房地產”的背景,讓其看上去更像是一個“外行”

3

非票業務還有戲嗎?


一度,非票業務成為了院線的“主攻點”。


金逸影視財報透露影院面臨“片荒”、“人荒”?



在2018年的財報當中,金逸影視表示2018年公司加大了對賣品研發的投入,成立了新的商業零售中心,並積極探索影院泛娛樂計劃提升廣告收入。

但從實際收入的回報來看,2018年金逸影視的賣品收入為1.59億,同比下滑了14.64%,毛利率比上年下滑了將近1%,廣告服務營業收入相比2017年下滑了36.39%。

事實上,對於絕大多數院線來說,非票收入的定義似乎非常狹窄。但在觀影人次出現下滑的情況下,研究賣品銷售真的是一個可以賺錢的邏輯嗎?


金逸影視財報透露影院面臨“片荒”、“人荒”?



現如今,除了個別影片可以推出衍生品外,絕大多數影片都沒有形成後期開發產業鏈。對於影院來說,儘管在賣品研發上可能會進行大投入,但本質上這個投入的邏輯是站不住腳的。根本原因在於,目前對於後期衍生品的市場需求存在著極大的“偽需求”,一方面是觀影人次下降意味著消費人群的減少,另一方面是本事開發依靠的IP並不具備長期價值。

對於非票業務來說,更重要的可能是影院的使用效率上。例如增加其泛娛樂消費的可能性,在音樂劇、音樂節、時尚節展、是內小型主題娛樂活動的場地使用上,都是可以增強影院非票業務的重點

例如今年新入局的華人文化,就依靠期本身體系裡近千場各類演出、演唱會、音樂劇、音樂節、體育賽事、節展、活動等線下娛樂活動,為影院的非票業務提供出口。

原本,非票業務的密集佈局來於北美影院成熟化的運作模式。但北美影院非票業務的提升,在於其影片本身的IP價值可以提供源源不斷的賣品產業。現如今,北美影院的經營壓力似乎一點也不比中國少。

如果放大來看,影院的未來更多是一個泛娛樂線下消費窗口。除了其觀影剛需外,增強泛娛樂消費體驗才是激活人流量的重要突破路徑。

否則,本身影院面臨“片荒”和“人荒”,卻還在花費高成本研究賣品,這真的能夠賺錢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