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分叉之後為什麼會有BCH與BSV?'

比特幣 中本聰 金融 黃金 區塊鏈 咖啡 答案區塊鏈 2019-07-29
"

今年給大家講的最多的是BCH,BCH的發展邏輯和經濟模型非常好,在精神層面的東西,去年大俠常引用馬老師的一句話:很多人是因為看見了才相信,極少數人是因為相信了而看見。這句話怎麼理解呢?比特幣2017年底到達2萬美元的時候,很多人是因為看見了2萬美元這個數值,才最終選擇相信,但看見了才去相信的人最終逃離不了掉進泡沫的命運,其中甚至有孫正義這樣的頂尖投資人虧損1.3億美元的輿論。

同時也有像李笑來這種,在單價幾美元的時候選擇了相信,最終在6年之後看見了2萬美元一枚的BTC,這類就屬於相信了而看見。最近有很多粉絲在留言區問大俠,BCH和ABC、SV傻傻分不清楚,今天我們不說太多虛的東西,給大家解析一下為什麼會有BCH、SV。最近江卓爾和澳本聰在群裡開了一場辯論會,江總的部分觀點我比較認同,在今天文章裡會引用部分內容。

1、為什麼分叉出BCH

因為相信而看見,那麼首先要確定BCH有什麼值得我們去相信,而在說這一點之前,首先要說的是比特幣。

在中本聰的白皮書中,把比特幣定義成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這一想法的推動力是2008年金融危機,中本聰想讓一種貨幣在全球流通且不濫發,讓比特幣成為世界貨幣。在目標實現的背後,則是分佈式記賬,之後稱之為區塊鏈。

大俠這裡插個題外話,分佈式時間戳首次公開是在1991年,論文由貝爾通信研究所的兩名研究員寫於1990年,這一理論已經能解決拜占庭將軍問題,所以區塊鏈最本質的理論已誕生多年,中本聰只是把這一理論在比特幣身上變為了現實。

然而BTC真能成為世界貨幣?比特幣常被人詬病的一點是理論上每秒最多隻能處理7筆交易(實際是3左右),這在以前不存在問題,因為鏈上轉賬的數量並不多,供需關係能夠得到滿足。

但比特幣發展了9年之久,如今的體量和需求與之前不能同日而語,每當出現較大漲幅,鏈上交易擁堵就越發明顯,而交易手續費則會越來越高,如2017年的牛市進行一筆轉賬的手續費在擁堵高峰甚至達到幾千塊錢,又如平常用比特幣支付一杯幾美元的咖啡,其手續費比咖啡價格還高。所以近幾年以來,各路大咖都稱比特幣不可能作為貨幣使用,發展到最後可能是一種數字黃金。

那麼有什麼方法能解決比特幣低TPS(每秒交易筆數)和手續費高的問題呢?首先我們需要了解造成這一問題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是和區塊容量大小有關,區塊容量越大那麼理論上在相同時間內能處理的交易筆數會更多,處理的交易多了,則用戶就不需要排更高的手續費,當然區塊容量也不能太大,太大了會超過網絡承載能力。

比特幣現在的區塊容量是1M,這是中本聰在2010年為了防止區塊被寫入惡意交易而進行的限制,當時一枚BTC才幾美分,鏈上的交易非常之少,而比特幣最早設定的區塊上限是33.5M。下圖是2010年中本聰在論壇上給出的如果要進行區塊擴容的方案。

"

今年給大家講的最多的是BCH,BCH的發展邏輯和經濟模型非常好,在精神層面的東西,去年大俠常引用馬老師的一句話:很多人是因為看見了才相信,極少數人是因為相信了而看見。這句話怎麼理解呢?比特幣2017年底到達2萬美元的時候,很多人是因為看見了2萬美元這個數值,才最終選擇相信,但看見了才去相信的人最終逃離不了掉進泡沫的命運,其中甚至有孫正義這樣的頂尖投資人虧損1.3億美元的輿論。

同時也有像李笑來這種,在單價幾美元的時候選擇了相信,最終在6年之後看見了2萬美元一枚的BTC,這類就屬於相信了而看見。最近有很多粉絲在留言區問大俠,BCH和ABC、SV傻傻分不清楚,今天我們不說太多虛的東西,給大家解析一下為什麼會有BCH、SV。最近江卓爾和澳本聰在群裡開了一場辯論會,江總的部分觀點我比較認同,在今天文章裡會引用部分內容。

1、為什麼分叉出BCH

因為相信而看見,那麼首先要確定BCH有什麼值得我們去相信,而在說這一點之前,首先要說的是比特幣。

在中本聰的白皮書中,把比特幣定義成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這一想法的推動力是2008年金融危機,中本聰想讓一種貨幣在全球流通且不濫發,讓比特幣成為世界貨幣。在目標實現的背後,則是分佈式記賬,之後稱之為區塊鏈。

大俠這裡插個題外話,分佈式時間戳首次公開是在1991年,論文由貝爾通信研究所的兩名研究員寫於1990年,這一理論已經能解決拜占庭將軍問題,所以區塊鏈最本質的理論已誕生多年,中本聰只是把這一理論在比特幣身上變為了現實。

然而BTC真能成為世界貨幣?比特幣常被人詬病的一點是理論上每秒最多隻能處理7筆交易(實際是3左右),這在以前不存在問題,因為鏈上轉賬的數量並不多,供需關係能夠得到滿足。

但比特幣發展了9年之久,如今的體量和需求與之前不能同日而語,每當出現較大漲幅,鏈上交易擁堵就越發明顯,而交易手續費則會越來越高,如2017年的牛市進行一筆轉賬的手續費在擁堵高峰甚至達到幾千塊錢,又如平常用比特幣支付一杯幾美元的咖啡,其手續費比咖啡價格還高。所以近幾年以來,各路大咖都稱比特幣不可能作為貨幣使用,發展到最後可能是一種數字黃金。

那麼有什麼方法能解決比特幣低TPS(每秒交易筆數)和手續費高的問題呢?首先我們需要了解造成這一問題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是和區塊容量大小有關,區塊容量越大那麼理論上在相同時間內能處理的交易筆數會更多,處理的交易多了,則用戶就不需要排更高的手續費,當然區塊容量也不能太大,太大了會超過網絡承載能力。

比特幣現在的區塊容量是1M,這是中本聰在2010年為了防止區塊被寫入惡意交易而進行的限制,當時一枚BTC才幾美分,鏈上的交易非常之少,而比特幣最早設定的區塊上限是33.5M。下圖是2010年中本聰在論壇上給出的如果要進行區塊擴容的方案。

比特幣分叉之後為什麼會有BCH與BSV?

但遺憾的是在比特幣還沒出現高額轉賬費和擁堵問題的時候,中本聰就消失了。而後面比特幣核心開發團隊也一直堅持不做任何大修改的原則,很多人認為擴容是違背了去中心化的原則,這會讓比特幣失去本質的魅力從而影響到群體的利益。

關於區塊擴容之爭早在2014年就開始,最終在2017年兩股力量分道揚鑣,從而誕生了比特幣現金BCC,之後改名為BCH。分叉出的BCH把區塊容量從1M擴容到8M再到32M,到現在BCH每秒能處理的交易筆數在200左右,手續費也非常之低。

2、為什麼分叉出BSV

BSV是去年11月從BCH中分叉出來的,當時BCH社區內部對於BCH未來的發展方向出現了分歧,以比特大陸為首的一派認為32M的區塊大小暫時夠用了,不需要繼續增加區塊大小,並且將會在BCH上面增加一些操作碼,實現BCH更多的擴展性;以澳本聰為首的一派堅持繼續加大區塊擴容,將BCH定位為電子現金,繼續增加交易速度和減少手續費,所以分成了BCHABC和BCHSV。當時因為BCH的分叉和雙方的算力戰,還拖垮了整個大盤,不過經過大半年的發展,雙方基本上井水不犯河水各走各的路,更多也只是理念之爭。

BSV一直進行區塊擴容有很大的缺陷,之前進行過壓力測試都造成了區塊回滾。從算力上來看,BSV的價格雖然達到了BCH的一半,但是其現在的算力只有BCH的1/3左右,礦工群體的支持率並不高,依靠頻繁炒作來維持價格。

3、未來BCH的行情

以上給大家解析了BTC、BCH、BSV的不同,簡單總結一下就是比特幣越發嚴重的低效率和高手續費問題,BCH以區塊擴容的方式進行了解決,比特幣目前每秒處理交易筆數實際上在3筆左右,其轉賬手續費在以後牛市當中甚至會比2017年高峰期還要高。

BCH擴容之後能實現每秒處理200筆交易,這種效率能滿足未來一定時間的需求。而BSV想繼續擴大區塊容量到達2G,上文說過區塊鏈容量擴大有助於鏈上交易,但區塊容量太大則會引起網絡承載能力,目前100M區塊就已經超過現在的網絡承載能力,BSV之前也因為區塊過大,來不及在全網傳播,發生了多次區塊重組。所以總結下來就是BCH在BTC的基礎上擴大了區塊,而BSV想更加擴大,但實際上目前毫無用處。

以下大俠引用江卓爾對BCH看好的邏輯:

"

今年給大家講的最多的是BCH,BCH的發展邏輯和經濟模型非常好,在精神層面的東西,去年大俠常引用馬老師的一句話:很多人是因為看見了才相信,極少數人是因為相信了而看見。這句話怎麼理解呢?比特幣2017年底到達2萬美元的時候,很多人是因為看見了2萬美元這個數值,才最終選擇相信,但看見了才去相信的人最終逃離不了掉進泡沫的命運,其中甚至有孫正義這樣的頂尖投資人虧損1.3億美元的輿論。

同時也有像李笑來這種,在單價幾美元的時候選擇了相信,最終在6年之後看見了2萬美元一枚的BTC,這類就屬於相信了而看見。最近有很多粉絲在留言區問大俠,BCH和ABC、SV傻傻分不清楚,今天我們不說太多虛的東西,給大家解析一下為什麼會有BCH、SV。最近江卓爾和澳本聰在群裡開了一場辯論會,江總的部分觀點我比較認同,在今天文章裡會引用部分內容。

1、為什麼分叉出BCH

因為相信而看見,那麼首先要確定BCH有什麼值得我們去相信,而在說這一點之前,首先要說的是比特幣。

在中本聰的白皮書中,把比特幣定義成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這一想法的推動力是2008年金融危機,中本聰想讓一種貨幣在全球流通且不濫發,讓比特幣成為世界貨幣。在目標實現的背後,則是分佈式記賬,之後稱之為區塊鏈。

大俠這裡插個題外話,分佈式時間戳首次公開是在1991年,論文由貝爾通信研究所的兩名研究員寫於1990年,這一理論已經能解決拜占庭將軍問題,所以區塊鏈最本質的理論已誕生多年,中本聰只是把這一理論在比特幣身上變為了現實。

然而BTC真能成為世界貨幣?比特幣常被人詬病的一點是理論上每秒最多隻能處理7筆交易(實際是3左右),這在以前不存在問題,因為鏈上轉賬的數量並不多,供需關係能夠得到滿足。

但比特幣發展了9年之久,如今的體量和需求與之前不能同日而語,每當出現較大漲幅,鏈上交易擁堵就越發明顯,而交易手續費則會越來越高,如2017年的牛市進行一筆轉賬的手續費在擁堵高峰甚至達到幾千塊錢,又如平常用比特幣支付一杯幾美元的咖啡,其手續費比咖啡價格還高。所以近幾年以來,各路大咖都稱比特幣不可能作為貨幣使用,發展到最後可能是一種數字黃金。

那麼有什麼方法能解決比特幣低TPS(每秒交易筆數)和手續費高的問題呢?首先我們需要了解造成這一問題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是和區塊容量大小有關,區塊容量越大那麼理論上在相同時間內能處理的交易筆數會更多,處理的交易多了,則用戶就不需要排更高的手續費,當然區塊容量也不能太大,太大了會超過網絡承載能力。

比特幣現在的區塊容量是1M,這是中本聰在2010年為了防止區塊被寫入惡意交易而進行的限制,當時一枚BTC才幾美分,鏈上的交易非常之少,而比特幣最早設定的區塊上限是33.5M。下圖是2010年中本聰在論壇上給出的如果要進行區塊擴容的方案。

比特幣分叉之後為什麼會有BCH與BSV?

但遺憾的是在比特幣還沒出現高額轉賬費和擁堵問題的時候,中本聰就消失了。而後面比特幣核心開發團隊也一直堅持不做任何大修改的原則,很多人認為擴容是違背了去中心化的原則,這會讓比特幣失去本質的魅力從而影響到群體的利益。

關於區塊擴容之爭早在2014年就開始,最終在2017年兩股力量分道揚鑣,從而誕生了比特幣現金BCC,之後改名為BCH。分叉出的BCH把區塊容量從1M擴容到8M再到32M,到現在BCH每秒能處理的交易筆數在200左右,手續費也非常之低。

2、為什麼分叉出BSV

BSV是去年11月從BCH中分叉出來的,當時BCH社區內部對於BCH未來的發展方向出現了分歧,以比特大陸為首的一派認為32M的區塊大小暫時夠用了,不需要繼續增加區塊大小,並且將會在BCH上面增加一些操作碼,實現BCH更多的擴展性;以澳本聰為首的一派堅持繼續加大區塊擴容,將BCH定位為電子現金,繼續增加交易速度和減少手續費,所以分成了BCHABC和BCHSV。當時因為BCH的分叉和雙方的算力戰,還拖垮了整個大盤,不過經過大半年的發展,雙方基本上井水不犯河水各走各的路,更多也只是理念之爭。

BSV一直進行區塊擴容有很大的缺陷,之前進行過壓力測試都造成了區塊回滾。從算力上來看,BSV的價格雖然達到了BCH的一半,但是其現在的算力只有BCH的1/3左右,礦工群體的支持率並不高,依靠頻繁炒作來維持價格。

3、未來BCH的行情

以上給大家解析了BTC、BCH、BSV的不同,簡單總結一下就是比特幣越發嚴重的低效率和高手續費問題,BCH以區塊擴容的方式進行了解決,比特幣目前每秒處理交易筆數實際上在3筆左右,其轉賬手續費在以後牛市當中甚至會比2017年高峰期還要高。

BCH擴容之後能實現每秒處理200筆交易,這種效率能滿足未來一定時間的需求。而BSV想繼續擴大區塊容量到達2G,上文說過區塊鏈容量擴大有助於鏈上交易,但區塊容量太大則會引起網絡承載能力,目前100M區塊就已經超過現在的網絡承載能力,BSV之前也因為區塊過大,來不及在全網傳播,發生了多次區塊重組。所以總結下來就是BCH在BTC的基礎上擴大了區塊,而BSV想更加擴大,但實際上目前毫無用處。

以下大俠引用江卓爾對BCH看好的邏輯:

比特幣分叉之後為什麼會有BCH與BSV?

最後一段大俠總結一下自己的看法,歸根結底BCH和BSV是走大區塊路線,解決比特幣的轉賬問題,BCH制定了符合市場需求的區塊容量,BSV可能制定了幾十年以後的區塊容量,但一切發展前提是需要有用戶基礎,沒有用戶在鏈上活動,那麼再高的TPS也沒用。

在未來BCH和SV的用戶量發展到什麼樣,我們預判不了,但BCH的經濟模型同比特幣的經濟模型一致,屬於通貨緊縮狀態,明年區塊獎勵減半,BCH聯同市場上漲且在漲幅上跑贏BTC的概率很大。

文/大俠區塊鏈研究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