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州老體育館歷經九年建設 留下濱州人珍貴記憶'

"

說到濱州體育館,人們很自然地首先想到位於市區黃河十一路渤海十五路中海之畔的濱州奧林匹克體育館,但稍微年長一點的濱州人,都知道在黃河二路渤海六路原濱州市體委大院裡,還有一座體育館,而它的名字,就叫“濱州體育館”。

在這裡,濱州市民近距離欣賞過奧運冠軍李曉霞的精湛球技,觀看過趙本山、黃宏等著名笑星的精彩演出,參加過紅紅火火的舞會,在這裡,留下了難以忘懷的記憶。

這座體育館,結束了濱州沒有大型室內體育場館的歷史,而其多舛的建設過程,更是令人唏噓,以至於知情人習慣用“八年抗戰”來形容濱州體育館的建設。今天,就為大家講講濱州體育館的故事。

"

說到濱州體育館,人們很自然地首先想到位於市區黃河十一路渤海十五路中海之畔的濱州奧林匹克體育館,但稍微年長一點的濱州人,都知道在黃河二路渤海六路原濱州市體委大院裡,還有一座體育館,而它的名字,就叫“濱州體育館”。

在這裡,濱州市民近距離欣賞過奧運冠軍李曉霞的精湛球技,觀看過趙本山、黃宏等著名笑星的精彩演出,參加過紅紅火火的舞會,在這裡,留下了難以忘懷的記憶。

這座體育館,結束了濱州沒有大型室內體育場館的歷史,而其多舛的建設過程,更是令人唏噓,以至於知情人習慣用“八年抗戰”來形容濱州體育館的建設。今天,就為大家講講濱州體育館的故事。

濱州老體育館歷經九年建設 留下濱州人珍貴記憶

一窮二白

“說到濱州最早的體育場館,要算位於在原濱州體委院內的燈光籃球場了。”原惠民地區體委主任相懷傑說,“這座籃球場建於1971年,土質地面,看臺是磚混結構,帶有燈光設備。”

1972年,這座燈光籃球場投入使用,“啟用時把山東男籃請來與地區籃球隊打了一場比賽,當時看臺還沒有修好,就在場地周圍用土堆了個斜坡。我記得當時看球的群眾人山人海,大家都站著,因為人太多,場地又沒有硬化,有的地方都被踩出了泥漿。”相懷傑說。

“上世紀七十年代,不僅是惠民地區沒有個一個像樣的體育場館,整個山東省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相懷傑說,“我記得那時濟南帶看臺的體育場好像只有山東體育學院裡有個,規模還很小。而濟南的室內體育館只有原濟南軍區的八一體育館,那還是一個容納不足千人的小館,當時全省的體育比賽,包括籃球,基本都是在露天舉行。”

“七十年代初,在原地區體委院裡有個小東屋,塞滿了可以放五六張乒乓球檯,這裡就成了濱州乒乓球隊最早的訓練館,我記得用了得有五六年時間。”原惠民地區體委副主任張大山介紹,“大約是1978年前後,為迎接一次全省乒乓球比賽,惠民地區建了一座長二十多米,寬七八米,面積二百多平方米,可以放置八張比賽球檯的訓練館,這樣條件的訓練館,當時在全省已經算很好的了。也正是因為有了這個訓練館,濱州的乒乓球運動水平開始跨入全省先進行列,直到現在。”

現在人們可能沒有印象,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當時的惠民地區籃球水平在全省相當高,少年男籃連續多年在全省比賽奪冠,曾代表山東出戰全國比賽,少年女籃也拿過全省亞軍,現在回想原因,一是當時有好教練、好苗子,二是有那個燈光籃球場作為場地保障了日常訓練。

"

說到濱州體育館,人們很自然地首先想到位於市區黃河十一路渤海十五路中海之畔的濱州奧林匹克體育館,但稍微年長一點的濱州人,都知道在黃河二路渤海六路原濱州市體委大院裡,還有一座體育館,而它的名字,就叫“濱州體育館”。

在這裡,濱州市民近距離欣賞過奧運冠軍李曉霞的精湛球技,觀看過趙本山、黃宏等著名笑星的精彩演出,參加過紅紅火火的舞會,在這裡,留下了難以忘懷的記憶。

這座體育館,結束了濱州沒有大型室內體育場館的歷史,而其多舛的建設過程,更是令人唏噓,以至於知情人習慣用“八年抗戰”來形容濱州體育館的建設。今天,就為大家講講濱州體育館的故事。

濱州老體育館歷經九年建設 留下濱州人珍貴記憶

一窮二白

“說到濱州最早的體育場館,要算位於在原濱州體委院內的燈光籃球場了。”原惠民地區體委主任相懷傑說,“這座籃球場建於1971年,土質地面,看臺是磚混結構,帶有燈光設備。”

1972年,這座燈光籃球場投入使用,“啟用時把山東男籃請來與地區籃球隊打了一場比賽,當時看臺還沒有修好,就在場地周圍用土堆了個斜坡。我記得當時看球的群眾人山人海,大家都站著,因為人太多,場地又沒有硬化,有的地方都被踩出了泥漿。”相懷傑說。

“上世紀七十年代,不僅是惠民地區沒有個一個像樣的體育場館,整個山東省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相懷傑說,“我記得那時濟南帶看臺的體育場好像只有山東體育學院裡有個,規模還很小。而濟南的室內體育館只有原濟南軍區的八一體育館,那還是一個容納不足千人的小館,當時全省的體育比賽,包括籃球,基本都是在露天舉行。”

“七十年代初,在原地區體委院裡有個小東屋,塞滿了可以放五六張乒乓球檯,這裡就成了濱州乒乓球隊最早的訓練館,我記得用了得有五六年時間。”原惠民地區體委副主任張大山介紹,“大約是1978年前後,為迎接一次全省乒乓球比賽,惠民地區建了一座長二十多米,寬七八米,面積二百多平方米,可以放置八張比賽球檯的訓練館,這樣條件的訓練館,當時在全省已經算很好的了。也正是因為有了這個訓練館,濱州的乒乓球運動水平開始跨入全省先進行列,直到現在。”

現在人們可能沒有印象,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當時的惠民地區籃球水平在全省相當高,少年男籃連續多年在全省比賽奪冠,曾代表山東出戰全國比賽,少年女籃也拿過全省亞軍,現在回想原因,一是當時有好教練、好苗子,二是有那個燈光籃球場作為場地保障了日常訓練。

濱州老體育館歷經九年建設 留下濱州人珍貴記憶

艱難起步

體育要發展,沒有場館做支撐和保證談何容易?

“1984年,省裡提出全面振興體育工作,並號召每人捐出一塊錢,集資建設體育場館。當時的地委、行署為儘快改變地區體育設施少,訓練條件差和訓練手段落後的局面,在1985初決定建設地區體育館,建設資金籌集隨全省體育大集資同時進行。”張大山說,“當時全區人民真是無私奉獻,除去上交省裡和返還各縣市的部分外,留下80萬,地區財政又撥款35萬元,省體委支援了30萬,建館資金一共籌措了到了145萬元。”

“體育館設計長50米,寬40米,場地面積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設計3000坐席。最初體育館設計大門向東,但後來考慮到東門就是渤海六路可能會不好停車,就把大門改為向南。”原濱州體委副調研員、濱州體育館館長李瑞平說(本文采訪於2018年4月,老人於2018年10月病逝)。

1985年下半年,爐渣跑道、帶看臺和主席臺的惠民地區體育場開工,並於1986年6月竣工投入使用。官方資料顯示,1985年11月,惠民地區體育館正式動工,原計劃於1986年10月竣工。但誰也沒有想到,體育館的建設歷程會如此艱難,而實際竣工時間也比計劃遲到了8年。

導致濱州體育館一再難產的原因,無非兩個字:缺錢。

"

說到濱州體育館,人們很自然地首先想到位於市區黃河十一路渤海十五路中海之畔的濱州奧林匹克體育館,但稍微年長一點的濱州人,都知道在黃河二路渤海六路原濱州市體委大院裡,還有一座體育館,而它的名字,就叫“濱州體育館”。

在這裡,濱州市民近距離欣賞過奧運冠軍李曉霞的精湛球技,觀看過趙本山、黃宏等著名笑星的精彩演出,參加過紅紅火火的舞會,在這裡,留下了難以忘懷的記憶。

這座體育館,結束了濱州沒有大型室內體育場館的歷史,而其多舛的建設過程,更是令人唏噓,以至於知情人習慣用“八年抗戰”來形容濱州體育館的建設。今天,就為大家講講濱州體育館的故事。

濱州老體育館歷經九年建設 留下濱州人珍貴記憶

一窮二白

“說到濱州最早的體育場館,要算位於在原濱州體委院內的燈光籃球場了。”原惠民地區體委主任相懷傑說,“這座籃球場建於1971年,土質地面,看臺是磚混結構,帶有燈光設備。”

1972年,這座燈光籃球場投入使用,“啟用時把山東男籃請來與地區籃球隊打了一場比賽,當時看臺還沒有修好,就在場地周圍用土堆了個斜坡。我記得當時看球的群眾人山人海,大家都站著,因為人太多,場地又沒有硬化,有的地方都被踩出了泥漿。”相懷傑說。

“上世紀七十年代,不僅是惠民地區沒有個一個像樣的體育場館,整個山東省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相懷傑說,“我記得那時濟南帶看臺的體育場好像只有山東體育學院裡有個,規模還很小。而濟南的室內體育館只有原濟南軍區的八一體育館,那還是一個容納不足千人的小館,當時全省的體育比賽,包括籃球,基本都是在露天舉行。”

“七十年代初,在原地區體委院裡有個小東屋,塞滿了可以放五六張乒乓球檯,這裡就成了濱州乒乓球隊最早的訓練館,我記得用了得有五六年時間。”原惠民地區體委副主任張大山介紹,“大約是1978年前後,為迎接一次全省乒乓球比賽,惠民地區建了一座長二十多米,寬七八米,面積二百多平方米,可以放置八張比賽球檯的訓練館,這樣條件的訓練館,當時在全省已經算很好的了。也正是因為有了這個訓練館,濱州的乒乓球運動水平開始跨入全省先進行列,直到現在。”

現在人們可能沒有印象,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當時的惠民地區籃球水平在全省相當高,少年男籃連續多年在全省比賽奪冠,曾代表山東出戰全國比賽,少年女籃也拿過全省亞軍,現在回想原因,一是當時有好教練、好苗子,二是有那個燈光籃球場作為場地保障了日常訓練。

濱州老體育館歷經九年建設 留下濱州人珍貴記憶

艱難起步

體育要發展,沒有場館做支撐和保證談何容易?

“1984年,省裡提出全面振興體育工作,並號召每人捐出一塊錢,集資建設體育場館。當時的地委、行署為儘快改變地區體育設施少,訓練條件差和訓練手段落後的局面,在1985初決定建設地區體育館,建設資金籌集隨全省體育大集資同時進行。”張大山說,“當時全區人民真是無私奉獻,除去上交省裡和返還各縣市的部分外,留下80萬,地區財政又撥款35萬元,省體委支援了30萬,建館資金一共籌措了到了145萬元。”

“體育館設計長50米,寬40米,場地面積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設計3000坐席。最初體育館設計大門向東,但後來考慮到東門就是渤海六路可能會不好停車,就把大門改為向南。”原濱州體委副調研員、濱州體育館館長李瑞平說(本文采訪於2018年4月,老人於2018年10月病逝)。

1985年下半年,爐渣跑道、帶看臺和主席臺的惠民地區體育場開工,並於1986年6月竣工投入使用。官方資料顯示,1985年11月,惠民地區體育館正式動工,原計劃於1986年10月竣工。但誰也沒有想到,體育館的建設歷程會如此艱難,而實際竣工時間也比計劃遲到了8年。

導致濱州體育館一再難產的原因,無非兩個字:缺錢。

濱州老體育館歷經九年建設 留下濱州人珍貴記憶

命運多舛

濱州地區體育館的前期框架基礎建設還比較順利,但隨著資金嚴重不足和原材料價格的迅速上漲,工程剛豎起邊柱和安裝頂部網架就被迫停工,從1987年下半年開始基本就是斷斷續續建設,而1988年惠民地區體委第一號文件就是“關於請求解決惠民地區體育館部分建設資金的報告”。

當年,惠民地區體委一方面繼續向有關方面申請資金,同時向地區請示:不論社會上的個體戶、專業戶或廠礦企業社辦企業和村鎮,只要無息借給體委20萬元,體委就招收一名符合中專條件的正式學生,在分數上給與照顧,力爭籌措50至100萬元,以後逐步還清。

“體育館的建設歷程太艱難了,經歷了幾起幾停,後來地區還專門為此開會。”李瑞平在接受採訪時說。

1991年4月,惠民地區舉行捐助孫子故園、地區體育館建設新聞發佈會,動員全區人民為兩項工程踴躍捐款、貢獻力量,而當時地區體育館已被迫停工兩年時間,只完成了框架和屋面工程,就像一個四處漏風的大棚。

1992年10月,地區體委又向地委、行署請示,其中一條建議就是希望行署在1993年體校招生時安排200名委培生計劃,不佔用學校正常委培生計劃,招收初中畢業生,每生7500元,共150萬元,其中80萬元用在體育館建設。

財政部、國家體委、國家計委、省財政廳……當時能跑的部門幾乎都跑遍了,能用的關係也都用上了,只為體育館能早日竣工。

通過四處化緣,地區體育館主體終於完工,但內外裝修仍然沒有著落,“沒辦法,我們繼續尋求贊助,座椅是地區建行給的,電子記分牌是地區工商局給的,籃球架是二棉送的,天華集團給了兩萬元……”對於當年慷慨解囊的單位,李瑞平一直記得清清楚楚。

歷盡千辛萬苦,客服重重困難,1994年10月8日,地區體育館舉行隆重落成典禮。此時,距離開工已過去了近9年時間,而開工時的惠民地區,已更名為濱州地區。

"

說到濱州體育館,人們很自然地首先想到位於市區黃河十一路渤海十五路中海之畔的濱州奧林匹克體育館,但稍微年長一點的濱州人,都知道在黃河二路渤海六路原濱州市體委大院裡,還有一座體育館,而它的名字,就叫“濱州體育館”。

在這裡,濱州市民近距離欣賞過奧運冠軍李曉霞的精湛球技,觀看過趙本山、黃宏等著名笑星的精彩演出,參加過紅紅火火的舞會,在這裡,留下了難以忘懷的記憶。

這座體育館,結束了濱州沒有大型室內體育場館的歷史,而其多舛的建設過程,更是令人唏噓,以至於知情人習慣用“八年抗戰”來形容濱州體育館的建設。今天,就為大家講講濱州體育館的故事。

濱州老體育館歷經九年建設 留下濱州人珍貴記憶

一窮二白

“說到濱州最早的體育場館,要算位於在原濱州體委院內的燈光籃球場了。”原惠民地區體委主任相懷傑說,“這座籃球場建於1971年,土質地面,看臺是磚混結構,帶有燈光設備。”

1972年,這座燈光籃球場投入使用,“啟用時把山東男籃請來與地區籃球隊打了一場比賽,當時看臺還沒有修好,就在場地周圍用土堆了個斜坡。我記得當時看球的群眾人山人海,大家都站著,因為人太多,場地又沒有硬化,有的地方都被踩出了泥漿。”相懷傑說。

“上世紀七十年代,不僅是惠民地區沒有個一個像樣的體育場館,整個山東省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相懷傑說,“我記得那時濟南帶看臺的體育場好像只有山東體育學院裡有個,規模還很小。而濟南的室內體育館只有原濟南軍區的八一體育館,那還是一個容納不足千人的小館,當時全省的體育比賽,包括籃球,基本都是在露天舉行。”

“七十年代初,在原地區體委院裡有個小東屋,塞滿了可以放五六張乒乓球檯,這裡就成了濱州乒乓球隊最早的訓練館,我記得用了得有五六年時間。”原惠民地區體委副主任張大山介紹,“大約是1978年前後,為迎接一次全省乒乓球比賽,惠民地區建了一座長二十多米,寬七八米,面積二百多平方米,可以放置八張比賽球檯的訓練館,這樣條件的訓練館,當時在全省已經算很好的了。也正是因為有了這個訓練館,濱州的乒乓球運動水平開始跨入全省先進行列,直到現在。”

現在人們可能沒有印象,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當時的惠民地區籃球水平在全省相當高,少年男籃連續多年在全省比賽奪冠,曾代表山東出戰全國比賽,少年女籃也拿過全省亞軍,現在回想原因,一是當時有好教練、好苗子,二是有那個燈光籃球場作為場地保障了日常訓練。

濱州老體育館歷經九年建設 留下濱州人珍貴記憶

艱難起步

體育要發展,沒有場館做支撐和保證談何容易?

“1984年,省裡提出全面振興體育工作,並號召每人捐出一塊錢,集資建設體育場館。當時的地委、行署為儘快改變地區體育設施少,訓練條件差和訓練手段落後的局面,在1985初決定建設地區體育館,建設資金籌集隨全省體育大集資同時進行。”張大山說,“當時全區人民真是無私奉獻,除去上交省裡和返還各縣市的部分外,留下80萬,地區財政又撥款35萬元,省體委支援了30萬,建館資金一共籌措了到了145萬元。”

“體育館設計長50米,寬40米,場地面積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設計3000坐席。最初體育館設計大門向東,但後來考慮到東門就是渤海六路可能會不好停車,就把大門改為向南。”原濱州體委副調研員、濱州體育館館長李瑞平說(本文采訪於2018年4月,老人於2018年10月病逝)。

1985年下半年,爐渣跑道、帶看臺和主席臺的惠民地區體育場開工,並於1986年6月竣工投入使用。官方資料顯示,1985年11月,惠民地區體育館正式動工,原計劃於1986年10月竣工。但誰也沒有想到,體育館的建設歷程會如此艱難,而實際竣工時間也比計劃遲到了8年。

導致濱州體育館一再難產的原因,無非兩個字:缺錢。

濱州老體育館歷經九年建設 留下濱州人珍貴記憶

命運多舛

濱州地區體育館的前期框架基礎建設還比較順利,但隨著資金嚴重不足和原材料價格的迅速上漲,工程剛豎起邊柱和安裝頂部網架就被迫停工,從1987年下半年開始基本就是斷斷續續建設,而1988年惠民地區體委第一號文件就是“關於請求解決惠民地區體育館部分建設資金的報告”。

當年,惠民地區體委一方面繼續向有關方面申請資金,同時向地區請示:不論社會上的個體戶、專業戶或廠礦企業社辦企業和村鎮,只要無息借給體委20萬元,體委就招收一名符合中專條件的正式學生,在分數上給與照顧,力爭籌措50至100萬元,以後逐步還清。

“體育館的建設歷程太艱難了,經歷了幾起幾停,後來地區還專門為此開會。”李瑞平在接受採訪時說。

1991年4月,惠民地區舉行捐助孫子故園、地區體育館建設新聞發佈會,動員全區人民為兩項工程踴躍捐款、貢獻力量,而當時地區體育館已被迫停工兩年時間,只完成了框架和屋面工程,就像一個四處漏風的大棚。

1992年10月,地區體委又向地委、行署請示,其中一條建議就是希望行署在1993年體校招生時安排200名委培生計劃,不佔用學校正常委培生計劃,招收初中畢業生,每生7500元,共150萬元,其中80萬元用在體育館建設。

財政部、國家體委、國家計委、省財政廳……當時能跑的部門幾乎都跑遍了,能用的關係也都用上了,只為體育館能早日竣工。

通過四處化緣,地區體育館主體終於完工,但內外裝修仍然沒有著落,“沒辦法,我們繼續尋求贊助,座椅是地區建行給的,電子記分牌是地區工商局給的,籃球架是二棉送的,天華集團給了兩萬元……”對於當年慷慨解囊的單位,李瑞平一直記得清清楚楚。

歷盡千辛萬苦,客服重重困難,1994年10月8日,地區體育館舉行隆重落成典禮。此時,距離開工已過去了近9年時間,而開工時的惠民地區,已更名為濱州地區。

濱州老體育館歷經九年建設 留下濱州人珍貴記憶

“其實當時也是勉強舉行落成典禮,體育館外牆原計劃用馬賽克和大理石,最終用的是水泥和塗料;典禮時體育館外的地面沒錢硬化,就用的三合土;原來屋頂設計有吊頂,結果落成使用時還露著鋼架;一切都是因陋就簡,但無論如何,項目終於完工了。在落成典禮那天,我們心裡懸了多年的石頭終於落了地。”相懷傑說。

"

說到濱州體育館,人們很自然地首先想到位於市區黃河十一路渤海十五路中海之畔的濱州奧林匹克體育館,但稍微年長一點的濱州人,都知道在黃河二路渤海六路原濱州市體委大院裡,還有一座體育館,而它的名字,就叫“濱州體育館”。

在這裡,濱州市民近距離欣賞過奧運冠軍李曉霞的精湛球技,觀看過趙本山、黃宏等著名笑星的精彩演出,參加過紅紅火火的舞會,在這裡,留下了難以忘懷的記憶。

這座體育館,結束了濱州沒有大型室內體育場館的歷史,而其多舛的建設過程,更是令人唏噓,以至於知情人習慣用“八年抗戰”來形容濱州體育館的建設。今天,就為大家講講濱州體育館的故事。

濱州老體育館歷經九年建設 留下濱州人珍貴記憶

一窮二白

“說到濱州最早的體育場館,要算位於在原濱州體委院內的燈光籃球場了。”原惠民地區體委主任相懷傑說,“這座籃球場建於1971年,土質地面,看臺是磚混結構,帶有燈光設備。”

1972年,這座燈光籃球場投入使用,“啟用時把山東男籃請來與地區籃球隊打了一場比賽,當時看臺還沒有修好,就在場地周圍用土堆了個斜坡。我記得當時看球的群眾人山人海,大家都站著,因為人太多,場地又沒有硬化,有的地方都被踩出了泥漿。”相懷傑說。

“上世紀七十年代,不僅是惠民地區沒有個一個像樣的體育場館,整個山東省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相懷傑說,“我記得那時濟南帶看臺的體育場好像只有山東體育學院裡有個,規模還很小。而濟南的室內體育館只有原濟南軍區的八一體育館,那還是一個容納不足千人的小館,當時全省的體育比賽,包括籃球,基本都是在露天舉行。”

“七十年代初,在原地區體委院裡有個小東屋,塞滿了可以放五六張乒乓球檯,這裡就成了濱州乒乓球隊最早的訓練館,我記得用了得有五六年時間。”原惠民地區體委副主任張大山介紹,“大約是1978年前後,為迎接一次全省乒乓球比賽,惠民地區建了一座長二十多米,寬七八米,面積二百多平方米,可以放置八張比賽球檯的訓練館,這樣條件的訓練館,當時在全省已經算很好的了。也正是因為有了這個訓練館,濱州的乒乓球運動水平開始跨入全省先進行列,直到現在。”

現在人們可能沒有印象,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當時的惠民地區籃球水平在全省相當高,少年男籃連續多年在全省比賽奪冠,曾代表山東出戰全國比賽,少年女籃也拿過全省亞軍,現在回想原因,一是當時有好教練、好苗子,二是有那個燈光籃球場作為場地保障了日常訓練。

濱州老體育館歷經九年建設 留下濱州人珍貴記憶

艱難起步

體育要發展,沒有場館做支撐和保證談何容易?

“1984年,省裡提出全面振興體育工作,並號召每人捐出一塊錢,集資建設體育場館。當時的地委、行署為儘快改變地區體育設施少,訓練條件差和訓練手段落後的局面,在1985初決定建設地區體育館,建設資金籌集隨全省體育大集資同時進行。”張大山說,“當時全區人民真是無私奉獻,除去上交省裡和返還各縣市的部分外,留下80萬,地區財政又撥款35萬元,省體委支援了30萬,建館資金一共籌措了到了145萬元。”

“體育館設計長50米,寬40米,場地面積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設計3000坐席。最初體育館設計大門向東,但後來考慮到東門就是渤海六路可能會不好停車,就把大門改為向南。”原濱州體委副調研員、濱州體育館館長李瑞平說(本文采訪於2018年4月,老人於2018年10月病逝)。

1985年下半年,爐渣跑道、帶看臺和主席臺的惠民地區體育場開工,並於1986年6月竣工投入使用。官方資料顯示,1985年11月,惠民地區體育館正式動工,原計劃於1986年10月竣工。但誰也沒有想到,體育館的建設歷程會如此艱難,而實際竣工時間也比計劃遲到了8年。

導致濱州體育館一再難產的原因,無非兩個字:缺錢。

濱州老體育館歷經九年建設 留下濱州人珍貴記憶

命運多舛

濱州地區體育館的前期框架基礎建設還比較順利,但隨著資金嚴重不足和原材料價格的迅速上漲,工程剛豎起邊柱和安裝頂部網架就被迫停工,從1987年下半年開始基本就是斷斷續續建設,而1988年惠民地區體委第一號文件就是“關於請求解決惠民地區體育館部分建設資金的報告”。

當年,惠民地區體委一方面繼續向有關方面申請資金,同時向地區請示:不論社會上的個體戶、專業戶或廠礦企業社辦企業和村鎮,只要無息借給體委20萬元,體委就招收一名符合中專條件的正式學生,在分數上給與照顧,力爭籌措50至100萬元,以後逐步還清。

“體育館的建設歷程太艱難了,經歷了幾起幾停,後來地區還專門為此開會。”李瑞平在接受採訪時說。

1991年4月,惠民地區舉行捐助孫子故園、地區體育館建設新聞發佈會,動員全區人民為兩項工程踴躍捐款、貢獻力量,而當時地區體育館已被迫停工兩年時間,只完成了框架和屋面工程,就像一個四處漏風的大棚。

1992年10月,地區體委又向地委、行署請示,其中一條建議就是希望行署在1993年體校招生時安排200名委培生計劃,不佔用學校正常委培生計劃,招收初中畢業生,每生7500元,共150萬元,其中80萬元用在體育館建設。

財政部、國家體委、國家計委、省財政廳……當時能跑的部門幾乎都跑遍了,能用的關係也都用上了,只為體育館能早日竣工。

通過四處化緣,地區體育館主體終於完工,但內外裝修仍然沒有著落,“沒辦法,我們繼續尋求贊助,座椅是地區建行給的,電子記分牌是地區工商局給的,籃球架是二棉送的,天華集團給了兩萬元……”對於當年慷慨解囊的單位,李瑞平一直記得清清楚楚。

歷盡千辛萬苦,客服重重困難,1994年10月8日,地區體育館舉行隆重落成典禮。此時,距離開工已過去了近9年時間,而開工時的惠民地區,已更名為濱州地區。

濱州老體育館歷經九年建設 留下濱州人珍貴記憶

“其實當時也是勉強舉行落成典禮,體育館外牆原計劃用馬賽克和大理石,最終用的是水泥和塗料;典禮時體育館外的地面沒錢硬化,就用的三合土;原來屋頂設計有吊頂,結果落成使用時還露著鋼架;一切都是因陋就簡,但無論如何,項目終於完工了。在落成典禮那天,我們心裡懸了多年的石頭終於落了地。”相懷傑說。

濱州老體育館歷經九年建設 留下濱州人珍貴記憶

紅紅火火

濱州體育館的落成,結束了濱州地區沒有室內體育場館的歷史。

投入使用伊始,濱州體育館就被推向社會,推向市場。

“對我們來說,以前沒有承辦過的比賽,終於敢接了;以前從來不敢想的大型演出,終於有場地了。但面向市場,就有了經營壓力,落成時,我們還欠著地區建築公司26萬元建築費呢。”濱州體育館第一任館長李瑞平說。

“除了以館養館,沒有別的路可走。”邊幹邊摸索,李瑞平和同事們趟出了一條“賽事+演出+展銷”多種經營的路子。

"

說到濱州體育館,人們很自然地首先想到位於市區黃河十一路渤海十五路中海之畔的濱州奧林匹克體育館,但稍微年長一點的濱州人,都知道在黃河二路渤海六路原濱州市體委大院裡,還有一座體育館,而它的名字,就叫“濱州體育館”。

在這裡,濱州市民近距離欣賞過奧運冠軍李曉霞的精湛球技,觀看過趙本山、黃宏等著名笑星的精彩演出,參加過紅紅火火的舞會,在這裡,留下了難以忘懷的記憶。

這座體育館,結束了濱州沒有大型室內體育場館的歷史,而其多舛的建設過程,更是令人唏噓,以至於知情人習慣用“八年抗戰”來形容濱州體育館的建設。今天,就為大家講講濱州體育館的故事。

濱州老體育館歷經九年建設 留下濱州人珍貴記憶

一窮二白

“說到濱州最早的體育場館,要算位於在原濱州體委院內的燈光籃球場了。”原惠民地區體委主任相懷傑說,“這座籃球場建於1971年,土質地面,看臺是磚混結構,帶有燈光設備。”

1972年,這座燈光籃球場投入使用,“啟用時把山東男籃請來與地區籃球隊打了一場比賽,當時看臺還沒有修好,就在場地周圍用土堆了個斜坡。我記得當時看球的群眾人山人海,大家都站著,因為人太多,場地又沒有硬化,有的地方都被踩出了泥漿。”相懷傑說。

“上世紀七十年代,不僅是惠民地區沒有個一個像樣的體育場館,整個山東省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相懷傑說,“我記得那時濟南帶看臺的體育場好像只有山東體育學院裡有個,規模還很小。而濟南的室內體育館只有原濟南軍區的八一體育館,那還是一個容納不足千人的小館,當時全省的體育比賽,包括籃球,基本都是在露天舉行。”

“七十年代初,在原地區體委院裡有個小東屋,塞滿了可以放五六張乒乓球檯,這裡就成了濱州乒乓球隊最早的訓練館,我記得用了得有五六年時間。”原惠民地區體委副主任張大山介紹,“大約是1978年前後,為迎接一次全省乒乓球比賽,惠民地區建了一座長二十多米,寬七八米,面積二百多平方米,可以放置八張比賽球檯的訓練館,這樣條件的訓練館,當時在全省已經算很好的了。也正是因為有了這個訓練館,濱州的乒乓球運動水平開始跨入全省先進行列,直到現在。”

現在人們可能沒有印象,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當時的惠民地區籃球水平在全省相當高,少年男籃連續多年在全省比賽奪冠,曾代表山東出戰全國比賽,少年女籃也拿過全省亞軍,現在回想原因,一是當時有好教練、好苗子,二是有那個燈光籃球場作為場地保障了日常訓練。

濱州老體育館歷經九年建設 留下濱州人珍貴記憶

艱難起步

體育要發展,沒有場館做支撐和保證談何容易?

“1984年,省裡提出全面振興體育工作,並號召每人捐出一塊錢,集資建設體育場館。當時的地委、行署為儘快改變地區體育設施少,訓練條件差和訓練手段落後的局面,在1985初決定建設地區體育館,建設資金籌集隨全省體育大集資同時進行。”張大山說,“當時全區人民真是無私奉獻,除去上交省裡和返還各縣市的部分外,留下80萬,地區財政又撥款35萬元,省體委支援了30萬,建館資金一共籌措了到了145萬元。”

“體育館設計長50米,寬40米,場地面積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設計3000坐席。最初體育館設計大門向東,但後來考慮到東門就是渤海六路可能會不好停車,就把大門改為向南。”原濱州體委副調研員、濱州體育館館長李瑞平說(本文采訪於2018年4月,老人於2018年10月病逝)。

1985年下半年,爐渣跑道、帶看臺和主席臺的惠民地區體育場開工,並於1986年6月竣工投入使用。官方資料顯示,1985年11月,惠民地區體育館正式動工,原計劃於1986年10月竣工。但誰也沒有想到,體育館的建設歷程會如此艱難,而實際竣工時間也比計劃遲到了8年。

導致濱州體育館一再難產的原因,無非兩個字:缺錢。

濱州老體育館歷經九年建設 留下濱州人珍貴記憶

命運多舛

濱州地區體育館的前期框架基礎建設還比較順利,但隨著資金嚴重不足和原材料價格的迅速上漲,工程剛豎起邊柱和安裝頂部網架就被迫停工,從1987年下半年開始基本就是斷斷續續建設,而1988年惠民地區體委第一號文件就是“關於請求解決惠民地區體育館部分建設資金的報告”。

當年,惠民地區體委一方面繼續向有關方面申請資金,同時向地區請示:不論社會上的個體戶、專業戶或廠礦企業社辦企業和村鎮,只要無息借給體委20萬元,體委就招收一名符合中專條件的正式學生,在分數上給與照顧,力爭籌措50至100萬元,以後逐步還清。

“體育館的建設歷程太艱難了,經歷了幾起幾停,後來地區還專門為此開會。”李瑞平在接受採訪時說。

1991年4月,惠民地區舉行捐助孫子故園、地區體育館建設新聞發佈會,動員全區人民為兩項工程踴躍捐款、貢獻力量,而當時地區體育館已被迫停工兩年時間,只完成了框架和屋面工程,就像一個四處漏風的大棚。

1992年10月,地區體委又向地委、行署請示,其中一條建議就是希望行署在1993年體校招生時安排200名委培生計劃,不佔用學校正常委培生計劃,招收初中畢業生,每生7500元,共150萬元,其中80萬元用在體育館建設。

財政部、國家體委、國家計委、省財政廳……當時能跑的部門幾乎都跑遍了,能用的關係也都用上了,只為體育館能早日竣工。

通過四處化緣,地區體育館主體終於完工,但內外裝修仍然沒有著落,“沒辦法,我們繼續尋求贊助,座椅是地區建行給的,電子記分牌是地區工商局給的,籃球架是二棉送的,天華集團給了兩萬元……”對於當年慷慨解囊的單位,李瑞平一直記得清清楚楚。

歷盡千辛萬苦,客服重重困難,1994年10月8日,地區體育館舉行隆重落成典禮。此時,距離開工已過去了近9年時間,而開工時的惠民地區,已更名為濱州地區。

濱州老體育館歷經九年建設 留下濱州人珍貴記憶

“其實當時也是勉強舉行落成典禮,體育館外牆原計劃用馬賽克和大理石,最終用的是水泥和塗料;典禮時體育館外的地面沒錢硬化,就用的三合土;原來屋頂設計有吊頂,結果落成使用時還露著鋼架;一切都是因陋就簡,但無論如何,項目終於完工了。在落成典禮那天,我們心裡懸了多年的石頭終於落了地。”相懷傑說。

濱州老體育館歷經九年建設 留下濱州人珍貴記憶

紅紅火火

濱州體育館的落成,結束了濱州地區沒有室內體育場館的歷史。

投入使用伊始,濱州體育館就被推向社會,推向市場。

“對我們來說,以前沒有承辦過的比賽,終於敢接了;以前從來不敢想的大型演出,終於有場地了。但面向市場,就有了經營壓力,落成時,我們還欠著地區建築公司26萬元建築費呢。”濱州體育館第一任館長李瑞平說。

“除了以館養館,沒有別的路可走。”邊幹邊摸索,李瑞平和同事們趟出了一條“賽事+演出+展銷”多種經營的路子。

濱州老體育館歷經九年建設 留下濱州人珍貴記憶

“體育館投入使用初期,我們就邀請了山東青年男籃來濱州打比賽,從1996年開始,我們連續舉辦了多屆包括八一、南京、瀋陽、濟南四大軍區籃球對抗賽,還舉辦了中澳國際籃球對抗賽,這些賽事,都在濱州引起了很大轟動,濱州市民也終於能在家門口欣賞到高水平比賽。”李瑞平說。

提到濱州體育館舞廳,很多濱州人仍有印象,這也是當時濱州體育館的多種經營方式之一,“館建起來了就不能閒住,平時搞服裝展銷、演出,趙本山、黃宏都曾來館裡表演;週末開闢成輪滑館,晚上辦舞廳,每晚到這裡跳舞的人能到三四百,可以用火爆形容。”李瑞平說,“別看我們館規模不大,但經營管理在全省絕對算是一流的,每年創收五六十萬元,欠建築公司的錢不到三年就還清了。”

"

說到濱州體育館,人們很自然地首先想到位於市區黃河十一路渤海十五路中海之畔的濱州奧林匹克體育館,但稍微年長一點的濱州人,都知道在黃河二路渤海六路原濱州市體委大院裡,還有一座體育館,而它的名字,就叫“濱州體育館”。

在這裡,濱州市民近距離欣賞過奧運冠軍李曉霞的精湛球技,觀看過趙本山、黃宏等著名笑星的精彩演出,參加過紅紅火火的舞會,在這裡,留下了難以忘懷的記憶。

這座體育館,結束了濱州沒有大型室內體育場館的歷史,而其多舛的建設過程,更是令人唏噓,以至於知情人習慣用“八年抗戰”來形容濱州體育館的建設。今天,就為大家講講濱州體育館的故事。

濱州老體育館歷經九年建設 留下濱州人珍貴記憶

一窮二白

“說到濱州最早的體育場館,要算位於在原濱州體委院內的燈光籃球場了。”原惠民地區體委主任相懷傑說,“這座籃球場建於1971年,土質地面,看臺是磚混結構,帶有燈光設備。”

1972年,這座燈光籃球場投入使用,“啟用時把山東男籃請來與地區籃球隊打了一場比賽,當時看臺還沒有修好,就在場地周圍用土堆了個斜坡。我記得當時看球的群眾人山人海,大家都站著,因為人太多,場地又沒有硬化,有的地方都被踩出了泥漿。”相懷傑說。

“上世紀七十年代,不僅是惠民地區沒有個一個像樣的體育場館,整個山東省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相懷傑說,“我記得那時濟南帶看臺的體育場好像只有山東體育學院裡有個,規模還很小。而濟南的室內體育館只有原濟南軍區的八一體育館,那還是一個容納不足千人的小館,當時全省的體育比賽,包括籃球,基本都是在露天舉行。”

“七十年代初,在原地區體委院裡有個小東屋,塞滿了可以放五六張乒乓球檯,這裡就成了濱州乒乓球隊最早的訓練館,我記得用了得有五六年時間。”原惠民地區體委副主任張大山介紹,“大約是1978年前後,為迎接一次全省乒乓球比賽,惠民地區建了一座長二十多米,寬七八米,面積二百多平方米,可以放置八張比賽球檯的訓練館,這樣條件的訓練館,當時在全省已經算很好的了。也正是因為有了這個訓練館,濱州的乒乓球運動水平開始跨入全省先進行列,直到現在。”

現在人們可能沒有印象,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當時的惠民地區籃球水平在全省相當高,少年男籃連續多年在全省比賽奪冠,曾代表山東出戰全國比賽,少年女籃也拿過全省亞軍,現在回想原因,一是當時有好教練、好苗子,二是有那個燈光籃球場作為場地保障了日常訓練。

濱州老體育館歷經九年建設 留下濱州人珍貴記憶

艱難起步

體育要發展,沒有場館做支撐和保證談何容易?

“1984年,省裡提出全面振興體育工作,並號召每人捐出一塊錢,集資建設體育場館。當時的地委、行署為儘快改變地區體育設施少,訓練條件差和訓練手段落後的局面,在1985初決定建設地區體育館,建設資金籌集隨全省體育大集資同時進行。”張大山說,“當時全區人民真是無私奉獻,除去上交省裡和返還各縣市的部分外,留下80萬,地區財政又撥款35萬元,省體委支援了30萬,建館資金一共籌措了到了145萬元。”

“體育館設計長50米,寬40米,場地面積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設計3000坐席。最初體育館設計大門向東,但後來考慮到東門就是渤海六路可能會不好停車,就把大門改為向南。”原濱州體委副調研員、濱州體育館館長李瑞平說(本文采訪於2018年4月,老人於2018年10月病逝)。

1985年下半年,爐渣跑道、帶看臺和主席臺的惠民地區體育場開工,並於1986年6月竣工投入使用。官方資料顯示,1985年11月,惠民地區體育館正式動工,原計劃於1986年10月竣工。但誰也沒有想到,體育館的建設歷程會如此艱難,而實際竣工時間也比計劃遲到了8年。

導致濱州體育館一再難產的原因,無非兩個字:缺錢。

濱州老體育館歷經九年建設 留下濱州人珍貴記憶

命運多舛

濱州地區體育館的前期框架基礎建設還比較順利,但隨著資金嚴重不足和原材料價格的迅速上漲,工程剛豎起邊柱和安裝頂部網架就被迫停工,從1987年下半年開始基本就是斷斷續續建設,而1988年惠民地區體委第一號文件就是“關於請求解決惠民地區體育館部分建設資金的報告”。

當年,惠民地區體委一方面繼續向有關方面申請資金,同時向地區請示:不論社會上的個體戶、專業戶或廠礦企業社辦企業和村鎮,只要無息借給體委20萬元,體委就招收一名符合中專條件的正式學生,在分數上給與照顧,力爭籌措50至100萬元,以後逐步還清。

“體育館的建設歷程太艱難了,經歷了幾起幾停,後來地區還專門為此開會。”李瑞平在接受採訪時說。

1991年4月,惠民地區舉行捐助孫子故園、地區體育館建設新聞發佈會,動員全區人民為兩項工程踴躍捐款、貢獻力量,而當時地區體育館已被迫停工兩年時間,只完成了框架和屋面工程,就像一個四處漏風的大棚。

1992年10月,地區體委又向地委、行署請示,其中一條建議就是希望行署在1993年體校招生時安排200名委培生計劃,不佔用學校正常委培生計劃,招收初中畢業生,每生7500元,共150萬元,其中80萬元用在體育館建設。

財政部、國家體委、國家計委、省財政廳……當時能跑的部門幾乎都跑遍了,能用的關係也都用上了,只為體育館能早日竣工。

通過四處化緣,地區體育館主體終於完工,但內外裝修仍然沒有著落,“沒辦法,我們繼續尋求贊助,座椅是地區建行給的,電子記分牌是地區工商局給的,籃球架是二棉送的,天華集團給了兩萬元……”對於當年慷慨解囊的單位,李瑞平一直記得清清楚楚。

歷盡千辛萬苦,客服重重困難,1994年10月8日,地區體育館舉行隆重落成典禮。此時,距離開工已過去了近9年時間,而開工時的惠民地區,已更名為濱州地區。

濱州老體育館歷經九年建設 留下濱州人珍貴記憶

“其實當時也是勉強舉行落成典禮,體育館外牆原計劃用馬賽克和大理石,最終用的是水泥和塗料;典禮時體育館外的地面沒錢硬化,就用的三合土;原來屋頂設計有吊頂,結果落成使用時還露著鋼架;一切都是因陋就簡,但無論如何,項目終於完工了。在落成典禮那天,我們心裡懸了多年的石頭終於落了地。”相懷傑說。

濱州老體育館歷經九年建設 留下濱州人珍貴記憶

紅紅火火

濱州體育館的落成,結束了濱州地區沒有室內體育場館的歷史。

投入使用伊始,濱州體育館就被推向社會,推向市場。

“對我們來說,以前沒有承辦過的比賽,終於敢接了;以前從來不敢想的大型演出,終於有場地了。但面向市場,就有了經營壓力,落成時,我們還欠著地區建築公司26萬元建築費呢。”濱州體育館第一任館長李瑞平說。

“除了以館養館,沒有別的路可走。”邊幹邊摸索,李瑞平和同事們趟出了一條“賽事+演出+展銷”多種經營的路子。

濱州老體育館歷經九年建設 留下濱州人珍貴記憶

“體育館投入使用初期,我們就邀請了山東青年男籃來濱州打比賽,從1996年開始,我們連續舉辦了多屆包括八一、南京、瀋陽、濟南四大軍區籃球對抗賽,還舉辦了中澳國際籃球對抗賽,這些賽事,都在濱州引起了很大轟動,濱州市民也終於能在家門口欣賞到高水平比賽。”李瑞平說。

提到濱州體育館舞廳,很多濱州人仍有印象,這也是當時濱州體育館的多種經營方式之一,“館建起來了就不能閒住,平時搞服裝展銷、演出,趙本山、黃宏都曾來館裡表演;週末開闢成輪滑館,晚上辦舞廳,每晚到這裡跳舞的人能到三四百,可以用火爆形容。”李瑞平說,“別看我們館規模不大,但經營管理在全省絕對算是一流的,每年創收五六十萬元,欠建築公司的錢不到三年就還清了。”

濱州老體育館歷經九年建設 留下濱州人珍貴記憶

一些人可能還不知道,濱州體育館當年差一點就被冠名為“扳倒井體育館”,這也是李瑞平他們積極運作的結果,“體育館啟用時我們把廣營清真肉食的大型廣告牌懸掛在了外牆,看到廣告效果不錯,高青扳倒井酒廠就主動找上門來,希望以五年二十五萬元的價格冠名濱州體育館,當時雙方談得很順利,但外界對這事有不同聲音,說濱州的體育館怎麼能被外地的企業冠名?後來反對聲音越來越多,迫於壓力冠名的事情就被擱置了。”

"

說到濱州體育館,人們很自然地首先想到位於市區黃河十一路渤海十五路中海之畔的濱州奧林匹克體育館,但稍微年長一點的濱州人,都知道在黃河二路渤海六路原濱州市體委大院裡,還有一座體育館,而它的名字,就叫“濱州體育館”。

在這裡,濱州市民近距離欣賞過奧運冠軍李曉霞的精湛球技,觀看過趙本山、黃宏等著名笑星的精彩演出,參加過紅紅火火的舞會,在這裡,留下了難以忘懷的記憶。

這座體育館,結束了濱州沒有大型室內體育場館的歷史,而其多舛的建設過程,更是令人唏噓,以至於知情人習慣用“八年抗戰”來形容濱州體育館的建設。今天,就為大家講講濱州體育館的故事。

濱州老體育館歷經九年建設 留下濱州人珍貴記憶

一窮二白

“說到濱州最早的體育場館,要算位於在原濱州體委院內的燈光籃球場了。”原惠民地區體委主任相懷傑說,“這座籃球場建於1971年,土質地面,看臺是磚混結構,帶有燈光設備。”

1972年,這座燈光籃球場投入使用,“啟用時把山東男籃請來與地區籃球隊打了一場比賽,當時看臺還沒有修好,就在場地周圍用土堆了個斜坡。我記得當時看球的群眾人山人海,大家都站著,因為人太多,場地又沒有硬化,有的地方都被踩出了泥漿。”相懷傑說。

“上世紀七十年代,不僅是惠民地區沒有個一個像樣的體育場館,整個山東省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相懷傑說,“我記得那時濟南帶看臺的體育場好像只有山東體育學院裡有個,規模還很小。而濟南的室內體育館只有原濟南軍區的八一體育館,那還是一個容納不足千人的小館,當時全省的體育比賽,包括籃球,基本都是在露天舉行。”

“七十年代初,在原地區體委院裡有個小東屋,塞滿了可以放五六張乒乓球檯,這裡就成了濱州乒乓球隊最早的訓練館,我記得用了得有五六年時間。”原惠民地區體委副主任張大山介紹,“大約是1978年前後,為迎接一次全省乒乓球比賽,惠民地區建了一座長二十多米,寬七八米,面積二百多平方米,可以放置八張比賽球檯的訓練館,這樣條件的訓練館,當時在全省已經算很好的了。也正是因為有了這個訓練館,濱州的乒乓球運動水平開始跨入全省先進行列,直到現在。”

現在人們可能沒有印象,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當時的惠民地區籃球水平在全省相當高,少年男籃連續多年在全省比賽奪冠,曾代表山東出戰全國比賽,少年女籃也拿過全省亞軍,現在回想原因,一是當時有好教練、好苗子,二是有那個燈光籃球場作為場地保障了日常訓練。

濱州老體育館歷經九年建設 留下濱州人珍貴記憶

艱難起步

體育要發展,沒有場館做支撐和保證談何容易?

“1984年,省裡提出全面振興體育工作,並號召每人捐出一塊錢,集資建設體育場館。當時的地委、行署為儘快改變地區體育設施少,訓練條件差和訓練手段落後的局面,在1985初決定建設地區體育館,建設資金籌集隨全省體育大集資同時進行。”張大山說,“當時全區人民真是無私奉獻,除去上交省裡和返還各縣市的部分外,留下80萬,地區財政又撥款35萬元,省體委支援了30萬,建館資金一共籌措了到了145萬元。”

“體育館設計長50米,寬40米,場地面積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設計3000坐席。最初體育館設計大門向東,但後來考慮到東門就是渤海六路可能會不好停車,就把大門改為向南。”原濱州體委副調研員、濱州體育館館長李瑞平說(本文采訪於2018年4月,老人於2018年10月病逝)。

1985年下半年,爐渣跑道、帶看臺和主席臺的惠民地區體育場開工,並於1986年6月竣工投入使用。官方資料顯示,1985年11月,惠民地區體育館正式動工,原計劃於1986年10月竣工。但誰也沒有想到,體育館的建設歷程會如此艱難,而實際竣工時間也比計劃遲到了8年。

導致濱州體育館一再難產的原因,無非兩個字:缺錢。

濱州老體育館歷經九年建設 留下濱州人珍貴記憶

命運多舛

濱州地區體育館的前期框架基礎建設還比較順利,但隨著資金嚴重不足和原材料價格的迅速上漲,工程剛豎起邊柱和安裝頂部網架就被迫停工,從1987年下半年開始基本就是斷斷續續建設,而1988年惠民地區體委第一號文件就是“關於請求解決惠民地區體育館部分建設資金的報告”。

當年,惠民地區體委一方面繼續向有關方面申請資金,同時向地區請示:不論社會上的個體戶、專業戶或廠礦企業社辦企業和村鎮,只要無息借給體委20萬元,體委就招收一名符合中專條件的正式學生,在分數上給與照顧,力爭籌措50至100萬元,以後逐步還清。

“體育館的建設歷程太艱難了,經歷了幾起幾停,後來地區還專門為此開會。”李瑞平在接受採訪時說。

1991年4月,惠民地區舉行捐助孫子故園、地區體育館建設新聞發佈會,動員全區人民為兩項工程踴躍捐款、貢獻力量,而當時地區體育館已被迫停工兩年時間,只完成了框架和屋面工程,就像一個四處漏風的大棚。

1992年10月,地區體委又向地委、行署請示,其中一條建議就是希望行署在1993年體校招生時安排200名委培生計劃,不佔用學校正常委培生計劃,招收初中畢業生,每生7500元,共150萬元,其中80萬元用在體育館建設。

財政部、國家體委、國家計委、省財政廳……當時能跑的部門幾乎都跑遍了,能用的關係也都用上了,只為體育館能早日竣工。

通過四處化緣,地區體育館主體終於完工,但內外裝修仍然沒有著落,“沒辦法,我們繼續尋求贊助,座椅是地區建行給的,電子記分牌是地區工商局給的,籃球架是二棉送的,天華集團給了兩萬元……”對於當年慷慨解囊的單位,李瑞平一直記得清清楚楚。

歷盡千辛萬苦,客服重重困難,1994年10月8日,地區體育館舉行隆重落成典禮。此時,距離開工已過去了近9年時間,而開工時的惠民地區,已更名為濱州地區。

濱州老體育館歷經九年建設 留下濱州人珍貴記憶

“其實當時也是勉強舉行落成典禮,體育館外牆原計劃用馬賽克和大理石,最終用的是水泥和塗料;典禮時體育館外的地面沒錢硬化,就用的三合土;原來屋頂設計有吊頂,結果落成使用時還露著鋼架;一切都是因陋就簡,但無論如何,項目終於完工了。在落成典禮那天,我們心裡懸了多年的石頭終於落了地。”相懷傑說。

濱州老體育館歷經九年建設 留下濱州人珍貴記憶

紅紅火火

濱州體育館的落成,結束了濱州地區沒有室內體育場館的歷史。

投入使用伊始,濱州體育館就被推向社會,推向市場。

“對我們來說,以前沒有承辦過的比賽,終於敢接了;以前從來不敢想的大型演出,終於有場地了。但面向市場,就有了經營壓力,落成時,我們還欠著地區建築公司26萬元建築費呢。”濱州體育館第一任館長李瑞平說。

“除了以館養館,沒有別的路可走。”邊幹邊摸索,李瑞平和同事們趟出了一條“賽事+演出+展銷”多種經營的路子。

濱州老體育館歷經九年建設 留下濱州人珍貴記憶

“體育館投入使用初期,我們就邀請了山東青年男籃來濱州打比賽,從1996年開始,我們連續舉辦了多屆包括八一、南京、瀋陽、濟南四大軍區籃球對抗賽,還舉辦了中澳國際籃球對抗賽,這些賽事,都在濱州引起了很大轟動,濱州市民也終於能在家門口欣賞到高水平比賽。”李瑞平說。

提到濱州體育館舞廳,很多濱州人仍有印象,這也是當時濱州體育館的多種經營方式之一,“館建起來了就不能閒住,平時搞服裝展銷、演出,趙本山、黃宏都曾來館裡表演;週末開闢成輪滑館,晚上辦舞廳,每晚到這裡跳舞的人能到三四百,可以用火爆形容。”李瑞平說,“別看我們館規模不大,但經營管理在全省絕對算是一流的,每年創收五六十萬元,欠建築公司的錢不到三年就還清了。”

濱州老體育館歷經九年建設 留下濱州人珍貴記憶

一些人可能還不知道,濱州體育館當年差一點就被冠名為“扳倒井體育館”,這也是李瑞平他們積極運作的結果,“體育館啟用時我們把廣營清真肉食的大型廣告牌懸掛在了外牆,看到廣告效果不錯,高青扳倒井酒廠就主動找上門來,希望以五年二十五萬元的價格冠名濱州體育館,當時雙方談得很順利,但外界對這事有不同聲音,說濱州的體育館怎麼能被外地的企業冠名?後來反對聲音越來越多,迫於壓力冠名的事情就被擱置了。”

濱州老體育館歷經九年建設 留下濱州人珍貴記憶

留住記憶

2009年,全新的濱州奧林匹克體育館在美麗的中海之畔投入使用,這座地下一層、地上三層的現代化場館可容納7000名觀眾。建成後的體育館以其獨特的造型、先進的設施被市民親切稱為“濱州的鳥巢”,成為濱州新的地標性建築。國家體育總局領導和各參賽隊伍對體育館如此評價:“找到了奧運場館的感覺”、“全國一流的比賽場館”。

投入使用當年,濱州奧林匹克體育館就承辦了全運會柔道、武術套路項目比賽,產生了28枚金牌,由於組織和運行保障成績突出,還被全運會組委會評為“優秀場館”。

此後,濱州的重大比賽、活動就基本在這裡舉行,而曾經屢創輝煌的濱州體育館則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如今,濱州體育館仍默默矗立於鬧市區,也許這裡再也難尋她曾經的熱鬧喧囂,但這座場館帶給這座城市的美好,卻永遠留存在了人們的記憶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