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江蘇濱海:鄉村振興下了一盤棋開了一條路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江蘇濱海:鄉村振興下了一盤棋開了一條路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70年砥礪奮進,70年風雨兼程,70年波瀾壯闊,70年來新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在黨的正確領導下收穫了高質量發展的喜悅,在富強的道路上邁出堅實有力的步伐。

同慶祖國華誕,不忘奮鬥初心。即日起,法制日報社《法人》雜誌及融媒體平臺開設“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欄目,展示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偉大曆程和寶貴經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整裝待發的同事們個個意氣風發,紛紛將深入基層一線,貼近群眾、融入群眾,用鮮活的語言、動情的筆觸,蹲點調研採訪,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譜寫出無愧於時代的亮麗答卷。

壯麗70年,新時代已然展開,一場永遠在路上的趕考,我們將繼續奮力前行。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江蘇濱海:鄉村振興下了一盤棋開了一條路

江蘇濱海

鄉村振興:下了一盤棋,開了一條路

導語:70年的風雲變幻,70年的滄海桑田;70年的斗轉星移,70年的鄉村鉅變。江蘇濱海,歷經70年的風風雨雨,經過70年的努力和創造,在“下一盤大棋”的思想指導下,已躍然成為一個百萬老百姓安居樂業的“幸福之城”,“富裕之都”。這盤大棋,是智慧,是創造,更是“創新”。

□法制日報《法人》記者 張凱華 | 江蘇濱海報道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江蘇濱海:鄉村振興下了一盤棋開了一條路

“這幾年,我村先後種植大套蜜梨樹200餘畝,先期種植的50畝將於明年掛果,同時,基地帶動村中300餘戶村民入園務工,每年人均務工收入可達12000元。”夾堆村民生專幹於連山介紹說。

於連山介紹的,是位於濱海縣現代農業產業園夾堆村的梨果種植基地。近年來,夾堆村發揮地方梨果種植優勢,結合蜜梨特色產業,由村組幹部牽頭領辦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通過入股分紅、土地流轉、進園務工等方式,開創了一個“聯農帶農”的致富新模式。這個基地,是由村幹部牽頭領辦成立的,其中,20%的收益將分配給低收入農戶,30%的用於入股收益,還有50%的收益用於村集體經濟。

近年來,濱海縣不斷創新“聯農帶農”機制,聚力產業脫貧、聚焦富民增收,大力推廣發展股份合作社、“基地+農戶”、村企合作等新模式,促進村民就業、增收,助力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讓群眾有更多滿足感和幸福感。

“現在我們已經培育了209家農業龍頭企業,總產值高達百億元。並且成功創建了濱海大米、濱海白首烏、大套蜜梨等國家原產地地理商標和地理標誌產品,社會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已達到一個很高的水平!”該縣農業農村局相關科室負責人介紹道。

這是一盤大棋,該縣把產業扶貧、產業振興、產業富民、科技振興等等都裝在了一起,做一盤棋謀劃,打綜合性攻堅戰。該縣引進了溧陽現代農業園區的先進果蔬品種和種植技術,大力發展種植草莓、茭白、哈密瓜等高質量果蔬產品,取得了很大的市場競爭優勢!同時,還積極和省農牧科技職業學院和省科協對接,先後自主培育、推廣了畜禽新品種‘蘇姜豬’1個、建成‘一村一品’科技示範村5個、培育特色產業科技示範基地2個、培養科技示範戶100戶。

在產業富民的道路上,讓濱海縣坎北街道呂灘村黨總支書記呂金城深有感觸的,是他們村開展的“光伏發電工程”。

“光伏發電每年可以為村集體增加積累10萬元。它就像在屋頂上裝了一臺‘提款機’,只要出太陽,‘提款機’就開動。”說起光伏發電工程,呂金城的臉都幾乎笑成了一朵花。

依託省委、省政府的扶貧項目,我們投資500多萬元,建起了光伏電站。這個發電站裝機容量550.8千瓦,目前已併網發電。僅憑這一項,我們村民每戶每年可以免費使用電800度,就這一筆賬,也是有的算的。不僅這樣,靠著這個電站,我們村集體每年都還能增加幾十萬的收入!這個收入,我們又可以用來投資其它建設,可謂是真正的滾雪球式發展!”前案村黨總支書記朱立雄對記者說。

“讓大家擺脫貧困,過上幸福生活的,是國家的好政策。”在記者的走訪過程中,記者聽到老百姓說得最多的,就是這句話。而為了落實好“國家的好政策”,濱海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做了很多文章。該縣調整了1017個黨支部,把所有支部都建在產業鏈上,把所有黨員示範崗都設在致富項目中,並創造性地打造了‘支部+電商’、‘支部+合作社’等新模式,極大推動了全縣農業產業的快速發展,濱海的‘聯農帶農’模式也得到極大豐富和完善。

據瞭解,目前在濱海,由村黨組織創辦領辦的林果、“四青”蔬菜等專業合作社48個,發展了白首烏、林果等五大富民產業,建設了10個萬畝基地,實施到戶產業項目3.28萬個,發展光伏、設施農業等集體增收項目126個。

“2018年,我們村實現生產總值8300多萬元,人均純收入23000多元,擁有集體資產548.82萬元,有39戶132人達到脫貧標準,新安村由原來的貧困村一躍成為全國文明村。這個成績的取得,是我們認真下好一盤棋,充分整合各方資源和優勢的結果。它不僅是我們濱海‘四化四抓’黨建工作體系,助力濱海脫貧攻堅的一個典型,更是我們濱海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奮力開創‘三農’工作新局面的一個折射。”新安村黨總支書記祖道介紹道,新安村的發展,離不開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更離不開黨和國家的“好政策”。

在濱海,怎樣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該縣已經有了明確的想法和思路,並且正在加快推進。

“今年,我們一是走好產業振興之路,大力實施農業提質增效工程,努力把農業產業規模做大、品牌做強、載體做優、產業鏈做長。二是走好開放合作之路,全面接軌上海,建設上海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聯接淮河腹地,和淮河上游地區廣泛開展現代化農業發展和農業產業化項目的招引工作;加強對外貿易,支持海大等龍頭企業繼續拓展國外市場,加快建設萬噸速凍出口四青蔬菜項目和出口示範基地。三是走好城鄉融合之路,加快改善農民群眾住房條件,紮實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積極推動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四是走好鄉村善治之路,通過築牢戰鬥堡壘、夯實自治基礎、創新治理方式等途徑,著力構建以黨的基層組織為核心,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五是要走好文化興盛之路。通過深入實施系列典型培樹、家風鄉風評議等‘六大行動’,發揮以文化人作用,改善農民精神風貌;建強農村文化陣地,常態開展文化惠民、‘文化走親’等群眾性文化活動,滿足群眾文化需求;組織開展文明村鎮創建工作,提高鄉村文明程度。”該縣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道。

在這“五路”的指引和激勵下,位於濱海縣東坎街道沙埔村架式草莓園內的草莓已進入採摘季節。而這個“豐收”,是“農業+技術”的成功聯姻的結果。

“和其它地方的草莓栽培技術不同,我們採用的是無土栽培技術。每年10月份,我們開始栽苗。通過這種新技術,一個月可以開花,一個月就能結果,再過一個月就能上市,而且可以連續開花結果5次!”沙埔村黨總支書記楊軍的介紹讓《法人》記者也有點目瞪口呆,覺得不可思議。

但這樣的“不可思議”,就偏偏在這裡上演了。而演了這麼一出“好戲”的,是江蘇省委駐濱海的工作幫扶隊和一所大學。

去年,省委駐濱海幫扶工作隊幫該村聯繫了揚州大學園藝植物保護學院,然後學校就傳授了他們這項技術,並在村裡的草莓園投入了20萬元的技術股,幫他們新建了一個佔地10畝,可調溫溼度、使用滴灌設施的架式草莓園。

“就這一個項目,每年就可以給村裡增加集體收入5萬元,還能帶動20戶貧困戶脫貧!你說這個政策好不好!”沙埔村黨總支書記楊軍笑問《法人》記者。

據統計,2018年,濱海實施到戶產業項目9805個,通過“一折通”撥付獎補資金2439.7萬元,實現2.4萬戶有勞動能力的低收入農戶全覆蓋,“聯農帶農機制”的強大輻射力和影響力正逐步增強。同時,到2018年12月,向20個省定、91個市定經濟薄弱村和9個縣級重點幫扶村發放分紅資金1738.88萬元,既有力地拓寬了村集體經營性收入的增收渠道,又極大地提升了村集體的“自我造血”功能。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江蘇濱海:鄉村振興下了一盤棋開了一條路

記者從相關部門瞭解到,2019年,濱海將堅決實行點、線、面立體攻堅,點上堅持以人為對象、戶為單元、組為堡壘;線上抓住產業、健康、教育、兜底“四條主線”;面上健全組織領導、工作推進、政策保障、督查考核“四項機制”,進一步細化任務、責任、序時、措施“四張清單”,全年打好春季大摸排、夏季大攻堅、秋季大提升、冬季大鞏固 “四場硬仗”, 實行列出問題、細化舉措,對症下藥、逐一突破,確保“一個不少、一戶不落”,如期實現整縣脫貧目標。

屆時,一個更新的濱海,一個更富的濱海農村,將以一個更嶄新的面貌,“傲嬌”地展現在世人的面前。濱海,這塊古老的土地,將書寫一個更加絢麗、更加精彩的新篇章!

記者手記:

只要想幹、願幹、肯幹、苦幹,一切都不是夢。

從一個“農業大縣”向“農業強縣”的蛻變,是一個艱辛的奮鬥歷程;從一座“茅草破屋”向“聯棟別墅”的挺進,是一個幸福的“天方夜譚”;從一個“一窮二白”向“遍地開花”的創造,是一曲開心的“奮鬥之歌”。濱海的今天,彈奏的,是濱海人“想幹、願幹、肯幹、苦幹”的動人旋律。是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走的人多了,也自然成了路。”濱海的農村發展夢、農民富裕夢,必將夢想成真,靠的就是那一股子幹勁;靠的就是那一股子精神!只要精神在,幹勁在,鬥志在,行動在,一切,“都不是夢!”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江蘇濱海:鄉村振興下了一盤棋開了一條路

稿件編審:賈寶元 編輯:新媒體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