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4S店不盈利,奔馳的服務公約能真正解決消費潛規則問題嗎?

在研究生姐姐坐在奔馳上哭泣了一場之後,事情變得已經不是僅靠奔馳單方面便可以收拾了,網絡輿情更讓事情變得越來越複雜。奔馳、奔馳經銷商以及消費者協會等各個單位的介入,才讓這件事情看起來有了一些解決的方案。

如果4S店不盈利,奔馳的服務公約能真正解決消費潛規則問題嗎?

奔馳發佈了一個公約,看似很正規,對消費者很有說服力,但恐怕20多年來,中國汽車經銷商的生存潛規律,僅靠這一紙公約是無法改變的。

對於品牌來說,一個更透明又高效的市場是有助於品牌的持續發展,但品牌並不接觸消費者,2C的絕大部分成交都靠經銷商來達成。一方面品牌留給經銷商足夠大的空間來操作,通過信息不對稱來獲得利潤,而另一方面,又希望通過控制經銷商來增加對消費者的透明度,以獲得更好的銷量。

如果4S店不盈利,奔馳的服務公約能真正解決消費潛規則問題嗎?

因此品牌和經銷商之間的關係並一定是一種同舟共濟的關係,更多的品牌和經銷商之間的關係更像是一場無休無止的博弈戰。在品牌強勢的時候,一些經銷商不得不屈從於品牌的規則;而相反,一些強大的經銷商集團甚至有財有力去跟品牌叫板。

爭鬥從來都沒有停息過,特別是奔馳和利星行之間的故事,可以寫出一本精彩絕倫的商鬥小說。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奔馳是靠著利星行在中國打天下的,而斯圖加特人在全面接管奔馳中國業務的時候,也不得不把一部分的利益去讓給利星行。所以利星行既是一個裁判,也會是其中的一個運動員,這就讓它和奔馳以及其它經銷商的關係陷入了一種微妙的關係之中。

這個利星行就是這次西安事件當中經銷商方的大股東。

如果4S店不盈利,奔馳的服務公約能真正解決消費潛規則問題嗎?

筆者也曾經圍觀過幾個品牌的經銷商大會。有意思的是,同樣的新品推出,對於不同的企業來說,他們對經銷商的態度是完全不一樣的。以浙江某企業為例,經銷商所有的報名路費,酒店等等都是自行支付的,而且品牌會限制參與的人數,在產品、品牌、研發、生產足夠強勢的時候,品牌方對於經銷商的話語權是足夠大的;而相反,在另一個品牌的經銷商大會上我們卻看到了稀稀拉拉的人群,品牌發出的邀請函,甚至承包了機票,酒店等等的行程安排,現場還有空餘的座位。

“做得好都沒有錢賺,大經銷商集團可以和品牌談各種條件,我們這些小經銷商就只能夠在旁邊蹭點湯渣了,熬不起呀。”一位經銷商朋友向筆者的陳述。

那麼,經銷商在銷售一臺車後到底會賺取多少的利潤呢?很多經銷商反應,其實單車的毛利也無非就是兩三千塊錢,刨掉房租,水電以及銷售人員的提成,還有賺頭就已經謝天謝地了。

在目前的經銷商體系裡,豐田、本田、吉利、寶駿等這樣的經銷商還是有一定的利潤的。而福特、起亞、現代、雷諾、標緻雪鐵龍的經銷商卻在煎熬,不少經銷商,每年盼著的是品牌精打細算下來的年終補貼和返點。

如果4S店不盈利,奔馳的服務公約能真正解決消費潛規則問題嗎?

當經銷商活得很艱難的時候,他們會考慮把雙手伸向品牌;如果品牌表示地主家也沒有餘糧的時候,他們對於經銷商的一些行為也便開始變得默許起來。從貸款的過程當中收取一定的手續費並且不開發票,這已經是搬上臺面的潛規則。

除此以外一些熱銷車型上加價、賣精品,咱們都司空見慣,到國六即將實施的今天,即便是一款車型降價去庫存,4S店也會選擇用出庫費等等的方式多收三五斗。

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每一筆都是不合理的費用,敢怒不敢言,但是有時候從4S店的角度來看,也僅能靠這樣的辦法來維持經營。

我一位好朋友是一個自主品牌的4S店投資人,他們店已經做到了全國前三的規模。“售前基本上是平本的,經營了七八年以後,會獲得數千臺車的保有用戶,賺取他們的售後維修,我們每年三四百萬利潤的主要來源”她說,“我們又不能像奔馳一樣加價銷售,品牌也沒有利潤補貼,如果沒有一些其他賺錢的途徑。那銷售真的沒辦法開飯了,把這麼多資金放在店裡,到頭來還不如賣幾套房子賺來的錢多。”

但是不論品牌和經銷商之間的關係如何變化,在這樣的關係裡,強者依然是品牌和經銷商達成的利益聯盟,作為消費者在其中所能夠談判的砝碼並不多。

如果這位小姐姐沒有坐在發動機蓋上哭,如果他哭完之後沒有很好地陳述自己的事實,再或者,他的這段視頻並沒有激起波瀾,在網絡上發酵成這麼大的輿論事件,試問誰還能替她,或者說誰能替我們的消費者出這口聲音呢?

如果4S店不盈利,奔馳的服務公約能真正解決消費潛規則問題嗎?

縱使國家發佈諸多法律法規來防止經銷商店大欺客,例如三包政策,例如《汽車銷售管理辦法》等等,但因為汽車這一商品的特殊性,似乎沒有改善過消費者處於不對稱的弱勢方局面。

所以筆者認為當下汽車消費行業最大的困擾並不是在於服務的流程,而是在於20多年來已經形成的一套4S店服務體系下,從主機廠到經銷商的盈利能力日漸式微,據稱在2019年全國盈利的經銷商不足1/3,在這樣艱難的時刻裡,“把消費者當做上帝”是在道德高點審視行業,更切實需要解決的是,讓行業在盈利的環境裡良性發展。否則“金融服務費”在今天被禁止了,一定會有其他的服務費在明天要被巧立名目。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