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訊】知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逝世,享年102歲。貝聿銘曾說過,“最美的建築,應該是建築在時間之上的,時間會給出一切答案。”據粗略統計,貝聿銘設計的大型建築在百項以上,獲獎五十次以上,但他曾稱,“在我的整個職業生涯裡,盧浮宮將排在首位。”

“在我的整個職業生涯裡,盧浮宮將排在首位”

綜合中新網、上海澎湃新聞報道,“讓光線來做設計”是貝聿銘的名言。“建築是對陽光下的各種體量的精確的、正確的和卓越的處理。”

1983年,66歲的貝聿銘接到了他生命中一位重要人物——法國總統弗朗索瓦·密特朗(Francois Mitterrand)的邀請,成為大盧浮宮項目的總建築師。

法國大文化都市計劃前部長埃米爾·比亞西尼在做準備工作時,問詢了歐洲15座主要博物館的館長“如果要擴建博物館,首選的建築師會是誰”,結果有14位都提到了貝聿銘,而密特朗也屬意於他。密特朗曾告訴貝聿銘,他喜歡貝聿銘的作品是因為貝聿銘在華盛頓美國國家美術館項目中將新與舊完美地結合。

1982年10月,在畫家趙無極的引薦下,比亞西尼在巴黎與貝聿銘相見。當他提及盧浮宮項目時,貝聿銘禮貌微笑之下流露出驚訝:“重修盧浮宮?當然,如果是重修盧浮宮的話……”

貝聿銘積累的近40年經驗,都在此迸發:從齊肯多夫那學到的城市規劃,在肯尼迪紀念圖書館上經歷的政治鬥爭,在華盛頓國家美術館上和梅隆合作建設博物館的經驗,以及他在香山飯店項目中對文化遺產做出的探索。

貝聿銘認為盧浮宮關乎建築,但更是對一個文明的表達。1989年,古稀之年的貝聿銘稱,“在我的整個職業生涯裡,盧浮宮將排在首位。”做出這樣的排名,來自他付出的巨大心血,“盧浮宮的設計案是一生中難得再有的挑戰”,從頭到尾,盧浮宮的設計共花了15年的時間。其中,獲得法國主流的認可就花了18個月。而在接下這個項目之前,貝聿銘還用了數月時間參觀瞭解盧浮宮。

貝聿銘設計過逾百座建築 為何將這部作品排在首位?

3月29日,法國迎來盧浮宮玻璃金字塔入口落成30週年。盧浮宮玻璃金字塔入口是美籍華裔著名建築師貝聿銘的傑作,如今已成為巴黎的地標。圖為倒置在盧浮宮地下購物中心天花板上的玻璃金字塔。 圖片來源:中新社

“盧浮宮不僅是博物館,更是法國人歷史甚至日常生活的核心”

“真正的歷史挑戰肯定是盧浮宮。”貝聿銘說,“在美國,我很難感受到歷史的存在,就連美國國家美術館項目中的國家廣場,也只有200年的歷史。盧浮宮則不同,我瞭解了它背後的歷史,這是我受到反對意見圍攻時,仍能堅持己見的力量。”

12世紀時盧浮宮曾是一座城堡,主要供護城士兵居住並存放糧食和彈藥。多少年來,建築不斷地被擴建,並一度成為皇家宮殿,之後,有多位國王把他們的藝術品陳列於此,直到拿破崙時代,盧浮宮才真正成了公共博物館,但無法滿足功能的需要。這成為貝聿銘擴建盧浮宮的目標。在密特朗將將法國財政部從盧浮宮遷走後,拿破崙庭成為盧浮宮的重心。

貝聿銘的計劃中,玻璃金字塔結構打開了盧浮宮地下世界和建築本身。站在金字塔的底下,透過螺旋的階梯、鋼管玻璃結構仰望天空,能更好地體會盧浮宮原本的巴洛克風采。同時,作為博物館,觀眾需要一個主要的入口。

此外,拿破崙廣場上的金字塔和噴泉,不僅呼應了輝煌的盧浮宮,還更多融合了法國的現在與過去。貝聿銘在深入瞭解法國文化時發現,盧浮宮正處於凡爾賽宮建造者安德烈·勒·諾特爾所設計的香榭麗舍大道軸線的一端。

作為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皇家造園師的勒·諾特爾善用對稱的道路和大量的變化在園林之間找到平衡。勒·諾特爾學過建築、透視法和視覺原理,受古典主義者影響,還研究過數學家笛卡爾的機械主義哲學。

勒·諾特爾對於空間和幾何圖形的把握,跳出了巴洛克時期的複雜。“對於法國人來說,盧浮宮不僅是擁有絕品收藏的博物館,更是他們歷史甚至日常生活的核心。”1989年,貝聿銘在《大盧浮宮》一書序言中寫道,“因此,我決定放下建築師的身份,以一名景觀設計師的身份來設計。這其中,給我最大啟發的莫過於勒·諾特爾。金字塔的律動來自於整個建築的幾何性,而這正是深植於法國文化的。塔身的玻璃映射出盧浮宮和天空,以及巴黎美麗多變的光線。”

貝聿銘設計過逾百座建築 為何將這部作品排在首位?

2018年2月6日晚,盧浮宮雪中夜景迷人。圖片來源:中新社

玻璃金字塔曾被批很醜:像很便宜的假鑽石

舊皇宮長長的翼樓將整個建築拖拽得四分五裂,“對我來說,最大的挑戰在於整體規劃——如何整合盧浮宮。”貝聿銘表示。在盧浮宮博物館的大規模翻修和重組項目中,貝聿銘設計的玻璃金字塔被定為主入口。計劃一出,媒體大斥“絕對不能接受”。 貝聿銘表示玻璃金字塔看上去像是一個閃亮的鑽石一般,而法國曆史古蹟最高委員會則認為它“很醜,像很便宜的假鑽石”。此外,金字塔還被指責代表了古埃及的死亡象徵,貝聿銘解釋稱“石頭金字塔與玻璃金字塔毫無關係,前者為死人而建,後者則為活人而造”。

同時,幾乎所有人都主張開發盧浮宮的地下空間,貝聿銘覺得,如果中庭沒有通透的金字塔,那地下的部分看起來就和地鐵站相差無幾。

最終,密特朗作後盾,比亞西尼居中協調,加上貝聿銘出眾的社交能力,貝聿銘最終說服了博物館高層乃至整個法國——包括法國前總統夫人克洛德·蓬皮杜、密特朗的政敵巴黎市長希拉剋——他的方案會以最佳的方式將盧浮宮帶入20世紀。

隨著時間的推移,反對言論逐漸為公眾一致的讚譽所取代。通過金字塔,遊客可以進入盧浮宮周圍三個館,穿透金字塔的光則可進入地下兩層空間。法國人稱讚金字塔是“盧浮宮裡飛來的一顆巨大寶石”。1988年3月,為表彰貝聿銘在盧浮宮擴建工程中的卓越表現,法國時任總統密特朗在竣工的金字塔內,向貝聿銘授予了法國最為尊貴的榮譽騎士勳章。

盧浮宮二期,由貝聿銘新建的黎塞留館,有一個非常特別的巨大圓形入口,這一設計讓遊客對建築內部構造一覽無遺。“對我來說,最完美的幾何圖形就數圓形了,”貝聿銘說,“我的祖籍在蘇州,那裡的傳統建築常用到‘月亮門’,因此我對這個圖形的印象一直很深。”

然而,古老的盧浮宮依然有個別展廳採光不足,觀展效果不能最佳始終是貝聿銘心中的遺憾,每當他回到巴黎,他都會去盧浮宮看一看,不時在心中對這個項目做個總結。對於NCAR。貝聿銘至今也都後悔因為預算不夠,後山坡的一部分建築沒能完成,“如果完成,整個建築群就不僅僅是棲於山頂,而是從視覺上和結構上都牢牢地生根於自然。”

值得一提的是,貝聿銘在金字塔的右邊安放了一尊用鉛仿製的路易十四國王騎馬像,恰好與香榭麗舍大道處於同一軸線上。他似乎是以此向歷代建造盧浮宮的帝王們,以及勒·諾特爾等建造師致敬。(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