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名女人,至今世界都在祭奠她,生前大家都以為她是男人'

"

我們如果誇一個女子很厲害的話,經常會說她是一個巾幗英雄,在我國曆史上,有不少英雄豪傑,這其中也不乏一些優秀的女性,而這些女性裡面,花木蘭可能是大家都比較熟悉的一位,因為她的事蹟我們從小就聽過,而且也在課本上看到過,她的勇敢和堅強一直被人們歌頌和讚揚。

很多人都覺得她可能是一個虛構的歷史人物,是人們用來謳歌那種堅韌勇敢的女性而設限出來,其實不是,她是我國曆史上真實存在過的人物,史學家曾經考證過,她大致生活在公元五世紀到公元六世紀的時候,而且在軍隊裡待了大概十多年。歷史上真正的花木蘭姓甚名誰,生活在什麼時候仍然還有不少的爭議,一直都沒有一個準確的說法。

關於她爭議最大的就是她姓甚名誰,因為關於她流傳下來的文學作品就那一首民歌《木蘭辭》,有人說她是不是就姓木蘭,也有人說她可能是姓魏,而她出生在何年代也沒有一個定論,那首民歌創作的時候應該是在北魏換了都城之後,後來到了隋唐之時又被經過一些藝術加工,最終定稿。

"

我們如果誇一個女子很厲害的話,經常會說她是一個巾幗英雄,在我國曆史上,有不少英雄豪傑,這其中也不乏一些優秀的女性,而這些女性裡面,花木蘭可能是大家都比較熟悉的一位,因為她的事蹟我們從小就聽過,而且也在課本上看到過,她的勇敢和堅強一直被人們歌頌和讚揚。

很多人都覺得她可能是一個虛構的歷史人物,是人們用來謳歌那種堅韌勇敢的女性而設限出來,其實不是,她是我國曆史上真實存在過的人物,史學家曾經考證過,她大致生活在公元五世紀到公元六世紀的時候,而且在軍隊裡待了大概十多年。歷史上真正的花木蘭姓甚名誰,生活在什麼時候仍然還有不少的爭議,一直都沒有一個準確的說法。

關於她爭議最大的就是她姓甚名誰,因為關於她流傳下來的文學作品就那一首民歌《木蘭辭》,有人說她是不是就姓木蘭,也有人說她可能是姓魏,而她出生在何年代也沒有一個定論,那首民歌創作的時候應該是在北魏換了都城之後,後來到了隋唐之時又被經過一些藝術加工,最終定稿。

一中國名女人,至今世界都在祭奠她,生前大家都以為她是男人

而她的身份也眾說紛紜,大致就兩個版本,一個是說在當時隋恭帝的時候,當時正逢亂世,朝廷時常打仗,人手不夠就會到民間抓一些壯丁湊數,當時木蘭的父親也在其中,她不忍心自己父親一把年紀了還要去面對刀劍無眼的沙場,所以就扮了男裝頂了她父親,上了戰場。之後她頂著男兒的身份立了不少戰功,最後榮歸故里。但是要知道那首關於她的民歌可是實打實的北朝民歌,和隋朝沒有半點關係,所以這種說法有點荒謬,也不知是從何說起的。

還有一種說法是在北魏時,那時候正逢太武帝當政,木蘭姻緣巧合之下上了戰場,參加了和柔然軍隊的戰爭,而且她雖是一介女子,但是卻異常英勇,多次上了戰場,並且殺出了大漠,在戰場上的表現非常勇猛,以至於沒有一個人發現她不是好兒郎,而是女嬌娥,可能也是由於這份勝於男人的勇猛,讓她巧妙的解決掉了別人對她性別的懷疑,之後戰爭結束,皇帝開始封賞有功之臣,她表示她只想回到故里和家人歡聚。

"

我們如果誇一個女子很厲害的話,經常會說她是一個巾幗英雄,在我國曆史上,有不少英雄豪傑,這其中也不乏一些優秀的女性,而這些女性裡面,花木蘭可能是大家都比較熟悉的一位,因為她的事蹟我們從小就聽過,而且也在課本上看到過,她的勇敢和堅強一直被人們歌頌和讚揚。

很多人都覺得她可能是一個虛構的歷史人物,是人們用來謳歌那種堅韌勇敢的女性而設限出來,其實不是,她是我國曆史上真實存在過的人物,史學家曾經考證過,她大致生活在公元五世紀到公元六世紀的時候,而且在軍隊裡待了大概十多年。歷史上真正的花木蘭姓甚名誰,生活在什麼時候仍然還有不少的爭議,一直都沒有一個準確的說法。

關於她爭議最大的就是她姓甚名誰,因為關於她流傳下來的文學作品就那一首民歌《木蘭辭》,有人說她是不是就姓木蘭,也有人說她可能是姓魏,而她出生在何年代也沒有一個定論,那首民歌創作的時候應該是在北魏換了都城之後,後來到了隋唐之時又被經過一些藝術加工,最終定稿。

一中國名女人,至今世界都在祭奠她,生前大家都以為她是男人

而她的身份也眾說紛紜,大致就兩個版本,一個是說在當時隋恭帝的時候,當時正逢亂世,朝廷時常打仗,人手不夠就會到民間抓一些壯丁湊數,當時木蘭的父親也在其中,她不忍心自己父親一把年紀了還要去面對刀劍無眼的沙場,所以就扮了男裝頂了她父親,上了戰場。之後她頂著男兒的身份立了不少戰功,最後榮歸故里。但是要知道那首關於她的民歌可是實打實的北朝民歌,和隋朝沒有半點關係,所以這種說法有點荒謬,也不知是從何說起的。

還有一種說法是在北魏時,那時候正逢太武帝當政,木蘭姻緣巧合之下上了戰場,參加了和柔然軍隊的戰爭,而且她雖是一介女子,但是卻異常英勇,多次上了戰場,並且殺出了大漠,在戰場上的表現非常勇猛,以至於沒有一個人發現她不是好兒郎,而是女嬌娥,可能也是由於這份勝於男人的勇猛,讓她巧妙的解決掉了別人對她性別的懷疑,之後戰爭結束,皇帝開始封賞有功之臣,她表示她只想回到故里和家人歡聚。

一中國名女人,至今世界都在祭奠她,生前大家都以為她是男人

這樣一比較,好像是第二種說法更靠譜一些,花木蘭的故事傳了這麼多年,一直都被大家非常喜愛,甚至踏上了國際舞臺。近代時,國際知名動畫公司就曾經把這個故事拍了出來,這部動畫倍受全球人民的追捧,而那首民歌,也被列入到了我國學生的教材裡,一直被學習。

除了這些之外,她的故事還多次被製作成為影視作品,被大眾非常喜愛。這些影視作品最火的那部曾經還成為當時的收視榜首,可見大眾對花木蘭的鐘愛了。但是在那部影視作品裡面還藝術性地添加了一個叫做謝棄塵的將軍,給觀眾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是這個人物在史書中完全找不到原型,是一個虛構人物,所以很多人也覺得花木蘭也是虛構的。

"

我們如果誇一個女子很厲害的話,經常會說她是一個巾幗英雄,在我國曆史上,有不少英雄豪傑,這其中也不乏一些優秀的女性,而這些女性裡面,花木蘭可能是大家都比較熟悉的一位,因為她的事蹟我們從小就聽過,而且也在課本上看到過,她的勇敢和堅強一直被人們歌頌和讚揚。

很多人都覺得她可能是一個虛構的歷史人物,是人們用來謳歌那種堅韌勇敢的女性而設限出來,其實不是,她是我國曆史上真實存在過的人物,史學家曾經考證過,她大致生活在公元五世紀到公元六世紀的時候,而且在軍隊裡待了大概十多年。歷史上真正的花木蘭姓甚名誰,生活在什麼時候仍然還有不少的爭議,一直都沒有一個準確的說法。

關於她爭議最大的就是她姓甚名誰,因為關於她流傳下來的文學作品就那一首民歌《木蘭辭》,有人說她是不是就姓木蘭,也有人說她可能是姓魏,而她出生在何年代也沒有一個定論,那首民歌創作的時候應該是在北魏換了都城之後,後來到了隋唐之時又被經過一些藝術加工,最終定稿。

一中國名女人,至今世界都在祭奠她,生前大家都以為她是男人

而她的身份也眾說紛紜,大致就兩個版本,一個是說在當時隋恭帝的時候,當時正逢亂世,朝廷時常打仗,人手不夠就會到民間抓一些壯丁湊數,當時木蘭的父親也在其中,她不忍心自己父親一把年紀了還要去面對刀劍無眼的沙場,所以就扮了男裝頂了她父親,上了戰場。之後她頂著男兒的身份立了不少戰功,最後榮歸故里。但是要知道那首關於她的民歌可是實打實的北朝民歌,和隋朝沒有半點關係,所以這種說法有點荒謬,也不知是從何說起的。

還有一種說法是在北魏時,那時候正逢太武帝當政,木蘭姻緣巧合之下上了戰場,參加了和柔然軍隊的戰爭,而且她雖是一介女子,但是卻異常英勇,多次上了戰場,並且殺出了大漠,在戰場上的表現非常勇猛,以至於沒有一個人發現她不是好兒郎,而是女嬌娥,可能也是由於這份勝於男人的勇猛,讓她巧妙的解決掉了別人對她性別的懷疑,之後戰爭結束,皇帝開始封賞有功之臣,她表示她只想回到故里和家人歡聚。

一中國名女人,至今世界都在祭奠她,生前大家都以為她是男人

這樣一比較,好像是第二種說法更靠譜一些,花木蘭的故事傳了這麼多年,一直都被大家非常喜愛,甚至踏上了國際舞臺。近代時,國際知名動畫公司就曾經把這個故事拍了出來,這部動畫倍受全球人民的追捧,而那首民歌,也被列入到了我國學生的教材裡,一直被學習。

除了這些之外,她的故事還多次被製作成為影視作品,被大眾非常喜愛。這些影視作品最火的那部曾經還成為當時的收視榜首,可見大眾對花木蘭的鐘愛了。但是在那部影視作品裡面還藝術性地添加了一個叫做謝棄塵的將軍,給觀眾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是這個人物在史書中完全找不到原型,是一個虛構人物,所以很多人也覺得花木蘭也是虛構的。

一中國名女人,至今世界都在祭奠她,生前大家都以為她是男人

事實上這個人物是真實存在的,但是關於她的故事被後人進行了多次藝術加工,所以聽起來有點缺乏真實性了。但是在明代一位文學家的作品裡曾經提到過“木蘭的父親以前是上過戰場的,算是一個軍人,所以行伍經歷讓他變得非常嚴厲,木蘭自小就是被當做男子一樣教養大的,她的父親把那些本該是男子學的騎馬射箭的功夫都教給了她,可能她也不同於其他尋常女子,對這些無半分排斥,反而樂在其中,而且她打小就非常喜歡對兵書,在這個上面還頗有幾分天賦。”

如果放在北魏的歷史背景下,她的故事似乎變得有點合情合理了。因為當年朝內經過一些變革,整個國家的實力開始變得不一樣了,也算是有了幾分家底,之後就開始了對外征戰,尤其是當時北面那些遊牧民族總是過來侵擾,搞得不勝其煩,所統治者決定對他們發動戰爭,但是當時軍隊裡的那些人馬完全支撐不起這般浩大的對外戰爭,所以統治者就下令讓大家每戶都必須出來一個壯丁,用來充實大軍。

"

我們如果誇一個女子很厲害的話,經常會說她是一個巾幗英雄,在我國曆史上,有不少英雄豪傑,這其中也不乏一些優秀的女性,而這些女性裡面,花木蘭可能是大家都比較熟悉的一位,因為她的事蹟我們從小就聽過,而且也在課本上看到過,她的勇敢和堅強一直被人們歌頌和讚揚。

很多人都覺得她可能是一個虛構的歷史人物,是人們用來謳歌那種堅韌勇敢的女性而設限出來,其實不是,她是我國曆史上真實存在過的人物,史學家曾經考證過,她大致生活在公元五世紀到公元六世紀的時候,而且在軍隊裡待了大概十多年。歷史上真正的花木蘭姓甚名誰,生活在什麼時候仍然還有不少的爭議,一直都沒有一個準確的說法。

關於她爭議最大的就是她姓甚名誰,因為關於她流傳下來的文學作品就那一首民歌《木蘭辭》,有人說她是不是就姓木蘭,也有人說她可能是姓魏,而她出生在何年代也沒有一個定論,那首民歌創作的時候應該是在北魏換了都城之後,後來到了隋唐之時又被經過一些藝術加工,最終定稿。

一中國名女人,至今世界都在祭奠她,生前大家都以為她是男人

而她的身份也眾說紛紜,大致就兩個版本,一個是說在當時隋恭帝的時候,當時正逢亂世,朝廷時常打仗,人手不夠就會到民間抓一些壯丁湊數,當時木蘭的父親也在其中,她不忍心自己父親一把年紀了還要去面對刀劍無眼的沙場,所以就扮了男裝頂了她父親,上了戰場。之後她頂著男兒的身份立了不少戰功,最後榮歸故里。但是要知道那首關於她的民歌可是實打實的北朝民歌,和隋朝沒有半點關係,所以這種說法有點荒謬,也不知是從何說起的。

還有一種說法是在北魏時,那時候正逢太武帝當政,木蘭姻緣巧合之下上了戰場,參加了和柔然軍隊的戰爭,而且她雖是一介女子,但是卻異常英勇,多次上了戰場,並且殺出了大漠,在戰場上的表現非常勇猛,以至於沒有一個人發現她不是好兒郎,而是女嬌娥,可能也是由於這份勝於男人的勇猛,讓她巧妙的解決掉了別人對她性別的懷疑,之後戰爭結束,皇帝開始封賞有功之臣,她表示她只想回到故里和家人歡聚。

一中國名女人,至今世界都在祭奠她,生前大家都以為她是男人

這樣一比較,好像是第二種說法更靠譜一些,花木蘭的故事傳了這麼多年,一直都被大家非常喜愛,甚至踏上了國際舞臺。近代時,國際知名動畫公司就曾經把這個故事拍了出來,這部動畫倍受全球人民的追捧,而那首民歌,也被列入到了我國學生的教材裡,一直被學習。

除了這些之外,她的故事還多次被製作成為影視作品,被大眾非常喜愛。這些影視作品最火的那部曾經還成為當時的收視榜首,可見大眾對花木蘭的鐘愛了。但是在那部影視作品裡面還藝術性地添加了一個叫做謝棄塵的將軍,給觀眾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是這個人物在史書中完全找不到原型,是一個虛構人物,所以很多人也覺得花木蘭也是虛構的。

一中國名女人,至今世界都在祭奠她,生前大家都以為她是男人

事實上這個人物是真實存在的,但是關於她的故事被後人進行了多次藝術加工,所以聽起來有點缺乏真實性了。但是在明代一位文學家的作品裡曾經提到過“木蘭的父親以前是上過戰場的,算是一個軍人,所以行伍經歷讓他變得非常嚴厲,木蘭自小就是被當做男子一樣教養大的,她的父親把那些本該是男子學的騎馬射箭的功夫都教給了她,可能她也不同於其他尋常女子,對這些無半分排斥,反而樂在其中,而且她打小就非常喜歡對兵書,在這個上面還頗有幾分天賦。”

如果放在北魏的歷史背景下,她的故事似乎變得有點合情合理了。因為當年朝內經過一些變革,整個國家的實力開始變得不一樣了,也算是有了幾分家底,之後就開始了對外征戰,尤其是當時北面那些遊牧民族總是過來侵擾,搞得不勝其煩,所統治者決定對他們發動戰爭,但是當時軍隊裡的那些人馬完全支撐不起這般浩大的對外戰爭,所以統治者就下令讓大家每戶都必須出來一個壯丁,用來充實大軍。

一中國名女人,至今世界都在祭奠她,生前大家都以為她是男人

當時木蘭的父親年事已高,雖然有心重回戰場,奈何有心無力,她見父親這般模樣,心知父親即便上了戰場也很難生還,家裡又再無適齡的男子了,於是她決定自己去。於是她脫下紅裝,扮成男子參加了戰爭。

不論在任何時代,行軍打仗都是一件特別艱辛的事情,總是又有各種危險或者意外發生,有時候對於很多男子來講都不一定能支撐地下去,而木蘭作為一個女子,在體力方面本就吃虧,她不僅要面對來自敵人的威脅,還要面對身份時刻都有可能會被揭穿的的困境,在這樣的條件下,她還在軍隊裡待了十餘年,可見她的堅韌和勇敢。

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木蘭祠早就在唐朝就建立了,而且面積還不小,由上百間房屋組成,佔地面積超過70000萬平方米,穿過大門能看到刻有木蘭身著戰甲的塑像,還有一些歌頌讚美她的文章、詩詞,可見當時人們對於這個傳奇女性的敬佩了。

"

我們如果誇一個女子很厲害的話,經常會說她是一個巾幗英雄,在我國曆史上,有不少英雄豪傑,這其中也不乏一些優秀的女性,而這些女性裡面,花木蘭可能是大家都比較熟悉的一位,因為她的事蹟我們從小就聽過,而且也在課本上看到過,她的勇敢和堅強一直被人們歌頌和讚揚。

很多人都覺得她可能是一個虛構的歷史人物,是人們用來謳歌那種堅韌勇敢的女性而設限出來,其實不是,她是我國曆史上真實存在過的人物,史學家曾經考證過,她大致生活在公元五世紀到公元六世紀的時候,而且在軍隊裡待了大概十多年。歷史上真正的花木蘭姓甚名誰,生活在什麼時候仍然還有不少的爭議,一直都沒有一個準確的說法。

關於她爭議最大的就是她姓甚名誰,因為關於她流傳下來的文學作品就那一首民歌《木蘭辭》,有人說她是不是就姓木蘭,也有人說她可能是姓魏,而她出生在何年代也沒有一個定論,那首民歌創作的時候應該是在北魏換了都城之後,後來到了隋唐之時又被經過一些藝術加工,最終定稿。

一中國名女人,至今世界都在祭奠她,生前大家都以為她是男人

而她的身份也眾說紛紜,大致就兩個版本,一個是說在當時隋恭帝的時候,當時正逢亂世,朝廷時常打仗,人手不夠就會到民間抓一些壯丁湊數,當時木蘭的父親也在其中,她不忍心自己父親一把年紀了還要去面對刀劍無眼的沙場,所以就扮了男裝頂了她父親,上了戰場。之後她頂著男兒的身份立了不少戰功,最後榮歸故里。但是要知道那首關於她的民歌可是實打實的北朝民歌,和隋朝沒有半點關係,所以這種說法有點荒謬,也不知是從何說起的。

還有一種說法是在北魏時,那時候正逢太武帝當政,木蘭姻緣巧合之下上了戰場,參加了和柔然軍隊的戰爭,而且她雖是一介女子,但是卻異常英勇,多次上了戰場,並且殺出了大漠,在戰場上的表現非常勇猛,以至於沒有一個人發現她不是好兒郎,而是女嬌娥,可能也是由於這份勝於男人的勇猛,讓她巧妙的解決掉了別人對她性別的懷疑,之後戰爭結束,皇帝開始封賞有功之臣,她表示她只想回到故里和家人歡聚。

一中國名女人,至今世界都在祭奠她,生前大家都以為她是男人

這樣一比較,好像是第二種說法更靠譜一些,花木蘭的故事傳了這麼多年,一直都被大家非常喜愛,甚至踏上了國際舞臺。近代時,國際知名動畫公司就曾經把這個故事拍了出來,這部動畫倍受全球人民的追捧,而那首民歌,也被列入到了我國學生的教材裡,一直被學習。

除了這些之外,她的故事還多次被製作成為影視作品,被大眾非常喜愛。這些影視作品最火的那部曾經還成為當時的收視榜首,可見大眾對花木蘭的鐘愛了。但是在那部影視作品裡面還藝術性地添加了一個叫做謝棄塵的將軍,給觀眾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是這個人物在史書中完全找不到原型,是一個虛構人物,所以很多人也覺得花木蘭也是虛構的。

一中國名女人,至今世界都在祭奠她,生前大家都以為她是男人

事實上這個人物是真實存在的,但是關於她的故事被後人進行了多次藝術加工,所以聽起來有點缺乏真實性了。但是在明代一位文學家的作品裡曾經提到過“木蘭的父親以前是上過戰場的,算是一個軍人,所以行伍經歷讓他變得非常嚴厲,木蘭自小就是被當做男子一樣教養大的,她的父親把那些本該是男子學的騎馬射箭的功夫都教給了她,可能她也不同於其他尋常女子,對這些無半分排斥,反而樂在其中,而且她打小就非常喜歡對兵書,在這個上面還頗有幾分天賦。”

如果放在北魏的歷史背景下,她的故事似乎變得有點合情合理了。因為當年朝內經過一些變革,整個國家的實力開始變得不一樣了,也算是有了幾分家底,之後就開始了對外征戰,尤其是當時北面那些遊牧民族總是過來侵擾,搞得不勝其煩,所統治者決定對他們發動戰爭,但是當時軍隊裡的那些人馬完全支撐不起這般浩大的對外戰爭,所以統治者就下令讓大家每戶都必須出來一個壯丁,用來充實大軍。

一中國名女人,至今世界都在祭奠她,生前大家都以為她是男人

當時木蘭的父親年事已高,雖然有心重回戰場,奈何有心無力,她見父親這般模樣,心知父親即便上了戰場也很難生還,家裡又再無適齡的男子了,於是她決定自己去。於是她脫下紅裝,扮成男子參加了戰爭。

不論在任何時代,行軍打仗都是一件特別艱辛的事情,總是又有各種危險或者意外發生,有時候對於很多男子來講都不一定能支撐地下去,而木蘭作為一個女子,在體力方面本就吃虧,她不僅要面對來自敵人的威脅,還要面對身份時刻都有可能會被揭穿的的困境,在這樣的條件下,她還在軍隊裡待了十餘年,可見她的堅韌和勇敢。

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木蘭祠早就在唐朝就建立了,而且面積還不小,由上百間房屋組成,佔地面積超過70000萬平方米,穿過大門能看到刻有木蘭身著戰甲的塑像,還有一些歌頌讚美她的文章、詩詞,可見當時人們對於這個傳奇女性的敬佩了。

一中國名女人,至今世界都在祭奠她,生前大家都以為她是男人

很可惜的是這個建築在上世紀遭受了一場火災,即便經過一番搶修,也只是保存下來了清代的一座祠堂。有人說木蘭當年去世之後她的屍骨葬在了延安,所以在當地我們經常能看到一些紀念她的建築和古蹟。

如今河南虞城是世界最有名的“木蘭之鄉”,為了紀念這位英雄,人們在當地修建了許多以木蘭名字命名的學校、餐廳、度假村等等,每年四月都會在此地舉辦盛大的廟會,從世界各地趕來的木蘭粉絲在這裡相聚,舉行祭祀活動。

花木蘭的故事發展到今天逐漸形成了一種精神,後來,國家將木蘭祠等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在我國不少地方我們都能看到和她有關的建築或者景點,人們還經常為她舉辦各種的紀念活動,甚至在國外,也有祭奠花木蘭的人,目的是讓花木蘭的精神內核永遠保留在華夏子孫、甚至世界人們的心裡。

參考資料:

【《木蘭辭》、《隋唐演義》】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