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北宋罷相必須其他宰相簽字,趙光義因此成就了一個唯一'

"

當在古代中國,說起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時,第一個聯想到太監的肯定是明朝那些事看多了,第一個聯想到一字並肩王的肯定從小就翻隋唐英雄傳,而其實這句話最早出自《六韜》:“屈一人下,伸萬人上,惟聖人能行之。”所謂一人即指君王,所謂萬人當然不是指一萬個吃瓜群眾,而是泛指百官。這些君主的手下,百官的首領,被統稱為宰相,在歷朝歷代這些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長官有各式各樣的學名,從太宰、相、相邦、相國、丞相、大司徒(東漢)、尚書令、中書令、侍中、中書舍人、尚書左僕射、尚書右僕射、同平章事、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總理的變遷中我們可以發現這些官銜民眾似乎漸漸沒了相字,這其中蘊含的規律就是相權與皇權的博弈。

"

當在古代中國,說起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時,第一個聯想到太監的肯定是明朝那些事看多了,第一個聯想到一字並肩王的肯定從小就翻隋唐英雄傳,而其實這句話最早出自《六韜》:“屈一人下,伸萬人上,惟聖人能行之。”所謂一人即指君王,所謂萬人當然不是指一萬個吃瓜群眾,而是泛指百官。這些君主的手下,百官的首領,被統稱為宰相,在歷朝歷代這些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長官有各式各樣的學名,從太宰、相、相邦、相國、丞相、大司徒(東漢)、尚書令、中書令、侍中、中書舍人、尚書左僕射、尚書右僕射、同平章事、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總理的變遷中我們可以發現這些官銜民眾似乎漸漸沒了相字,這其中蘊含的規律就是相權與皇權的博弈。

聽說北宋罷相必須其他宰相簽字,趙光義因此成就了一個唯一

要說歷朝歷代士大夫之盛,莫若宋朝,然而宋朝又脫胎自五代十國這個軍閥割據的時代,為了抑制囂張跋扈的大帥,文官勢力自然抬頭,心理早就種下了陰影的老趙家,想著黃袍既然能披到武將的鎧甲上,未必就不能被披到文人的紫色大袍上。

"

當在古代中國,說起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時,第一個聯想到太監的肯定是明朝那些事看多了,第一個聯想到一字並肩王的肯定從小就翻隋唐英雄傳,而其實這句話最早出自《六韜》:“屈一人下,伸萬人上,惟聖人能行之。”所謂一人即指君王,所謂萬人當然不是指一萬個吃瓜群眾,而是泛指百官。這些君主的手下,百官的首領,被統稱為宰相,在歷朝歷代這些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長官有各式各樣的學名,從太宰、相、相邦、相國、丞相、大司徒(東漢)、尚書令、中書令、侍中、中書舍人、尚書左僕射、尚書右僕射、同平章事、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總理的變遷中我們可以發現這些官銜民眾似乎漸漸沒了相字,這其中蘊含的規律就是相權與皇權的博弈。

聽說北宋罷相必須其他宰相簽字,趙光義因此成就了一個唯一

要說歷朝歷代士大夫之盛,莫若宋朝,然而宋朝又脫胎自五代十國這個軍閥割據的時代,為了抑制囂張跋扈的大帥,文官勢力自然抬頭,心理早就種下了陰影的老趙家,想著黃袍既然能披到武將的鎧甲上,未必就不能被披到文人的紫色大袍上。

聽說北宋罷相必須其他宰相簽字,趙光義因此成就了一個唯一

為了抑制武人失勢後的文人權力膨脹狀況,趙宋王朝首先就拿百官之首開了刀。自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任樗裡疾、甘茂為左右丞相時開始,相的權力就被逐漸拆分。到了北宋雖然都是相,但其中的職權地位卻大有不同。

宋初制度脫胎於晚唐、五代。中書是最高的行政機構,全名叫做中書門下,簡稱政事堂,江湖藝名東府。其長官叫做中書令、侍中、同平章事。

"

當在古代中國,說起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時,第一個聯想到太監的肯定是明朝那些事看多了,第一個聯想到一字並肩王的肯定從小就翻隋唐英雄傳,而其實這句話最早出自《六韜》:“屈一人下,伸萬人上,惟聖人能行之。”所謂一人即指君王,所謂萬人當然不是指一萬個吃瓜群眾,而是泛指百官。這些君主的手下,百官的首領,被統稱為宰相,在歷朝歷代這些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長官有各式各樣的學名,從太宰、相、相邦、相國、丞相、大司徒(東漢)、尚書令、中書令、侍中、中書舍人、尚書左僕射、尚書右僕射、同平章事、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總理的變遷中我們可以發現這些官銜民眾似乎漸漸沒了相字,這其中蘊含的規律就是相權與皇權的博弈。

聽說北宋罷相必須其他宰相簽字,趙光義因此成就了一個唯一

要說歷朝歷代士大夫之盛,莫若宋朝,然而宋朝又脫胎自五代十國這個軍閥割據的時代,為了抑制囂張跋扈的大帥,文官勢力自然抬頭,心理早就種下了陰影的老趙家,想著黃袍既然能披到武將的鎧甲上,未必就不能被披到文人的紫色大袍上。

聽說北宋罷相必須其他宰相簽字,趙光義因此成就了一個唯一

為了抑制武人失勢後的文人權力膨脹狀況,趙宋王朝首先就拿百官之首開了刀。自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任樗裡疾、甘茂為左右丞相時開始,相的權力就被逐漸拆分。到了北宋雖然都是相,但其中的職權地位卻大有不同。

宋初制度脫胎於晚唐、五代。中書是最高的行政機構,全名叫做中書門下,簡稱政事堂,江湖藝名東府。其長官叫做中書令、侍中、同平章事。

聽說北宋罷相必須其他宰相簽字,趙光義因此成就了一個唯一

但是中書令這個最為根正苗紅的中書長官頭銜自從後周的中書令馮道死後就被當做親王勳貴的榮譽頭銜了,某種意義上來說馮道是最後一個被當做宰相任命的中書令。即使是侍中,從太祖朝到神宗朝,拜侍中的也只有範質、趙普、丁謂、馮拯、黃中庸五人。鐵打的政事堂,流水的同平章事才是中書日常。所謂的同平章事,全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是一種低級差遣職銜,這也是北宋大多數宰相的職銜。要弄明白什麼是差遣職銜我們就還得弄明白什麼是官,什麼是職。簡單來說官用來領工資,職用來榮譽表彰,差遣才是真正的工作。比如說中書令是官,大學士是職,同平章事是差遣。提拔業績好的官員,也可以從這三個維度選擇一到兩項進行擢升。

我們同樣知道明代大學士頭銜是入閣輔政,成為宰輔的標配。但其實唐宋就有大學士的身影在宰相崗上發光發熱了,就拿宋代來說宰相有時也會兼領大學士頭銜。

"

當在古代中國,說起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時,第一個聯想到太監的肯定是明朝那些事看多了,第一個聯想到一字並肩王的肯定從小就翻隋唐英雄傳,而其實這句話最早出自《六韜》:“屈一人下,伸萬人上,惟聖人能行之。”所謂一人即指君王,所謂萬人當然不是指一萬個吃瓜群眾,而是泛指百官。這些君主的手下,百官的首領,被統稱為宰相,在歷朝歷代這些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長官有各式各樣的學名,從太宰、相、相邦、相國、丞相、大司徒(東漢)、尚書令、中書令、侍中、中書舍人、尚書左僕射、尚書右僕射、同平章事、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總理的變遷中我們可以發現這些官銜民眾似乎漸漸沒了相字,這其中蘊含的規律就是相權與皇權的博弈。

聽說北宋罷相必須其他宰相簽字,趙光義因此成就了一個唯一

要說歷朝歷代士大夫之盛,莫若宋朝,然而宋朝又脫胎自五代十國這個軍閥割據的時代,為了抑制囂張跋扈的大帥,文官勢力自然抬頭,心理早就種下了陰影的老趙家,想著黃袍既然能披到武將的鎧甲上,未必就不能被披到文人的紫色大袍上。

聽說北宋罷相必須其他宰相簽字,趙光義因此成就了一個唯一

為了抑制武人失勢後的文人權力膨脹狀況,趙宋王朝首先就拿百官之首開了刀。自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任樗裡疾、甘茂為左右丞相時開始,相的權力就被逐漸拆分。到了北宋雖然都是相,但其中的職權地位卻大有不同。

宋初制度脫胎於晚唐、五代。中書是最高的行政機構,全名叫做中書門下,簡稱政事堂,江湖藝名東府。其長官叫做中書令、侍中、同平章事。

聽說北宋罷相必須其他宰相簽字,趙光義因此成就了一個唯一

但是中書令這個最為根正苗紅的中書長官頭銜自從後周的中書令馮道死後就被當做親王勳貴的榮譽頭銜了,某種意義上來說馮道是最後一個被當做宰相任命的中書令。即使是侍中,從太祖朝到神宗朝,拜侍中的也只有範質、趙普、丁謂、馮拯、黃中庸五人。鐵打的政事堂,流水的同平章事才是中書日常。所謂的同平章事,全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是一種低級差遣職銜,這也是北宋大多數宰相的職銜。要弄明白什麼是差遣職銜我們就還得弄明白什麼是官,什麼是職。簡單來說官用來領工資,職用來榮譽表彰,差遣才是真正的工作。比如說中書令是官,大學士是職,同平章事是差遣。提拔業績好的官員,也可以從這三個維度選擇一到兩項進行擢升。

我們同樣知道明代大學士頭銜是入閣輔政,成為宰輔的標配。但其實唐宋就有大學士的身影在宰相崗上發光發熱了,就拿宋代來說宰相有時也會兼領大學士頭銜。

聽說北宋罷相必須其他宰相簽字,趙光義因此成就了一個唯一

根據工作性質不同,就算是同平章事之間也能分出個高下。當同平章事兼任集賢殿大學士,他就是集賢相;當同平章事兼修國史時,他就被稱作史館相;當同平章事兼任昭文館大學士,他就是昭文相。這中間的升遷從同平章事到集賢相到史館相再到昭文相,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職場晉級路,並不是所有同平章事都能兼館職,而最上級的昭文相也是少之又少,它被稱為首相、上相,它的出現往往也能和上文提到的侍中掛鉤,範質、趙普、丁謂等五人都在官拜侍中的同時獲得了昭文館大學士的高級職稱。

至於晚唐以來威權最重的使相也就是節度使加宰相銜的組合,因為趙匡胤幾碗黃湯喝掉了打天下兄弟起家的資本——兵權,節度使也就成了終身榮譽獎,和前文所說的中書令成了一個性質的存在,既然節度使掉價,使相自然也就不再炙手可熱。基本上退化成了沒有具體權力,王公勳貴用來彰顯聖眷正隆的存在。喂一次例外還發生在第二代皇帝趙光義身上,當時作為使相的他成為了宋太祖趙匡胤進行政治鬥爭的工具,要想罷免現任宰相就必須同為宰相的同僚簽字畫押,為了罷免前朝遺物範質等人,換自己的趙普上臺,才讓擁有使相頭銜的弟弟趙光義作為宰相來簽署敕令。

"

當在古代中國,說起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時,第一個聯想到太監的肯定是明朝那些事看多了,第一個聯想到一字並肩王的肯定從小就翻隋唐英雄傳,而其實這句話最早出自《六韜》:“屈一人下,伸萬人上,惟聖人能行之。”所謂一人即指君王,所謂萬人當然不是指一萬個吃瓜群眾,而是泛指百官。這些君主的手下,百官的首領,被統稱為宰相,在歷朝歷代這些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長官有各式各樣的學名,從太宰、相、相邦、相國、丞相、大司徒(東漢)、尚書令、中書令、侍中、中書舍人、尚書左僕射、尚書右僕射、同平章事、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總理的變遷中我們可以發現這些官銜民眾似乎漸漸沒了相字,這其中蘊含的規律就是相權與皇權的博弈。

聽說北宋罷相必須其他宰相簽字,趙光義因此成就了一個唯一

要說歷朝歷代士大夫之盛,莫若宋朝,然而宋朝又脫胎自五代十國這個軍閥割據的時代,為了抑制囂張跋扈的大帥,文官勢力自然抬頭,心理早就種下了陰影的老趙家,想著黃袍既然能披到武將的鎧甲上,未必就不能被披到文人的紫色大袍上。

聽說北宋罷相必須其他宰相簽字,趙光義因此成就了一個唯一

為了抑制武人失勢後的文人權力膨脹狀況,趙宋王朝首先就拿百官之首開了刀。自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任樗裡疾、甘茂為左右丞相時開始,相的權力就被逐漸拆分。到了北宋雖然都是相,但其中的職權地位卻大有不同。

宋初制度脫胎於晚唐、五代。中書是最高的行政機構,全名叫做中書門下,簡稱政事堂,江湖藝名東府。其長官叫做中書令、侍中、同平章事。

聽說北宋罷相必須其他宰相簽字,趙光義因此成就了一個唯一

但是中書令這個最為根正苗紅的中書長官頭銜自從後周的中書令馮道死後就被當做親王勳貴的榮譽頭銜了,某種意義上來說馮道是最後一個被當做宰相任命的中書令。即使是侍中,從太祖朝到神宗朝,拜侍中的也只有範質、趙普、丁謂、馮拯、黃中庸五人。鐵打的政事堂,流水的同平章事才是中書日常。所謂的同平章事,全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是一種低級差遣職銜,這也是北宋大多數宰相的職銜。要弄明白什麼是差遣職銜我們就還得弄明白什麼是官,什麼是職。簡單來說官用來領工資,職用來榮譽表彰,差遣才是真正的工作。比如說中書令是官,大學士是職,同平章事是差遣。提拔業績好的官員,也可以從這三個維度選擇一到兩項進行擢升。

我們同樣知道明代大學士頭銜是入閣輔政,成為宰輔的標配。但其實唐宋就有大學士的身影在宰相崗上發光發熱了,就拿宋代來說宰相有時也會兼領大學士頭銜。

聽說北宋罷相必須其他宰相簽字,趙光義因此成就了一個唯一

根據工作性質不同,就算是同平章事之間也能分出個高下。當同平章事兼任集賢殿大學士,他就是集賢相;當同平章事兼修國史時,他就被稱作史館相;當同平章事兼任昭文館大學士,他就是昭文相。這中間的升遷從同平章事到集賢相到史館相再到昭文相,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職場晉級路,並不是所有同平章事都能兼館職,而最上級的昭文相也是少之又少,它被稱為首相、上相,它的出現往往也能和上文提到的侍中掛鉤,範質、趙普、丁謂等五人都在官拜侍中的同時獲得了昭文館大學士的高級職稱。

至於晚唐以來威權最重的使相也就是節度使加宰相銜的組合,因為趙匡胤幾碗黃湯喝掉了打天下兄弟起家的資本——兵權,節度使也就成了終身榮譽獎,和前文所說的中書令成了一個性質的存在,既然節度使掉價,使相自然也就不再炙手可熱。基本上退化成了沒有具體權力,王公勳貴用來彰顯聖眷正隆的存在。喂一次例外還發生在第二代皇帝趙光義身上,當時作為使相的他成為了宋太祖趙匡胤進行政治鬥爭的工具,要想罷免現任宰相就必須同為宰相的同僚簽字畫押,為了罷免前朝遺物範質等人,換自己的趙普上臺,才讓擁有使相頭銜的弟弟趙光義作為宰相來簽署敕令。

聽說北宋罷相必須其他宰相簽字,趙光義因此成就了一個唯一

趙光義

前面我們說的都是正職宰相,宋時宰相其實有正副之分,參知政事作為副相的崛起其實也是兩宋相權分裂的一種表象。最初參知政事只是宰相助理,連辦公地點都不在政事堂。它的發跡其實得益於上文提到的趙普,因為趙普專相,宋太祖趙匡胤覺得他有擅權的可能,為了抑制一人獨大的情況,才提高了參知政事的權力,使它可以和正相一樣輪流知印、押班、奏事。趙普下臺後,參知政事作為抑制正相權力的一種存在也失去了政治意義,。直到參知政事呂端升任宰相後為還是參知政事的寇準奏請提升權力才逐漸恢復,而其作為傳統相權分割者的特殊功能也在歷次改革新政中發揮了傑出作用,范仲淹、王安石都是在參知政事的任上開啟了改革。

"

當在古代中國,說起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時,第一個聯想到太監的肯定是明朝那些事看多了,第一個聯想到一字並肩王的肯定從小就翻隋唐英雄傳,而其實這句話最早出自《六韜》:“屈一人下,伸萬人上,惟聖人能行之。”所謂一人即指君王,所謂萬人當然不是指一萬個吃瓜群眾,而是泛指百官。這些君主的手下,百官的首領,被統稱為宰相,在歷朝歷代這些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長官有各式各樣的學名,從太宰、相、相邦、相國、丞相、大司徒(東漢)、尚書令、中書令、侍中、中書舍人、尚書左僕射、尚書右僕射、同平章事、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總理的變遷中我們可以發現這些官銜民眾似乎漸漸沒了相字,這其中蘊含的規律就是相權與皇權的博弈。

聽說北宋罷相必須其他宰相簽字,趙光義因此成就了一個唯一

要說歷朝歷代士大夫之盛,莫若宋朝,然而宋朝又脫胎自五代十國這個軍閥割據的時代,為了抑制囂張跋扈的大帥,文官勢力自然抬頭,心理早就種下了陰影的老趙家,想著黃袍既然能披到武將的鎧甲上,未必就不能被披到文人的紫色大袍上。

聽說北宋罷相必須其他宰相簽字,趙光義因此成就了一個唯一

為了抑制武人失勢後的文人權力膨脹狀況,趙宋王朝首先就拿百官之首開了刀。自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任樗裡疾、甘茂為左右丞相時開始,相的權力就被逐漸拆分。到了北宋雖然都是相,但其中的職權地位卻大有不同。

宋初制度脫胎於晚唐、五代。中書是最高的行政機構,全名叫做中書門下,簡稱政事堂,江湖藝名東府。其長官叫做中書令、侍中、同平章事。

聽說北宋罷相必須其他宰相簽字,趙光義因此成就了一個唯一

但是中書令這個最為根正苗紅的中書長官頭銜自從後周的中書令馮道死後就被當做親王勳貴的榮譽頭銜了,某種意義上來說馮道是最後一個被當做宰相任命的中書令。即使是侍中,從太祖朝到神宗朝,拜侍中的也只有範質、趙普、丁謂、馮拯、黃中庸五人。鐵打的政事堂,流水的同平章事才是中書日常。所謂的同平章事,全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是一種低級差遣職銜,這也是北宋大多數宰相的職銜。要弄明白什麼是差遣職銜我們就還得弄明白什麼是官,什麼是職。簡單來說官用來領工資,職用來榮譽表彰,差遣才是真正的工作。比如說中書令是官,大學士是職,同平章事是差遣。提拔業績好的官員,也可以從這三個維度選擇一到兩項進行擢升。

我們同樣知道明代大學士頭銜是入閣輔政,成為宰輔的標配。但其實唐宋就有大學士的身影在宰相崗上發光發熱了,就拿宋代來說宰相有時也會兼領大學士頭銜。

聽說北宋罷相必須其他宰相簽字,趙光義因此成就了一個唯一

根據工作性質不同,就算是同平章事之間也能分出個高下。當同平章事兼任集賢殿大學士,他就是集賢相;當同平章事兼修國史時,他就被稱作史館相;當同平章事兼任昭文館大學士,他就是昭文相。這中間的升遷從同平章事到集賢相到史館相再到昭文相,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職場晉級路,並不是所有同平章事都能兼館職,而最上級的昭文相也是少之又少,它被稱為首相、上相,它的出現往往也能和上文提到的侍中掛鉤,範質、趙普、丁謂等五人都在官拜侍中的同時獲得了昭文館大學士的高級職稱。

至於晚唐以來威權最重的使相也就是節度使加宰相銜的組合,因為趙匡胤幾碗黃湯喝掉了打天下兄弟起家的資本——兵權,節度使也就成了終身榮譽獎,和前文所說的中書令成了一個性質的存在,既然節度使掉價,使相自然也就不再炙手可熱。基本上退化成了沒有具體權力,王公勳貴用來彰顯聖眷正隆的存在。喂一次例外還發生在第二代皇帝趙光義身上,當時作為使相的他成為了宋太祖趙匡胤進行政治鬥爭的工具,要想罷免現任宰相就必須同為宰相的同僚簽字畫押,為了罷免前朝遺物範質等人,換自己的趙普上臺,才讓擁有使相頭銜的弟弟趙光義作為宰相來簽署敕令。

聽說北宋罷相必須其他宰相簽字,趙光義因此成就了一個唯一

趙光義

前面我們說的都是正職宰相,宋時宰相其實有正副之分,參知政事作為副相的崛起其實也是兩宋相權分裂的一種表象。最初參知政事只是宰相助理,連辦公地點都不在政事堂。它的發跡其實得益於上文提到的趙普,因為趙普專相,宋太祖趙匡胤覺得他有擅權的可能,為了抑制一人獨大的情況,才提高了參知政事的權力,使它可以和正相一樣輪流知印、押班、奏事。趙普下臺後,參知政事作為抑制正相權力的一種存在也失去了政治意義,。直到參知政事呂端升任宰相後為還是參知政事的寇準奏請提升權力才逐漸恢復,而其作為傳統相權分割者的特殊功能也在歷次改革新政中發揮了傑出作用,范仲淹、王安石都是在參知政事的任上開啟了改革。

聽說北宋罷相必須其他宰相簽字,趙光義因此成就了一個唯一

除了傳統意義上的宰相以外,宋朝還有其他的相發揮著功能性的作用。比如五代以來設置三司,包括鹽鐵、度支、戶部三司,這三司合起來又被稱為計省,長官被稱作三司使,又被叫做計相。本質上他們也起了分權的作用,三司大量的侵奪了戶部、工部的職能同時也意味著中書的權力受到了制約。而翰林學士作為草擬皇帝重要詔令的祕書,也被稱為內相,他們更接近君主,能夠在一定程度隔斷外廷的影響,支援內廷做出決策。

宋朝時期,是中央集權繼續深化的時期,也是相權深化分立的時期。宋代宰相多是差遣,通過擴大差遣範圍,架空原有機構,實現中央集權,這也從根本上降低了宰相的威望,同時一邊設置副相,一邊還用樞密院、宣徽院分割宰相的軍事權力。以東府奪吏部、刑部之權,以三司使奪戶部和工部之權,以西府奪兵部之權,三省六部被架空的過程其實是全新相權的演繹。

"

當在古代中國,說起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時,第一個聯想到太監的肯定是明朝那些事看多了,第一個聯想到一字並肩王的肯定從小就翻隋唐英雄傳,而其實這句話最早出自《六韜》:“屈一人下,伸萬人上,惟聖人能行之。”所謂一人即指君王,所謂萬人當然不是指一萬個吃瓜群眾,而是泛指百官。這些君主的手下,百官的首領,被統稱為宰相,在歷朝歷代這些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長官有各式各樣的學名,從太宰、相、相邦、相國、丞相、大司徒(東漢)、尚書令、中書令、侍中、中書舍人、尚書左僕射、尚書右僕射、同平章事、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總理的變遷中我們可以發現這些官銜民眾似乎漸漸沒了相字,這其中蘊含的規律就是相權與皇權的博弈。

聽說北宋罷相必須其他宰相簽字,趙光義因此成就了一個唯一

要說歷朝歷代士大夫之盛,莫若宋朝,然而宋朝又脫胎自五代十國這個軍閥割據的時代,為了抑制囂張跋扈的大帥,文官勢力自然抬頭,心理早就種下了陰影的老趙家,想著黃袍既然能披到武將的鎧甲上,未必就不能被披到文人的紫色大袍上。

聽說北宋罷相必須其他宰相簽字,趙光義因此成就了一個唯一

為了抑制武人失勢後的文人權力膨脹狀況,趙宋王朝首先就拿百官之首開了刀。自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任樗裡疾、甘茂為左右丞相時開始,相的權力就被逐漸拆分。到了北宋雖然都是相,但其中的職權地位卻大有不同。

宋初制度脫胎於晚唐、五代。中書是最高的行政機構,全名叫做中書門下,簡稱政事堂,江湖藝名東府。其長官叫做中書令、侍中、同平章事。

聽說北宋罷相必須其他宰相簽字,趙光義因此成就了一個唯一

但是中書令這個最為根正苗紅的中書長官頭銜自從後周的中書令馮道死後就被當做親王勳貴的榮譽頭銜了,某種意義上來說馮道是最後一個被當做宰相任命的中書令。即使是侍中,從太祖朝到神宗朝,拜侍中的也只有範質、趙普、丁謂、馮拯、黃中庸五人。鐵打的政事堂,流水的同平章事才是中書日常。所謂的同平章事,全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是一種低級差遣職銜,這也是北宋大多數宰相的職銜。要弄明白什麼是差遣職銜我們就還得弄明白什麼是官,什麼是職。簡單來說官用來領工資,職用來榮譽表彰,差遣才是真正的工作。比如說中書令是官,大學士是職,同平章事是差遣。提拔業績好的官員,也可以從這三個維度選擇一到兩項進行擢升。

我們同樣知道明代大學士頭銜是入閣輔政,成為宰輔的標配。但其實唐宋就有大學士的身影在宰相崗上發光發熱了,就拿宋代來說宰相有時也會兼領大學士頭銜。

聽說北宋罷相必須其他宰相簽字,趙光義因此成就了一個唯一

根據工作性質不同,就算是同平章事之間也能分出個高下。當同平章事兼任集賢殿大學士,他就是集賢相;當同平章事兼修國史時,他就被稱作史館相;當同平章事兼任昭文館大學士,他就是昭文相。這中間的升遷從同平章事到集賢相到史館相再到昭文相,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職場晉級路,並不是所有同平章事都能兼館職,而最上級的昭文相也是少之又少,它被稱為首相、上相,它的出現往往也能和上文提到的侍中掛鉤,範質、趙普、丁謂等五人都在官拜侍中的同時獲得了昭文館大學士的高級職稱。

至於晚唐以來威權最重的使相也就是節度使加宰相銜的組合,因為趙匡胤幾碗黃湯喝掉了打天下兄弟起家的資本——兵權,節度使也就成了終身榮譽獎,和前文所說的中書令成了一個性質的存在,既然節度使掉價,使相自然也就不再炙手可熱。基本上退化成了沒有具體權力,王公勳貴用來彰顯聖眷正隆的存在。喂一次例外還發生在第二代皇帝趙光義身上,當時作為使相的他成為了宋太祖趙匡胤進行政治鬥爭的工具,要想罷免現任宰相就必須同為宰相的同僚簽字畫押,為了罷免前朝遺物範質等人,換自己的趙普上臺,才讓擁有使相頭銜的弟弟趙光義作為宰相來簽署敕令。

聽說北宋罷相必須其他宰相簽字,趙光義因此成就了一個唯一

趙光義

前面我們說的都是正職宰相,宋時宰相其實有正副之分,參知政事作為副相的崛起其實也是兩宋相權分裂的一種表象。最初參知政事只是宰相助理,連辦公地點都不在政事堂。它的發跡其實得益於上文提到的趙普,因為趙普專相,宋太祖趙匡胤覺得他有擅權的可能,為了抑制一人獨大的情況,才提高了參知政事的權力,使它可以和正相一樣輪流知印、押班、奏事。趙普下臺後,參知政事作為抑制正相權力的一種存在也失去了政治意義,。直到參知政事呂端升任宰相後為還是參知政事的寇準奏請提升權力才逐漸恢復,而其作為傳統相權分割者的特殊功能也在歷次改革新政中發揮了傑出作用,范仲淹、王安石都是在參知政事的任上開啟了改革。

聽說北宋罷相必須其他宰相簽字,趙光義因此成就了一個唯一

除了傳統意義上的宰相以外,宋朝還有其他的相發揮著功能性的作用。比如五代以來設置三司,包括鹽鐵、度支、戶部三司,這三司合起來又被稱為計省,長官被稱作三司使,又被叫做計相。本質上他們也起了分權的作用,三司大量的侵奪了戶部、工部的職能同時也意味著中書的權力受到了制約。而翰林學士作為草擬皇帝重要詔令的祕書,也被稱為內相,他們更接近君主,能夠在一定程度隔斷外廷的影響,支援內廷做出決策。

宋朝時期,是中央集權繼續深化的時期,也是相權深化分立的時期。宋代宰相多是差遣,通過擴大差遣範圍,架空原有機構,實現中央集權,這也從根本上降低了宰相的威望,同時一邊設置副相,一邊還用樞密院、宣徽院分割宰相的軍事權力。以東府奪吏部、刑部之權,以三司使奪戶部和工部之權,以西府奪兵部之權,三省六部被架空的過程其實是全新相權的演繹。

聽說北宋罷相必須其他宰相簽字,趙光義因此成就了一個唯一

更多內容請點擊關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