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遼澶淵之盟,真是北宋違約在先嗎?'

"
"
宋遼澶淵之盟,真是北宋違約在先嗎?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九魚亭

公元1004年,澶州城外宋遼兩國的一場大戰,決定了兩國未來百餘年命運。宋真宗趙恆親征澶州,宋軍士氣大振“諸軍皆呼萬歲,聲聞數十里,氣勢百倍”,而此時的蕭太后已是強弩之末。在宋真宗急於求和的心態下,雙方達成了“澶淵之盟”。

在很多政治家眼中,盟約這種東西如同廢紙一張,只要實力足夠強大,盟約根本約束不了任何人。不過對於“澶淵之盟”,北宋還是嚴格遵守了,畢竟這關係到千家萬戶的安危,戰爭不是兒戲,它決定了千萬人的生死。

但對於遼興宗來說,背棄盟約則可能對他更有利,所以他從1042年開始為自己挖坑,當時的受害者看似是北宋,最後,遼國卻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一、內外交困,仁宗焦頭爛額

中原大地在經歷常年動亂之後,終於再次迎來了久違和平。自古有云:“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到了仁宗朝,和平中再次孕育著危機。景佑四年(1037年),“八月甲戌,越州水,賜被溺民家錢有差。”八月越州發生洪水。

十二月,多地發生地震,史料記載“十二月甲申,並、代、忻州並言地震,吏民壓死者三萬二千三百六人,傷五千六百人,畜擾死者五萬餘。”古代很多時候,由於生產力的限制,對自然災害大多是沒有抵抗能力的,地震、水災只能聽之任之。到了1038年,自然災害依舊沒有停息,廣西安化蠻還發生了叛亂。緊接著,李元昊在西北稱帝,建國號大夏。

"
宋遼澶淵之盟,真是北宋違約在先嗎?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九魚亭

公元1004年,澶州城外宋遼兩國的一場大戰,決定了兩國未來百餘年命運。宋真宗趙恆親征澶州,宋軍士氣大振“諸軍皆呼萬歲,聲聞數十里,氣勢百倍”,而此時的蕭太后已是強弩之末。在宋真宗急於求和的心態下,雙方達成了“澶淵之盟”。

在很多政治家眼中,盟約這種東西如同廢紙一張,只要實力足夠強大,盟約根本約束不了任何人。不過對於“澶淵之盟”,北宋還是嚴格遵守了,畢竟這關係到千家萬戶的安危,戰爭不是兒戲,它決定了千萬人的生死。

但對於遼興宗來說,背棄盟約則可能對他更有利,所以他從1042年開始為自己挖坑,當時的受害者看似是北宋,最後,遼國卻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一、內外交困,仁宗焦頭爛額

中原大地在經歷常年動亂之後,終於再次迎來了久違和平。自古有云:“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到了仁宗朝,和平中再次孕育著危機。景佑四年(1037年),“八月甲戌,越州水,賜被溺民家錢有差。”八月越州發生洪水。

十二月,多地發生地震,史料記載“十二月甲申,並、代、忻州並言地震,吏民壓死者三萬二千三百六人,傷五千六百人,畜擾死者五萬餘。”古代很多時候,由於生產力的限制,對自然災害大多是沒有抵抗能力的,地震、水災只能聽之任之。到了1038年,自然災害依舊沒有停息,廣西安化蠻還發生了叛亂。緊接著,李元昊在西北稱帝,建國號大夏。

宋遼澶淵之盟,真是北宋違約在先嗎?

內憂和外患經常同時發生,仁宗皇帝生在皇宮長在皇宮,他沒有經歷過戰爭,對於國內的各種糟心事,已經把他愁得焦頭爛額。

李元昊卻非要在這個時候添一把火。1040年,狼子野心的李元昊發動了曠日持久的對宋戰爭。30多年的和平時光對於百姓來說是幸福的,但承平日久讓軍隊喪失了應有的戰力,冗官嚴重、訓練廢弛,京城禁軍變成了老爺兵,對付虎視眈眈的西夏騎兵,只有依靠邊境的邊防部隊了。

為了防止兩線作戰,宋軍在遼國邊境也在增兵,這是必要的戰略考慮,相對於西夏,遼國的威脅則更大。不出所料,宋夏戰爭的結果一邊倒,宋軍屢戰屢敗,李元昊越戰越勇,在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之戰中宋軍損失慘重。好在是抵禦住了西夏的進攻,李元昊每次見好就收,沒有深入宋境腹地。

此時的仁宗最害怕的是就是遼國有所動作,果不其然,遼興宗很快向宋朝展示了其猥瑣的笑臉。

"
宋遼澶淵之盟,真是北宋違約在先嗎?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九魚亭

公元1004年,澶州城外宋遼兩國的一場大戰,決定了兩國未來百餘年命運。宋真宗趙恆親征澶州,宋軍士氣大振“諸軍皆呼萬歲,聲聞數十里,氣勢百倍”,而此時的蕭太后已是強弩之末。在宋真宗急於求和的心態下,雙方達成了“澶淵之盟”。

在很多政治家眼中,盟約這種東西如同廢紙一張,只要實力足夠強大,盟約根本約束不了任何人。不過對於“澶淵之盟”,北宋還是嚴格遵守了,畢竟這關係到千家萬戶的安危,戰爭不是兒戲,它決定了千萬人的生死。

但對於遼興宗來說,背棄盟約則可能對他更有利,所以他從1042年開始為自己挖坑,當時的受害者看似是北宋,最後,遼國卻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一、內外交困,仁宗焦頭爛額

中原大地在經歷常年動亂之後,終於再次迎來了久違和平。自古有云:“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到了仁宗朝,和平中再次孕育著危機。景佑四年(1037年),“八月甲戌,越州水,賜被溺民家錢有差。”八月越州發生洪水。

十二月,多地發生地震,史料記載“十二月甲申,並、代、忻州並言地震,吏民壓死者三萬二千三百六人,傷五千六百人,畜擾死者五萬餘。”古代很多時候,由於生產力的限制,對自然災害大多是沒有抵抗能力的,地震、水災只能聽之任之。到了1038年,自然災害依舊沒有停息,廣西安化蠻還發生了叛亂。緊接著,李元昊在西北稱帝,建國號大夏。

宋遼澶淵之盟,真是北宋違約在先嗎?

內憂和外患經常同時發生,仁宗皇帝生在皇宮長在皇宮,他沒有經歷過戰爭,對於國內的各種糟心事,已經把他愁得焦頭爛額。

李元昊卻非要在這個時候添一把火。1040年,狼子野心的李元昊發動了曠日持久的對宋戰爭。30多年的和平時光對於百姓來說是幸福的,但承平日久讓軍隊喪失了應有的戰力,冗官嚴重、訓練廢弛,京城禁軍變成了老爺兵,對付虎視眈眈的西夏騎兵,只有依靠邊境的邊防部隊了。

為了防止兩線作戰,宋軍在遼國邊境也在增兵,這是必要的戰略考慮,相對於西夏,遼國的威脅則更大。不出所料,宋夏戰爭的結果一邊倒,宋軍屢戰屢敗,李元昊越戰越勇,在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之戰中宋軍損失慘重。好在是抵禦住了西夏的進攻,李元昊每次見好就收,沒有深入宋境腹地。

此時的仁宗最害怕的是就是遼國有所動作,果不其然,遼興宗很快向宋朝展示了其猥瑣的笑臉。

宋遼澶淵之盟,真是北宋違約在先嗎?

二、恬不知恥,遼國趁火打劫

北宋看似內憂外患,遼國的皇帝好過嗎?實則不然,遼興宗耶律宗真繼位后皇位一直不穩,這是因為法天太后其生母蕭耨斤在興宗初期,一直把持著政權。蕭耨斤不僅廢除了當時的太后蕭菩薩哥,還企圖廢掉耶律宗真,好在耶律宗真早有防範,才化解了這次危機。

一個政權不會一直強盛下去,都有高峰和低谷,遼國此時的國力早已大不如前,國內矛盾激化,史料記載“太后臨朝凡四年,興宗方幽而廢之,契丹已困矣。”考慮到轉移國內矛盾,遼興宗放眼望去,最有油水可撈的就是軟柿子宋朝,宋夏戰爭正在繼續,正是乘火打劫的好時候。

於是乎“契丹遣蕭英、劉六符來致書求割地。”遼國的主要目的是想討回原本柴榮打下的瓦橋關以南十縣地,其次還提出了其他要求,比如你們和西夏開戰怎麼不通知我,比如宋遼邊境你們怎麼一直增兵,當然了這只是遼國一廂情願。你趁火打劫本身就很不地道,還提出各種不合理要求,是可忍孰不可忍。

你說關南十縣是你的就是你的嗎?那幽雲十六州原本可是中原政權的地盤,你怎麼不歸還給宋朝?面對遼國的不合理要求,北宋派出了最強使者富弼,前去解決爭端。從遼興宗派使者提出無理要求開始,這其實已經踐踏了“澶淵之盟”。

三、殫精竭慮,使者你來我往

這舉國的重大事項,全部集中在富弼一人的身上,可謂千斤重擔。遼國威脅舉兵開戰是假,想借此找點便宜是真,宋朝的結論則是寸土不讓,但可以通婚或者加錢。面對遼國咄咄逼人的態度,富弼以強硬態度迴應。

"
宋遼澶淵之盟,真是北宋違約在先嗎?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九魚亭

公元1004年,澶州城外宋遼兩國的一場大戰,決定了兩國未來百餘年命運。宋真宗趙恆親征澶州,宋軍士氣大振“諸軍皆呼萬歲,聲聞數十里,氣勢百倍”,而此時的蕭太后已是強弩之末。在宋真宗急於求和的心態下,雙方達成了“澶淵之盟”。

在很多政治家眼中,盟約這種東西如同廢紙一張,只要實力足夠強大,盟約根本約束不了任何人。不過對於“澶淵之盟”,北宋還是嚴格遵守了,畢竟這關係到千家萬戶的安危,戰爭不是兒戲,它決定了千萬人的生死。

但對於遼興宗來說,背棄盟約則可能對他更有利,所以他從1042年開始為自己挖坑,當時的受害者看似是北宋,最後,遼國卻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一、內外交困,仁宗焦頭爛額

中原大地在經歷常年動亂之後,終於再次迎來了久違和平。自古有云:“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到了仁宗朝,和平中再次孕育著危機。景佑四年(1037年),“八月甲戌,越州水,賜被溺民家錢有差。”八月越州發生洪水。

十二月,多地發生地震,史料記載“十二月甲申,並、代、忻州並言地震,吏民壓死者三萬二千三百六人,傷五千六百人,畜擾死者五萬餘。”古代很多時候,由於生產力的限制,對自然災害大多是沒有抵抗能力的,地震、水災只能聽之任之。到了1038年,自然災害依舊沒有停息,廣西安化蠻還發生了叛亂。緊接著,李元昊在西北稱帝,建國號大夏。

宋遼澶淵之盟,真是北宋違約在先嗎?

內憂和外患經常同時發生,仁宗皇帝生在皇宮長在皇宮,他沒有經歷過戰爭,對於國內的各種糟心事,已經把他愁得焦頭爛額。

李元昊卻非要在這個時候添一把火。1040年,狼子野心的李元昊發動了曠日持久的對宋戰爭。30多年的和平時光對於百姓來說是幸福的,但承平日久讓軍隊喪失了應有的戰力,冗官嚴重、訓練廢弛,京城禁軍變成了老爺兵,對付虎視眈眈的西夏騎兵,只有依靠邊境的邊防部隊了。

為了防止兩線作戰,宋軍在遼國邊境也在增兵,這是必要的戰略考慮,相對於西夏,遼國的威脅則更大。不出所料,宋夏戰爭的結果一邊倒,宋軍屢戰屢敗,李元昊越戰越勇,在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之戰中宋軍損失慘重。好在是抵禦住了西夏的進攻,李元昊每次見好就收,沒有深入宋境腹地。

此時的仁宗最害怕的是就是遼國有所動作,果不其然,遼興宗很快向宋朝展示了其猥瑣的笑臉。

宋遼澶淵之盟,真是北宋違約在先嗎?

二、恬不知恥,遼國趁火打劫

北宋看似內憂外患,遼國的皇帝好過嗎?實則不然,遼興宗耶律宗真繼位后皇位一直不穩,這是因為法天太后其生母蕭耨斤在興宗初期,一直把持著政權。蕭耨斤不僅廢除了當時的太后蕭菩薩哥,還企圖廢掉耶律宗真,好在耶律宗真早有防範,才化解了這次危機。

一個政權不會一直強盛下去,都有高峰和低谷,遼國此時的國力早已大不如前,國內矛盾激化,史料記載“太后臨朝凡四年,興宗方幽而廢之,契丹已困矣。”考慮到轉移國內矛盾,遼興宗放眼望去,最有油水可撈的就是軟柿子宋朝,宋夏戰爭正在繼續,正是乘火打劫的好時候。

於是乎“契丹遣蕭英、劉六符來致書求割地。”遼國的主要目的是想討回原本柴榮打下的瓦橋關以南十縣地,其次還提出了其他要求,比如你們和西夏開戰怎麼不通知我,比如宋遼邊境你們怎麼一直增兵,當然了這只是遼國一廂情願。你趁火打劫本身就很不地道,還提出各種不合理要求,是可忍孰不可忍。

你說關南十縣是你的就是你的嗎?那幽雲十六州原本可是中原政權的地盤,你怎麼不歸還給宋朝?面對遼國的不合理要求,北宋派出了最強使者富弼,前去解決爭端。從遼興宗派使者提出無理要求開始,這其實已經踐踏了“澶淵之盟”。

三、殫精竭慮,使者你來我往

這舉國的重大事項,全部集中在富弼一人的身上,可謂千斤重擔。遼國威脅舉兵開戰是假,想借此找點便宜是真,宋朝的結論則是寸土不讓,但可以通婚或者加錢。面對遼國咄咄逼人的態度,富弼以強硬態度迴應。

宋遼澶淵之盟,真是北宋違約在先嗎?

遼國皇帝是這麼說:“南朝違約,塞雁門,增塘水,治城隍,籍民兵,將以何為?群臣請舉兵而南,吾以謂不若遣使求地,求而不獲,舉兵未晚也。”

意思是你們宋朝先違背約定,在邊境增兵修城,這是為什麼?大臣們都勸我舉兵南下,我覺得不如派使者和談,如果談不攏,再派兵不遲。這麼恬不知恥的言論竟說得出口,你遼國同樣在邊境增兵,我們大宋怎麼就不能增兵?是你們先違背的澶淵之盟,派使者前來下國書,提出種種無理要求。

看富弼如何作答:“北朝忘章聖皇帝之大德乎?澶淵之役,苟從諸將言,北兵無得脫者。且北朝與中國通好,則人主專其利,而臣下無獲;若用兵,則利歸臣下,而人主任其禍。故勸用兵者,皆為身謀耳。”

你們契丹忘記了宋真宗的恩德了嗎?當初澶淵之戰,可是我們饒了你們一命,如果我們皇帝聽從了將領要求,聚而殲之,你們連逃跑的機會都沒有。當然了軟硬兼施也是必要的,富弼緩和了下態度。如果您和宋朝和好,那些歲幣都是給您的,臣子什麼都得不到,如果你們契丹動兵,臣子的得利最大,而您得到的是全是禍患,所以勸您出兵的人,都是為了他自己,而不是為國家。

"
宋遼澶淵之盟,真是北宋違約在先嗎?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九魚亭

公元1004年,澶州城外宋遼兩國的一場大戰,決定了兩國未來百餘年命運。宋真宗趙恆親征澶州,宋軍士氣大振“諸軍皆呼萬歲,聲聞數十里,氣勢百倍”,而此時的蕭太后已是強弩之末。在宋真宗急於求和的心態下,雙方達成了“澶淵之盟”。

在很多政治家眼中,盟約這種東西如同廢紙一張,只要實力足夠強大,盟約根本約束不了任何人。不過對於“澶淵之盟”,北宋還是嚴格遵守了,畢竟這關係到千家萬戶的安危,戰爭不是兒戲,它決定了千萬人的生死。

但對於遼興宗來說,背棄盟約則可能對他更有利,所以他從1042年開始為自己挖坑,當時的受害者看似是北宋,最後,遼國卻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一、內外交困,仁宗焦頭爛額

中原大地在經歷常年動亂之後,終於再次迎來了久違和平。自古有云:“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到了仁宗朝,和平中再次孕育著危機。景佑四年(1037年),“八月甲戌,越州水,賜被溺民家錢有差。”八月越州發生洪水。

十二月,多地發生地震,史料記載“十二月甲申,並、代、忻州並言地震,吏民壓死者三萬二千三百六人,傷五千六百人,畜擾死者五萬餘。”古代很多時候,由於生產力的限制,對自然災害大多是沒有抵抗能力的,地震、水災只能聽之任之。到了1038年,自然災害依舊沒有停息,廣西安化蠻還發生了叛亂。緊接著,李元昊在西北稱帝,建國號大夏。

宋遼澶淵之盟,真是北宋違約在先嗎?

內憂和外患經常同時發生,仁宗皇帝生在皇宮長在皇宮,他沒有經歷過戰爭,對於國內的各種糟心事,已經把他愁得焦頭爛額。

李元昊卻非要在這個時候添一把火。1040年,狼子野心的李元昊發動了曠日持久的對宋戰爭。30多年的和平時光對於百姓來說是幸福的,但承平日久讓軍隊喪失了應有的戰力,冗官嚴重、訓練廢弛,京城禁軍變成了老爺兵,對付虎視眈眈的西夏騎兵,只有依靠邊境的邊防部隊了。

為了防止兩線作戰,宋軍在遼國邊境也在增兵,這是必要的戰略考慮,相對於西夏,遼國的威脅則更大。不出所料,宋夏戰爭的結果一邊倒,宋軍屢戰屢敗,李元昊越戰越勇,在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之戰中宋軍損失慘重。好在是抵禦住了西夏的進攻,李元昊每次見好就收,沒有深入宋境腹地。

此時的仁宗最害怕的是就是遼國有所動作,果不其然,遼興宗很快向宋朝展示了其猥瑣的笑臉。

宋遼澶淵之盟,真是北宋違約在先嗎?

二、恬不知恥,遼國趁火打劫

北宋看似內憂外患,遼國的皇帝好過嗎?實則不然,遼興宗耶律宗真繼位后皇位一直不穩,這是因為法天太后其生母蕭耨斤在興宗初期,一直把持著政權。蕭耨斤不僅廢除了當時的太后蕭菩薩哥,還企圖廢掉耶律宗真,好在耶律宗真早有防範,才化解了這次危機。

一個政權不會一直強盛下去,都有高峰和低谷,遼國此時的國力早已大不如前,國內矛盾激化,史料記載“太后臨朝凡四年,興宗方幽而廢之,契丹已困矣。”考慮到轉移國內矛盾,遼興宗放眼望去,最有油水可撈的就是軟柿子宋朝,宋夏戰爭正在繼續,正是乘火打劫的好時候。

於是乎“契丹遣蕭英、劉六符來致書求割地。”遼國的主要目的是想討回原本柴榮打下的瓦橋關以南十縣地,其次還提出了其他要求,比如你們和西夏開戰怎麼不通知我,比如宋遼邊境你們怎麼一直增兵,當然了這只是遼國一廂情願。你趁火打劫本身就很不地道,還提出各種不合理要求,是可忍孰不可忍。

你說關南十縣是你的就是你的嗎?那幽雲十六州原本可是中原政權的地盤,你怎麼不歸還給宋朝?面對遼國的不合理要求,北宋派出了最強使者富弼,前去解決爭端。從遼興宗派使者提出無理要求開始,這其實已經踐踏了“澶淵之盟”。

三、殫精竭慮,使者你來我往

這舉國的重大事項,全部集中在富弼一人的身上,可謂千斤重擔。遼國威脅舉兵開戰是假,想借此找點便宜是真,宋朝的結論則是寸土不讓,但可以通婚或者加錢。面對遼國咄咄逼人的態度,富弼以強硬態度迴應。

宋遼澶淵之盟,真是北宋違約在先嗎?

遼國皇帝是這麼說:“南朝違約,塞雁門,增塘水,治城隍,籍民兵,將以何為?群臣請舉兵而南,吾以謂不若遣使求地,求而不獲,舉兵未晚也。”

意思是你們宋朝先違背約定,在邊境增兵修城,這是為什麼?大臣們都勸我舉兵南下,我覺得不如派使者和談,如果談不攏,再派兵不遲。這麼恬不知恥的言論竟說得出口,你遼國同樣在邊境增兵,我們大宋怎麼就不能增兵?是你們先違背的澶淵之盟,派使者前來下國書,提出種種無理要求。

看富弼如何作答:“北朝忘章聖皇帝之大德乎?澶淵之役,苟從諸將言,北兵無得脫者。且北朝與中國通好,則人主專其利,而臣下無獲;若用兵,則利歸臣下,而人主任其禍。故勸用兵者,皆為身謀耳。”

你們契丹忘記了宋真宗的恩德了嗎?當初澶淵之戰,可是我們饒了你們一命,如果我們皇帝聽從了將領要求,聚而殲之,你們連逃跑的機會都沒有。當然了軟硬兼施也是必要的,富弼緩和了下態度。如果您和宋朝和好,那些歲幣都是給您的,臣子什麼都得不到,如果你們契丹動兵,臣子的得利最大,而您得到的是全是禍患,所以勸您出兵的人,都是為了他自己,而不是為國家。

宋遼澶淵之盟,真是北宋違約在先嗎?

其實到這裡,不論結果如何,北宋已經看到了契丹的無恥嘴臉,本身澶淵之役,是宋朝人佔盡先機。蕭太后孤軍深入損失過半,主帥蕭撻凜戰死,而宋朝是主場作戰,且真宗親征,還有大將李繼隆坐鎮,是絕對有把握一舉全殲遼軍。

現在,您遼國竟然還好意思說不滿意?

四、委曲求全,北宋同意和議

但看到富弼的強硬態度,遼國人也多少有些心虛,最後遼國人降低了條件,同意用錢來解決,最終雙方達成協議。宋朝每年在澶淵之盟的基礎上,給遼國增加歲幣銀十萬兩,絹十萬匹,了結了此事。

重熙增幣事件,化解了當時宋遼的緊張關係,也迫使遼國對李元昊施壓,李元昊當然接受不了兩線作戰的壓力,所以宋夏兩國也達成和解。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國際局勢也相對穩定。

"
宋遼澶淵之盟,真是北宋違約在先嗎?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九魚亭

公元1004年,澶州城外宋遼兩國的一場大戰,決定了兩國未來百餘年命運。宋真宗趙恆親征澶州,宋軍士氣大振“諸軍皆呼萬歲,聲聞數十里,氣勢百倍”,而此時的蕭太后已是強弩之末。在宋真宗急於求和的心態下,雙方達成了“澶淵之盟”。

在很多政治家眼中,盟約這種東西如同廢紙一張,只要實力足夠強大,盟約根本約束不了任何人。不過對於“澶淵之盟”,北宋還是嚴格遵守了,畢竟這關係到千家萬戶的安危,戰爭不是兒戲,它決定了千萬人的生死。

但對於遼興宗來說,背棄盟約則可能對他更有利,所以他從1042年開始為自己挖坑,當時的受害者看似是北宋,最後,遼國卻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一、內外交困,仁宗焦頭爛額

中原大地在經歷常年動亂之後,終於再次迎來了久違和平。自古有云:“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到了仁宗朝,和平中再次孕育著危機。景佑四年(1037年),“八月甲戌,越州水,賜被溺民家錢有差。”八月越州發生洪水。

十二月,多地發生地震,史料記載“十二月甲申,並、代、忻州並言地震,吏民壓死者三萬二千三百六人,傷五千六百人,畜擾死者五萬餘。”古代很多時候,由於生產力的限制,對自然災害大多是沒有抵抗能力的,地震、水災只能聽之任之。到了1038年,自然災害依舊沒有停息,廣西安化蠻還發生了叛亂。緊接著,李元昊在西北稱帝,建國號大夏。

宋遼澶淵之盟,真是北宋違約在先嗎?

內憂和外患經常同時發生,仁宗皇帝生在皇宮長在皇宮,他沒有經歷過戰爭,對於國內的各種糟心事,已經把他愁得焦頭爛額。

李元昊卻非要在這個時候添一把火。1040年,狼子野心的李元昊發動了曠日持久的對宋戰爭。30多年的和平時光對於百姓來說是幸福的,但承平日久讓軍隊喪失了應有的戰力,冗官嚴重、訓練廢弛,京城禁軍變成了老爺兵,對付虎視眈眈的西夏騎兵,只有依靠邊境的邊防部隊了。

為了防止兩線作戰,宋軍在遼國邊境也在增兵,這是必要的戰略考慮,相對於西夏,遼國的威脅則更大。不出所料,宋夏戰爭的結果一邊倒,宋軍屢戰屢敗,李元昊越戰越勇,在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之戰中宋軍損失慘重。好在是抵禦住了西夏的進攻,李元昊每次見好就收,沒有深入宋境腹地。

此時的仁宗最害怕的是就是遼國有所動作,果不其然,遼興宗很快向宋朝展示了其猥瑣的笑臉。

宋遼澶淵之盟,真是北宋違約在先嗎?

二、恬不知恥,遼國趁火打劫

北宋看似內憂外患,遼國的皇帝好過嗎?實則不然,遼興宗耶律宗真繼位后皇位一直不穩,這是因為法天太后其生母蕭耨斤在興宗初期,一直把持著政權。蕭耨斤不僅廢除了當時的太后蕭菩薩哥,還企圖廢掉耶律宗真,好在耶律宗真早有防範,才化解了這次危機。

一個政權不會一直強盛下去,都有高峰和低谷,遼國此時的國力早已大不如前,國內矛盾激化,史料記載“太后臨朝凡四年,興宗方幽而廢之,契丹已困矣。”考慮到轉移國內矛盾,遼興宗放眼望去,最有油水可撈的就是軟柿子宋朝,宋夏戰爭正在繼續,正是乘火打劫的好時候。

於是乎“契丹遣蕭英、劉六符來致書求割地。”遼國的主要目的是想討回原本柴榮打下的瓦橋關以南十縣地,其次還提出了其他要求,比如你們和西夏開戰怎麼不通知我,比如宋遼邊境你們怎麼一直增兵,當然了這只是遼國一廂情願。你趁火打劫本身就很不地道,還提出各種不合理要求,是可忍孰不可忍。

你說關南十縣是你的就是你的嗎?那幽雲十六州原本可是中原政權的地盤,你怎麼不歸還給宋朝?面對遼國的不合理要求,北宋派出了最強使者富弼,前去解決爭端。從遼興宗派使者提出無理要求開始,這其實已經踐踏了“澶淵之盟”。

三、殫精竭慮,使者你來我往

這舉國的重大事項,全部集中在富弼一人的身上,可謂千斤重擔。遼國威脅舉兵開戰是假,想借此找點便宜是真,宋朝的結論則是寸土不讓,但可以通婚或者加錢。面對遼國咄咄逼人的態度,富弼以強硬態度迴應。

宋遼澶淵之盟,真是北宋違約在先嗎?

遼國皇帝是這麼說:“南朝違約,塞雁門,增塘水,治城隍,籍民兵,將以何為?群臣請舉兵而南,吾以謂不若遣使求地,求而不獲,舉兵未晚也。”

意思是你們宋朝先違背約定,在邊境增兵修城,這是為什麼?大臣們都勸我舉兵南下,我覺得不如派使者和談,如果談不攏,再派兵不遲。這麼恬不知恥的言論竟說得出口,你遼國同樣在邊境增兵,我們大宋怎麼就不能增兵?是你們先違背的澶淵之盟,派使者前來下國書,提出種種無理要求。

看富弼如何作答:“北朝忘章聖皇帝之大德乎?澶淵之役,苟從諸將言,北兵無得脫者。且北朝與中國通好,則人主專其利,而臣下無獲;若用兵,則利歸臣下,而人主任其禍。故勸用兵者,皆為身謀耳。”

你們契丹忘記了宋真宗的恩德了嗎?當初澶淵之戰,可是我們饒了你們一命,如果我們皇帝聽從了將領要求,聚而殲之,你們連逃跑的機會都沒有。當然了軟硬兼施也是必要的,富弼緩和了下態度。如果您和宋朝和好,那些歲幣都是給您的,臣子什麼都得不到,如果你們契丹動兵,臣子的得利最大,而您得到的是全是禍患,所以勸您出兵的人,都是為了他自己,而不是為國家。

宋遼澶淵之盟,真是北宋違約在先嗎?

其實到這裡,不論結果如何,北宋已經看到了契丹的無恥嘴臉,本身澶淵之役,是宋朝人佔盡先機。蕭太后孤軍深入損失過半,主帥蕭撻凜戰死,而宋朝是主場作戰,且真宗親征,還有大將李繼隆坐鎮,是絕對有把握一舉全殲遼軍。

現在,您遼國竟然還好意思說不滿意?

四、委曲求全,北宋同意和議

但看到富弼的強硬態度,遼國人也多少有些心虛,最後遼國人降低了條件,同意用錢來解決,最終雙方達成協議。宋朝每年在澶淵之盟的基礎上,給遼國增加歲幣銀十萬兩,絹十萬匹,了結了此事。

重熙增幣事件,化解了當時宋遼的緊張關係,也迫使遼國對李元昊施壓,李元昊當然接受不了兩線作戰的壓力,所以宋夏兩國也達成和解。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國際局勢也相對穩定。

宋遼澶淵之盟,真是北宋違約在先嗎?

遼興宗得了便宜賣乖,是重熙增幣事件的最大獲利者,這些錢也足夠他揮霍和享樂了。打人一拳就要防備別人一腳,到了宋徽宗掌權,東北女真族崛起,遼國式微,雖然北宋吏治已經腐敗透頂,但不妨礙對遼國下一記黑腳,這得益於遼國不厚道的重熙增幣事件——既然兄弟不仁,就別怪哥哥不義,趁你病,要你命就是宋朝人的不二選擇。

後人說起遼國滅亡,常怪“北宋敗盟”。甚至當北宋做出“聯金滅遼”決定時,遼國使臣還對北宋君臣們發出悲憤吶喊:“遼宋兩國,和好百年。盟約誓書,字字俱在,爾能欺國,不能欺天。”可如果追根溯源,這“欺國”之事,遼國恰是始作俑者。為了區區二十萬歲幣,遼國,早在距離亡國近八十年前,就早早發下了“敗盟”的大坑。

當然,這並不是說北宋“聯金滅遼”是正確的。恰恰相反,北宋也恰恰重複了遼國同樣的錯誤,也跟“好弟弟”前後腳,吞下了山河淪陷的苦果。

"
宋遼澶淵之盟,真是北宋違約在先嗎?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九魚亭

公元1004年,澶州城外宋遼兩國的一場大戰,決定了兩國未來百餘年命運。宋真宗趙恆親征澶州,宋軍士氣大振“諸軍皆呼萬歲,聲聞數十里,氣勢百倍”,而此時的蕭太后已是強弩之末。在宋真宗急於求和的心態下,雙方達成了“澶淵之盟”。

在很多政治家眼中,盟約這種東西如同廢紙一張,只要實力足夠強大,盟約根本約束不了任何人。不過對於“澶淵之盟”,北宋還是嚴格遵守了,畢竟這關係到千家萬戶的安危,戰爭不是兒戲,它決定了千萬人的生死。

但對於遼興宗來說,背棄盟約則可能對他更有利,所以他從1042年開始為自己挖坑,當時的受害者看似是北宋,最後,遼國卻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一、內外交困,仁宗焦頭爛額

中原大地在經歷常年動亂之後,終於再次迎來了久違和平。自古有云:“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到了仁宗朝,和平中再次孕育著危機。景佑四年(1037年),“八月甲戌,越州水,賜被溺民家錢有差。”八月越州發生洪水。

十二月,多地發生地震,史料記載“十二月甲申,並、代、忻州並言地震,吏民壓死者三萬二千三百六人,傷五千六百人,畜擾死者五萬餘。”古代很多時候,由於生產力的限制,對自然災害大多是沒有抵抗能力的,地震、水災只能聽之任之。到了1038年,自然災害依舊沒有停息,廣西安化蠻還發生了叛亂。緊接著,李元昊在西北稱帝,建國號大夏。

宋遼澶淵之盟,真是北宋違約在先嗎?

內憂和外患經常同時發生,仁宗皇帝生在皇宮長在皇宮,他沒有經歷過戰爭,對於國內的各種糟心事,已經把他愁得焦頭爛額。

李元昊卻非要在這個時候添一把火。1040年,狼子野心的李元昊發動了曠日持久的對宋戰爭。30多年的和平時光對於百姓來說是幸福的,但承平日久讓軍隊喪失了應有的戰力,冗官嚴重、訓練廢弛,京城禁軍變成了老爺兵,對付虎視眈眈的西夏騎兵,只有依靠邊境的邊防部隊了。

為了防止兩線作戰,宋軍在遼國邊境也在增兵,這是必要的戰略考慮,相對於西夏,遼國的威脅則更大。不出所料,宋夏戰爭的結果一邊倒,宋軍屢戰屢敗,李元昊越戰越勇,在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之戰中宋軍損失慘重。好在是抵禦住了西夏的進攻,李元昊每次見好就收,沒有深入宋境腹地。

此時的仁宗最害怕的是就是遼國有所動作,果不其然,遼興宗很快向宋朝展示了其猥瑣的笑臉。

宋遼澶淵之盟,真是北宋違約在先嗎?

二、恬不知恥,遼國趁火打劫

北宋看似內憂外患,遼國的皇帝好過嗎?實則不然,遼興宗耶律宗真繼位后皇位一直不穩,這是因為法天太后其生母蕭耨斤在興宗初期,一直把持著政權。蕭耨斤不僅廢除了當時的太后蕭菩薩哥,還企圖廢掉耶律宗真,好在耶律宗真早有防範,才化解了這次危機。

一個政權不會一直強盛下去,都有高峰和低谷,遼國此時的國力早已大不如前,國內矛盾激化,史料記載“太后臨朝凡四年,興宗方幽而廢之,契丹已困矣。”考慮到轉移國內矛盾,遼興宗放眼望去,最有油水可撈的就是軟柿子宋朝,宋夏戰爭正在繼續,正是乘火打劫的好時候。

於是乎“契丹遣蕭英、劉六符來致書求割地。”遼國的主要目的是想討回原本柴榮打下的瓦橋關以南十縣地,其次還提出了其他要求,比如你們和西夏開戰怎麼不通知我,比如宋遼邊境你們怎麼一直增兵,當然了這只是遼國一廂情願。你趁火打劫本身就很不地道,還提出各種不合理要求,是可忍孰不可忍。

你說關南十縣是你的就是你的嗎?那幽雲十六州原本可是中原政權的地盤,你怎麼不歸還給宋朝?面對遼國的不合理要求,北宋派出了最強使者富弼,前去解決爭端。從遼興宗派使者提出無理要求開始,這其實已經踐踏了“澶淵之盟”。

三、殫精竭慮,使者你來我往

這舉國的重大事項,全部集中在富弼一人的身上,可謂千斤重擔。遼國威脅舉兵開戰是假,想借此找點便宜是真,宋朝的結論則是寸土不讓,但可以通婚或者加錢。面對遼國咄咄逼人的態度,富弼以強硬態度迴應。

宋遼澶淵之盟,真是北宋違約在先嗎?

遼國皇帝是這麼說:“南朝違約,塞雁門,增塘水,治城隍,籍民兵,將以何為?群臣請舉兵而南,吾以謂不若遣使求地,求而不獲,舉兵未晚也。”

意思是你們宋朝先違背約定,在邊境增兵修城,這是為什麼?大臣們都勸我舉兵南下,我覺得不如派使者和談,如果談不攏,再派兵不遲。這麼恬不知恥的言論竟說得出口,你遼國同樣在邊境增兵,我們大宋怎麼就不能增兵?是你們先違背的澶淵之盟,派使者前來下國書,提出種種無理要求。

看富弼如何作答:“北朝忘章聖皇帝之大德乎?澶淵之役,苟從諸將言,北兵無得脫者。且北朝與中國通好,則人主專其利,而臣下無獲;若用兵,則利歸臣下,而人主任其禍。故勸用兵者,皆為身謀耳。”

你們契丹忘記了宋真宗的恩德了嗎?當初澶淵之戰,可是我們饒了你們一命,如果我們皇帝聽從了將領要求,聚而殲之,你們連逃跑的機會都沒有。當然了軟硬兼施也是必要的,富弼緩和了下態度。如果您和宋朝和好,那些歲幣都是給您的,臣子什麼都得不到,如果你們契丹動兵,臣子的得利最大,而您得到的是全是禍患,所以勸您出兵的人,都是為了他自己,而不是為國家。

宋遼澶淵之盟,真是北宋違約在先嗎?

其實到這裡,不論結果如何,北宋已經看到了契丹的無恥嘴臉,本身澶淵之役,是宋朝人佔盡先機。蕭太后孤軍深入損失過半,主帥蕭撻凜戰死,而宋朝是主場作戰,且真宗親征,還有大將李繼隆坐鎮,是絕對有把握一舉全殲遼軍。

現在,您遼國竟然還好意思說不滿意?

四、委曲求全,北宋同意和議

但看到富弼的強硬態度,遼國人也多少有些心虛,最後遼國人降低了條件,同意用錢來解決,最終雙方達成協議。宋朝每年在澶淵之盟的基礎上,給遼國增加歲幣銀十萬兩,絹十萬匹,了結了此事。

重熙增幣事件,化解了當時宋遼的緊張關係,也迫使遼國對李元昊施壓,李元昊當然接受不了兩線作戰的壓力,所以宋夏兩國也達成和解。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國際局勢也相對穩定。

宋遼澶淵之盟,真是北宋違約在先嗎?

遼興宗得了便宜賣乖,是重熙增幣事件的最大獲利者,這些錢也足夠他揮霍和享樂了。打人一拳就要防備別人一腳,到了宋徽宗掌權,東北女真族崛起,遼國式微,雖然北宋吏治已經腐敗透頂,但不妨礙對遼國下一記黑腳,這得益於遼國不厚道的重熙增幣事件——既然兄弟不仁,就別怪哥哥不義,趁你病,要你命就是宋朝人的不二選擇。

後人說起遼國滅亡,常怪“北宋敗盟”。甚至當北宋做出“聯金滅遼”決定時,遼國使臣還對北宋君臣們發出悲憤吶喊:“遼宋兩國,和好百年。盟約誓書,字字俱在,爾能欺國,不能欺天。”可如果追根溯源,這“欺國”之事,遼國恰是始作俑者。為了區區二十萬歲幣,遼國,早在距離亡國近八十年前,就早早發下了“敗盟”的大坑。

當然,這並不是說北宋“聯金滅遼”是正確的。恰恰相反,北宋也恰恰重複了遼國同樣的錯誤,也跟“好弟弟”前後腳,吞下了山河淪陷的苦果。

宋遼澶淵之盟,真是北宋違約在先嗎?

只能說,缺乏胸襟和長遠眼光的外交政策,為蠅頭小利做出的破壞大局的抉擇,在任何一個時代,都可能引發災難性後果。宋遼這對“好兄弟”,放在任何時代,各行各業,相信,都是個現身說法的教訓。

參考資料:《宋史·列傳第七十二》、《宋史·本紀第十一》、《宋史·列傳第四十》、鄭偉佳《試論“重熙增幣”》

北宋為何缺將?看過這些北宋名將的奇葩遭遇就明白了

北宋皇帝們的冷知識,看懂宋朝的輝煌與唏噓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