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相寇準,在澶淵之盟中立有大功,人生結局卻異常悲涼

文學藝術中的寇準竟然比歷史上的寇準更廣為人知

就歷史名人來說,自然是距離我們越近,知名度就越高,我們所熟知的歷史名人,必然是民國多於清朝,多於明朝,至於元代時期的宰相,我相信大部分對這段歷史不瞭解的人,讓他說出兩個皇帝的名字都費勁。

宋代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一個巔峰時期,流傳至今的文學和資料也不再少數,因此我們還能說出幾個人物來。

比較有意思的,基於宋代文學傳播的發展,對於宋代人物,文學藝術上的人物明顯比歷史上的人物更加出名,比如歷史上的包拯,幾乎成為每一個老百姓都知道的人物,然而人們對其瞭解大部分都是來自文學藝術作品中,真正歷史上,包拯連宰相都沒當過,在朝堂之上的影響力十分有限。

北宋名相寇準,在澶淵之盟中立有大功,人生結局卻異常悲涼

而類似王安石這樣,官至宰相,無論是為政,還是文學上,都擁有登峰造極境界的一個人物,卻因為沒有被寫入“傳奇”“雜劇”中,反而在民間沒有多大影響。

本文要介紹的這個人物,既是歷史上真正的名臣,也是文學藝術流傳較廣的一個人物,這個人物就是北宋名臣寇準,單單是在京劇中就有N多關於他的作品,然而文學藝術形象塑造過多,就會讓人忽略對其歷史形象的瞭解。

19歲就高中進士甲科的宋代小天才

寇準出生於顯赫的官宦之家,也是讀書世家,其父親在五代後晉時高中進士甲科,寇準出生在這樣的家庭當中,如果按照正常的人生軌道也能有一個不錯的人生,但是寇準有些另類,相對於學習來說更“頗愛飛鷹走狗”,後來經過父母的嚴厲教訓,才開始把精力放到讀書上。

宋太宗時期,寇準參加科舉考試,當時只有19歲的寇準跟他父親一樣高中進士甲科,在北宋時期能夠以這個年齡中進士的人物實在是不多,上面已經說到的王安石,已經是被稱為天才級別的人物,也是22歲中的進士,同為散文八大家中的歐陽修是在24歲中的進士。

寇準中的是進士甲科,按照科舉制的慣例可以到地方擔任知縣,寇準被派遣到巴東擔任知縣,年僅19歲的知縣估計歷史上都少見,也正是因為初生牛犢不怕虎,寇準對巴東縣展開了全面整治,取得了比較突出的業績。

北宋名相寇準,在澶淵之盟中立有大功,人生結局卻異常悲涼

由於其擁有者較高的才幹,在仕途當中一帆風順,官運亨通。

然而仕途太過順利使得寇準有些“肆無忌憚”,不把上級官員放到眼裡,在朝堂之上也是有什麼就說什麼,雖然得到太宗皇帝的青睞,年僅30對就已經擔任樞密副使,成為名副其實朝堂大員。

正當寇準仕途正順的時候,卻被同僚實名舉報,汙衊寇準有不臣之心,因為在朝堂上與舉報他的同僚大聲喧鬧,最終被太宗貶青州知州。

在青州待了一年後,太宗又將寇準召回朝廷,當時太宗年歲已高,對立儲之事沒有下定決心,太宗認為寇準是一個剛直不阿的人,就詢問寇準誰可以繼承大位,一般來說,涉及到立儲的事情,朝廷大臣都不願意回答的,雖然這是國家的事,但也是皇帝的家事,歷史上因為立儲而冤死的大臣不計其數,但是寇準並未隱瞞,最終讓太宗下定了立儲君的決心。隨後不久,寇準被任命為參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

澶淵之盟中,寇準為北宋立下百年之功

宋太宗死後,宋真宗繼位不久就開始重用寇準。這個時候北方遼國開始大舉向宋朝進兵,兵峰直逼黃河北岸澶州城下。

北宋是文官的天下,一到打仗的時候就往後使勁,當時就有大臣建議宋真宗南遷以避遼國鋒芒,當時唯有寇準站出來,表示不但不能退,反而應該御駕親征,以穩定軍心,在寇準的建議下,宋真宗決定親政澶州。

北宋名相寇準,在澶淵之盟中立有大功,人生結局卻異常悲涼

其實當時遼國也是窮弩之末,早已沒有了之前大遼國的威風,因為宋真宗御駕親征,反而被宋軍打敗,尤其射殺了遼軍統帥蕭達攬,遼國蕭太后見狀十分憤怒,決定直逼開封,逼迫宋朝投降。

以當時宋國的情況其實是可以跟遼國一戰,但是宋代群臣過於恐遼,打算跟遼國講和,儘管寇準主戰,但是迫於當時的情況,也沒有辦法,最終宋遼達成澶淵之盟。

可以說,遼國能夠同意與宋朝簽訂澶淵之盟,很長程度上是寇準完成的,檀淵之盟簽訂後,為宋代迎來百年和平,功勞不可謂不大,如果當初不是寇準主張宋真宗御駕親征,而是任從皇帝南下,局勢的發展將會很糟糕。

後來就有人評價說“當時若無寇準,天下分南北矣!”

晚年寇準陷於黨爭,最終下場慘淡

在澶淵之盟中,寇準立下不世之功,卻也讓寇準得罪了很多人,在宋代得罪什麼人不能得罪小人,最悲哀的是,宋代還盛產小人。

北宋名相寇準,在澶淵之盟中立有大功,人生結局卻異常悲涼

寇準因為主戰而招致當時怯戰的群體不滿,那些大臣紛紛開始攻訐他,儘管真宗也認為寇準對北宋立有大功,但是架不住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的說寇準的壞話,偏偏宋真宗耳根子又軟,開始疏遠寇準。

寇準對此卻毫不在意,認為自己在澶淵之盟中立下巨大功勞,再加上位高權重,做事難免有些擅作主張,更加使得真宗不滿,尤其是在官員的任命上,寇準大多時候都是根據自己的用人標準,選用自己熟知的人物,最終被宋真宗免去宰相的職務。

經過重重波折,寇準終於重返朝廷中樞,然而寇準個性不是那種隨波逐流,又喜歡挑人毛病,再次得罪了很多人,在進入中樞不到一年的時間就被免去樞密使的職務。

又是經過一番波折,才重新登上相位,主要還是寇準年輕,能熬得起。

宋真宗晚年,迷信宗教,任用奸佞,經常不理朝政,這就導致皇權外落,在宋代形成了黨爭的現象,當時寇準與丁謂就太子監國的事情發生了激烈的衝突。

寇準認為宋真宗年老多病,尤其是劉皇后參政,更是後患無窮,寇準在這樣的情況下建議宋真宗不如讓當時的太子出來監國,宋真宗當時表示同意。

北宋名相寇準,在澶淵之盟中立有大功,人生結局卻異常悲涼

寇準因此制定了一個立皇太子監國,廢除劉皇后,然後除掉丁謂、曹利用的一個計劃。

然而這件事還未來得及操作,就因為寇準喝多了酒將這件事洩露了出去,丁謂一派得知消息後,開始在真宗面前極力詆譭寇準,當時宋真宗也是老糊塗了,就授予寇準太子太傅,從而罷免了他的相位。

寇準這一下子算是捅了馬蜂窩,遭至各方奸惡勢力的圍攻,寇準也是被一貶再貶,宋真宗駕崩後,劉皇后垂簾聽政,然後勾結丁謂把持朝政,寇準最後被貶為雷州司戶參軍,遠放到距離京城很遠的地方,1023年63歲的寇準,年老多病,走完了最後的人生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