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聯金滅遼”的教訓在前,為何南宋還要“聯蒙滅金”?難道不知道“脣亡齒寒”的道理嗎?為何不長記性?

文丨小小那(微信公眾號:那些年)

北宋“聯金滅遼”的教訓在前,為何南宋還要“聯蒙滅金”?難道不知道“脣亡齒寒”的道理嗎?為何不長記性?

眾所知周,南宋亡於蒙元。

於是,南宋理宗一朝的“聯蒙滅金”策略,成了很多人追責和洩憤的靶子。

如王夫之所言,“借金滅遼失中原,借元滅金失江左”。距離北宋“聯金滅遼而被金所滅”的悲劇不過百年,趙宋子孫為何又以“熟悉的味道”再次將這段悲劇翻拍重演?

他們難道不懂“脣亡齒寒”?他們難道不懂“前車之鑑”?這幫南宋君臣當時究竟在想什麼?……


北宋“聯金滅遼”的教訓在前,為何南宋還要“聯蒙滅金”?難道不知道“脣亡齒寒”的道理嗎?為何不長記性?


在鋪展這段故事之前,我們先來回顧一下三個政權的愛恨情仇——

政權是在1115年由女真族建立的。宋金之間曾於1120年達成“海上之盟”(文章鏈接),聯合滅遼。之後雙方在1125年聯手滅遼,然而滅遼半年後,金人便翻臉不認人,大舉興兵南侵,並在1127年攻滅北宋,俘虜徽欽二帝,留下了宋人心中難以洗刷的“靖康恥”(文章鏈接)。此後宋金之間時戰時和,直到 1141年簽訂“紹興和議”,南宋稱臣,雙方才進入一段相對和平的時期。

蒙古政權則誕生於蒙古高原的部落之中。早前,這些高原部落多是金朝的臣屬。隨著金的衰落,這些部落開始壯大,並逐漸脫離金朝的統治。部落領袖鐵木真通過戰爭統一了蒙古高原上的諸多部落,並於1206年建立蒙古帝國。蒙古國成立後,開始不斷髮動侵略戰爭擴張其疆域,先後在1218年攻滅西遼,1227年攻滅西夏,二十年間,東征西戰,鐵蹄踏至東歐的伏爾加河流域。而自從蒙古國成立後,金便飽受其攻擊,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南遷。


北宋“聯金滅遼”的教訓在前,為何南宋還要“聯蒙滅金”?難道不知道“脣亡齒寒”的道理嗎?為何不長記性?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蒙古主動來“撩”南宋,希望能聯手滅金。南宋君臣會作何反應呢?

聯蒙滅金, 一雪靖康之恥

1232年,蒙古派使臣同南宋商議聯合夾攻金朝,並許諾滅金後,歸還南宋被金朝佔領的河南之地。

對於蒙金戰爭,南宋的態度其實一直有些模稜兩可。之前蒙古遣使來宋商議“假道伐金”之事,結果使者被南宋官員殺了。但是這一次,宋廷態度有所變化,儘管仍存爭議,但宋理宗最後還是同意了借道並出師相助。

金哀宗得知宋蒙達成聯盟後,派使者來向宋理宗面陳“脣亡齒寒”之利害:“大元滅國四十,以及西夏,夏亡及於我,我亡必及於宋。脣亡齒寒,自然之理。若與我連和,所以為我者,亦為彼也。”他希望南宋能聯合金朝共同對抗蒙古,但宋理宗果斷拒絕。


北宋“聯金滅遼”的教訓在前,為何南宋還要“聯蒙滅金”?難道不知道“脣亡齒寒”的道理嗎?為何不長記性?

1233年,宋軍出兵攻佔鄧州等地,並於馬蹬山大破金軍,其後又攻克唐州,切斷了金哀宗的退路。十月,宋軍運米30萬石,與蒙古軍聯合圍攻蔡州。1234年正月,蔡州城破,金哀宗自盡,金朝滅亡。

戰後,金哀宗的屍首以及金與遼的印綬,都被宋軍帶回了臨安。在“靖康之恥”一百零七年後,宋理宗率領文武百官,在臨安舉行盛大的獻俘儀式


北宋“聯金滅遼”的教訓在前,為何南宋還要“聯蒙滅金”?難道不知道“脣亡齒寒”的道理嗎?為何不長記性?

儘管蒙古沒有兌現戰前承諾,只是歸還了河南境內陳州、蔡州以南的部分領土。但這也足以讓南宋君臣為之狂喜。畢竟,靖康之恥終於得以洗雪,南宋朝野被壓抑了百餘年的精神總算為之一振,被成就感自豪感所籠罩的宋理宗迫不及待地給官員們升職加薪,頗有一副中興之主的姿態。


北宋“聯金滅遼”的教訓在前,為何南宋還要“聯蒙滅金”?難道不知道“脣亡齒寒”的道理嗎?為何不長記性?


端平入洛,引發蒙古反攻

在這種揚眉吐氣、舉國狂歡的氛圍中,一個更大膽的想法呼之欲出。

有人提出:可乘蒙古軍戰後撤退之機,出兵北伐,“撫定中原、堅守黃河、佔據潼關、收復三京”。三京是指原北宋的三個都城——東京開封、西京洛陽和南京商丘。

但是這一提議遭到眾多朝臣反對。參知政事喬行簡當時養病在家,聽說此事後立即抱病上書,列出一長串問號:“今邊面遼闊,出師非止一途,陛下之將,足當一面者幾人?勇而鬥者幾人?智而善謀者幾人?陛下之兵,能戰者幾萬?分道而趣京、洛者幾萬?留屯而守淮、襄者幾萬?”


北宋“聯金滅遼”的教訓在前,為何南宋還要“聯蒙滅金”?難道不知道“脣亡齒寒”的道理嗎?為何不長記性?



在外的戰區將帥幾乎都反對出兵,曾主持滅金之戰的史嵩之甚至表示,寧肯抗旨也不發兵。

然而,在一片反對聲中,宋理宗還是決定北伐。

1234年六月,金朝滅亡五個月後,宋理宗派出淮西制置司的六萬軍隊,先進入開封,又佔領潼關。七月,又攻佔了沒有設防的洛陽,史稱“端平入洛”。


北宋“聯金滅遼”的教訓在前,為何南宋還要“聯蒙滅金”?難道不知道“脣亡齒寒”的道理嗎?為何不長記性?


然而,正如朝臣所擔憂的那樣,南宋根本沒有充足的準備。宋軍前鋒抵達洛陽第二天,士兵的糧袋就空了,之後靠採摘野菜和麵作餅充飢。而後續的宋軍又在趕赴洛陽的途中,中了蒙古的埋伏,損失慘重。後來蒙軍展開強勢反攻,決黃河之水淹襲宋軍,導致宋軍傷亡慘烈。“端平入洛”最終以南宋的全面潰敗而告終。

至此,宋蒙聯盟也徹底破裂。這年年底,蒙古使者來到南宋,譴責宋廷“敗盟”。宋理宗為表懺悔,罷免了一批北伐將領,但是並沒有換來蒙古的諒解。次年六月,蒙古正式對宋發兵,於是,延續近半個世紀的蒙宋大戰拉開了序幕。


北宋“聯金滅遼”的教訓在前,為何南宋還要“聯蒙滅金”?難道不知道“脣亡齒寒”的道理嗎?為何不長記性?


結局大家都知道——1279年,在宋理宗死後15年,南宋被建立元朝的忽必烈所攻滅。

悲劇重演,宋人咋不長記性?

南宋君臣為何如此“愚蠢”?同樣的悲劇為何會重複上演?

作為“事後諸葛”,我們很容易站在歷史制高點對古人施以苛責。但是,事實上,比起一味苛責,我們更有必要做的是——設身處地思考一下,為什麼南宋會走上這樣一條自取滅亡之路?

其實,南宋君臣並非不知“脣亡齒寒”的道理。相反,早在蒙古剛開始騷擾金朝時,南宋朝臣便表達過種種擔憂——“萬一韃靼得志,直犯中原,或虜酋逃遁,逼近邊界;或恐中原有豪傑,皆當為備,但不可張皇”;“一弱虜滅,一強敵生,猶未足以為喜也。”可見南宋君臣很早就意識到了蒙古的威脅。

既然如此,為何不早作打算,聯合金朝,一起滅蒙呢?


北宋“聯金滅遼”的教訓在前,為何南宋還要“聯蒙滅金”?難道不知道“脣亡齒寒”的道理嗎?為何不長記性?



其實也不能全怪南宋,主要怪金朝太作死。當時金朝一邊被蒙古軍打得滿地找牙,一邊又主動挑起戰端攻打南宋。金人的目的很明確——“取償於宋”,就是說,被蒙古打丟的,要在南宋身上找補回來!這一打就是六七年,把宋廷以金為屏障的幻想也基本打碎了。

後來,儘管金哀宗在局勢接近失控的情況下,派人拿“脣亡齒寒”的道理,來向宋庭示好和求助,可是為時已晚。當時就有南宋朝臣提出:金朝滅亡已成大勢,我們應該趁機聯蒙抗金,儘量拖延必將到來的宋蒙決戰,從而獲得足夠的準備時間,此外,還能趁機搶得一些地盤以增加戰略縱深,並向蒙古人展示自己的實力,使之不敢輕視。


北宋“聯金滅遼”的教訓在前,為何南宋還要“聯蒙滅金”?難道不知道“脣亡齒寒”的道理嗎?為何不長記性?

如此來看,南宋最終選擇“聯蒙滅金”,更多的是一種兩害相較取其輕的無奈。雖然“端平入洛”過於魯莽,但事實上,宋蒙關係的崩盤,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即便沒有“端平入洛”,日後也必然會有其他藉口。這是弱者的宿命。

說到底,“聯蒙滅金” 和“聯金滅遼”,其實只是結果相似,其背景和過程卻截然不同。所以那些看似淺顯的經驗教訓,並非我們想象中那麼容易複製粘貼。

正如,每個人的處境都千差萬別,有些看似愚蠢的決定,也許就是那一刻最不壞的選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