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稱職的諫官致敬——訪無錫鄒忠公祠

進入“錫惠勝境”大門,左手邊的第一個祠堂,就是“鄒忠公祠”。“鄒忠公”是北宋時期的一位官員,名浩,籍貫常州,元豐五年(1082年)進士,曾任揚州潁昌府教授、中書省右正言、直龍圖閣等低級官職,諡號“忠”,“鄒忠公”由此而得。

鄒忠公祠由前文說到的鄒迪光始建於明萬曆年間,地點在惠山寺塘涇,也就是被我稱為“水街”的那條街上,後毀圮。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鄒氏後裔鄒兆升等人奉敕將鄒忠公祠改建於現在的位置。上個世紀50年代,鄒忠公祠被拆除。現在的祠堂為2005年重建,但只恢復了門廳和享堂。

向稱職的諫官致敬——訪無錫鄒忠公祠

祠堂門樓面闊三間,門柱上以岳飛給鄒浩的讚詞《詩讚浩公》為聯:“學貫六經修貞潔素至大至剛不憂不懼;治朝之佐諫官之雄百年正氣千載旌忠”。鄒浩官職不高,但作為諫官,敢言敢諫,不畏權貴,兩次上疏彈劾童貫,一次上疏彈劾高俅,為時人所稱道。宋高宗曾評價他“浩在元符間,任諫爭,危言讜論,朝野推仰。”鄒浩還有一位岳母一樣的母親。《宋史·鄒浩傳》記載,鄒浩接受委任,將要出任諫官的時候,曾經有諫官得罪人“恐貽親憂”的顧慮,但其母張氏堅定地鼓勵兒子說:“兒能報國,無愧於公論,吾顧何憂?”鄒浩被當朝權貴視為眼中釘,最終被裹挾在“元佑黨爭”中貶官到嶺南煙瘴之地。罹患重病的鄒浩面對前來探望他的朋友,依然“猶眷眷以國事為問,語不及私。”體現了一位忠臣時刻不忘國家的殷殷情懷。在網上可以查到一首讚美鄒浩的詩:“披肝削牘犯雷霆,肯效寒蟬噤不聲。未必閉門無死法,丈夫何畏瘴鄉行。”作者姓名、年代不詳。

向稱職的諫官致敬——訪無錫鄒忠公祠

二進院內為享堂,面闊三間,硬山頂,前有出廊。擎簷柱上的對聯“籬根五月留殘雪;座右千年蔭古鬆”選自唐代詩人嚴維的七律《題茅山李尊師所居》。門柱上還有一聯“孝友成性明哲保身通達事理謹獨心神;賢哉令子無忝父德輝映後先譽望赫奕”。上聯沒查到出處,只查到下聯出自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曾鞏之手。

向稱職的諫官致敬——訪無錫鄒忠公祠

堂內太師壁上有兩幅畫像,左為忠公鄒浩,右為至遠公鄒迪光。畫像上方懸“忠讜醇儒”金字匾額,其中的“忠讜”為忠誠正直之意。該匾額最初的題寫者為康熙年間有“天下第一清官”之譽的張清恪,張清恪時任江蘇巡撫。兩邊對聯“偉才碩望絕俗精標胸懷機務明察釐毫;治績奕奕恕道昭昭天生英哲仕宦之翹”中的詞句多來自他人像贊,華而不實,言之無物。

向稱職的諫官致敬——訪無錫鄒忠公祠

鄒浩是自己此前完全不瞭解的歷史人物,這次可以在自己的腦海裡再記下一位盡職盡責的好諫官。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