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開學,教授揭露教育真相:抗挫力,才是孩子行走世界的底氣'

"

9月6日上午,隨著雄壯的交響樂開始奏響,北京大學2019年開學典禮拉開序幕,來自五湖四海的3000餘名本科新生齊聚邱德拔體育館,開啟了在美麗燕園學習和生活的新篇章。


"

9月6日上午,隨著雄壯的交響樂開始奏響,北京大學2019年開學典禮拉開序幕,來自五湖四海的3000餘名本科新生齊聚邱德拔體育館,開啟了在美麗燕園學習和生活的新篇章。


北大開學,教授揭露教育真相:抗挫力,才是孩子行走世界的底氣



在開學典禮上,北大物理學院院長高原寧教授作為教師代表發言,他的演講幽默、風趣,既鼓勵同學們要有家國情懷的精神,又很接地氣,現場不時引起陣陣掌聲和笑聲。


"

9月6日上午,隨著雄壯的交響樂開始奏響,北京大學2019年開學典禮拉開序幕,來自五湖四海的3000餘名本科新生齊聚邱德拔體育館,開啟了在美麗燕園學習和生活的新篇章。


北大開學,教授揭露教育真相:抗挫力,才是孩子行走世界的底氣



在開學典禮上,北大物理學院院長高原寧教授作為教師代表發言,他的演講幽默、風趣,既鼓勵同學們要有家國情懷的精神,又很接地氣,現場不時引起陣陣掌聲和笑聲。


北大開學,教授揭露教育真相:抗挫力,才是孩子行走世界的底氣



其中高教授有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

在北大,挫折感會是一個比較容易得到的東西,因為身邊優秀的人太多了。舉個例子,我們物理學院今年招收了195名新生,不久以後,第一次考試出成績了,同學們(最好別這樣啊)自己就會試著去排出1-195的名次。不管你們如何刻苦,不管我們教師如何努力,這是悖論狀的東西,終究有接近100人要排在後50%。這對一直以來都是班上排在第一名的你們來說,可能會感覺這是災難性的。但事情真的有那麼壞嗎?今天,我用一次老師的特權,只問問題,不給答案,但是我保證,在未來的四年中隨時為大家就這件事情答疑。在北大,有時候你需要一點幽默感,甚至去享受在挫折中成長。要知道,批判和自黑相結合,再時常被人黑,從來都是北大生活的常態。


正如高教授所言,能考入北大的學子都是佼佼者,在中學的學業成績名列前茅,而進入北大後,學霸雲集,必然會有部分學子排名靠後,從而可能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挫折感也油然而生。

面對挫折,是選擇自怨自艾,自我貶抑,從此一蹶不振,還是選擇積極面對,繼續努力,“去享受在挫折中成長”,就成為每個學子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其實,在人生的漫長旅途中,任何人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都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

在遭遇挫折時,能很快從逆境中恢復過來,堅持不懈,繼續前行的能力,就是抗挫力。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經過三十多年的研究發現,在挫折與困難面前,決定一個人成敗與否的關鍵在於抗挫力。

抗挫力弱的孩子,把挫折看做失敗,從此失去信心,甚至放棄努力;而抗挫力強的孩子,從挫折中汲取經驗教訓,愈挫愈勇,持續保持鬥志。


"

9月6日上午,隨著雄壯的交響樂開始奏響,北京大學2019年開學典禮拉開序幕,來自五湖四海的3000餘名本科新生齊聚邱德拔體育館,開啟了在美麗燕園學習和生活的新篇章。


北大開學,教授揭露教育真相:抗挫力,才是孩子行走世界的底氣



在開學典禮上,北大物理學院院長高原寧教授作為教師代表發言,他的演講幽默、風趣,既鼓勵同學們要有家國情懷的精神,又很接地氣,現場不時引起陣陣掌聲和笑聲。


北大開學,教授揭露教育真相:抗挫力,才是孩子行走世界的底氣



其中高教授有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

在北大,挫折感會是一個比較容易得到的東西,因為身邊優秀的人太多了。舉個例子,我們物理學院今年招收了195名新生,不久以後,第一次考試出成績了,同學們(最好別這樣啊)自己就會試著去排出1-195的名次。不管你們如何刻苦,不管我們教師如何努力,這是悖論狀的東西,終究有接近100人要排在後50%。這對一直以來都是班上排在第一名的你們來說,可能會感覺這是災難性的。但事情真的有那麼壞嗎?今天,我用一次老師的特權,只問問題,不給答案,但是我保證,在未來的四年中隨時為大家就這件事情答疑。在北大,有時候你需要一點幽默感,甚至去享受在挫折中成長。要知道,批判和自黑相結合,再時常被人黑,從來都是北大生活的常態。


正如高教授所言,能考入北大的學子都是佼佼者,在中學的學業成績名列前茅,而進入北大後,學霸雲集,必然會有部分學子排名靠後,從而可能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挫折感也油然而生。

面對挫折,是選擇自怨自艾,自我貶抑,從此一蹶不振,還是選擇積極面對,繼續努力,“去享受在挫折中成長”,就成為每個學子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其實,在人生的漫長旅途中,任何人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都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

在遭遇挫折時,能很快從逆境中恢復過來,堅持不懈,繼續前行的能力,就是抗挫力。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經過三十多年的研究發現,在挫折與困難面前,決定一個人成敗與否的關鍵在於抗挫力。

抗挫力弱的孩子,把挫折看做失敗,從此失去信心,甚至放棄努力;而抗挫力強的孩子,從挫折中汲取經驗教訓,愈挫愈勇,持續保持鬥志。


北大開學,教授揭露教育真相:抗挫力,才是孩子行走世界的底氣


過分溺愛,養出“玻璃心”的孩子

我有個朋友是小學老師,前幾天一起聊天時她說:“你知道在我們教師辦公室裡,討論得最多的是什麼嗎?是一個孩子的性格。在被老師批評後,和同學起衝突後,是不是能快速恢復,是不是能積極面對,在不同孩子身上的表現差異還是挺大的。”

接著,她講起她們學校剛剛發生的一個一年級新生的故事。

在開學第一週的某天,全體學生在學校操場上集體做廣播體操,體育老師站在高臺上,當看到這個孩子做的動作不到位時,就當眾批評了他。

沒想到孩子覺得自己在眾目睽睽之下被指責,真是太丟臉了,回家之後就怎麼也不肯去學校了。

經瞭解,這個孩子從小在家裡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成天都圍著他轉,他就像家裡的小皇帝,什麼要求都能得到滿足,不曾受過一丁點兒委屈。

進入學校,離開了家人無微不至的呵護,當孩子遇到猝不及防的壓力,就產生了極度的挫敗感,讓他覺得難以承受。

一樁在我們眼裡再平常不過的小事,在孩子那裡,卻成了一道難以跨越的坎兒。

孩子的心理就像玻璃一樣,敏感脆弱,一經打擊,便覺得受到傷害,碎了一地,這就是典型的“玻璃心”。

"

9月6日上午,隨著雄壯的交響樂開始奏響,北京大學2019年開學典禮拉開序幕,來自五湖四海的3000餘名本科新生齊聚邱德拔體育館,開啟了在美麗燕園學習和生活的新篇章。


北大開學,教授揭露教育真相:抗挫力,才是孩子行走世界的底氣



在開學典禮上,北大物理學院院長高原寧教授作為教師代表發言,他的演講幽默、風趣,既鼓勵同學們要有家國情懷的精神,又很接地氣,現場不時引起陣陣掌聲和笑聲。


北大開學,教授揭露教育真相:抗挫力,才是孩子行走世界的底氣



其中高教授有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

在北大,挫折感會是一個比較容易得到的東西,因為身邊優秀的人太多了。舉個例子,我們物理學院今年招收了195名新生,不久以後,第一次考試出成績了,同學們(最好別這樣啊)自己就會試著去排出1-195的名次。不管你們如何刻苦,不管我們教師如何努力,這是悖論狀的東西,終究有接近100人要排在後50%。這對一直以來都是班上排在第一名的你們來說,可能會感覺這是災難性的。但事情真的有那麼壞嗎?今天,我用一次老師的特權,只問問題,不給答案,但是我保證,在未來的四年中隨時為大家就這件事情答疑。在北大,有時候你需要一點幽默感,甚至去享受在挫折中成長。要知道,批判和自黑相結合,再時常被人黑,從來都是北大生活的常態。


正如高教授所言,能考入北大的學子都是佼佼者,在中學的學業成績名列前茅,而進入北大後,學霸雲集,必然會有部分學子排名靠後,從而可能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挫折感也油然而生。

面對挫折,是選擇自怨自艾,自我貶抑,從此一蹶不振,還是選擇積極面對,繼續努力,“去享受在挫折中成長”,就成為每個學子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其實,在人生的漫長旅途中,任何人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都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

在遭遇挫折時,能很快從逆境中恢復過來,堅持不懈,繼續前行的能力,就是抗挫力。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經過三十多年的研究發現,在挫折與困難面前,決定一個人成敗與否的關鍵在於抗挫力。

抗挫力弱的孩子,把挫折看做失敗,從此失去信心,甚至放棄努力;而抗挫力強的孩子,從挫折中汲取經驗教訓,愈挫愈勇,持續保持鬥志。


北大開學,教授揭露教育真相:抗挫力,才是孩子行走世界的底氣


過分溺愛,養出“玻璃心”的孩子

我有個朋友是小學老師,前幾天一起聊天時她說:“你知道在我們教師辦公室裡,討論得最多的是什麼嗎?是一個孩子的性格。在被老師批評後,和同學起衝突後,是不是能快速恢復,是不是能積極面對,在不同孩子身上的表現差異還是挺大的。”

接著,她講起她們學校剛剛發生的一個一年級新生的故事。

在開學第一週的某天,全體學生在學校操場上集體做廣播體操,體育老師站在高臺上,當看到這個孩子做的動作不到位時,就當眾批評了他。

沒想到孩子覺得自己在眾目睽睽之下被指責,真是太丟臉了,回家之後就怎麼也不肯去學校了。

經瞭解,這個孩子從小在家裡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成天都圍著他轉,他就像家裡的小皇帝,什麼要求都能得到滿足,不曾受過一丁點兒委屈。

進入學校,離開了家人無微不至的呵護,當孩子遇到猝不及防的壓力,就產生了極度的挫敗感,讓他覺得難以承受。

一樁在我們眼裡再平常不過的小事,在孩子那裡,卻成了一道難以跨越的坎兒。

孩子的心理就像玻璃一樣,敏感脆弱,一經打擊,便覺得受到傷害,碎了一地,這就是典型的“玻璃心”。

北大開學,教授揭露教育真相:抗挫力,才是孩子行走世界的底氣


心理學家調查顯示,我國有46%的兒童,不同程度地患有“玻璃心”。而家庭的過分溺愛,嬌生慣養,是孩子養成“玻璃心”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玻璃心”的孩子,常常以自我為中心,認為外界都應該滿足自己的需要,符合自己的期待,如果現實無法滿足自己,就會陷入消極情緒中,甚至出現極端的行為。

根據婦聯發佈的《中國兒童發展狀況報告》顯示,中國自殺人數達每年60萬以上。

在青少年和兒童當中,15~24歲佔自殺總人數的26.64%;5~14歲的少年兒童自殺佔自殺總人數的1.02%;而且這個年齡段的自殺人數還在呈上升趨勢。

新聞中常常會看到一些讓我們感到痛心的極端事件:

在安徽某地,一個女孩因為太愛玩手機,很晚還不睡覺,媽媽一生氣,把手機沒收了。兩人發生了爭吵,隨後女孩走出家門跳河。幸好消防員趕到,才把她救上岸。成都一位8歲的小女孩,因為家長不讓看電視,一時賭氣,從21樓躍下,墜落在小區後面的樹林裡。上海盧浦大橋一名17歲男孩因與同學發生矛盾,被母親批評,跳橋身亡。……


也許我們會覺得這些極端例子離我們很遙遠,但日常生活中,“玻璃心”的孩子並不少見。

他們過度在乎輸贏,一旦輸了就大發脾氣;習慣高估事情的嚴重性,將小事擴大化;無法承受正常的壓力,遇到挫折容易崩潰。

被過分溺愛的孩子,就像溫室裡的花朵,沒有機會經歷自然的風雨,因為父母已經替他遮擋了所有的風雨,掃除了前面的所有障礙。

但孩子終究要脫離父母的羽翼,走出家庭,走向社會。一旦面對真實世界中的風浪,他會無所適從,不知如何應對,甚至整個人都被擊垮。


"

9月6日上午,隨著雄壯的交響樂開始奏響,北京大學2019年開學典禮拉開序幕,來自五湖四海的3000餘名本科新生齊聚邱德拔體育館,開啟了在美麗燕園學習和生活的新篇章。


北大開學,教授揭露教育真相:抗挫力,才是孩子行走世界的底氣



在開學典禮上,北大物理學院院長高原寧教授作為教師代表發言,他的演講幽默、風趣,既鼓勵同學們要有家國情懷的精神,又很接地氣,現場不時引起陣陣掌聲和笑聲。


北大開學,教授揭露教育真相:抗挫力,才是孩子行走世界的底氣



其中高教授有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

在北大,挫折感會是一個比較容易得到的東西,因為身邊優秀的人太多了。舉個例子,我們物理學院今年招收了195名新生,不久以後,第一次考試出成績了,同學們(最好別這樣啊)自己就會試著去排出1-195的名次。不管你們如何刻苦,不管我們教師如何努力,這是悖論狀的東西,終究有接近100人要排在後50%。這對一直以來都是班上排在第一名的你們來說,可能會感覺這是災難性的。但事情真的有那麼壞嗎?今天,我用一次老師的特權,只問問題,不給答案,但是我保證,在未來的四年中隨時為大家就這件事情答疑。在北大,有時候你需要一點幽默感,甚至去享受在挫折中成長。要知道,批判和自黑相結合,再時常被人黑,從來都是北大生活的常態。


正如高教授所言,能考入北大的學子都是佼佼者,在中學的學業成績名列前茅,而進入北大後,學霸雲集,必然會有部分學子排名靠後,從而可能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挫折感也油然而生。

面對挫折,是選擇自怨自艾,自我貶抑,從此一蹶不振,還是選擇積極面對,繼續努力,“去享受在挫折中成長”,就成為每個學子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其實,在人生的漫長旅途中,任何人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都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

在遭遇挫折時,能很快從逆境中恢復過來,堅持不懈,繼續前行的能力,就是抗挫力。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經過三十多年的研究發現,在挫折與困難面前,決定一個人成敗與否的關鍵在於抗挫力。

抗挫力弱的孩子,把挫折看做失敗,從此失去信心,甚至放棄努力;而抗挫力強的孩子,從挫折中汲取經驗教訓,愈挫愈勇,持續保持鬥志。


北大開學,教授揭露教育真相:抗挫力,才是孩子行走世界的底氣


過分溺愛,養出“玻璃心”的孩子

我有個朋友是小學老師,前幾天一起聊天時她說:“你知道在我們教師辦公室裡,討論得最多的是什麼嗎?是一個孩子的性格。在被老師批評後,和同學起衝突後,是不是能快速恢復,是不是能積極面對,在不同孩子身上的表現差異還是挺大的。”

接著,她講起她們學校剛剛發生的一個一年級新生的故事。

在開學第一週的某天,全體學生在學校操場上集體做廣播體操,體育老師站在高臺上,當看到這個孩子做的動作不到位時,就當眾批評了他。

沒想到孩子覺得自己在眾目睽睽之下被指責,真是太丟臉了,回家之後就怎麼也不肯去學校了。

經瞭解,這個孩子從小在家裡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成天都圍著他轉,他就像家裡的小皇帝,什麼要求都能得到滿足,不曾受過一丁點兒委屈。

進入學校,離開了家人無微不至的呵護,當孩子遇到猝不及防的壓力,就產生了極度的挫敗感,讓他覺得難以承受。

一樁在我們眼裡再平常不過的小事,在孩子那裡,卻成了一道難以跨越的坎兒。

孩子的心理就像玻璃一樣,敏感脆弱,一經打擊,便覺得受到傷害,碎了一地,這就是典型的“玻璃心”。

北大開學,教授揭露教育真相:抗挫力,才是孩子行走世界的底氣


心理學家調查顯示,我國有46%的兒童,不同程度地患有“玻璃心”。而家庭的過分溺愛,嬌生慣養,是孩子養成“玻璃心”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玻璃心”的孩子,常常以自我為中心,認為外界都應該滿足自己的需要,符合自己的期待,如果現實無法滿足自己,就會陷入消極情緒中,甚至出現極端的行為。

根據婦聯發佈的《中國兒童發展狀況報告》顯示,中國自殺人數達每年60萬以上。

在青少年和兒童當中,15~24歲佔自殺總人數的26.64%;5~14歲的少年兒童自殺佔自殺總人數的1.02%;而且這個年齡段的自殺人數還在呈上升趨勢。

新聞中常常會看到一些讓我們感到痛心的極端事件:

在安徽某地,一個女孩因為太愛玩手機,很晚還不睡覺,媽媽一生氣,把手機沒收了。兩人發生了爭吵,隨後女孩走出家門跳河。幸好消防員趕到,才把她救上岸。成都一位8歲的小女孩,因為家長不讓看電視,一時賭氣,從21樓躍下,墜落在小區後面的樹林裡。上海盧浦大橋一名17歲男孩因與同學發生矛盾,被母親批評,跳橋身亡。……


也許我們會覺得這些極端例子離我們很遙遠,但日常生活中,“玻璃心”的孩子並不少見。

他們過度在乎輸贏,一旦輸了就大發脾氣;習慣高估事情的嚴重性,將小事擴大化;無法承受正常的壓力,遇到挫折容易崩潰。

被過分溺愛的孩子,就像溫室裡的花朵,沒有機會經歷自然的風雨,因為父母已經替他遮擋了所有的風雨,掃除了前面的所有障礙。

但孩子終究要脫離父母的羽翼,走出家庭,走向社會。一旦面對真實世界中的風浪,他會無所適從,不知如何應對,甚至整個人都被擊垮。


北大開學,教授揭露教育真相:抗挫力,才是孩子行走世界的底氣


抗挫力強的孩子,未來走得更遠

前段時間,南京醫科大學醫學研究畢業生邱懷德的故事在網絡上流傳,震驚了無數網友。


"

9月6日上午,隨著雄壯的交響樂開始奏響,北京大學2019年開學典禮拉開序幕,來自五湖四海的3000餘名本科新生齊聚邱德拔體育館,開啟了在美麗燕園學習和生活的新篇章。


北大開學,教授揭露教育真相:抗挫力,才是孩子行走世界的底氣



在開學典禮上,北大物理學院院長高原寧教授作為教師代表發言,他的演講幽默、風趣,既鼓勵同學們要有家國情懷的精神,又很接地氣,現場不時引起陣陣掌聲和笑聲。


北大開學,教授揭露教育真相:抗挫力,才是孩子行走世界的底氣



其中高教授有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

在北大,挫折感會是一個比較容易得到的東西,因為身邊優秀的人太多了。舉個例子,我們物理學院今年招收了195名新生,不久以後,第一次考試出成績了,同學們(最好別這樣啊)自己就會試著去排出1-195的名次。不管你們如何刻苦,不管我們教師如何努力,這是悖論狀的東西,終究有接近100人要排在後50%。這對一直以來都是班上排在第一名的你們來說,可能會感覺這是災難性的。但事情真的有那麼壞嗎?今天,我用一次老師的特權,只問問題,不給答案,但是我保證,在未來的四年中隨時為大家就這件事情答疑。在北大,有時候你需要一點幽默感,甚至去享受在挫折中成長。要知道,批判和自黑相結合,再時常被人黑,從來都是北大生活的常態。


正如高教授所言,能考入北大的學子都是佼佼者,在中學的學業成績名列前茅,而進入北大後,學霸雲集,必然會有部分學子排名靠後,從而可能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挫折感也油然而生。

面對挫折,是選擇自怨自艾,自我貶抑,從此一蹶不振,還是選擇積極面對,繼續努力,“去享受在挫折中成長”,就成為每個學子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其實,在人生的漫長旅途中,任何人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都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

在遭遇挫折時,能很快從逆境中恢復過來,堅持不懈,繼續前行的能力,就是抗挫力。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經過三十多年的研究發現,在挫折與困難面前,決定一個人成敗與否的關鍵在於抗挫力。

抗挫力弱的孩子,把挫折看做失敗,從此失去信心,甚至放棄努力;而抗挫力強的孩子,從挫折中汲取經驗教訓,愈挫愈勇,持續保持鬥志。


北大開學,教授揭露教育真相:抗挫力,才是孩子行走世界的底氣


過分溺愛,養出“玻璃心”的孩子

我有個朋友是小學老師,前幾天一起聊天時她說:“你知道在我們教師辦公室裡,討論得最多的是什麼嗎?是一個孩子的性格。在被老師批評後,和同學起衝突後,是不是能快速恢復,是不是能積極面對,在不同孩子身上的表現差異還是挺大的。”

接著,她講起她們學校剛剛發生的一個一年級新生的故事。

在開學第一週的某天,全體學生在學校操場上集體做廣播體操,體育老師站在高臺上,當看到這個孩子做的動作不到位時,就當眾批評了他。

沒想到孩子覺得自己在眾目睽睽之下被指責,真是太丟臉了,回家之後就怎麼也不肯去學校了。

經瞭解,這個孩子從小在家裡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成天都圍著他轉,他就像家裡的小皇帝,什麼要求都能得到滿足,不曾受過一丁點兒委屈。

進入學校,離開了家人無微不至的呵護,當孩子遇到猝不及防的壓力,就產生了極度的挫敗感,讓他覺得難以承受。

一樁在我們眼裡再平常不過的小事,在孩子那裡,卻成了一道難以跨越的坎兒。

孩子的心理就像玻璃一樣,敏感脆弱,一經打擊,便覺得受到傷害,碎了一地,這就是典型的“玻璃心”。

北大開學,教授揭露教育真相:抗挫力,才是孩子行走世界的底氣


心理學家調查顯示,我國有46%的兒童,不同程度地患有“玻璃心”。而家庭的過分溺愛,嬌生慣養,是孩子養成“玻璃心”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玻璃心”的孩子,常常以自我為中心,認為外界都應該滿足自己的需要,符合自己的期待,如果現實無法滿足自己,就會陷入消極情緒中,甚至出現極端的行為。

根據婦聯發佈的《中國兒童發展狀況報告》顯示,中國自殺人數達每年60萬以上。

在青少年和兒童當中,15~24歲佔自殺總人數的26.64%;5~14歲的少年兒童自殺佔自殺總人數的1.02%;而且這個年齡段的自殺人數還在呈上升趨勢。

新聞中常常會看到一些讓我們感到痛心的極端事件:

在安徽某地,一個女孩因為太愛玩手機,很晚還不睡覺,媽媽一生氣,把手機沒收了。兩人發生了爭吵,隨後女孩走出家門跳河。幸好消防員趕到,才把她救上岸。成都一位8歲的小女孩,因為家長不讓看電視,一時賭氣,從21樓躍下,墜落在小區後面的樹林裡。上海盧浦大橋一名17歲男孩因與同學發生矛盾,被母親批評,跳橋身亡。……


也許我們會覺得這些極端例子離我們很遙遠,但日常生活中,“玻璃心”的孩子並不少見。

他們過度在乎輸贏,一旦輸了就大發脾氣;習慣高估事情的嚴重性,將小事擴大化;無法承受正常的壓力,遇到挫折容易崩潰。

被過分溺愛的孩子,就像溫室裡的花朵,沒有機會經歷自然的風雨,因為父母已經替他遮擋了所有的風雨,掃除了前面的所有障礙。

但孩子終究要脫離父母的羽翼,走出家庭,走向社會。一旦面對真實世界中的風浪,他會無所適從,不知如何應對,甚至整個人都被擊垮。


北大開學,教授揭露教育真相:抗挫力,才是孩子行走世界的底氣


抗挫力強的孩子,未來走得更遠

前段時間,南京醫科大學醫學研究畢業生邱懷德的故事在網絡上流傳,震驚了無數網友。


北大開學,教授揭露教育真相:抗挫力,才是孩子行走世界的底氣



1993年出生的邱懷德,在2007年讀高一的時候出現了走路不對稱的情況,2010年雙手開始明顯抖動,一直查不出是什麼病,更沒有具體的解決方案。

為了查清自己的病,邱懷德決心報考醫學院校,為此他付出了很大代價,最終以645分的高分,躋身那年福建省高考前1%的行列,考入南京醫科大學。

大學生活對他而言異常艱辛,他的身體一度很差,連去食堂吃飯都很辛苦,從宿舍到課堂都很艱難,醫學實驗這種精細化的操作對他來說更是難上加難。

2014年2月,他必須要倚靠柺杖才能走路。

雖然困難重重,邱懷德卻努力學習,成績一直保持在年級前列,連年獲得各種獎學金。

畢業時,他又從300多人中脫穎而出,成功保研南醫大康復醫學專業。

研一時,通過基因檢測,邱懷德確診患的是青少年型帕金森病。

絕望中的邱懷德從來沒有對生活喪失希望,他忍受著身體的痠痛開始進行康復訓練。漸漸地,他可以不用柺杖走路了,可以開始跑步了,肌肉開始增長了……

一年後邱懷德不僅擺脫了柺杖,還變成了健壯的“肌肉小哥”。


"

9月6日上午,隨著雄壯的交響樂開始奏響,北京大學2019年開學典禮拉開序幕,來自五湖四海的3000餘名本科新生齊聚邱德拔體育館,開啟了在美麗燕園學習和生活的新篇章。


北大開學,教授揭露教育真相:抗挫力,才是孩子行走世界的底氣



在開學典禮上,北大物理學院院長高原寧教授作為教師代表發言,他的演講幽默、風趣,既鼓勵同學們要有家國情懷的精神,又很接地氣,現場不時引起陣陣掌聲和笑聲。


北大開學,教授揭露教育真相:抗挫力,才是孩子行走世界的底氣



其中高教授有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

在北大,挫折感會是一個比較容易得到的東西,因為身邊優秀的人太多了。舉個例子,我們物理學院今年招收了195名新生,不久以後,第一次考試出成績了,同學們(最好別這樣啊)自己就會試著去排出1-195的名次。不管你們如何刻苦,不管我們教師如何努力,這是悖論狀的東西,終究有接近100人要排在後50%。這對一直以來都是班上排在第一名的你們來說,可能會感覺這是災難性的。但事情真的有那麼壞嗎?今天,我用一次老師的特權,只問問題,不給答案,但是我保證,在未來的四年中隨時為大家就這件事情答疑。在北大,有時候你需要一點幽默感,甚至去享受在挫折中成長。要知道,批判和自黑相結合,再時常被人黑,從來都是北大生活的常態。


正如高教授所言,能考入北大的學子都是佼佼者,在中學的學業成績名列前茅,而進入北大後,學霸雲集,必然會有部分學子排名靠後,從而可能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挫折感也油然而生。

面對挫折,是選擇自怨自艾,自我貶抑,從此一蹶不振,還是選擇積極面對,繼續努力,“去享受在挫折中成長”,就成為每個學子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其實,在人生的漫長旅途中,任何人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都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

在遭遇挫折時,能很快從逆境中恢復過來,堅持不懈,繼續前行的能力,就是抗挫力。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經過三十多年的研究發現,在挫折與困難面前,決定一個人成敗與否的關鍵在於抗挫力。

抗挫力弱的孩子,把挫折看做失敗,從此失去信心,甚至放棄努力;而抗挫力強的孩子,從挫折中汲取經驗教訓,愈挫愈勇,持續保持鬥志。


北大開學,教授揭露教育真相:抗挫力,才是孩子行走世界的底氣


過分溺愛,養出“玻璃心”的孩子

我有個朋友是小學老師,前幾天一起聊天時她說:“你知道在我們教師辦公室裡,討論得最多的是什麼嗎?是一個孩子的性格。在被老師批評後,和同學起衝突後,是不是能快速恢復,是不是能積極面對,在不同孩子身上的表現差異還是挺大的。”

接著,她講起她們學校剛剛發生的一個一年級新生的故事。

在開學第一週的某天,全體學生在學校操場上集體做廣播體操,體育老師站在高臺上,當看到這個孩子做的動作不到位時,就當眾批評了他。

沒想到孩子覺得自己在眾目睽睽之下被指責,真是太丟臉了,回家之後就怎麼也不肯去學校了。

經瞭解,這個孩子從小在家裡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成天都圍著他轉,他就像家裡的小皇帝,什麼要求都能得到滿足,不曾受過一丁點兒委屈。

進入學校,離開了家人無微不至的呵護,當孩子遇到猝不及防的壓力,就產生了極度的挫敗感,讓他覺得難以承受。

一樁在我們眼裡再平常不過的小事,在孩子那裡,卻成了一道難以跨越的坎兒。

孩子的心理就像玻璃一樣,敏感脆弱,一經打擊,便覺得受到傷害,碎了一地,這就是典型的“玻璃心”。

北大開學,教授揭露教育真相:抗挫力,才是孩子行走世界的底氣


心理學家調查顯示,我國有46%的兒童,不同程度地患有“玻璃心”。而家庭的過分溺愛,嬌生慣養,是孩子養成“玻璃心”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玻璃心”的孩子,常常以自我為中心,認為外界都應該滿足自己的需要,符合自己的期待,如果現實無法滿足自己,就會陷入消極情緒中,甚至出現極端的行為。

根據婦聯發佈的《中國兒童發展狀況報告》顯示,中國自殺人數達每年60萬以上。

在青少年和兒童當中,15~24歲佔自殺總人數的26.64%;5~14歲的少年兒童自殺佔自殺總人數的1.02%;而且這個年齡段的自殺人數還在呈上升趨勢。

新聞中常常會看到一些讓我們感到痛心的極端事件:

在安徽某地,一個女孩因為太愛玩手機,很晚還不睡覺,媽媽一生氣,把手機沒收了。兩人發生了爭吵,隨後女孩走出家門跳河。幸好消防員趕到,才把她救上岸。成都一位8歲的小女孩,因為家長不讓看電視,一時賭氣,從21樓躍下,墜落在小區後面的樹林裡。上海盧浦大橋一名17歲男孩因與同學發生矛盾,被母親批評,跳橋身亡。……


也許我們會覺得這些極端例子離我們很遙遠,但日常生活中,“玻璃心”的孩子並不少見。

他們過度在乎輸贏,一旦輸了就大發脾氣;習慣高估事情的嚴重性,將小事擴大化;無法承受正常的壓力,遇到挫折容易崩潰。

被過分溺愛的孩子,就像溫室裡的花朵,沒有機會經歷自然的風雨,因為父母已經替他遮擋了所有的風雨,掃除了前面的所有障礙。

但孩子終究要脫離父母的羽翼,走出家庭,走向社會。一旦面對真實世界中的風浪,他會無所適從,不知如何應對,甚至整個人都被擊垮。


北大開學,教授揭露教育真相:抗挫力,才是孩子行走世界的底氣


抗挫力強的孩子,未來走得更遠

前段時間,南京醫科大學醫學研究畢業生邱懷德的故事在網絡上流傳,震驚了無數網友。


北大開學,教授揭露教育真相:抗挫力,才是孩子行走世界的底氣



1993年出生的邱懷德,在2007年讀高一的時候出現了走路不對稱的情況,2010年雙手開始明顯抖動,一直查不出是什麼病,更沒有具體的解決方案。

為了查清自己的病,邱懷德決心報考醫學院校,為此他付出了很大代價,最終以645分的高分,躋身那年福建省高考前1%的行列,考入南京醫科大學。

大學生活對他而言異常艱辛,他的身體一度很差,連去食堂吃飯都很辛苦,從宿舍到課堂都很艱難,醫學實驗這種精細化的操作對他來說更是難上加難。

2014年2月,他必須要倚靠柺杖才能走路。

雖然困難重重,邱懷德卻努力學習,成績一直保持在年級前列,連年獲得各種獎學金。

畢業時,他又從300多人中脫穎而出,成功保研南醫大康復醫學專業。

研一時,通過基因檢測,邱懷德確診患的是青少年型帕金森病。

絕望中的邱懷德從來沒有對生活喪失希望,他忍受著身體的痠痛開始進行康復訓練。漸漸地,他可以不用柺杖走路了,可以開始跑步了,肌肉開始增長了……

一年後邱懷德不僅擺脫了柺杖,還變成了健壯的“肌肉小哥”。


北大開學,教授揭露教育真相:抗挫力,才是孩子行走世界的底氣



今年26歲的邱懷德已經讀完了5年本科和3年研究生,將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立志推動帕金森病的治療和研究。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曾說:“追求卓越,挑戰極限,從絕望中尋找希望,人生終將輝煌!”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難和挫折,不管是棘手的疾病、繁重的學業,還是競爭和衝突,如果不能保持彈性,就很容易被壓力擊垮。

有了良好的抗挫力,孩子就會把挑戰當成機遇,面對挫折不被打倒,像彈簧一樣,即使被壓下去,也能反彈回來,繼續努力向前。

有了良好的抗挫力,當遇到困難的時候,孩子就不會認為自己無能為力,而是從挫折中迅速振作,在困境中保持自信,在逆境中也能展翅飛翔。

抗挫力強的孩子,未來必定將走得更遠。


"

9月6日上午,隨著雄壯的交響樂開始奏響,北京大學2019年開學典禮拉開序幕,來自五湖四海的3000餘名本科新生齊聚邱德拔體育館,開啟了在美麗燕園學習和生活的新篇章。


北大開學,教授揭露教育真相:抗挫力,才是孩子行走世界的底氣



在開學典禮上,北大物理學院院長高原寧教授作為教師代表發言,他的演講幽默、風趣,既鼓勵同學們要有家國情懷的精神,又很接地氣,現場不時引起陣陣掌聲和笑聲。


北大開學,教授揭露教育真相:抗挫力,才是孩子行走世界的底氣



其中高教授有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

在北大,挫折感會是一個比較容易得到的東西,因為身邊優秀的人太多了。舉個例子,我們物理學院今年招收了195名新生,不久以後,第一次考試出成績了,同學們(最好別這樣啊)自己就會試著去排出1-195的名次。不管你們如何刻苦,不管我們教師如何努力,這是悖論狀的東西,終究有接近100人要排在後50%。這對一直以來都是班上排在第一名的你們來說,可能會感覺這是災難性的。但事情真的有那麼壞嗎?今天,我用一次老師的特權,只問問題,不給答案,但是我保證,在未來的四年中隨時為大家就這件事情答疑。在北大,有時候你需要一點幽默感,甚至去享受在挫折中成長。要知道,批判和自黑相結合,再時常被人黑,從來都是北大生活的常態。


正如高教授所言,能考入北大的學子都是佼佼者,在中學的學業成績名列前茅,而進入北大後,學霸雲集,必然會有部分學子排名靠後,從而可能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挫折感也油然而生。

面對挫折,是選擇自怨自艾,自我貶抑,從此一蹶不振,還是選擇積極面對,繼續努力,“去享受在挫折中成長”,就成為每個學子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其實,在人生的漫長旅途中,任何人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都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

在遭遇挫折時,能很快從逆境中恢復過來,堅持不懈,繼續前行的能力,就是抗挫力。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經過三十多年的研究發現,在挫折與困難面前,決定一個人成敗與否的關鍵在於抗挫力。

抗挫力弱的孩子,把挫折看做失敗,從此失去信心,甚至放棄努力;而抗挫力強的孩子,從挫折中汲取經驗教訓,愈挫愈勇,持續保持鬥志。


北大開學,教授揭露教育真相:抗挫力,才是孩子行走世界的底氣


過分溺愛,養出“玻璃心”的孩子

我有個朋友是小學老師,前幾天一起聊天時她說:“你知道在我們教師辦公室裡,討論得最多的是什麼嗎?是一個孩子的性格。在被老師批評後,和同學起衝突後,是不是能快速恢復,是不是能積極面對,在不同孩子身上的表現差異還是挺大的。”

接著,她講起她們學校剛剛發生的一個一年級新生的故事。

在開學第一週的某天,全體學生在學校操場上集體做廣播體操,體育老師站在高臺上,當看到這個孩子做的動作不到位時,就當眾批評了他。

沒想到孩子覺得自己在眾目睽睽之下被指責,真是太丟臉了,回家之後就怎麼也不肯去學校了。

經瞭解,這個孩子從小在家裡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成天都圍著他轉,他就像家裡的小皇帝,什麼要求都能得到滿足,不曾受過一丁點兒委屈。

進入學校,離開了家人無微不至的呵護,當孩子遇到猝不及防的壓力,就產生了極度的挫敗感,讓他覺得難以承受。

一樁在我們眼裡再平常不過的小事,在孩子那裡,卻成了一道難以跨越的坎兒。

孩子的心理就像玻璃一樣,敏感脆弱,一經打擊,便覺得受到傷害,碎了一地,這就是典型的“玻璃心”。

北大開學,教授揭露教育真相:抗挫力,才是孩子行走世界的底氣


心理學家調查顯示,我國有46%的兒童,不同程度地患有“玻璃心”。而家庭的過分溺愛,嬌生慣養,是孩子養成“玻璃心”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玻璃心”的孩子,常常以自我為中心,認為外界都應該滿足自己的需要,符合自己的期待,如果現實無法滿足自己,就會陷入消極情緒中,甚至出現極端的行為。

根據婦聯發佈的《中國兒童發展狀況報告》顯示,中國自殺人數達每年60萬以上。

在青少年和兒童當中,15~24歲佔自殺總人數的26.64%;5~14歲的少年兒童自殺佔自殺總人數的1.02%;而且這個年齡段的自殺人數還在呈上升趨勢。

新聞中常常會看到一些讓我們感到痛心的極端事件:

在安徽某地,一個女孩因為太愛玩手機,很晚還不睡覺,媽媽一生氣,把手機沒收了。兩人發生了爭吵,隨後女孩走出家門跳河。幸好消防員趕到,才把她救上岸。成都一位8歲的小女孩,因為家長不讓看電視,一時賭氣,從21樓躍下,墜落在小區後面的樹林裡。上海盧浦大橋一名17歲男孩因與同學發生矛盾,被母親批評,跳橋身亡。……


也許我們會覺得這些極端例子離我們很遙遠,但日常生活中,“玻璃心”的孩子並不少見。

他們過度在乎輸贏,一旦輸了就大發脾氣;習慣高估事情的嚴重性,將小事擴大化;無法承受正常的壓力,遇到挫折容易崩潰。

被過分溺愛的孩子,就像溫室裡的花朵,沒有機會經歷自然的風雨,因為父母已經替他遮擋了所有的風雨,掃除了前面的所有障礙。

但孩子終究要脫離父母的羽翼,走出家庭,走向社會。一旦面對真實世界中的風浪,他會無所適從,不知如何應對,甚至整個人都被擊垮。


北大開學,教授揭露教育真相:抗挫力,才是孩子行走世界的底氣


抗挫力強的孩子,未來走得更遠

前段時間,南京醫科大學醫學研究畢業生邱懷德的故事在網絡上流傳,震驚了無數網友。


北大開學,教授揭露教育真相:抗挫力,才是孩子行走世界的底氣



1993年出生的邱懷德,在2007年讀高一的時候出現了走路不對稱的情況,2010年雙手開始明顯抖動,一直查不出是什麼病,更沒有具體的解決方案。

為了查清自己的病,邱懷德決心報考醫學院校,為此他付出了很大代價,最終以645分的高分,躋身那年福建省高考前1%的行列,考入南京醫科大學。

大學生活對他而言異常艱辛,他的身體一度很差,連去食堂吃飯都很辛苦,從宿舍到課堂都很艱難,醫學實驗這種精細化的操作對他來說更是難上加難。

2014年2月,他必須要倚靠柺杖才能走路。

雖然困難重重,邱懷德卻努力學習,成績一直保持在年級前列,連年獲得各種獎學金。

畢業時,他又從300多人中脫穎而出,成功保研南醫大康復醫學專業。

研一時,通過基因檢測,邱懷德確診患的是青少年型帕金森病。

絕望中的邱懷德從來沒有對生活喪失希望,他忍受著身體的痠痛開始進行康復訓練。漸漸地,他可以不用柺杖走路了,可以開始跑步了,肌肉開始增長了……

一年後邱懷德不僅擺脫了柺杖,還變成了健壯的“肌肉小哥”。


北大開學,教授揭露教育真相:抗挫力,才是孩子行走世界的底氣



今年26歲的邱懷德已經讀完了5年本科和3年研究生,將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立志推動帕金森病的治療和研究。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曾說:“追求卓越,挑戰極限,從絕望中尋找希望,人生終將輝煌!”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難和挫折,不管是棘手的疾病、繁重的學業,還是競爭和衝突,如果不能保持彈性,就很容易被壓力擊垮。

有了良好的抗挫力,孩子就會把挑戰當成機遇,面對挫折不被打倒,像彈簧一樣,即使被壓下去,也能反彈回來,繼續努力向前。

有了良好的抗挫力,當遇到困難的時候,孩子就不會認為自己無能為力,而是從挫折中迅速振作,在困境中保持自信,在逆境中也能展翅飛翔。

抗挫力強的孩子,未來必定將走得更遠。


北大開學,教授揭露教育真相:抗挫力,才是孩子行走世界的底氣


提升抗挫力,促進成長和幸福


《如何讓孩子成年又成人》一書中寫道:童年是個訓練場,孩子們在此犯錯誤、學習經驗教訓、形成應對技能和抗挫力、復原力之類的能力。

抗挫力要從小培養,那麼,我們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抗挫力呢?

1. 向孩子表達愛和關心。

父母無條件的愛和接納,是孩子安全感和自信心的源泉。當孩子感覺到愛和關心,抗挫力就會增強。

當你陪伴孩子的時候,請放下手中的手機,把你的時間和目光都投注在孩子身上。

父母高質量的陪伴和支持,會讓孩子感到自己是被愛的、是有價值的,更有動力去面對挫折。

親子之間愉悅的相處時光,會給孩子帶來內在的滿足感,也會增加孩子內心的力量,讓孩子更有勇氣克服困難。

2. 承認和接納不完美。

美國知名學者、暢銷書作家,休斯敦大學社會工作研究院教授布琳•布朗(Brené Brown)在TED演講《脆弱的力量》中,將她採訪過的成千上萬的人分成兩種,一種是具有自我價值感的人,他們勇於去愛並擁有強烈的歸屬感;另一種則是為之苦苦掙扎的人,總是懷疑自己是否足夠好的人。

前者的共同之處就在於有勇氣,有勇氣承認自己的不完美;愛自己,然後愛別人;坦誠面對真正的自我,能和別人建立關係;欣然接受自己的脆弱,因為那些讓你變得脆弱的,也會令你變得更強大。

作為父母,我們的職責是讓孩子知道:你並不完美,你註定要奮鬥,但你值得被愛,值得享有歸屬感。

我們要告訴孩子,也要告訴自己,不完美才是人生的常態。要想實現心中的目標,必須付出足夠的努力。

面對負面情緒,忽視、否定和拒絕並不能解決問題,而接受恐懼、缺陷和脆弱則可以讓我們更有彈性,讓生活更快樂、更幸福。

3. 給予孩子積極的認知引導。

孩子有時候會鑽牛角尖,甚至思想看起來很偏激,這時候就需要我們的幫助和引導。

比如,當孩子沒考好的時候,可能會沮喪地說:“哎呀我太笨了,怎麼學也考不好!”

把考試結果歸因於自己的天賦這種無法改變的因素,很容易導致孩子灰心喪氣,失去信心。

面對孩子的消極思維和單一歸因,我們可以引導孩子換個視角來看待考試,考得好與不好,其實和很多因素相關,比如,努力的程度,學習方法的掌握,讓孩子更關注那些可以改變的因素,比如自己可以在哪方面更努力等。

通過積極的認知引導,培養孩子用更全面、更積極的思維方式來對待挫折,將挫折轉變為下一次前進的動力。

泰戈爾曾說:“我一路走來的世界,是由許多生活中的挫折所滋潤。”

挫折並不可怕,每一次挫折,其實都是孩子成長的機會。

正如北大開學典禮上郝平校長在講話中提到:學習如登山,“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願每個孩子都能在學習中享受樂趣,在挫折中收穫成長,最終成長為最好的自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