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北約撇開俄羅斯,瓜分科索沃,俄羅斯是如何強硬應對的

1999年3月24日,科索沃戰爭爆發。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部隊,對南聯盟展開了為期78天的狂轟濫炸。6月10日,聯合國通過了關於“科索沃問題的決議”,南聯盟從科索沃正式撤軍,北約停止對南聯盟的轟炸。至此,科索沃戰爭結束。

儘管戰火紛飛的局面,暫時結束了。不過,圍繞著科索沃戰後利益的分配,各方勢力卻才剛剛開始暗自角力。

北約方面將戰後的科索沃,分成了5個區域,由美、英、法、德、意等國各霸一方,分別派出了維和部隊。把南聯盟的傳統盟國俄羅斯撂在了一邊,這讓一向以強硬著稱的俄羅斯顏面掃地。

當年北約撇開俄羅斯,瓜分科索沃,俄羅斯是如何強硬應對的

(科索沃戰爭)

在科索沃戰爭爆發前,時任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就曾強硬地警告北約,如果北約膽敢繞過聯合國,未經授權就對南聯盟實施軍事打擊,那麼,俄羅斯就會以核武器招待北約。

葉利欽同時還下令,俄羅斯的航母、巡洋艦、驅逐艦、導彈部隊進入戰鬥狀態,以隨時應對惡化的科索沃局勢。

但是,在俄羅斯外長同美國方面進行了緊急磋商後,葉利欽的態度在一夜之間出現了180度的轉變。只是強調,俄羅斯會派出三艘船進行監督,而且,這3艘船並未攜帶任何武器。

葉利欽的這一表態,立即引來了國際輿論的口誅筆伐,不斷指責俄羅斯當局軟弱無力,不敢同北約針鋒相對。南聯盟甚至尖銳地批評俄羅斯,拋棄了曾經的盟友。俄羅斯國內,一時也民情洶湧,紛紛要求俄羅斯出兵,保護斯拉夫民族。

面對來自各方的巨大壓力,葉利欽仍然保持著清醒的頭腦。他明白,此時的俄羅斯,還不足以同強大的北約抗衡。不管從軍事上還是經濟上,俄羅斯都明顯地處於下風。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做姿態,動動嘴皮,做一個輕鬆的旁觀者。

但是,葉利欽沒想到,在科索沃戰爭結束後,關於各國派遣維和部隊的方案,一直和美國談不攏。而且在協議尚未達成之前,北約居然撇開俄羅斯,私下裡將科索沃瓜分了。

這讓葉利欽忍無可忍,他在尋找一切機會試圖反擊,以增加俄羅斯在科索沃的發言權。

當年北約撇開俄羅斯,瓜分科索沃,俄羅斯是如何強硬應對的

(葉利欽舊照)

1996年6月11日晚上,俄羅斯駐波黑的維和部隊,接到了一個命令,召集200名精銳空降兵,趕在多國部隊之前,搶佔科索沃首都普里斯蒂納機場,並隨時做好戰鬥準備。

接到命令的這支部隊,隸屬於俄空軍第76師。他們驍勇善戰,戰功卓著,曾參加了第一次車臣戰役,是俄羅斯部隊的精英和驕傲。其裝備水平、戰鬥素養和快速反應能力,在俄羅斯部隊裡有口皆碑。

隨著指揮官扎瓦爾金的一聲令下,10輛裝甲車和30輛卡車載著殺氣騰騰的士兵,風馳電掣般向著普里斯蒂納機場滾滾而去。

當俄軍來到波黑邊境時,遭到了在此警戒的美軍的盤問。但俄軍根本沒做過多解釋,只表明他們是受聯合國授權的維和部隊,直接闖關而去。面對遠去的俄軍和他們清一色的維和部隊標誌,美軍只剩下滿臉的驚愕和無奈。

直到此時,北約才得到消息,明白了俄軍的目的,是試圖佔領普里斯蒂納機場。而這個戰略要地,則屬於英軍維和部隊的範圍。北約正打算將它作為戰後維和部隊的指揮部。

英軍隨即火速行動,急急忙忙地將第5空降旅,投送到了科索沃地區,從另一個方向,向普里斯蒂納機場快速推進,和俄軍展開了一場速度的爭奪戰。

但英軍的速度,被雷區大大地減緩了。儘管南聯盟士兵,為他們標記出了地雷所在的位置。但英軍指揮官還是異常小心,每隔幾百米都要命令部隊停下來,待掃雷結束後才再次前進。

當年北約撇開俄羅斯,瓜分科索沃,俄羅斯是如何強硬應對的

(麥克•傑克遜舊照)

當英軍還在和地雷頑強戰鬥時,俄軍已經達到了普里斯蒂納機場。迎接他們的,是翹首以盼的塞爾維亞士兵,以及手持鮮花的科索沃民眾。指揮官扎瓦爾金迅速將兵力分散到了機場的各個角落,佔領了各個制高點,嚴陣以待地迎接英軍的到來。

此時,正值6月12日的拂曉時分,普里斯蒂納機場的上空還是一片漆黑。

幾個小時後,當曙光呈現在普里斯蒂納機場的天邊時,疲憊的英軍終於氣喘吁吁的趕到了目的地。但面對荷槍實彈的俄軍,英軍也只好接受陣地失守的現實。

儘管在出發之前,北約指揮官曾下令,如果俄軍提前佔領了機場,英軍可以武力驅趕。儘管此時英軍部隊在數量上佔據絕對優勢,武力奪回機場是輕而易舉的事。但英軍還是剋制住了衝動,向指揮部請示,該如何行動?

隨後,英軍接到了北約盟軍最高司令克拉克的命令,立即消滅俄羅斯人,奪回機場的控制權。英軍士兵雖感到震驚,但仍然做好了戰鬥的準備。一時間,普里斯蒂納機場上空瀰漫著令人窒息的氛圍,戰鬥已經一觸即發。

就在英軍即將展開進攻時,時任北約聯軍指揮官的英國人麥克•傑克遜,最終做出了明知的選擇,他更改了之前的命令,告誡英軍“不要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

隨後,英軍和俄軍展開了談判,最終同意將機場的一個狹小的角落,劃給英軍休息。機場爭奪戰,以俄軍的完勝而收尾。

就這樣,俄羅斯兵不血刃地在科索沃的問題上出了一口惡氣,同時也強化俄羅斯在科索沃的存在感,增加了俄羅斯在戰後科索沃的話語權,拓展了俄羅斯的戰略空間。

(參考資料:《科索沃戰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