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歐亞地區部署中程導彈已勢在必行,俄羅斯將如何反制?'

"
"
美國在歐亞地區部署中程導彈已勢在必行,俄羅斯將如何反制?

俄羅斯已經對美國退出《中導條約》和擬在歐亞地區部署陸基中程導彈問題作出了迴應。有意思的是,俄羅斯表達出的原則有兩個,分別引用了外長拉夫羅夫和普京總統的話。這兩種表達看似有些矛盾之處,則說明俄羅斯仍然在觀望,還沒有確定最終的應對方式。《中導條約》是8月2日正式失效的。8月3日美國就宣佈將在歐洲和亞太地區部署中程導彈。為此,俄羅斯媒體引用外長拉夫羅夫的話迴應稱:“即使美國部署新的中程和中短程導彈,俄羅斯也不打算放棄原來的軍事戰略理論”。這句話的直白解讀就是“俄羅斯將不跟進!”6日,俄羅斯媒體又報道了普京的指示,普京要求俄羅斯的國防部,情報部門和軍事研發機構密切關注美國“研發和測試陸基中程導彈”的情況,研發和做出有針對性的武器和部署,確保俄羅斯的安全。普京的指示顯然擬“跟進”。到底是“跟進”還是“不跟進”,以及如何應對,必將成為俄羅斯在今後一段時間的“決策難題”,也是繞不過去的“坎”。這才是美國退出《中導條約》後給俄羅斯等大國帶來的艱難選擇。

"
美國在歐亞地區部署中程導彈已勢在必行,俄羅斯將如何反制?

俄羅斯已經對美國退出《中導條約》和擬在歐亞地區部署陸基中程導彈問題作出了迴應。有意思的是,俄羅斯表達出的原則有兩個,分別引用了外長拉夫羅夫和普京總統的話。這兩種表達看似有些矛盾之處,則說明俄羅斯仍然在觀望,還沒有確定最終的應對方式。《中導條約》是8月2日正式失效的。8月3日美國就宣佈將在歐洲和亞太地區部署中程導彈。為此,俄羅斯媒體引用外長拉夫羅夫的話迴應稱:“即使美國部署新的中程和中短程導彈,俄羅斯也不打算放棄原來的軍事戰略理論”。這句話的直白解讀就是“俄羅斯將不跟進!”6日,俄羅斯媒體又報道了普京的指示,普京要求俄羅斯的國防部,情報部門和軍事研發機構密切關注美國“研發和測試陸基中程導彈”的情況,研發和做出有針對性的武器和部署,確保俄羅斯的安全。普京的指示顯然擬“跟進”。到底是“跟進”還是“不跟進”,以及如何應對,必將成為俄羅斯在今後一段時間的“決策難題”,也是繞不過去的“坎”。這才是美國退出《中導條約》後給俄羅斯等大國帶來的艱難選擇。

美國在歐亞地區部署中程導彈已勢在必行,俄羅斯將如何反制?

之所以說針對美國在歐亞地區部署中程導彈是俄羅斯等大國的“艱難選擇”,源於對美國退出《中導條約》目的之判斷。如果美國僅僅是想以此將俄羅斯等大國拖入軍備競賽之中,那很好決斷!不睬它,我行我素就可以了;而如果美國僅僅是想在陸基導彈的技術及部署上佔得優勢,那也很好應對,積極研發,努力跟上美國的節奏就是了;可是,最難的判斷的是美國的“假亦真來真亦假,真亦假來假亦真”,就像當年里根的《星球大戰》那樣,說它假時,又是真的;說它真時,它又有假的成分。所以,這就給“選擇”帶來了難題。因為,如果想立於不敗之地,那就需要有超強的實力來應對。可是,與美國相比,俄羅斯恰恰在整體實力上是短板。不跟進的話,會在戰略上處於劣勢,跟進的話,會影響其他領域的發展,最主要的擔心是“被拖垮”。所以,對於美國假如在日韓等國家部署中程導彈,俄羅斯將如何應對的問題,確實是個艱難的選擇和現實的難題。

2019年註定會成為不平凡的年份,世界性博弈很可能從這一年開始進入“新常態”。因為在這一年中有著太多的世界熱點將進入“轉折點”。如何“轉”將基本能夠看清國際局勢的大概走向。當人們都將目光投在霍爾木茲海峽之時,8月5日特朗普卻突然簽署了對委內瑞拉的全面制裁令,這無疑是一計“回馬之槍”,意有在委內瑞拉“收網之意”。在伊朗問題上表面處處被動的美國,通過對伊朗的“極限施壓”,成功的迫使伊朗將戰線轉移到了霍爾木茲海峽這個“敏感區域”。而英國和伊朗的“互扣油輪”則使在伊朗核協議問題上的“鬆散聯盟”被撕開了一道口子。而特朗普對戈蘭高地地位歸屬問題的“超現實”言論,無疑是給未來深度介入中東事務埋下了伏筆。而美國退出《中導條約》,無疑有著更大的陰謀。

"
美國在歐亞地區部署中程導彈已勢在必行,俄羅斯將如何反制?

俄羅斯已經對美國退出《中導條約》和擬在歐亞地區部署陸基中程導彈問題作出了迴應。有意思的是,俄羅斯表達出的原則有兩個,分別引用了外長拉夫羅夫和普京總統的話。這兩種表達看似有些矛盾之處,則說明俄羅斯仍然在觀望,還沒有確定最終的應對方式。《中導條約》是8月2日正式失效的。8月3日美國就宣佈將在歐洲和亞太地區部署中程導彈。為此,俄羅斯媒體引用外長拉夫羅夫的話迴應稱:“即使美國部署新的中程和中短程導彈,俄羅斯也不打算放棄原來的軍事戰略理論”。這句話的直白解讀就是“俄羅斯將不跟進!”6日,俄羅斯媒體又報道了普京的指示,普京要求俄羅斯的國防部,情報部門和軍事研發機構密切關注美國“研發和測試陸基中程導彈”的情況,研發和做出有針對性的武器和部署,確保俄羅斯的安全。普京的指示顯然擬“跟進”。到底是“跟進”還是“不跟進”,以及如何應對,必將成為俄羅斯在今後一段時間的“決策難題”,也是繞不過去的“坎”。這才是美國退出《中導條約》後給俄羅斯等大國帶來的艱難選擇。

美國在歐亞地區部署中程導彈已勢在必行,俄羅斯將如何反制?

之所以說針對美國在歐亞地區部署中程導彈是俄羅斯等大國的“艱難選擇”,源於對美國退出《中導條約》目的之判斷。如果美國僅僅是想以此將俄羅斯等大國拖入軍備競賽之中,那很好決斷!不睬它,我行我素就可以了;而如果美國僅僅是想在陸基導彈的技術及部署上佔得優勢,那也很好應對,積極研發,努力跟上美國的節奏就是了;可是,最難的判斷的是美國的“假亦真來真亦假,真亦假來假亦真”,就像當年里根的《星球大戰》那樣,說它假時,又是真的;說它真時,它又有假的成分。所以,這就給“選擇”帶來了難題。因為,如果想立於不敗之地,那就需要有超強的實力來應對。可是,與美國相比,俄羅斯恰恰在整體實力上是短板。不跟進的話,會在戰略上處於劣勢,跟進的話,會影響其他領域的發展,最主要的擔心是“被拖垮”。所以,對於美國假如在日韓等國家部署中程導彈,俄羅斯將如何應對的問題,確實是個艱難的選擇和現實的難題。

2019年註定會成為不平凡的年份,世界性博弈很可能從這一年開始進入“新常態”。因為在這一年中有著太多的世界熱點將進入“轉折點”。如何“轉”將基本能夠看清國際局勢的大概走向。當人們都將目光投在霍爾木茲海峽之時,8月5日特朗普卻突然簽署了對委內瑞拉的全面制裁令,這無疑是一計“回馬之槍”,意有在委內瑞拉“收網之意”。在伊朗問題上表面處處被動的美國,通過對伊朗的“極限施壓”,成功的迫使伊朗將戰線轉移到了霍爾木茲海峽這個“敏感區域”。而英國和伊朗的“互扣油輪”則使在伊朗核協議問題上的“鬆散聯盟”被撕開了一道口子。而特朗普對戈蘭高地地位歸屬問題的“超現實”言論,無疑是給未來深度介入中東事務埋下了伏筆。而美國退出《中導條約》,無疑有著更大的陰謀。

美國在歐亞地區部署中程導彈已勢在必行,俄羅斯將如何反制?

《中導條約》簽署於1987年12月8日,條約雙方是美國和原蘇聯。蘇聯解體後,作為原蘇聯的“法定繼承人”,俄羅斯自然承擔起了條約的責任和義務。條約的全稱是《美蘇消除兩國中程和中短程導彈條約》。條約對所謂的“中程和中短程”導彈進行了劃分。規定500-1000公里射程的導彈為中短程,1000-5500公里射程的導彈為中程。雙方承諾:兩國不再保有,生產或試驗射程在500-5500公里的陸基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應該說,條約的簽署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雙方的壓力,也為世界和平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在“條約存續”期間,雙方共銷燬了包括核彈頭在內的2692枚導彈。但是,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以及核彈頭小型化,陸基導彈技術水平的提高,美國認為中導條約“不合時宜”,因為美國發現,條約制約了美國在此類軍事項目上的優勢地位,無法發揮美國在整體實力方面的優勢。這自然令美國“廢寢難安”。於是,《中導條約》開始生變了!

2014年,美國突然指責俄羅斯違反了《中導條約》的規定,開發或者說升級了部分陸基中短程導彈及彈頭。其實,美俄雙方都沒有“閒著”。而對於世界來說,這方面的技術確實也在進步中。所以,這就註定了《中導條約》的命運。特朗普上任美國總統後,基於戰略調整,美國掀起了瘋狂的“退群”狂潮。而特朗普的每一個退群其實都是為了確保美國的“優勢地位”。而《中導條約》顯然制約了美國,使美國無法充分發揮自己的軍工科技和整體實力的優勢。俗話說“一寸短一寸險”,相較於洲際導彈來說,中短程導彈的優勢就在於機動性和靈活性,以及它的更新換代能力,最主要的是它的“實用性”。再者,美國認為《中導條約》的侷限性已經使美國感覺到了恐慌。因為除美俄之外,其他國家的中短程陸基導彈的水平亦在提高。基於這幾點,美國必須設法退出《中導條約》。並以研發和部署更先進的陸基導彈而達到下階段的戰略目的。

"
美國在歐亞地區部署中程導彈已勢在必行,俄羅斯將如何反制?

俄羅斯已經對美國退出《中導條約》和擬在歐亞地區部署陸基中程導彈問題作出了迴應。有意思的是,俄羅斯表達出的原則有兩個,分別引用了外長拉夫羅夫和普京總統的話。這兩種表達看似有些矛盾之處,則說明俄羅斯仍然在觀望,還沒有確定最終的應對方式。《中導條約》是8月2日正式失效的。8月3日美國就宣佈將在歐洲和亞太地區部署中程導彈。為此,俄羅斯媒體引用外長拉夫羅夫的話迴應稱:“即使美國部署新的中程和中短程導彈,俄羅斯也不打算放棄原來的軍事戰略理論”。這句話的直白解讀就是“俄羅斯將不跟進!”6日,俄羅斯媒體又報道了普京的指示,普京要求俄羅斯的國防部,情報部門和軍事研發機構密切關注美國“研發和測試陸基中程導彈”的情況,研發和做出有針對性的武器和部署,確保俄羅斯的安全。普京的指示顯然擬“跟進”。到底是“跟進”還是“不跟進”,以及如何應對,必將成為俄羅斯在今後一段時間的“決策難題”,也是繞不過去的“坎”。這才是美國退出《中導條約》後給俄羅斯等大國帶來的艱難選擇。

美國在歐亞地區部署中程導彈已勢在必行,俄羅斯將如何反制?

之所以說針對美國在歐亞地區部署中程導彈是俄羅斯等大國的“艱難選擇”,源於對美國退出《中導條約》目的之判斷。如果美國僅僅是想以此將俄羅斯等大國拖入軍備競賽之中,那很好決斷!不睬它,我行我素就可以了;而如果美國僅僅是想在陸基導彈的技術及部署上佔得優勢,那也很好應對,積極研發,努力跟上美國的節奏就是了;可是,最難的判斷的是美國的“假亦真來真亦假,真亦假來假亦真”,就像當年里根的《星球大戰》那樣,說它假時,又是真的;說它真時,它又有假的成分。所以,這就給“選擇”帶來了難題。因為,如果想立於不敗之地,那就需要有超強的實力來應對。可是,與美國相比,俄羅斯恰恰在整體實力上是短板。不跟進的話,會在戰略上處於劣勢,跟進的話,會影響其他領域的發展,最主要的擔心是“被拖垮”。所以,對於美國假如在日韓等國家部署中程導彈,俄羅斯將如何應對的問題,確實是個艱難的選擇和現實的難題。

2019年註定會成為不平凡的年份,世界性博弈很可能從這一年開始進入“新常態”。因為在這一年中有著太多的世界熱點將進入“轉折點”。如何“轉”將基本能夠看清國際局勢的大概走向。當人們都將目光投在霍爾木茲海峽之時,8月5日特朗普卻突然簽署了對委內瑞拉的全面制裁令,這無疑是一計“回馬之槍”,意有在委內瑞拉“收網之意”。在伊朗問題上表面處處被動的美國,通過對伊朗的“極限施壓”,成功的迫使伊朗將戰線轉移到了霍爾木茲海峽這個“敏感區域”。而英國和伊朗的“互扣油輪”則使在伊朗核協議問題上的“鬆散聯盟”被撕開了一道口子。而特朗普對戈蘭高地地位歸屬問題的“超現實”言論,無疑是給未來深度介入中東事務埋下了伏筆。而美國退出《中導條約》,無疑有著更大的陰謀。

美國在歐亞地區部署中程導彈已勢在必行,俄羅斯將如何反制?

《中導條約》簽署於1987年12月8日,條約雙方是美國和原蘇聯。蘇聯解體後,作為原蘇聯的“法定繼承人”,俄羅斯自然承擔起了條約的責任和義務。條約的全稱是《美蘇消除兩國中程和中短程導彈條約》。條約對所謂的“中程和中短程”導彈進行了劃分。規定500-1000公里射程的導彈為中短程,1000-5500公里射程的導彈為中程。雙方承諾:兩國不再保有,生產或試驗射程在500-5500公里的陸基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應該說,條約的簽署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雙方的壓力,也為世界和平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在“條約存續”期間,雙方共銷燬了包括核彈頭在內的2692枚導彈。但是,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以及核彈頭小型化,陸基導彈技術水平的提高,美國認為中導條約“不合時宜”,因為美國發現,條約制約了美國在此類軍事項目上的優勢地位,無法發揮美國在整體實力方面的優勢。這自然令美國“廢寢難安”。於是,《中導條約》開始生變了!

2014年,美國突然指責俄羅斯違反了《中導條約》的規定,開發或者說升級了部分陸基中短程導彈及彈頭。其實,美俄雙方都沒有“閒著”。而對於世界來說,這方面的技術確實也在進步中。所以,這就註定了《中導條約》的命運。特朗普上任美國總統後,基於戰略調整,美國掀起了瘋狂的“退群”狂潮。而特朗普的每一個退群其實都是為了確保美國的“優勢地位”。而《中導條約》顯然制約了美國,使美國無法充分發揮自己的軍工科技和整體實力的優勢。俗話說“一寸短一寸險”,相較於洲際導彈來說,中短程導彈的優勢就在於機動性和靈活性,以及它的更新換代能力,最主要的是它的“實用性”。再者,美國認為《中導條約》的侷限性已經使美國感覺到了恐慌。因為除美俄之外,其他國家的中短程陸基導彈的水平亦在提高。基於這幾點,美國必須設法退出《中導條約》。並以研發和部署更先進的陸基導彈而達到下階段的戰略目的。

美國在歐亞地區部署中程導彈已勢在必行,俄羅斯將如何反制?

美國退出《中導條約》並在歐亞地區部署中程陸基導彈有哪些戰略目的呢?從明面上說,美國退出“中導條約”的戰略目的有兩個。一個是確保美國在中短程導彈領域佔有絕對領先地位。二是藉機掀起軍備競賽,拖垮俄羅斯等戰略對手。其實,美國還有第三個戰略目的,這個戰略目的比較隱晦,也比較“狠毒”。那就是藉機將“地緣政治”綁架其中。這種“綁架”有兩個方向。(一),歐洲方向。美國人看得很清楚,那就是法德等歐盟國家對美國的依存度在降低,離心率卻在增加,特別是法,德,意等老歐洲國家表現出了欲擺脫美國的強烈願望。相應的,這些國家有了靠近俄羅斯的意圖。比如法德提出的組建歐洲軍計劃以及北溪2計劃等。正因為看到了這一趨勢,美國才要通過在歐洲部署陸基導彈的方式將這些國家綁架在一起。這個道理很簡單!比如,如果美國在德國部署了中程導彈,那俄羅斯也肯定會將導彈瞄準德國,而德國民眾就會感受到來自俄羅斯的安全威脅。德國也就只好繼續仰仗美國。這就是美國的“綁架”策略,或者是“陰謀”。(二),美國在亞太地區部署中程導彈的戰略目的和在歐洲地位部署的目的大同小異。比如,美國如果在日本和韓國,或者是南亞某國部署中程導彈的話,受威脅的俄羅斯等國家肯定會採取“反制措施”。那樣的話,日本和韓國也就等於被美國的戰略目的所“綁架”。

"
美國在歐亞地區部署中程導彈已勢在必行,俄羅斯將如何反制?

俄羅斯已經對美國退出《中導條約》和擬在歐亞地區部署陸基中程導彈問題作出了迴應。有意思的是,俄羅斯表達出的原則有兩個,分別引用了外長拉夫羅夫和普京總統的話。這兩種表達看似有些矛盾之處,則說明俄羅斯仍然在觀望,還沒有確定最終的應對方式。《中導條約》是8月2日正式失效的。8月3日美國就宣佈將在歐洲和亞太地區部署中程導彈。為此,俄羅斯媒體引用外長拉夫羅夫的話迴應稱:“即使美國部署新的中程和中短程導彈,俄羅斯也不打算放棄原來的軍事戰略理論”。這句話的直白解讀就是“俄羅斯將不跟進!”6日,俄羅斯媒體又報道了普京的指示,普京要求俄羅斯的國防部,情報部門和軍事研發機構密切關注美國“研發和測試陸基中程導彈”的情況,研發和做出有針對性的武器和部署,確保俄羅斯的安全。普京的指示顯然擬“跟進”。到底是“跟進”還是“不跟進”,以及如何應對,必將成為俄羅斯在今後一段時間的“決策難題”,也是繞不過去的“坎”。這才是美國退出《中導條約》後給俄羅斯等大國帶來的艱難選擇。

美國在歐亞地區部署中程導彈已勢在必行,俄羅斯將如何反制?

之所以說針對美國在歐亞地區部署中程導彈是俄羅斯等大國的“艱難選擇”,源於對美國退出《中導條約》目的之判斷。如果美國僅僅是想以此將俄羅斯等大國拖入軍備競賽之中,那很好決斷!不睬它,我行我素就可以了;而如果美國僅僅是想在陸基導彈的技術及部署上佔得優勢,那也很好應對,積極研發,努力跟上美國的節奏就是了;可是,最難的判斷的是美國的“假亦真來真亦假,真亦假來假亦真”,就像當年里根的《星球大戰》那樣,說它假時,又是真的;說它真時,它又有假的成分。所以,這就給“選擇”帶來了難題。因為,如果想立於不敗之地,那就需要有超強的實力來應對。可是,與美國相比,俄羅斯恰恰在整體實力上是短板。不跟進的話,會在戰略上處於劣勢,跟進的話,會影響其他領域的發展,最主要的擔心是“被拖垮”。所以,對於美國假如在日韓等國家部署中程導彈,俄羅斯將如何應對的問題,確實是個艱難的選擇和現實的難題。

2019年註定會成為不平凡的年份,世界性博弈很可能從這一年開始進入“新常態”。因為在這一年中有著太多的世界熱點將進入“轉折點”。如何“轉”將基本能夠看清國際局勢的大概走向。當人們都將目光投在霍爾木茲海峽之時,8月5日特朗普卻突然簽署了對委內瑞拉的全面制裁令,這無疑是一計“回馬之槍”,意有在委內瑞拉“收網之意”。在伊朗問題上表面處處被動的美國,通過對伊朗的“極限施壓”,成功的迫使伊朗將戰線轉移到了霍爾木茲海峽這個“敏感區域”。而英國和伊朗的“互扣油輪”則使在伊朗核協議問題上的“鬆散聯盟”被撕開了一道口子。而特朗普對戈蘭高地地位歸屬問題的“超現實”言論,無疑是給未來深度介入中東事務埋下了伏筆。而美國退出《中導條約》,無疑有著更大的陰謀。

美國在歐亞地區部署中程導彈已勢在必行,俄羅斯將如何反制?

《中導條約》簽署於1987年12月8日,條約雙方是美國和原蘇聯。蘇聯解體後,作為原蘇聯的“法定繼承人”,俄羅斯自然承擔起了條約的責任和義務。條約的全稱是《美蘇消除兩國中程和中短程導彈條約》。條約對所謂的“中程和中短程”導彈進行了劃分。規定500-1000公里射程的導彈為中短程,1000-5500公里射程的導彈為中程。雙方承諾:兩國不再保有,生產或試驗射程在500-5500公里的陸基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應該說,條約的簽署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雙方的壓力,也為世界和平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在“條約存續”期間,雙方共銷燬了包括核彈頭在內的2692枚導彈。但是,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以及核彈頭小型化,陸基導彈技術水平的提高,美國認為中導條約“不合時宜”,因為美國發現,條約制約了美國在此類軍事項目上的優勢地位,無法發揮美國在整體實力方面的優勢。這自然令美國“廢寢難安”。於是,《中導條約》開始生變了!

2014年,美國突然指責俄羅斯違反了《中導條約》的規定,開發或者說升級了部分陸基中短程導彈及彈頭。其實,美俄雙方都沒有“閒著”。而對於世界來說,這方面的技術確實也在進步中。所以,這就註定了《中導條約》的命運。特朗普上任美國總統後,基於戰略調整,美國掀起了瘋狂的“退群”狂潮。而特朗普的每一個退群其實都是為了確保美國的“優勢地位”。而《中導條約》顯然制約了美國,使美國無法充分發揮自己的軍工科技和整體實力的優勢。俗話說“一寸短一寸險”,相較於洲際導彈來說,中短程導彈的優勢就在於機動性和靈活性,以及它的更新換代能力,最主要的是它的“實用性”。再者,美國認為《中導條約》的侷限性已經使美國感覺到了恐慌。因為除美俄之外,其他國家的中短程陸基導彈的水平亦在提高。基於這幾點,美國必須設法退出《中導條約》。並以研發和部署更先進的陸基導彈而達到下階段的戰略目的。

美國在歐亞地區部署中程導彈已勢在必行,俄羅斯將如何反制?

美國退出《中導條約》並在歐亞地區部署中程陸基導彈有哪些戰略目的呢?從明面上說,美國退出“中導條約”的戰略目的有兩個。一個是確保美國在中短程導彈領域佔有絕對領先地位。二是藉機掀起軍備競賽,拖垮俄羅斯等戰略對手。其實,美國還有第三個戰略目的,這個戰略目的比較隱晦,也比較“狠毒”。那就是藉機將“地緣政治”綁架其中。這種“綁架”有兩個方向。(一),歐洲方向。美國人看得很清楚,那就是法德等歐盟國家對美國的依存度在降低,離心率卻在增加,特別是法,德,意等老歐洲國家表現出了欲擺脫美國的強烈願望。相應的,這些國家有了靠近俄羅斯的意圖。比如法德提出的組建歐洲軍計劃以及北溪2計劃等。正因為看到了這一趨勢,美國才要通過在歐洲部署陸基導彈的方式將這些國家綁架在一起。這個道理很簡單!比如,如果美國在德國部署了中程導彈,那俄羅斯也肯定會將導彈瞄準德國,而德國民眾就會感受到來自俄羅斯的安全威脅。德國也就只好繼續仰仗美國。這就是美國的“綁架”策略,或者是“陰謀”。(二),美國在亞太地區部署中程導彈的戰略目的和在歐洲地位部署的目的大同小異。比如,美國如果在日本和韓國,或者是南亞某國部署中程導彈的話,受威脅的俄羅斯等國家肯定會採取“反制措施”。那樣的話,日本和韓國也就等於被美國的戰略目的所“綁架”。

美國在歐亞地區部署中程導彈已勢在必行,俄羅斯將如何反制?

至於有的網友提出來“如果美國在日韓,印度和蒙古等國家部署中程導彈後,俄羅斯將如何應對的問題”,我覺得應該有區別的分析和判斷。從地緣政治和歷史成因來說,蒙古面對著俄羅斯等兩個大國,如果蒙古同意美國部署中程導彈要求的話,對於蒙古這個內陸國家,那無疑是在自我毀滅。所以,蒙古不會同意美國的部署要求。而印度是南亞的霸主,而且又有著做超級大國的雄心壯志,它理所當然的會有自己的主見,它會發出自己的聲音。所以,印度更不可能同意美國的部署要求。至於韓國和日本兩國,甚至包括澳大利亞,它們都是美國的“小弟”。儘管它們也都能明白其中的厲害關係,但它們很可能“架不住”美國的“半誘惑,半逼迫”。另外,從價值觀陣營和歷史恩怨來說,這三個國家也本身具有同意美國部署陸基中程導彈的“基礎”。而至於俄羅斯將如何應對和反制的問題,確實是需要戰略智慧的。既要對等部署,還又不能將彼此關係搞得太僵;既要“跟進”美國的導彈和彈頭的技術水平,又要防止被美國“套牢”在軍備競賽的“惡循環”之中,避免重蹈蘇聯的覆轍。所以說,美國退出《中導條約》和在歐亞地區部署中程導彈的行為,絕不是特朗普的一時興起,而是有著“陰謀和陷進”的一套完整戰略謀劃。所以,俄羅斯等相關國家必須慎之又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