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北大荒生活的一幕一幕'

北大荒 文章 讓夢發生 不完美媽媽 回眸如煙往事 2019-09-07
"

讓我們一起傾聽親歷者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

原創:李棟 文遠竹。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杲文川,男,江蘇邳州人,1951年生於重慶,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1967年北大荒當知青,1979~1996年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工作,1996年至今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副刊部主任兼通聯部主任、副編審。

以“博”會友尋訪知青

杲文川在北京返城的北大荒知青圈中小有名氣,這得益於他的博客,同時他也是北大荒6師25團北京知青的召集人。“知道北大荒有多美嗎?”曾做過多年的記者、編輯,在他的博客中,雪屋、冰花、雪絨、晨捕、鶴問、塔頭春綠、稻穀拾金、烏蘇里江秋意濃……一幅幅讓人墜入回憶與遐思的圖片,再配上已經連載到第八篇的“回訪北大荒散記”,當年的知青現在的博友們,與他一同尋覓著失散的記憶。

杲文川的博客更新得很勤,幾乎每天都有新的文章貼上去,其中關注最多的莫過於“知青”的話題了,“話說知青”、“北大荒情”是更新最頻繁的兩個欄目。他在博客自我介紹中寫道:“從小學四年級就為全校出黑板報,從1971年開始在報端發表文章,如今在100多家媒體上發表文章、照片近7000件。現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兼任某孔子學院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資深記者、編輯。”通過博聯社的紙質傳媒搜尋到杲文川的博客地址,再通過博客上留的電子信箱,很快就找到了杲文川。

穿著一身休閒運動服,臉上露出很質樸的笑容,57歲的杲文川看上去仍然很有活力。坐在北京西單圖書大廈旁的一間咖啡屋裡,以一個博友的身份,我們聊起了知青話題。

在接受我們的採訪幾天後,杲文川的博客上更新了一篇新的文章,題為“博友接受博友的採訪”,並配以採訪後的合影詳細地記錄下此次採訪的過程。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杲文川在這篇博文的最後寫道,“當今的新聞媒體,特別願意關注和採訪所謂的成功人士 ,據說,那樣報紙才有轟動效應,才有人看。其實,知青中的社會影響特別大的只是少數人,為什麼不能關注一下更大範圍的知青群體的生活狀況和奮鬥經歷呢?”

北大荒生活的一幕一幕

"

讓我們一起傾聽親歷者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

原創:李棟 文遠竹。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杲文川,男,江蘇邳州人,1951年生於重慶,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1967年北大荒當知青,1979~1996年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工作,1996年至今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副刊部主任兼通聯部主任、副編審。

以“博”會友尋訪知青

杲文川在北京返城的北大荒知青圈中小有名氣,這得益於他的博客,同時他也是北大荒6師25團北京知青的召集人。“知道北大荒有多美嗎?”曾做過多年的記者、編輯,在他的博客中,雪屋、冰花、雪絨、晨捕、鶴問、塔頭春綠、稻穀拾金、烏蘇里江秋意濃……一幅幅讓人墜入回憶與遐思的圖片,再配上已經連載到第八篇的“回訪北大荒散記”,當年的知青現在的博友們,與他一同尋覓著失散的記憶。

杲文川的博客更新得很勤,幾乎每天都有新的文章貼上去,其中關注最多的莫過於“知青”的話題了,“話說知青”、“北大荒情”是更新最頻繁的兩個欄目。他在博客自我介紹中寫道:“從小學四年級就為全校出黑板報,從1971年開始在報端發表文章,如今在100多家媒體上發表文章、照片近7000件。現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兼任某孔子學院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資深記者、編輯。”通過博聯社的紙質傳媒搜尋到杲文川的博客地址,再通過博客上留的電子信箱,很快就找到了杲文川。

穿著一身休閒運動服,臉上露出很質樸的笑容,57歲的杲文川看上去仍然很有活力。坐在北京西單圖書大廈旁的一間咖啡屋裡,以一個博友的身份,我們聊起了知青話題。

在接受我們的採訪幾天後,杲文川的博客上更新了一篇新的文章,題為“博友接受博友的採訪”,並配以採訪後的合影詳細地記錄下此次採訪的過程。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杲文川在這篇博文的最後寫道,“當今的新聞媒體,特別願意關注和採訪所謂的成功人士 ,據說,那樣報紙才有轟動效應,才有人看。其實,知青中的社會影響特別大的只是少數人,為什麼不能關注一下更大範圍的知青群體的生活狀況和奮鬥經歷呢?”

北大荒生活的一幕一幕

知青往事:北大荒生活的一幕一幕

“大便凍成了一兩丈高的柱子”,北大荒的第一印象讓才16歲的杲文川感到既新奇又尷尬。他們去的時候正是12月,零下30多攝氏度,近一米深的雪。“上廁所時往遠處走,一蹲下誰都看不見”,廁所問題對城裡來的孩子顯得頗為重要,後來幾個年輕人自己動手圍起了一個廁所,總算解決了問題,儘管這個廁所既不擋風也不擋雪,上廁所時屁股涼颼颼的,但也算圍起了一塊文明。

知青到了農場後,被分散到各個農戶家裡,一家三四個。到了之後,先作了三個揖,然後開始吃飯,第一頓飯還不錯,坐到炕上吃酸菜豬肉餃子,吃了飯後接著下去連隊,途中,杲文川強烈要求去最艱苦的地方,於是臨時抽了北京八十中的25個男生,加上女四中的10個女生,一共35個年輕人到了十二馬架開荒隊。

“那個房子一半露出地面,一半埋在下面”,杲文川用手比劃著解釋什麼叫做“馬架”一種最原始最簡易的建築。住下來後就開始幹活,從凍實的地表裡刨沙子準備第二年基建用。取沙子是一件比較危險的活,深冬的時候,地表上凍一米多厚,用羊鎬都刨不動,只能用炮把土給炸開,這些炮都是自制的,先用鋸末在鍋裡炒,將鋸末炒糊了,當木炭用,用化肥當硝,加上硫磺,用麻布包成一個包,再用錘子打出一個眼,點著了引信就跑。有一次,杲文川點著了引信後半小時都沒炸,於是過去看,剛走到炮眼,炮就炸了,炸起來的石塊從天上落下來,砸到地上“啪啪”地響,杲文川說,曾經有人就是這樣被炸傷過。

第二年開春前,雪大到早上出來開不了門,只能從窗子爬出去,然後用鍬把門挖開,而公路上用推土機推到兩邊的雪都有房子那麼高。開春了,所有雪化掉後,底下還是一個冰凍的殼,一片沼澤,一片爛泥,一腳踩下去就陷進去了,要穿一種叫“元寶鞋”的鞋子才能出門,擔心說不明白那雙唯一的鞋的樣子,杲文川乾脆拿起筆在紙上畫起“元寶鞋”;還有在剛化凍的稀泥裡割草,夏天去磚廠蹭活拉磚蓋房子,這樣的生活細節,在杲文川的記憶裡,總是刻畫得十分清楚。在一個叫做建三江七星農場的地方,杲文川一直待到了27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