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看保險:保險和方言

保險 汪涵 語言 黃明明 未來網新聞 2017-05-09

□黃明明

兩年前汪涵花費近500萬元發起方言調查“響應”計劃,計劃對湖南各地方言進行蒐集研究,用聲像方式保存方言資料,進行數據庫整理後捐獻給博物館,作為永久的人文類史料保存起來。近日,此事又引起了各界廣泛關注和熱議。

支持汪涵的人不少。他們認為,需要越來越多“汪涵式”的人加入到方言保護的隊伍中來,一起聆聽跨越千年的美麗鄉音,一起將民族文化傳承下去,為我們的子孫後代留下這動人的聲音和寶貴的財富。反對汪涵的人也挺多。他們認為,“保護方言”的呼聲獲得了廣泛的共鳴,一些共鳴之聲,比如“將方言納入學校教育”“要讓孩子們學會說方言”……則已走上了“推廣方言”的歧路。還有人保持中立,認為魚與熊掌可以兼得。他們認為,普通話和說方言並不矛盾,我們一方面要大力推廣普通話,一方面又要科學保護方言。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遭遇方言。在大學時,就已經遭遇到全國各地形形色色的方言。有時候看到幾個異地同學在一起說得眉飛色舞,旁聽半天,竟然不知所云。工作成家後,逢年過節之時,攜帶妻兒回到老家,就進入了方言鄉音的大海之中。就算平時說慣了普通話,也能和父老鄉親們拉幾句方言家常。這是一種親切,也是一種牽掛。“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說的也就是這種鄉音和鄉愁。

在工作中,和各地的人們打交道,也往往會遭遇方言的“困擾”。據已故知名語言學家周有光講,我國的56個民族共有80多種彼此不能通話的語言,分別屬於漢藏語系、阿爾泰語系、南島語系、南亞語系、印歐語系。不同民族之間交談固然不通,但同一種語言也不一定秒懂。因為不僅各省之間的方言有差異,城市之間的方言差別,也不小。因此,對於經常各地出差的人來說,雖然對某地方言略懂一二,但換一個地方,仍然不免一頭霧水。有一次,我和某省的保險公司工作人員去該公司一家縣級機構採訪,面對當地工作人員的濃重口音,我們面面相覷,難以明白,只好請人來翻譯。中國語言的博大精深一至於此。

方言需不需要保留,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爭執起來,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各有各的說辭,恐怕雙方爭論一天半日,面紅耳赤,互相不服氣,也不會得出什麼結果。是非對錯,姑且由他,那麼我們要問的是,方言對於保險業有什麼作用嗎?

保險業要紮根基層,深入民心,懂方言,會方言,是必不可少的技能。很多保險公司業務範圍遍佈全國,但是他們的分支機構服務一方。在一個地方上,不僅有普通話較好的城市居民,也有講方言的農村人。一則,開展保險業務的時候,需要能夠完全聽懂城鄉方言中所表達的需求和意思,這樣才能夠更好地開展保險業務,二則,如果能用流利的方言和他們進行交流,不僅能夠迅速拉近雙方距離,使用方言明白的介紹保險事項,對於業務促成,有極大裨益。

當然了,方言固然重要,作為一名現代保險人來說,修煉好普通話更為重要。懂方言是為了更好的促成業務,而說好普通話是為了更好的交流業務經驗,提升業務能力。在城鎮化快速發展的今天,各地人才聚集、交流頻繁的當下,只有普通話能夠作為通用的交流工具,增強眾人之間的協同發展能力。試想一下,在一個行業的全國交流平臺上,倘若大家都以各地的方言來介紹經驗,又有誰能聽懂?對於他人,又有何增益?

這就如汪涵所言,普通話讓你走得更遠。對於基層保險人來說,普通話和方言,正是魚與熊掌,必須兼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