險資舉牌正暗流湧動!保險巨頭接連出手,年內這些上市公司被舉牌

一度在資本市場頻頻出現的“險資舉牌”,在沉寂兩年後開始有所回溫。據公開信息和保險業協會信息,自去年10月監管鼓勵險資入市以來,險資舉牌案例共計9次,多於2017年全年的7次。

不過,與上輪舉牌有所區別的是,本輪險資舉牌多集中在大型險企身上;同時,舉牌多是通過協議轉讓、參與定增等實現,極少通過二級市場競價交易買入達到舉牌;另外,資金來源不再與萬能險賬戶有關。

去年10月以來險資舉牌有所回溫

近日,中國人壽及其一致行動人國壽集團、國壽資產通過協議轉讓方式,受讓了萬達信息5.0142%的股份,由此對其持股比例達到15.0183%,成為萬達信息第一大股東。這是今年第三起險資舉牌上市公司股票。

根據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公佈的險資舉牌信息,今年的第一次,是平安資管增持華夏幸福1.7億股(佔公司總股本的5.69%),完成後中國平安持股比例由19.56%增至25.5%;第二例是國壽(集團)與國壽股份參與申萬宏源H股IPO,通過QDII賬戶以現金認購其H股股份1.73億股,持股比例達到其H股總股本的6.9052%。

險資舉牌正暗流湧動!保險巨頭接連出手,年內這些上市公司被舉牌

事實上,險資本輪舉牌有一個相對明確的起點。券商中國記者統計顯示,從2018年10月銀保監會發聲鼓勵險資投資優質上市公司“紓困”股票質押風險以來,險資舉牌呈現增多趨勢。

2018年當年共有10個險資舉牌案例,其中,2018年10月以後的就有6例,佔到了一半多。2018年10月以來至今,險資舉牌共計9次。

事實上,去年10月13日銀保監會發聲鼓勵保險機構投資優質上市公司和民營上市公司後第二天的14日晚,精達股份就公告,控股股東特華投資轉讓公司總股本的9%給華安保險。轉讓後,原本持股0.99%的華安保險,持股升至9.99%,成為精達股份第二大股東。

險資舉牌正暗流湧動!保險巨頭接連出手,年內這些上市公司被舉牌

而在2017年,根據保險業協會網站信息,一共僅有7例險資舉牌,明顯少於2016年的12個舉牌信息,更少於險資爭相舉牌的2015年。同時,在2017年的險資舉牌中,通過二級市場集中競價交易而達到舉牌線的僅1例,其餘6個均為險資參與定增、認購新股等構成舉牌的情況。

本輪有何不同

險資投資上市公司股票的並不鮮見,但只有達到一定規模才能稱得上“舉牌”。根據相關規定,保險公司舉牌上市公司股票,是指保險公司持有或者與其關聯方及一致行動人共同持有一家上市公司已發行股份的5%,以及之後每增持達到5%時,按照相關法律法規規定,在3日內通知該上市公司並予以公告的行為。

保險資金大比例地持有上市公司股票,這種方式往往涉及大量資金動向,適合對標的公司本身已具有深入的瞭解和長期且明確的投資意向的保險機構。本輪舉牌上市公司的險資,也呈現出以平安、國壽等大型險企為主的特點。而大型險企舉牌優質上市公司,還有一個考慮,是換取財報盈利的穩定性。

一家中型保險機構首席投資官分析說,可以分紅和並表的銀行股還是不錯的資產,但這類投資主要適合資金量非常大的龍頭險企,大部分中小公司無法實現並表,通過二級市場買股票是目前保險機構投資上市公司的主流方式。

多位保險投資及保險資管研究人士告訴記者,目前的確在關注優質上市公司機會,會從價值投資的角度來選擇投資標的。記者瞭解到,目前保險機構的選股策略比較一致,即關注行業龍頭、價值成長型公司股票。

同時,本輪險資舉牌所用資金也與2015年的上一輪有明顯差異,均來自於自有資金、保險資金、紓困產品所募集資金。例如國壽集團參與申萬宏源H股IPO基石投資的資金來源於保險責任準備金;平安認購華夏幸福的資金由壽險傳統賬戶認購;而國壽舉牌通威股份、萬達信息所用資金則有“國壽資產-鳳凰系列專項產品”向合格投資者所募集的資金。

舉牌資金為何再難現“萬能險”?

前幾年,安邦人壽、前海人壽等保險公司在市場通過“萬能險賬戶”上大舉買入銀行股、地產股,激進投資風格引發市場廣泛關注和熱議,“寶萬之爭”更是對中國的資本市場管理產生了重大影響。時至今日,萬能險已經基本上從舉牌險資中絕跡。

其變遷背後有著深刻的行業迴歸保障轉型邏輯,亦與保險公司經營模式變化有關。究其根本,問題不在於萬能險,而在於潛藏其後的“資產驅動負債”的激進投資經營模式。

其一,經過市場洗禮,此前激進型投資經營模式已經被絕大多數保險公司拋棄。這種模式的典型特點是在承保端通過萬能險等高收益短期理財產品獲取大量現金流,在資產端追求較高收益,債券、存款等固定收益類資產都不能滿足收益要求,要麼是收益高、期限長的另類投資,要麼是激進的權益投資。長期股權投資就成為其中一種選擇,而最好的標的就是低估值藍籌股,所以前幾年少數險資大量買進銀行股、地產股並追求參與經營管理。

一個廣為市場熟知的案例是,安邦系等激進型公司通過大賣返還快的中短期躉交萬能險實現快速規模擴張,繼而在市場上大舉買入銀行股、地產股。但這種做法會累積風險,例如假如房地產市場下跌,繼而影響到銀行信貸,保險公司將面臨巨大的投資風險。現在監管對此類股權投資管理較為嚴格,此外,自2016年底開始,監管陸續出臺多個政策引導保險姓保、迴歸保障,限制中短存續期產品規模,以附加險形式存在的萬能險亦被叫停。2017年起,以萬能險為主的中短期理財險沉寂下來,類似前幾年“寶萬之爭”的激進投資方式亦基本消失。

其二,萬能險本身亦在“蝶變”,其靈活功能而非短期理財功能正被充分挖掘。與以前規模至上的產品設計理念和5年期以下中短期產品主導市場不同,目前在售萬能險幾乎全是5年期以上,且不少是期繳年金類產品。萬能型賬戶的設計主要是為了發揮其特有投資和靈活領取等產品功能。今年1-4月,以萬能險保費為主的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同比大漲40.4%,遠高於人身險公司原保費收入16.1%的同比增幅,其中不少就是萬能型年金保險產品,而單純短期理財型的萬能險非常少見。負債端資金特性的改變也會傳導至投資端進行更加穩健的投資。

實際上,由於保險資金具有穩健投資的基本訴求,絕大多數保險公司投資以穩健為主,主要投資資金用來配置固定收益類資產,股權投資亦偏重財務投資。隨著保險轉向高質量發展、保險公司經營模式更加重質而非單純“規模之上”,相信險資不論是來源於萬能險,還是分紅險,或者傳統保險,其在資本市場的參與過程中都將發揮積極的正向作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