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丰的石頭,隨便撿來都是寶貝

在寶丰,撿石頭都能致富,你知道這石頭叫啥不?

寶丰的石頭,隨便撿來都是寶貝



文 | 李全營

編輯 | 鳳九


早期的背鍋俠“綠碧青”

豫西寶丰,自古就有物寶源豐之說。古代所說的“物寶源豐”是以當時這裡的鐵、煤、瑪瑙、陶瓷粘土等豐富而言,唯屬瑪瑙名氣最大,尤其在宋代,瑪瑙的名氣是與汝瓷相連的。

位於五大名瓷之首的汝瓷就出產在豫西寶丰清涼寺。

汝瓷,由於用當地瑪瑙入釉,燒製成的瓷器清雅素靜,溫潤古樸,平滑細膩,如同美玉,深受皇家賞識,特別是宋徽宗喜愛有加,並於宣和二年(1120年),此地被徽宗皇帝親賜縣名——“寶丰”。

從古到今,寶丰人大都沒有見過當地真正價值不菲的瑪瑙,或是見到了也不認識。

不過,一種比瑪瑙更普遍、更有價值的鋁礦石,卻遍地都是,人人盡知。

至於這種礦石在工業上有什麼用,當地人也說不清楚,甚至上世紀六十年代前連具體的名字都沒有。這種石頭顏色呈藏青色,所以,當地人稱之為“綠碧青”。

上世紀七十年代前,“綠碧青”對當地農民來說,一無是處,人見人煩。

這種不待人喜歡又極其無用的石頭隨處可見,遍地都是。河溝裡,莊稼地裡,只要你能去到的地方,都有它的存在。

最恨那些“綠碧青”的人,當數寶豐縣西部淺山區張八橋、觀音堂一帶的農民。

那裡的農民春天種地的時候,隨著拉犁的耕牛猛地用力一拉,“砰”一聲,要麼是打了犁鏵,要麼是掰了犁底,要麼犁出來較大的石頭蛋子,大都是“綠碧青”惹的禍。


寶丰的石頭,隨便撿來都是寶貝

·讓人見人恨的“綠碧青”


許多農民看到那些極其堅硬的“綠碧青”被犁出來,都恨得咬牙切齒。

這些犁出來的指甲蓋大的、雞蛋大的、拳頭大的,甚至還有臉盆大的“綠碧青”,年年耕地年年有,揀也揀不完,刨也刨不盡,越刨越著急,越揀越不見少,而且揀出來的“綠碧青”還得一蘿頭一蘿頭地挎到地頭。

所以,地頭的“綠碧青”越堆越多,成年累月,就成了“石頭垓子”,有些隨便堆在了地塊中間成為“石頭谷堆”。

於是,半山區的農民,把土地貧瘠的原因,栽給了地裡的“綠碧青”。

沒用的石頭竟然是寶貝

要說“綠碧青”一點用途都沒有,那也確實委屈了它。

上世紀六十年代前,豫西山區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基本上都是靠自己的雙手來實現,在寶丰農村,穿衣要靠婦女手工紡花織布。

從棉花到織成布匹有一個細緻繁雜的過程,紡線、拐線、漿線、晾乾、漿布、染布……中間需要十幾道程序。

要使布匹恢復平整光滑,需要兩種工具,就是人們早已淡忘的棒槌和錘布石。

那時,豫西山區每家每戶院中都會將一塊百兒八十斤甚或一、二百斤重的光滑圓潤的“綠碧青”放在陰涼的牆根處,當錘布石。

七十年代中期,農業學大寨進入高潮,全國各地開展治山治水。

詩人郭小川在《人民日報》上發表關於輝縣拍石頭公社的一首詩中說:“如果將拍石頭公社的石頭拍成饃,保管讓全世界人民吃一輩子!”當時我想,如果將家鄉的“綠碧青”拍成饃,保管全縣人民永不捱餓。

要讓千年石頭變成饃,打死你都不會相信,不過,有些事情還真難說。

七十年代後期,情況慢慢發生了變化。社辦企業興起,縣裡、公社辦起了鋁廠,“綠碧青”搖身一變,變成了鋁礦石,這下,煩人的“綠碧青”才逐漸招人喜歡,它真的像變魔術一樣,變回了雪白的大饅頭。


寶丰的石頭,隨便撿來都是寶貝



說起鋁廠,不是提煉金屬鋁,而是對鋁礦石進行粗加工。

當時,地方鋁廠就是選一塊地勢有一定落差的山坡,建一座或幾座土爐子,對收來的鋁礦石進行煅燒,將原來人見人煩的“綠碧青”變成一噸價值幾十元的鋁礦石熟料。

這下,莊稼地裡的“綠碧青”才有了每噸五到七元的初步價值,其實,這幾元錢只不過是“綠碧青”的運輸成本。

經過煅燒的鋁礦石熟料

到了八十年代,農村土地承包到戶,農民家家都有自己的責任田,大家都到自己的責任田裡種莊稼去了,社辦企業慢慢辦不下去了,這時,田間地頭的“綠碧青”又讓當地人煩惱不已。

但卻有外地的精明人開著四輪拖拉機奔忙在山間村頭,拉“綠碧青”,不知是做什麼用。反正這種石頭多得是,隨便拉,沒人管也沒人問。

有些人還想讓人家把自家地裡的石頭趕快拉走,甚至還會上前套近乎說:“拉‘綠碧青’呀,去我家地裡拉吧,那裡的石頭又大又多,要不我幫你裝車?”

可當地的農民也並不都是傻子,他們與司機套起了近乎:你們拉這“綠碧青”幹什麼呀?送到哪裡去呀?一車能掙多少錢?呵,你們能買拖拉機,我也要買。


寶丰的石頭,隨便撿來都是寶貝

·堆放在農家門前的鋁礦石


於是,求親戚、靠朋友,東拼西借,買不起新的買舊的,拖拉機到手了。

隨便到地裡撿一車“綠碧青”,幾十元鈔票就到手了。原來掙錢這麼容易,一傳十、十傳百,豫西農民家家戶戶買了拖拉機,拉起了“綠碧青”,做起了無本生意。

當成千上萬的農民南下務工的時候,習慣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豫西農民,不願也不必為謀生而“隨軍”南下,他們憑藉遍地的“綠碧青”可以自由自在地躺在自家的炕頭上,過上豐衣足食的幸福生活。

撿石頭撿來名牌大學生

幾年、十幾年功夫,曾經隨處可見的“綠碧青”,在不知不覺中被外人撿拾一空。

豫西農民逐漸意識到“綠碧青”是無價之寶,也成了人們公認的鋁礦石,可要獲得這些鋁礦石已經不那麼容易了。

於是,豫西農民又無奈地回到自己的責任田裡了。


寶丰的石頭,隨便撿來都是寶貝

·撿拾“綠碧青”的農民



但也有不少人家還不斷從土裡撿石頭,尤其是有學生的家庭。

他們只需要去自家責任田裡幹上一天,就可以撿來學生一個星期的生活費,幹一月,他們可以賺回一家幾個學生一學期的生活費,他們成年累月地幹,更是會撿來名牌大學生,撿來研究生甚至博士生。

寶丰,這個豫西小縣,近年來出了不少清華、北大的學生。

當人們談論起這些學生的時候,會說:“咦!前年考上清華的學生是觀音堂的,人家父母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去年上清華的學生是張八橋的,聽說人家父母靠撿石頭培養了三個名牌大學生,大的還考上了國家公務員;今年走的是前營的,越是山區、越貧窮的地方越出人才。”

其實,他們哪裡知道,那裡的人們才不窮呢,他們靠天時、靠地利、靠勤勞、靠智慧,除了供應學生的人家,哪個家庭沒有十萬、八萬的存款?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幾十年來,與“綠碧青”打一輩子交道的這一代農民,已經變成了白髮垂髫的老翁。

隨著科技的發展,當豫西的子孫成為科學家的時候,這裡的資源將留給他們去開採。

他們不用跑到山溝裡去勘探,也不用到戈壁灘去尋找,就在自家的宅基地下,就在自家的責任田裡,就在那一片青草旁,就在父母栽種的果樹下。


寶丰的石頭,隨便撿來都是寶貝

·他們將原先的荒山禿嶺逐漸變成綠水青山



寶丰的石頭,隨便撿來都是寶貝

·在無窮寶藏的地上種下核桃樹,保護這些寶藏


輕輕一抓,就能抓到稀有元素,隨便一捧,就能捧回研究樣品,經過提煉加工,就能開發出比“芯片”更具價值的新產品,到那時,父輩留下的綠水青山,將成為養育他們的金山銀山。

謹以此篇獻給走過改革開放四十年,辛勤耕耘在豫西山區的兄弟姐妹們!

作者簡介

李全營,男,漢族,1964年7月生。畢業於河南師範大學,中學高級教師,縣教育督學。目前就職於寶豐縣教體局。


豫記版權作品,轉載請關注“豫記”微信公眾號,後臺回覆“轉載”。投稿請發送郵件至 [email protected]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