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地系列專訪:從“老大難”到“李子壩模式”

白水江 大熊貓 基金 林業 桃花源基金會 2017-06-09

李子壩是典型的協議保護地,自從2009年簽署協議以來,已經形成了日常巡護制度、資源管理制度和保護地村規民約,社區組織能力和領導力明顯上升,實現了“老大難”的華麗轉身。

保護地系列專訪:從“老大難”到“李子壩模式”

田犎

桃花源生態保護基金會副總裁。畢業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曾做過飛機設計師、紀錄片導演,現負責桃花源基金會科學指導及保護地項目執行。田犎2004年進入保護領域,長期致力於推動協議保護在中國和亞洲區域的發展,具有豐富的保護項目設計和管理經驗。

一、協議保護有什麼不一樣?

Q:啥叫協議保護地?

A:協議保護地是公益保護地的一種類型。“協議保護”(conservation aggrement)是建立社區保護的一種方法,這個方法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以社區為主體,一個是交換,用生態補償來換取社區合作,這種補償往往是引導社區找到更好的經濟發展路徑。

協議保護在不同機構、不同國家發展出不同的形態,在不同環境下,會強調不同的點。我下面會主要以李子壩協議保護地為例來看看具體是如何操作的。

二、“老大難”李子壩的轉型之路

Q:李子壩是哪裡呀?

A:李子壩是四川甘肅交界處的一個村,整個村都在甘肅白水江自然保護區內,是大熊貓棲息地,也是四川青川縣的水源地。李子壩有9個社,約800人,經濟支柱是茶業產業。

這個村一直是白水江保護區管理工作的一個“老大難”:一是村裡各種人為干擾多,比如砍伐、燒炭、割漆、挖藥、打獵等等;二是與鄰村存在資源矛盾和衝突;三是雖然行政上屬於甘肅,但主山高聳,導致李子壩和甘肅白水江保護區保護站相距160多公里,行政管理和保護區管理都鞭長莫及

保護區管理難,有意尋找新的保護方式;當地社區也發現環境破壞影響了他們的茶葉品質,社區內部也產生了保護的願望。內外因共同推動,李子壩就找到了我們。

保護地系列專訪:從“老大難”到“李子壩模式”

△李子壩所在的白水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功能區劃圖

三、李子壩協議保護地是如何誕生的?

Q:我們是怎麼做這個保護地的?

A:保護區、李子壩村、NGO三方願意用協議保護的方式開展合作,這是所有工作的前提。

保護區授權李子壩管理和保護這個區域,並承諾李子壩進行若干發展項目,NGO提供技術和資金支持。具體到我們NGO的工作,前後持續了兩年:

①2008年開始,項目選點,看李子壩是否具備重要的保護價值,看未來的擴展和可持續性;

②李子壩聯合社區提出最初的項目建議

可行性評估,確認保護對象、內外部威脅,社區的保護意識、治理能力等;

社區動員,對保護和發展達成共識,同意使用協議保護;

⑤2008年完成了項目設計和協議協商,處理好了當地精英與普通民眾間的意見分歧,完成了社區內部公示;

⑥2009年,正式簽署協議

我們還邀請了蘭州大學作為第三方進行評估,保證保護行動的效果。李子壩項目,第一期項目兩年,第二期項目兩年。此後國家公益林補償項目資金進入,NGO資金、公益林補償資金、合作社收益,共同組成社區基金繼續支持社區保護的開展。

Q:保護行動又是如何設計出來的呢?

A:保護行動的設計邏輯有三個重點。一是可行性分析要做的清楚明白;二是調查過程要是參與式的,保護區、社區、NGO、外部專家一起想辦法,出主意;三是要綜合考慮,平衡社區內外部各方的訴求、意願、能力,將保護地設計成具有可持續性的長期發展項目。

保護地系列專訪:從“老大難”到“李子壩模式”

△李子壩資源分佈利用威脅草圖

Q:前面說到用生態補償來換取社區合作,那麼我們在李子壩是如何做的?

A:生態補償方面,我們有發放保護獎金、建立社區基金、成立茶業合作社、提供電炒茶機補貼、引入節柴灶等一系列措施;

社區合作方面,在我們的推動下,村裡制定了巡護計劃、資源管理制度和村規民約,巡護隊會進行巡護,家家戶戶也都遵守制度。

同時,我們分別從社會經濟和生物多樣性兩個角度嚴格進行保護成效監測評估。

保護地系列專訪:從“老大難”到“李子壩模式”

△進山挖藥的人被村民攔住

三、李子壩模式的推廣

Q:從2009年簽署協議後,李子壩摘掉“老大難”的帽子了嗎?

A:我們可以談一些細節:通過監測可知,大熊貓痕跡點在更多地方出現,並且越來越靠近社區,說明大熊貓棲息地擴大了;薪柴得以節約,戶均消耗從4500公斤降到2500公斤;文縣疣螈的棲息地得到保存。更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社區主動提出要做水的保護,實行了包括成立河流保護小組在內的一系列措施,社區領導力的成長讓我們很受鼓舞。

目前,李子壩的保護模式已經在白水江保護區70個村推廣開來了

李子壩協議保護地案例的經驗:

1.社區保護地必須以社區為主體

2.社區動員達成共識,利益捆綁

3.社區組織、領導力的成長

4.外部干預推動內部的變化

5.保護設計的邏輯:保護對象-威脅-社區的行動-成效評估

6.基於社區意識、能力設定恰當目標

7.保護地與保護項目的區別

下期預告:

下期專訪對象,是廣西生物多樣性研究和保護協會(美境自然)的創始人張穎溢,他將給大家介紹渠楠白頭葉猴自然保護小區。

保護地系列專訪:從“老大難”到“李子壩模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