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凌雲創富故事:昔日“窮山溝”,今朝“幸福窩!”'

"

曾經“地無三尺平、人無三文錢、戶無隔糧”的凌雲縣泗城鎮上蒙村,奮力攻堅二十多年,發揚“壯志凌雲、永不言棄,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凌雲扶貧精神,朝著鄉風文明、生活富裕大變身。

"

曾經“地無三尺平、人無三文錢、戶無隔糧”的凌雲縣泗城鎮上蒙村,奮力攻堅二十多年,發揚“壯志凌雲、永不言棄,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凌雲扶貧精神,朝著鄉風文明、生活富裕大變身。

百色凌雲創富故事:昔日“窮山溝”,今朝“幸福窩!”

當地80年代初以前出生的人都記憶猶新,玉米還未長熟,就掰回家煮玉米棒充飢。稻穀還未長熟,就收割回來,用大鍋炒幹,舂米果腹。一年四季不買一粒肉,靠一頭幾十斤重的“年豬”充當全家一年的肉食和食用油,有的甚至幾年不殺一頭“年豬”。扛著木柴或草藥徒步10多公里到縣城,才能換得買鹽錢。這樣的生活何其艱難。這就是處於邊遠山區、國定貧困縣裡的一個小山村——上蒙村。該村位於泗城鎮西南部,居住著壯、漢兩個民族共1626人,人均耕地只有0.4畝。“2017年,上蒙村實現了整村脫貧出列,告別了多年來的絕對貧困。”該村委會主任陸紹傑介紹。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二十多年的艱苦奮鬥,砥礪前行,上蒙村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曾經“地無三尺平、人無三文錢、戶無隔糧”的凌雲縣泗城鎮上蒙村,奮力攻堅二十多年,發揚“壯志凌雲、永不言棄,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凌雲扶貧精神,朝著鄉風文明、生活富裕大變身。

百色凌雲創富故事:昔日“窮山溝”,今朝“幸福窩!”

當地80年代初以前出生的人都記憶猶新,玉米還未長熟,就掰回家煮玉米棒充飢。稻穀還未長熟,就收割回來,用大鍋炒幹,舂米果腹。一年四季不買一粒肉,靠一頭幾十斤重的“年豬”充當全家一年的肉食和食用油,有的甚至幾年不殺一頭“年豬”。扛著木柴或草藥徒步10多公里到縣城,才能換得買鹽錢。這樣的生活何其艱難。這就是處於邊遠山區、國定貧困縣裡的一個小山村——上蒙村。該村位於泗城鎮西南部,居住著壯、漢兩個民族共1626人,人均耕地只有0.4畝。“2017年,上蒙村實現了整村脫貧出列,告別了多年來的絕對貧困。”該村委會主任陸紹傑介紹。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二十多年的艱苦奮鬥,砥礪前行,上蒙村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百色凌雲創富故事:昔日“窮山溝”,今朝“幸福窩!”

當年該村巖坳、那景、巴利、偉龍幾個屯的居民,住在山上。天剛矇矇亮,就成群結隊,打包一份午飯,走彎彎曲曲的泥山路到山下的田地裡幹活,天黑以後才開始成群結隊向山上趕。那景屯有該村唯一的一臺榨油機,附近村屯的群眾從油茶山上摘了生油茶果,肩挑馬馱運回家晒乾,然後又肩挑馬馱到那景屯榨油,榨完油又全部搬回家。如今這四個屯全部都通了硬化路,那景屯還在2013年自發進行了整體搬遷,搬到了山下平地,離耕作區更近。26戶群眾集中居住成一片,統一規劃,水電路全部配齊,磚混結構小洋樓整整齊齊排列在一起,還對立面進行了統一改造。

"

曾經“地無三尺平、人無三文錢、戶無隔糧”的凌雲縣泗城鎮上蒙村,奮力攻堅二十多年,發揚“壯志凌雲、永不言棄,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凌雲扶貧精神,朝著鄉風文明、生活富裕大變身。

百色凌雲創富故事:昔日“窮山溝”,今朝“幸福窩!”

當地80年代初以前出生的人都記憶猶新,玉米還未長熟,就掰回家煮玉米棒充飢。稻穀還未長熟,就收割回來,用大鍋炒幹,舂米果腹。一年四季不買一粒肉,靠一頭幾十斤重的“年豬”充當全家一年的肉食和食用油,有的甚至幾年不殺一頭“年豬”。扛著木柴或草藥徒步10多公里到縣城,才能換得買鹽錢。這樣的生活何其艱難。這就是處於邊遠山區、國定貧困縣裡的一個小山村——上蒙村。該村位於泗城鎮西南部,居住著壯、漢兩個民族共1626人,人均耕地只有0.4畝。“2017年,上蒙村實現了整村脫貧出列,告別了多年來的絕對貧困。”該村委會主任陸紹傑介紹。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二十多年的艱苦奮鬥,砥礪前行,上蒙村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百色凌雲創富故事:昔日“窮山溝”,今朝“幸福窩!”

當年該村巖坳、那景、巴利、偉龍幾個屯的居民,住在山上。天剛矇矇亮,就成群結隊,打包一份午飯,走彎彎曲曲的泥山路到山下的田地裡幹活,天黑以後才開始成群結隊向山上趕。那景屯有該村唯一的一臺榨油機,附近村屯的群眾從油茶山上摘了生油茶果,肩挑馬馱運回家晒乾,然後又肩挑馬馱到那景屯榨油,榨完油又全部搬回家。如今這四個屯全部都通了硬化路,那景屯還在2013年自發進行了整體搬遷,搬到了山下平地,離耕作區更近。26戶群眾集中居住成一片,統一規劃,水電路全部配齊,磚混結構小洋樓整整齊齊排列在一起,還對立面進行了統一改造。

百色凌雲創富故事:昔日“窮山溝”,今朝“幸福窩!”

現在上蒙村通村道路、20戶以上的自然屯道路全部進行了水泥硬化,有能力發展生產的地方都通了生產路。二級路也正在如火如荼建設當中,預計今年底可以通車。該村充分利用距離縣城近,交通便利,一條小河穿村而過的優勢,大力發展蔬菜種植。在自治區黨委組織部大力支持下,該村建立了一個54畝的蔬菜大棚,還帶動了全村200多戶群眾種植蔬菜到縣城銷售,蔬菜種植成了當地群眾重要的收入來源。

"

曾經“地無三尺平、人無三文錢、戶無隔糧”的凌雲縣泗城鎮上蒙村,奮力攻堅二十多年,發揚“壯志凌雲、永不言棄,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凌雲扶貧精神,朝著鄉風文明、生活富裕大變身。

百色凌雲創富故事:昔日“窮山溝”,今朝“幸福窩!”

當地80年代初以前出生的人都記憶猶新,玉米還未長熟,就掰回家煮玉米棒充飢。稻穀還未長熟,就收割回來,用大鍋炒幹,舂米果腹。一年四季不買一粒肉,靠一頭幾十斤重的“年豬”充當全家一年的肉食和食用油,有的甚至幾年不殺一頭“年豬”。扛著木柴或草藥徒步10多公里到縣城,才能換得買鹽錢。這樣的生活何其艱難。這就是處於邊遠山區、國定貧困縣裡的一個小山村——上蒙村。該村位於泗城鎮西南部,居住著壯、漢兩個民族共1626人,人均耕地只有0.4畝。“2017年,上蒙村實現了整村脫貧出列,告別了多年來的絕對貧困。”該村委會主任陸紹傑介紹。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二十多年的艱苦奮鬥,砥礪前行,上蒙村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百色凌雲創富故事:昔日“窮山溝”,今朝“幸福窩!”

當年該村巖坳、那景、巴利、偉龍幾個屯的居民,住在山上。天剛矇矇亮,就成群結隊,打包一份午飯,走彎彎曲曲的泥山路到山下的田地裡幹活,天黑以後才開始成群結隊向山上趕。那景屯有該村唯一的一臺榨油機,附近村屯的群眾從油茶山上摘了生油茶果,肩挑馬馱運回家晒乾,然後又肩挑馬馱到那景屯榨油,榨完油又全部搬回家。如今這四個屯全部都通了硬化路,那景屯還在2013年自發進行了整體搬遷,搬到了山下平地,離耕作區更近。26戶群眾集中居住成一片,統一規劃,水電路全部配齊,磚混結構小洋樓整整齊齊排列在一起,還對立面進行了統一改造。

百色凌雲創富故事:昔日“窮山溝”,今朝“幸福窩!”

現在上蒙村通村道路、20戶以上的自然屯道路全部進行了水泥硬化,有能力發展生產的地方都通了生產路。二級路也正在如火如荼建設當中,預計今年底可以通車。該村充分利用距離縣城近,交通便利,一條小河穿村而過的優勢,大力發展蔬菜種植。在自治區黨委組織部大力支持下,該村建立了一個54畝的蔬菜大棚,還帶動了全村200多戶群眾種植蔬菜到縣城銷售,蔬菜種植成了當地群眾重要的收入來源。

百色凌雲創富故事:昔日“窮山溝”,今朝“幸福窩!”

“十三五”以來,自治區黨委組織部高度重視脫貧攻堅工作,到凌雲、到上蒙村實地考察調研,走訪、慰問貧困戶,統籌協調解決資金、項目等問題。先後派出路豔、楊洋兩名區組部優秀幹部駐村任第一書記。第一書記為村“兩委”班子注入了新的活力,增加了黨員群眾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政策宣傳、基層黨組織建設、精準扶貧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激發群眾自主脫貧的內生動力上花了大力氣、下了大功夫,脫貧攻堅工作卓有成效。2018年,上蒙村黨組織被評定為自治區“四星級基層黨組織”。

"

曾經“地無三尺平、人無三文錢、戶無隔糧”的凌雲縣泗城鎮上蒙村,奮力攻堅二十多年,發揚“壯志凌雲、永不言棄,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凌雲扶貧精神,朝著鄉風文明、生活富裕大變身。

百色凌雲創富故事:昔日“窮山溝”,今朝“幸福窩!”

當地80年代初以前出生的人都記憶猶新,玉米還未長熟,就掰回家煮玉米棒充飢。稻穀還未長熟,就收割回來,用大鍋炒幹,舂米果腹。一年四季不買一粒肉,靠一頭幾十斤重的“年豬”充當全家一年的肉食和食用油,有的甚至幾年不殺一頭“年豬”。扛著木柴或草藥徒步10多公里到縣城,才能換得買鹽錢。這樣的生活何其艱難。這就是處於邊遠山區、國定貧困縣裡的一個小山村——上蒙村。該村位於泗城鎮西南部,居住著壯、漢兩個民族共1626人,人均耕地只有0.4畝。“2017年,上蒙村實現了整村脫貧出列,告別了多年來的絕對貧困。”該村委會主任陸紹傑介紹。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二十多年的艱苦奮鬥,砥礪前行,上蒙村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百色凌雲創富故事:昔日“窮山溝”,今朝“幸福窩!”

當年該村巖坳、那景、巴利、偉龍幾個屯的居民,住在山上。天剛矇矇亮,就成群結隊,打包一份午飯,走彎彎曲曲的泥山路到山下的田地裡幹活,天黑以後才開始成群結隊向山上趕。那景屯有該村唯一的一臺榨油機,附近村屯的群眾從油茶山上摘了生油茶果,肩挑馬馱運回家晒乾,然後又肩挑馬馱到那景屯榨油,榨完油又全部搬回家。如今這四個屯全部都通了硬化路,那景屯還在2013年自發進行了整體搬遷,搬到了山下平地,離耕作區更近。26戶群眾集中居住成一片,統一規劃,水電路全部配齊,磚混結構小洋樓整整齊齊排列在一起,還對立面進行了統一改造。

百色凌雲創富故事:昔日“窮山溝”,今朝“幸福窩!”

現在上蒙村通村道路、20戶以上的自然屯道路全部進行了水泥硬化,有能力發展生產的地方都通了生產路。二級路也正在如火如荼建設當中,預計今年底可以通車。該村充分利用距離縣城近,交通便利,一條小河穿村而過的優勢,大力發展蔬菜種植。在自治區黨委組織部大力支持下,該村建立了一個54畝的蔬菜大棚,還帶動了全村200多戶群眾種植蔬菜到縣城銷售,蔬菜種植成了當地群眾重要的收入來源。

百色凌雲創富故事:昔日“窮山溝”,今朝“幸福窩!”

“十三五”以來,自治區黨委組織部高度重視脫貧攻堅工作,到凌雲、到上蒙村實地考察調研,走訪、慰問貧困戶,統籌協調解決資金、項目等問題。先後派出路豔、楊洋兩名區組部優秀幹部駐村任第一書記。第一書記為村“兩委”班子注入了新的活力,增加了黨員群眾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政策宣傳、基層黨組織建設、精準扶貧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激發群眾自主脫貧的內生動力上花了大力氣、下了大功夫,脫貧攻堅工作卓有成效。2018年,上蒙村黨組織被評定為自治區“四星級基層黨組織”。

百色凌雲創富故事:昔日“窮山溝”,今朝“幸福窩!”

走進上蒙村村部,五星紅旗迎風飄揚。辦公樓、便民候車亭、籃球場、戲臺、健身器材、兒童活動家園、村部公共廚房等基礎設施,配套齊全。電商之家、婦女兒童之家、扶貧“愛心超市”、衛生室、會議室(黨員活動室)、農家書屋等功能室一應俱全。

"

曾經“地無三尺平、人無三文錢、戶無隔糧”的凌雲縣泗城鎮上蒙村,奮力攻堅二十多年,發揚“壯志凌雲、永不言棄,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凌雲扶貧精神,朝著鄉風文明、生活富裕大變身。

百色凌雲創富故事:昔日“窮山溝”,今朝“幸福窩!”

當地80年代初以前出生的人都記憶猶新,玉米還未長熟,就掰回家煮玉米棒充飢。稻穀還未長熟,就收割回來,用大鍋炒幹,舂米果腹。一年四季不買一粒肉,靠一頭幾十斤重的“年豬”充當全家一年的肉食和食用油,有的甚至幾年不殺一頭“年豬”。扛著木柴或草藥徒步10多公里到縣城,才能換得買鹽錢。這樣的生活何其艱難。這就是處於邊遠山區、國定貧困縣裡的一個小山村——上蒙村。該村位於泗城鎮西南部,居住著壯、漢兩個民族共1626人,人均耕地只有0.4畝。“2017年,上蒙村實現了整村脫貧出列,告別了多年來的絕對貧困。”該村委會主任陸紹傑介紹。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二十多年的艱苦奮鬥,砥礪前行,上蒙村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百色凌雲創富故事:昔日“窮山溝”,今朝“幸福窩!”

當年該村巖坳、那景、巴利、偉龍幾個屯的居民,住在山上。天剛矇矇亮,就成群結隊,打包一份午飯,走彎彎曲曲的泥山路到山下的田地裡幹活,天黑以後才開始成群結隊向山上趕。那景屯有該村唯一的一臺榨油機,附近村屯的群眾從油茶山上摘了生油茶果,肩挑馬馱運回家晒乾,然後又肩挑馬馱到那景屯榨油,榨完油又全部搬回家。如今這四個屯全部都通了硬化路,那景屯還在2013年自發進行了整體搬遷,搬到了山下平地,離耕作區更近。26戶群眾集中居住成一片,統一規劃,水電路全部配齊,磚混結構小洋樓整整齊齊排列在一起,還對立面進行了統一改造。

百色凌雲創富故事:昔日“窮山溝”,今朝“幸福窩!”

現在上蒙村通村道路、20戶以上的自然屯道路全部進行了水泥硬化,有能力發展生產的地方都通了生產路。二級路也正在如火如荼建設當中,預計今年底可以通車。該村充分利用距離縣城近,交通便利,一條小河穿村而過的優勢,大力發展蔬菜種植。在自治區黨委組織部大力支持下,該村建立了一個54畝的蔬菜大棚,還帶動了全村200多戶群眾種植蔬菜到縣城銷售,蔬菜種植成了當地群眾重要的收入來源。

百色凌雲創富故事:昔日“窮山溝”,今朝“幸福窩!”

“十三五”以來,自治區黨委組織部高度重視脫貧攻堅工作,到凌雲、到上蒙村實地考察調研,走訪、慰問貧困戶,統籌協調解決資金、項目等問題。先後派出路豔、楊洋兩名區組部優秀幹部駐村任第一書記。第一書記為村“兩委”班子注入了新的活力,增加了黨員群眾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政策宣傳、基層黨組織建設、精準扶貧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激發群眾自主脫貧的內生動力上花了大力氣、下了大功夫,脫貧攻堅工作卓有成效。2018年,上蒙村黨組織被評定為自治區“四星級基層黨組織”。

百色凌雲創富故事:昔日“窮山溝”,今朝“幸福窩!”

走進上蒙村村部,五星紅旗迎風飄揚。辦公樓、便民候車亭、籃球場、戲臺、健身器材、兒童活動家園、村部公共廚房等基礎設施,配套齊全。電商之家、婦女兒童之家、扶貧“愛心超市”、衛生室、會議室(黨員活動室)、農家書屋等功能室一應俱全。

百色凌雲創富故事:昔日“窮山溝”,今朝“幸福窩!”

上蒙村在2018年被授予百色市“文明村鎮”、百色市“鄉風文明紅旗村”等稱號。該村昔日的貧困戶陸文球,通過勤勞的雙手擺脫貧困,帶動群眾脫貧致富,在凌雲開展的“最愛國、最守法、最勤勞、最誠信、最友善”的“五最”農民評選中被評選為凌雲縣“五最”新型農民。

"

曾經“地無三尺平、人無三文錢、戶無隔糧”的凌雲縣泗城鎮上蒙村,奮力攻堅二十多年,發揚“壯志凌雲、永不言棄,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凌雲扶貧精神,朝著鄉風文明、生活富裕大變身。

百色凌雲創富故事:昔日“窮山溝”,今朝“幸福窩!”

當地80年代初以前出生的人都記憶猶新,玉米還未長熟,就掰回家煮玉米棒充飢。稻穀還未長熟,就收割回來,用大鍋炒幹,舂米果腹。一年四季不買一粒肉,靠一頭幾十斤重的“年豬”充當全家一年的肉食和食用油,有的甚至幾年不殺一頭“年豬”。扛著木柴或草藥徒步10多公里到縣城,才能換得買鹽錢。這樣的生活何其艱難。這就是處於邊遠山區、國定貧困縣裡的一個小山村——上蒙村。該村位於泗城鎮西南部,居住著壯、漢兩個民族共1626人,人均耕地只有0.4畝。“2017年,上蒙村實現了整村脫貧出列,告別了多年來的絕對貧困。”該村委會主任陸紹傑介紹。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二十多年的艱苦奮鬥,砥礪前行,上蒙村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百色凌雲創富故事:昔日“窮山溝”,今朝“幸福窩!”

當年該村巖坳、那景、巴利、偉龍幾個屯的居民,住在山上。天剛矇矇亮,就成群結隊,打包一份午飯,走彎彎曲曲的泥山路到山下的田地裡幹活,天黑以後才開始成群結隊向山上趕。那景屯有該村唯一的一臺榨油機,附近村屯的群眾從油茶山上摘了生油茶果,肩挑馬馱運回家晒乾,然後又肩挑馬馱到那景屯榨油,榨完油又全部搬回家。如今這四個屯全部都通了硬化路,那景屯還在2013年自發進行了整體搬遷,搬到了山下平地,離耕作區更近。26戶群眾集中居住成一片,統一規劃,水電路全部配齊,磚混結構小洋樓整整齊齊排列在一起,還對立面進行了統一改造。

百色凌雲創富故事:昔日“窮山溝”,今朝“幸福窩!”

現在上蒙村通村道路、20戶以上的自然屯道路全部進行了水泥硬化,有能力發展生產的地方都通了生產路。二級路也正在如火如荼建設當中,預計今年底可以通車。該村充分利用距離縣城近,交通便利,一條小河穿村而過的優勢,大力發展蔬菜種植。在自治區黨委組織部大力支持下,該村建立了一個54畝的蔬菜大棚,還帶動了全村200多戶群眾種植蔬菜到縣城銷售,蔬菜種植成了當地群眾重要的收入來源。

百色凌雲創富故事:昔日“窮山溝”,今朝“幸福窩!”

“十三五”以來,自治區黨委組織部高度重視脫貧攻堅工作,到凌雲、到上蒙村實地考察調研,走訪、慰問貧困戶,統籌協調解決資金、項目等問題。先後派出路豔、楊洋兩名區組部優秀幹部駐村任第一書記。第一書記為村“兩委”班子注入了新的活力,增加了黨員群眾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政策宣傳、基層黨組織建設、精準扶貧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激發群眾自主脫貧的內生動力上花了大力氣、下了大功夫,脫貧攻堅工作卓有成效。2018年,上蒙村黨組織被評定為自治區“四星級基層黨組織”。

百色凌雲創富故事:昔日“窮山溝”,今朝“幸福窩!”

走進上蒙村村部,五星紅旗迎風飄揚。辦公樓、便民候車亭、籃球場、戲臺、健身器材、兒童活動家園、村部公共廚房等基礎設施,配套齊全。電商之家、婦女兒童之家、扶貧“愛心超市”、衛生室、會議室(黨員活動室)、農家書屋等功能室一應俱全。

百色凌雲創富故事:昔日“窮山溝”,今朝“幸福窩!”

上蒙村在2018年被授予百色市“文明村鎮”、百色市“鄉風文明紅旗村”等稱號。該村昔日的貧困戶陸文球,通過勤勞的雙手擺脫貧困,帶動群眾脫貧致富,在凌雲開展的“最愛國、最守法、最勤勞、最誠信、最友善”的“五最”農民評選中被評選為凌雲縣“五最”新型農民。

百色凌雲創富故事:昔日“窮山溝”,今朝“幸福窩!”

“跟以前比起來,現在大家的生活都比較富裕了。”該村村委會主任陸紹傑介紹,現在是翻天覆地的大變化。

"

曾經“地無三尺平、人無三文錢、戶無隔糧”的凌雲縣泗城鎮上蒙村,奮力攻堅二十多年,發揚“壯志凌雲、永不言棄,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凌雲扶貧精神,朝著鄉風文明、生活富裕大變身。

百色凌雲創富故事:昔日“窮山溝”,今朝“幸福窩!”

當地80年代初以前出生的人都記憶猶新,玉米還未長熟,就掰回家煮玉米棒充飢。稻穀還未長熟,就收割回來,用大鍋炒幹,舂米果腹。一年四季不買一粒肉,靠一頭幾十斤重的“年豬”充當全家一年的肉食和食用油,有的甚至幾年不殺一頭“年豬”。扛著木柴或草藥徒步10多公里到縣城,才能換得買鹽錢。這樣的生活何其艱難。這就是處於邊遠山區、國定貧困縣裡的一個小山村——上蒙村。該村位於泗城鎮西南部,居住著壯、漢兩個民族共1626人,人均耕地只有0.4畝。“2017年,上蒙村實現了整村脫貧出列,告別了多年來的絕對貧困。”該村委會主任陸紹傑介紹。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二十多年的艱苦奮鬥,砥礪前行,上蒙村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百色凌雲創富故事:昔日“窮山溝”,今朝“幸福窩!”

當年該村巖坳、那景、巴利、偉龍幾個屯的居民,住在山上。天剛矇矇亮,就成群結隊,打包一份午飯,走彎彎曲曲的泥山路到山下的田地裡幹活,天黑以後才開始成群結隊向山上趕。那景屯有該村唯一的一臺榨油機,附近村屯的群眾從油茶山上摘了生油茶果,肩挑馬馱運回家晒乾,然後又肩挑馬馱到那景屯榨油,榨完油又全部搬回家。如今這四個屯全部都通了硬化路,那景屯還在2013年自發進行了整體搬遷,搬到了山下平地,離耕作區更近。26戶群眾集中居住成一片,統一規劃,水電路全部配齊,磚混結構小洋樓整整齊齊排列在一起,還對立面進行了統一改造。

百色凌雲創富故事:昔日“窮山溝”,今朝“幸福窩!”

現在上蒙村通村道路、20戶以上的自然屯道路全部進行了水泥硬化,有能力發展生產的地方都通了生產路。二級路也正在如火如荼建設當中,預計今年底可以通車。該村充分利用距離縣城近,交通便利,一條小河穿村而過的優勢,大力發展蔬菜種植。在自治區黨委組織部大力支持下,該村建立了一個54畝的蔬菜大棚,還帶動了全村200多戶群眾種植蔬菜到縣城銷售,蔬菜種植成了當地群眾重要的收入來源。

百色凌雲創富故事:昔日“窮山溝”,今朝“幸福窩!”

“十三五”以來,自治區黨委組織部高度重視脫貧攻堅工作,到凌雲、到上蒙村實地考察調研,走訪、慰問貧困戶,統籌協調解決資金、項目等問題。先後派出路豔、楊洋兩名區組部優秀幹部駐村任第一書記。第一書記為村“兩委”班子注入了新的活力,增加了黨員群眾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政策宣傳、基層黨組織建設、精準扶貧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激發群眾自主脫貧的內生動力上花了大力氣、下了大功夫,脫貧攻堅工作卓有成效。2018年,上蒙村黨組織被評定為自治區“四星級基層黨組織”。

百色凌雲創富故事:昔日“窮山溝”,今朝“幸福窩!”

走進上蒙村村部,五星紅旗迎風飄揚。辦公樓、便民候車亭、籃球場、戲臺、健身器材、兒童活動家園、村部公共廚房等基礎設施,配套齊全。電商之家、婦女兒童之家、扶貧“愛心超市”、衛生室、會議室(黨員活動室)、農家書屋等功能室一應俱全。

百色凌雲創富故事:昔日“窮山溝”,今朝“幸福窩!”

上蒙村在2018年被授予百色市“文明村鎮”、百色市“鄉風文明紅旗村”等稱號。該村昔日的貧困戶陸文球,通過勤勞的雙手擺脫貧困,帶動群眾脫貧致富,在凌雲開展的“最愛國、最守法、最勤勞、最誠信、最友善”的“五最”農民評選中被評選為凌雲縣“五最”新型農民。

百色凌雲創富故事:昔日“窮山溝”,今朝“幸福窩!”

“跟以前比起來,現在大家的生活都比較富裕了。”該村村委會主任陸紹傑介紹,現在是翻天覆地的大變化。

百色凌雲創富故事:昔日“窮山溝”,今朝“幸福窩!”

該村村民種植蔬菜、勞務輸出、油茶,都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加上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投入,已經基本解決了“兩不愁,三保障”問題,現有油茶7700畝、杉木800畝、八角300畝,種植蔬菜300多畝,百香果10畝,包括特色養殖以及其他零散種種植,該村基本實現了常年在家的農戶農業產業全覆蓋。群眾自己的“錢袋子”慢慢的鼓了起來。

"

曾經“地無三尺平、人無三文錢、戶無隔糧”的凌雲縣泗城鎮上蒙村,奮力攻堅二十多年,發揚“壯志凌雲、永不言棄,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凌雲扶貧精神,朝著鄉風文明、生活富裕大變身。

百色凌雲創富故事:昔日“窮山溝”,今朝“幸福窩!”

當地80年代初以前出生的人都記憶猶新,玉米還未長熟,就掰回家煮玉米棒充飢。稻穀還未長熟,就收割回來,用大鍋炒幹,舂米果腹。一年四季不買一粒肉,靠一頭幾十斤重的“年豬”充當全家一年的肉食和食用油,有的甚至幾年不殺一頭“年豬”。扛著木柴或草藥徒步10多公里到縣城,才能換得買鹽錢。這樣的生活何其艱難。這就是處於邊遠山區、國定貧困縣裡的一個小山村——上蒙村。該村位於泗城鎮西南部,居住著壯、漢兩個民族共1626人,人均耕地只有0.4畝。“2017年,上蒙村實現了整村脫貧出列,告別了多年來的絕對貧困。”該村委會主任陸紹傑介紹。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二十多年的艱苦奮鬥,砥礪前行,上蒙村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百色凌雲創富故事:昔日“窮山溝”,今朝“幸福窩!”

當年該村巖坳、那景、巴利、偉龍幾個屯的居民,住在山上。天剛矇矇亮,就成群結隊,打包一份午飯,走彎彎曲曲的泥山路到山下的田地裡幹活,天黑以後才開始成群結隊向山上趕。那景屯有該村唯一的一臺榨油機,附近村屯的群眾從油茶山上摘了生油茶果,肩挑馬馱運回家晒乾,然後又肩挑馬馱到那景屯榨油,榨完油又全部搬回家。如今這四個屯全部都通了硬化路,那景屯還在2013年自發進行了整體搬遷,搬到了山下平地,離耕作區更近。26戶群眾集中居住成一片,統一規劃,水電路全部配齊,磚混結構小洋樓整整齊齊排列在一起,還對立面進行了統一改造。

百色凌雲創富故事:昔日“窮山溝”,今朝“幸福窩!”

現在上蒙村通村道路、20戶以上的自然屯道路全部進行了水泥硬化,有能力發展生產的地方都通了生產路。二級路也正在如火如荼建設當中,預計今年底可以通車。該村充分利用距離縣城近,交通便利,一條小河穿村而過的優勢,大力發展蔬菜種植。在自治區黨委組織部大力支持下,該村建立了一個54畝的蔬菜大棚,還帶動了全村200多戶群眾種植蔬菜到縣城銷售,蔬菜種植成了當地群眾重要的收入來源。

百色凌雲創富故事:昔日“窮山溝”,今朝“幸福窩!”

“十三五”以來,自治區黨委組織部高度重視脫貧攻堅工作,到凌雲、到上蒙村實地考察調研,走訪、慰問貧困戶,統籌協調解決資金、項目等問題。先後派出路豔、楊洋兩名區組部優秀幹部駐村任第一書記。第一書記為村“兩委”班子注入了新的活力,增加了黨員群眾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政策宣傳、基層黨組織建設、精準扶貧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激發群眾自主脫貧的內生動力上花了大力氣、下了大功夫,脫貧攻堅工作卓有成效。2018年,上蒙村黨組織被評定為自治區“四星級基層黨組織”。

百色凌雲創富故事:昔日“窮山溝”,今朝“幸福窩!”

走進上蒙村村部,五星紅旗迎風飄揚。辦公樓、便民候車亭、籃球場、戲臺、健身器材、兒童活動家園、村部公共廚房等基礎設施,配套齊全。電商之家、婦女兒童之家、扶貧“愛心超市”、衛生室、會議室(黨員活動室)、農家書屋等功能室一應俱全。

百色凌雲創富故事:昔日“窮山溝”,今朝“幸福窩!”

上蒙村在2018年被授予百色市“文明村鎮”、百色市“鄉風文明紅旗村”等稱號。該村昔日的貧困戶陸文球,通過勤勞的雙手擺脫貧困,帶動群眾脫貧致富,在凌雲開展的“最愛國、最守法、最勤勞、最誠信、最友善”的“五最”農民評選中被評選為凌雲縣“五最”新型農民。

百色凌雲創富故事:昔日“窮山溝”,今朝“幸福窩!”

“跟以前比起來,現在大家的生活都比較富裕了。”該村村委會主任陸紹傑介紹,現在是翻天覆地的大變化。

百色凌雲創富故事:昔日“窮山溝”,今朝“幸福窩!”

該村村民種植蔬菜、勞務輸出、油茶,都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加上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投入,已經基本解決了“兩不愁,三保障”問題,現有油茶7700畝、杉木800畝、八角300畝,種植蔬菜300多畝,百香果10畝,包括特色養殖以及其他零散種種植,該村基本實現了常年在家的農戶農業產業全覆蓋。群眾自己的“錢袋子”慢慢的鼓了起來。

百色凌雲創富故事:昔日“窮山溝”,今朝“幸福窩!”

上蒙村2016年建檔立卡貧困戶78戶345人,貧困發生率為21.22%,至2018年已經降至1.51%,預計2019年脫貧5戶16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55%。

"

曾經“地無三尺平、人無三文錢、戶無隔糧”的凌雲縣泗城鎮上蒙村,奮力攻堅二十多年,發揚“壯志凌雲、永不言棄,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凌雲扶貧精神,朝著鄉風文明、生活富裕大變身。

百色凌雲創富故事:昔日“窮山溝”,今朝“幸福窩!”

當地80年代初以前出生的人都記憶猶新,玉米還未長熟,就掰回家煮玉米棒充飢。稻穀還未長熟,就收割回來,用大鍋炒幹,舂米果腹。一年四季不買一粒肉,靠一頭幾十斤重的“年豬”充當全家一年的肉食和食用油,有的甚至幾年不殺一頭“年豬”。扛著木柴或草藥徒步10多公里到縣城,才能換得買鹽錢。這樣的生活何其艱難。這就是處於邊遠山區、國定貧困縣裡的一個小山村——上蒙村。該村位於泗城鎮西南部,居住著壯、漢兩個民族共1626人,人均耕地只有0.4畝。“2017年,上蒙村實現了整村脫貧出列,告別了多年來的絕對貧困。”該村委會主任陸紹傑介紹。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二十多年的艱苦奮鬥,砥礪前行,上蒙村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百色凌雲創富故事:昔日“窮山溝”,今朝“幸福窩!”

當年該村巖坳、那景、巴利、偉龍幾個屯的居民,住在山上。天剛矇矇亮,就成群結隊,打包一份午飯,走彎彎曲曲的泥山路到山下的田地裡幹活,天黑以後才開始成群結隊向山上趕。那景屯有該村唯一的一臺榨油機,附近村屯的群眾從油茶山上摘了生油茶果,肩挑馬馱運回家晒乾,然後又肩挑馬馱到那景屯榨油,榨完油又全部搬回家。如今這四個屯全部都通了硬化路,那景屯還在2013年自發進行了整體搬遷,搬到了山下平地,離耕作區更近。26戶群眾集中居住成一片,統一規劃,水電路全部配齊,磚混結構小洋樓整整齊齊排列在一起,還對立面進行了統一改造。

百色凌雲創富故事:昔日“窮山溝”,今朝“幸福窩!”

現在上蒙村通村道路、20戶以上的自然屯道路全部進行了水泥硬化,有能力發展生產的地方都通了生產路。二級路也正在如火如荼建設當中,預計今年底可以通車。該村充分利用距離縣城近,交通便利,一條小河穿村而過的優勢,大力發展蔬菜種植。在自治區黨委組織部大力支持下,該村建立了一個54畝的蔬菜大棚,還帶動了全村200多戶群眾種植蔬菜到縣城銷售,蔬菜種植成了當地群眾重要的收入來源。

百色凌雲創富故事:昔日“窮山溝”,今朝“幸福窩!”

“十三五”以來,自治區黨委組織部高度重視脫貧攻堅工作,到凌雲、到上蒙村實地考察調研,走訪、慰問貧困戶,統籌協調解決資金、項目等問題。先後派出路豔、楊洋兩名區組部優秀幹部駐村任第一書記。第一書記為村“兩委”班子注入了新的活力,增加了黨員群眾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政策宣傳、基層黨組織建設、精準扶貧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激發群眾自主脫貧的內生動力上花了大力氣、下了大功夫,脫貧攻堅工作卓有成效。2018年,上蒙村黨組織被評定為自治區“四星級基層黨組織”。

百色凌雲創富故事:昔日“窮山溝”,今朝“幸福窩!”

走進上蒙村村部,五星紅旗迎風飄揚。辦公樓、便民候車亭、籃球場、戲臺、健身器材、兒童活動家園、村部公共廚房等基礎設施,配套齊全。電商之家、婦女兒童之家、扶貧“愛心超市”、衛生室、會議室(黨員活動室)、農家書屋等功能室一應俱全。

百色凌雲創富故事:昔日“窮山溝”,今朝“幸福窩!”

上蒙村在2018年被授予百色市“文明村鎮”、百色市“鄉風文明紅旗村”等稱號。該村昔日的貧困戶陸文球,通過勤勞的雙手擺脫貧困,帶動群眾脫貧致富,在凌雲開展的“最愛國、最守法、最勤勞、最誠信、最友善”的“五最”農民評選中被評選為凌雲縣“五最”新型農民。

百色凌雲創富故事:昔日“窮山溝”,今朝“幸福窩!”

“跟以前比起來,現在大家的生活都比較富裕了。”該村村委會主任陸紹傑介紹,現在是翻天覆地的大變化。

百色凌雲創富故事:昔日“窮山溝”,今朝“幸福窩!”

該村村民種植蔬菜、勞務輸出、油茶,都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加上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投入,已經基本解決了“兩不愁,三保障”問題,現有油茶7700畝、杉木800畝、八角300畝,種植蔬菜300多畝,百香果10畝,包括特色養殖以及其他零散種種植,該村基本實現了常年在家的農戶農業產業全覆蓋。群眾自己的“錢袋子”慢慢的鼓了起來。

百色凌雲創富故事:昔日“窮山溝”,今朝“幸福窩!”

上蒙村2016年建檔立卡貧困戶78戶345人,貧困發生率為21.22%,至2018年已經降至1.51%,預計2019年脫貧5戶16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55%。

百色凌雲創富故事:昔日“窮山溝”,今朝“幸福窩!”

信息來源:凌雲縣融媒體中心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