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酒界泰斗、原無錫輕工業學院創始人秦含章的瑰麗人生'

"

我是少年,我有魂牽夢縈的熱土

1919年,在鄭振鐸先生髮出“我是少年”這聲吶喊時,秦含章還是江南普普通通的一個少年學子,正在吟誦著梁啟超先生《少年中國說》中“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的片段。十多年後,秦含章於1931年從上海國立勞動大學農學院畢業,幾經沉思,他毅然灑淚揮別相依為命的家人,揮別處在江河殘破邊緣的故鄉,搭上“庚子賠款”留學生的末班車,啟程奔赴歐洲。他在內心清楚地告訴自己:我是少年,我會很快回來建設我的祖國!

抵達歐洲後的秦含章沒有像很多留學生中的紈絝子弟那樣,沉迷於流光溢彩的花花世界,而是如沙漠中飢渴的行者一般,在各個聲名顯赫的學術殿堂中近乎瘋狂地汲取著能夠滋養自己學識的營養。近6年的時間中,他先後在比利時國立聖布律農學院、布魯塞爾大學植物學院博士班,以及在世界發酵釀造領域擁有至高無上地位的德國柏林大學發酵學院學習。

當他在柏林大學接觸到發酵工藝的神祕魅力時,當他在德國感受到啤酒這個看似輕盈的產品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巨大影響時,開始意識到從農業資源到工業生產的路徑,其實質意義是社會現代化的進步標誌。從那時開始,他毅然決定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這樣一種沒有盡頭的事業。從此,他抓緊一切時間參與到實踐中,但當時德國的釀酒廠幾乎不讓外部人員參觀,更何況是一個來自弱小國家的普通學子。但憑著超常的執著和毅力及過人的悟性與智慧,這個黑頭髮黃皮膚的年輕人贏得了西方人的認同與尊重,也打動了那些高傲的工廠老闆和管理者,為他敞開了大門,正是這種豐富知識的積累,為秦含章近70年的工作實踐及輝煌成就打下了牢不可破的基礎。1936年9月,秦含章視野中終於再次出現了魂牽夢縈的上海碼頭,但他已不像離開時眼睛裡噙著淚水,他在苦苦思索著如何能夠把自己所汲取的一切奉獻給這片深埋著自己生命之根的熱土。

總理欽點,他是釀造工業的奠基者

新中國成立後,秦含章的抱負在全國上下齊搞建設的激情中得到了徹底的釋放。中央政府主持成立中央食品工業部以及中央輕工業部時,秦含章成為為數不多的周恩來總理欽點的輕工業參事之一。1956年, 周總理主持召開國家科技大會,宣佈中國工業科技十年規劃,再次任命秦含章為規劃項目中的食品工業組組長。隨著研究成果層出不窮,實踐應用迅速發展,他又擔負了創辦輕工業部食品發酵工業科學研究所的艱鉅任務,並親自擔任所長,由此,他作為中國食品工業和發酵工業奠基人的地位已不可動搖。雖如此,他依然把自己當成小學生,他把學習、學習、再學習當成自己永遠的任務並付諸行動。他曾三度親赴法國調查研究葡萄釀酒的科學技術,把在法國、意大利、瑞士、美國學習到的先進經驗和技術有效地運用到我國實際生產中。

很多人都誤以為秦含章是純粹的白酒工藝大師,其實從他的經歷中我們不難看出,他的學術胸襟早已超越了狹隘的酒種概念,他對德國的啤酒工藝和法國的葡萄酒工藝都有深刻的理解和認真的研究分析,並矢志將這筆寶貴的財富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中國的釀酒工業。從他洋洋數千萬字的著作中我們不難見到像《葡萄酒科學技術》《釀造醬油之理論與技術》《麵包工業》《法國啤酒工業發展經驗》等作品,它們和《酒精工廠的生產技術》《釀造名優白酒的科學技術》等著作一樣,在中國許多工業領域中同樣具有工具書般的價值,而他能夠成為《中國大百科全書》的主要編纂者之一,也恰如其分地證明了他的知識淵博如同他的專業一樣令人高山仰止。

在“史無前例”年代,秦含章也不可避免地遭受了巨大的衝擊,“反動學術權威”、關牛棚等無數不公正的評價與待遇並沒有使他心中的激情泯滅,反而使他更加珍惜自己每一寸可以用於推動自己事業前行的光陰。接下來的日子裡,他把目光更多地投向釀酒工業的基層,中國白酒工業數百年來一直處於經驗生產狀態,科學理論指導的欠缺始終困擾和限制著企業和品牌的發展與建設。為解決這個問題,他不辭勞苦,走遍大江南北,為企業提供及時的幫助,如今此事仍被許多企業的領導時常提起,感念不已。1962年,他應汾酒要求親赴山西考察,幫助其解決生產工藝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在山西期間,他刻苦鑽研,率隊在窯洞一住數月,終於找出了清香型以乙酸乙酯為主要呈香物質的特徵,並對這些物質的含量對香型和風格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細緻地剖析。後來,該研究幫助汾酒一舉獲得國家科學貢獻獎。同時,他也由此創立了屬於中國白酒釀造工業的獨立系統的科學分析方法和理論。為表彰其對白酒科學理論的建設,中央政府為他頒發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他成為我國實用技術領城中的殿堂級人物。

桃李滿天下,他是那粒飽滿的種子

從歐洲留學歸來的時候,中國社會已到瀕臨崩盤的前夜,人們在動盪中或醉生夢死或飢寒交迫,或惶惶不可終日。“9.18”事變的爆發,更使得許多有識之士滿腹的知識技術沒有了用武之地,滿腔的報國熱情失去了施展空間。那段時間,秦含章陷入了巨大的迷茫與彷徨中。幾經沉思,他沒有消沉放棄,為了不使自己學來的知識在炮火轟鳴中灰飛煙滅,他選擇了執教這條唯一可行的道路。

在1937年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他先後在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國立中央大學任一級教授。而這一選擇,使得農業微生物、土壤化學、發酵工程等西方先進科學理論在中國生根發芽,為中國這些領城後來的發展培養了一批基礎人才。直到共和國成立,應周總理邀請,他才離開心愛的教育崗位,從南京調到北京。此刻,轟轟烈烈的建設工作已結出了累累果實,但人才的匱乏對中國釀酒事業的進一步發展造成的巨大制約也越來越明顯。執教出身的秦含章在輕工業部、人大會議等重要場合多次提出人才建設的呼籲,不久便得到了當時中央政府的積極迴應。

1958年前後,他曾經任教的原國立中央大學(解放後更名為南京工學院)分出食品、化工、農機三個主要專業,並以這三個專業分別創建新的學校,這就是著名的無錫輕工學院(現江南大學)、南京化工學院(現南京工業大學)和鎮江農業機械學院(現江蘇大學)。其中無錫輕工學院的創建任務順理成章地交給了當時的輕工業部。那時,在國務院副總理、輕工業部部長黃炎培的親自主持下,輕工業部成立了教育委員會,由副部長掛帥任主任,秦含章任副主任,同時在聯合國資助成立的教育物資委員會中也兼任副主任,當時的主任是陳雲。從無錫輕工學院開始,秦含章按照輕工業部教育委員會的建設計劃,北上南下,在北京、天津、廣州等城市先後主持創辦、發展了15所輕工業學院(校)。由於他在技術理論和學術教育兩方面都高度地專業,幾乎所有的具體事務都是由這位副主任親自主持完成的。

秦含章一方面致力於學校創建,另一方面親力親為參與教學。因為他知道,中國釀酒只有一個秦含章是不夠的,中國釀酒界需要一個接一個的秦含章。他主持創辦的無錫輕工學院(現江南大學)發酵專業數十年來已經成為中國釀酒技術人才的搖籃。在很大程度上我們可以說,像大家熟悉的季克良先生這樣的老一輩中國酒業鉅子均出自他門下。

是工業大師,也是文化大使

無論在西方還是東方,無論是紅酒還是白酒,釀酒從來都是與文化結合最緊密的工業之一,在工業大師、技術權威之外,秦含章也是一個學識高深的老人。

中國名酒文化典故在秦含章那裡可謂如數家珍,信手拈來。他也樂於在任何場合中宣講傳播。關於周總理對茅臺的偏好很多人都知道,但在秦含章那裡筆者才真正知道了這種偏好的原委。秦含章和鄧穎超鄧大姐是同一屆(第三屆)人大代表,因為都是河南省選出來的,所以五年裡開人民代表大會都在同一個小組,彼此熟悉。秦含章特地詢問過鄧大姐這件事情,鄧大姐告訴他,其實總理對茅臺的喜愛不像別人說的那樣,長征時路過茅臺聞香下馬,除了喜歡茅臺的口感之外,更重要的是當年長征時傷病員很多,藥品稀缺。路過茅臺鎮時老百姓手捧美酒夾道歡迎,馥郁的醬香的確吸引了總理,而當總理得知茅臺有65度時,他當即決定用茅臺酒代替紅藥水、紫藥水就,為傷員殺菌療傷,使部隊能夠順利上路。秦含章對筆者說:“這是鄧大姐親口告訴我的,所以總理對茅臺的偏愛,源頭也許在這裡。”又說:“你們做媒體的,應該多把這些有歷史意義的、真正的酒文化傳播出去。”

近30年來,秦含章以耄耋高齡的身體,仍然多次出席國際性的學術活動,為推廣中國酒文化,促進中國酒界與國際的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貢獻。2004年在日本舉辦的第五屆國際酒文化學術研討會上,他的出席獲得了全體與會者最熱烈最持久的掌聲,這是對他個人的致敬,也是對他所奉獻一生的中國釀酒事業的致敬。

附:

人物簡介

秦含章,男,漢族。1908年生於江蘇省無錫縣。1949年底,新中國成立初期,通過毛主席主持的會議,由周思來總理直接任命為政務院食品工業部參事及國務院輕工業部參事。第三、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曾任輕工業部發酵工程科學研究所所長,輕工業部食品發酵工業研究所所長、名譽所長,由國務院人事局頒發高級工程師證書。享受國務院第一批特殊貢獻津貼,享受中央副部級醫療照顧待遇。教授,高級工程師,是我國老一輩著名科學家和工程技術專家,也是我國食品科學技術和工程發酵與釀造技術的開拓者和學術帶頭人。

工作經歷

1931年,畢業於前國立勞動大學農學院(上海);

1931-1936年,獲中比庚款獎學金,赴西歐留學比利時國立聖布律高等農學院深造,獲工學選士及農產工業工程師學位;

1937年9月,回國任江蘇省立教育學院副教授;

1939-1947年,任四川省立教育學院教授、前國立中央大學教授;

1948-1949年,任江南大學教授兼農產製造系主任、任南京大學教授;

1982年,應邀參加法國巴黎食品工業大學博士論文答辯考試會任客座評審教授。

行政工作經歷

1951-1952年,任中央技術管理局發明審查委員會委員;

1952年,參加國家十二年長遠科技發展規劃編制工作;

1950-1952年,參加中央食品工業部及輕工業部籌建華北糖廠(現名包頭糖廠);

1953年,參加前蘇聯援助我國建設“華北藥廠”初級階段的籌備工作組工作;

1960-1967年,調任國務院第一輕工業部發酵工業科學研究所所長;

1979年,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委員會輕工專業一組組員;

1998年,擔任工程院院士全國候選人評審委員會委員;

2007年,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授予“終身成就獎”。

主要論著

《釀造醬油之理論與技術》,重慶商務印書館出版,1949 年再版發行;

《麵包工業》,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1950年,全國發行;

《酒精工廠的生產技術》上、下冊,食品工業出版社出版,1957年再版發行;

《老姆酒釀造概要》,中國輕工業出版社出版,1957年;

《現代釀酒工業概述》,中國食品出版社出版,1987年;

《葡萄酒鑑評學和飲用法》,食品與發酵科技情報站印發交流, 1988年;

《葡萄酒分析化學》,中國輕工業出版社出版,1991年;

《葡萄酒的科學技術》,食品與發酵科技情報站鉛印交流,1989 年;

《新編酒經》,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1993年;

《酒文化小品集》,學苑出版社出版,1997年6月;

《白酒釀造的科學與技術》中國輕工業出版社出版,1997年;

《國產白酒的工藝技術和實驗方法》,學苑出版社出版,2000年5月;

《食文化集錦》上、下冊,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2004年2月;

《酒文化小品集》(增訂版),學苑出版社出版,2006年。

參與合編或合寫的專業出版物

《酒麴集錦》一冊,“全國食品與發酵情報站”印售;

《中國大百科全書》有關《輕工卷》《烹飪卷》等專門卷的設計和審定;

《輕工業國內外生產技術水平及發展狀況》,獲1985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英漢食品工業詞彙》,中國輕工業出版社出版,1983年1月;

《英漢辭海》上、下冊,國防工業出版社出版,1987年;

《英漢農產品加工科技詞彙》,學苑出版社出版,2000年11月;

《中國大酒典》,紅旗出版社出版;

《中國烹飪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1992 年。

(本文摘自趙愛民主編的《當代中國酒界人物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