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奧斯卡最佳的題材早在八年前就拍過了……

奧斯卡 逆轉人生 影視 娛樂 巴氏殺菌奶 2019-03-15

黑人和白人、跨越社會階層的友情、藝術的氛圍、重新審視的人生、根據真實故事改編……這些關鍵詞都適用於今年的奧斯卡最佳電影《綠皮書》,但也同樣適用於2011年的法國電影《觸不可及》。

《綠皮書》裡通過司機兼保鏢Tony和音樂家Dr Shirley一段巡迴演奏的旅程,反映出彼時美國社會黑人糟糕的社會地位。在兩人從相識、瞭解、相互尊敬的過程中,本來互不對眼的兩個人最後得到了某種程度上的和解——shirley終於敞開心扉、不再用絕世而獨立的姿態來面對這個社會;tony開始學習細膩地對待這個世界和身邊的人。

雖然被詬病是因為戴著政治正確的高帽子才摘得桂冠,但影片也有閃光之處,比如對Shirley這個角色的塑造,不是千人一面、苦大仇深的受壓迫黑人。正如他在雨夜裡面對Tony的質問:“如果我不夠黑人,也不夠白人,甚至不夠男人,那麼我到底是什麼人?”無法獲得身份的認同感這才是他最大的悲哀和心結。因此他一直保持著有教養、謙遜的態度,一直把自己的底線設在高於常人的位置,不容突破。他把修養和美德當成價值觀,“自尊總能獲勝”,這是他的生存信條,也是抵抗世界惡意的最後一根稻草,他是行動者也是衛道士。

這部奧斯卡最佳的題材早在八年前就拍過了……

這部奧斯卡最佳的題材早在八年前就拍過了……

而Tony就好像是Shirley的孫悟空,保護他度過九九八十一難取得真經,修煉成佛。在這個過程中,Tony用簡單粗暴的處事邏輯和乾脆利落的愛恨情仇感染了Shirley那顆敏感又纖細的藝術家的心。

影片不是沒有可圈可點的地方,可惜類似的題材已經有2011年獲得東京電影節最佳影片的《觸不可及》珠玉在前。如果說《綠皮書》是一集字正腔圓、根紅苗正的新聞聯播,那《觸不可及》就是一首沒有格律束縛的小詩。如果說《綠皮書》是一場正襟危坐的晚宴,那《觸不可及》就是一次每逢佳節時溫馨的家庭聚會。如果說《綠皮書》是一罐讓人打飽嗝的可樂,那《觸不可及》就是一杯冒著氣泡的冰鎮啤酒。

影片講述的是男主人公菲利普因為一次事故高位截癱,黑人德瑞斯無意間成為他的貼身看護,他們互相成就對方全新生命的故事。這本該是一個沉重無比的故事,但卻又詮釋得如此輕鬆、舉重若輕。這是一個比《綠皮書》更具普遍意義的故事,它講述了那些人類最原始的本能,比如生命的意義、性、對美的追求等等等等。它沒有時代特點,剔除了所有的歷史背景,只有人和人之間單純的吸引。而正因為它原始,因此帶來的感動更加綿長、深邃。

這部奧斯卡最佳的題材早在八年前就拍過了……

這個場景讓我想起了愛德華霍珀的一幅畫《夜遊者》

這部奧斯卡最佳的題材早在八年前就拍過了……

《夜遊者》表現的是孤獨,而菲利普和德瑞斯之間卻是溫暖的

菲利普和德瑞斯之間的互動和《綠皮書》有著截然的不同。他們之間沒有來自任何一方的仰視或俯視,他們互相給予對方的是驚喜和改變,是另一種生命的可能性。《綠皮書》裡的友誼出自共患難的磨礪,而《觸不可及》裡菲利普和德瑞斯的超越友誼的感情,來自靈魂的契合。

《綠皮書》裡的敵人是有形的,或者說至少看起來是有形的,就是彼時整個美國社會對黑人的不平等待遇,它同時也是Shirley和Tony友誼的反應條件。但《觸不可及》裡,影片最大的反派是那個懦弱、不完美的自己,不管是肉體上的還是精神上的,於是它能獲得最大程度的共鳴。有的時候觀眾也希望在感情的體驗上,有點朦朧的詩意、一點遐想的餘地,而不是耳提面命、一覽無遺。所以Shirley那些痛苦的嘶喊和對Tony的諄諄教誨帶來的震撼敵不過菲利普面對大海時的笑中帶淚。

這部奧斯卡最佳的題材早在八年前就拍過了……

而就連海報都可見端倪。綠皮書裡,兩個人倨傲地把眼光投向觀看者,動作疏離。《觸不可及》裡兩人沒心沒肺的笑,那樣的笑,好像遇見了天大的喜事——確實是很歡喜的,居然真的有這麼一個人,能讓生命又一次有意義。

這部奧斯卡最佳的題材早在八年前就拍過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