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奧”色變時代,洛杉磯為何能躲避“奧運債務陷阱”?'

"

一直以來,奧運會承載了幾代人的回憶,它是全球最盛大的聚會,申辦國以舉辦一場奧運會為榮。然而,不知從何時起,因為虧損問題,奧運會一下子跌落神壇,昔日的“香餑餑”變成了一塊不招待見的“燙手山芋”,鮮有國家願意接手。那麼,在談“奧”色變時代,洛杉磯為何能成功躲避“奧運債務陷阱”,賺得盆滿缽豐呢?

"

一直以來,奧運會承載了幾代人的回憶,它是全球最盛大的聚會,申辦國以舉辦一場奧運會為榮。然而,不知從何時起,因為虧損問題,奧運會一下子跌落神壇,昔日的“香餑餑”變成了一塊不招待見的“燙手山芋”,鮮有國家願意接手。那麼,在談“奧”色變時代,洛杉磯為何能成功躲避“奧運債務陷阱”,賺得盆滿缽豐呢?

談“奧”色變時代,洛杉磯為何能躲避“奧運債務陷阱”?

一塊“燙手的山芋”

很多人會發出這樣感慨:單純從經濟利益出發,辦一場勞民傷財的奧運會,值得嗎?答案不言自明。

4年一次的盛會,不到1個月的比賽日,猶如一部電影,濃縮了賽場上的悲喜交加。然而,在賽場外,舉辦國財政吃緊的萬般無奈同樣在一次次地上演。

包括最近幾屆因舉辦奧運而深陷經濟泥淖的南非、巴西、俄羅斯。

筆者通過翻閱資料發現,自第一屆奧運會舉辦以來,到1984年洛杉磯以前,舉辦國幾乎是虧損狀態。

  • 其中,1976年的蒙特利爾奧運會最具代表性,虧損額度超過24億美元,蒙特利爾所有納稅人用了整整30年,才還清了其中的10億美元債務。
  • 2004年的雅典奧運會,虧損更為慘烈。投入100億美元,最終只創造了19億美元營收,巨大的債務漏洞,至今還沒填上。

從產出比來看,相較於夏季奧運會,冬季奧運會的表現更為糟糕。

  • 1994年利勒哈默爾冬奧會:由於挪威在酒店和滑雪場板塊的盲目投資,導致銀行相繼破產,不得不拋售劣質資產。
  • 1998年長野冬奧會:政府建造高速火車和滑雪道等設施,花費190億美元,奧運結束後,高額的場館維護費用,嚴重影響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次年,211家企業宣佈破產。
  • 2014年索契冬奧會:預算120億美元,實際投入510億美元,超過所有冬奧會花費的總和,當地政府經濟損失慘重。


不難看出,不論是夏季奧運會,還是冬奧會,絕大多數舉辦國都遭遇了虧損之痛。一時之間,昔日的“香餑餑”變成了一塊不招待見的“燙手山芋”。

真正的“元凶”

那麼,這塊“燙手山芋”背後的“元凶”是什麼? 當然是成本!

奧運會的成本通常包括4大塊:

  • 申請舉辦權的費用:需要花費0.5-1億美元費用。東京曾拿出1.5億美元申辦2016年夏季奧運會,落選後,又追加了0.75億美元申辦2020年夏季奧運會。
  • 場館建設、翻新:體育設施場館、奧運村,以及開(閉)幕式巨大場所建設,一旦申辦成功,舉辦地至少需要10年時間應對各國運動員和遊客。
  • 運營成本:911事件以後,安檢費用陡升。2000年悉尼奧運會花費2.5億美元,4年後的雅典奧運會花費15億美元。目前,安檢費用大約在10-20億美元之間。
  • 基礎建設:房屋和交通方面,道路、鐵路、機場需要全面升級,酒店房間數要在4萬以上。基礎建設費用將達到50-500億美元。

不難看出,華而不實的“一次性工程”讓奧運會廣受詬病。每一屆奧運會東道主都會新建大量的場館,但是賽事閉幕後,這些場館就面臨閒置、維護與如何再利用問題,甚至已經上升為世界性難題。

體育基建和運營成本昂貴,甚至由於地緣優勢,佔用大量稀缺和高價值的地皮,後續也很難用足夠的賽事頻率來支付高昂的維護成本。

"

一直以來,奧運會承載了幾代人的回憶,它是全球最盛大的聚會,申辦國以舉辦一場奧運會為榮。然而,不知從何時起,因為虧損問題,奧運會一下子跌落神壇,昔日的“香餑餑”變成了一塊不招待見的“燙手山芋”,鮮有國家願意接手。那麼,在談“奧”色變時代,洛杉磯為何能成功躲避“奧運債務陷阱”,賺得盆滿缽豐呢?

談“奧”色變時代,洛杉磯為何能躲避“奧運債務陷阱”?

一塊“燙手的山芋”

很多人會發出這樣感慨:單純從經濟利益出發,辦一場勞民傷財的奧運會,值得嗎?答案不言自明。

4年一次的盛會,不到1個月的比賽日,猶如一部電影,濃縮了賽場上的悲喜交加。然而,在賽場外,舉辦國財政吃緊的萬般無奈同樣在一次次地上演。

包括最近幾屆因舉辦奧運而深陷經濟泥淖的南非、巴西、俄羅斯。

筆者通過翻閱資料發現,自第一屆奧運會舉辦以來,到1984年洛杉磯以前,舉辦國幾乎是虧損狀態。

  • 其中,1976年的蒙特利爾奧運會最具代表性,虧損額度超過24億美元,蒙特利爾所有納稅人用了整整30年,才還清了其中的10億美元債務。
  • 2004年的雅典奧運會,虧損更為慘烈。投入100億美元,最終只創造了19億美元營收,巨大的債務漏洞,至今還沒填上。

從產出比來看,相較於夏季奧運會,冬季奧運會的表現更為糟糕。

  • 1994年利勒哈默爾冬奧會:由於挪威在酒店和滑雪場板塊的盲目投資,導致銀行相繼破產,不得不拋售劣質資產。
  • 1998年長野冬奧會:政府建造高速火車和滑雪道等設施,花費190億美元,奧運結束後,高額的場館維護費用,嚴重影響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次年,211家企業宣佈破產。
  • 2014年索契冬奧會:預算120億美元,實際投入510億美元,超過所有冬奧會花費的總和,當地政府經濟損失慘重。


不難看出,不論是夏季奧運會,還是冬奧會,絕大多數舉辦國都遭遇了虧損之痛。一時之間,昔日的“香餑餑”變成了一塊不招待見的“燙手山芋”。

真正的“元凶”

那麼,這塊“燙手山芋”背後的“元凶”是什麼? 當然是成本!

奧運會的成本通常包括4大塊:

  • 申請舉辦權的費用:需要花費0.5-1億美元費用。東京曾拿出1.5億美元申辦2016年夏季奧運會,落選後,又追加了0.75億美元申辦2020年夏季奧運會。
  • 場館建設、翻新:體育設施場館、奧運村,以及開(閉)幕式巨大場所建設,一旦申辦成功,舉辦地至少需要10年時間應對各國運動員和遊客。
  • 運營成本:911事件以後,安檢費用陡升。2000年悉尼奧運會花費2.5億美元,4年後的雅典奧運會花費15億美元。目前,安檢費用大約在10-20億美元之間。
  • 基礎建設:房屋和交通方面,道路、鐵路、機場需要全面升級,酒店房間數要在4萬以上。基礎建設費用將達到50-500億美元。

不難看出,華而不實的“一次性工程”讓奧運會廣受詬病。每一屆奧運會東道主都會新建大量的場館,但是賽事閉幕後,這些場館就面臨閒置、維護與如何再利用問題,甚至已經上升為世界性難題。

體育基建和運營成本昂貴,甚至由於地緣優勢,佔用大量稀缺和高價值的地皮,後續也很難用足夠的賽事頻率來支付高昂的維護成本。

談“奧”色變時代,洛杉磯為何能躲避“奧運債務陷阱”?

以2000年奧運會為例,悉尼奧林匹克體育場館每年要花費3000萬美元來維護,但奧運結束後,悉尼場館的使用率極低。再如,2004年的雅典奧運會過多的奧運場館建設,直接導致希臘的財務危機,希臘的奧運場館也隨著奧運的結束而變得冷清。

不過,在冷清的氛圍下,也有溫暖。

從歷屆奧運會主辦國來看,有一座城市通過“最牛”的一次策劃,大賺了一筆,並改寫了奧運會一貫“燒錢”的運營模式。這座城市就是洛杉磯。

“洛杉磯”的啟示


1984年,奧運會申辦國原本有2座城市競選,一個是美國洛杉磯,一個是伊朗德黑蘭,德黑蘭中途放棄,洛杉磯在沒有競爭對手的情況下申辦成功。

“蒙特利爾奧運會出現的資金問題,導致世界各國在申辦奧運的道路上望而卻步,”時任奧組委副主席大衛·西蒙曾透露,“在獲得舉辦權之後,洛杉磯成立了奧運組委會,併成為1896年第一屆現代奧運會以來首次由民間承辦的運動會,既沒有政府補貼,又不能增加納稅人負擔,一切費用只能依靠自籌。”

在資金為零的情況下,時任洛杉磯奧組委主席尤伯羅斯拿出了100美元,在銀行開立了一個奧組委專門賬戶,開始想辦法籌錢。

"

一直以來,奧運會承載了幾代人的回憶,它是全球最盛大的聚會,申辦國以舉辦一場奧運會為榮。然而,不知從何時起,因為虧損問題,奧運會一下子跌落神壇,昔日的“香餑餑”變成了一塊不招待見的“燙手山芋”,鮮有國家願意接手。那麼,在談“奧”色變時代,洛杉磯為何能成功躲避“奧運債務陷阱”,賺得盆滿缽豐呢?

談“奧”色變時代,洛杉磯為何能躲避“奧運債務陷阱”?

一塊“燙手的山芋”

很多人會發出這樣感慨:單純從經濟利益出發,辦一場勞民傷財的奧運會,值得嗎?答案不言自明。

4年一次的盛會,不到1個月的比賽日,猶如一部電影,濃縮了賽場上的悲喜交加。然而,在賽場外,舉辦國財政吃緊的萬般無奈同樣在一次次地上演。

包括最近幾屆因舉辦奧運而深陷經濟泥淖的南非、巴西、俄羅斯。

筆者通過翻閱資料發現,自第一屆奧運會舉辦以來,到1984年洛杉磯以前,舉辦國幾乎是虧損狀態。

  • 其中,1976年的蒙特利爾奧運會最具代表性,虧損額度超過24億美元,蒙特利爾所有納稅人用了整整30年,才還清了其中的10億美元債務。
  • 2004年的雅典奧運會,虧損更為慘烈。投入100億美元,最終只創造了19億美元營收,巨大的債務漏洞,至今還沒填上。

從產出比來看,相較於夏季奧運會,冬季奧運會的表現更為糟糕。

  • 1994年利勒哈默爾冬奧會:由於挪威在酒店和滑雪場板塊的盲目投資,導致銀行相繼破產,不得不拋售劣質資產。
  • 1998年長野冬奧會:政府建造高速火車和滑雪道等設施,花費190億美元,奧運結束後,高額的場館維護費用,嚴重影響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次年,211家企業宣佈破產。
  • 2014年索契冬奧會:預算120億美元,實際投入510億美元,超過所有冬奧會花費的總和,當地政府經濟損失慘重。


不難看出,不論是夏季奧運會,還是冬奧會,絕大多數舉辦國都遭遇了虧損之痛。一時之間,昔日的“香餑餑”變成了一塊不招待見的“燙手山芋”。

真正的“元凶”

那麼,這塊“燙手山芋”背後的“元凶”是什麼? 當然是成本!

奧運會的成本通常包括4大塊:

  • 申請舉辦權的費用:需要花費0.5-1億美元費用。東京曾拿出1.5億美元申辦2016年夏季奧運會,落選後,又追加了0.75億美元申辦2020年夏季奧運會。
  • 場館建設、翻新:體育設施場館、奧運村,以及開(閉)幕式巨大場所建設,一旦申辦成功,舉辦地至少需要10年時間應對各國運動員和遊客。
  • 運營成本:911事件以後,安檢費用陡升。2000年悉尼奧運會花費2.5億美元,4年後的雅典奧運會花費15億美元。目前,安檢費用大約在10-20億美元之間。
  • 基礎建設:房屋和交通方面,道路、鐵路、機場需要全面升級,酒店房間數要在4萬以上。基礎建設費用將達到50-500億美元。

不難看出,華而不實的“一次性工程”讓奧運會廣受詬病。每一屆奧運會東道主都會新建大量的場館,但是賽事閉幕後,這些場館就面臨閒置、維護與如何再利用問題,甚至已經上升為世界性難題。

體育基建和運營成本昂貴,甚至由於地緣優勢,佔用大量稀缺和高價值的地皮,後續也很難用足夠的賽事頻率來支付高昂的維護成本。

談“奧”色變時代,洛杉磯為何能躲避“奧運債務陷阱”?

以2000年奧運會為例,悉尼奧林匹克體育場館每年要花費3000萬美元來維護,但奧運結束後,悉尼場館的使用率極低。再如,2004年的雅典奧運會過多的奧運場館建設,直接導致希臘的財務危機,希臘的奧運場館也隨著奧運的結束而變得冷清。

不過,在冷清的氛圍下,也有溫暖。

從歷屆奧運會主辦國來看,有一座城市通過“最牛”的一次策劃,大賺了一筆,並改寫了奧運會一貫“燒錢”的運營模式。這座城市就是洛杉磯。

“洛杉磯”的啟示


1984年,奧運會申辦國原本有2座城市競選,一個是美國洛杉磯,一個是伊朗德黑蘭,德黑蘭中途放棄,洛杉磯在沒有競爭對手的情況下申辦成功。

“蒙特利爾奧運會出現的資金問題,導致世界各國在申辦奧運的道路上望而卻步,”時任奧組委副主席大衛·西蒙曾透露,“在獲得舉辦權之後,洛杉磯成立了奧運組委會,併成為1896年第一屆現代奧運會以來首次由民間承辦的運動會,既沒有政府補貼,又不能增加納稅人負擔,一切費用只能依靠自籌。”

在資金為零的情況下,時任洛杉磯奧組委主席尤伯羅斯拿出了100美元,在銀行開立了一個奧組委專門賬戶,開始想辦法籌錢。

談“奧”色變時代,洛杉磯為何能躲避“奧運債務陷阱”?

當時,尤伯羅斯整理了1932年洛杉磯奧運會以來所有與奧運會相關的材料,他決定不再大搞基建,而是將原始資源合理利用,同時直接讓贊助者為相應項目提供全新設施,在他的努力下,最終,由私人資金興建了4座新體育場館和一座辦公樓。

另外,針對贊助商,尤伯羅斯制定了一套近乎苛刻的標準:不得在比賽場內做商業廣告,贊助的費用不得低於500萬美元……

遇到不買賬的,尤伯羅斯絕不妥協,寧缺毋濫。最後,在所有贊助者中,他精心挑選出1/5作為贊助公司,併成功向美國全國廣播公司開出2.5億美元的天價,此外,還以7000萬美元的價格把奧運會的廣播轉播權賣給了美國、歐洲、澳大利亞等國家。

通過企業贊助,尤伯羅斯硬生生地把原本“填不滿的資金窟窿”變成了“鉅額收入”。彼時,43家企業被授權銷售奧運指定產品,9家企業共同贊助了1億美元,並獲得指定贊助者稱號。


"

一直以來,奧運會承載了幾代人的回憶,它是全球最盛大的聚會,申辦國以舉辦一場奧運會為榮。然而,不知從何時起,因為虧損問題,奧運會一下子跌落神壇,昔日的“香餑餑”變成了一塊不招待見的“燙手山芋”,鮮有國家願意接手。那麼,在談“奧”色變時代,洛杉磯為何能成功躲避“奧運債務陷阱”,賺得盆滿缽豐呢?

談“奧”色變時代,洛杉磯為何能躲避“奧運債務陷阱”?

一塊“燙手的山芋”

很多人會發出這樣感慨:單純從經濟利益出發,辦一場勞民傷財的奧運會,值得嗎?答案不言自明。

4年一次的盛會,不到1個月的比賽日,猶如一部電影,濃縮了賽場上的悲喜交加。然而,在賽場外,舉辦國財政吃緊的萬般無奈同樣在一次次地上演。

包括最近幾屆因舉辦奧運而深陷經濟泥淖的南非、巴西、俄羅斯。

筆者通過翻閱資料發現,自第一屆奧運會舉辦以來,到1984年洛杉磯以前,舉辦國幾乎是虧損狀態。

  • 其中,1976年的蒙特利爾奧運會最具代表性,虧損額度超過24億美元,蒙特利爾所有納稅人用了整整30年,才還清了其中的10億美元債務。
  • 2004年的雅典奧運會,虧損更為慘烈。投入100億美元,最終只創造了19億美元營收,巨大的債務漏洞,至今還沒填上。

從產出比來看,相較於夏季奧運會,冬季奧運會的表現更為糟糕。

  • 1994年利勒哈默爾冬奧會:由於挪威在酒店和滑雪場板塊的盲目投資,導致銀行相繼破產,不得不拋售劣質資產。
  • 1998年長野冬奧會:政府建造高速火車和滑雪道等設施,花費190億美元,奧運結束後,高額的場館維護費用,嚴重影響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次年,211家企業宣佈破產。
  • 2014年索契冬奧會:預算120億美元,實際投入510億美元,超過所有冬奧會花費的總和,當地政府經濟損失慘重。


不難看出,不論是夏季奧運會,還是冬奧會,絕大多數舉辦國都遭遇了虧損之痛。一時之間,昔日的“香餑餑”變成了一塊不招待見的“燙手山芋”。

真正的“元凶”

那麼,這塊“燙手山芋”背後的“元凶”是什麼? 當然是成本!

奧運會的成本通常包括4大塊:

  • 申請舉辦權的費用:需要花費0.5-1億美元費用。東京曾拿出1.5億美元申辦2016年夏季奧運會,落選後,又追加了0.75億美元申辦2020年夏季奧運會。
  • 場館建設、翻新:體育設施場館、奧運村,以及開(閉)幕式巨大場所建設,一旦申辦成功,舉辦地至少需要10年時間應對各國運動員和遊客。
  • 運營成本:911事件以後,安檢費用陡升。2000年悉尼奧運會花費2.5億美元,4年後的雅典奧運會花費15億美元。目前,安檢費用大約在10-20億美元之間。
  • 基礎建設:房屋和交通方面,道路、鐵路、機場需要全面升級,酒店房間數要在4萬以上。基礎建設費用將達到50-500億美元。

不難看出,華而不實的“一次性工程”讓奧運會廣受詬病。每一屆奧運會東道主都會新建大量的場館,但是賽事閉幕後,這些場館就面臨閒置、維護與如何再利用問題,甚至已經上升為世界性難題。

體育基建和運營成本昂貴,甚至由於地緣優勢,佔用大量稀缺和高價值的地皮,後續也很難用足夠的賽事頻率來支付高昂的維護成本。

談“奧”色變時代,洛杉磯為何能躲避“奧運債務陷阱”?

以2000年奧運會為例,悉尼奧林匹克體育場館每年要花費3000萬美元來維護,但奧運結束後,悉尼場館的使用率極低。再如,2004年的雅典奧運會過多的奧運場館建設,直接導致希臘的財務危機,希臘的奧運場館也隨著奧運的結束而變得冷清。

不過,在冷清的氛圍下,也有溫暖。

從歷屆奧運會主辦國來看,有一座城市通過“最牛”的一次策劃,大賺了一筆,並改寫了奧運會一貫“燒錢”的運營模式。這座城市就是洛杉磯。

“洛杉磯”的啟示


1984年,奧運會申辦國原本有2座城市競選,一個是美國洛杉磯,一個是伊朗德黑蘭,德黑蘭中途放棄,洛杉磯在沒有競爭對手的情況下申辦成功。

“蒙特利爾奧運會出現的資金問題,導致世界各國在申辦奧運的道路上望而卻步,”時任奧組委副主席大衛·西蒙曾透露,“在獲得舉辦權之後,洛杉磯成立了奧運組委會,併成為1896年第一屆現代奧運會以來首次由民間承辦的運動會,既沒有政府補貼,又不能增加納稅人負擔,一切費用只能依靠自籌。”

在資金為零的情況下,時任洛杉磯奧組委主席尤伯羅斯拿出了100美元,在銀行開立了一個奧組委專門賬戶,開始想辦法籌錢。

談“奧”色變時代,洛杉磯為何能躲避“奧運債務陷阱”?

當時,尤伯羅斯整理了1932年洛杉磯奧運會以來所有與奧運會相關的材料,他決定不再大搞基建,而是將原始資源合理利用,同時直接讓贊助者為相應項目提供全新設施,在他的努力下,最終,由私人資金興建了4座新體育場館和一座辦公樓。

另外,針對贊助商,尤伯羅斯制定了一套近乎苛刻的標準:不得在比賽場內做商業廣告,贊助的費用不得低於500萬美元……

遇到不買賬的,尤伯羅斯絕不妥協,寧缺毋濫。最後,在所有贊助者中,他精心挑選出1/5作為贊助公司,併成功向美國全國廣播公司開出2.5億美元的天價,此外,還以7000萬美元的價格把奧運會的廣播轉播權賣給了美國、歐洲、澳大利亞等國家。

通過企業贊助,尤伯羅斯硬生生地把原本“填不滿的資金窟窿”變成了“鉅額收入”。彼時,43家企業被授權銷售奧運指定產品,9家企業共同贊助了1億美元,並獲得指定贊助者稱號。


談“奧”色變時代,洛杉磯為何能躲避“奧運債務陷阱”?

據權威數據統計,洛杉磯因奧運會獲得了96億美元的旅遊收入,奧運會之後,美國奧組委拿出9000萬美元投入到洛杉磯的青少年體育基金組織。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給我們帶來的啟示遠不止於此,2028年,洛杉磯將帶給我們新的驚喜。

未雨綢繆的商業開發

2017年9月13日,國際奧委會正式確認洛杉磯為2028年夏季奧運會舉辦城市,洛杉磯承諾,會節儉辦奧運,預算只需53億美元,除必要新建的項目外,決不興建任何新的永久性場地。

“這個機會是空前的,洛杉磯可以用11年時間來進行2028年奧運會的商業開發,”彼時,洛杉磯獲得2028年奧運會舉辦權時,奧組委發言人公開表示。

"

一直以來,奧運會承載了幾代人的回憶,它是全球最盛大的聚會,申辦國以舉辦一場奧運會為榮。然而,不知從何時起,因為虧損問題,奧運會一下子跌落神壇,昔日的“香餑餑”變成了一塊不招待見的“燙手山芋”,鮮有國家願意接手。那麼,在談“奧”色變時代,洛杉磯為何能成功躲避“奧運債務陷阱”,賺得盆滿缽豐呢?

談“奧”色變時代,洛杉磯為何能躲避“奧運債務陷阱”?

一塊“燙手的山芋”

很多人會發出這樣感慨:單純從經濟利益出發,辦一場勞民傷財的奧運會,值得嗎?答案不言自明。

4年一次的盛會,不到1個月的比賽日,猶如一部電影,濃縮了賽場上的悲喜交加。然而,在賽場外,舉辦國財政吃緊的萬般無奈同樣在一次次地上演。

包括最近幾屆因舉辦奧運而深陷經濟泥淖的南非、巴西、俄羅斯。

筆者通過翻閱資料發現,自第一屆奧運會舉辦以來,到1984年洛杉磯以前,舉辦國幾乎是虧損狀態。

  • 其中,1976年的蒙特利爾奧運會最具代表性,虧損額度超過24億美元,蒙特利爾所有納稅人用了整整30年,才還清了其中的10億美元債務。
  • 2004年的雅典奧運會,虧損更為慘烈。投入100億美元,最終只創造了19億美元營收,巨大的債務漏洞,至今還沒填上。

從產出比來看,相較於夏季奧運會,冬季奧運會的表現更為糟糕。

  • 1994年利勒哈默爾冬奧會:由於挪威在酒店和滑雪場板塊的盲目投資,導致銀行相繼破產,不得不拋售劣質資產。
  • 1998年長野冬奧會:政府建造高速火車和滑雪道等設施,花費190億美元,奧運結束後,高額的場館維護費用,嚴重影響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次年,211家企業宣佈破產。
  • 2014年索契冬奧會:預算120億美元,實際投入510億美元,超過所有冬奧會花費的總和,當地政府經濟損失慘重。


不難看出,不論是夏季奧運會,還是冬奧會,絕大多數舉辦國都遭遇了虧損之痛。一時之間,昔日的“香餑餑”變成了一塊不招待見的“燙手山芋”。

真正的“元凶”

那麼,這塊“燙手山芋”背後的“元凶”是什麼? 當然是成本!

奧運會的成本通常包括4大塊:

  • 申請舉辦權的費用:需要花費0.5-1億美元費用。東京曾拿出1.5億美元申辦2016年夏季奧運會,落選後,又追加了0.75億美元申辦2020年夏季奧運會。
  • 場館建設、翻新:體育設施場館、奧運村,以及開(閉)幕式巨大場所建設,一旦申辦成功,舉辦地至少需要10年時間應對各國運動員和遊客。
  • 運營成本:911事件以後,安檢費用陡升。2000年悉尼奧運會花費2.5億美元,4年後的雅典奧運會花費15億美元。目前,安檢費用大約在10-20億美元之間。
  • 基礎建設:房屋和交通方面,道路、鐵路、機場需要全面升級,酒店房間數要在4萬以上。基礎建設費用將達到50-500億美元。

不難看出,華而不實的“一次性工程”讓奧運會廣受詬病。每一屆奧運會東道主都會新建大量的場館,但是賽事閉幕後,這些場館就面臨閒置、維護與如何再利用問題,甚至已經上升為世界性難題。

體育基建和運營成本昂貴,甚至由於地緣優勢,佔用大量稀缺和高價值的地皮,後續也很難用足夠的賽事頻率來支付高昂的維護成本。

談“奧”色變時代,洛杉磯為何能躲避“奧運債務陷阱”?

以2000年奧運會為例,悉尼奧林匹克體育場館每年要花費3000萬美元來維護,但奧運結束後,悉尼場館的使用率極低。再如,2004年的雅典奧運會過多的奧運場館建設,直接導致希臘的財務危機,希臘的奧運場館也隨著奧運的結束而變得冷清。

不過,在冷清的氛圍下,也有溫暖。

從歷屆奧運會主辦國來看,有一座城市通過“最牛”的一次策劃,大賺了一筆,並改寫了奧運會一貫“燒錢”的運營模式。這座城市就是洛杉磯。

“洛杉磯”的啟示


1984年,奧運會申辦國原本有2座城市競選,一個是美國洛杉磯,一個是伊朗德黑蘭,德黑蘭中途放棄,洛杉磯在沒有競爭對手的情況下申辦成功。

“蒙特利爾奧運會出現的資金問題,導致世界各國在申辦奧運的道路上望而卻步,”時任奧組委副主席大衛·西蒙曾透露,“在獲得舉辦權之後,洛杉磯成立了奧運組委會,併成為1896年第一屆現代奧運會以來首次由民間承辦的運動會,既沒有政府補貼,又不能增加納稅人負擔,一切費用只能依靠自籌。”

在資金為零的情況下,時任洛杉磯奧組委主席尤伯羅斯拿出了100美元,在銀行開立了一個奧組委專門賬戶,開始想辦法籌錢。

談“奧”色變時代,洛杉磯為何能躲避“奧運債務陷阱”?

當時,尤伯羅斯整理了1932年洛杉磯奧運會以來所有與奧運會相關的材料,他決定不再大搞基建,而是將原始資源合理利用,同時直接讓贊助者為相應項目提供全新設施,在他的努力下,最終,由私人資金興建了4座新體育場館和一座辦公樓。

另外,針對贊助商,尤伯羅斯制定了一套近乎苛刻的標準:不得在比賽場內做商業廣告,贊助的費用不得低於500萬美元……

遇到不買賬的,尤伯羅斯絕不妥協,寧缺毋濫。最後,在所有贊助者中,他精心挑選出1/5作為贊助公司,併成功向美國全國廣播公司開出2.5億美元的天價,此外,還以7000萬美元的價格把奧運會的廣播轉播權賣給了美國、歐洲、澳大利亞等國家。

通過企業贊助,尤伯羅斯硬生生地把原本“填不滿的資金窟窿”變成了“鉅額收入”。彼時,43家企業被授權銷售奧運指定產品,9家企業共同贊助了1億美元,並獲得指定贊助者稱號。


談“奧”色變時代,洛杉磯為何能躲避“奧運債務陷阱”?

據權威數據統計,洛杉磯因奧運會獲得了96億美元的旅遊收入,奧運會之後,美國奧組委拿出9000萬美元投入到洛杉磯的青少年體育基金組織。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給我們帶來的啟示遠不止於此,2028年,洛杉磯將帶給我們新的驚喜。

未雨綢繆的商業開發

2017年9月13日,國際奧委會正式確認洛杉磯為2028年夏季奧運會舉辦城市,洛杉磯承諾,會節儉辦奧運,預算只需53億美元,除必要新建的項目外,決不興建任何新的永久性場地。

“這個機會是空前的,洛杉磯可以用11年時間來進行2028年奧運會的商業開發,”彼時,洛杉磯獲得2028年奧運會舉辦權時,奧組委發言人公開表示。

談“奧”色變時代,洛杉磯為何能躲避“奧運債務陷阱”?

2019年6月25日,洛杉磯市長Eric Garcetti在出席一場當地的體育大會時自信滿滿地說:“作為2028年洛杉磯奧運會的主辦城市,洛杉磯保守估計至少可以獲得10億美元以上收入。”

他表示,利用城市現有的體育場館,可以降低成本,另外,贊助商銷售已經超過當前預期,這足以讓洛杉磯成功避開“奧運債務”的陷阱。

事實上,由於比賽場館以原有設施翻新為主,加上奧委會20億美元鉅額補貼,以及奧運會期間的各種門票和商業收入——2028年奧運會將獲得較大額度的盈利。如果真如洛杉磯市長所預測,10億美元的收益將創造奧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盈利。

早在2018年8月,在洛杉磯奧組委主席凱西·沃瑟曼(Casey Wasserman)的主持下,專門負責奧運贊助商事宜的組織成立。洛杉磯奧組委隨即推出招商營銷計劃,目標是本土贊助收入達到25億美元。

  • 在商業開發上,今年3月,據媒體透露,耐克成為2028年洛杉磯奧運會首家官方贊助商,具體為美國奧運代表團裝備贊助商,合同價值預計超過2億美元。
  • 在廣告方面,洛杉磯奧組委首席營收官Kathy Carter透露,2028年奧運會將打破常規,把官方贊助同電視廣告投放打包出售,贊助商矩陣中最高級別的“創始合作伙伴”,將擁有奧運會官方市場權益和NBC電視臺廣告資源。
  • 此外,得益於體育、商業、文化上的濃厚氛圍,洛杉磯這座城市的奧運門票大賣,並不困難。

洛杉磯奧運會的經驗,也給2022年北京-張家口冬奧會帶來啟示。“以運動員為中心,可持續發展,節儉辦賽。”

據北京冬奧申委提交給國際奧運會的申辦報告顯示,2022年北京-張家口冬奧會預算約為30.7億美元,其中賽事編制預算為16.5億美元,場館建設預算為15.1億美元。

北京2022年冬奧委財務及市場開發部副部長周星表示:“15.1億美元當中,社會投資佔65%,比如三個奧運村全部為社會投資,賽事結束後,北京和張家口的奧運村將作為商品出售,延慶的奧運村則將成為度假村酒店。”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