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讓安祿山當上節度使,並不是右相犯的最大的錯'

"

歷史上的張小敬,僅僅在華陰縣蔚姚汝能的《安祿山事蹟》中出現了一次,當時,作為禁軍一員的張小敬,在馬嵬坡射殺當時的宰相楊國忠,滅了安史之亂的直接導火索;此前張小敬是何許人也,此後張小敬有怎麼樣的結局,不得而知。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張小敬,性格堅定,思維敏銳,對長安有著近乎信仰般的尊崇和維護之情,他拼了命在十二時辰之中一次次拯救長安城拯救聖人和太子;

"

歷史上的張小敬,僅僅在華陰縣蔚姚汝能的《安祿山事蹟》中出現了一次,當時,作為禁軍一員的張小敬,在馬嵬坡射殺當時的宰相楊國忠,滅了安史之亂的直接導火索;此前張小敬是何許人也,此後張小敬有怎麼樣的結局,不得而知。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張小敬,性格堅定,思維敏銳,對長安有著近乎信仰般的尊崇和維護之情,他拼了命在十二時辰之中一次次拯救長安城拯救聖人和太子;

長安十二時辰:讓安祿山當上節度使,並不是右相犯的最大的錯

可是如果他知道他拼命拯救的大唐走向了怎樣一條敗落之路的話,他一定先去幹掉那個罪魁禍首——李林甫,劇中的右相林九郎。

李林甫,從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大唐後半截的整個歷史,而讓胡人當節度使,絕對不是他犯的最大的錯。

1 兩句話就廢掉一代賢相——進讒言的水平無人能及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以禮部尚書、銀青光祿大夫職,與侍中裴耀卿、中書令張九齡共同擔任宰相。

在共同擔任宰相期間,李林甫的主要目標是幹掉其他宰相,獨攬大權,為了達到目的,他不放過任何一次機會。

開元二十三年,當時的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不滿生母遭受冷落的怨言被傳給了當時頗為得寵的武惠妃,玄宗召集宰相商議要廢黜三子。

當時張九齡極力勸阻,李林甫私下對皇帝身邊的宦官說:

“此乃天子家事,何必與外人商議”。

"

歷史上的張小敬,僅僅在華陰縣蔚姚汝能的《安祿山事蹟》中出現了一次,當時,作為禁軍一員的張小敬,在馬嵬坡射殺當時的宰相楊國忠,滅了安史之亂的直接導火索;此前張小敬是何許人也,此後張小敬有怎麼樣的結局,不得而知。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張小敬,性格堅定,思維敏銳,對長安有著近乎信仰般的尊崇和維護之情,他拼了命在十二時辰之中一次次拯救長安城拯救聖人和太子;

長安十二時辰:讓安祿山當上節度使,並不是右相犯的最大的錯

可是如果他知道他拼命拯救的大唐走向了怎樣一條敗落之路的話,他一定先去幹掉那個罪魁禍首——李林甫,劇中的右相林九郎。

李林甫,從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大唐後半截的整個歷史,而讓胡人當節度使,絕對不是他犯的最大的錯。

1 兩句話就廢掉一代賢相——進讒言的水平無人能及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以禮部尚書、銀青光祿大夫職,與侍中裴耀卿、中書令張九齡共同擔任宰相。

在共同擔任宰相期間,李林甫的主要目標是幹掉其他宰相,獨攬大權,為了達到目的,他不放過任何一次機會。

開元二十三年,當時的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不滿生母遭受冷落的怨言被傳給了當時頗為得寵的武惠妃,玄宗召集宰相商議要廢黜三子。

當時張九齡極力勸阻,李林甫私下對皇帝身邊的宦官說:

“此乃天子家事,何必與外人商議”。

長安十二時辰:讓安祿山當上節度使,並不是右相犯的最大的錯

李林甫與皇帝身邊的宦官以及武惠妃早就有深厚的私交,此時一句“此乃家事”戳中了皇帝的內心,而“何必與外人商議”則將張九齡劃到了“外人”的範圍。

此事之後,皇帝一方面覺得李林甫十分懂事,一方面覺得張九齡與自己不是一條心!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想要升遷牛仙客,張九齡以牛仙客學識不高極力勸阻,玄宗不悅。此時,讒言小王子李林甫再一次發揮了私下議論的威力,他私下說:

“只要有學識,何必滿腹經綸。天子用人,有何不可”!

一句“天子用人,有何不可”,一方面讓皇帝“朕想幹嘛就可以幹嘛誰也管不著”的想法再一次佔據上風,另外一方面,張九齡極力阻攔“天子用人”的行為,讓皇帝內心頗為不滿:“老子想用個人,你丫有什麼資格阻攔?”

果不其然,此事之後,皇帝以結黨為由,免去裴耀卿以及張九齡的宰相職位,任命李林甫和牛仙客為宰相,之後,李林甫又以彈劾牛仙客的人是張九齡舉薦的為由,讓玄宗進一步貶了張九齡的官。

"

歷史上的張小敬,僅僅在華陰縣蔚姚汝能的《安祿山事蹟》中出現了一次,當時,作為禁軍一員的張小敬,在馬嵬坡射殺當時的宰相楊國忠,滅了安史之亂的直接導火索;此前張小敬是何許人也,此後張小敬有怎麼樣的結局,不得而知。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張小敬,性格堅定,思維敏銳,對長安有著近乎信仰般的尊崇和維護之情,他拼了命在十二時辰之中一次次拯救長安城拯救聖人和太子;

長安十二時辰:讓安祿山當上節度使,並不是右相犯的最大的錯

可是如果他知道他拼命拯救的大唐走向了怎樣一條敗落之路的話,他一定先去幹掉那個罪魁禍首——李林甫,劇中的右相林九郎。

李林甫,從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大唐後半截的整個歷史,而讓胡人當節度使,絕對不是他犯的最大的錯。

1 兩句話就廢掉一代賢相——進讒言的水平無人能及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以禮部尚書、銀青光祿大夫職,與侍中裴耀卿、中書令張九齡共同擔任宰相。

在共同擔任宰相期間,李林甫的主要目標是幹掉其他宰相,獨攬大權,為了達到目的,他不放過任何一次機會。

開元二十三年,當時的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不滿生母遭受冷落的怨言被傳給了當時頗為得寵的武惠妃,玄宗召集宰相商議要廢黜三子。

當時張九齡極力勸阻,李林甫私下對皇帝身邊的宦官說:

“此乃天子家事,何必與外人商議”。

長安十二時辰:讓安祿山當上節度使,並不是右相犯的最大的錯

李林甫與皇帝身邊的宦官以及武惠妃早就有深厚的私交,此時一句“此乃家事”戳中了皇帝的內心,而“何必與外人商議”則將張九齡劃到了“外人”的範圍。

此事之後,皇帝一方面覺得李林甫十分懂事,一方面覺得張九齡與自己不是一條心!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想要升遷牛仙客,張九齡以牛仙客學識不高極力勸阻,玄宗不悅。此時,讒言小王子李林甫再一次發揮了私下議論的威力,他私下說:

“只要有學識,何必滿腹經綸。天子用人,有何不可”!

一句“天子用人,有何不可”,一方面讓皇帝“朕想幹嘛就可以幹嘛誰也管不著”的想法再一次佔據上風,另外一方面,張九齡極力阻攔“天子用人”的行為,讓皇帝內心頗為不滿:“老子想用個人,你丫有什麼資格阻攔?”

果不其然,此事之後,皇帝以結黨為由,免去裴耀卿以及張九齡的宰相職位,任命李林甫和牛仙客為宰相,之後,李林甫又以彈劾牛仙客的人是張九齡舉薦的為由,讓玄宗進一步貶了張九齡的官。

長安十二時辰:讓安祿山當上節度使,並不是右相犯的最大的錯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在宦官,武惠妃和李林甫的聯合讒言洗腦下,唐玄宗將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同時廢為庶人,不久之後又將他們仨賜死!

李瑛應該是史上最悲催的太子:太子頭銜皇子頭銜沒了,甚至連小命都沒保住……

2 嫉妒成性,為大唐王朝埋下第一大隱患

成為實權宰相之後的李林甫,在排除異己方面,可以說是不擇手段又深謀遠慮,他不但打壓已經具備宰相競爭力的官員,還陷害那些有才華有潛力的後起之秀,甚至還推薦胡人當節度使,以減少未來的競爭力(胡人對漢文化不瞭解,節度使當的再好也當不了宰相)。

天寶元年(742年),李林甫引薦性格柔弱的陳希烈為宰相,之後,他在家中處理政務,陳希烈在政事堂當吉祥物,百官都去李林甫府外等候召見彙報政務,而陳希烈只能在公文上署個名。

《長安十二時辰》當中,身常服的右相,在平康坊的府邸,處理大小事務,聽取不同人的彙報,就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

歷史上的張小敬,僅僅在華陰縣蔚姚汝能的《安祿山事蹟》中出現了一次,當時,作為禁軍一員的張小敬,在馬嵬坡射殺當時的宰相楊國忠,滅了安史之亂的直接導火索;此前張小敬是何許人也,此後張小敬有怎麼樣的結局,不得而知。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張小敬,性格堅定,思維敏銳,對長安有著近乎信仰般的尊崇和維護之情,他拼了命在十二時辰之中一次次拯救長安城拯救聖人和太子;

長安十二時辰:讓安祿山當上節度使,並不是右相犯的最大的錯

可是如果他知道他拼命拯救的大唐走向了怎樣一條敗落之路的話,他一定先去幹掉那個罪魁禍首——李林甫,劇中的右相林九郎。

李林甫,從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大唐後半截的整個歷史,而讓胡人當節度使,絕對不是他犯的最大的錯。

1 兩句話就廢掉一代賢相——進讒言的水平無人能及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以禮部尚書、銀青光祿大夫職,與侍中裴耀卿、中書令張九齡共同擔任宰相。

在共同擔任宰相期間,李林甫的主要目標是幹掉其他宰相,獨攬大權,為了達到目的,他不放過任何一次機會。

開元二十三年,當時的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不滿生母遭受冷落的怨言被傳給了當時頗為得寵的武惠妃,玄宗召集宰相商議要廢黜三子。

當時張九齡極力勸阻,李林甫私下對皇帝身邊的宦官說:

“此乃天子家事,何必與外人商議”。

長安十二時辰:讓安祿山當上節度使,並不是右相犯的最大的錯

李林甫與皇帝身邊的宦官以及武惠妃早就有深厚的私交,此時一句“此乃家事”戳中了皇帝的內心,而“何必與外人商議”則將張九齡劃到了“外人”的範圍。

此事之後,皇帝一方面覺得李林甫十分懂事,一方面覺得張九齡與自己不是一條心!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想要升遷牛仙客,張九齡以牛仙客學識不高極力勸阻,玄宗不悅。此時,讒言小王子李林甫再一次發揮了私下議論的威力,他私下說:

“只要有學識,何必滿腹經綸。天子用人,有何不可”!

一句“天子用人,有何不可”,一方面讓皇帝“朕想幹嘛就可以幹嘛誰也管不著”的想法再一次佔據上風,另外一方面,張九齡極力阻攔“天子用人”的行為,讓皇帝內心頗為不滿:“老子想用個人,你丫有什麼資格阻攔?”

果不其然,此事之後,皇帝以結黨為由,免去裴耀卿以及張九齡的宰相職位,任命李林甫和牛仙客為宰相,之後,李林甫又以彈劾牛仙客的人是張九齡舉薦的為由,讓玄宗進一步貶了張九齡的官。

長安十二時辰:讓安祿山當上節度使,並不是右相犯的最大的錯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在宦官,武惠妃和李林甫的聯合讒言洗腦下,唐玄宗將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同時廢為庶人,不久之後又將他們仨賜死!

李瑛應該是史上最悲催的太子:太子頭銜皇子頭銜沒了,甚至連小命都沒保住……

2 嫉妒成性,為大唐王朝埋下第一大隱患

成為實權宰相之後的李林甫,在排除異己方面,可以說是不擇手段又深謀遠慮,他不但打壓已經具備宰相競爭力的官員,還陷害那些有才華有潛力的後起之秀,甚至還推薦胡人當節度使,以減少未來的競爭力(胡人對漢文化不瞭解,節度使當的再好也當不了宰相)。

天寶元年(742年),李林甫引薦性格柔弱的陳希烈為宰相,之後,他在家中處理政務,陳希烈在政事堂當吉祥物,百官都去李林甫府外等候召見彙報政務,而陳希烈只能在公文上署個名。

《長安十二時辰》當中,身常服的右相,在平康坊的府邸,處理大小事務,聽取不同人的彙報,就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長安十二時辰:讓安祿山當上節度使,並不是右相犯的最大的錯

天寶六年(747年),李林甫對富有才幹、儀表堂堂且才華出眾的楊慎矜起了猜忌之心,決心將這個才幹過人的名門之後扼殺在搖籃裡。

李林甫讓人散播楊慎矜作為隋煬帝玄孫,勾結術士,密藏讖書,圖謀恢復隋朝的流言,唐玄宗得知後大怒,將楊慎矜下獄,命三司會審。李林甫趁機命殿中侍御史盧鉉袖藏讖書,稱是在楊慎矜家中搜出的物品,陷害楊慎矜坐實謀逆罪名,最終,楊慎矜闔族被滅。

天寶八年(749),咸寧太守趙奉章揭發李林甫罪狀二十餘條,結果罪狀尚未呈上,李林甫便已知曉,命御史臺將其逮捕,以妖言之罪杖斃

天寶十一年(752年),為了杜絕文臣以邊將入相(文臣去邊關擔任節度使,得軍功,回朝之後有很大可能被拜為宰相,即出將入相之說)的先例,鞏固自己的宰相之權,李林甫主動辭去朔方節度使之職,並極力勸說玄宗起用蕃將,說蕃將性格彪悍驍勇善戰,且在朝中無黨羽,皇帝同意了!

"

歷史上的張小敬,僅僅在華陰縣蔚姚汝能的《安祿山事蹟》中出現了一次,當時,作為禁軍一員的張小敬,在馬嵬坡射殺當時的宰相楊國忠,滅了安史之亂的直接導火索;此前張小敬是何許人也,此後張小敬有怎麼樣的結局,不得而知。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張小敬,性格堅定,思維敏銳,對長安有著近乎信仰般的尊崇和維護之情,他拼了命在十二時辰之中一次次拯救長安城拯救聖人和太子;

長安十二時辰:讓安祿山當上節度使,並不是右相犯的最大的錯

可是如果他知道他拼命拯救的大唐走向了怎樣一條敗落之路的話,他一定先去幹掉那個罪魁禍首——李林甫,劇中的右相林九郎。

李林甫,從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大唐後半截的整個歷史,而讓胡人當節度使,絕對不是他犯的最大的錯。

1 兩句話就廢掉一代賢相——進讒言的水平無人能及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以禮部尚書、銀青光祿大夫職,與侍中裴耀卿、中書令張九齡共同擔任宰相。

在共同擔任宰相期間,李林甫的主要目標是幹掉其他宰相,獨攬大權,為了達到目的,他不放過任何一次機會。

開元二十三年,當時的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不滿生母遭受冷落的怨言被傳給了當時頗為得寵的武惠妃,玄宗召集宰相商議要廢黜三子。

當時張九齡極力勸阻,李林甫私下對皇帝身邊的宦官說:

“此乃天子家事,何必與外人商議”。

長安十二時辰:讓安祿山當上節度使,並不是右相犯的最大的錯

李林甫與皇帝身邊的宦官以及武惠妃早就有深厚的私交,此時一句“此乃家事”戳中了皇帝的內心,而“何必與外人商議”則將張九齡劃到了“外人”的範圍。

此事之後,皇帝一方面覺得李林甫十分懂事,一方面覺得張九齡與自己不是一條心!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想要升遷牛仙客,張九齡以牛仙客學識不高極力勸阻,玄宗不悅。此時,讒言小王子李林甫再一次發揮了私下議論的威力,他私下說:

“只要有學識,何必滿腹經綸。天子用人,有何不可”!

一句“天子用人,有何不可”,一方面讓皇帝“朕想幹嘛就可以幹嘛誰也管不著”的想法再一次佔據上風,另外一方面,張九齡極力阻攔“天子用人”的行為,讓皇帝內心頗為不滿:“老子想用個人,你丫有什麼資格阻攔?”

果不其然,此事之後,皇帝以結黨為由,免去裴耀卿以及張九齡的宰相職位,任命李林甫和牛仙客為宰相,之後,李林甫又以彈劾牛仙客的人是張九齡舉薦的為由,讓玄宗進一步貶了張九齡的官。

長安十二時辰:讓安祿山當上節度使,並不是右相犯的最大的錯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在宦官,武惠妃和李林甫的聯合讒言洗腦下,唐玄宗將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同時廢為庶人,不久之後又將他們仨賜死!

李瑛應該是史上最悲催的太子:太子頭銜皇子頭銜沒了,甚至連小命都沒保住……

2 嫉妒成性,為大唐王朝埋下第一大隱患

成為實權宰相之後的李林甫,在排除異己方面,可以說是不擇手段又深謀遠慮,他不但打壓已經具備宰相競爭力的官員,還陷害那些有才華有潛力的後起之秀,甚至還推薦胡人當節度使,以減少未來的競爭力(胡人對漢文化不瞭解,節度使當的再好也當不了宰相)。

天寶元年(742年),李林甫引薦性格柔弱的陳希烈為宰相,之後,他在家中處理政務,陳希烈在政事堂當吉祥物,百官都去李林甫府外等候召見彙報政務,而陳希烈只能在公文上署個名。

《長安十二時辰》當中,身常服的右相,在平康坊的府邸,處理大小事務,聽取不同人的彙報,就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長安十二時辰:讓安祿山當上節度使,並不是右相犯的最大的錯

天寶六年(747年),李林甫對富有才幹、儀表堂堂且才華出眾的楊慎矜起了猜忌之心,決心將這個才幹過人的名門之後扼殺在搖籃裡。

李林甫讓人散播楊慎矜作為隋煬帝玄孫,勾結術士,密藏讖書,圖謀恢復隋朝的流言,唐玄宗得知後大怒,將楊慎矜下獄,命三司會審。李林甫趁機命殿中侍御史盧鉉袖藏讖書,稱是在楊慎矜家中搜出的物品,陷害楊慎矜坐實謀逆罪名,最終,楊慎矜闔族被滅。

天寶八年(749),咸寧太守趙奉章揭發李林甫罪狀二十餘條,結果罪狀尚未呈上,李林甫便已知曉,命御史臺將其逮捕,以妖言之罪杖斃

天寶十一年(752年),為了杜絕文臣以邊將入相(文臣去邊關擔任節度使,得軍功,回朝之後有很大可能被拜為宰相,即出將入相之說)的先例,鞏固自己的宰相之權,李林甫主動辭去朔方節度使之職,並極力勸說玄宗起用蕃將,說蕃將性格彪悍驍勇善戰,且在朝中無黨羽,皇帝同意了!

長安十二時辰:讓安祿山當上節度使,並不是右相犯的最大的錯

安祿山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胡人和突厥混血的大胖子安祿山,得以成為3鎮節度使,為後續的安史之亂埋下了禍根。

3 屢次構陷太子,為大唐王朝埋下第二大隱患

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六月,唐玄宗立皇三子李璵為皇太子,改名李亨,也就是《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璵。當時武惠妃已經病逝,李林甫數次勸說玄宗立壽王李瑁為太子,而玄宗卻屬意忠王李璵。

也正是由於李林甫從始至終一直沒有擁護過太子李亨,擔心李亨即位後自己的宰相之位不保,因此想方設法想要廢掉李亨的太子之位。

"

歷史上的張小敬,僅僅在華陰縣蔚姚汝能的《安祿山事蹟》中出現了一次,當時,作為禁軍一員的張小敬,在馬嵬坡射殺當時的宰相楊國忠,滅了安史之亂的直接導火索;此前張小敬是何許人也,此後張小敬有怎麼樣的結局,不得而知。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張小敬,性格堅定,思維敏銳,對長安有著近乎信仰般的尊崇和維護之情,他拼了命在十二時辰之中一次次拯救長安城拯救聖人和太子;

長安十二時辰:讓安祿山當上節度使,並不是右相犯的最大的錯

可是如果他知道他拼命拯救的大唐走向了怎樣一條敗落之路的話,他一定先去幹掉那個罪魁禍首——李林甫,劇中的右相林九郎。

李林甫,從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大唐後半截的整個歷史,而讓胡人當節度使,絕對不是他犯的最大的錯。

1 兩句話就廢掉一代賢相——進讒言的水平無人能及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以禮部尚書、銀青光祿大夫職,與侍中裴耀卿、中書令張九齡共同擔任宰相。

在共同擔任宰相期間,李林甫的主要目標是幹掉其他宰相,獨攬大權,為了達到目的,他不放過任何一次機會。

開元二十三年,當時的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不滿生母遭受冷落的怨言被傳給了當時頗為得寵的武惠妃,玄宗召集宰相商議要廢黜三子。

當時張九齡極力勸阻,李林甫私下對皇帝身邊的宦官說:

“此乃天子家事,何必與外人商議”。

長安十二時辰:讓安祿山當上節度使,並不是右相犯的最大的錯

李林甫與皇帝身邊的宦官以及武惠妃早就有深厚的私交,此時一句“此乃家事”戳中了皇帝的內心,而“何必與外人商議”則將張九齡劃到了“外人”的範圍。

此事之後,皇帝一方面覺得李林甫十分懂事,一方面覺得張九齡與自己不是一條心!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想要升遷牛仙客,張九齡以牛仙客學識不高極力勸阻,玄宗不悅。此時,讒言小王子李林甫再一次發揮了私下議論的威力,他私下說:

“只要有學識,何必滿腹經綸。天子用人,有何不可”!

一句“天子用人,有何不可”,一方面讓皇帝“朕想幹嘛就可以幹嘛誰也管不著”的想法再一次佔據上風,另外一方面,張九齡極力阻攔“天子用人”的行為,讓皇帝內心頗為不滿:“老子想用個人,你丫有什麼資格阻攔?”

果不其然,此事之後,皇帝以結黨為由,免去裴耀卿以及張九齡的宰相職位,任命李林甫和牛仙客為宰相,之後,李林甫又以彈劾牛仙客的人是張九齡舉薦的為由,讓玄宗進一步貶了張九齡的官。

長安十二時辰:讓安祿山當上節度使,並不是右相犯的最大的錯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在宦官,武惠妃和李林甫的聯合讒言洗腦下,唐玄宗將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同時廢為庶人,不久之後又將他們仨賜死!

李瑛應該是史上最悲催的太子:太子頭銜皇子頭銜沒了,甚至連小命都沒保住……

2 嫉妒成性,為大唐王朝埋下第一大隱患

成為實權宰相之後的李林甫,在排除異己方面,可以說是不擇手段又深謀遠慮,他不但打壓已經具備宰相競爭力的官員,還陷害那些有才華有潛力的後起之秀,甚至還推薦胡人當節度使,以減少未來的競爭力(胡人對漢文化不瞭解,節度使當的再好也當不了宰相)。

天寶元年(742年),李林甫引薦性格柔弱的陳希烈為宰相,之後,他在家中處理政務,陳希烈在政事堂當吉祥物,百官都去李林甫府外等候召見彙報政務,而陳希烈只能在公文上署個名。

《長安十二時辰》當中,身常服的右相,在平康坊的府邸,處理大小事務,聽取不同人的彙報,就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長安十二時辰:讓安祿山當上節度使,並不是右相犯的最大的錯

天寶六年(747年),李林甫對富有才幹、儀表堂堂且才華出眾的楊慎矜起了猜忌之心,決心將這個才幹過人的名門之後扼殺在搖籃裡。

李林甫讓人散播楊慎矜作為隋煬帝玄孫,勾結術士,密藏讖書,圖謀恢復隋朝的流言,唐玄宗得知後大怒,將楊慎矜下獄,命三司會審。李林甫趁機命殿中侍御史盧鉉袖藏讖書,稱是在楊慎矜家中搜出的物品,陷害楊慎矜坐實謀逆罪名,最終,楊慎矜闔族被滅。

天寶八年(749),咸寧太守趙奉章揭發李林甫罪狀二十餘條,結果罪狀尚未呈上,李林甫便已知曉,命御史臺將其逮捕,以妖言之罪杖斃

天寶十一年(752年),為了杜絕文臣以邊將入相(文臣去邊關擔任節度使,得軍功,回朝之後有很大可能被拜為宰相,即出將入相之說)的先例,鞏固自己的宰相之權,李林甫主動辭去朔方節度使之職,並極力勸說玄宗起用蕃將,說蕃將性格彪悍驍勇善戰,且在朝中無黨羽,皇帝同意了!

長安十二時辰:讓安祿山當上節度使,並不是右相犯的最大的錯

安祿山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胡人和突厥混血的大胖子安祿山,得以成為3鎮節度使,為後續的安史之亂埋下了禍根。

3 屢次構陷太子,為大唐王朝埋下第二大隱患

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六月,唐玄宗立皇三子李璵為皇太子,改名李亨,也就是《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璵。當時武惠妃已經病逝,李林甫數次勸說玄宗立壽王李瑁為太子,而玄宗卻屬意忠王李璵。

也正是由於李林甫從始至終一直沒有擁護過太子李亨,擔心李亨即位後自己的宰相之位不保,因此想方設法想要廢掉李亨的太子之位。

長安十二時辰:讓安祿山當上節度使,並不是右相犯的最大的錯

太子

天寶五年(746年)上元節,被李林甫故意引居要職等著他犯錯的韋堅——太子李亨的大舅子,被楊慎矜揭發結交邊將,李林甫趁機誣陷韋堅勾結皇甫惟明,意圖擁立太子為帝,玄宗大怒,將韋堅、皇甫惟明貶官,並命李亨休太子妃韋氏;

天寶五年(746年)十一月,太子側室杜良娣的父親杜有鄰與女婿柳勣不和,被女婿誣告杜有鄰結交太子,對皇帝不敬,有造反的跡象,李林甫命令自己人進行審訊,最終,杜有鄰、柳勣都被杖斃,杜良娣被廢為庶人!

一年之內,通過休妻廢妾,太子勉強保住了自己的太子之位!在李林甫的層層套路下,沒有絲毫的喘息之機。

"

歷史上的張小敬,僅僅在華陰縣蔚姚汝能的《安祿山事蹟》中出現了一次,當時,作為禁軍一員的張小敬,在馬嵬坡射殺當時的宰相楊國忠,滅了安史之亂的直接導火索;此前張小敬是何許人也,此後張小敬有怎麼樣的結局,不得而知。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張小敬,性格堅定,思維敏銳,對長安有著近乎信仰般的尊崇和維護之情,他拼了命在十二時辰之中一次次拯救長安城拯救聖人和太子;

長安十二時辰:讓安祿山當上節度使,並不是右相犯的最大的錯

可是如果他知道他拼命拯救的大唐走向了怎樣一條敗落之路的話,他一定先去幹掉那個罪魁禍首——李林甫,劇中的右相林九郎。

李林甫,從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大唐後半截的整個歷史,而讓胡人當節度使,絕對不是他犯的最大的錯。

1 兩句話就廢掉一代賢相——進讒言的水平無人能及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以禮部尚書、銀青光祿大夫職,與侍中裴耀卿、中書令張九齡共同擔任宰相。

在共同擔任宰相期間,李林甫的主要目標是幹掉其他宰相,獨攬大權,為了達到目的,他不放過任何一次機會。

開元二十三年,當時的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不滿生母遭受冷落的怨言被傳給了當時頗為得寵的武惠妃,玄宗召集宰相商議要廢黜三子。

當時張九齡極力勸阻,李林甫私下對皇帝身邊的宦官說:

“此乃天子家事,何必與外人商議”。

長安十二時辰:讓安祿山當上節度使,並不是右相犯的最大的錯

李林甫與皇帝身邊的宦官以及武惠妃早就有深厚的私交,此時一句“此乃家事”戳中了皇帝的內心,而“何必與外人商議”則將張九齡劃到了“外人”的範圍。

此事之後,皇帝一方面覺得李林甫十分懂事,一方面覺得張九齡與自己不是一條心!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想要升遷牛仙客,張九齡以牛仙客學識不高極力勸阻,玄宗不悅。此時,讒言小王子李林甫再一次發揮了私下議論的威力,他私下說:

“只要有學識,何必滿腹經綸。天子用人,有何不可”!

一句“天子用人,有何不可”,一方面讓皇帝“朕想幹嘛就可以幹嘛誰也管不著”的想法再一次佔據上風,另外一方面,張九齡極力阻攔“天子用人”的行為,讓皇帝內心頗為不滿:“老子想用個人,你丫有什麼資格阻攔?”

果不其然,此事之後,皇帝以結黨為由,免去裴耀卿以及張九齡的宰相職位,任命李林甫和牛仙客為宰相,之後,李林甫又以彈劾牛仙客的人是張九齡舉薦的為由,讓玄宗進一步貶了張九齡的官。

長安十二時辰:讓安祿山當上節度使,並不是右相犯的最大的錯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在宦官,武惠妃和李林甫的聯合讒言洗腦下,唐玄宗將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同時廢為庶人,不久之後又將他們仨賜死!

李瑛應該是史上最悲催的太子:太子頭銜皇子頭銜沒了,甚至連小命都沒保住……

2 嫉妒成性,為大唐王朝埋下第一大隱患

成為實權宰相之後的李林甫,在排除異己方面,可以說是不擇手段又深謀遠慮,他不但打壓已經具備宰相競爭力的官員,還陷害那些有才華有潛力的後起之秀,甚至還推薦胡人當節度使,以減少未來的競爭力(胡人對漢文化不瞭解,節度使當的再好也當不了宰相)。

天寶元年(742年),李林甫引薦性格柔弱的陳希烈為宰相,之後,他在家中處理政務,陳希烈在政事堂當吉祥物,百官都去李林甫府外等候召見彙報政務,而陳希烈只能在公文上署個名。

《長安十二時辰》當中,身常服的右相,在平康坊的府邸,處理大小事務,聽取不同人的彙報,就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長安十二時辰:讓安祿山當上節度使,並不是右相犯的最大的錯

天寶六年(747年),李林甫對富有才幹、儀表堂堂且才華出眾的楊慎矜起了猜忌之心,決心將這個才幹過人的名門之後扼殺在搖籃裡。

李林甫讓人散播楊慎矜作為隋煬帝玄孫,勾結術士,密藏讖書,圖謀恢復隋朝的流言,唐玄宗得知後大怒,將楊慎矜下獄,命三司會審。李林甫趁機命殿中侍御史盧鉉袖藏讖書,稱是在楊慎矜家中搜出的物品,陷害楊慎矜坐實謀逆罪名,最終,楊慎矜闔族被滅。

天寶八年(749),咸寧太守趙奉章揭發李林甫罪狀二十餘條,結果罪狀尚未呈上,李林甫便已知曉,命御史臺將其逮捕,以妖言之罪杖斃

天寶十一年(752年),為了杜絕文臣以邊將入相(文臣去邊關擔任節度使,得軍功,回朝之後有很大可能被拜為宰相,即出將入相之說)的先例,鞏固自己的宰相之權,李林甫主動辭去朔方節度使之職,並極力勸說玄宗起用蕃將,說蕃將性格彪悍驍勇善戰,且在朝中無黨羽,皇帝同意了!

長安十二時辰:讓安祿山當上節度使,並不是右相犯的最大的錯

安祿山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胡人和突厥混血的大胖子安祿山,得以成為3鎮節度使,為後續的安史之亂埋下了禍根。

3 屢次構陷太子,為大唐王朝埋下第二大隱患

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六月,唐玄宗立皇三子李璵為皇太子,改名李亨,也就是《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璵。當時武惠妃已經病逝,李林甫數次勸說玄宗立壽王李瑁為太子,而玄宗卻屬意忠王李璵。

也正是由於李林甫從始至終一直沒有擁護過太子李亨,擔心李亨即位後自己的宰相之位不保,因此想方設法想要廢掉李亨的太子之位。

長安十二時辰:讓安祿山當上節度使,並不是右相犯的最大的錯

太子

天寶五年(746年)上元節,被李林甫故意引居要職等著他犯錯的韋堅——太子李亨的大舅子,被楊慎矜揭發結交邊將,李林甫趁機誣陷韋堅勾結皇甫惟明,意圖擁立太子為帝,玄宗大怒,將韋堅、皇甫惟明貶官,並命李亨休太子妃韋氏;

天寶五年(746年)十一月,太子側室杜良娣的父親杜有鄰與女婿柳勣不和,被女婿誣告杜有鄰結交太子,對皇帝不敬,有造反的跡象,李林甫命令自己人進行審訊,最終,杜有鄰、柳勣都被杖斃,杜良娣被廢為庶人!

一年之內,通過休妻廢妾,太子勉強保住了自己的太子之位!在李林甫的層層套路下,沒有絲毫的喘息之機。

長安十二時辰:讓安祿山當上節度使,並不是右相犯的最大的錯

天寶六年(747年),自幼養於宮中,與太子李亨交情深厚的王忠嗣,成為四鎮節度使,當時,將軍董延光進攻石堡城失利,奏稱王忠嗣沮撓軍計,玄宗聞知後甚為不悅。

生怕王忠嗣回朝會被任命為宰相的李林甫,抓住機會指使人誣告王忠嗣想要傭兵支持太子稱帝,唐玄宗並未相信此種說法,但是仍然奪去王忠嗣兵權。

此後,李林甫想盡一切辦法,通過各種方式離間玄宗和太子的關係,但是太子行事謹慎,又有高力士和張垍(前宰相張說次子,玄宗之女寧親公主的駙馬)在皇帝身邊多方保護 ,最終才保住了李亨的太子之位。

4 李林甫,為大唐王朝留下了兩大後遺症

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三鎮節度使安祿山起兵造反,十二月攻陷洛陽 ;

天寶十五年(756年)六月,玄宗逃出長安,十四日,馬嵬坡兵變,禁軍張小敬射殺楊國忠,禁軍逼死楊貴妃;

天寶十五年(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登基,改年號誌德,尊玄宗為太上皇;

志德二年(757年),胖到300多斤的安祿山由於偏寵小兒子,被二兒子安慶緒所殺;之後,史思明殺安慶緒之後,被自己的兒子史朝義所殺,之後,安史之亂平息。

但是,安史之亂的影響不僅僅是這一場叛亂,而是徹底的改變了唐朝的格局:

後遺症1:以前只有邊疆有節度使,現在全國各地到處是節度使,一言不合就造反

"

歷史上的張小敬,僅僅在華陰縣蔚姚汝能的《安祿山事蹟》中出現了一次,當時,作為禁軍一員的張小敬,在馬嵬坡射殺當時的宰相楊國忠,滅了安史之亂的直接導火索;此前張小敬是何許人也,此後張小敬有怎麼樣的結局,不得而知。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張小敬,性格堅定,思維敏銳,對長安有著近乎信仰般的尊崇和維護之情,他拼了命在十二時辰之中一次次拯救長安城拯救聖人和太子;

長安十二時辰:讓安祿山當上節度使,並不是右相犯的最大的錯

可是如果他知道他拼命拯救的大唐走向了怎樣一條敗落之路的話,他一定先去幹掉那個罪魁禍首——李林甫,劇中的右相林九郎。

李林甫,從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大唐後半截的整個歷史,而讓胡人當節度使,絕對不是他犯的最大的錯。

1 兩句話就廢掉一代賢相——進讒言的水平無人能及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以禮部尚書、銀青光祿大夫職,與侍中裴耀卿、中書令張九齡共同擔任宰相。

在共同擔任宰相期間,李林甫的主要目標是幹掉其他宰相,獨攬大權,為了達到目的,他不放過任何一次機會。

開元二十三年,當時的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不滿生母遭受冷落的怨言被傳給了當時頗為得寵的武惠妃,玄宗召集宰相商議要廢黜三子。

當時張九齡極力勸阻,李林甫私下對皇帝身邊的宦官說:

“此乃天子家事,何必與外人商議”。

長安十二時辰:讓安祿山當上節度使,並不是右相犯的最大的錯

李林甫與皇帝身邊的宦官以及武惠妃早就有深厚的私交,此時一句“此乃家事”戳中了皇帝的內心,而“何必與外人商議”則將張九齡劃到了“外人”的範圍。

此事之後,皇帝一方面覺得李林甫十分懂事,一方面覺得張九齡與自己不是一條心!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想要升遷牛仙客,張九齡以牛仙客學識不高極力勸阻,玄宗不悅。此時,讒言小王子李林甫再一次發揮了私下議論的威力,他私下說:

“只要有學識,何必滿腹經綸。天子用人,有何不可”!

一句“天子用人,有何不可”,一方面讓皇帝“朕想幹嘛就可以幹嘛誰也管不著”的想法再一次佔據上風,另外一方面,張九齡極力阻攔“天子用人”的行為,讓皇帝內心頗為不滿:“老子想用個人,你丫有什麼資格阻攔?”

果不其然,此事之後,皇帝以結黨為由,免去裴耀卿以及張九齡的宰相職位,任命李林甫和牛仙客為宰相,之後,李林甫又以彈劾牛仙客的人是張九齡舉薦的為由,讓玄宗進一步貶了張九齡的官。

長安十二時辰:讓安祿山當上節度使,並不是右相犯的最大的錯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在宦官,武惠妃和李林甫的聯合讒言洗腦下,唐玄宗將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同時廢為庶人,不久之後又將他們仨賜死!

李瑛應該是史上最悲催的太子:太子頭銜皇子頭銜沒了,甚至連小命都沒保住……

2 嫉妒成性,為大唐王朝埋下第一大隱患

成為實權宰相之後的李林甫,在排除異己方面,可以說是不擇手段又深謀遠慮,他不但打壓已經具備宰相競爭力的官員,還陷害那些有才華有潛力的後起之秀,甚至還推薦胡人當節度使,以減少未來的競爭力(胡人對漢文化不瞭解,節度使當的再好也當不了宰相)。

天寶元年(742年),李林甫引薦性格柔弱的陳希烈為宰相,之後,他在家中處理政務,陳希烈在政事堂當吉祥物,百官都去李林甫府外等候召見彙報政務,而陳希烈只能在公文上署個名。

《長安十二時辰》當中,身常服的右相,在平康坊的府邸,處理大小事務,聽取不同人的彙報,就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長安十二時辰:讓安祿山當上節度使,並不是右相犯的最大的錯

天寶六年(747年),李林甫對富有才幹、儀表堂堂且才華出眾的楊慎矜起了猜忌之心,決心將這個才幹過人的名門之後扼殺在搖籃裡。

李林甫讓人散播楊慎矜作為隋煬帝玄孫,勾結術士,密藏讖書,圖謀恢復隋朝的流言,唐玄宗得知後大怒,將楊慎矜下獄,命三司會審。李林甫趁機命殿中侍御史盧鉉袖藏讖書,稱是在楊慎矜家中搜出的物品,陷害楊慎矜坐實謀逆罪名,最終,楊慎矜闔族被滅。

天寶八年(749),咸寧太守趙奉章揭發李林甫罪狀二十餘條,結果罪狀尚未呈上,李林甫便已知曉,命御史臺將其逮捕,以妖言之罪杖斃

天寶十一年(752年),為了杜絕文臣以邊將入相(文臣去邊關擔任節度使,得軍功,回朝之後有很大可能被拜為宰相,即出將入相之說)的先例,鞏固自己的宰相之權,李林甫主動辭去朔方節度使之職,並極力勸說玄宗起用蕃將,說蕃將性格彪悍驍勇善戰,且在朝中無黨羽,皇帝同意了!

長安十二時辰:讓安祿山當上節度使,並不是右相犯的最大的錯

安祿山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胡人和突厥混血的大胖子安祿山,得以成為3鎮節度使,為後續的安史之亂埋下了禍根。

3 屢次構陷太子,為大唐王朝埋下第二大隱患

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六月,唐玄宗立皇三子李璵為皇太子,改名李亨,也就是《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璵。當時武惠妃已經病逝,李林甫數次勸說玄宗立壽王李瑁為太子,而玄宗卻屬意忠王李璵。

也正是由於李林甫從始至終一直沒有擁護過太子李亨,擔心李亨即位後自己的宰相之位不保,因此想方設法想要廢掉李亨的太子之位。

長安十二時辰:讓安祿山當上節度使,並不是右相犯的最大的錯

太子

天寶五年(746年)上元節,被李林甫故意引居要職等著他犯錯的韋堅——太子李亨的大舅子,被楊慎矜揭發結交邊將,李林甫趁機誣陷韋堅勾結皇甫惟明,意圖擁立太子為帝,玄宗大怒,將韋堅、皇甫惟明貶官,並命李亨休太子妃韋氏;

天寶五年(746年)十一月,太子側室杜良娣的父親杜有鄰與女婿柳勣不和,被女婿誣告杜有鄰結交太子,對皇帝不敬,有造反的跡象,李林甫命令自己人進行審訊,最終,杜有鄰、柳勣都被杖斃,杜良娣被廢為庶人!

一年之內,通過休妻廢妾,太子勉強保住了自己的太子之位!在李林甫的層層套路下,沒有絲毫的喘息之機。

長安十二時辰:讓安祿山當上節度使,並不是右相犯的最大的錯

天寶六年(747年),自幼養於宮中,與太子李亨交情深厚的王忠嗣,成為四鎮節度使,當時,將軍董延光進攻石堡城失利,奏稱王忠嗣沮撓軍計,玄宗聞知後甚為不悅。

生怕王忠嗣回朝會被任命為宰相的李林甫,抓住機會指使人誣告王忠嗣想要傭兵支持太子稱帝,唐玄宗並未相信此種說法,但是仍然奪去王忠嗣兵權。

此後,李林甫想盡一切辦法,通過各種方式離間玄宗和太子的關係,但是太子行事謹慎,又有高力士和張垍(前宰相張說次子,玄宗之女寧親公主的駙馬)在皇帝身邊多方保護 ,最終才保住了李亨的太子之位。

4 李林甫,為大唐王朝留下了兩大後遺症

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三鎮節度使安祿山起兵造反,十二月攻陷洛陽 ;

天寶十五年(756年)六月,玄宗逃出長安,十四日,馬嵬坡兵變,禁軍張小敬射殺楊國忠,禁軍逼死楊貴妃;

天寶十五年(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登基,改年號誌德,尊玄宗為太上皇;

志德二年(757年),胖到300多斤的安祿山由於偏寵小兒子,被二兒子安慶緒所殺;之後,史思明殺安慶緒之後,被自己的兒子史朝義所殺,之後,安史之亂平息。

但是,安史之亂的影響不僅僅是這一場叛亂,而是徹底的改變了唐朝的格局:

後遺症1:以前只有邊疆有節度使,現在全國各地到處是節度使,一言不合就造反

長安十二時辰:讓安祿山當上節度使,並不是右相犯的最大的錯

唐朝後期藩鎮割據

唐朝最初設立節度使,是為了鞏固邊防,而節度使就是一個個土皇帝,有錢有權還有兵,像安祿山這種坐擁三個軍區的節度使,說造反就造反了。

節度使造反,皇帝怎麼辦呢?他任命了更多的節度使 ,讓節度使去打節度使。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有了前任安祿山的點撥,節度使再也沒有那麼聽話了;而且以前就邊疆有節度使,被安祿山這麼一折騰,整個唐朝遍地都是節度使;奉命平叛的節度使,沒準半道上自己就造反了,整個唐朝陷入了藩鎮割據的混戰。

朝廷拿節度使們沒辦法,節度使拿節度使也沒辦法,全國各地,一言不合就造反,朝廷壓下葫蘆起了瓢,整個疲於奔命……

安史之亂之後,朝廷的主要業務就是平叛,雖說沒有哪一次造反成功了,但是長年累月這麼下去,再盛大的朝代,也經不住這麼消耗!

後遺症2:太監走上前臺,搖身一變成了將軍,朝廷陷入內憂外困

"

歷史上的張小敬,僅僅在華陰縣蔚姚汝能的《安祿山事蹟》中出現了一次,當時,作為禁軍一員的張小敬,在馬嵬坡射殺當時的宰相楊國忠,滅了安史之亂的直接導火索;此前張小敬是何許人也,此後張小敬有怎麼樣的結局,不得而知。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張小敬,性格堅定,思維敏銳,對長安有著近乎信仰般的尊崇和維護之情,他拼了命在十二時辰之中一次次拯救長安城拯救聖人和太子;

長安十二時辰:讓安祿山當上節度使,並不是右相犯的最大的錯

可是如果他知道他拼命拯救的大唐走向了怎樣一條敗落之路的話,他一定先去幹掉那個罪魁禍首——李林甫,劇中的右相林九郎。

李林甫,從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大唐後半截的整個歷史,而讓胡人當節度使,絕對不是他犯的最大的錯。

1 兩句話就廢掉一代賢相——進讒言的水平無人能及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以禮部尚書、銀青光祿大夫職,與侍中裴耀卿、中書令張九齡共同擔任宰相。

在共同擔任宰相期間,李林甫的主要目標是幹掉其他宰相,獨攬大權,為了達到目的,他不放過任何一次機會。

開元二十三年,當時的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不滿生母遭受冷落的怨言被傳給了當時頗為得寵的武惠妃,玄宗召集宰相商議要廢黜三子。

當時張九齡極力勸阻,李林甫私下對皇帝身邊的宦官說:

“此乃天子家事,何必與外人商議”。

長安十二時辰:讓安祿山當上節度使,並不是右相犯的最大的錯

李林甫與皇帝身邊的宦官以及武惠妃早就有深厚的私交,此時一句“此乃家事”戳中了皇帝的內心,而“何必與外人商議”則將張九齡劃到了“外人”的範圍。

此事之後,皇帝一方面覺得李林甫十分懂事,一方面覺得張九齡與自己不是一條心!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想要升遷牛仙客,張九齡以牛仙客學識不高極力勸阻,玄宗不悅。此時,讒言小王子李林甫再一次發揮了私下議論的威力,他私下說:

“只要有學識,何必滿腹經綸。天子用人,有何不可”!

一句“天子用人,有何不可”,一方面讓皇帝“朕想幹嘛就可以幹嘛誰也管不著”的想法再一次佔據上風,另外一方面,張九齡極力阻攔“天子用人”的行為,讓皇帝內心頗為不滿:“老子想用個人,你丫有什麼資格阻攔?”

果不其然,此事之後,皇帝以結黨為由,免去裴耀卿以及張九齡的宰相職位,任命李林甫和牛仙客為宰相,之後,李林甫又以彈劾牛仙客的人是張九齡舉薦的為由,讓玄宗進一步貶了張九齡的官。

長安十二時辰:讓安祿山當上節度使,並不是右相犯的最大的錯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在宦官,武惠妃和李林甫的聯合讒言洗腦下,唐玄宗將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同時廢為庶人,不久之後又將他們仨賜死!

李瑛應該是史上最悲催的太子:太子頭銜皇子頭銜沒了,甚至連小命都沒保住……

2 嫉妒成性,為大唐王朝埋下第一大隱患

成為實權宰相之後的李林甫,在排除異己方面,可以說是不擇手段又深謀遠慮,他不但打壓已經具備宰相競爭力的官員,還陷害那些有才華有潛力的後起之秀,甚至還推薦胡人當節度使,以減少未來的競爭力(胡人對漢文化不瞭解,節度使當的再好也當不了宰相)。

天寶元年(742年),李林甫引薦性格柔弱的陳希烈為宰相,之後,他在家中處理政務,陳希烈在政事堂當吉祥物,百官都去李林甫府外等候召見彙報政務,而陳希烈只能在公文上署個名。

《長安十二時辰》當中,身常服的右相,在平康坊的府邸,處理大小事務,聽取不同人的彙報,就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長安十二時辰:讓安祿山當上節度使,並不是右相犯的最大的錯

天寶六年(747年),李林甫對富有才幹、儀表堂堂且才華出眾的楊慎矜起了猜忌之心,決心將這個才幹過人的名門之後扼殺在搖籃裡。

李林甫讓人散播楊慎矜作為隋煬帝玄孫,勾結術士,密藏讖書,圖謀恢復隋朝的流言,唐玄宗得知後大怒,將楊慎矜下獄,命三司會審。李林甫趁機命殿中侍御史盧鉉袖藏讖書,稱是在楊慎矜家中搜出的物品,陷害楊慎矜坐實謀逆罪名,最終,楊慎矜闔族被滅。

天寶八年(749),咸寧太守趙奉章揭發李林甫罪狀二十餘條,結果罪狀尚未呈上,李林甫便已知曉,命御史臺將其逮捕,以妖言之罪杖斃

天寶十一年(752年),為了杜絕文臣以邊將入相(文臣去邊關擔任節度使,得軍功,回朝之後有很大可能被拜為宰相,即出將入相之說)的先例,鞏固自己的宰相之權,李林甫主動辭去朔方節度使之職,並極力勸說玄宗起用蕃將,說蕃將性格彪悍驍勇善戰,且在朝中無黨羽,皇帝同意了!

長安十二時辰:讓安祿山當上節度使,並不是右相犯的最大的錯

安祿山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胡人和突厥混血的大胖子安祿山,得以成為3鎮節度使,為後續的安史之亂埋下了禍根。

3 屢次構陷太子,為大唐王朝埋下第二大隱患

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六月,唐玄宗立皇三子李璵為皇太子,改名李亨,也就是《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璵。當時武惠妃已經病逝,李林甫數次勸說玄宗立壽王李瑁為太子,而玄宗卻屬意忠王李璵。

也正是由於李林甫從始至終一直沒有擁護過太子李亨,擔心李亨即位後自己的宰相之位不保,因此想方設法想要廢掉李亨的太子之位。

長安十二時辰:讓安祿山當上節度使,並不是右相犯的最大的錯

太子

天寶五年(746年)上元節,被李林甫故意引居要職等著他犯錯的韋堅——太子李亨的大舅子,被楊慎矜揭發結交邊將,李林甫趁機誣陷韋堅勾結皇甫惟明,意圖擁立太子為帝,玄宗大怒,將韋堅、皇甫惟明貶官,並命李亨休太子妃韋氏;

天寶五年(746年)十一月,太子側室杜良娣的父親杜有鄰與女婿柳勣不和,被女婿誣告杜有鄰結交太子,對皇帝不敬,有造反的跡象,李林甫命令自己人進行審訊,最終,杜有鄰、柳勣都被杖斃,杜良娣被廢為庶人!

一年之內,通過休妻廢妾,太子勉強保住了自己的太子之位!在李林甫的層層套路下,沒有絲毫的喘息之機。

長安十二時辰:讓安祿山當上節度使,並不是右相犯的最大的錯

天寶六年(747年),自幼養於宮中,與太子李亨交情深厚的王忠嗣,成為四鎮節度使,當時,將軍董延光進攻石堡城失利,奏稱王忠嗣沮撓軍計,玄宗聞知後甚為不悅。

生怕王忠嗣回朝會被任命為宰相的李林甫,抓住機會指使人誣告王忠嗣想要傭兵支持太子稱帝,唐玄宗並未相信此種說法,但是仍然奪去王忠嗣兵權。

此後,李林甫想盡一切辦法,通過各種方式離間玄宗和太子的關係,但是太子行事謹慎,又有高力士和張垍(前宰相張說次子,玄宗之女寧親公主的駙馬)在皇帝身邊多方保護 ,最終才保住了李亨的太子之位。

4 李林甫,為大唐王朝留下了兩大後遺症

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三鎮節度使安祿山起兵造反,十二月攻陷洛陽 ;

天寶十五年(756年)六月,玄宗逃出長安,十四日,馬嵬坡兵變,禁軍張小敬射殺楊國忠,禁軍逼死楊貴妃;

天寶十五年(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登基,改年號誌德,尊玄宗為太上皇;

志德二年(757年),胖到300多斤的安祿山由於偏寵小兒子,被二兒子安慶緒所殺;之後,史思明殺安慶緒之後,被自己的兒子史朝義所殺,之後,安史之亂平息。

但是,安史之亂的影響不僅僅是這一場叛亂,而是徹底的改變了唐朝的格局:

後遺症1:以前只有邊疆有節度使,現在全國各地到處是節度使,一言不合就造反

長安十二時辰:讓安祿山當上節度使,並不是右相犯的最大的錯

唐朝後期藩鎮割據

唐朝最初設立節度使,是為了鞏固邊防,而節度使就是一個個土皇帝,有錢有權還有兵,像安祿山這種坐擁三個軍區的節度使,說造反就造反了。

節度使造反,皇帝怎麼辦呢?他任命了更多的節度使 ,讓節度使去打節度使。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有了前任安祿山的點撥,節度使再也沒有那麼聽話了;而且以前就邊疆有節度使,被安祿山這麼一折騰,整個唐朝遍地都是節度使;奉命平叛的節度使,沒準半道上自己就造反了,整個唐朝陷入了藩鎮割據的混戰。

朝廷拿節度使們沒辦法,節度使拿節度使也沒辦法,全國各地,一言不合就造反,朝廷壓下葫蘆起了瓢,整個疲於奔命……

安史之亂之後,朝廷的主要業務就是平叛,雖說沒有哪一次造反成功了,但是長年累月這麼下去,再盛大的朝代,也經不住這麼消耗!

後遺症2:太監走上前臺,搖身一變成了將軍,朝廷陷入內憂外困

長安十二時辰:讓安祿山當上節度使,並不是右相犯的最大的錯

李輔國畫像

被欺負了一輩子,三番五次地位不保甚至小命不保的太子李亨,休了兩任妻子、夾著尾巴活了好些年,才終於逮著個機會上位稱帝,他的內心是相當脆弱的。

李林甫千方百計的陷害,讓李亨的安全感極低,大臣不敢找他,他也不敢信任大臣,在這種情況下,自己的老婆和奴才,才最值得信任。

因此,肅宗即位之後,重用宦官李輔國,寵信張皇后,宦官和皇后干預朝政,朝臣請見,得先過李輔國,就連肅宗想去看看病重的老爹太上皇,也都不能成行。

宦官權利的鼎盛時期不在肅宗朝,但是讓宦官看到自己能夠擁有巨大權利的可能,源於肅宗時期~

"

歷史上的張小敬,僅僅在華陰縣蔚姚汝能的《安祿山事蹟》中出現了一次,當時,作為禁軍一員的張小敬,在馬嵬坡射殺當時的宰相楊國忠,滅了安史之亂的直接導火索;此前張小敬是何許人也,此後張小敬有怎麼樣的結局,不得而知。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張小敬,性格堅定,思維敏銳,對長安有著近乎信仰般的尊崇和維護之情,他拼了命在十二時辰之中一次次拯救長安城拯救聖人和太子;

長安十二時辰:讓安祿山當上節度使,並不是右相犯的最大的錯

可是如果他知道他拼命拯救的大唐走向了怎樣一條敗落之路的話,他一定先去幹掉那個罪魁禍首——李林甫,劇中的右相林九郎。

李林甫,從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大唐後半截的整個歷史,而讓胡人當節度使,絕對不是他犯的最大的錯。

1 兩句話就廢掉一代賢相——進讒言的水平無人能及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以禮部尚書、銀青光祿大夫職,與侍中裴耀卿、中書令張九齡共同擔任宰相。

在共同擔任宰相期間,李林甫的主要目標是幹掉其他宰相,獨攬大權,為了達到目的,他不放過任何一次機會。

開元二十三年,當時的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不滿生母遭受冷落的怨言被傳給了當時頗為得寵的武惠妃,玄宗召集宰相商議要廢黜三子。

當時張九齡極力勸阻,李林甫私下對皇帝身邊的宦官說:

“此乃天子家事,何必與外人商議”。

長安十二時辰:讓安祿山當上節度使,並不是右相犯的最大的錯

李林甫與皇帝身邊的宦官以及武惠妃早就有深厚的私交,此時一句“此乃家事”戳中了皇帝的內心,而“何必與外人商議”則將張九齡劃到了“外人”的範圍。

此事之後,皇帝一方面覺得李林甫十分懂事,一方面覺得張九齡與自己不是一條心!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想要升遷牛仙客,張九齡以牛仙客學識不高極力勸阻,玄宗不悅。此時,讒言小王子李林甫再一次發揮了私下議論的威力,他私下說:

“只要有學識,何必滿腹經綸。天子用人,有何不可”!

一句“天子用人,有何不可”,一方面讓皇帝“朕想幹嘛就可以幹嘛誰也管不著”的想法再一次佔據上風,另外一方面,張九齡極力阻攔“天子用人”的行為,讓皇帝內心頗為不滿:“老子想用個人,你丫有什麼資格阻攔?”

果不其然,此事之後,皇帝以結黨為由,免去裴耀卿以及張九齡的宰相職位,任命李林甫和牛仙客為宰相,之後,李林甫又以彈劾牛仙客的人是張九齡舉薦的為由,讓玄宗進一步貶了張九齡的官。

長安十二時辰:讓安祿山當上節度使,並不是右相犯的最大的錯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在宦官,武惠妃和李林甫的聯合讒言洗腦下,唐玄宗將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同時廢為庶人,不久之後又將他們仨賜死!

李瑛應該是史上最悲催的太子:太子頭銜皇子頭銜沒了,甚至連小命都沒保住……

2 嫉妒成性,為大唐王朝埋下第一大隱患

成為實權宰相之後的李林甫,在排除異己方面,可以說是不擇手段又深謀遠慮,他不但打壓已經具備宰相競爭力的官員,還陷害那些有才華有潛力的後起之秀,甚至還推薦胡人當節度使,以減少未來的競爭力(胡人對漢文化不瞭解,節度使當的再好也當不了宰相)。

天寶元年(742年),李林甫引薦性格柔弱的陳希烈為宰相,之後,他在家中處理政務,陳希烈在政事堂當吉祥物,百官都去李林甫府外等候召見彙報政務,而陳希烈只能在公文上署個名。

《長安十二時辰》當中,身常服的右相,在平康坊的府邸,處理大小事務,聽取不同人的彙報,就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長安十二時辰:讓安祿山當上節度使,並不是右相犯的最大的錯

天寶六年(747年),李林甫對富有才幹、儀表堂堂且才華出眾的楊慎矜起了猜忌之心,決心將這個才幹過人的名門之後扼殺在搖籃裡。

李林甫讓人散播楊慎矜作為隋煬帝玄孫,勾結術士,密藏讖書,圖謀恢復隋朝的流言,唐玄宗得知後大怒,將楊慎矜下獄,命三司會審。李林甫趁機命殿中侍御史盧鉉袖藏讖書,稱是在楊慎矜家中搜出的物品,陷害楊慎矜坐實謀逆罪名,最終,楊慎矜闔族被滅。

天寶八年(749),咸寧太守趙奉章揭發李林甫罪狀二十餘條,結果罪狀尚未呈上,李林甫便已知曉,命御史臺將其逮捕,以妖言之罪杖斃

天寶十一年(752年),為了杜絕文臣以邊將入相(文臣去邊關擔任節度使,得軍功,回朝之後有很大可能被拜為宰相,即出將入相之說)的先例,鞏固自己的宰相之權,李林甫主動辭去朔方節度使之職,並極力勸說玄宗起用蕃將,說蕃將性格彪悍驍勇善戰,且在朝中無黨羽,皇帝同意了!

長安十二時辰:讓安祿山當上節度使,並不是右相犯的最大的錯

安祿山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胡人和突厥混血的大胖子安祿山,得以成為3鎮節度使,為後續的安史之亂埋下了禍根。

3 屢次構陷太子,為大唐王朝埋下第二大隱患

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六月,唐玄宗立皇三子李璵為皇太子,改名李亨,也就是《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璵。當時武惠妃已經病逝,李林甫數次勸說玄宗立壽王李瑁為太子,而玄宗卻屬意忠王李璵。

也正是由於李林甫從始至終一直沒有擁護過太子李亨,擔心李亨即位後自己的宰相之位不保,因此想方設法想要廢掉李亨的太子之位。

長安十二時辰:讓安祿山當上節度使,並不是右相犯的最大的錯

太子

天寶五年(746年)上元節,被李林甫故意引居要職等著他犯錯的韋堅——太子李亨的大舅子,被楊慎矜揭發結交邊將,李林甫趁機誣陷韋堅勾結皇甫惟明,意圖擁立太子為帝,玄宗大怒,將韋堅、皇甫惟明貶官,並命李亨休太子妃韋氏;

天寶五年(746年)十一月,太子側室杜良娣的父親杜有鄰與女婿柳勣不和,被女婿誣告杜有鄰結交太子,對皇帝不敬,有造反的跡象,李林甫命令自己人進行審訊,最終,杜有鄰、柳勣都被杖斃,杜良娣被廢為庶人!

一年之內,通過休妻廢妾,太子勉強保住了自己的太子之位!在李林甫的層層套路下,沒有絲毫的喘息之機。

長安十二時辰:讓安祿山當上節度使,並不是右相犯的最大的錯

天寶六年(747年),自幼養於宮中,與太子李亨交情深厚的王忠嗣,成為四鎮節度使,當時,將軍董延光進攻石堡城失利,奏稱王忠嗣沮撓軍計,玄宗聞知後甚為不悅。

生怕王忠嗣回朝會被任命為宰相的李林甫,抓住機會指使人誣告王忠嗣想要傭兵支持太子稱帝,唐玄宗並未相信此種說法,但是仍然奪去王忠嗣兵權。

此後,李林甫想盡一切辦法,通過各種方式離間玄宗和太子的關係,但是太子行事謹慎,又有高力士和張垍(前宰相張說次子,玄宗之女寧親公主的駙馬)在皇帝身邊多方保護 ,最終才保住了李亨的太子之位。

4 李林甫,為大唐王朝留下了兩大後遺症

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三鎮節度使安祿山起兵造反,十二月攻陷洛陽 ;

天寶十五年(756年)六月,玄宗逃出長安,十四日,馬嵬坡兵變,禁軍張小敬射殺楊國忠,禁軍逼死楊貴妃;

天寶十五年(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登基,改年號誌德,尊玄宗為太上皇;

志德二年(757年),胖到300多斤的安祿山由於偏寵小兒子,被二兒子安慶緒所殺;之後,史思明殺安慶緒之後,被自己的兒子史朝義所殺,之後,安史之亂平息。

但是,安史之亂的影響不僅僅是這一場叛亂,而是徹底的改變了唐朝的格局:

後遺症1:以前只有邊疆有節度使,現在全國各地到處是節度使,一言不合就造反

長安十二時辰:讓安祿山當上節度使,並不是右相犯的最大的錯

唐朝後期藩鎮割據

唐朝最初設立節度使,是為了鞏固邊防,而節度使就是一個個土皇帝,有錢有權還有兵,像安祿山這種坐擁三個軍區的節度使,說造反就造反了。

節度使造反,皇帝怎麼辦呢?他任命了更多的節度使 ,讓節度使去打節度使。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有了前任安祿山的點撥,節度使再也沒有那麼聽話了;而且以前就邊疆有節度使,被安祿山這麼一折騰,整個唐朝遍地都是節度使;奉命平叛的節度使,沒準半道上自己就造反了,整個唐朝陷入了藩鎮割據的混戰。

朝廷拿節度使們沒辦法,節度使拿節度使也沒辦法,全國各地,一言不合就造反,朝廷壓下葫蘆起了瓢,整個疲於奔命……

安史之亂之後,朝廷的主要業務就是平叛,雖說沒有哪一次造反成功了,但是長年累月這麼下去,再盛大的朝代,也經不住這麼消耗!

後遺症2:太監走上前臺,搖身一變成了將軍,朝廷陷入內憂外困

長安十二時辰:讓安祿山當上節度使,並不是右相犯的最大的錯

李輔國畫像

被欺負了一輩子,三番五次地位不保甚至小命不保的太子李亨,休了兩任妻子、夾著尾巴活了好些年,才終於逮著個機會上位稱帝,他的內心是相當脆弱的。

李林甫千方百計的陷害,讓李亨的安全感極低,大臣不敢找他,他也不敢信任大臣,在這種情況下,自己的老婆和奴才,才最值得信任。

因此,肅宗即位之後,重用宦官李輔國,寵信張皇后,宦官和皇后干預朝政,朝臣請見,得先過李輔國,就連肅宗想去看看病重的老爹太上皇,也都不能成行。

宦官權利的鼎盛時期不在肅宗朝,但是讓宦官看到自己能夠擁有巨大權利的可能,源於肅宗時期~

長安十二時辰:讓安祿山當上節度使,並不是右相犯的最大的錯

張九齡畫像

之後,被造反造到腦袋疼的皇帝中,其中一位唐德宗經過深刻的反思,發現之所以全國各地到處都在造反,主要原因是兵權都給了武將,那幫糙老爺們,不是跟這個有關係,就是跟那個成黨羽,為了老婆孩子親戚鄰人,一言不合就開打,不如,把兵權給身邊這些沒有老婆孩子、十分聽話的太監吧……

從此之後,唐朝的太監走上人生的巔峰,手握兵權之後,一改往日謹小慎微悲悲切切的樣子,一轉身就把自己活成了整個朝廷最有權利的仔~

他們權利越來越大,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裡,心情好的時候換皇帝,心情不好的時候殺皇帝,用無法無天已經無法形容他們了~

外有藩鎮割據時不時造個反,內有太監作威作福一言不合就動武,大唐的後期,就在這內外夾攻中苦哈哈的熬日子,直到那宿命來臨的一刻——黃巢起義!

……

"

歷史上的張小敬,僅僅在華陰縣蔚姚汝能的《安祿山事蹟》中出現了一次,當時,作為禁軍一員的張小敬,在馬嵬坡射殺當時的宰相楊國忠,滅了安史之亂的直接導火索;此前張小敬是何許人也,此後張小敬有怎麼樣的結局,不得而知。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張小敬,性格堅定,思維敏銳,對長安有著近乎信仰般的尊崇和維護之情,他拼了命在十二時辰之中一次次拯救長安城拯救聖人和太子;

長安十二時辰:讓安祿山當上節度使,並不是右相犯的最大的錯

可是如果他知道他拼命拯救的大唐走向了怎樣一條敗落之路的話,他一定先去幹掉那個罪魁禍首——李林甫,劇中的右相林九郎。

李林甫,從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大唐後半截的整個歷史,而讓胡人當節度使,絕對不是他犯的最大的錯。

1 兩句話就廢掉一代賢相——進讒言的水平無人能及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以禮部尚書、銀青光祿大夫職,與侍中裴耀卿、中書令張九齡共同擔任宰相。

在共同擔任宰相期間,李林甫的主要目標是幹掉其他宰相,獨攬大權,為了達到目的,他不放過任何一次機會。

開元二十三年,當時的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不滿生母遭受冷落的怨言被傳給了當時頗為得寵的武惠妃,玄宗召集宰相商議要廢黜三子。

當時張九齡極力勸阻,李林甫私下對皇帝身邊的宦官說:

“此乃天子家事,何必與外人商議”。

長安十二時辰:讓安祿山當上節度使,並不是右相犯的最大的錯

李林甫與皇帝身邊的宦官以及武惠妃早就有深厚的私交,此時一句“此乃家事”戳中了皇帝的內心,而“何必與外人商議”則將張九齡劃到了“外人”的範圍。

此事之後,皇帝一方面覺得李林甫十分懂事,一方面覺得張九齡與自己不是一條心!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想要升遷牛仙客,張九齡以牛仙客學識不高極力勸阻,玄宗不悅。此時,讒言小王子李林甫再一次發揮了私下議論的威力,他私下說:

“只要有學識,何必滿腹經綸。天子用人,有何不可”!

一句“天子用人,有何不可”,一方面讓皇帝“朕想幹嘛就可以幹嘛誰也管不著”的想法再一次佔據上風,另外一方面,張九齡極力阻攔“天子用人”的行為,讓皇帝內心頗為不滿:“老子想用個人,你丫有什麼資格阻攔?”

果不其然,此事之後,皇帝以結黨為由,免去裴耀卿以及張九齡的宰相職位,任命李林甫和牛仙客為宰相,之後,李林甫又以彈劾牛仙客的人是張九齡舉薦的為由,讓玄宗進一步貶了張九齡的官。

長安十二時辰:讓安祿山當上節度使,並不是右相犯的最大的錯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在宦官,武惠妃和李林甫的聯合讒言洗腦下,唐玄宗將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同時廢為庶人,不久之後又將他們仨賜死!

李瑛應該是史上最悲催的太子:太子頭銜皇子頭銜沒了,甚至連小命都沒保住……

2 嫉妒成性,為大唐王朝埋下第一大隱患

成為實權宰相之後的李林甫,在排除異己方面,可以說是不擇手段又深謀遠慮,他不但打壓已經具備宰相競爭力的官員,還陷害那些有才華有潛力的後起之秀,甚至還推薦胡人當節度使,以減少未來的競爭力(胡人對漢文化不瞭解,節度使當的再好也當不了宰相)。

天寶元年(742年),李林甫引薦性格柔弱的陳希烈為宰相,之後,他在家中處理政務,陳希烈在政事堂當吉祥物,百官都去李林甫府外等候召見彙報政務,而陳希烈只能在公文上署個名。

《長安十二時辰》當中,身常服的右相,在平康坊的府邸,處理大小事務,聽取不同人的彙報,就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長安十二時辰:讓安祿山當上節度使,並不是右相犯的最大的錯

天寶六年(747年),李林甫對富有才幹、儀表堂堂且才華出眾的楊慎矜起了猜忌之心,決心將這個才幹過人的名門之後扼殺在搖籃裡。

李林甫讓人散播楊慎矜作為隋煬帝玄孫,勾結術士,密藏讖書,圖謀恢復隋朝的流言,唐玄宗得知後大怒,將楊慎矜下獄,命三司會審。李林甫趁機命殿中侍御史盧鉉袖藏讖書,稱是在楊慎矜家中搜出的物品,陷害楊慎矜坐實謀逆罪名,最終,楊慎矜闔族被滅。

天寶八年(749),咸寧太守趙奉章揭發李林甫罪狀二十餘條,結果罪狀尚未呈上,李林甫便已知曉,命御史臺將其逮捕,以妖言之罪杖斃

天寶十一年(752年),為了杜絕文臣以邊將入相(文臣去邊關擔任節度使,得軍功,回朝之後有很大可能被拜為宰相,即出將入相之說)的先例,鞏固自己的宰相之權,李林甫主動辭去朔方節度使之職,並極力勸說玄宗起用蕃將,說蕃將性格彪悍驍勇善戰,且在朝中無黨羽,皇帝同意了!

長安十二時辰:讓安祿山當上節度使,並不是右相犯的最大的錯

安祿山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胡人和突厥混血的大胖子安祿山,得以成為3鎮節度使,為後續的安史之亂埋下了禍根。

3 屢次構陷太子,為大唐王朝埋下第二大隱患

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六月,唐玄宗立皇三子李璵為皇太子,改名李亨,也就是《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璵。當時武惠妃已經病逝,李林甫數次勸說玄宗立壽王李瑁為太子,而玄宗卻屬意忠王李璵。

也正是由於李林甫從始至終一直沒有擁護過太子李亨,擔心李亨即位後自己的宰相之位不保,因此想方設法想要廢掉李亨的太子之位。

長安十二時辰:讓安祿山當上節度使,並不是右相犯的最大的錯

太子

天寶五年(746年)上元節,被李林甫故意引居要職等著他犯錯的韋堅——太子李亨的大舅子,被楊慎矜揭發結交邊將,李林甫趁機誣陷韋堅勾結皇甫惟明,意圖擁立太子為帝,玄宗大怒,將韋堅、皇甫惟明貶官,並命李亨休太子妃韋氏;

天寶五年(746年)十一月,太子側室杜良娣的父親杜有鄰與女婿柳勣不和,被女婿誣告杜有鄰結交太子,對皇帝不敬,有造反的跡象,李林甫命令自己人進行審訊,最終,杜有鄰、柳勣都被杖斃,杜良娣被廢為庶人!

一年之內,通過休妻廢妾,太子勉強保住了自己的太子之位!在李林甫的層層套路下,沒有絲毫的喘息之機。

長安十二時辰:讓安祿山當上節度使,並不是右相犯的最大的錯

天寶六年(747年),自幼養於宮中,與太子李亨交情深厚的王忠嗣,成為四鎮節度使,當時,將軍董延光進攻石堡城失利,奏稱王忠嗣沮撓軍計,玄宗聞知後甚為不悅。

生怕王忠嗣回朝會被任命為宰相的李林甫,抓住機會指使人誣告王忠嗣想要傭兵支持太子稱帝,唐玄宗並未相信此種說法,但是仍然奪去王忠嗣兵權。

此後,李林甫想盡一切辦法,通過各種方式離間玄宗和太子的關係,但是太子行事謹慎,又有高力士和張垍(前宰相張說次子,玄宗之女寧親公主的駙馬)在皇帝身邊多方保護 ,最終才保住了李亨的太子之位。

4 李林甫,為大唐王朝留下了兩大後遺症

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三鎮節度使安祿山起兵造反,十二月攻陷洛陽 ;

天寶十五年(756年)六月,玄宗逃出長安,十四日,馬嵬坡兵變,禁軍張小敬射殺楊國忠,禁軍逼死楊貴妃;

天寶十五年(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登基,改年號誌德,尊玄宗為太上皇;

志德二年(757年),胖到300多斤的安祿山由於偏寵小兒子,被二兒子安慶緒所殺;之後,史思明殺安慶緒之後,被自己的兒子史朝義所殺,之後,安史之亂平息。

但是,安史之亂的影響不僅僅是這一場叛亂,而是徹底的改變了唐朝的格局:

後遺症1:以前只有邊疆有節度使,現在全國各地到處是節度使,一言不合就造反

長安十二時辰:讓安祿山當上節度使,並不是右相犯的最大的錯

唐朝後期藩鎮割據

唐朝最初設立節度使,是為了鞏固邊防,而節度使就是一個個土皇帝,有錢有權還有兵,像安祿山這種坐擁三個軍區的節度使,說造反就造反了。

節度使造反,皇帝怎麼辦呢?他任命了更多的節度使 ,讓節度使去打節度使。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有了前任安祿山的點撥,節度使再也沒有那麼聽話了;而且以前就邊疆有節度使,被安祿山這麼一折騰,整個唐朝遍地都是節度使;奉命平叛的節度使,沒準半道上自己就造反了,整個唐朝陷入了藩鎮割據的混戰。

朝廷拿節度使們沒辦法,節度使拿節度使也沒辦法,全國各地,一言不合就造反,朝廷壓下葫蘆起了瓢,整個疲於奔命……

安史之亂之後,朝廷的主要業務就是平叛,雖說沒有哪一次造反成功了,但是長年累月這麼下去,再盛大的朝代,也經不住這麼消耗!

後遺症2:太監走上前臺,搖身一變成了將軍,朝廷陷入內憂外困

長安十二時辰:讓安祿山當上節度使,並不是右相犯的最大的錯

李輔國畫像

被欺負了一輩子,三番五次地位不保甚至小命不保的太子李亨,休了兩任妻子、夾著尾巴活了好些年,才終於逮著個機會上位稱帝,他的內心是相當脆弱的。

李林甫千方百計的陷害,讓李亨的安全感極低,大臣不敢找他,他也不敢信任大臣,在這種情況下,自己的老婆和奴才,才最值得信任。

因此,肅宗即位之後,重用宦官李輔國,寵信張皇后,宦官和皇后干預朝政,朝臣請見,得先過李輔國,就連肅宗想去看看病重的老爹太上皇,也都不能成行。

宦官權利的鼎盛時期不在肅宗朝,但是讓宦官看到自己能夠擁有巨大權利的可能,源於肅宗時期~

長安十二時辰:讓安祿山當上節度使,並不是右相犯的最大的錯

張九齡畫像

之後,被造反造到腦袋疼的皇帝中,其中一位唐德宗經過深刻的反思,發現之所以全國各地到處都在造反,主要原因是兵權都給了武將,那幫糙老爺們,不是跟這個有關係,就是跟那個成黨羽,為了老婆孩子親戚鄰人,一言不合就開打,不如,把兵權給身邊這些沒有老婆孩子、十分聽話的太監吧……

從此之後,唐朝的太監走上人生的巔峰,手握兵權之後,一改往日謹小慎微悲悲切切的樣子,一轉身就把自己活成了整個朝廷最有權利的仔~

他們權利越來越大,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裡,心情好的時候換皇帝,心情不好的時候殺皇帝,用無法無天已經無法形容他們了~

外有藩鎮割據時不時造個反,內有太監作威作福一言不合就動武,大唐的後期,就在這內外夾攻中苦哈哈的熬日子,直到那宿命來臨的一刻——黃巢起義!

……

長安十二時辰:讓安祿山當上節度使,並不是右相犯的最大的錯

玄宗朝最出名的賢相張九齡曾對玄宗說過:

“宰相系國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異日為廟社之憂。”

張宰相看人,一向神準,勸玄宗殺安祿山,玄宗沒聽;勸玄宗不要以李林甫為宰相,玄宗也沒聽……

為了自己的宰相之位,讓胡人當上了節度使,最終安祿山造反,全國遍地都是節度使,形成藩鎮割據;不遺餘力的陷害太子,讓太子無人可用,不敢相信別人,造成宦官弄權,最終發展成太監專政。

李林甫,歷史有名的奸相,一個聰明的奸臣。

參考資料:
《舊唐書·肅宗本紀第十》
《新唐書·列傳二》
《舊唐書·李林甫傳》
《資治通鑑·唐紀三十》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