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嚴禁過度“亮化”城市夜景'

"

據安徽商報報道 近日,省住建廳出臺了“生態修復城市修補”新標準。據悉,修復修補將以“補短板、惠民生”為重點,因地制宜推進生態修復、功能修補,防止生搬硬套、大拆大建,杜絕違背城市發展規律、超出資源環境承載力、超出地方財力、違規舉債的政績工程、形象工程。嚴禁打著“城市雙修”的旗號脫離實際搞“面子工程”、過度“美化”城市出入口和“亮化”城市夜景。

[生態修復] 因地制宜打造郊野公園

在生態修復方面,加強對城市山水格局和自然景觀保護,嚴禁破壞山體、水系、溼地等生態敏感區,應注重防範二次汙染,避免邊修復邊破壞。結合城市建設和改善居民生活環境等需求,因地制宜營造環境優美、具有一定休閒、遊憩功能的城市綠地(如山地公園、郊野公園等),完善山體生態修復長效機制。水體治理和修復要加強水源地的生態修復和保護,確保供水安全;提高雨水等非傳統水資源的利用率。

[城市綠化] 主幹道按照林蔭路改造

在城市綠化方面,擴大城市生態空間,增加城市綠量,優化綠地佈局,完善生態系統。

結合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和綠道綠廊建設,充分利用裸露地、空閒地等,大力開展城市園林綠化建設。通過拆違還綠、拆牆透綠等多種方式增加綠量。結合城市建築、市政公用設施等,開展牆面、屋頂、陽臺、橋體等立體綠化,拓展城市綠色空間。

按照林蔭路標準,重點改造城市出入口和主要道路綠化。道路綠化隔離帶、分車帶和行道樹綠化建設要增加喬木比重。對既有小區和單位庭院因地制宜進行綠化提升,增植喬木和花灌木。嚴禁濫用名貴樹種,嚴控“大樹進城”。

[公共空間] 避免公園“千園一面”

在公共空間修補方面,充分利用城市邊角地、畸零地及閒置空間,增加公共空間。結合違法建設治理,利用拆除違法建築空出來的用地塑造公共空間。通過清理騰退違規佔用的用地恢復公共空間。通過“拆牆透綠”“退牆建綠”等方式不斷提高公共空間覆蓋度。

優化城市公園佈局,按照300米見綠地、500米見公園的標準,建設改造公園綠地,提高小型公園配比和使用率;因地制宜打造一批街頭公園、口袋公園、社區公園。公園建設應突出文化藝術內涵和地域特色,避免“千園一面”。

鼓勵發掘閒置用地、城市街角等潛力空間,增設小型活動廣場,滿足市民日常活動需要。針對大而不當的廣場,優化廣場空間佈局。廣場尺度應注重宜人性,避免修建超標準大廣場。

針對人口老齡化和養老設施短缺問題,考慮醫療、養老兩類設施合併建設、使用的可能性,推進社區醫療衛生設施和養老設施融合,完善無障礙系統和老年人設施,推進公共文化、體育、醫療設施和養老設施的結合融合。

[街道改造] 鼓勵“拆除圍牆”

在城市道路街道改造方面,加快完善街巷網絡,增加支路比例。老城區打通道路系統微循環,以網格化、小尺度的道路劃分城市空間,增加道路資源,豐富城市微路。鼓勵開放式街區建設,增加住區開放界面,或設置可步行通行的穿越路徑。已建街區應採取循序漸進的更新模式,特別是老城中心區,應避免大拆大建。

加強對幼兒園、中小學出入口空間、立體交通站點出入口空間、大型商業出入口空間、重要建築、歷史建築等出入口空間治理。鼓勵採取“圍牆騰退”或“拆除圍牆”的方式釋放內部公共空間,並通過增設設施和景觀處理塑造共享城市微園。

鼓勵大中城市進行高層建築布點研究,優化城市輪廓線。合理控制城市建築的體量、高度、風格、色彩、形式、材質、屋頂等方面,做到功能與形式相統一、外觀與環境相協調,堅決避免“貪大、媚洋、山寨”等低俗設計。

改善慢行與公交站點的銜接,鼓勵人們採取步行、自行車與公交出行。提升城市商業區的步行空間,形成連續的、視覺豐富的步行系統。梳理自行車道,拆除違章建築物、構築物,保障自行車道連續;改造自行車路面鋪裝,與機動車道或人行道有明顯差異。合理規範共享單車的停放區域。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中為城市公共自行車的發展預留空間。

[停車場] 利用閒置地、邊角地設微型停車場

結合老舊城區、重要節點地區改造,充分利用現有道路、閒置地等增加公共停車空間。鼓勵結合老舊城區更新改造,規劃建設立體停車庫、停車樓、地下停車場等集約化停車設施,以增加停車位供給。以居住區、大型綜合交通樞紐、城市軌道交通外圍站點、醫院、學校、旅遊景區等特殊地區為重點,在內部通過挖潛及改造建設停車設施,並在有條件的周邊區域增建公共停車設施。引導利用待建土地、閒置地和邊角地,設置微型停車場。

鼓勵室外生態停車場建設,形成安全、便捷、綠色的停車空間。鼓勵智慧停車系統的運用。推進停車場和充電設施一體化,完善電動汽車充電設施,滿足電動汽車推廣應用需要。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姜志遠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