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上海|科學家褚君浩憑“小兒科”獲“全國創新爭先獎章”

新民科學咖啡館 2017-06-08

在許多科研人員眼裡,科研科普都姓“科”,前者是值得為之奮鬥終身的科學殿堂,後者則是浪費自己寶貴時光的“小兒科”。首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的光榮榜上,就有一位憑“小兒科”獲獎的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所研究員、華東師範大學教授褚君浩。平均每月做一場科普報告、擔任《十萬個為什麼》叢書《能源與環境》分冊主編、撰寫近百篇科普文章……幾十年來,他堅持一手科研,一手科普,被授予全國創新爭先獎章。

科創上海|科學家褚君浩憑“小兒科”獲“全國創新爭先獎章”

褚君浩 上海科協供圖

科普催生863課題

“很多人感覺科學家做科普是不務正業,做不好科研才去做科普。而我卻覺得,科普給我帶來了更大的天地,可以調動起更多資源。”褚君浩是半導體物理和器件專家,在窄禁帶半導體物理學領域取得了世界前沿水平的成果,近年來主要研究太陽能光伏電池和自旋電子學。基於科研領域的專業知識,他把自己的科普內容設定兩條知識鏈,一條通向智慧城市,一條通向低碳地球,最後合二為一,面向第三次工業革命。

在他看來,科普不僅不“浪費時間”,反而覺得給自己帶來了更多機會,開闢了科研新視野。十幾年前,作為九三學社成員,褚君浩提議創辦了“浦江交叉論壇”,邀請多學科專家彼此介紹自己領域的前沿動態。如今,“浦江交叉論壇”每年舉辦,成為科學家碰撞思想,跨界交叉的重要平臺。

“我自己也在浦江論壇上嚐到了甜頭。”褚君浩說,在第一屆論壇上,他做了紅外物理報告,另一位科學家做了生命科學報告,結果他們發現紅外物理中的“量子點”可用作生命科學研究的“標識物”,於是聯合申請到了一項863計劃課題。

練就“科普功夫”

既是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又是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曾是第十、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還是上海市政府參事,褚君浩院士的工作日程從來都是滿滿當當。但只要有單位邀請做科普報告,他總是來者不拒。

之所以如此熱衷科普,源於自己從小得益於科普。受父親影響,少年時代的褚君浩就喜歡看家裡訂閱的《科學畫報》《大眾科學》雜誌和科學家傳記。興許是早早的科普啟蒙,啟迪了科學心靈。高考時,他填報的專業只有一個——物理。

從上海師範學院畢業後,褚君浩在中學做了10年物理老師。這讓他掌握了把複雜難懂的科技原理講得深入淺出的本領。

1978年,褚君浩考入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讀研,師從湯定元院士研究半導體紅外物理。無論科研多繁忙,他都沒有忘記科普事業。近年來,作為協會理事長,他和協會成員們共撰寫科普文章3.7萬餘篇,出版科普讀物1100多種,組織科普演講等活動5400多場次。

提升科普權重

在他看來,科普是一項多層次、多形式的工作,面對不同的人群,要講出不同味道的科普故事。

這些年來,褚君浩的科普講演收穫無數好評。可他坦言,2005年當選中科院院士前,他用在科普上的時間也是精打細算。原因很簡單,科普工作並不計入科研工作者的工作量,無法體現在考評體系中。在此評價體系下,身處競爭激烈環境下的科學家而言,即使有強烈的興趣,做科普也會“十分小氣”。他建議,應該將科普的權重,在科研考評體系中體現出來。

新民晚報記者 馬亞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