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兵制興於何時,衰落於何時?

1 個回答
70黑板报
2019-04-01

盛世悲歌:府兵的背影

       

記得拜讀馬伯庸先生的《長安十二時辰》時,一直不能理解,為什麼大唐健兒,對玄宗皇帝卻刻骨仇恨?而又是為什麼,守衛邊疆的子弟兵和他們的家人,卻得不到最起碼的保障和應有的尊敬?開元盛世,竟真如歌中唱道:“最繁華時,也是最悲涼”。

       

府兵制,創設於北周蘇綽,唐襲舊制。府兵制簡而言之,是一種“全兵皆農”制度。相較漢代“全農皆兵”,唐代的府兵制有兩個好處:第一是軍隊糧餉自給,國家財政負擔較輕;第二是軍官升勳級,不問政事,軍事訓練分開,國家有事則帶兵打仗,無事各回各家,避免武人干政。

       

全國地方政府分“府”,“縣”兩級,在這兩級行政區域之外另劃一個軍事區域,“折衝府”。“折衝府”分為三等:上府1200人;中府1000人;下府800人。當時境內有800個府,有300個拱衛“關內”,(函谷關以西長安四周);其餘分佈全國,戰略要地及邊疆要多一些。

      

當府兵是有條件的,必須有自備糧餉武器裝備的能力,以保證戰鬥力。當時戶口分九等,根據財富產業劃定。上等,中等自願當兵的,由政府挑選入伍,豁免租庸調。下三等民戶,沒有資格當兵。府兵主觀上既屬自願,有開拓邊疆建功立業的熱情,客觀上也有相當的經濟基礎。自然大唐雄兵天下無敵。

       

府兵20歲開始服役,每個府兵必須到首都宿衛一年,此外在本府,耕田為生,農閒操演,國家有事,各府均可抽調。

       

軍官中央直轄16衛,各衛設有大將軍,有事打仗,大將軍統領出徵,戰事結束,兵歸於府,將歸於衛。

       

朝廷負擔既輕,國力轉而強盛,只需豁免40_80萬府兵租庸調,做好軍烈屬撫卹,公平獎勳,予將士以尊榮,即獲一無敵強軍,大唐變成當世第一大強國,此制度功莫大焉!

       

正所謂“福兮禍相依”。國家強盛,天下太平,內無法家拂士,外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天下太平,皇帝只顧“一騎紅塵”博“妃子一笑”,耽於享樂,再不關注軍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中央值宿衛兵們無事可做,淪為苦力。人人都把原來的健兒當免費勞動力,哪還有什麼自豪感,榮譽感,府兵並非奴隸,自然想辦法逃亡規避。中央值宿已經如此,本府之消極應付可想而知。

       

當初,天下看重府兵,政府效率極高,死難士兵棺木尚未回鄉,一應撫卹褒獎均已辦妥,一如現代“一人蔘軍,全家光榮”,為國捐軀,是盡忠盡孝,無尚光榮。後來,皇上不重視,整個機制也鬆懈怠惰,府兵“流血流汗又流淚”成為常態,人心就慢慢散了。

       

社會風氣既然頹靡,無復慷慨激烈剛健尚武,大興奢靡之風。皇帝寵愛詞臣,武人無用武之地,勳階既無實權,地位江河日下。如是數十年,皇帝晚年好大喜功,天下竟無可用之兵。加之中央派出“節度使”侵奪地方軍政權力,府兵不堪使用,使錢招募異族,終於釀成“藩鎮割據”的禍根,大唐遂亡於此。

      

正如《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張小敬所言:長安是所有大唐人的長安。府兵血仍未冷,玄宗卻早已不是昔日的李三郎。他忘了當年的血雨腥風,拋棄了來自土地為了榮譽浴血奮戰的同袍,子民。他以為,爺有錢,啥都能買。

       

府兵的沒落,是腐化墮落造成的。是唐玄宗率領的朝廷自掘墳墓,一手造成的。

       

說明:以上內容參考錢穆先生著作《中國曆代政治得失》,理解或有罣誤,表達未必確切,懇請批評指正

   


府兵制興於何時,衰落於何時?
府兵制興於何時,衰落於何時?
府兵制興於何時,衰落於何時?
府兵制興於何時,衰落於何時?
府兵制興於何時,衰落於何時?
府兵制興於何時,衰落於何時?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