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東吳“家兵”問題嚴峻,孫權在位幾十年為何沒能改觀?

5 個回答
大城公
2019-05-15

三國東吳的軍制有問題,最容易培養軍閥,造成尾大不掉的現象。

史載,晉國滅吳國時,接收的軍隊是23萬人。這裡面有多少是“國軍”?有多少是“家兵”?國家是指國家直接控制的軍隊,家兵是指家族私人部隊。

吳國實行世襲領兵制。就是老爸是將領,死了,兒子接管部隊,兒子走掉,由孫子接管部隊。

吳國四大家族:陸遜、顧雍、朱然、張昭。

查《三國志》吳國陸遜史料,有這麼記載:陸遜死後,他兒子陸抗入京拜見孫權。孫權很後悔,知道自己冤枉陸遜,導致陸遜憂鬱悲憤死去。所以孫權誠懇向陸抗認錯,並說已經將所有誣陷陸遜的案卷都燒燬了!不會再留下禍根。孫權痛惜陸遜,起用陸抗,讓他將陸遜靈柩運回江東安葬,並將陸遜手下五千兵交給陸抗統領。

不懂吳國軍制的讀者,會看不明白:陸遜手下五千兵?啥意思?陸遜是鎮守荊州的大將,手下何止五千兵?

可是歷史記載就是五千兵!

也許有人說,這五千人應該是陸遜的親兵?

對了!不僅是親兵,就是陸遜家族的家兵(私人招募供養的部隊)。

那就很厲害了,陸遜家族有五千家兵,歸陸抗接管。

那麼其他大臣、大將的家兵呢?

正史《三國志》有透露,朱然家族擁有“部曲萬口”。就是說,朱然家族的私人武裝達到一萬人。

這是什麼概念?一萬部隊掌握在一個將軍(家族)手裡,他一旦造反,誰能控制住?除非事先知道他造反!

史料記載,東吳大將全琮帶領幾千兵去剿匪,打敗山越,收編山越精壯上萬人補充到自己家族部隊中。

剿匪,把山賊打敗,將山賊隊伍收編,這也是吳國的大家族擴軍最好的方法!從史料透露這一情節,就知道全琮家族至少有一萬部隊。

一個大家族,擁有一萬部隊,當然要吃要喝要住、要解決生活、要生兒育女,那麼國家就必須給這個家族封地,給他們大片土地種糧。

當時的東吳,豪門擁有大量人口,成為這些大家族的私人部隊。而國家打仗需要徵兵時,卻不能按期完成,更不能準時集結起來!

這樣一來,對外戰爭,很多時候就要依靠各大家族的私人部隊拼命殺敵了!

吳國王室的力量能擴大嗎?很難。朝廷徵集軍隊,首先要有兵員,有錢糧。而各大家族勢力不斷壯大,擁有兵員和土地越多,王室的勢力就被削弱了!

講到軍制的作用,吳國是最差的,比不上曹操,比蜀國也落後。

就因為國家(王室)的勢力被削弱瓜分,所以吳國一直沒有去北伐中原!

皇帝就算有這個志向,有這個想法,很堅決,也沒用,他必須徵求各大家族掌門人的意見!大家都同意出兵打仗,那就打!有過半不同意,就無法出兵了。

吳國的各大家族瓜分王室的情形,其實跟戰國時期晉國“魏趙韓三家分晉”的情形差不多!

孫權強勢,他在世能控制住局面。等到孫權死後,各大家族就不聽中央的了,管你孫峻專權,孫琳霸道,都無所謂,你愛咋弄就咋弄,只要不觸碰到我家族利益都行!

沒看到孫權死後,孫吳宗室一直在內訌,鬥爭!本來就是四大家族及其他較大家族分割王室的權力和兵員,孫氏王室家族還內訌不斷,你殺一陣,我殺一回,都想做一把手,做領導人。這樣,孫氏王室家族能不削弱嗎?

起初孫峻謀殺諸葛恪,專權。隨後孫琳專權,霸道,好殺,他竟然狂妄之極,殺害吳國兩員大將:呂據、朱異。

呂據是東吳大將呂範的次子,呂據就代表了呂範家族。

朱異是誰?東吳名將朱然家族的人,東吳四大家族之一。

孫琳昏頭了,他殺死這兩個強人,還得了?所以後來孫琳就被孫氏王室以外的將領丁奉殺死!丁奉為何能夠如此順利,就因為奉了皇帝孫休的旨意?當然不是,是有朱然家族和呂範家族的強有力支持,丁奉就趁勢出頭撥亂反正,武力解決孫琳了。

吳國的政局,始終擺脫不了各大豪強家族的左右,做皇帝也要看大臣的臉色行事。

大城公

在報刊發表文章原用筆名:東山尹,莊滿,鳴白,營種。

1996~2005年在全國暢銷雜誌包括

廣東省《共鳴》《家庭》《深圳青年》《佛山文藝》《江門文藝》《惠州文學》《同舟共進》《炎黃春秋》《家家樂》《金橋》

河北省《文史精華》

河南省《名人傳記》《人生與伴侶》《時代青年》

湖北省《幸福》《治安縱橫》《知音》《警笛》《今古傳奇》

湖南省《康樂園》

廣西《西江月》《靈水》

海南省《青年時代》

四川省《龍門陣》《分憂》《成都商報》

雲南省《女性大世界》

陝西省《家庭之友》

內蒙古《這一代》

上海《青年一代》《文匯報》

安徽省《戀愛婚姻家庭》

北京《婚姻家庭》

吉林省《演講與口才》《做人與處世》

黑龍江省《家庭生活指南》,等等雜誌報紙發表各類文章160多篇;

創作

123萬字長篇歷史武俠小說《誰主天下》

60萬字長篇歷史武俠小說《還我河山》

39萬字名人傳記《北洋軍閥列傳》

武俠小說在《江門文藝》連載;

撰寫《科學發展觀》理論文章17篇;

創作歷史題材電視連續劇本一部;

深入研究中草藥治療癌瘤學科20年


三國東吳“家兵”問題嚴峻,孫權在位幾十年為何沒能改觀?
三國東吳“家兵”問題嚴峻,孫權在位幾十年為何沒能改觀?
三國東吳“家兵”問題嚴峻,孫權在位幾十年為何沒能改觀?
江湖小晓生
2019-05-17

東吳是怎麼建立起來的呢?當然是靠孫策的武力統一,才有後來的東吳地盤。可是他的武力並不能完全解決所有問題,因為當時他的實力不夠強大,只是個人能力比較出眾。所以想要像曹操那樣全部靠武力奪取政權,那是很艱難的。所以這個時候就必須要依靠另外一幫人的力量,那就是世家大族們的力量。從很多方面可以看得出,豪族在三國時期,是掣肘一統天下的主要原因。三國東吳“家兵”問題嚴峻,孫權在位幾十年為何沒能改觀?

第一,曹操征討烏丸的時候,劉表和孫權都不敢北伐。

我們讀過三國的人,一定會注意到這個細節。當時曹操帶領大軍前去征討烏丸,本來還在猶豫,可是郭嘉卻給了下定了決心。他告訴曹操,劉表和孫權絕對不可能北伐。其實他沒有講出他們不可能北伐的真正原因,或許是歷史記錄者不願意這麼記錄罷了。當時的荊州真的只是劉表一個人的天下嗎?孫家真的可以為整個江東的未來做決定嗎?顯然是不可能的。最近劉表被吹噓的如何厲害,他確實是一個厲害的角色,但是他在荊州豪族面前,也不得不低頭。黃祖、蔡瑁這些人都是當地的豪族,表面上是依附於劉表,實際上他們手裡都擁有雄厚的兵力,而這些人馬只聽從黃祖和蔡瑁本人的命令。為什麼?因為這些人馬是人家的家兵。

三國東吳“家兵”問題嚴峻,孫權在位幾十年為何沒能改觀?

所以劉表就算想要北伐,都必須要把這些人都請到自己的府上,一個個商量著問一問,這些人是不是都願意出兵呢?劉表本人這些年的積攢,確實也擁有了一定的實力,但是跟地頭蛇們相比,他還是太弱小了。如果想要北伐,就必須要集結全部荊州的人馬才行,可是劉表光開會,可能就得開個大半年,到那個時候好機會早就錯過了。

三國東吳“家兵”問題嚴峻,孫權在位幾十年為何沒能改觀?

第二,家兵的現象不止在荊州出現,東吳這邊也十分嚴重。

提到家兵這個詞,很多人想起了宋朝時期的岳家軍。當時岳飛帶領的軍隊被大家親切地稱為岳家軍,其實主要原因就是這些人馬特別聽從岳飛的調遣。但是三國時期的家兵跟岳家軍是有本質區別的。岳家軍說到底還算是國家正規軍,最高統帥始終都是皇帝趙構。而三國時期的家兵可就完全不同了,他們只屬於自己的主人所有,跟國家領導人是沒有直接關係的。他們所有的吃穿用度全都需要主人來提供,也不需要國家出一分錢。這就直接導致了地方豪強們手裡擁有數量相當可觀的軍隊,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

三國東吳“家兵”問題嚴峻,孫權在位幾十年為何沒能改觀?

孫權剛上位的時候,一直在哭,他到底在哭什麼呢?他哭的是沒有人支持他。後來四大家族之一的張家領袖張昭主動站了出來,表示支持孫權,其他人才紛紛倒向孫權這一邊。不過這只是開始而已,因為孫權手裡的權力僅限於孫家的軍隊,其他豪族們的軍隊他調動不了。在劉備攻打東吳的時候,孫權連十萬大軍都調動不了,可見他當時的窘境。他想要出兵可以,必須要跟豪族們商量,沒有這些人的同意,孫權壓根就沒辦法帶兵出征。


三國東吳“家兵”問題嚴峻,孫權在位幾十年為何沒能改觀?

第三,皇權受阻,四大家族弄權,孫權本人也是無可奈何。

孫權登基稱帝以後,其實也沒有很好解決這個問題。當時的四大家族,每一家都擁有非常強大的軍隊作為支撐,在記載中每一家都有超過一萬人馬的私人部隊。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所以張昭就算是想要投降曹操,人家也是有底氣說這個話的。張昭後來被孫權冷淡,但是他的地位是沒有降低的,因為孫權沒辦法把他們家族的力量抹去。陸遜的遭遇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因為陸遜插手了不該插手的事情,那就是孫權立嗣的問題。陸家是四大家族之一,一旦陸家插手了立嗣的問題,那麼下一任皇帝一定會對陸家格外親近,這對孫家來說不是一件好事。

三國東吳“家兵”問題嚴峻,孫權在位幾十年為何沒能改觀?

所以陸遜最終被逼自殺,而陸遜死後,孫權主動找到陸遜的兒子陸抗承認錯誤,並且將陸遜的家兵全都交給陸抗來掌管。後來陸抗又做到了東吳大都督的職位,其實這都是家族在背後支撐的原因。顧雍這個人屬於比較中庸的人,他沒什麼優點但也沒有什麼缺點,這種人居然被孫權立為丞相,這是所有人都不能理解的,其實回頭想想很好理解。孫權就是打算用四大家族之一的顧家,去平衡另一個豪族張昭的張家。孫權雖然是一代明君,可是在處理家兵的問題上,他確實無能為力,一旦處理起來,那就是動搖了東吳的根本。

狼的影子716
2019-05-17

這個問題在東漢末年已經是一個普遍問題了,關東軍閥討董卓的時候,帶的都是家族私兵,整個天下已經沒有國家的軍隊了,曹操“散家資,聚義兵”,這個“義兵”就是曹操自己出錢養的兵,他手下的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淵都是帶著自己的宗族私兵投靠曹操的,曹魏五子良將之一的李典,能力,功勳都比較平庸,但是他是山東的豪強,與叔父“合宗族數千家居乘氏”,也就是說李典家族控制著數千戶人口,那麼同時也就擁有幾千人的私兵武裝。蜀漢的孟達駐守上庸的時候,帶了“部曲四千餘戶”,理論上他的私兵也就可以達到三四千人,後來司馬懿擒殺孟達後,“遷孟達部曲七千餘家於遼東”,由此可見孟達的私兵勢力的強盛。

漢末三國時期的地方豪強和門閥士族普遍都是這樣,擁有大量的土地和依附的人口,這些人口都不在國家的戶籍之內,不是國家的“納稅人口”,他們只向自己的“宗主”納稅,服役,同時接受宗主提供的“保護”,從而形成了門閥士族和地方豪強左右地方政權的舉足輕重的勢力,而這些被政府稱為“浮戶”而不在政府“著籍”的人口,原則上就已經不是屬於政府的人口了。諸葛亮對於劉備的重大貢獻實際上就是協助劉備結交荊州的門閥士族,除了得到他們在錢糧方面的資助,還取得他們的同意,在他們控制的這些“浮戶”,“部曲”中徵兵,從而擴大了軍隊,成為跟劉琦,劉琮鼎足而三的軍閥勢力。司馬懿發動政變,依賴的是司馬家族“陰養三千死士”,這些“死士”實際上都是司馬家族控制的部曲子弟,他們自己的家人都是受司馬家族控制,種司馬家的土地,受司馬家族的庇護,所以才能為司馬家族“效死”。

江東政權是由淮泗士族和江東士族擁立的政權,孫權和這些門閥士族之間類似於合作關係,孫氏政權就是門閥士族的代言人,在江東政權中,只要是叫的出名字的官員,都有自己的私兵部曲,比如淩統繼承了父親凌操的部曲,周胤繼承了周瑜的部曲,連出身水匪的甘寧都有私兵300,陸遜,全琮都是江東望族,又是外戚,重臣,所以他們的私兵部曲達到了威脅朝廷的地步,孫權之所以極力壓制陸遜,除了他捲入了立儲的政治鬥爭,還因為陸氏家族的勢力太大,不壓制就會撼動朝廷的地步。

南朝四百八十寺
2019-05-16

謝邀,這個問題不是哪個強勢帝王可以解決的,這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階段,不因人的意志而轉移。

《三國志·魏志·鄧艾傳》:“孫權已沒,大臣未附,吳名宗大族,皆有部曲。”

汝南太守鄧艾對司馬師說:“孫權已經死了,大臣們尚未順從新朝廷,吳國的名宗大族都有自己的部曲,擁兵仗勢,足可以違抗朝廷命令。

當時東吳的門閥士族主要是顧陸朱張四大姓,他們勢力龐大,在東吳盤根錯節,孫權雖然在晚期通過兩宮之爭殺了一批士族,但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中國古代是農業社會,農業社會最大的社會資源就是土地(當然,現在也是),誰擁有土地,誰就有話語權。

漢承秦制,實行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就無法避免土地兼併,當農民失去土地,就由自由農變成了佃農,依附於地主豪強,成為依附人口,

當一個縣的土地都是某一家人私有,這個縣就實際上屬於個人的了,

試想一下,如果整個縣的土地都是你們家的,那麼縣裡的人口也是依附於你們家,賦稅也是交給你們家,然後你們家抽一部分交給皇帝,剩下的都是你的,這個縣不就是你們家的嗎?

而當一個縣幾千戶人口都是依附於你,你又想保護你們家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必然會圈養保安,也就是私兵,當時叫“部曲”,每戶抽一人當兵,也就有幾千兵了。

新莽末年的農 民造反中,地方豪強曾以軍事編制部勒所屬的宗族、賓客、子弟等,組成武裝力量,也就是部曲的開端。

劉秀聯姻的陰麗華家族,陰氏家族是當時南陽新野的豪門大戶。陰家所佔有的土地達七百餘頃,車馬和奴僕的規模可以同當時分封的諸侯王相比。

《後漢書·樊宏陰識列傳第二十二 》自是已後,暴至鉅富,田有七百餘頃,輿馬僕隸,比於邦君。

劉秀劉演起兵後,陰識就帶著宗族、賓客、子弟數千人跟著劉演,劉演就任命陰識為校尉。

及劉伯升起義兵,識時遊學長安,聞之,委業而歸,率子弟、宗族、賓客千餘人往詣伯升。伯升乃以識為校尉。《後漢書.樊宏陰識列傳》

劉秀的哥哥劉演,發“舂陵子弟八千人”,這個也是部曲了。

於是分遣親客,使鄧晨起新野,光武與李通、李軼起於宛。伯升自發舂陵子弟,合七八千人,部署賓客,自稱柱天都部。《後漢書.宗室四王三侯列傳》

從西漢開始,豪強養私兵部曲就很常見了,劉秀他們家本身就是豪強出身,當然知道他們的危害,但是,無法解決這個問題,如果他敢動豪強,結果跟王莽沒區別了。

到了東漢末黃巾和其後的軍閥混戰時,許多苦於戰亂的農民都去請求武裝的世族大姓保護,而世族大姓為聚眾自保或出師作戰,也需要充實武裝力量。於是按照新莽末豪強的作法,更多地採用軍事封建制來部勒自己的宗族、賓客、佃客、門生、故吏。

所以,漢末的各州郡實際上是壟斷在地方豪強、士族手裡的,州牧、郡守如果不跟豪強合作,是很難坐穩的。

地方豪強成了無冕之王,雖無諸侯之名,行諸侯之實,擁一州之人口、土地、賦稅、軍隊、官吏,跟諸侯王無異。

這個問題皇帝又怎麼解決呢?皇帝實際上是貴族擁立的人,只有部分人事權、軍權、決策權,皇帝跟貴族共治天下,如果貴族不滿意了,換個皇帝也不是不可能。

到了東晉,東晉開國皇帝晉元帝司馬睿是王導、王敦兄弟聯合江東士族擁立的傀儡皇帝,王敦造反了,王家依然屹立不倒,王導跟皇帝同坐龍椅,形成“王與馬共天下”的格局。

皇帝如果只是殺士族某一個人,某一些人,是不太難的,但是,能有什麼用呢?解決不了什麼問題的

如果是想打倒所有士族,改變官場結構,士族就會產生聯合,然後推翻你的,當然,沒有哪個皇帝敢這樣做,看看楊廣的下場。

小梅妹说历史
2019-05-16

首先,謝謝邀請

要說東漢末年的三國時期,可謂波瀾壯闊的時期,英才遍地,英雄輩出,得說這個時代,造就了很多大才,比如,梟雄級別的曹操和劉備,還有孫權。不像兩晉後期的亂世一片。以致,糟糕的“五胡亂國”差點讓漢人滅種。三國東吳“家兵”問題嚴峻,孫權在位幾十年為何沒能改觀?

話說回來,在三國中的三位英主,孫權是壽命最長的。也是三國中國運一直比較穩定的一國。因為土地肥沃,這裡生活的人們還是很幸福的。可有一個問題,孫權真的沒有解決好,就是“家兵”問題。三國東吳“家兵”問題嚴峻,孫權在位幾十年為何沒能改觀?

有人問了,什麼是家兵?說的淺白一點就是有錢有勢的家裡是准許養兵的。最明顯的是陸遜被封大都督後,他是帶家兵一塊出征的,也就是說他的家兵,那個時候就是國兵了。這個制度也不賴孫權,實際東漢末年都是這樣子。所以,士族在一個國家中佔舉足輕重的地位。

家有重兵,可以擁兵為患。實際孫權早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這是個嚴重的問題,可孫權起家時候也的家兵佔相當部分。他想下殺手,可下不去呀,因為擁兵的都是士大夫,可以說都是貴族,這些貴族盤根錯節,牽一髮而動全身。所以沒有辦法下手。後來一想,雖然自己擔心,但從來沒有出現禍事,也就算了。三國東吳“家兵”問題嚴峻,孫權在位幾十年為何沒能改觀?

可到晚年,這個矛盾就突出出來。在太子爭位時候,“兩宮之爭”中,士族就摻和進來。以致孫權狠下罷免太子,殺掉魯王。也對摻和的士族開了殺戒。可沒等他用心治理這件事兒,就一命嗚呼了。所以,這個矛盾一點也沒有得到解決。

到了兒孫這裡,更是弄的一塌糊塗。再加上兒孫不行,使東吳的政權早早地失去了穩固性,後來很容易被司馬家族給統一掉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