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南明不能偏安一隅?

為什麼南明不能偏安一隅?
為什麼南明不能偏安一隅?
4 個回答
菠萝说历史
2017-02-25

本來有機會的,只可惜漢奸太多,孫可望,吳三桂……,李定國是南明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本來有機會和鄭成功合作保住南明江山,可惜鄭成功為了自己的利益最後沒有發兵,永曆帝也被吳三桂勒死在緬甸,李定國知道此消息後悲憤而死,南明公司也就此倒閉!大家可以看看我寫的一篇關於李定國事蹟的文章。

彪哥出游
2017-01-19

概括來說就是由於連年的農民起義,極大消耗了明朝的國力,吳三桂的投清,使最後一隻善戰的關寧鐵騎丟失,而南明卻因為即位正統性等問題內耗,無力抵禦滿清。

1.清軍鐵騎的戰力:你想偏安一隅,問過滿清騎兵的意見了嗎?

南明無強軍,弘光元年三月一月之中,清軍破徐州,渡淮河,兵臨揚州城下。後揚州城池破,清軍屠城。隨後,清軍渡過長江,克京口鎮江。弘光帝出奔蕪湖。五月十五眾大臣獻南京降清;五月二十二弘光帝被俘獲,送往北京,弘光帝在位僅一年。

為什麼南明不能偏安一隅?

沒有火器,很難對付滿清騎兵

2.南明武將之間的內訌,不能集中力量抗清;

不同於南宋時各路將士英勇抗金,有岳家軍,韓家軍等,南明駐守武昌的左良玉不願與李自成正面交戰,以“清君側”為名,順長江東下爭奪南明政權。馬士英被迫急調江北四鎮迎擊左軍,致使面對清軍的江淮防線陷入空虛。

3.農民起義軍極大消耗明朝國力:

為什麼南明不能偏安一隅?

埋葬了明朝

農民起義軍作亂陝西,河南,河北,京城,將明朝可戰之兵消耗殆盡,並極大牽制了明軍剿滅清軍的步伐,甚至吳三桂請兵擊敗李自成,實現了亡明士大夫的共同願望,得到了南明政權賞識:南京福王政權建立,便將他遙封為薊國公,派專使北上,攜銀犒軍。

4.南明政權的合法性存疑,各皇子內訌不斷。

隆武元年(1646年)十一月初五,隆武帝之弟唐王朱聿鐭援引“兄終弟及”自立於廣州,改元紹武,雙方為爭正統不能團結,甚至大動干戈,互相攻伐,紹武帝僅41天即被清軍俘虜絕食而死,永曆帝在清軍進逼下逃入廣西。

5.黨爭延續:東林黨與閹黨之爭,一直延續到南明時期;

阮大鋮打擊東林黨人向來不遺餘力,當時東林黨人力主擁立潞王,史可法寫信給馬士英說明福王“七不可立”,馬士英卻搶先擁立福王。史可法在東林黨與閹黨之間兩難。

6.吳三桂的投敵:引狼入室

為什麼南明不能偏安一隅?

吳三桂:你們說我衝冠一怒為紅顏?

順治四年(1647年),清政府又調吳三桂入關,與八旗將領李國翰同鎮漢中,剿殺西北地區的抗清義軍餘部。在此期間,吳三桂為了表示自己清朝的忠誠,不但對農民軍殘部進行殘酷的鎮壓,動輒屠城,而且,對一些起兵抗清的朱明後裔,他也不遺餘力地去斬盡殺絕。

7.清朝及時漢化:後方安穩

清朝遷都京城,並任命漢人官員,知識分子,與漢族大地主結合,穩固了後方。

8.綜合來看,天時地利人和都沒有,南明想守住偏安一隅也難。

Mrd12871364
2017-01-19

南明與其說是一個朝廷,不如說是一系列朝廷。一棍子打死也不好,但是毫無疑問的是南明大部分朝廷是昏庸的。下面以最著名南京的南明為例。

不能偏安的第一個原因,肯定是軍事實力。南明80萬裝備不精,戰鬥意志不高的軍隊,面臨巔峰時期的八旗軍和明朝特種部隊關營鐵騎,簡直沒有可比性。少數民族天性善戰,而且又是自北往南打,天時地利人和一樣不缺,南明戰敗並不意外。

不能偏安第二個,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是統治腐朽至極。南明初期情況是非常好的,首先南京原帝都基礎設施好,其次人心歸附部分有節之士從北方來投奔,手握80萬大軍,又有長江天險,守個n年本來不成問題。結果呢?朝廷倒行逆施,繼續橫徵暴斂,南明統治區域比戰亂區還慘!自古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朝廷內部爭權奪利,朝廷外部以左為代表的割據又和以阮為代表的士人不合,整個朝廷烏煙瘴氣! 據說八旗軍打過來的時候一路幾乎沒有抵抗,到了南京城才發現大家正在玩清君側的經典遊戲!

南明的地位,不用我說,舉幾個例子大家就懂了。1中國史學界普遍覺得南明太丟人,明朝一般只算到崇禎自縊,不相信的人可以隨意翻閱官方材料,比如任何版本的教科書和學術雜誌。南明幾乎是一個只存在明吹嘴裡和戲曲小說中的朝代。第二個例子是朝鮮,明與朝鮮關係一向不錯,據說朝鮮二字還是太祖皇帝賜的。崇禎死後,朝鮮上下縞素以答萬曆復國恩情,並沿用明朝的年號。然而,他們用的是“皇明崇禎甲申後xx年”,連朝鮮人都看不起南明各個皇帝!

车主小管家
2017-01-20

北京的朝廷滅亡,崇禎死社稷之後,接著是多爾袞率領的滿清八旗十萬鐵騎入山海關和李自成爭奪天下。此時,各股勢力逐鹿中原的態勢還處於僵持階段,在前期不僅有滿清政府企圖分化和聯合大順軍瓜分中原,當然也有滿清企圖聯合南京小朝廷攻滅農民軍的意思。但是,南京小朝廷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的主要政治思想就是“借師助剿”,不僅對清兵的入關沒有絲毫的恐懼和後顧之憂,包括史可法等人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還以當年“安史之亂唐朝借回鶻之師平叛”的老黃曆自我安慰,在這種政策的引導下,南明出現了一種少有的怪現象,即在內部由藩鎮把持軍隊,對外則依舊以農民軍為主要征討對象(但真和農民軍主力幹起來,往往又要損兵折將),趁著李自成在陝西和清軍大戰的有利時機,不僅不積極的擴充勢力,反而拱手將河南,山東的要地丟給當時軍力尚薄弱的清軍去接收。

南明的這種“鴕鳥政策”給予清政府的幫助是巨大的,首先得以全力擊潰主要的敵人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其次通過試探性的外交,基本上摸清了南明“外強中乾”的虛弱本質,幾乎也就不再考慮什麼“劃江而治”,而是直接馬蹄想南了。 當然史可法等閣臣,既陷於階級論的怪圈無法自拔,又很莫名其妙的派人去北京摸摸底細,當即被清廷一陣雷霆棒喝,要求朱由菘當局立刻放棄抵抗,清廷的說辭相當的在理“我朝已經替你們的皇帝發喪過了,哭也哭過了,你們也就沒啥好來的了”。結果在清軍凌厲的攻勢面前,南明所能依靠的軍閥基本上一觸即潰,就連史可法自己鎮守的揚州也只一天被攻破,當然,南明那種既需要農民軍幫助,又對農民軍心懷芥蒂的矛盾心態,很大程度上破壞了統一戰線的形成。接著是浙江朝廷和福建朝廷所謂的正統性的爭鬥,居然堂而皇之的發生在國難當頭的時刻,至於說最後的永曆朱由榔政權,因為藉助孫可望和李定國的大西軍,頑強的抵擋了一段時間,甚至在局部收復了失地,但應該看到南明既不能從“鄭成功手裡獲得什麼實質性的幫助,因為鄭成功的勢力遠在海上,形成割據而不是推翻清廷,才是其根本利益所在”,又無法給與孫可望相應的名望(孫可望想封個秦王,南明朝廷愣是在祖制上食古不化,這是導致孫可望投降清朝的一個誘因,以後清廷馬上封其為義王,這就充分說明了滿清不僅在軍事上,更在政治手腕上完全壓倒了南明),其失敗也就不可避免。

當然南明與東晉南朝,南宋相比,是有不少的先天不足。例如東晉南朝和南宋基本上都保有自己的軍隊,南宋在創建的初期,各路的軍隊實力派皆願意在抗金這個大問題上通力合作,所以,南宋依靠著吳玠兄弟的川軍、劉光世的楚軍、岳家軍、韓世忠的水軍,在江淮防線上遏制了金兵的勢頭,配合北方的義兵的襲擾,最終穩定了局面。對比南明自身的軍事力量和對軍閥,以及農民軍合作的爭取上,顯然是一塌糊塗。當然多爾袞的剃髮令,是決策上的巨大失誤,引發了漢人極大的對立抗爭情緒,也是值得注意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