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此南陽非彼南陽”論站不住腳時,“襄陽說”還有哪些鐵證證明躬耕隆中?

10 個回答
飘逸的历史
2018-12-08

“當此南陽非彼南陽論站不住腳”就憑這句話,就證明提問者是在胡扯!

“此南陽非彼南陽論”怎麼站不住腳了?某些人始終就不敢面對真實的歷史,只會編織一些自欺欺人的謊言騙自騙人。其實“此南陽非彼南陽論”在不同歷史時期都是歷史事實。當“此南陽非彼南陽”論站不住腳時,“襄陽說”還有哪些鐵證證明躬耕隆中?


就當代而言,真實的歷史是“東漢南陽絕不等於今天南陽市。”

  • 《後漢書•郡國志》記載:“南陽郡秦置。雒陽南七百里。三十七城,戶五十二萬八千五百五十一,口二百四十三萬九千六百一十八。”其中三十七城包括“宛、冠軍、葉、新野、章陵、西鄂、雉、魯陽、犨、堵陽、博望、舞陰、比陽、復陽、平氏、棘陽、湖陽、隨、育陽、涅陽、陰、酇、鄧、山都、酈、穰、朝陽、蔡陽、安眾、筑陽、武當、順陽、成都、襄鄉、南鄉、丹水、析。”

其中,葉、魯陽、犨在今天的河南平頂山市;舞陰、比陽在今天的河南駐馬店市;隨在今天的湖北隨州;武當在今天的湖北十堰丹江口;章陵、蔡陽在今天的湖北襄陽棗陽;陰、酇、山都在今天的湖北襄陽老河口;筑陽在今天的湖北襄陽谷城;鄧在今天的湖北襄陽樊城一帶。而東漢南陽郡析縣的武關今天則屬於陝西商洛市,東漢南陽郡平氏縣的義陽鄉今天則屬於河南信陽的平橋區和溮河區。

可見古代南陽郡起碼超過40%的地域不屬於今天的南陽市。古代南陽郡的歷史文化遺產自然要歸古代屬於南陽郡的周邊各地共享。把東漢南陽等同於今天南陽市,其實就是赤裸裸的文化掠奪。

所以,“此南陽非彼南陽論”恰恰是明白無誤的歷史事實。


其實,諸葛亮家在隆中,躬耕在隆中,劉備三顧在隆中的觀點,是1700年來各種歷料共同的記載,有著充分的史料依據相互映證,不是否認一兩個所謂“某某論”就能推倒的。

當“此南陽非彼南陽”論站不住腳時,“襄陽說”還有哪些鐵證證明躬耕隆中?



從史料上來講,從東晉到滿清各個時期都有大量史料記載證明隆中是真正的躬耕地。現摘錄部分於下。

三國時期:

  •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親口所言““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 當時荊州只能依託漢江構築防線防備北部曹操的進攻。那麼遠在漢江以北幾百裡外的宛城顯然不在荊州控制之下。又說“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宛城是未來進攻的目標,再次證明宛城不在荊州控制之下,而在曹操手裡。顯然諸葛亮躬耕之地,劉備三顧之地不可能在曹操地盤上。

  • 曹魏魚豢《魏略》記載:亮在荊州,以建安初與潁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遊學,三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每晨夜從容,常抱膝長嘯,而謂三人曰:“卿三人仕進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問其所至,亮但笑而不言。後公威思鄉里,欲北歸,亮謂之曰:“中國饒士大夫,遨遊何必故鄉邪!”汝南在宛城以東,在襄陽以北,孟公威“欲北歸”證明諸葛亮是在汝南以南的襄陽一帶,而不是在汝南西邊的宛城。
  • 《魏略》又記載:劉備屯於樊城。是時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荊州次當受敵,而劉表性緩,不曉軍事。亮乃北行見備。” “亮乃北行見備”再此表明諸葛亮在樊城以南,決不在北面的宛城。

可見三國時期的史料就已經把宛城及臥龍崗排除在躬耕之爭以外了,也就是說諸葛亮親口否定了宛城,宛城臥龍崗根本沒資格爭所謂躬耕地。

兩晉南北朝時期:

  • 東晉《蜀記》雲:“晉永興中鎮南將軍劉弘至隆中,觀亮故宅,立碣表閭,命太傅掾犍為李興為文。”

  • 東晉《漢晉春秋》雲:“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 南北朝《水經注》記載:“沔水(即漢水)又東徑隆中,歷孔明舊宅北,亮語劉禪雲:‘先帝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即此宅也。”
  • 南北朝裴注《三國志》記載:“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漢晉春秋曰: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唐宋時期:

  • 唐《晉書•習鑿齒傳》記載:“習鑿齒從滎陽太守任上回襄陽後,給恆祕信中說: “每定省(襄陽)舅家,從北門入,西望隆中,想臥龍之吟;東眺白沙,思鳳雛之聲。”

  • 唐吳從政《襄沔記》記載:“晉永興中,鎮南將軍、襄陽郡守劉弘至隆中,觀亮故宅,立碣表閭,使太傅掾犍為李興為文”。
  • 唐李善為《文選•出師表》注引《荊州圖副》記載:“鄧城舊縣西南一里,隔沔有諸葛宅,是劉備三顧處。”
  • 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21《山南道》)記載:“萬山,一名漢皋山,在(襄陽)縣西十一里。與南陽郡鄧縣分界處,古諺曰:‘襄陽無西’,言其界促近…… 諸葛亮宅在縣西北二十里。”
  • 北宋王欽若等輯《冊府元龜記載:“蜀諸葛亮,字孔明,琅琊陽都人。……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家於南陽之鄧縣,號曰隆中。亮每自比於管仲、樂毅。……先主詣亮,凡三往,乃見。”
  • 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山南東道四•襄州》)記載:“又曰襄陽西北十餘里,名為隆中,有諸葛孔明宅……襄沔記曰晉永興中,鎮南將軍襄陽郡守劉弘,於隆中諸葛故宅立碑表廬,使太傅掾犍為李興為文……諸葛亮宅,按蜀志雲,先帝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即此宅也。今有井,深四丈,廣尺五寸,迄今壘砌如初”。
  • 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記載:“初,琅邪諸葛亮襄陽寓居隆中,每自比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潁川徐庶與崔州平謂為信然。州平,烈之子也。”
  • 南宋袁樞《通鑑紀事本末》記載:“初,琅琊諸葛亮寓居襄陽隆中,每自比管仲樂毅。”
  • 南宋鄭樵《通志.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字孔明,琅琊陽都人也。……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遂家於南陽之鄧縣,相距襄陽城西二十餘里,號曰隆中。”
  • 南宋張栻《漢丞相諸葛忠武侯傳》記載:“諸葛亮,字孔明,琅琊陽都人。早孤,從父玄依劉表,亮從玄來荊州。玄死,遂家於南陽隆中。”
  • 南宋蕭常《續後漢書.諸葛亮傳》記載:“玄卒,遂家於南陽隆中……始亮在隆中,以管樂自許……南陽隆中,漢晉春秋曰: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隆中。”
  • 南宋王象之《輿地記勝》記載:“萬山:元和郡縣誌雲,在襄陽西十一里,與南陽郡鄧縣分界……隆中:郡國志,縣西七裡——漢晉春秋,諸葛亮家南陽,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蘇東坡‘隆中詩’雲:‘諸葛來西國,千年愛未衰,誰言襄陽野,生此萬乘師’……三顧門:諸葛亮雲,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自此門出故也。”
  • 南宋沈樞《通鑑總類》記載:“十二年初,琅邪諸葛亮寓居襄陽隆中,毎自比管仲樂毅。”
  • 南宋朱熹撰《御批資治通鑑綱目》記載:“劉備見諸葛亮於隆中。初邪諸葛亮寓居襄陽隆中,毎自比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 金李俊民撰《莊靖集》記載:“三顧門,世傳襄陽水西門為三顧門。先主自此三往見武侯……隆中,諸葛亮宅在襄陽縣西二十里。”

元明清時期:

  • 元代《大元一統志》記載:“隆中,漢晉春秋雲:諸葛亮家南陽,在襄陽西二十里,號曰隆中……葛井,在襄陽路,荊州記:諸葛亮宅有井……三顧門,在襄陽路,諸葛亮雲: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自此門出故也。”

  • 元代郝經《續後漢書.諸葛亮列傳》記載:“卒,亮居隆中,躬耕隴畝,好為樑甫吟。原注漢晉春秋曰: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孔明起隆中,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公雖隠而跡益彰矣。”
  • 《大明一統志》襄陽府《山川》條記載:“隆中山,在府城西北二十五里,下有隆中書院,漢諸葛亮嘗隱於此……隆中書院,在隆中山。蜀漢諸葛亮嘗寓此,後人因建廟祀亮,元改為書院。”《古蹟》條記載:“諸葛亮宅,在府城西二十二里隆中山下,蜀漢諸葛亮所居。宅西有避暑臺。因昭烈三顧亮於草廬,有三顧門。”
  • 明謝陛《季漢書.諸葛亮傳》記載:“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 明魏顯國《歷代相臣傳•諸葛亮》記載:“漢晉春秋曰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 《大清一統志》襄陽府《古蹟》條記載:“諸葛亮宅,在襄陽縣西隆中山東。劉備三顧亮於草廬之中,即此宅也……隆中山,在襄陽縣西二十里。諸葛亮家於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縣誌:山畔為草廬山,半為抱膝石,隆起如墩可坐十數人,下為躬耕田。”
  •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襄陽府•襄陽縣》記載:“隆中山,府西北二十五里,諸葛武侯隱此。”
  • 清朱軾《歷代名臣傳•諸葛亮傳》記載:“從父卒,家於南陽之鄧縣,號曰隆中……益夫,隆中一對先荊後益確有成算於胸中。”
  • 清楊希閔《諸葛武侯年譜》記載:“元卒,侯寓南陽襄鄧間……侯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 清章陶《季漢書.諸葛亮列》記載:“元卒,亮遂家於南陽鄧縣之隆中。”
當“此南陽非彼南陽”論站不住腳時,“襄陽說”還有哪些鐵證證明躬耕隆中?

除了史書記載以外,從西晉代開始,歷代朝庭、地方官府、社會名流都有封賜、祭祀、維修和參觀隆中的歷史記錄。

  • 西晉永興年間,駐守襄陽的鎮南將軍劉弘來到隆中憑弔諸葛亮故宅,觸景生情,遂命陪他一起到隆中的鎮南參軍李興寫了一篇《諸葛武侯故宅碣文》,這便是有史記載以來襄陽隆中第一塊紀念諸葛亮的碑文。西晉王隱《蜀記》記載:“晉永興中,鎮南將軍劉弘至隆中,觀亮故宅,立碣表閭。”南宋王象之撰《輿地碑記目》記載“襄陽府碑記:諸葛武侯故宅碣,晉李興撰。”

  • 東晉時期,隆中諸葛亮故居已得到重修,並興建了紀念諸葛亮的武侯祠。東晉升平五年,荊州刺史別駕、史學家習鑿齒來到隆中,他揮毫寫下了《諸葛武侯宅銘》,銘文中寫到“雕薄蔚採,鴟闌惟豐”,清楚地記載了當時的隆中已有了紀念諸葛亮的廟宇。
  • 南北朝時期,蕭樑的鮑至到隆中參觀後,在《南雍州記》中記載:“隆中諸葛亮故宅,有舊井一,今涸無水。”
  • 唐代宣宗年間,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度使(治所在襄陽)李景讓維修隆中武侯祠,並立“蜀丞相武鄉忠武侯諸葛公碑”。碑文由李景讓撰,無名氏篆額、碑的背面刻有唐代進士、中書舍人孫樵寫的《刻武侯碑陰》碑文。該碑文收錄於《唐文粹》卷55中。這塊碑直到南宋時還完好地保存在隆中。南宋王象之在《輿地碑記目》中記載:“唐蜀丞相諸葛公碑,大中三年李景讓撰,今在隆中。”
  • 唐光化五年,朝庭封諸葛孔明為武靈王,並在隆中立有一塊建武靈王廟碑。直到南宋該碑仍保留完好。南宋王象之《輿地碑記目》記載:“《改封諸葛亮武侯靈王廟記》,唐光化五年封諸葛孔明為武靈王,碑今在隆中。”
  • 五代時期,隆中又增建“武靈王學業堂”。據《輿地紀勝》記載,在隆中臥龍山有諸葛亮當年的讀書之所,故建“學業堂”。五代晉天福三年(公元938年),隆中武靈王學業堂竣工,並刻碑紀其事。碑文由天福年間襄州節度使安從進的觀察判官李光圖撰寫。《復齋碑錄》載:“《臥龍山武靈王學業堂記》,李光圖撰,正書,無名氏篆額。天福三年七月記”。
  • 北宋文學家曾鞏在襄州(襄陽)為官時,去隆中參觀,寫了著名的《隆中》詩“孔明方微時,息駕隆中田。”
  • 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蘇軾在嘉佑五年從湖北荊門去開封,路經襄陽遊隆中,寫下了著名詩篇《隆中》詩:“諸葛來西國,千年愛未衰。今朝遊故里,蜀客不勝悲。誰言襄陽野,生此萬乘師。”
  • 南宋乾道年間,南宋朝庭賜襄陽隆中諸葛亮廟英惠廟額,並加號仁濟。南宋《輿地紀勝》記載“諸葛威烈武靈仁濟王廟,在襄陽縣伏龍山……乾道四年,被旨以感應賜英惠廟額,加號仁濟。李廌有詩云:夘金運徂徃,孔明隱隆中。又云:向非三顧重,自首田舍翁。”
  • 南宋淳熙年間,四川陽安進士、顯謨閣直學士劉光祖奉詔從四川到臨安(浙江杭州),專程繞道襄陽,拜謁隆中諸葛故居,撰寫了《祭諸葛亮文》。
  • 元朝至正年間,廣德寺書院遷到隆中諸葛草廬,稱為隆中書院。
  • 明代成化年間,荊南道觀察使吳綬維修隆中,增建了供有劉備、關羽、張飛塑像的“三顧堂”;在三顧堂後山一棵千年古柏樹下建起了“古柏亭”,以象徵諸葛亮的崇高品德千古長存;在隆中山腰建了一座供僧侶住的“野雲庵”。以上為三處紀念性建築景點,另外還有七處遺蹟景點,這就是:諸葛亮一家人用過的水井,後人砌上了正六邊形石欄,稱為“六角井”;諸葛亮耕種過的田地,後人稱為“躬耕田”;諸葛亮引山上的泉水灌溉田地,泉水流出的山洞,後人稱為‘老龍洞“;諸葛亮躬耕基讀之餘,經常坐在上面休息,抱膝長 的一塊岩石,後人稱為”抱膝石“;諸葛亮愛站在溪邊賞月的一條小溪,後人稱為”半月溪“;諸葛亮常站在上面吟誦《梁父吟》的一塊大青岩石,後人稱為“樑父巖”;劉備‘三顧茅廬“時遇支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的小石橋,後人稱為“小虹橋”。合起來就形成了“隆中十景”。明代荊南道觀察使吳綬和明代名將、詩人王越先後作過“隆中十景詩”,並收錄於《明萬曆襄陽府志》和《黎陽王太傅詩文集》。
  • 明正德二年,明武宗朱厚照批准重建隆中武侯廟,並御賜廟額“忠武”及春秋祭祀。(詳見收錄於《明嘉靖南陽府志》的“嘉靖乙酉撫民右參政許復禮奏請賜廟額祭文爰定祭品知府楊應奎增修大備事載碑記”。該碑記還明確記載嘉靖年間,汝南道右參政許復禮依隆中武侯祠慣例,向朝庭申請春秋祭祀臥龍崗武侯祠。)
  • 明嘉靖十九年,隆中立草廬碑,當時的著名書法家江匯題字,正面書“草廬”,背面題“龍臥處”。此碑現保存完好。
  • 明萬曆二十年中憲大夫,都察院協院事左僉都御史李禎重修武侯祠,併購祠產,增建房層,立《重修碑記》一塊,記載了隆中遭襄簡王破壞以後的情況。碑陰刻諸葛亮畫像,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諸葛亮畫像。
  • 康熙三十八年,鄖襄觀察使蔣興芑重修隆中武侯祠。
  • 康熙五十九年,襄陽觀察使趙宏恩重建武侯祠廟,並在草廬原址立草廬亭;
  • 雍正七年,襄陽府事尹會一重修隆中武侯祠。
  • 乾隆二十二年,中憲大夫、湖北分守安襄鄖道兼理水利事務李敏學重修隆中武侯祠。
  • 光緒十四年至十九年,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使、湖廣總督裕祿和湖北提督程文炳重修,另新建抱膝亭,新立“古隆中”牌坊。
當“此南陽非彼南陽”論站不住腳時,“襄陽說”還有哪些鐵證證明躬耕隆中?

南陽當地歷代地方誌也明確記載隆中是躬耕地,是劉備三顧地。

  • 《明嘉靖鄧州志》記載:“十二年,備三顧諸葛孔明於隆中。本傳徐庶見備於新野,備器之。庶薦諸葛孔明家於南陽之鄧縣號曰隆中。”

  • 《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記載:“三國志侯傳注引漢晉春秋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此漢隆中確屬鄧縣,不屬宛。漢時襄陽為南郡屬縣,縣境西止十一里,故水經注謂襄無西……漢荊州刺史治襄陽,所領有南陽郡。亮家於襄陽城西二十里屬南陽郡鄧縣,故亮自稱躬耕南陽。”
  • 《清乾隆新野縣誌》記載:“建安十二年……是年(劉備)三顧諸葛亮於隆中……諸葛亮字孔明,本琅琊人,寓居襄陽隆中….”
  • 《清光緒南陽縣誌》記載:“或謂侯實家襄陽,南陽之祠非是。考三國志亮隨其叔父依荊州牧劉表,是時表軍襄陽,亮宅在襄陽為信。水經注謂沔水經亮舊宅是也……然漢荊州八郡南陽居首襄陽(隆中)四(是)為鄧縣實隸南陽,故侯自表謂‘躬耕南陽’。漢晉春秋亦謂亮家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以此推之,南陽祀侯固宜歷代,迄今築居以像之,與隆中並稱,於以見侯德感人之深,而民之好之,攸同前有所因舉,莫敢廢況。”
當“此南陽非彼南陽”論站不住腳時,“襄陽說”還有哪些鐵證證明躬耕隆中?

歷代文人名士在隆中留下大量詩篇紀念諸葛孔明。

南北朝•沈烱《歸魂賦》:歷沔漢之逶迤,及楚郡之參差。望隆中之大宅,映峴首之沈碑。

唐•皮日休《魯望讀襄陽耆舊傳見贈五百言過褒庸材靡有稱…次韻》:偉哉泂上隱,卓爾隆中耨。始將麋鹿狎,遂與麒麟鬥。

唐•崔道融《過隆中》:玄德蒼黃起臥龍,鼎分天下一言中。可憐蜀國關張後,不見商量徐庶功。

唐•張九齡《登襄陽峴山》:蜀相吟安在,羊公碣已磨。令圖猶寂寞,嘉會亦蹉跎。宛宛樊城岸,悠悠漢水波。

唐•陳子昂《峴山懷古》:秣馬臨荒甸,登高覽舊都。猶悲墮淚碣,尚想臥龍圖。

唐•李頎《送皇甫曾遊襄陽山水兼謁韋太守》:峴山枕襄陽,滔滔江漢長。山深臥龍宅,水淨斬蛟鄉。

宋•司馬光《和始平公郡齋偶書》:今日監邊親跪轂,他年入殿賜乘車。武侯暫為蒼生起,長憶隆中臥舊廬。

宋•蘇軾《隆中》:諸葛來西國,千年愛未衰。今朝遊故里,蜀客不勝悲。誰言襄陽野,生此萬乘師。

宋•曾鞏《隆中》:志士固有待,顯默非苟然。孔明方微時,息駕隆中田。

宋•楊萬里《送丘宗卿帥蜀三首》:人似隆中漢臥龍,韻如江左晉諸公。

宋•程頤《子直示以新詩一軸偶為四韻奉謝》:寡和知高唱,深情見古風。靜吟樑甫意,真似臥隆中。

宋•辛棄疾《水龍吟》:更想隆中,臥龍千尺,高吟才罷。倩何人與問:“雷鳴瓦釜,甚黃鍾啞?”

宋•陸游《感舊》:凜凜隆中相,臨戎遂不還。塵埃出師表,草棘定軍山。

宋•陸游《詠史》:英雄自古常如此,君看隆中樑甫吟!

宋•陸游《晨起至參倚齋示子聿》:幸好隆中客,無為起草廬。

宋•文天祥《有感》:絕憐諸葛隆中意,羸得子長天下游。

宋•孫應時《讀士元傳》:平生大衛公,豈堪此瑕疵。向來隆中語,荊益實素期。

金•李獻能《送王飛伯歸陽翟》:一㕓擬就隆中臥,要子同躬隴上畊。

金•趙秉文《涿郡先主廟二首 其二》:緬懷車蓋翁,三顧隆中老。乾坤一草廬,鼎足事已了。

金末元初•李俊民《襄陽詠史 其十二 隆中》一朝師出震關東,料敵曹吳幾日功。未畢將軍天下計,乾坤容易老英雄。

元•許有壬《臥龍圖》:等閒莫似隆中起,雨得西南蕞爾天。

元•楊仲玉《懷諸葛武侯》:將軍倘遂明農願,依舊隆中一布衣。

元•李覯《忠武侯》:才高命短雖無奈,猶勝隆中世不知。

明•劉基《沁園春•萬里封侯》:江左夷吾,隆中諸葛,濟弱扶危計甚長。桑榆外,有輕陰乍起,未是斜陽。

明•高啟《讀史十首•王猛》:軍門被褐異隆中,抱策歸秦竟事戎。猶喜遺言真有識,不教胡馬向江東。

明•方孝孺《次王仲縉感懷韻十首兼呈張廷壁 其四》: 隆中有一士,卓然古天民。長嘯六合間,草昧思經綸。

明•方孝孺《次上巳約友登南樓韻》:尚友懷賢豪,妄意鮮所欽。慷慨隆中嘯,窈眇河汾琴。

明•張煌言《書懷(壬辰)》:圯上書傳失絳灌,隆中策定起高光。山河縱破人猶在,試把興亡細較量。

明•楊士奇《題孫僉事雲山圖 其二》:山光雲彩淨無塵,徃徃衡茅著隠淪。萬一隆中有王佐,時停四牡一諮詢。

明•楊慎《六州歌頭•吊諸葛》:伏龍高臥,三顧起隆中。割宇宙,分星宿,借江東,祝東風。

明•林光《隆中武侯廟揭扁二首 》:千古隆中千古祀,大明恩典實蒙多。

明•夏原吉《挽少師姚公廣孝三首 其一》:孔明原自隆中起,仲晦都傳薊北來。

明•蔣燦《題杜少陵像》:抗志隆中對,飢驅蜀道難。蕭騷兩鬢白,應為憶長安。

清•趙宏恩《隆中題武侯祠》:漢季群奸探赤符,慨吟樑父獨扶孤。扇搖戰月三分鼎,石黯陰雲八陣圖。泣鬼文成何有魏,霣星人去失吞吳。刼灰不冷英雄氣,襄水忠魂曉夜呼。

清•淩如焕《題隆中草廬次韻》:百戰塵銷赤帝符,乾坤草草一廬孤。誰知枕石潄流窟,幻作雲龍風虎圖。漳水銅臺雄鄴下,石城金鎖壯勾吳。千秋那復階前拜,日落空林剩鳥呼

清•方苞《嚴子陵》:豈伊交尙淺,將毋道未充。臥龍如際此,焉敢伏隆中。

清•劉墉《讀三國志二首和韻》:隆中策已勞三顧,函谷封難效一丸。亦有吞吳遺恨否,忍聞子墨歃銅盤。

清•趙翼《讀史》:武侯事先主,身任帷幄籌。草草隆中對,後來語皆酬。

清•沈德潛《讀三國志偶作》:連吳拒魏隆中語,遺恨吞呉戚是讐。義勇並亡如虜將,忠貞專仗武鄉侯。

清•左宗植《隆中謁武侯草廬二十四韻》:太息隆中對,悲歌樑父篇。西瞻斜谷口,南望鹿門顛。

清•張之洞《韓信》:登壇豈減隆中對,齒劍方思走狗烹。

清•丘逢甲《秋懷次前韻 其二》:干戈滿地吟樑父,未合隆中老布衣。

清•李希聖《酬樊按察見贈 其二》:安危要仗隆中策,白羽終煩更一揮。

近現代•胡繩《隆中》:茅廬有志平天下,不是無心出岫雲。若使循常事耕稼,焉能倉卒說三分。

近現代•郁達夫《離亂雜詩》:千里馳驅自覺痴,苦無靈藥慰相思。歸來海角求凰日,卻似隆中抱膝時。

當“此南陽非彼南陽”論站不住腳時,“襄陽說”還有哪些鐵證證明躬耕隆中?

綜上可知,隆中不但有1700年來連續不斷的各種史料記載,有從西晉開始,歷代封賜、維修、參觀隆中的真實記錄,有從南北朝開始大量與隆中有關的名人詩詞,更有南陽當地地方誌的承認與認可。史料之悠久、之豐富、之全面遠不是元代才出現於史書的南陽所謂臥龍崗能相提並論的。

可見隆中的歷史地位並非是僅僅依靠幾個某某論。臥龍崗想要否定,最終還是要想辦法銷燬1700年來瀚如煙海的各種史料記載,想辦法銷燬南陽當地地方史——南陽曆代地方誌!如此大的工程量,不知道秦始皇能不能辦到這一點!

直播南阳
2018-11-25

襄樊人真是奇葩怪論:為孔明一句:躬耕於南陽,非說南陽不叫南陽,所有南陽就是指"隆中"。漢代南陽張仲景和張衡也不是南陽人,也是號曰的隆中村人。九頭鳥真是無賴,簡直是流氓。龐統可以說襄陽龐統,南陽你不能說南陽孔明。

襄樊說的祖師爺習鑿齒的《漢晉春秋》書中:"秦兼天下,自漢以北是南陽,自漢以南是南郡……漢因之……。"這裡他親口說了南陽和南郡以漢江為界。他號曰“隆中”。在漢江以南,屬於南郡,後為襄陽郡。這樣描述地界還不清楚,除非是外國後代,不懂中文。

習鑿齒自己在《襄陽記》中再次說“秦兼天下,自漢以南為南郡”。習鑿齒口中的鄧縣位於漢水以北,號曰隆中(阿頭山)位於漢水以南,一南一北本就是兩個地方。

襄樊有什麼資格去篡改古聖先賢的東西?


當“此南陽非彼南陽”論站不住腳時,“襄陽說”還有哪些鐵證證明躬耕隆中?
断鹰攀崖
2018-11-24

1、今南陽當然不是古南陽,人民、時代、經濟、政治、文化……都變了,你能說一樣嗎?

2、但是今南陽的位置永遠在諸葛亮說的“南陽”範圍之內,而且今天的南陽市區(即臥龍區、宛城區)在秦、漢、三國、晉叫宛,更叫“南陽”,在《後漢書》、《三國志》裡比比皆是,“襄陽說”祖宗習鑿齒也是承認的,他在《襄陽記》中說“南陽城南九十里有……”

某地憑藉“今南陽≠古南陽”就把今南陽排除掉,荒謬!!難道今天的襄陽、隆中當時叫“南陽”?還有人說“南陽,郡名,今湖北襄陽一帶(2003年人教版教材)”,你來說說,南陽郡第一縣宛(也叫“南陽”,東漢南都帝鄉)怎麼會在漢江以南的“今(2003年)襄樊市襄陽區一帶”??

3、今天的襄陽隆中在漢江以南,自古不屬南陽(郡),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前屬南郡,以後屬襄陽郡。也就是說,蜀漢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做《出師表》時,今天的襄陽隆中屬襄陽郡無疑,可是某地、某些人極力否定襄陽郡,如諸葛亮不承認曹魏設立的襄陽郡——難道襄陽郡設立的時候,即建安十三年(208年)是曹魏(220年—265年)時期?難道關羽沒做過襄陽郡太守?

4、諸葛亮一句話,直接要了今天襄陽隆中的命——磚家嗷嗷叫,就是無法推翻諸葛亮說的”躬耕於南陽。

5、現在不支持襄陽隆中的都會被認為是南陽人、河南人,前不久一個河北唐山的對襄陽偽隆中發表看法,被攻擊。還有一個說了句“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也被攻擊。

6、我看,現在諸葛亮本人也會被“攻擊”。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親口說的“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先帝……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也被磚家攻擊,被磚家質疑,被磚家篡改,被磚家否定。

7、其實,磚家的真實想法是——諸葛亮造假,蜀漢建興五年(227年),做《出師表》時,把【襄陽郡之隆中】寫成【南陽】。

张丹枫9700315
2018-12-08

首先,今南陽在東漢三國時被稱為昆陽,宛城,實不叫南陽!那麼諸葛亮所說“臣本布衣,躬耕南陽”之南陽又是哪裡?正是襄陽,其一,襄陽當時居於中原王朝之南部,地名又為陽;其二,古人對地名往往又有虛指的習慣,如蜀地位於中原地區西部,又為平原,所以時人大多稱蜀地為西川。故諸葛所稱南陽應為襄陽而非今南陽。其三,著名的(隆中對)為三國魏史家陳壽所著,故諸葛隱居隆中是可信的。其四,南陽人認為諸葛亮被稱為臥龍先生,那一定是居於臥龍崗,這是荒謬的,彼稱臥龍是諸葛大才,人中之龍,但當時並未顯達,故稱臥龍。難道龐統被稱鳳雛,是居於今鳳凰古城嗎?荒謬!歷史會看不起那些一知半解的人,也會鞭撻那些不擇手段,沒有底線的人!

丹江之春1
2018-12-09

胡噴胡扯的偽磚家學者太多了!無論是陳壽還是習鑿齒,他們都決不會搞懂孔明躬耕地的!那時社會既百里無人煙,千里無雞鳴,人口稀少至極!且又各路軍閥打來殺去,燒殺搶劫,原住人都不知死的死,逃的逃,天各異方留下活口有幾人?別說孔明家,就是他自己傢俱體何處也難尋其蹤!何況孔明也是亂世隱匿藏躲之人!更別說那個很難被人發現的茅草屋!想當時他離開不久就早不存在了,更別說相隔百十年後的史家及後人能說出這草屋的具體位置!故歷代後人無非為了表達對武侯的尊敬,以訛傳訛,無論到南陽、襄陽還是成都、漢中以及五仗原、琅琊等地,都會寫文題詩以示感念!還是尊重孔明先生的原文“躬耕於南陽”方才是真正後代賢人!別再寫什麼狗屁文章來鼓吹辯論,搞的臭氣熏天!連孔明這個老祖宗都不得安寧!

风未来1
2018-11-24

很不幸,我和南陽劉秀同鄉,可我地地道道的襄陽人,看來此南陽確實不是彼南陽,只繼承了南陽郡的一部分。諸葛亮父亡投靠叔父來荊州,可證實其確實來了襄陽,並在此求學成親,叔父死後躬耕隴畝,時間必不會太短。宛城沒這方面的證據。與諸葛亮晚百年的習鑿齒準確道出了隆中的位置,古今一致!宛城也只一句“躬耕於南陽”。南陽人堅持南陽郡南郡隔江而治,側面說明襄陽城外隔江一公里(樊城)既屬南陽郡,“躬耕於南陽”確實可能在襄陽城外不遠,沒必要跑到幾百裡外的宛城!古鄧城遺址距隆中不過十公里,《漢晉春秋》裡的鄧縣隆中應該是真實的。各種地方誌包括南陽地區的地方誌都支持隆中說,谷城縣志也明確記載該縣漢時屬南陽郡,該縣與隆中相鄰,同在漢水南岸,從側面印證,南陽郡確實管轄過漢水以南部分地區,鄧縣隆中並非無中生有,谷城與隆中並無利益糾葛,這點應該也是可信的!至於“天子命我,於沔之陽”這條,兩地解讀不同,都拿其當證據,但一個意思很明顯,那就是在漢水(沔水)邊,宛城雖屬漢水流域,可它旁邊只是漢水的一條支流白河,而隆中,就在漢水旁邊。至於兩地的建築問題,任何一古建築都不可能永久保存,特別襄陽這種兵家必爭之地,戰火頻繁,屢毀屢建很正常,明襄陽王朱見椒拆草廬為自己建墳墓,草廬不得不在幾十米外重建,李自成義軍又拆了朱的墳墓,就可見明清之前,隆中早有建築了,不過屢屢被毀罷了。綜上所述,私以為還是隆中靠譜一些。

南阳无名小小
2018-12-08

襄陽說自相予盾,已經被人們所拋棄,襄陽說本質就是一些人胡攪蠻纏蹭南陽的熱度,①臣本布衣躬耕南陽 ②南陽臥龍崗是歷朝歷代官方祭拜紀念諸葛亮的地方 ③教科書關於南陽的註釋為南陽一今南陽市,④南陽臥龍崗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襄陽隆中多為近現代建築文化底蘊根本不是一個檔次。

听风吟品历史
2018-12-09

為了把諸葛亮搶到襄陽,襄陽人xxx繪製了這樣一張地圖,襄陽周邊都屬於南陽郡,唯獨襄陽城不屬於南陽,以此來佐證隆中三國時屬於南陽,而且新野竟然飛到了南陽北邊,這張地圖要把人笑死!簡直無恥至極!!


當“此南陽非彼南陽”論站不住腳時,“襄陽說”還有哪些鐵證證明躬耕隆中?
奔流到海不停留
2018-11-23

回答那個什麼“黃月英”的觀點;

是啊,東晉襄陽人說諸葛亮上學的學業堂在襄陽,蹭飯吃在襄陽,老婆黃月英(不知道怎麼編出來的人名)在襄陽,諸葛亮又沒有法拉利,他當然應該在襄陽啊!可是,諸葛亮偏偏說他“躬耕於南陽”!!打臉吧?諸葛亮怎麼偏偏就是和襄陽人弄不到一塊去啊?天底下就襄陽人聰明,在他們看來諸葛亮就是在胡說八道。所以,不是諸葛亮弱智可笑,就是“襄陽說”那些扭蛋弱智可笑,為了個隆中,時空倒轉。請問,諸葛亮躬耕時能上學嗎?天天到老師家蹭飯吃的生活是“苟全性命於亂世”嗎?整夜高談闊論的日子是“不求聞達於諸侯”嗎?漢代女子十五出嫁,男子十七必娶,怎麼只有郡守的侄子混到二十多歲才娶媳婦啊?諸葛亮躬耕南陽時就不能帶個襄陽媳婦嗎?有史書記載諸葛亮是倒插門嗎?他弟弟娶得是南陽媳婦兒,難道他弟弟有蘭博基尼?怪事,怎麼你這些襄陽噴子總覺得你比諸葛亮還聰明啊!你們比諸葛亮還聰明爭什麼躬耕地啊,每天自我陶醉就行了!給你上上課,《三國志》記載,“玄死,亮躬耕隴畝”,也就是說他17歲以前在襄陽上學、娶媳婦,諸葛玄死了以後,家道沒落,17歲到27歲“躬耕於南陽”,這麼明白的記載“襄陽說”愣是看不懂,真難為你們這些天天絞盡腦汁反駁諸葛亮“躬耕於南陽”記載的智商了!

嘉会天下
2018-12-09

此題把人都快笑暈了,為什麼不拿“當‘我爹是我爹’論站不住腳時,還有哪些鐵證證明‘我不是他的兒子’?”這一懸疑問題,來求教天下網友呢?

當“此南陽非彼南陽”論站不住腳時,“襄陽說”還有哪些鐵證證明躬耕隆中?
這不是開玩笑,“此南陽非彼南陽”就像“你爹是你爹”一樣無可置疑,怎麼能用來否定“躬耕隆中”呢?如果有心做學問,多翻翻文獻,看看有諸葛亮到過宛縣的歷史記錄不,有諸葛亮隆中出山前認識的宛縣人不?

閒話少扯,直接上圖:

當“此南陽非彼南陽”論站不住腳時,“襄陽說”還有哪些鐵證證明躬耕隆中?

當“此南陽非彼南陽”論站不住腳時,“襄陽說”還有哪些鐵證證明躬耕隆中?

上圖比例過大,我們可以放大《南陽郡》

當“此南陽非彼南陽”論站不住腳時,“襄陽說”還有哪些鐵證證明躬耕隆中?

還可以放大鄧縣未省人襄陽之前,隆中所在的位置:當“此南陽非彼南陽”論站不住腳時,“襄陽說”還有哪些鐵證證明躬耕隆中?可與今河南南陽市行政範圍作比較:

當“此南陽非彼南陽”論站不住腳時,“襄陽說”還有哪些鐵證證明躬耕隆中?

因此,南陽範圍各朝都有變化,東漢“南陽”就是個郡,沒有縣級“南陽”區劃,它包括今陝西商洛地區、湖北省襄陽市隨州市十堰市大部分地區,而且包括河南駐馬店市、平頂山市部分地區,“此南陽非彼南陽”已是天下不爭之實。

而且諸葛亮躬耕地為今襄陽隆中,在鄧縣省入襄陽之前它就可以稱“南陽”,正如“南陽帝鄉”是指劉秀故鄉南陽郡章陵縣(今襄陽市棗陽)一樣。所以襄陽“磨”字迷兒歌已傳唱千年,遠早於元時南陽府把宛城西的七裡崗改為“南陽臥龍崗”(實則隆中山之臥龍崗)的歷史:

一點一橫仗,一撇到南陽。
南陽倆棵木子樹,種在石頭上!

因此,“你爹就是你爹”,沒什麼好質疑的。諸葛亮躬耕於南陽郡鄧縣隆中,有空兒就去南陽武侯祠紀念一下,別無事想些垃圾心思,出些笑人的問題禍害南陽盆地人民打嘴仗。歷史文化遺產屬於中華民族,是什麼樣子就讓它是什麼樣子,非要貼個家鄉標籤是什麼意思呢?

當“此南陽非彼南陽”論站不住腳時,“襄陽說”還有哪些鐵證證明躬耕隆中?

再說,南陽蘇教版教科書已採用多年,老提這種無聊問題,不是初中還沒畢業嗎?跟全國學子鬥,鬥得過嗎?

襄、南人民眼裡不能只有諸葛亮,還有建設漢江流域綠色經濟帶的使命,多為南陽盆地人民做點麼好事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