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7年諸葛亮做《出師表》時,會不會把“襄陽郡之隆中”寫成“南陽”?

227年諸葛亮做《出師表》時,會不會把“襄陽郡之隆中”寫成“南陽”?
10 個回答
老老西子
2017-10-24

一分鐘瞭解隆中對

3.9萬 59"

一分鐘瞭解隆中對

9981 50"

隆中對 [lóng zhōng duì]

文學作品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展開

隆中對選自《三國志》作者陳壽西晉史學家,中國東漢末年,劉備三顧茅廬去襄陽隆中拜訪諸葛亮時的談話內容(促成三國鼎立的戰略決策)。

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建議下,三次到襄陽隆中拜訪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見。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1]

諸葛亮在登上政治舞臺之初,就以《隆中對》的方式為劉備描述出一個戰略遠景。這一千古名篇,許多人能夠倒背如流,在中國古代的戰略思想中,隆中對具有典範價值。此篇文章入選初中語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級(上冊)。[2][3]

中文名

隆中對

作品出處

《三國志》

相關人物

劉備、諸葛亮

教材出處

人教版語文九年級

千万千千万
2017-10-23

謝邀。一位丞相會把“襄陽郡之隆中″寫成“南陽″。除非為書僮代筆,“襄″難寫,改由“南”字來替代。持襄陽說者,有可能這麼想。但我認為不可能。


一,《出師表》寫於公元227年。襄陽郡成立於公元208年。曹操取荊州設襄陽郡。由南郡北部部分和南陽郡南部的鄧城.樊城,組合為襄陽郡。隆中正北隔江而望為鄧城縣。再北為鄧縣。再北為南陽。並以直線連成一串。因此說鄧縣翻越襄陽郡鄧城縣管隆中,很明顯為可笑邏輯。只有襄陽說者才能臆淫出來。


二,襄陽說:諸葛亮不承認曹操設立的襄陽郡。身在成都的劉備、諸葛亮,曾任命關羽為襄陽郡守,駐防江北。說明諸葛亮是承認襄陽郡的合法存在。毫無疑問隆中歸襄陽郡,而不歸南陽郡管。因此諸葛亮說的“躬耕於南陽″,或南陽郡,都不可能與襄陽郡的隆中有任何關糸。襄陽說純粹一派胡言。


三,襄陽說硬狡辯稱,諸葛亮不承認襄陽郡的合法性。硬說隆中歸南陽郡鄧縣管轄。我們看以下史書怎麼記載。《襄陽府志》記:“阿頭山(隆中地界)在萬山(襄陽說瞎編的界山)西,有曲隈於二山之間″。說明阿頭山超出襄陽管轄地界範圍。理應屬於外縣領土。再看《後漢書》記:“南郡襄陽縣有阿頭山”。注:(戰爭名山相當於現在的琅琊山或孟良崮)。現在大家看清楚了吧。一→襄陽隆中從漢朝至今,始終屬襄陽管轄,從未改變過。


以上可以看出,襄陽郡的隆中,始終與南陽郡無任何瓜葛。硬把襄陽隆中,強塞給南陽的行為,極其卑鄙。無論諸葛亮說躬耕於南陽、或南陽郡、或宛,都與襄陽無任何關係。臥龍崗是真正的躬耕地!


奔流到海不停留
2017-10-24

諸葛亮率軍北駐漢中,臨發上《出師表》的時間為三國蜀建興五年(227),此前建安十三年(208年)八月,曹操攻佔南郡北部,設襄陽郡。據《晉書•地理志》載:“襄陽郡,魏置。統縣八,戶二萬二千七百。宜城故鄢也、中廬、臨沮荊山在東北、邔、襄陽 侯相、山都、鄧城、鄾。”同書還有:“義陽郡,太康中置。統縣十二,戶一萬九千。新野 侯相、穰、鄧故鄧侯國、蔡陽……”

曹魏時期南陽、襄陽兩地的行政區劃變動與諸葛亮躬耕地的確認沒有直接的關係,因為曹魏設襄陽郡是在劉備三顧茅廬後的第二年,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20年後的諸葛亮上《出師表》的時候。不過,自古以來人們都有一個習慣,即追述歷史時,除必要時引用古地名外,一般均是用當時的地名和行政區劃來註明歷史事件發生地的,這一點諸葛亮以及三國時期的史學家也不例外。

此次行政區劃變動,除原南郡編縣以北的5縣劃歸襄陽郡外,原屬南陽郡轄境的山都、鄧城、鄾縣也劃歸了襄陽郡。山都為兩漢舊縣,而鄧城和鄾縣兩漢史書無載,是曹魏新置縣,但其地望很清楚,就是和襄陽隔漢水相望的兩漢鄧縣舊地。而晉太康中設置的義陽郡仍有鄧縣,那麼,這裡的襄陽郡鄧城、鄾縣和義陽郡鄧縣是何種關係呢?因史書沒有記載,我們不得而知。但推斷有兩種可能,一是曹魏於建安十三年(208)省鄧縣分置鄧城、鄾二縣,屬襄陽郡。到西晉廢鄧城、鄾縣,復置鄧縣改屬屬義陽郡。鄧城、鄾縣和鄧縣是前後繼承關係。另一種可能是曹魏分鄧縣南部置鄧城、鄾兩縣,屬襄陽郡。原鄧縣北部仍為鄧縣,屬南陽郡,西晉置義陽郡時改屬,是同時存在的關係。從這兩種可能來看,前一種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但不管怎麼說,建安十三年(208)時,原兩漢鄧縣地(或兩漢鄧縣地南部)已經劃歸了襄陽郡是不爭的事實。這一點,《三國志·魏書·三少帝紀第四》也有明確記載:正始二年春(241)“夏五月,吳將朱然等圍襄陽之樊城,太傅司馬宣王率眾拒之。”顯然,這裡邊的“襄陽”是指襄陽郡,位於漢水北岸的樊城在三國時期屬於襄陽郡而不是屬於南陽郡在這段文字中表述的清清楚楚。另外,對曹魏設置的襄陽郡劉備和諸葛亮也是認可的,劉備在南征江南四郡後,也委任關羽為襄陽太守。《三國志·關羽傳》載:“先主收江南諸郡,乃封拜元勳,以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駐江北。”

從《三國志》和《晉書》這些相關史料可以看出,襄陽已於諸葛亮自言“躬耕南陽”的20年前升格為與南陽郡平行的地位了,漢水北的原鄧縣地也劃歸了襄陽郡,並得到魏蜀的承認,按常理,20年後,諸葛亮上《出師表》時,再將襄陽城外此前不論是否屬於鄧縣或山都縣的隆中說成是“南陽”,從常理和實際上講更是不可能的了。這一點,在《三國志》中表現得非常清楚,《三國志》中提到的諸多襄陽人從未用東漢時的南郡襄陽人標註,均是按三國曹魏時期的區劃標註為襄陽人。如《蜀書七·龐統傳》:“龐統字士元,襄陽人也。”《蜀書九·馬良傳》:“馬良字季常,襄陽宜城人也。”《蜀書十一·向郎傳》:“向郎字巨達,襄陽宜城人也。”但在《後漢書》中,凡襄陽人均註明“南郡襄陽人”,如《逸民列傳》中的龐公傳:“龐公者,南郡襄陽人也。居峴山。”而在東晉《襄陽耆舊記》中龐德公也“由南郡襄陽人”改為“襄陽人”,同期的馬良、向郎均為“襄陽宜城人”。而同時的南陽人黃忠、文聘、韓暨則註明為:“字漢升,南陽人也。”“字仲業,南陽宛人也。”“字公至,南陽堵陽人也。”(均見《三國志》)古人籍貫,前為郡,後為縣,郡治地也可以只書郡名。上述傳記表明,在這一時期,襄陽和南陽是對等的,都是郡,同時,漢水北的鄧城、鄾二縣此時已屬襄陽郡,不論漢水南岸的今隆中地區是否屬江北鄧縣,在此階段,在諸葛亮和陳壽的心目中,已升格為郡且管轄著今隆中地區的襄陽絕對不可能和同為郡並遠離漢水的南陽混為一談的。今隆中更不可能和南陽畫上等號。

不過,對《晉書》提到的曹魏時鄧城縣屬襄陽郡管轄的記載“襄陽說”學者多不認可,潘正賢先生認為:“從秦漢魏晉以至北朝的北周,鄧縣一直是屬於南陽郡管轄的,北周撤銷鄧縣後,隆中就一直歸屬襄陽,至今再無更易。”這顯然是在拍腦袋,想當然了。對“襄陽說”這種隆中攀附南陽管轄的執著心態我們真是不知該怎麼回答。且不說《晉書》有這樣明確的記載,當代《襄陽縣誌》也有鄧(鄧城)縣歷史沿革記載:“鄧縣建於秦朝,以當地古鄧國境而得名,轄漢水以北、新野縣以南、蔡陽縣以西、山都縣以東的地區,屬南陽郡。兩漢時屬荊州刺史部南陽郡。魏晉時屬襄陽郡。南朝宋、齊時,屬京兆郡。西魏時改置樊城、安養二縣,屬河南郡。北周時,撤樊城縣。隋朝時,安養縣屬襄陽郡。唐天寶元年(742)改安養縣為臨漢縣;貞元中,改臨漢縣為鄧城縣。南宋紹興五年(1135)撤,併入襄陽縣。”潘先生如果好好看看《襄陽縣誌》,也許就不會拋出這麼武斷、無知的妄說了。

断鹰攀崖
2017-10-23

笑話——227年諸葛亮在《出師表》裡把“襄陽郡之隆中”寫成“南陽”!!!

1、《出師表》開篇言“今天下三分……”,所以《出師表》用的是三國(220年後)的行政區劃,非東漢行政區劃。

2、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取荊州,置襄陽郡、南鄉郡——原南陽郡南部的鄧城、樊城被劃給襄陽郡,原南陽郡西部的南鄉縣等等被劃給襄陽郡。

因此,227年諸葛亮做《出師表》時,“南陽”和隆中之間隔著襄陽郡、漢江。“南陽”如何管轄隆中??

3、襄樊說諸葛亮堅持“漢賊不兩立”,不承認曹操設立的襄陽郡——真的嗎?

(1)襄陽郡設立於208年,當時還是大漢時期——襄陽郡是東漢行政區劃。

(2)劉備在南郡之戰後,認命關羽為襄陽郡太守,駐在漢江北。

請問:諸葛亮不承認襄陽郡嗎??

4、《出師表》是給皇帝的奏章,同時也是戰爭宣言書,必須用現實的行政區劃(227年),而非用20n年前,即“躬耕南陽”時(197年——207年)的行政區劃。

5、《後出師表》言“曹操困於南陽”,此“南陽”是南陽城(宛)。因此,諸葛亮不會用“南陽”表示相距120公里的兩個地方。

6、諸葛亮“躬耕南陽”時,隆中在漢江以南,屬南郡無疑。

7、綜上所述:“躬耕隆中”是韓國襄陽郡棒子造假的產物!!

老熊173806239
2017-10-24

首先,我們必須把時代背景搞清楚。劉備三顧茅廬時,襄陽不是什麼襄陽郡,而是荊州刺史部的首府,劉表是荊州刺史,人稱劉荊州。那時候,現在的南陽市城區叫宛縣,屬南陽郡管轄。南陽郡的首府不在宛,而在鄧城。另外,南陽郡也屬荊州刺史管轄。當時劉備投靠劉表,被安排駐在新野。這麼說來,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躬耕南陽”應該是南陽郡的屬地,但絕對不是宛城,更不是南陽所宣傳的“躬耕於南陽臥龍崗。因此,我認同國家有關部門的認定,“臥龍崗是紀念性建築,古隆中是躬耕地”。我們何必像這樣長時間的做不必要的爭論呢?我記得有個南陽太守寫過一幅對聯,說的是不管南陽還是襄陽,意思就是模糊一點好。

寻桂子
2017-10-25

不會,因為諸葛亮寫的“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但他這個南陽指南陽郡是總地命,襄陽隆中屬南陽郡。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是207年,襄陽郡建於208年,所以諸葛亮躬耕之時未有襄陽郡。重要的是南陽縣那時不叫南陽,叫宛,宛與襄陽都是小制,南陽郡為大制。

如果他要指具體小地名按南陽說,豈不是躬耕於宛?

闲言不闲
2017-10-23

227年諸葛亮做《出師表》時,會不會把“襄陽郡之隆中”寫成“南陽”?
謝謝邀答。

南陽和襄陽為爭歷史名人諸葛亮已經鬧騰了幾百年。

按歷史名城來說,南陽比襄陽出名。

按搶風頭來說,襄陽人比南陽人精。

諸葛亮到底在那裡躬耕,南陽也吧,襄陽也好。爭來爭去,傷了和氣,恐怕一千多年的諸葛亮也心中不安。唉,早知道攪的後世不得安寧,還不如不當名人。
227年諸葛亮做《出師表》時,會不會把“襄陽郡之隆中”寫成“南陽”?

百分之百好
2017-10-24

不知道河南人天天發這些無聊的東西有什麼用?意淫下嗎?竟然所通過賄賂可以把教科書改了,那還不去賄賂把教科書改過去?襄陽的隆中在那時是在南陽郡的鄧縣管轄範圍的,所以諸葛亮說躬耕於南陽,和宛城縣(現南陽市區)沒半毛錢關係,南陽人爭這些我們可以不爭了,隨便你們爭吧,有本事就去改變事實,把教科書改了,把河南省編印諸葛亮小志改了,把襄陽的隆中(古南陽郡鄧縣的隆中)平了,把南陽市志改了,……能做到諸葛亮我們就不爭了,就在你們說的那個土坡上躬耕吧!想改變歷史我相信,你們還做不到,不要在那裡酸了,什麼改教科書,造謠違法的。

我的天呀啊撸
2017-10-24

我的評論是,“得之大統,失之隅地”,諸葛亮躬耕地可能是襄陽的隆中,但諸葛亮的出師表想必無人可以改,所以還是南陽市佔了很大的文化優勢,不在於兩地都有紀念諸葛亮的景區,南陽市之所以稱南陽,也是繼承了幾千年的歷史,之所以有現在的地域之分,是因為區域劃分導致的,所以爭這個是沒用的。如果按襄陽說躬耕地在古南陽郡鄧縣,那麼現在也有南陽市鄧縣,只不過是區域劃分的問題罷了!

朗朗乾坤174820201
2017-10-24

《辭海》從1936年開始編撰,歷經42年。在毛澤東,周恩來關心下1978年成書。書中收集92000多詞彙,有“襄陽隆中是諸葛亮故居”。而武字頭的詞有武漢,武松,,,,武則天,還有日本的武士道。卻沒有南陽武侯祠。說明武侯祠不如日本的武士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