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手機能得腦瘤嗎?

隨著手機日益深入人們的生活,人們對於手機的憂慮也越來越多,有人開始擔心將手機貼近頭部應用可能會導致腦腫瘤的發生,特別是WHO(世界衛生組織)將手機輻射列為癌症危險因素後,人們更是對手機的應用產生了恐慌,甚至影響了人們使用手機的方式。到底手機誘發腦瘤的危險性有多大呢?
用手機能得腦瘤嗎?
用手機能得腦瘤嗎?
3 個回答
挣脱枷锁的囚徒
2017-04-30

使用手機能否引發腦瘤的爭論在科學界持續了幾十年。最近,意大利一家地方法院的判決再次將該爭論推向風口浪尖。因為該法院判令社會保障機構每年向一位意大利電信的員工每年支付7000歐元保障金,原因是這位員工在15年工作期間每天使用手機超過3小時,遠遠超過目前不超過1小時的極限。而這位員工因為聽力障礙被診斷聽神經瘤,手術切除腫瘤後一側聽力喪失。

這被人們解讀為世界首例法院判決手機輻射與腦瘤間存在關聯的案例。手機輻射能否導致腦瘤,幾是否具有致癌性,原本是一項事實判斷,卻由法律作出裁定,實在是鬧劇一場。

那麼,從科學角度看,手機輻射能否致癌呢?

什麼是手機輻射?

手機接收的是射頻輻射信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無線電波。它與可見光、紅外線、紫外線、微波和以及醫學上CT檢查的X射線等都屬於電磁輻射,差別在於所攜帶的能量不同,表現為波長和頻率的不同。

用手機能得腦瘤嗎?

手機射頻輻射又僅是射頻輻射中的一個小頻段:

用手機能得腦瘤嗎?


輻射生物學效應理論

各種電磁輻射攜帶的能量不同,作用於生物體就會產生不同的效應。

X射線和γ射線位於電磁輻射頻譜圖最左端,攜帶的能量最高,作用於生物體可以產生電離作用,可以破壞生物分子的結構,稱為電離輻射。其他電磁輻射攜帶能量不足以產生電離作用,稱非電離輻射。其中,最高能的紫外線可以被某些生物分子吸收,比如DNA分子中的芳香環結構,破壞分子結構,稱為光化學效應。其他非電離輻射作用生物體只能產生熱效應。手機射頻輻射的能量最低,這種熱效應也極其微弱,人體完全感受不到。

各種輻射是不是具有致癌性,取決於能不能破壞細胞的DNA分子結構引發突變。因此,電離輻射和紫外線具有致癌效應,而包括手機射頻輻射在內的其他輻射沒有致癌效應。

就是說,按照目前的理論,手機輻射是不可能致癌的。

實驗室和動物實驗

針對射頻輻射可能的生物學效應進行了大量的生物學研究。這些研究包括培養細胞的體外研究和齧齒動物暴露的動物實驗,研究涉及單獨射頻輻射暴露也涉及與其他物理或化學因素組合效應研究。然而,所有這些研究得出的結論是高度一致,射頻輻射不會造成生物DNA損傷,不具有致癌效應。

人類的流行病學研究

無論體外實驗還是動物實驗的結果不一定適用於人類。手機輻射是否致癌,最終還是需要在人類的試驗給出最終結論。

到目前為止,最具有影響力流行病學調查是丹麥基於全國人口的大型研究和NTERPHONE專項研究。

這些研究的結論基本是一致的,常規使用手機與可疑的神經膠質瘤、腦膜瘤等腦瘤之間沒有關聯。而且,事實上,絕大多數分組顯示的相對風險比(OR)小於1,直接的解讀是手機使用對於腦瘤發病具有保護作用或無關。

僅在NTERPHONE專項研究中,手機使用終生累計時間≥1640h時,膠質瘤和腦膜瘤危險性增加,OR分別為1.40和1.15。這些腦瘤中,同側顳葉腫瘤OR明顯升高達1.87。

可以說,無論手機常規使用對腦瘤的保護作用還是類使用時間≥1640h的增加腦瘤危險性的效應,很大可能是研究混雜因素造成的假象。

機構觀點

用手機能得腦瘤嗎?

2011年,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將手機射頻輻射列為2B組致癌因素,即可能致癌因子(possibly carcinogenic)。

然而基於相同的研究證據,其他機構卻不認同IARC的觀點。比如,另一個國際機構,國際非電離輻射防護委員會(ICNIRP)流行病學常務委員會就幾乎在同一時間得出了一個相反的結論。連保守的英國癌症研究所也指出,“雖然仍然存在一些不確定性,但越來越多地積累的趨勢性證據並不支持手機使用可能會導致成年人腦腫瘤的假設。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美國癌症協會等機構則苦口婆心的向擔憂的消費者保證說,世衛組織結論並不是基於任何臨床意義的新證據,只是對現有文獻證據的重新評估。專家們一再重複著被他們嚼爛了的口頭禪,“需要更多的研究”,“需要更多的研究”,“需要更多的研究”!

綜上所述,目前的主流理論和實驗不支持手機射頻致癌的可能。人類流行病學研究得出不一致的結論,無論常規手機使用者顯示的對腦瘤的保護作用還是極少數過度使用者顯示的增加腦瘤危險性效應,都很可能是研究混雜因素產生的假象。最終的結論尚需等待更多的研究。

總體上,我們不妨這麼說,基於目前的研究證據,如果你不相信“使用手機對腦瘤發病具有保護作用”的說法。同樣的,你也不應該相信“手機輻射致癌”的說法

神外姚医生
2017-03-27

腦瘤的確切病因至今尚無定論,可能涉及到以下多種可能因素。1、遺傳因素:人體基因缺陷或突變可形成顱內腫瘤。多發性神經纖維瘤屬神經系統腫瘤遺傳最具典型的代表,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腫瘤,約半數病人有家族病史。2、化學因素:接觸化學物質,動物實驗證實多種化學物是誘發腦瘤原因,常見的有蒽類化合物,如甲基膽蒽、二苯蒽、苯並比等等。3、物理因素:如離子射線與非離子射線,但除了治療性的離子射線照射以外,迄今還沒有毫無爭議的電離輻射因素。4、感染因素:如致瘤病毒和其他感染。

目前也沒有任何直接的證據證明手機應用與腦腫瘤間存在因果關係。但腦腫瘤特別是膠質瘤畢竟是一種災難性的疾病,人們不敢抱任何僥倖,寧可信其有,不敢信其無,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然而我們真的需要生活在恐慌之中嗎?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的看待手機的使用?用手機能得腦瘤嗎?

其實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首先我們應該搞懂幾個問題:什麼是手機輻射?手機輻射如何對人體產生作用?癌症產生的基礎是什麼?我們在應用手機時,手機需要發射信號與基站聯繫,手機所發射的信號就是我們常說的手機輻射,實際上是一種電磁輻射。有些人可能對電磁輻射的概念不清楚,覺得挺可怕,實際上有一種電磁輻射我們天天都在接觸,離開了就不能生存的太陽光。電磁輻射具有一定的頻率,根據頻率的從低到高排列是電波(包括廣播,電視,手機等),微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r射線。電磁波的頻率越高,能量越大,越可能對人體造成損傷。目前已經明確能量較高的紫外線,x射線,r射線都可以損傷人體細胞導致腫瘤產生。這些輻射也被稱為電離輻射,意思是這些輻射能量極高,可以使電子從細胞核中脫離,在生命體中就有可能導致DNA突變產生腫瘤,目前已經證實DNA損傷可以導致腫瘤的產生。而能量較低的電波,微波,外線,可見光被稱為非電離輻射,不能破壞細胞的結構,只能使水分子的運動加快,產生熱量,這也是我們為什麼在太陽照射下感到熱的原因。實際上經過科學家測算,一部手機向人頭部傳遞的能量小於0.125W, 而陽光可以傳遞約43.8W,是手機的380倍,我們為什麼不擔心陽光而擔心手機呢?何況陽光中還含有具有電離輻射作用的紫外線。實際上,電波穿透皮膚和顱骨的可能性較小,即使有破壞作用也應該首先作用於皮膚,產生皮膚癌,而實際情況是,雖然中國有超過10億的手機用戶,但還沒有報道應用手機後在耳朵附近產生皮膚癌的情況。

张德胖
2017-03-27

瑞典國家工作生命研究院對905名惡性腦腫瘤患者的手機使用模式研究發現,常在頭部一側使用手機超過2000小時的人患惡性腦腫瘤的風險將提高2.4倍。基於這類研究結論,國際癌症研究中心將手機產生的極低頻磁場確定為對人疑似致癌因素。但也有研究得出不同結論,丹麥癌症流行病研究所的調查顯示,手機簽約用戶和非手機簽約用戶兩組對比顯示,患腦癌的比例沒有明顯差異。 基於以上結論,黃紅光副主任認為,大家不需要拒絕用手機,但要注意科學合理使用,他提出以下建議: 可以使用耳機減少手機輻射,手機輻射是由天線發出來的,使用免提耳機來接聽電話,可以避免接受移動電話釋放的90%以上的電磁輻射。 剛接通手機時,輻射最大,因此,接通手機最初5秒避免手機貼近耳朵。 儘量減少通話時間。使用手機者應儘量長話短說,儘量減少每一次的通話時間。如一次通話時間確需較長,那麼中間不妨停一停,分成兩次或三次交談。 手機信號弱時少聽電話。研究顯示在弱信號環境下撥打手機,輻射明顯增大,人體對天線輻射的吸收也可能增加,所以,在手機信號不好的時候也要儘量避免打手機。 懷孕早期最好少用手機。婦女更不應將手機掛在胸前,以減低輻射對胎兒的影響。青少年兒童也要少用手機。 黃紅光副主任提醒,腦膠質瘤臨床表現頭痛、頭暈、噁心、視力障礙、癲癇發作、肢體運動及感覺障礙、語言功能障礙等,如果無緣無故突然出現以上症狀,建議及時上醫院做個磁共振,有助於早期發現腦瘤。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