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為什麼聖人這麼少?

歷史上,為什麼聖人這麼少?
10 個回答
妙见非见
2017-08-06

孔子說過,吾道一以貫之。此即證道證菩提之緣起性空也!空遍一切,故萬法皆空。另外,孔子又云,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此言之明即明心見性也,親民和至善,一個是行為即果,一個皆是善因。故孔子早已證道見性,他老人留下之教言,是可以與大乘菩薩在人世之行為相對應的。與佛祖的佛法可以相互呼應。故證道見性者並做到方為聖人、舉例吧,王陽明可能勉強登聖位。而朱熹呢,根本沒悟,這個聖位早晚會拿下來的!你明白聖位是怎麼回事了嗎?拿佛教說法,八地菩薩以上,甚至是十地菩薩以上~藏密,泰國,漢地顯教言,已經有幾十年甚至百年以上,不出阿羅漢了。阿羅漢是無法與菩薩相比的!你現在知道聖人為何希少了嗎?

迷楼
2017-08-03

我覺得,在中國歷史上能成為聖人的,只有四個人:孔子,孟子,朱熹,王陽明。

為什麼這樣說呢?我覺得要達到這三個條件:1、有思想高度,其理論能夠指導人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2、其理論是不有短暫的生命力,而是能長久地影響後世;3、本人德行高,知行合一,說到做到,是踐行其理論的模範。

孔子在《孔子家語》裡面說:“所謂聖人者,德合於天地,變通無方。窮萬事之終始,協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並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識其鄰。此謂聖人也。”《莊子》也說:“聖人以天下為己身,視天下無一物非我。”

這都給聖人立下了一個標杆。

歷史上,為什麼聖人這麼少?

一,孔子之所以被稱為“聖人”,一是由於他的思想主張能夠幫助統治國家,他提出的“仁”、“德”和“禮”,有利於穩定統治秩序,自然能受到歷代統治者的重視;二是後代儒家學者在發揚儒學中提出了適應維護統治者需要的主張,地位不得提高;三是歷代政治秩序穩定、統治鞏固後,孔子的理論都受到重視,成為國家的正統思想。所以,孔子的地位越來越高,直到被奉為“聖人”。

歷史上,為什麼聖人這麼少?

二、孟子被稱為“亞聖”。孟子繼承孔子的學說,不僅發揮了孔子提出的仁,還從人性方面提出性本善,對後世儒家影響很大,特別是宋代理學。在王陽明和陸九淵等都受其影響,所以把孟子叫做“亞聖”。

歷史上,為什麼聖人這麼少?

三、朱熹為什麼被封聖。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在元明清三代,一直是統治階級的官方哲學。元朝皇慶二年(1313)復科舉,詔定以朱熹《四書集註》試士子,朱學定為科場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舉以朱熹等“傳注為宗”。朱學遂成為鞏固當時社會統治秩序的強有力精神支柱。

歷史上,為什麼聖人這麼少?

四、王陽明的學說興盛於明代末葉、轉型於明清之際、開新於近現代的良知之學。他的良知之學,以良知為德性本體,以致良知為修養方法,以知行合一為實踐工夫,以經世致用為為學目的,是富有人文精神的道德理想主義哲學。他主張明“賞罰”以提高統治效力,行德治禮教以預防,很得統治者的需要,也是“聖人”級的人物。

求图55
2017-08-15

歷史上聖人並不少,但在幾千年以來一直能夠得到人們一致公認並敬仰的、基本沒有爭議的聖人也就屈指可數了!目前世界上公認的聖人有如下八人(中國獨佔三人):
歷史上,為什麼聖人這麼少?一、老子:約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世界辨證法創始人、世界哲學之父、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道教始祖。《道德經》學說著作人,《道德經》對中國及世界哲學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二、孔子:約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我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歷史上,為什麼聖人這麼少?三、鬼谷子:春秋戰國時期人物,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道家代表人物、兵家集大成者、縱橫家鼻祖精通百家學問,因隱居鬼谷自稱鬼谷先生。他通天徹地、智慧卓絕人不能及。二千多年來,兵家尊他為聖人,縱橫家尊他為始祖,算命占卜尊他為祖師爺,謀略家尊他為謀聖,道教尊他為王禪老祖,據說是老子的徒弟,中華第一軍校的創始人,門下弟子眾多,如:張儀、蘇秦、孫臏、龐涓等。

四、釋迦牟尼:公元前565年―486年,約與孔子同一時代人,佛教創始人。

五、耶穌:公元元年生於以色列,30歲時開始傳道,基督教創始人。

六、穆罕默德:約公元570年―632年,宗教領袖,伊斯蘭教創始人,政治家。
歷史上,為什麼聖人這麼少?七、柏拉圖:公元前427年―347年,古希臘哲學家,也是世界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師蘇格拉底及學生亞里士多德並稱“三賢”。

八、哥白尼:公元1473年―1543年,文藝復興時期波蘭數學家、天文學家,“日心學說”倡導者,著有偉大著作《天球運行論》。
歷史上,為什麼聖人這麼少?

一号风手
2017-08-14

曾經我問過一個人,何為聖人?

他跟我說“品德高尚的人為聖人”

我跟他說:德分兩種,一種是公德,一種是私德。沒有公德的人品德再高尚也是一個自私自利的人,何敢稱聖?

他問我:為什麼?

我說:品德只是一個人的自我修養,高尚只是他的個人人格。

他問:善心是公德嗎?

我說:善心是私德,只是你人對別人的憐憫和施捨,公德不是對別人的給予和施捨。

他問:公德何用?

我說:公德用於“扶行於正道”

他問:何為正道?

我說:正道就是天道,自然之道,順應歷史走向之道

他問:公德如何扶行於正道?

我說:公德之道在明明德,這裡的明明就是辨別清晰確認的意思,而德就是“正道”。聖人之所以為聖人,就是因為他通過自己的智慧和認識不斷的去為人類探索和發現真正的“道”,從而引領人類走在正確的“道”上。

聖人之道為公德之心。公德之心就是為人類無私探索發展正確的“道路”,並行扶行於正道。

德有公德和私德,單有私德無公德的人,能力再強,才華再高,善新再重,也只是為他本人服務。而不是為公眾服務。善心只是他自我認知的體現。善出於心,發於情,止於物。

為何聖人少?傳說黃河水清聖人出!

歷史上,為什麼聖人這麼少?

愚痴九九
2017-08-04

人生之境界大體可分四類: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功利乃天賜,道德、天地靠修行。人對生活有不同之信仰,生活之意義自然也就不同,即便信仰相同之人,也會因個人覺悟之不同,使人產生巨大之差異。
歷史上,為什麼聖人這麼少?
自然境界是最低層次,此境界之人做事總依照社會習慣或是依照本性而為,完全跟著天地之運轉而運轉。此時之人類“既無明瞭之目的,也不明瞭所做之各種意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會過多地思考另外之事情,不知何為苦、何為樂,宛如剛出生之嬰兒,完全不考慮生活之意義,或很少去考慮。

功利境界之人,對人生比自然境界有進一步之瞭解,明白自己行為之目的和意義,懂得自己需要的是什麼,會努力奮進,他們之心中只有“我”,不論做何事,都為自己之功利與利益打算,大多貪生怕死,有時也為社會創造了財富,有人也許因他過上了很好之生活,但他之出發點是自私的,也就是功利的,動機是想換取更高之收益,最終之歸宿還是“我”。

這兩種境界都是普通人所很容易獲取的,或稱之為“自然的創造”,道德與天地境界便非常人輕易所能達到的了。

道德境界,即所謂正其義不謀其利,心中除了“我”之外,還有一個社會、一個全體,瞭解個人是社會之一部分,因而他們之著眼點是在公而不在私,古今賢人及英雄便已達到道德境界,也許他之行為沒給現實帶來實際好處,但他自己始終是合乎道德的。

天地境界,達到這一境界之人,認為在社會之上尚有一個更高的之宇宙,個人不能離開宇宙而存在,人不僅是社會的一員,也是宇宙之一部分;人是社會組織之公民,同時還是孟子所說之“天民”,對他們而言,無所謂生,亦無所謂死,一切皆以服務宇宙為目的。

四種境界間之差異顯而易見,普通人都在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中徘徊與自我折磨,賢能之人則在道德境界中為社會、為民生謀福利,而聖人則在天地境界中“贊天地之化育”。

境界不同,人們見識與享受之世界也不同,然而並非所有的認識都是人生境界提升之推動力,有時認識也會成為一種阻力,引用荀子之說法,認為人各有所“見”,也各有所“蔽”,“見”和“蔽”是聯繫在一起的;有“見”,也往往為其“見”所“蔽”。

古人云:“千載一聖,猶旦暮也;五百年一賢,猶比也”,言聖賢之難得,疏闊如此。

代用名
2017-08-18

因為常人是釋放自己的能量主張放縱其活動行為和滿足人慾之需而得之取之,未及則憂憂…

聖人主要在於約束自己的行為,體察私慾復禮歸仁處置,正確事物而能捨己從人…所以這種不利己為求義的人很少,一輩子守信達致更是少之又少!其實聖人說過人人都能從聖,只是各自環境習染不同和行為習慣所致,追逐近利盲從人慾而障蔽不能致良知而成為聖賢之人…

說易行難,人就是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又會走回老路操持舊法做去而繼續犯錯,這就是人不斷重複雷同的錯誤或許30年40年50年後,才真正覺悟人生但已蒼白無力老去,有話道:不聽老人言 吃虧在眼前,可又有多少人能理解其真正含義呢?人都是要折騰出來的才懂事。所以要做到提前比別人早30年覺悟,那麼你以後這輩子就要如履薄冰矜矜業業的認真處置每一事物,但其毅力和志氣又能堅持多久呢?過一些日子就會淡忘,甚至懷疑到底對不對啊?反反覆覆折騰最後才會靜下心持之以恆!這就是人生。

歷史能做到且能幹出一番事業,也能真正繼承儒家聖學的也就是“王陽明”了,還有誰呢……我認為真正精純至聖之人就兩位:第一是“孔子”儒家創始人,第二是“王陽明”心學致良知!當然還有亞聖孟子等其他聖賢之人只是份量高低而已也都屬聖人。

扯谈门真实纯洁
2017-08-06

這是地球此階段共業的關係,要不在阿彌陀經中,稱娑婆世界為五濁惡世,眾生秉性剛強難調。這充分體現出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道理。都是善根少的可憐的人,聚集在一起,沒有聖人出現,是在正常的現象。如果到彌勒佛降臨娑婆世界的時候。能投胎轉世去的人,都是現在能接受釋迦牟尼佛的教誨,修諸善法的人,彌勒佛的三次法會,就度化二百八十二億得道者,得以解脫生死。而在十方淨土世界中,有的全部是阿羅漢,有的是阿羅漢和菩薩,更有甚者,則全是菩薩,以至於最後一佛國淨土世界,都是菩薩的最後身。這都是隨各自心量福報的不同,而顯現在不同的佛國淨土世界。觀諸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十方三世諸佛世界都不會逾越出這兩句話。一切的奧祕,都隱祕在唯心所造的這句話中。

手机用户50848753384
2017-08-04

什麼是聖人?什麼是賢人?從文獻上看,叫得出來名字的只孔子,老子,釋迦牟尼。黃帝有可能是聖人。堯,舜是賢人。賢人是集眾善為一身者。而聖人主要是指窮盡天地萬事萬物之理者。沒有獲得無上的智慧是不可能窮盡萬事萬物之理的,所以聖人極少。當然在上古,大古時期叫不出名字的聖人很多很多。他們均是不修不證之者。人慾社會是很難出現聖人的。

黄河集邮小客
2017-08-06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卷第一週紀一 中這樣定義聖人、君子、小人和庸人:

德才兼備者是聖人,德大於才者是君子,才大於德者是小人,無德無才者是庸人。

聖人之所以為聖人,是因為“德才兼備者”鳳毛麟角;能稱為君子的寥若晨星,被認為是小人的也屈指可數,而庸人則芸芸眾生。

我是谁-1987
2017-08-20

我心中的聖人,只有老子一人。聖人無情,看透人間百態。不惑於心,不困於情,無喜無悲,方為聖人!


歷史上,為什麼聖人這麼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