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有句俗語說,二月茵陳三月蒿,四月白蒿當柴燒,這句話現在還有道理嗎?怎麼理解?

3 個回答
春日之虎
2019-04-13

二月茵陳三月蒿,四月白蒿當柴燒。這句話中的茵陳、蒿、白蒿指的都是一種菊科植物,我們這裡也稱為“蒿的”,又稱艾蒿。茵陳是其根部,在中醫藥材上稱艾蒿的根部為茵陳,而春天來臨,萬物復甦,茵陳吐葉生枝,農民俗稱其為蒿或白蒿等。

這裡的二月、三月、四月指的是農曆上的月份。也就是說當農曆二月,可採其根部做為藥用,也就是茵陳。而農曆三月的其嫩芽初綻,農民把其當做野菜,採來食用,稱其為蒿子。當農曆四月蒿子已長高,也就是白蒿已長高,農村的田野上處處都是,就不稀罕了,當野菜食用也已老了,而且農曆四月農村已不缺菜,就不食用了,而是將其割回來,晒乾,五月初五,在大門前燃燒,舊時的人們相信,有驅邪的作用。

其實白蒿還有一個作用,在舊時的農村幫農民驅蚊子,過去沒什麼滅蚊驅蚊藥,舊時的農村蚊子又多,人們會將白蒿從田野上割來,編成如繩的形狀,晒乾。當夏季蚊子多時,人們會燃上一根白蒿,可燃半夜,放在屋內,以驅趕蚊子。老人們曾說過,白蒿的煙氣可將蚊子的嘴薰腫。我們把這種編成的如繩狀的白蒿,也稱為“火腰”。

通過以上解釋,就明白“二月陳茵三月蒿,四月白蒿當柴燒”是什麼意思了。舊時的農村,是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主,在與大自然的共處的環境中,人們也在不斷地認識自然,並利用自然為人類服務。


農村有句俗語說,二月茵陳三月蒿,四月白蒿當柴燒,這句話現在還有道理嗎?怎麼理解?
金卯大刀
2019-04-13

我們這裡也有這樣的說法,‘二月的茵陳,三月的蒿,四月五月當柴燒’。這種民謠是古人經過長期的觀察、總結出來的經驗,經無數代的口口相傳,流傳至今,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

農曆的二月是春暖花開、百草出芽的季節,這時剛發芽的茵陳是最嫩的時候,也是入藥的最好時機,風乾的茵陳入藥有祛除黃膽的功能,新鮮茵陳就是天然的野菜,無論是蒸著吃還是涼拌著吃,都是一道很不錯的綠色食物。

到了三月,小茵陳長大了,這時的就改名叫蒿。這時的蒿不老還能當菜吃,但已經沒了祛黃膽的藥理作用,所以這時期蒿的價值就低多了。

農曆四、五月以經長為一人高,像掃帚一樣的形狀,這時期的葉子、頸幹都長老了,跟本沒有食用價值,晒乾已後當掃帚或當柴火燒,所以就有了前面的民謠。

彩虹22996
2019-04-13

有理。

所謂茵陳,俗名白毫。

它是一種生長在溝渠、崖下的一種形似野草的野菜。

據中醫講,茵陳有利於肝臟健康,從藥書上看。是一種藥材

但這種野菜的食用是有時間限制的。

常常是在農曆的二月能吃;而三月份就長得老了,不好吃了。

隨著氣溫升高,如果有雨水滋潤的話,茵陳長到農曆四月份就成了柴禾了,只能燒火用了。

這裡所講的道理是,無論任何金貴的物品,如果不抓緊時間利用、應用。

只要一過短暫的有效期,就會成為廢物。

這裡提醒各位,要時不我待,努力拚搏。

趁自己年輕時機學成本領,報答父母,報效祖國。

否則,我們就會成為一個廢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