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玄宗不干涉,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可以在潼關擋住安祿山嗎?

還有,安祿山到底算個什麼水平的人,上面三個名將有機會平定叛亂嗎
10 個回答
Mer86
2019-07-08

當然守得住了。不然安祿山何必要在潼關之外故部疑兵,吸引哥叔翰出關跟他決戰?他直接攻關不就好了。

當然守得住了。不然安祿山何必要在潼關之外故部疑兵,吸引哥叔翰出關跟他決戰?他直接攻關不就好了。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雜種胡出身的安祿山聯合契丹、室韋、突厥等胡族一起組成十五萬叛軍,以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起兵,向唐玄宗開戰。

當時唐朝承平日久,民不知戰。並且唐軍的部署也非常有問題——外重內輕,邊軍的實力太強,關內軍隊的實力太弱。

因而當叛軍一出,河北州縣便望風瓦解,當地官員或逃或降,僅僅才一個月,唐朝政府在河北的州縣就全部淪陷

如此嚴峻的軍情奏報傳到長安後,唐玄宗的第一反應居然是不相信!懷疑是不是安祿山的政敵在造謠。並且唐玄宗還反覆強調,安祿山是他的乾兒子,怎麼可能會造反?

然而現實情況就是如此,不久後,更多的奏報如雪片般的傳到長安,每一張奏報就如一個耳光,啪啪的打在唐玄宗的臉上。安祿山造反一事確成事實,唐玄宗的面子瞬間掛不住了。

於是,唐玄宗緊急召來宰相楊國忠商議應變之策。這一對昏君奸臣的應對措施是:調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陽、平盧節度使,防守東都洛陽;調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為副元帥,領兵東征。(封常清和高仙芝當時恰好回朝述職)

封常清和高仙芝都是盛唐名將,玄宗調他倆平叛,理論上是非常合理的。但問題是,玄宗早先不相信安祿山造反,錯過了調兵遣將的最佳時機。因此封常清和高仙芝實際上都是光桿司令出征,平叛士兵都是現招的,基本沒有戰鬥力

天寶十四年十二月,唐朝平叛大軍在洛陽被叛軍擊潰。安祿山佔據唐朝東都洛陽,而唐軍則只能退守潼關,閉關自守。

當時,唐朝精兵不在,封常清和高仙芝此時閉關死守,等待西北援軍到達後再反攻,可以說是當時最明智的選擇。

當然守得住了。不然安祿山何必要在潼關之外故部疑兵,吸引哥叔翰出關跟他決戰?他直接攻關不就好了。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雜種胡出身的安祿山聯合契丹、室韋、突厥等胡族一起組成十五萬叛軍,以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起兵,向唐玄宗開戰。

當時唐朝承平日久,民不知戰。並且唐軍的部署也非常有問題——外重內輕,邊軍的實力太強,關內軍隊的實力太弱。

因而當叛軍一出,河北州縣便望風瓦解,當地官員或逃或降,僅僅才一個月,唐朝政府在河北的州縣就全部淪陷

如此嚴峻的軍情奏報傳到長安後,唐玄宗的第一反應居然是不相信!懷疑是不是安祿山的政敵在造謠。並且唐玄宗還反覆強調,安祿山是他的乾兒子,怎麼可能會造反?

然而現實情況就是如此,不久後,更多的奏報如雪片般的傳到長安,每一張奏報就如一個耳光,啪啪的打在唐玄宗的臉上。安祿山造反一事確成事實,唐玄宗的面子瞬間掛不住了。

於是,唐玄宗緊急召來宰相楊國忠商議應變之策。這一對昏君奸臣的應對措施是:調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陽、平盧節度使,防守東都洛陽;調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為副元帥,領兵東征。(封常清和高仙芝當時恰好回朝述職)

封常清和高仙芝都是盛唐名將,玄宗調他倆平叛,理論上是非常合理的。但問題是,玄宗早先不相信安祿山造反,錯過了調兵遣將的最佳時機。因此封常清和高仙芝實際上都是光桿司令出征,平叛士兵都是現招的,基本沒有戰鬥力

天寶十四年十二月,唐朝平叛大軍在洛陽被叛軍擊潰。安祿山佔據唐朝東都洛陽,而唐軍則只能退守潼關,閉關自守。

當時,唐朝精兵不在,封常清和高仙芝此時閉關死守,等待西北援軍到達後再反攻,可以說是當時最明智的選擇。


然而,唐玄宗等不了,因為東都洛陽自唐朝建國之後就沒有失陷過。現在在他的手上給弄丟了,他的臉上無光。

於是,唐玄宗督促封常清和高仙芝出戰,封高二人自知以現有兵力無法擊敗安祿山,便據理力爭。結果他們兩人這一爭,立即受到了唐玄宗的懷疑。

當時唐玄宗已經徹底失心瘋了,他認為既然乾兒子安祿山能謀反,封常清和高仙芝憑什麼就不會謀反?越想越怕的他,就派了一個死太監過去,以“失律喪師”之罪,將封常清和高仙芝處斬於潼關。

封、高二人被殺後,洛陽的安祿山簡直要笑死了。這種親者痛仇者快的昏招都能幹,看來唐玄宗是真的糊塗了。攤上這麼一個愚蠢的老傢伙,他要是不能殺入長安,他都對不起老天爺啊!

幾天後,安祿山為了鼓舞士氣,他便在洛陽自稱大燕皇帝,與唐玄宗分庭抗禮。稱帝的那天是天寶十五年正月初一,距他造反的時間,僅僅才過去了一個半月。

當然守得住了。不然安祿山何必要在潼關之外故部疑兵,吸引哥叔翰出關跟他決戰?他直接攻關不就好了。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雜種胡出身的安祿山聯合契丹、室韋、突厥等胡族一起組成十五萬叛軍,以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起兵,向唐玄宗開戰。

當時唐朝承平日久,民不知戰。並且唐軍的部署也非常有問題——外重內輕,邊軍的實力太強,關內軍隊的實力太弱。

因而當叛軍一出,河北州縣便望風瓦解,當地官員或逃或降,僅僅才一個月,唐朝政府在河北的州縣就全部淪陷

如此嚴峻的軍情奏報傳到長安後,唐玄宗的第一反應居然是不相信!懷疑是不是安祿山的政敵在造謠。並且唐玄宗還反覆強調,安祿山是他的乾兒子,怎麼可能會造反?

然而現實情況就是如此,不久後,更多的奏報如雪片般的傳到長安,每一張奏報就如一個耳光,啪啪的打在唐玄宗的臉上。安祿山造反一事確成事實,唐玄宗的面子瞬間掛不住了。

於是,唐玄宗緊急召來宰相楊國忠商議應變之策。這一對昏君奸臣的應對措施是:調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陽、平盧節度使,防守東都洛陽;調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為副元帥,領兵東征。(封常清和高仙芝當時恰好回朝述職)

封常清和高仙芝都是盛唐名將,玄宗調他倆平叛,理論上是非常合理的。但問題是,玄宗早先不相信安祿山造反,錯過了調兵遣將的最佳時機。因此封常清和高仙芝實際上都是光桿司令出征,平叛士兵都是現招的,基本沒有戰鬥力

天寶十四年十二月,唐朝平叛大軍在洛陽被叛軍擊潰。安祿山佔據唐朝東都洛陽,而唐軍則只能退守潼關,閉關自守。

當時,唐朝精兵不在,封常清和高仙芝此時閉關死守,等待西北援軍到達後再反攻,可以說是當時最明智的選擇。


然而,唐玄宗等不了,因為東都洛陽自唐朝建國之後就沒有失陷過。現在在他的手上給弄丟了,他的臉上無光。

於是,唐玄宗督促封常清和高仙芝出戰,封高二人自知以現有兵力無法擊敗安祿山,便據理力爭。結果他們兩人這一爭,立即受到了唐玄宗的懷疑。

當時唐玄宗已經徹底失心瘋了,他認為既然乾兒子安祿山能謀反,封常清和高仙芝憑什麼就不會謀反?越想越怕的他,就派了一個死太監過去,以“失律喪師”之罪,將封常清和高仙芝處斬於潼關。

封、高二人被殺後,洛陽的安祿山簡直要笑死了。這種親者痛仇者快的昏招都能幹,看來唐玄宗是真的糊塗了。攤上這麼一個愚蠢的老傢伙,他要是不能殺入長安,他都對不起老天爺啊!

幾天後,安祿山為了鼓舞士氣,他便在洛陽自稱大燕皇帝,與唐玄宗分庭抗禮。稱帝的那天是天寶十五年正月初一,距他造反的時間,僅僅才過去了一個半月。



聽說安祿山稱帝,唐玄宗的那張老臉更加掛不住了,他表示自己要親征,要親自宰了安祿山那個胡種。

然而,大家心裡明白,玄宗已經70歲了,一把年紀的老骨頭還怎麼可能親征?所以大家紛紛把目光投到了當時在長安閒居,腿腳不太好的名將哥舒翰身上。

哥舒翰聽說唐玄宗要徵召自己,他當時就淚流滿面,感覺這就是個送死的差事。於是他就推說自己腿腳不好,無法出征。(害怕跟封常清、高仙芝一樣的下場)

唐玄宗聽說哥舒翰不願意去,就派平日裡跟哥舒翰關係還不錯的楊國忠去勸。哥舒翰經不住楊國忠的嘴炮轟炸,就勉為其難的答應了。但是哥舒翰提了要求,就是前線的事情由他說了算,朝廷不能干預。玄宗為了讓哥舒翰儘快出征,當時就答應了。

天寶十五年正月,哥舒翰拖著一副半身不遂的身體,和八萬從河西、隴右調回的精銳唐軍就到了潼關。(哥舒翰守潼關時,他麾下是有精銳部隊的)

當時潼關有10多萬封常清和高仙芝留下來的雜牌部隊,再加上哥叔翰帶來的8萬精銳部隊,總兵力約20萬,要略微高於安祿山的15萬叛軍。

當然守得住了。不然安祿山何必要在潼關之外故部疑兵,吸引哥叔翰出關跟他決戰?他直接攻關不就好了。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雜種胡出身的安祿山聯合契丹、室韋、突厥等胡族一起組成十五萬叛軍,以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起兵,向唐玄宗開戰。

當時唐朝承平日久,民不知戰。並且唐軍的部署也非常有問題——外重內輕,邊軍的實力太強,關內軍隊的實力太弱。

因而當叛軍一出,河北州縣便望風瓦解,當地官員或逃或降,僅僅才一個月,唐朝政府在河北的州縣就全部淪陷

如此嚴峻的軍情奏報傳到長安後,唐玄宗的第一反應居然是不相信!懷疑是不是安祿山的政敵在造謠。並且唐玄宗還反覆強調,安祿山是他的乾兒子,怎麼可能會造反?

然而現實情況就是如此,不久後,更多的奏報如雪片般的傳到長安,每一張奏報就如一個耳光,啪啪的打在唐玄宗的臉上。安祿山造反一事確成事實,唐玄宗的面子瞬間掛不住了。

於是,唐玄宗緊急召來宰相楊國忠商議應變之策。這一對昏君奸臣的應對措施是:調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陽、平盧節度使,防守東都洛陽;調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為副元帥,領兵東征。(封常清和高仙芝當時恰好回朝述職)

封常清和高仙芝都是盛唐名將,玄宗調他倆平叛,理論上是非常合理的。但問題是,玄宗早先不相信安祿山造反,錯過了調兵遣將的最佳時機。因此封常清和高仙芝實際上都是光桿司令出征,平叛士兵都是現招的,基本沒有戰鬥力

天寶十四年十二月,唐朝平叛大軍在洛陽被叛軍擊潰。安祿山佔據唐朝東都洛陽,而唐軍則只能退守潼關,閉關自守。

當時,唐朝精兵不在,封常清和高仙芝此時閉關死守,等待西北援軍到達後再反攻,可以說是當時最明智的選擇。


然而,唐玄宗等不了,因為東都洛陽自唐朝建國之後就沒有失陷過。現在在他的手上給弄丟了,他的臉上無光。

於是,唐玄宗督促封常清和高仙芝出戰,封高二人自知以現有兵力無法擊敗安祿山,便據理力爭。結果他們兩人這一爭,立即受到了唐玄宗的懷疑。

當時唐玄宗已經徹底失心瘋了,他認為既然乾兒子安祿山能謀反,封常清和高仙芝憑什麼就不會謀反?越想越怕的他,就派了一個死太監過去,以“失律喪師”之罪,將封常清和高仙芝處斬於潼關。

封、高二人被殺後,洛陽的安祿山簡直要笑死了。這種親者痛仇者快的昏招都能幹,看來唐玄宗是真的糊塗了。攤上這麼一個愚蠢的老傢伙,他要是不能殺入長安,他都對不起老天爺啊!

幾天後,安祿山為了鼓舞士氣,他便在洛陽自稱大燕皇帝,與唐玄宗分庭抗禮。稱帝的那天是天寶十五年正月初一,距他造反的時間,僅僅才過去了一個半月。



聽說安祿山稱帝,唐玄宗的那張老臉更加掛不住了,他表示自己要親征,要親自宰了安祿山那個胡種。

然而,大家心裡明白,玄宗已經70歲了,一把年紀的老骨頭還怎麼可能親征?所以大家紛紛把目光投到了當時在長安閒居,腿腳不太好的名將哥舒翰身上。

哥舒翰聽說唐玄宗要徵召自己,他當時就淚流滿面,感覺這就是個送死的差事。於是他就推說自己腿腳不好,無法出征。(害怕跟封常清、高仙芝一樣的下場)

唐玄宗聽說哥舒翰不願意去,就派平日裡跟哥舒翰關係還不錯的楊國忠去勸。哥舒翰經不住楊國忠的嘴炮轟炸,就勉為其難的答應了。但是哥舒翰提了要求,就是前線的事情由他說了算,朝廷不能干預。玄宗為了讓哥舒翰儘快出征,當時就答應了。

天寶十五年正月,哥舒翰拖著一副半身不遂的身體,和八萬從河西、隴右調回的精銳唐軍就到了潼關。(哥舒翰守潼關時,他麾下是有精銳部隊的)

當時潼關有10多萬封常清和高仙芝留下來的雜牌部隊,再加上哥叔翰帶來的8萬精銳部隊,總兵力約20萬,要略微高於安祿山的15萬叛軍。

安祿山聽說哥舒翰來了,就讓其子安慶緒試探性的對潼關發動了一次進攻。

潼關地形險要,易守難攻,再加上哥舒翰當時手上有精兵。安慶緒率兵猛攻潼關,其結果自然是被哥舒翰擊退。其後一段時間,哥舒翰與安祿山沿潼關一線對峙,雙方整整耗了五個半月。

當時關中並不缺糧,就算再這麼耗五個月時間,唐軍也不會垮。但是唐玄宗要臉,長時間的對峙讓他心急如焚,如果哥舒翰不能迅速平定叛軍,他的皇帝位置就不穩固。並且唐玄宗此時也開始懷疑上了哥舒翰,認為哥舒翰也有造反的可能性(畢竟哥舒翰掌握了有二十萬大軍)。

於是,唐玄宗就催促哥舒翰進軍,出潼關跟安祿山決戰。

安祿山聽說消息後,便命崔乾佑將老弱病殘的士卒屯於陝郡(三門峽市),而將精銳部隊隱蔽起來,想誘使玄宗下旨令哥舒翰棄險出戰。

唐玄宗接到崔乾佑在陝郡“兵不滿四千,皆贏弱無備“的情報後,果然中計,他忘了當初的承諾,遣使強令哥舒翰出兵收復陝洛。

哥舒翰見玄宗不守信用,就上書玄宗說:安祿山久習用兵,此時一定是用羸師弱卒來引誘我們,我如若進兵,正好中計。況且叛軍勞師遠征,利在速。官軍憑藉潼關天險抵擋他們,利在堅守。且叛軍暴虐無道,已失去民心,日漸衰頹,很快就要發生內亂。到了那時,我再攻打他便可不戰而擒。

但是,唐玄宗和楊國忠卻不聽,他們了兩個都懷疑哥舒翰意在謀己,便連續遣使催哥舒翰出戰。哥舒翰被逼無奈,撫膺慟哭。只得率部出關。(哥舒翰因為吞了楊國忠的一萬部隊,讓楊國忠對他起了疑心)

當然守得住了。不然安祿山何必要在潼關之外故部疑兵,吸引哥叔翰出關跟他決戰?他直接攻關不就好了。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雜種胡出身的安祿山聯合契丹、室韋、突厥等胡族一起組成十五萬叛軍,以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起兵,向唐玄宗開戰。

當時唐朝承平日久,民不知戰。並且唐軍的部署也非常有問題——外重內輕,邊軍的實力太強,關內軍隊的實力太弱。

因而當叛軍一出,河北州縣便望風瓦解,當地官員或逃或降,僅僅才一個月,唐朝政府在河北的州縣就全部淪陷

如此嚴峻的軍情奏報傳到長安後,唐玄宗的第一反應居然是不相信!懷疑是不是安祿山的政敵在造謠。並且唐玄宗還反覆強調,安祿山是他的乾兒子,怎麼可能會造反?

然而現實情況就是如此,不久後,更多的奏報如雪片般的傳到長安,每一張奏報就如一個耳光,啪啪的打在唐玄宗的臉上。安祿山造反一事確成事實,唐玄宗的面子瞬間掛不住了。

於是,唐玄宗緊急召來宰相楊國忠商議應變之策。這一對昏君奸臣的應對措施是:調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陽、平盧節度使,防守東都洛陽;調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為副元帥,領兵東征。(封常清和高仙芝當時恰好回朝述職)

封常清和高仙芝都是盛唐名將,玄宗調他倆平叛,理論上是非常合理的。但問題是,玄宗早先不相信安祿山造反,錯過了調兵遣將的最佳時機。因此封常清和高仙芝實際上都是光桿司令出征,平叛士兵都是現招的,基本沒有戰鬥力

天寶十四年十二月,唐朝平叛大軍在洛陽被叛軍擊潰。安祿山佔據唐朝東都洛陽,而唐軍則只能退守潼關,閉關自守。

當時,唐朝精兵不在,封常清和高仙芝此時閉關死守,等待西北援軍到達後再反攻,可以說是當時最明智的選擇。


然而,唐玄宗等不了,因為東都洛陽自唐朝建國之後就沒有失陷過。現在在他的手上給弄丟了,他的臉上無光。

於是,唐玄宗督促封常清和高仙芝出戰,封高二人自知以現有兵力無法擊敗安祿山,便據理力爭。結果他們兩人這一爭,立即受到了唐玄宗的懷疑。

當時唐玄宗已經徹底失心瘋了,他認為既然乾兒子安祿山能謀反,封常清和高仙芝憑什麼就不會謀反?越想越怕的他,就派了一個死太監過去,以“失律喪師”之罪,將封常清和高仙芝處斬於潼關。

封、高二人被殺後,洛陽的安祿山簡直要笑死了。這種親者痛仇者快的昏招都能幹,看來唐玄宗是真的糊塗了。攤上這麼一個愚蠢的老傢伙,他要是不能殺入長安,他都對不起老天爺啊!

幾天後,安祿山為了鼓舞士氣,他便在洛陽自稱大燕皇帝,與唐玄宗分庭抗禮。稱帝的那天是天寶十五年正月初一,距他造反的時間,僅僅才過去了一個半月。



聽說安祿山稱帝,唐玄宗的那張老臉更加掛不住了,他表示自己要親征,要親自宰了安祿山那個胡種。

然而,大家心裡明白,玄宗已經70歲了,一把年紀的老骨頭還怎麼可能親征?所以大家紛紛把目光投到了當時在長安閒居,腿腳不太好的名將哥舒翰身上。

哥舒翰聽說唐玄宗要徵召自己,他當時就淚流滿面,感覺這就是個送死的差事。於是他就推說自己腿腳不好,無法出征。(害怕跟封常清、高仙芝一樣的下場)

唐玄宗聽說哥舒翰不願意去,就派平日裡跟哥舒翰關係還不錯的楊國忠去勸。哥舒翰經不住楊國忠的嘴炮轟炸,就勉為其難的答應了。但是哥舒翰提了要求,就是前線的事情由他說了算,朝廷不能干預。玄宗為了讓哥舒翰儘快出征,當時就答應了。

天寶十五年正月,哥舒翰拖著一副半身不遂的身體,和八萬從河西、隴右調回的精銳唐軍就到了潼關。(哥舒翰守潼關時,他麾下是有精銳部隊的)

當時潼關有10多萬封常清和高仙芝留下來的雜牌部隊,再加上哥叔翰帶來的8萬精銳部隊,總兵力約20萬,要略微高於安祿山的15萬叛軍。

安祿山聽說哥舒翰來了,就讓其子安慶緒試探性的對潼關發動了一次進攻。

潼關地形險要,易守難攻,再加上哥舒翰當時手上有精兵。安慶緒率兵猛攻潼關,其結果自然是被哥舒翰擊退。其後一段時間,哥舒翰與安祿山沿潼關一線對峙,雙方整整耗了五個半月。

當時關中並不缺糧,就算再這麼耗五個月時間,唐軍也不會垮。但是唐玄宗要臉,長時間的對峙讓他心急如焚,如果哥舒翰不能迅速平定叛軍,他的皇帝位置就不穩固。並且唐玄宗此時也開始懷疑上了哥舒翰,認為哥舒翰也有造反的可能性(畢竟哥舒翰掌握了有二十萬大軍)。

於是,唐玄宗就催促哥舒翰進軍,出潼關跟安祿山決戰。

安祿山聽說消息後,便命崔乾佑將老弱病殘的士卒屯於陝郡(三門峽市),而將精銳部隊隱蔽起來,想誘使玄宗下旨令哥舒翰棄險出戰。

唐玄宗接到崔乾佑在陝郡“兵不滿四千,皆贏弱無備“的情報後,果然中計,他忘了當初的承諾,遣使強令哥舒翰出兵收復陝洛。

哥舒翰見玄宗不守信用,就上書玄宗說:安祿山久習用兵,此時一定是用羸師弱卒來引誘我們,我如若進兵,正好中計。況且叛軍勞師遠征,利在速。官軍憑藉潼關天險抵擋他們,利在堅守。且叛軍暴虐無道,已失去民心,日漸衰頹,很快就要發生內亂。到了那時,我再攻打他便可不戰而擒。

但是,唐玄宗和楊國忠卻不聽,他們了兩個都懷疑哥舒翰意在謀己,便連續遣使催哥舒翰出戰。哥舒翰被逼無奈,撫膺慟哭。只得率部出關。(哥舒翰因為吞了楊國忠的一萬部隊,讓楊國忠對他起了疑心)



如果說出關之前,責任在唐玄宗,那麼出關之後,責任就全在哥舒翰了。

因為前面說了,哥舒翰是有精兵的,兵力還不少,足足有8萬人。

河西、隴右節度使哥舒翰病廢在家,上藉其威名,且素與祿山不協,召見。拜兵馬副元帥,將兵八萬以討祿山。並仙芝舊卒,號二十萬,軍手潼關。——《新唐書》

也就是說,雖然哥舒翰新兵多精兵少,但不至於都是新兵。並且如果從賬面上看,其實他不怕安祿山。因為安祿山當時也沒多少兵力。他的一部分叛軍主力在河北,由史思明統帥,正在被郭子儀和李光弼暴揍;安祿山自己帶著幾萬人在洛陽,哪裡都不去。為了殿後,他又在開封留了幾萬精兵,也是哪都不去。(整體非常被動)

但是靈寶之戰,哥舒翰居然就敗了,敗的是徹徹底底。不僅十多萬新兵全軍覆沒,就連八萬河西、隴右精兵也全軍覆沒。

靈寶大敗後,哥舒翰想回長安請罪,因為當時河西的第二波援軍正在趕來的路上,他只要平安回去了,並且皇帝不殺他,他還能在潼關繼續跟安祿山死磕。

豈不料他的部將火拔歸仁是個二貨,居然欺負哥舒翰腿腳不便,把他雙腿綁住,整個人丟在馬上,當作投名狀送給安祿山。

後來火拔歸仁把潼關送給叛軍,等叛軍攻入潼關後,玄宗還可以堅守長安,等待各地勤王的軍隊。然而玄宗不敢守長安,帶著楊貴妃和楊國忠就往劍南道逃命去了。

由於唐玄宗不戰而逃,整個關中的唐軍,以及趕往長安的唐軍立馬崩盤。大家都認為唐玄宗大勢已去,沒戲了。於是便有了後來的馬嵬驛之變和太子李亨北上靈武登基,遙尊玄宗為太上皇的事情。(其實這些事變都是當時權貴階級拋棄唐玄宗的一種體現)

當然守得住了。不然安祿山何必要在潼關之外故部疑兵,吸引哥叔翰出關跟他決戰?他直接攻關不就好了。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雜種胡出身的安祿山聯合契丹、室韋、突厥等胡族一起組成十五萬叛軍,以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起兵,向唐玄宗開戰。

當時唐朝承平日久,民不知戰。並且唐軍的部署也非常有問題——外重內輕,邊軍的實力太強,關內軍隊的實力太弱。

因而當叛軍一出,河北州縣便望風瓦解,當地官員或逃或降,僅僅才一個月,唐朝政府在河北的州縣就全部淪陷

如此嚴峻的軍情奏報傳到長安後,唐玄宗的第一反應居然是不相信!懷疑是不是安祿山的政敵在造謠。並且唐玄宗還反覆強調,安祿山是他的乾兒子,怎麼可能會造反?

然而現實情況就是如此,不久後,更多的奏報如雪片般的傳到長安,每一張奏報就如一個耳光,啪啪的打在唐玄宗的臉上。安祿山造反一事確成事實,唐玄宗的面子瞬間掛不住了。

於是,唐玄宗緊急召來宰相楊國忠商議應變之策。這一對昏君奸臣的應對措施是:調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陽、平盧節度使,防守東都洛陽;調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為副元帥,領兵東征。(封常清和高仙芝當時恰好回朝述職)

封常清和高仙芝都是盛唐名將,玄宗調他倆平叛,理論上是非常合理的。但問題是,玄宗早先不相信安祿山造反,錯過了調兵遣將的最佳時機。因此封常清和高仙芝實際上都是光桿司令出征,平叛士兵都是現招的,基本沒有戰鬥力

天寶十四年十二月,唐朝平叛大軍在洛陽被叛軍擊潰。安祿山佔據唐朝東都洛陽,而唐軍則只能退守潼關,閉關自守。

當時,唐朝精兵不在,封常清和高仙芝此時閉關死守,等待西北援軍到達後再反攻,可以說是當時最明智的選擇。


然而,唐玄宗等不了,因為東都洛陽自唐朝建國之後就沒有失陷過。現在在他的手上給弄丟了,他的臉上無光。

於是,唐玄宗督促封常清和高仙芝出戰,封高二人自知以現有兵力無法擊敗安祿山,便據理力爭。結果他們兩人這一爭,立即受到了唐玄宗的懷疑。

當時唐玄宗已經徹底失心瘋了,他認為既然乾兒子安祿山能謀反,封常清和高仙芝憑什麼就不會謀反?越想越怕的他,就派了一個死太監過去,以“失律喪師”之罪,將封常清和高仙芝處斬於潼關。

封、高二人被殺後,洛陽的安祿山簡直要笑死了。這種親者痛仇者快的昏招都能幹,看來唐玄宗是真的糊塗了。攤上這麼一個愚蠢的老傢伙,他要是不能殺入長安,他都對不起老天爺啊!

幾天後,安祿山為了鼓舞士氣,他便在洛陽自稱大燕皇帝,與唐玄宗分庭抗禮。稱帝的那天是天寶十五年正月初一,距他造反的時間,僅僅才過去了一個半月。



聽說安祿山稱帝,唐玄宗的那張老臉更加掛不住了,他表示自己要親征,要親自宰了安祿山那個胡種。

然而,大家心裡明白,玄宗已經70歲了,一把年紀的老骨頭還怎麼可能親征?所以大家紛紛把目光投到了當時在長安閒居,腿腳不太好的名將哥舒翰身上。

哥舒翰聽說唐玄宗要徵召自己,他當時就淚流滿面,感覺這就是個送死的差事。於是他就推說自己腿腳不好,無法出征。(害怕跟封常清、高仙芝一樣的下場)

唐玄宗聽說哥舒翰不願意去,就派平日裡跟哥舒翰關係還不錯的楊國忠去勸。哥舒翰經不住楊國忠的嘴炮轟炸,就勉為其難的答應了。但是哥舒翰提了要求,就是前線的事情由他說了算,朝廷不能干預。玄宗為了讓哥舒翰儘快出征,當時就答應了。

天寶十五年正月,哥舒翰拖著一副半身不遂的身體,和八萬從河西、隴右調回的精銳唐軍就到了潼關。(哥舒翰守潼關時,他麾下是有精銳部隊的)

當時潼關有10多萬封常清和高仙芝留下來的雜牌部隊,再加上哥叔翰帶來的8萬精銳部隊,總兵力約20萬,要略微高於安祿山的15萬叛軍。

安祿山聽說哥舒翰來了,就讓其子安慶緒試探性的對潼關發動了一次進攻。

潼關地形險要,易守難攻,再加上哥舒翰當時手上有精兵。安慶緒率兵猛攻潼關,其結果自然是被哥舒翰擊退。其後一段時間,哥舒翰與安祿山沿潼關一線對峙,雙方整整耗了五個半月。

當時關中並不缺糧,就算再這麼耗五個月時間,唐軍也不會垮。但是唐玄宗要臉,長時間的對峙讓他心急如焚,如果哥舒翰不能迅速平定叛軍,他的皇帝位置就不穩固。並且唐玄宗此時也開始懷疑上了哥舒翰,認為哥舒翰也有造反的可能性(畢竟哥舒翰掌握了有二十萬大軍)。

於是,唐玄宗就催促哥舒翰進軍,出潼關跟安祿山決戰。

安祿山聽說消息後,便命崔乾佑將老弱病殘的士卒屯於陝郡(三門峽市),而將精銳部隊隱蔽起來,想誘使玄宗下旨令哥舒翰棄險出戰。

唐玄宗接到崔乾佑在陝郡“兵不滿四千,皆贏弱無備“的情報後,果然中計,他忘了當初的承諾,遣使強令哥舒翰出兵收復陝洛。

哥舒翰見玄宗不守信用,就上書玄宗說:安祿山久習用兵,此時一定是用羸師弱卒來引誘我們,我如若進兵,正好中計。況且叛軍勞師遠征,利在速。官軍憑藉潼關天險抵擋他們,利在堅守。且叛軍暴虐無道,已失去民心,日漸衰頹,很快就要發生內亂。到了那時,我再攻打他便可不戰而擒。

但是,唐玄宗和楊國忠卻不聽,他們了兩個都懷疑哥舒翰意在謀己,便連續遣使催哥舒翰出戰。哥舒翰被逼無奈,撫膺慟哭。只得率部出關。(哥舒翰因為吞了楊國忠的一萬部隊,讓楊國忠對他起了疑心)



如果說出關之前,責任在唐玄宗,那麼出關之後,責任就全在哥舒翰了。

因為前面說了,哥舒翰是有精兵的,兵力還不少,足足有8萬人。

河西、隴右節度使哥舒翰病廢在家,上藉其威名,且素與祿山不協,召見。拜兵馬副元帥,將兵八萬以討祿山。並仙芝舊卒,號二十萬,軍手潼關。——《新唐書》

也就是說,雖然哥舒翰新兵多精兵少,但不至於都是新兵。並且如果從賬面上看,其實他不怕安祿山。因為安祿山當時也沒多少兵力。他的一部分叛軍主力在河北,由史思明統帥,正在被郭子儀和李光弼暴揍;安祿山自己帶著幾萬人在洛陽,哪裡都不去。為了殿後,他又在開封留了幾萬精兵,也是哪都不去。(整體非常被動)

但是靈寶之戰,哥舒翰居然就敗了,敗的是徹徹底底。不僅十多萬新兵全軍覆沒,就連八萬河西、隴右精兵也全軍覆沒。

靈寶大敗後,哥舒翰想回長安請罪,因為當時河西的第二波援軍正在趕來的路上,他只要平安回去了,並且皇帝不殺他,他還能在潼關繼續跟安祿山死磕。

豈不料他的部將火拔歸仁是個二貨,居然欺負哥舒翰腿腳不便,把他雙腿綁住,整個人丟在馬上,當作投名狀送給安祿山。

後來火拔歸仁把潼關送給叛軍,等叛軍攻入潼關後,玄宗還可以堅守長安,等待各地勤王的軍隊。然而玄宗不敢守長安,帶著楊貴妃和楊國忠就往劍南道逃命去了。

由於唐玄宗不戰而逃,整個關中的唐軍,以及趕往長安的唐軍立馬崩盤。大家都認為唐玄宗大勢已去,沒戲了。於是便有了後來的馬嵬驛之變和太子李亨北上靈武登基,遙尊玄宗為太上皇的事情。(其實這些事變都是當時權貴階級拋棄唐玄宗的一種體現)



所以總的來說,潼關被攻陷之前,唐軍的整體形勢並不算差。如果哥舒翰不出戰,被動的安祿山。而唐軍之敗,與其說是打不贏叛軍,倒不如說是唐軍各個心懷怪胎,自己把自己作死的。

史海烂柯人
2019-08-17

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這些原本都曾是當世名將,卻都在安史之亂期間白白丟了性命,搭上了自己的一世英名。說到底,三位名將的慘死,也並非安祿山有多麼彪悍,主要是唐玄宗在背後瞎摻和,最終自毀長城。

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這些原本都曾是當世名將,卻都在安史之亂期間白白丟了性命,搭上了自己的一世英名。說到底,三位名將的慘死,也並非安祿山有多麼彪悍,主要是唐玄宗在背後瞎摻和,最終自毀長城。

封、高二將,雖然起初輕敵,平叛受挫,但實為被冤殺。

安史之亂初期,唐玄宗也很震驚。這個安逸許久的老皇帝,多少有些慌了手腳。當時,封常清口氣很大,對唐玄宗說平叛易如反掌。結果,唐玄宗大為讚賞,當即命其為范陽副節度使,帶著兵馬去平叛。

與封常清一起被派往前線的,還有高仙芝。當時,高仙芝出任副元帥,領兵東征,進屯陝郡(今河南三門峽市西)。在排兵佈陣上,高仙芝在後方,封常清在前線,兩支軍隊相互策應。

然而,由於封常清有些輕敵,導致前幾次交戰接連失利。關鍵時刻,封常清和高仙芝做出商議,決定由高仙芝鎮守潼關,打算避敵鋒芒。封常清深知唐玄宗多疑,還特意回朝,打算面陳,想唐玄宗解釋。

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這些原本都曾是當世名將,卻都在安史之亂期間白白丟了性命,搭上了自己的一世英名。說到底,三位名將的慘死,也並非安祿山有多麼彪悍,主要是唐玄宗在背後瞎摻和,最終自毀長城。

封、高二將,雖然起初輕敵,平叛受挫,但實為被冤殺。

安史之亂初期,唐玄宗也很震驚。這個安逸許久的老皇帝,多少有些慌了手腳。當時,封常清口氣很大,對唐玄宗說平叛易如反掌。結果,唐玄宗大為讚賞,當即命其為范陽副節度使,帶著兵馬去平叛。

與封常清一起被派往前線的,還有高仙芝。當時,高仙芝出任副元帥,領兵東征,進屯陝郡(今河南三門峽市西)。在排兵佈陣上,高仙芝在後方,封常清在前線,兩支軍隊相互策應。

然而,由於封常清有些輕敵,導致前幾次交戰接連失利。關鍵時刻,封常清和高仙芝做出商議,決定由高仙芝鎮守潼關,打算避敵鋒芒。封常清深知唐玄宗多疑,還特意回朝,打算面陳,想唐玄宗解釋。

結果,唐玄宗得知前線失利,軍隊又主動撤回潼關,大為惱怒,加之宦官從中挑撥,隨即便令人將封常清給斬殺了。與封常清一起被殺的,還有高仙芝。

初次交戰雖然失利,並不意味著封、高二將就不是安祿山的對手。封常清、高仙芝認清形勢後,已經及時作出調整,在避敵鋒芒的同時,扼守潼關,再伺機平叛。可是,沒想到的是,兩位猛將就稀裡糊塗地被唐玄宗給殺了。

哥舒翰雖然老病,但守住潼關也並非沒有可能。

在殺了封常清和高仙芝後,唐玄宗又想到了哥舒翰。當時,哥舒翰年邁多病,已經在長安家中休養。可是,唐玄宗打算藉助哥舒翰的威名,嚇一嚇安祿山,硬是逼著哥舒翰做了天下兵馬副元帥(正元帥由太子李亨掛職)。

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這些原本都曾是當世名將,卻都在安史之亂期間白白丟了性命,搭上了自己的一世英名。說到底,三位名將的慘死,也並非安祿山有多麼彪悍,主要是唐玄宗在背後瞎摻和,最終自毀長城。

封、高二將,雖然起初輕敵,平叛受挫,但實為被冤殺。

安史之亂初期,唐玄宗也很震驚。這個安逸許久的老皇帝,多少有些慌了手腳。當時,封常清口氣很大,對唐玄宗說平叛易如反掌。結果,唐玄宗大為讚賞,當即命其為范陽副節度使,帶著兵馬去平叛。

與封常清一起被派往前線的,還有高仙芝。當時,高仙芝出任副元帥,領兵東征,進屯陝郡(今河南三門峽市西)。在排兵佈陣上,高仙芝在後方,封常清在前線,兩支軍隊相互策應。

然而,由於封常清有些輕敵,導致前幾次交戰接連失利。關鍵時刻,封常清和高仙芝做出商議,決定由高仙芝鎮守潼關,打算避敵鋒芒。封常清深知唐玄宗多疑,還特意回朝,打算面陳,想唐玄宗解釋。

結果,唐玄宗得知前線失利,軍隊又主動撤回潼關,大為惱怒,加之宦官從中挑撥,隨即便令人將封常清給斬殺了。與封常清一起被殺的,還有高仙芝。

初次交戰雖然失利,並不意味著封、高二將就不是安祿山的對手。封常清、高仙芝認清形勢後,已經及時作出調整,在避敵鋒芒的同時,扼守潼關,再伺機平叛。可是,沒想到的是,兩位猛將就稀裡糊塗地被唐玄宗給殺了。

哥舒翰雖然老病,但守住潼關也並非沒有可能。

在殺了封常清和高仙芝後,唐玄宗又想到了哥舒翰。當時,哥舒翰年邁多病,已經在長安家中休養。可是,唐玄宗打算藉助哥舒翰的威名,嚇一嚇安祿山,硬是逼著哥舒翰做了天下兵馬副元帥(正元帥由太子李亨掛職)。

哥舒翰帶兵出征,唐玄宗給了他臨時招募的十幾萬烏合之眾。鑑於此前封常清、高仙芝的教訓,哥舒翰當即就選定了以守為攻的辦法。因為,安祿山的叛軍缺糧,根本不可能長期消耗下去。

在潼關交戰時,哥舒翰曾經幾次打退了叛軍的進攻,形勢也逐漸好轉。可是,楊國忠不願意看著哥舒翰立下大功,而唐玄宗也不斷狐疑:明明打了勝仗的哥舒翰,怎麼就不乘勝追擊呢?

結果,由於唐玄宗的猜忌,哥舒翰只好硬著頭皮出戰,最終中了埋伏。經過一場殊死拼殺,唐軍大敗,死傷無數。哥舒翰勉強收攏殘餘部隊退守潼關,卻被自己的手下出賣,最終落入敵手。

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這些原本都曾是當世名將,卻都在安史之亂期間白白丟了性命,搭上了自己的一世英名。說到底,三位名將的慘死,也並非安祿山有多麼彪悍,主要是唐玄宗在背後瞎摻和,最終自毀長城。

封、高二將,雖然起初輕敵,平叛受挫,但實為被冤殺。

安史之亂初期,唐玄宗也很震驚。這個安逸許久的老皇帝,多少有些慌了手腳。當時,封常清口氣很大,對唐玄宗說平叛易如反掌。結果,唐玄宗大為讚賞,當即命其為范陽副節度使,帶著兵馬去平叛。

與封常清一起被派往前線的,還有高仙芝。當時,高仙芝出任副元帥,領兵東征,進屯陝郡(今河南三門峽市西)。在排兵佈陣上,高仙芝在後方,封常清在前線,兩支軍隊相互策應。

然而,由於封常清有些輕敵,導致前幾次交戰接連失利。關鍵時刻,封常清和高仙芝做出商議,決定由高仙芝鎮守潼關,打算避敵鋒芒。封常清深知唐玄宗多疑,還特意回朝,打算面陳,想唐玄宗解釋。

結果,唐玄宗得知前線失利,軍隊又主動撤回潼關,大為惱怒,加之宦官從中挑撥,隨即便令人將封常清給斬殺了。與封常清一起被殺的,還有高仙芝。

初次交戰雖然失利,並不意味著封、高二將就不是安祿山的對手。封常清、高仙芝認清形勢後,已經及時作出調整,在避敵鋒芒的同時,扼守潼關,再伺機平叛。可是,沒想到的是,兩位猛將就稀裡糊塗地被唐玄宗給殺了。

哥舒翰雖然老病,但守住潼關也並非沒有可能。

在殺了封常清和高仙芝後,唐玄宗又想到了哥舒翰。當時,哥舒翰年邁多病,已經在長安家中休養。可是,唐玄宗打算藉助哥舒翰的威名,嚇一嚇安祿山,硬是逼著哥舒翰做了天下兵馬副元帥(正元帥由太子李亨掛職)。

哥舒翰帶兵出征,唐玄宗給了他臨時招募的十幾萬烏合之眾。鑑於此前封常清、高仙芝的教訓,哥舒翰當即就選定了以守為攻的辦法。因為,安祿山的叛軍缺糧,根本不可能長期消耗下去。

在潼關交戰時,哥舒翰曾經幾次打退了叛軍的進攻,形勢也逐漸好轉。可是,楊國忠不願意看著哥舒翰立下大功,而唐玄宗也不斷狐疑:明明打了勝仗的哥舒翰,怎麼就不乘勝追擊呢?

結果,由於唐玄宗的猜忌,哥舒翰只好硬著頭皮出戰,最終中了埋伏。經過一場殊死拼殺,唐軍大敗,死傷無數。哥舒翰勉強收攏殘餘部隊退守潼關,卻被自己的手下出賣,最終落入敵手。

從當時的形勢看,叛軍進退維谷,並不佔優勢。

此前的幾次交戰表明,叛軍要想攻破潼關,是十分困難的。更為重要的是,安祿山之所以猛攻潼關,正是因為形勢太過危急。因為,唐朝軍隊在黃河北岸的攻勢太猛,使得安祿山十分被動。

唐玄宗雖然昏庸,但在平叛的問題上,還是很堅決的。此前,安祿山、史思明叛亂時,顏杲卿、顏真卿等便已經著手抵抗,而唐玄宗又派出了李光弼和郭子儀前往圍剿。

拋開顏杲卿、顏真卿這些武裝不談,李光弼、郭子儀這兩位,都是當時的一流將帥,他們分別任河東節度使和朔方節度使,從井陘口攻入河北,此後當地百姓也紛紛響應,一同與叛軍鏖戰。

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這些原本都曾是當世名將,卻都在安史之亂期間白白丟了性命,搭上了自己的一世英名。說到底,三位名將的慘死,也並非安祿山有多麼彪悍,主要是唐玄宗在背後瞎摻和,最終自毀長城。

封、高二將,雖然起初輕敵,平叛受挫,但實為被冤殺。

安史之亂初期,唐玄宗也很震驚。這個安逸許久的老皇帝,多少有些慌了手腳。當時,封常清口氣很大,對唐玄宗說平叛易如反掌。結果,唐玄宗大為讚賞,當即命其為范陽副節度使,帶著兵馬去平叛。

與封常清一起被派往前線的,還有高仙芝。當時,高仙芝出任副元帥,領兵東征,進屯陝郡(今河南三門峽市西)。在排兵佈陣上,高仙芝在後方,封常清在前線,兩支軍隊相互策應。

然而,由於封常清有些輕敵,導致前幾次交戰接連失利。關鍵時刻,封常清和高仙芝做出商議,決定由高仙芝鎮守潼關,打算避敵鋒芒。封常清深知唐玄宗多疑,還特意回朝,打算面陳,想唐玄宗解釋。

結果,唐玄宗得知前線失利,軍隊又主動撤回潼關,大為惱怒,加之宦官從中挑撥,隨即便令人將封常清給斬殺了。與封常清一起被殺的,還有高仙芝。

初次交戰雖然失利,並不意味著封、高二將就不是安祿山的對手。封常清、高仙芝認清形勢後,已經及時作出調整,在避敵鋒芒的同時,扼守潼關,再伺機平叛。可是,沒想到的是,兩位猛將就稀裡糊塗地被唐玄宗給殺了。

哥舒翰雖然老病,但守住潼關也並非沒有可能。

在殺了封常清和高仙芝後,唐玄宗又想到了哥舒翰。當時,哥舒翰年邁多病,已經在長安家中休養。可是,唐玄宗打算藉助哥舒翰的威名,嚇一嚇安祿山,硬是逼著哥舒翰做了天下兵馬副元帥(正元帥由太子李亨掛職)。

哥舒翰帶兵出征,唐玄宗給了他臨時招募的十幾萬烏合之眾。鑑於此前封常清、高仙芝的教訓,哥舒翰當即就選定了以守為攻的辦法。因為,安祿山的叛軍缺糧,根本不可能長期消耗下去。

在潼關交戰時,哥舒翰曾經幾次打退了叛軍的進攻,形勢也逐漸好轉。可是,楊國忠不願意看著哥舒翰立下大功,而唐玄宗也不斷狐疑:明明打了勝仗的哥舒翰,怎麼就不乘勝追擊呢?

結果,由於唐玄宗的猜忌,哥舒翰只好硬著頭皮出戰,最終中了埋伏。經過一場殊死拼殺,唐軍大敗,死傷無數。哥舒翰勉強收攏殘餘部隊退守潼關,卻被自己的手下出賣,最終落入敵手。

從當時的形勢看,叛軍進退維谷,並不佔優勢。

此前的幾次交戰表明,叛軍要想攻破潼關,是十分困難的。更為重要的是,安祿山之所以猛攻潼關,正是因為形勢太過危急。因為,唐朝軍隊在黃河北岸的攻勢太猛,使得安祿山十分被動。

唐玄宗雖然昏庸,但在平叛的問題上,還是很堅決的。此前,安祿山、史思明叛亂時,顏杲卿、顏真卿等便已經著手抵抗,而唐玄宗又派出了李光弼和郭子儀前往圍剿。

拋開顏杲卿、顏真卿這些武裝不談,李光弼、郭子儀這兩位,都是當時的一流將帥,他們分別任河東節度使和朔方節度使,從井陘口攻入河北,此後當地百姓也紛紛響應,一同與叛軍鏖戰。

戰爭最激烈的時候,史思明的軍隊也沒能佔到便宜,甚至連史思明自己,都嚇得丟盔卸甲。叛軍元氣大傷,加之糧草緊張,使得安祿山不得不孤注一擲,拼死攻打潼關,企圖進逼都城來促使唐玄宗屈服。

可以說,就當時的形勢來講,即便唐朝軍隊不能在短期內平叛,但要守住潼關,並不斷削弱叛軍,還是非常容易的。只可惜,唐玄宗晚年太過昏庸,又好大喜功,容易受宦官挑撥,接連痛失幾位大將,還弄丟了潼關。

嗔痴历史观
2019-06-30

如果唐玄宗不干涉,封常清等人應該可以在潼關擋住安祿山,可是擋住安祿山之後可能又會有不利結果。為什麼這樣說,且聽我細細說來。


一、潼關地勢險要

長安城經過隋朝花大力氣建設之後,已經初具規模,並且建設之後,比以前更加易守難攻,再加上還有潼關這種一夫當關 萬夫莫開的險要地勢,簡直如有神助。

如果唐玄宗不干涉,封常清等人應該可以在潼關擋住安祿山,可是擋住安祿山之後可能又會有不利結果。為什麼這樣說,且聽我細細說來。


一、潼關地勢險要

長安城經過隋朝花大力氣建設之後,已經初具規模,並且建設之後,比以前更加易守難攻,再加上還有潼關這種一夫當關 萬夫莫開的險要地勢,簡直如有神助。

唐朝開國皇帝李淵之所以選擇長安為首都,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這樣的地勢對於皇權而言,無疑顯得更加安全可靠。

有這種天時地利的配合,如果唐玄宗不干涉封常清等人,那就是人和,掌握了天時地利人和,哪有不勝利的理由。


二、大將老當益壯

封常清、高仙芝以及哥舒翰等人,為唐玄宗的開元盛世付出犬馬之勞,統一國家,平定戰亂,不管是吐蕃還是突厥,見到他們都會哆嗦害怕,可見幾人能力不凡。

在當時的條件下,能夠與安祿山一決雌雄、實力相當的武將在唐玄宗手下也就只有他們三人,三人均是節度使。

除了三人能力不凡之外,他們還足智多謀,知己知彼。也許安祿山還會盲目自大,但是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等人已經權衡過安祿山實力,才選擇以守為攻,讓外圍的郭子儀、李光弼先消滅一部分安祿山實力,再進行擊敗他也不遲。

顯然,這種想法是正確的,外圍的郭子儀、李光弼屢屢傳來捷報,史思明被李光弼打得措手不及,已經不敢直面李光弼,雖然外圍不是主力軍,但是屢戰屢敗也讓安祿山聞風喪膽、軍心渙散。

如果唐玄宗不干涉,封常清等人應該可以在潼關擋住安祿山,可是擋住安祿山之後可能又會有不利結果。為什麼這樣說,且聽我細細說來。


一、潼關地勢險要

長安城經過隋朝花大力氣建設之後,已經初具規模,並且建設之後,比以前更加易守難攻,再加上還有潼關這種一夫當關 萬夫莫開的險要地勢,簡直如有神助。

唐朝開國皇帝李淵之所以選擇長安為首都,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這樣的地勢對於皇權而言,無疑顯得更加安全可靠。

有這種天時地利的配合,如果唐玄宗不干涉封常清等人,那就是人和,掌握了天時地利人和,哪有不勝利的理由。


二、大將老當益壯

封常清、高仙芝以及哥舒翰等人,為唐玄宗的開元盛世付出犬馬之勞,統一國家,平定戰亂,不管是吐蕃還是突厥,見到他們都會哆嗦害怕,可見幾人能力不凡。

在當時的條件下,能夠與安祿山一決雌雄、實力相當的武將在唐玄宗手下也就只有他們三人,三人均是節度使。

除了三人能力不凡之外,他們還足智多謀,知己知彼。也許安祿山還會盲目自大,但是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等人已經權衡過安祿山實力,才選擇以守為攻,讓外圍的郭子儀、李光弼先消滅一部分安祿山實力,再進行擊敗他也不遲。

顯然,這種想法是正確的,外圍的郭子儀、李光弼屢屢傳來捷報,史思明被李光弼打得措手不及,已經不敢直面李光弼,雖然外圍不是主力軍,但是屢戰屢敗也讓安祿山聞風喪膽、軍心渙散。

(李光弼劇照)

原本一片大好形勢,只要守住潼關,不讓首都長安失守,假以時日,平復安史之亂指日可待,可惜唐玄宗老年實在昏厥,被皇權矇蔽雙眼,別說對節度使,即使對自己兒子李亨,他也是隨時提防,生怕奪走他皇權。

正是這種小肚雞腸的心思,才聽信楊國忠建議,導致最終三位大將相繼離世,首都長安也失守,自己只能苟延殘喘無可奈何。


三、不利因素

對於唐玄宗而言,既然安祿山會起兵造反,那其他節度使是不是也會效仿呢?這估計就是他一直提防封常清等人的主要原因。

而追尋問題源頭,發現安祿山造反以及唐玄宗擔憂都跟當時用兵制度有關。唐朝在唐玄宗之前都是用的府兵制,就是說士兵是自己養活自己,只有戰爭的時候,才徵集士兵參戰,打完戰又各回各家繼續務農,所有來回路費以及軍費都由士兵自己開支。

如果唐玄宗不干涉,封常清等人應該可以在潼關擋住安祿山,可是擋住安祿山之後可能又會有不利結果。為什麼這樣說,且聽我細細說來。


一、潼關地勢險要

長安城經過隋朝花大力氣建設之後,已經初具規模,並且建設之後,比以前更加易守難攻,再加上還有潼關這種一夫當關 萬夫莫開的險要地勢,簡直如有神助。

唐朝開國皇帝李淵之所以選擇長安為首都,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這樣的地勢對於皇權而言,無疑顯得更加安全可靠。

有這種天時地利的配合,如果唐玄宗不干涉封常清等人,那就是人和,掌握了天時地利人和,哪有不勝利的理由。


二、大將老當益壯

封常清、高仙芝以及哥舒翰等人,為唐玄宗的開元盛世付出犬馬之勞,統一國家,平定戰亂,不管是吐蕃還是突厥,見到他們都會哆嗦害怕,可見幾人能力不凡。

在當時的條件下,能夠與安祿山一決雌雄、實力相當的武將在唐玄宗手下也就只有他們三人,三人均是節度使。

除了三人能力不凡之外,他們還足智多謀,知己知彼。也許安祿山還會盲目自大,但是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等人已經權衡過安祿山實力,才選擇以守為攻,讓外圍的郭子儀、李光弼先消滅一部分安祿山實力,再進行擊敗他也不遲。

顯然,這種想法是正確的,外圍的郭子儀、李光弼屢屢傳來捷報,史思明被李光弼打得措手不及,已經不敢直面李光弼,雖然外圍不是主力軍,但是屢戰屢敗也讓安祿山聞風喪膽、軍心渙散。

(李光弼劇照)

原本一片大好形勢,只要守住潼關,不讓首都長安失守,假以時日,平復安史之亂指日可待,可惜唐玄宗老年實在昏厥,被皇權矇蔽雙眼,別說對節度使,即使對自己兒子李亨,他也是隨時提防,生怕奪走他皇權。

正是這種小肚雞腸的心思,才聽信楊國忠建議,導致最終三位大將相繼離世,首都長安也失守,自己只能苟延殘喘無可奈何。


三、不利因素

對於唐玄宗而言,既然安祿山會起兵造反,那其他節度使是不是也會效仿呢?這估計就是他一直提防封常清等人的主要原因。

而追尋問題源頭,發現安祿山造反以及唐玄宗擔憂都跟當時用兵制度有關。唐朝在唐玄宗之前都是用的府兵制,就是說士兵是自己養活自己,只有戰爭的時候,才徵集士兵參戰,打完戰又各回各家繼續務農,所有來回路費以及軍費都由士兵自己開支。

但府兵制有一個最大的壞處就是不夠專業,容易打敗仗,再加上後來估計國家經濟不景氣,戰亂又多,士兵一直打仗,沒時間耕田種地,導致窮困潦倒,就不願意參加戰爭。

在這種情況下,唐玄宗發明了徵兵制,就是將一部分合格的年輕人應徵入伍,然後交由節度使進行訓練培養,並且每個月都發軍餉,和現在有點類似。

可是這種制度就容易導致節度使權利與兵權過大,從而有非分之想,安祿山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他是三個地方的節度使,佔據了唐朝軍權三分之一。

可以試想一下,如果封常清等人戰勝安祿山,那這些節度使的權利就會更大,從而再效仿安祿山未嘗不可。這就是唐玄宗的擔憂,也是後期戰敗的主要原因。


結語

在權利與天下蒼生之間,又有幾個帝王能夠捨身取義,為天下大局而放棄一己私利呢?似乎這也是唐朝最終滅亡的原因,相互猜忌,各懷鬼胎,必然一片戰亂,人心惶惶!


備註: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必刪。

张生全精彩历史
2019-06-28

安祿山攻陷洛陽,往長安進攻。無論是封常清、高仙芝,還是哥舒翰,都認為應該固守潼關。但是,唐玄宗不但殺掉封常清、高仙芝,而且還逼迫哥舒翰一定要出關進攻安祿山。結果哥舒翰一出兵,就落入安祿山設定的圈套中,慘敗而回。等哥舒翰想收集殘兵,再次固守潼關的時候,手下的那些將領卻叛變了,把哥舒翰抓起來,綁在馬腹上,向安祿山投降。潼關失守。

安祿山攻陷洛陽,往長安進攻。無論是封常清、高仙芝,還是哥舒翰,都認為應該固守潼關。但是,唐玄宗不但殺掉封常清、高仙芝,而且還逼迫哥舒翰一定要出關進攻安祿山。結果哥舒翰一出兵,就落入安祿山設定的圈套中,慘敗而回。等哥舒翰想收集殘兵,再次固守潼關的時候,手下的那些將領卻叛變了,把哥舒翰抓起來,綁在馬腹上,向安祿山投降。潼關失守。

(唐玄宗劇照)

那麼,如果唐玄宗不橫加干涉,讓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等人固守潼關,最終能守住潼關嗎?

我們先來看看,潼關為什麼會失守?

潼關失守,從客觀上來說,哥舒翰是要負一定責任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其一,哥舒翰在出關之前,是“慟哭出關”。其實,就算哥舒翰不滿意唐玄宗的做法,認為不應該出關,但他也不應該“慟哭出關”啊。這麼一做,事實上先就認為會打敗,對士兵的士氣是有影響的。其二,哥舒翰已經識破了安祿山的陰謀,知道安祿山是用老弱殘兵引誘,然後設下埋伏包圍。這一點,他在給唐玄宗上奏的奏章中就講到了。既然如此,就算出關,也得講究些策略,為什麼還有落入安祿山的圈套之中呢?

當然了,哥舒翰要負責任,但不應該負主要責任。潼關失敗,負主要責任的還是唐玄宗。唐玄宗的錯誤也至少有兩點。

一是濫殺大將失人心。

封常清為什麼守不住洛陽,很簡單,他雖然在洛陽招募了六萬人,但都是一幫烏合之眾,根本沒有戰鬥能力。在軍隊戰鬥力不強的情況下,依靠潼關堅固的防禦工事固守,其實是非常恰當的,所以他不該被殺。而高仙芝的被殺就顯得更冤枉了。尤其是邊令誠誣陷他貪汙軍糧。當時,高仙芝把所有的士兵都召集起來,問那些士兵,說他貪汙,是不是很冤枉?所有的士兵都回答,冤枉!

在這種情況下,邊令誠還要殺高仙芝,可以說,這樣的舉措,大失人心。

後來哥舒翰戰敗後,他手下把他綁在馬腹上,前去投降安祿山,就是唐玄宗濫殺大將已經失去人心的表現。

安祿山攻陷洛陽,往長安進攻。無論是封常清、高仙芝,還是哥舒翰,都認為應該固守潼關。但是,唐玄宗不但殺掉封常清、高仙芝,而且還逼迫哥舒翰一定要出關進攻安祿山。結果哥舒翰一出兵,就落入安祿山設定的圈套中,慘敗而回。等哥舒翰想收集殘兵,再次固守潼關的時候,手下的那些將領卻叛變了,把哥舒翰抓起來,綁在馬腹上,向安祿山投降。潼關失守。

(唐玄宗劇照)

那麼,如果唐玄宗不橫加干涉,讓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等人固守潼關,最終能守住潼關嗎?

我們先來看看,潼關為什麼會失守?

潼關失守,從客觀上來說,哥舒翰是要負一定責任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其一,哥舒翰在出關之前,是“慟哭出關”。其實,就算哥舒翰不滿意唐玄宗的做法,認為不應該出關,但他也不應該“慟哭出關”啊。這麼一做,事實上先就認為會打敗,對士兵的士氣是有影響的。其二,哥舒翰已經識破了安祿山的陰謀,知道安祿山是用老弱殘兵引誘,然後設下埋伏包圍。這一點,他在給唐玄宗上奏的奏章中就講到了。既然如此,就算出關,也得講究些策略,為什麼還有落入安祿山的圈套之中呢?

當然了,哥舒翰要負責任,但不應該負主要責任。潼關失敗,負主要責任的還是唐玄宗。唐玄宗的錯誤也至少有兩點。

一是濫殺大將失人心。

封常清為什麼守不住洛陽,很簡單,他雖然在洛陽招募了六萬人,但都是一幫烏合之眾,根本沒有戰鬥能力。在軍隊戰鬥力不強的情況下,依靠潼關堅固的防禦工事固守,其實是非常恰當的,所以他不該被殺。而高仙芝的被殺就顯得更冤枉了。尤其是邊令誠誣陷他貪汙軍糧。當時,高仙芝把所有的士兵都召集起來,問那些士兵,說他貪汙,是不是很冤枉?所有的士兵都回答,冤枉!

在這種情況下,邊令誠還要殺高仙芝,可以說,這樣的舉措,大失人心。

後來哥舒翰戰敗後,他手下把他綁在馬腹上,前去投降安祿山,就是唐玄宗濫殺大將已經失去人心的表現。

(哥舒翰劇照)

二是貿然出擊以弱敵強。

唐軍弱的地方在哪裡?就是軍隊都是臨時募集起來的,都是一些烏合之眾。安祿山強的地方在哪裡?就是他的軍隊都是正規軍,而且在邊關鎮守多年,有豐富的作戰經驗。唐玄宗認識不到這一點,偏偏要用自己軍隊的弱項,對付安祿山軍隊的強項,那不是以卵擊石嗎?

反過來,唐軍的強項是潼關,安祿山的弱項是沒有強力的據點。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反覆講的,就是以自己的強項對付敵人的弱項。但唐玄宗就是不明白這個道理。

那麼,如果當初唐玄宗不干涉封常清、高仙芝與哥舒翰,放手讓他們守潼關,潼關能不能守住呢?

我認為,肯定是能夠守住的。

其一,潼關經營多年很堅固。

秦朝當年之所以有恃無恐,就是因為有個函谷關。西漢武帝的時候,把函谷關往動遷移了一段距離。到東漢末年的時候,曹操廢掉函谷關,設置潼關。從此後,潼關就是定都長安的朝代著力打造的一個防禦設置,目的是確保皇城的穩固。

所以,潼關是非常堅固的,根本就不容易攻破。

實際上,不只是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等人認為潼關可以守住,其實唐玄宗本人也認為潼關可以守。他之所以要命令哥舒翰等人出擊,其實所擔心的並不是潼關能不能守住的問題,而是覺得哥舒翰等人固守不出關,太慢了,不能很快消滅安祿山,他心裡著急。

安祿山攻陷洛陽,往長安進攻。無論是封常清、高仙芝,還是哥舒翰,都認為應該固守潼關。但是,唐玄宗不但殺掉封常清、高仙芝,而且還逼迫哥舒翰一定要出關進攻安祿山。結果哥舒翰一出兵,就落入安祿山設定的圈套中,慘敗而回。等哥舒翰想收集殘兵,再次固守潼關的時候,手下的那些將領卻叛變了,把哥舒翰抓起來,綁在馬腹上,向安祿山投降。潼關失守。

(唐玄宗劇照)

那麼,如果唐玄宗不橫加干涉,讓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等人固守潼關,最終能守住潼關嗎?

我們先來看看,潼關為什麼會失守?

潼關失守,從客觀上來說,哥舒翰是要負一定責任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其一,哥舒翰在出關之前,是“慟哭出關”。其實,就算哥舒翰不滿意唐玄宗的做法,認為不應該出關,但他也不應該“慟哭出關”啊。這麼一做,事實上先就認為會打敗,對士兵的士氣是有影響的。其二,哥舒翰已經識破了安祿山的陰謀,知道安祿山是用老弱殘兵引誘,然後設下埋伏包圍。這一點,他在給唐玄宗上奏的奏章中就講到了。既然如此,就算出關,也得講究些策略,為什麼還有落入安祿山的圈套之中呢?

當然了,哥舒翰要負責任,但不應該負主要責任。潼關失敗,負主要責任的還是唐玄宗。唐玄宗的錯誤也至少有兩點。

一是濫殺大將失人心。

封常清為什麼守不住洛陽,很簡單,他雖然在洛陽招募了六萬人,但都是一幫烏合之眾,根本沒有戰鬥能力。在軍隊戰鬥力不強的情況下,依靠潼關堅固的防禦工事固守,其實是非常恰當的,所以他不該被殺。而高仙芝的被殺就顯得更冤枉了。尤其是邊令誠誣陷他貪汙軍糧。當時,高仙芝把所有的士兵都召集起來,問那些士兵,說他貪汙,是不是很冤枉?所有的士兵都回答,冤枉!

在這種情況下,邊令誠還要殺高仙芝,可以說,這樣的舉措,大失人心。

後來哥舒翰戰敗後,他手下把他綁在馬腹上,前去投降安祿山,就是唐玄宗濫殺大將已經失去人心的表現。

(哥舒翰劇照)

二是貿然出擊以弱敵強。

唐軍弱的地方在哪裡?就是軍隊都是臨時募集起來的,都是一些烏合之眾。安祿山強的地方在哪裡?就是他的軍隊都是正規軍,而且在邊關鎮守多年,有豐富的作戰經驗。唐玄宗認識不到這一點,偏偏要用自己軍隊的弱項,對付安祿山軍隊的強項,那不是以卵擊石嗎?

反過來,唐軍的強項是潼關,安祿山的弱項是沒有強力的據點。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反覆講的,就是以自己的強項對付敵人的弱項。但唐玄宗就是不明白這個道理。

那麼,如果當初唐玄宗不干涉封常清、高仙芝與哥舒翰,放手讓他們守潼關,潼關能不能守住呢?

我認為,肯定是能夠守住的。

其一,潼關經營多年很堅固。

秦朝當年之所以有恃無恐,就是因為有個函谷關。西漢武帝的時候,把函谷關往動遷移了一段距離。到東漢末年的時候,曹操廢掉函谷關,設置潼關。從此後,潼關就是定都長安的朝代著力打造的一個防禦設置,目的是確保皇城的穩固。

所以,潼關是非常堅固的,根本就不容易攻破。

實際上,不只是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等人認為潼關可以守住,其實唐玄宗本人也認為潼關可以守。他之所以要命令哥舒翰等人出擊,其實所擔心的並不是潼關能不能守住的問題,而是覺得哥舒翰等人固守不出關,太慢了,不能很快消滅安祿山,他心裡著急。

(高仙芝劇照)

其二,各地勤王部隊正陸續到達。

其實,唐玄宗根本就用不著那麼著急,只要固守潼關,不讓安祿山向前挺進一步,他們的任務就算達到了。等著郭子儀、李光弼、張巡他們把隊伍集結起來,趕到京城勤王的時候,那時候安祿山就會腹背受敵。要打敗安祿山,也是很容易的。

但是唐玄宗驕傲自大,就算安祿山打到家門口時,他也沒有對國內的情況有個清醒的認識,沒有看清楚他的軍隊有多麼弱,反而一味地催促哥舒翰等人出兵。

其三,固守潼關不會打成持久戰。

唐玄宗之所以一定要哥舒翰他們出擊,其實還有一個擔心,是怕安祿山變得勢大,和安祿山的戰爭變成持久戰。

但實際上,雖然哥舒翰在潼關已經守了半年,但絕不會繼續守下去。一是因為安祿山本身其實治軍不嚴,對士兵缺乏約束,士兵燒殺搶劫,無惡不作。這樣其實是很不得民心的。二是因為安祿山糧草很存在問題,他不可能拖得太久。三是安祿山當時還急於稱帝。因為他要做這件事,因此自然就會鬆懈。等到安祿山鬆懈後,哥舒翰等人必然會尋到反擊的機會。四是安祿山當時的身體很差,也就是個行將就木的人。只要安祿山出現意外,反擊的機會更是很快就會出現。

所以,潼關不但該守,能守,守得住,而且,守住潼關,也是發動反攻最重要的前提。

(參考資料:《新唐書》《舊唐書》《資治通鑑》)

傻强590
2019-03-07

此三人都是出名邊將,對外戰爭經驗豐富,軍事能力強,但管的藩鎮基本是一個,安祿山管的是三個藩鎮,兵力非常之多,但安祿山似乎在唐朝開疆拓土上幾乎沒什麼戰功,軍事能力應該是低於這三位著名邊將的。但藩鎮都是位於邊疆,經常保持打仗,戰鬥力肯定是非常之強!從將領軍事能力上講,唐軍將領是碾壓安祿山的,但兵士軍事能力上,叛軍兵士能力是碾壓唐朝內地州府久經未戰,只能維持治安的唐軍的,並且叛軍兵士戰鬥力強,數量多,這一特點,唐軍三位名將都分析得對,唯一的辦法就是堅壁清野,守住城關要塞,比如潼關。這些叛軍兵力優勢和戰鬥力優勢會大打折扣,可以為召集全國其他藩鎮戰鬥力強的兵士進京勤王贏得時間,並且這樣會讓安祿山久攻不下,其他將領肯定有分化歸降,叛軍數量肯定只會減少,軍心不穩,氣勢大降,而且唐軍等勤王兵力趕到,叛軍只會打亂分寸。從這三位將領採取的策略上來看,這三位不虧為大唐名將!但唐玄宗年老昏庸,不懂軍事讓根本無勝算的叛軍勢如破竹,毀掉強大的大唐。歷史不容假設!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是唐玄宗朝軍事能力排名前五的戰神人物!特別是高仙芝,哥舒翰如果出個全唐戰神榜,二者應該可以排進前十!

战忽都护府长史
2019-04-05

大概後世只認為安祿山史思明是蕃鎮尾大不掉,而把哥舒翰郭子儀看成忠臣了,實際上都是節度使打節度使。

而站在玄宗角度,郭子儀李光弼等人高歌猛進,全局戰場上叛軍就是再給一拳就要涼涼的態勢。你是唐玄宗命令哥舒翰推進戰線配合其他路唐軍加快平叛速度有什麼問題?

注意唐玄宗只是命令哥舒翰出戰,沒命令你哥舒翰鑽安史叛軍的伏兵圈。

事實上哥舒翰還真不是被正面戰場打垮的,而是被伏兵打垮的。

史書上當然不會記載唐玄宗要哥舒翰出擊是不是為了拖住安祿山主力不回援范陽,給郭子儀李光弼創造直端老巢的機會。

史書只會記載唐玄宗命令哥舒翰出戰然後哥舒翰被一鍋端了就甩鍋給個並不下具體指令的皇帝?

哥舒翰二十萬大軍是怎麼鑽進口袋裡被團滅的是真值得好好研究。

沧海拾遗录
2019-08-17

如果唐玄宗不對軍隊妄加干涉,以公元756年初的戰局形勢看,高仙芝,封常清和哥舒翰完全可以將安祿山大軍擋在潼關之外。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後,由於安祿山叛軍訓練有素,且早有預謀,安祿山大軍一路勢如破竹,兵臨長安東部防禦重地潼關。為應對叛亂,唐玄宗任命名將高仙芝為副元帥駐守潼關,並命另一位威震西域的名將封常清招募兵馬共同禦敵,兩位名將手上沒有精兵強將,難以在短期內擊敗叛軍,只得退守潼關,這時候擔任監軍的宦官邊令誠因素來與他們不和,就藉機誣告高仙芝封常清貪汙軍餉,唐玄宗不由分說,處死了高仙芝封常清二人。隨後,唐玄宗命宿將哥舒翰統領大軍,哥舒翰針對敵強我弱的現狀,打算避敵鋒芒,先堅守潼關,再伺機出擊。但是,唐玄宗聽信讒言,堅持要求哥舒翰率軍主動出關應戰,無奈之下的哥舒翰只得率二十萬大軍出擊,結果全軍覆滅,潼關失守,長安門戶大開。潼關失守後,安祿山叛軍進逼長安,唐玄宗倉皇率太子百官西逃,因禁軍譁變,被迫處死楊貴妃,自己逃亡四川避難。

如果唐玄宗不對軍隊妄加干涉,以公元756年初的戰局形勢看,高仙芝,封常清和哥舒翰完全可以將安祿山大軍擋在潼關之外。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後,由於安祿山叛軍訓練有素,且早有預謀,安祿山大軍一路勢如破竹,兵臨長安東部防禦重地潼關。為應對叛亂,唐玄宗任命名將高仙芝為副元帥駐守潼關,並命另一位威震西域的名將封常清招募兵馬共同禦敵,兩位名將手上沒有精兵強將,難以在短期內擊敗叛軍,只得退守潼關,這時候擔任監軍的宦官邊令誠因素來與他們不和,就藉機誣告高仙芝封常清貪汙軍餉,唐玄宗不由分說,處死了高仙芝封常清二人。隨後,唐玄宗命宿將哥舒翰統領大軍,哥舒翰針對敵強我弱的現狀,打算避敵鋒芒,先堅守潼關,再伺機出擊。但是,唐玄宗聽信讒言,堅持要求哥舒翰率軍主動出關應戰,無奈之下的哥舒翰只得率二十萬大軍出擊,結果全軍覆滅,潼關失守,長安門戶大開。潼關失守後,安祿山叛軍進逼長安,唐玄宗倉皇率太子百官西逃,因禁軍譁變,被迫處死楊貴妃,自己逃亡四川避難。



假如上述三位將軍得到皇帝的首肯,同意他們堅守潼關天險,等待時機,潼關完全有可能守得住。這主要是由潼關天險的重要地理位置和當時的軍事形勢所決定的。首先談一談潼關的天險位置。自古以來,潼關就是定都長安的王朝最後的關隘屏障,自從期末陳勝部將周文攻破潼關威脅咸陽開始,潼關能否守住,直接關係到定都長安的王朝的生死存亡。因此,歷朝歷代都對潼關城防非常重視,修建得可謂是固若金湯。一般情況下,攻方想要在短時間內攻破潼關非常困難,歷史上,潼關陷落,往往是守方鬥志渙散,甚至主動投降所致。高仙芝,封常清和哥舒翰都是久經沙場的名將,深知天寶年間大唐軍力佈置是典型的外重內輕態勢,處於河北地區身兼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手裡手握十八萬精兵,而自己手裡都是臨時拼湊起來的新兵,出城野戰完全處於下風,因此,這三位將軍都打定主意,固守潼關以待時機。

如果唐玄宗不對軍隊妄加干涉,以公元756年初的戰局形勢看,高仙芝,封常清和哥舒翰完全可以將安祿山大軍擋在潼關之外。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後,由於安祿山叛軍訓練有素,且早有預謀,安祿山大軍一路勢如破竹,兵臨長安東部防禦重地潼關。為應對叛亂,唐玄宗任命名將高仙芝為副元帥駐守潼關,並命另一位威震西域的名將封常清招募兵馬共同禦敵,兩位名將手上沒有精兵強將,難以在短期內擊敗叛軍,只得退守潼關,這時候擔任監軍的宦官邊令誠因素來與他們不和,就藉機誣告高仙芝封常清貪汙軍餉,唐玄宗不由分說,處死了高仙芝封常清二人。隨後,唐玄宗命宿將哥舒翰統領大軍,哥舒翰針對敵強我弱的現狀,打算避敵鋒芒,先堅守潼關,再伺機出擊。但是,唐玄宗聽信讒言,堅持要求哥舒翰率軍主動出關應戰,無奈之下的哥舒翰只得率二十萬大軍出擊,結果全軍覆滅,潼關失守,長安門戶大開。潼關失守後,安祿山叛軍進逼長安,唐玄宗倉皇率太子百官西逃,因禁軍譁變,被迫處死楊貴妃,自己逃亡四川避難。



假如上述三位將軍得到皇帝的首肯,同意他們堅守潼關天險,等待時機,潼關完全有可能守得住。這主要是由潼關天險的重要地理位置和當時的軍事形勢所決定的。首先談一談潼關的天險位置。自古以來,潼關就是定都長安的王朝最後的關隘屏障,自從期末陳勝部將周文攻破潼關威脅咸陽開始,潼關能否守住,直接關係到定都長安的王朝的生死存亡。因此,歷朝歷代都對潼關城防非常重視,修建得可謂是固若金湯。一般情況下,攻方想要在短時間內攻破潼關非常困難,歷史上,潼關陷落,往往是守方鬥志渙散,甚至主動投降所致。高仙芝,封常清和哥舒翰都是久經沙場的名將,深知天寶年間大唐軍力佈置是典型的外重內輕態勢,處於河北地區身兼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手裡手握十八萬精兵,而自己手裡都是臨時拼湊起來的新兵,出城野戰完全處於下風,因此,這三位將軍都打定主意,固守潼關以待時機。



第二點,在安祿山猛攻潼關天險的時候,整個戰局其實對安祿山方面相當不利,猛攻潼關甚至有點孤注一擲的意味。從控制區域來看,雖然安祿山起兵之初勢如破竹,一路南下控制河南一地,但是,隨著安祿山大軍來到潼關城下,安祿山的戰線拉得有點過長,從大本營范陽一直延伸到潼關,這就使得他的兵力不得不分散駐守。而除了潼關這塊硬骨頭外,郭子儀李光弼率朔方軍多次戰勝史思明軍隊,在河北地區,大唐的旗幟已經在多個郡的城頭飄揚,唐軍張巡許元也頑強堅守,使得叛軍無力繼續南下控制江淮賦稅重地。這也就是當時郭子儀李光弼敢於向皇帝表示在短期內就可以擊敗安祿山大軍,結束這場叛亂。當然,前提是潼關要守得住。很可惜,唐玄宗昏聵,自毀干城,以己之短攻彼之長,強令哥舒翰以弱軍主動應戰強敵,結果使得安祿山大軍一戰而勝,扭轉了不利戰局,使得本應很快就可以結束的叛亂時間大大延長,達將近八年之久。

这些历史要读
2019-03-08

如果不是唐玄宗催促哥舒翰出關迎敵,那麼唐軍是完全有能力擋住安祿山的。

事實上,在哥舒翰出關迎敵之前,潼關在他的苦心經營下,已經成為一座固若金湯的雄關。唐朝守軍已經堅守潼關半年之久,期間擊退了安史叛軍一次又一次的進攻。當時,勝利的天枰已經開始倒下唐朝了。

如果不是唐玄宗催促哥舒翰出關迎敵,那麼唐軍是完全有能力擋住安祿山的。

事實上,在哥舒翰出關迎敵之前,潼關在他的苦心經營下,已經成為一座固若金湯的雄關。唐朝守軍已經堅守潼關半年之久,期間擊退了安史叛軍一次又一次的進攻。當時,勝利的天枰已經開始倒下唐朝了。

因為,就在哥舒翰與安祿山在潼關相持不下之時,唐將李光弼與郭子儀又率軍接連擊敗史思明的部隊,切斷了叛軍前線與老巢范陽之間的補給線。此外,安史叛軍向東被張巡阻於雍丘,向南又被魯炅阻於南陽。因此,那時的安祿山等人其實已經處於四面環敵的地步了。

當時,安祿山鑑於自身腹背受敵的尷尬局面,本來已經打算放棄洛陽,回老巢范陽固守。

如果不是唐玄宗催促哥舒翰出關迎敵,那麼唐軍是完全有能力擋住安祿山的。

事實上,在哥舒翰出關迎敵之前,潼關在他的苦心經營下,已經成為一座固若金湯的雄關。唐朝守軍已經堅守潼關半年之久,期間擊退了安史叛軍一次又一次的進攻。當時,勝利的天枰已經開始倒下唐朝了。

因為,就在哥舒翰與安祿山在潼關相持不下之時,唐將李光弼與郭子儀又率軍接連擊敗史思明的部隊,切斷了叛軍前線與老巢范陽之間的補給線。此外,安史叛軍向東被張巡阻於雍丘,向南又被魯炅阻於南陽。因此,那時的安祿山等人其實已經處於四面環敵的地步了。

當時,安祿山鑑於自身腹背受敵的尷尬局面,本來已經打算放棄洛陽,回老巢范陽固守。

如果按照哥舒翰的戰略,只要唐軍繼續堅守潼關,疲憊安祿山部,讓各地官軍繼續進剿。那麼,在官軍的四面夾擊下,叛軍斷然堅持不了多久,叛亂即可平定。

然而,此時的唐玄宗卻被接連的捷報衝昏了頭腦,卻忽視了官軍野戰能力遠不如安史叛軍的客觀條件,自認為官軍能夠一舉出關殲滅叛軍。於是,唐玄宗不聽哥舒翰的勸說,執意命令他出關迎戰。最終,哥舒翰因害怕步高仙芝、封常清的後塵,不得不率軍出戰,結果慘敗,二十萬唐軍幾乎全軍覆沒。

如果不是唐玄宗催促哥舒翰出關迎敵,那麼唐軍是完全有能力擋住安祿山的。

事實上,在哥舒翰出關迎敵之前,潼關在他的苦心經營下,已經成為一座固若金湯的雄關。唐朝守軍已經堅守潼關半年之久,期間擊退了安史叛軍一次又一次的進攻。當時,勝利的天枰已經開始倒下唐朝了。

因為,就在哥舒翰與安祿山在潼關相持不下之時,唐將李光弼與郭子儀又率軍接連擊敗史思明的部隊,切斷了叛軍前線與老巢范陽之間的補給線。此外,安史叛軍向東被張巡阻於雍丘,向南又被魯炅阻於南陽。因此,那時的安祿山等人其實已經處於四面環敵的地步了。

當時,安祿山鑑於自身腹背受敵的尷尬局面,本來已經打算放棄洛陽,回老巢范陽固守。

如果按照哥舒翰的戰略,只要唐軍繼續堅守潼關,疲憊安祿山部,讓各地官軍繼續進剿。那麼,在官軍的四面夾擊下,叛軍斷然堅持不了多久,叛亂即可平定。

然而,此時的唐玄宗卻被接連的捷報衝昏了頭腦,卻忽視了官軍野戰能力遠不如安史叛軍的客觀條件,自認為官軍能夠一舉出關殲滅叛軍。於是,唐玄宗不聽哥舒翰的勸說,執意命令他出關迎戰。最終,哥舒翰因害怕步高仙芝、封常清的後塵,不得不率軍出戰,結果慘敗,二十萬唐軍幾乎全軍覆沒。

之後,安史叛軍長驅直入,唐玄宗放棄長安,出逃四川。而安史之亂也因此進一步的惡化,幾乎讓大唐陷入滅亡的邊緣。

小约翰
2019-07-08

如果唐玄宗不干涉,唐朝任何一個將領都可以守住潼關。

從古到今,潼關的幾次失手原因都相當一致,就是守軍主動出擊,被東邊的敵人打了埋伏。

事實上,潼關是非常堅固的一道關隘,只要守軍不出擊,敵軍很難從東邊打過來。 唐朝的哥舒翰,明朝的孫傳庭,都是潼關守軍主動出擊最終被消滅的反面典型。

如果唐玄宗不干涉,唐朝任何一個將領都可以守住潼關。

從古到今,潼關的幾次失手原因都相當一致,就是守軍主動出擊,被東邊的敵人打了埋伏。

事實上,潼關是非常堅固的一道關隘,只要守軍不出擊,敵軍很難從東邊打過來。 唐朝的哥舒翰,明朝的孫傳庭,都是潼關守軍主動出擊最終被消滅的反面典型。

這兩個悲劇人物,還有一個共同特點是——他們都是被自己的皇帝逼著出兵的。

安史之亂中潼關的陷落與封常清高仙芝的被殺,不是軍事問題,而是純粹的政治問題。

封常清,高仙芝都是唐玄宗時期的名將,不過他們與安祿山不同。安祿山主要負責防禦北方的敵人,而封常清和高仙芝主要負責西域。

高仙芝是為唐朝打通西域局面的第一人,是唐朝在西域地區的首席節度使。而封常清是高仙芝一手提拔起來的,兩個人在西域戰功赫赫,著名的怛羅斯之戰就是由高仙芝指揮的。

所以在安史之亂初起的時候,唐玄宗首先想到的就是西域的這兩名干將。他急令封常清,高仙芝出任平叛總指揮,負責保衛東都洛陽。

如果唐玄宗不干涉,唐朝任何一個將領都可以守住潼關。

從古到今,潼關的幾次失手原因都相當一致,就是守軍主動出擊,被東邊的敵人打了埋伏。

事實上,潼關是非常堅固的一道關隘,只要守軍不出擊,敵軍很難從東邊打過來。 唐朝的哥舒翰,明朝的孫傳庭,都是潼關守軍主動出擊最終被消滅的反面典型。

這兩個悲劇人物,還有一個共同特點是——他們都是被自己的皇帝逼著出兵的。

安史之亂中潼關的陷落與封常清高仙芝的被殺,不是軍事問題,而是純粹的政治問題。

封常清,高仙芝都是唐玄宗時期的名將,不過他們與安祿山不同。安祿山主要負責防禦北方的敵人,而封常清和高仙芝主要負責西域。

高仙芝是為唐朝打通西域局面的第一人,是唐朝在西域地區的首席節度使。而封常清是高仙芝一手提拔起來的,兩個人在西域戰功赫赫,著名的怛羅斯之戰就是由高仙芝指揮的。

所以在安史之亂初起的時候,唐玄宗首先想到的就是西域的這兩名干將。他急令封常清,高仙芝出任平叛總指揮,負責保衛東都洛陽。

但是,由於事先沒有做任何準備,而且命令催促的非常急,兩個人是隻身來到長安。僅帶了少量的隨從。他們在西域指揮的精兵——安西軍,根本沒有跟著他們來到長安。

唐朝雖然強大,但是唐朝的軍事制度很成問題。簡單的說就是外重內輕,邊疆的軍隊非常精銳,而由於國內多年沒有戰事,內地根本沒有部隊可供調用。

封常清和高仙芝就面臨了這樣的問題。 叛軍是安祿山手下范陽邊境軍組成的,這些部隊都是久歷戰陣的精兵。他們從北方邊境南下,而內地的各個州縣根本沒法抵抗,因為各州縣沒有任何地方部隊可以抵抗叛軍。所以當唐玄宗命令封常清和高仙芝去保衛洛陽時,兩個人手下根本沒有軍隊。

如果唐玄宗不干涉,唐朝任何一個將領都可以守住潼關。

從古到今,潼關的幾次失手原因都相當一致,就是守軍主動出擊,被東邊的敵人打了埋伏。

事實上,潼關是非常堅固的一道關隘,只要守軍不出擊,敵軍很難從東邊打過來。 唐朝的哥舒翰,明朝的孫傳庭,都是潼關守軍主動出擊最終被消滅的反面典型。

這兩個悲劇人物,還有一個共同特點是——他們都是被自己的皇帝逼著出兵的。

安史之亂中潼關的陷落與封常清高仙芝的被殺,不是軍事問題,而是純粹的政治問題。

封常清,高仙芝都是唐玄宗時期的名將,不過他們與安祿山不同。安祿山主要負責防禦北方的敵人,而封常清和高仙芝主要負責西域。

高仙芝是為唐朝打通西域局面的第一人,是唐朝在西域地區的首席節度使。而封常清是高仙芝一手提拔起來的,兩個人在西域戰功赫赫,著名的怛羅斯之戰就是由高仙芝指揮的。

所以在安史之亂初起的時候,唐玄宗首先想到的就是西域的這兩名干將。他急令封常清,高仙芝出任平叛總指揮,負責保衛東都洛陽。

但是,由於事先沒有做任何準備,而且命令催促的非常急,兩個人是隻身來到長安。僅帶了少量的隨從。他們在西域指揮的精兵——安西軍,根本沒有跟著他們來到長安。

唐朝雖然強大,但是唐朝的軍事制度很成問題。簡單的說就是外重內輕,邊疆的軍隊非常精銳,而由於國內多年沒有戰事,內地根本沒有部隊可供調用。

封常清和高仙芝就面臨了這樣的問題。 叛軍是安祿山手下范陽邊境軍組成的,這些部隊都是久歷戰陣的精兵。他們從北方邊境南下,而內地的各個州縣根本沒法抵抗,因為各州縣沒有任何地方部隊可以抵抗叛軍。所以當唐玄宗命令封常清和高仙芝去保衛洛陽時,兩個人手下根本沒有軍隊。

再厲害的將領,沒有軍隊也只有束手就擒的份兒,封常清和高仙芝到了洛陽以後,不得已之下,只能打開洛陽的官倉,招募了一些洛陽城內的百姓。

洛陽是個大城市,人口超過百萬,兩個人打開倉庫之後,招募了超過六萬人。

可是人數多卻並不代表有戰鬥力。

暴民不能當做軍隊,就像建材不能叫做房子。

這些未經訓練及發給武器的平民百姓,在安祿山的叛軍面前根本不堪一擊,一觸即潰。

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安祿山造反,十二月渡過黃河。十二月初一,高仙芝和封常清從長安出發前往洛陽,抵禦安祿山,而十二月十一日封常清就在汜水關被擊敗,兩天洛陽就被安祿山佔領,兩個將領在大敗中僅以身免,幾乎喪命。

如果唐玄宗不干涉,唐朝任何一個將領都可以守住潼關。

從古到今,潼關的幾次失手原因都相當一致,就是守軍主動出擊,被東邊的敵人打了埋伏。

事實上,潼關是非常堅固的一道關隘,只要守軍不出擊,敵軍很難從東邊打過來。 唐朝的哥舒翰,明朝的孫傳庭,都是潼關守軍主動出擊最終被消滅的反面典型。

這兩個悲劇人物,還有一個共同特點是——他們都是被自己的皇帝逼著出兵的。

安史之亂中潼關的陷落與封常清高仙芝的被殺,不是軍事問題,而是純粹的政治問題。

封常清,高仙芝都是唐玄宗時期的名將,不過他們與安祿山不同。安祿山主要負責防禦北方的敵人,而封常清和高仙芝主要負責西域。

高仙芝是為唐朝打通西域局面的第一人,是唐朝在西域地區的首席節度使。而封常清是高仙芝一手提拔起來的,兩個人在西域戰功赫赫,著名的怛羅斯之戰就是由高仙芝指揮的。

所以在安史之亂初起的時候,唐玄宗首先想到的就是西域的這兩名干將。他急令封常清,高仙芝出任平叛總指揮,負責保衛東都洛陽。

但是,由於事先沒有做任何準備,而且命令催促的非常急,兩個人是隻身來到長安。僅帶了少量的隨從。他們在西域指揮的精兵——安西軍,根本沒有跟著他們來到長安。

唐朝雖然強大,但是唐朝的軍事制度很成問題。簡單的說就是外重內輕,邊疆的軍隊非常精銳,而由於國內多年沒有戰事,內地根本沒有部隊可供調用。

封常清和高仙芝就面臨了這樣的問題。 叛軍是安祿山手下范陽邊境軍組成的,這些部隊都是久歷戰陣的精兵。他們從北方邊境南下,而內地的各個州縣根本沒法抵抗,因為各州縣沒有任何地方部隊可以抵抗叛軍。所以當唐玄宗命令封常清和高仙芝去保衛洛陽時,兩個人手下根本沒有軍隊。

再厲害的將領,沒有軍隊也只有束手就擒的份兒,封常清和高仙芝到了洛陽以後,不得已之下,只能打開洛陽的官倉,招募了一些洛陽城內的百姓。

洛陽是個大城市,人口超過百萬,兩個人打開倉庫之後,招募了超過六萬人。

可是人數多卻並不代表有戰鬥力。

暴民不能當做軍隊,就像建材不能叫做房子。

這些未經訓練及發給武器的平民百姓,在安祿山的叛軍面前根本不堪一擊,一觸即潰。

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安祿山造反,十二月渡過黃河。十二月初一,高仙芝和封常清從長安出發前往洛陽,抵禦安祿山,而十二月十一日封常清就在汜水關被擊敗,兩天洛陽就被安祿山佔領,兩個將領在大敗中僅以身免,幾乎喪命。

從洛陽敗退後,兩位將領並沒有在關東地區多做停留,而是採納了封常清的建議,收攏敗兵,一路撤進潼關。

之所以要進入潼關,因為叛軍當時在關東地區勢如破竹,僅僅用幾天的時間就攻佔了河南河北和山西的大片土地。封常清和高仙芝手裡沒有軍隊,連洛陽都守不住,在其他地方就更不可能獲勝,所以兩個人採取了理智的方法,直接退入潼關,依仗天險抵禦叛軍。

潼關從隋朝開始經營,作為長安最重要的門戶,潼關被修得異常堅固。加上有山河之利,地形險峻,讓潼關極其的易守難攻。

雖然封常清和高仙芝手下沒有精銳部隊,但是當他們到達潼關的時候,從關東來的敗兵和關中來增援的部隊也已經達到了10萬人之多。依靠著這些部隊,他們成功抵擋了叛軍的攻勢。將叛軍抵禦在了潼關以東。

如果唐玄宗不干涉,唐朝任何一個將領都可以守住潼關。

從古到今,潼關的幾次失手原因都相當一致,就是守軍主動出擊,被東邊的敵人打了埋伏。

事實上,潼關是非常堅固的一道關隘,只要守軍不出擊,敵軍很難從東邊打過來。 唐朝的哥舒翰,明朝的孫傳庭,都是潼關守軍主動出擊最終被消滅的反面典型。

這兩個悲劇人物,還有一個共同特點是——他們都是被自己的皇帝逼著出兵的。

安史之亂中潼關的陷落與封常清高仙芝的被殺,不是軍事問題,而是純粹的政治問題。

封常清,高仙芝都是唐玄宗時期的名將,不過他們與安祿山不同。安祿山主要負責防禦北方的敵人,而封常清和高仙芝主要負責西域。

高仙芝是為唐朝打通西域局面的第一人,是唐朝在西域地區的首席節度使。而封常清是高仙芝一手提拔起來的,兩個人在西域戰功赫赫,著名的怛羅斯之戰就是由高仙芝指揮的。

所以在安史之亂初起的時候,唐玄宗首先想到的就是西域的這兩名干將。他急令封常清,高仙芝出任平叛總指揮,負責保衛東都洛陽。

但是,由於事先沒有做任何準備,而且命令催促的非常急,兩個人是隻身來到長安。僅帶了少量的隨從。他們在西域指揮的精兵——安西軍,根本沒有跟著他們來到長安。

唐朝雖然強大,但是唐朝的軍事制度很成問題。簡單的說就是外重內輕,邊疆的軍隊非常精銳,而由於國內多年沒有戰事,內地根本沒有部隊可供調用。

封常清和高仙芝就面臨了這樣的問題。 叛軍是安祿山手下范陽邊境軍組成的,這些部隊都是久歷戰陣的精兵。他們從北方邊境南下,而內地的各個州縣根本沒法抵抗,因為各州縣沒有任何地方部隊可以抵抗叛軍。所以當唐玄宗命令封常清和高仙芝去保衛洛陽時,兩個人手下根本沒有軍隊。

再厲害的將領,沒有軍隊也只有束手就擒的份兒,封常清和高仙芝到了洛陽以後,不得已之下,只能打開洛陽的官倉,招募了一些洛陽城內的百姓。

洛陽是個大城市,人口超過百萬,兩個人打開倉庫之後,招募了超過六萬人。

可是人數多卻並不代表有戰鬥力。

暴民不能當做軍隊,就像建材不能叫做房子。

這些未經訓練及發給武器的平民百姓,在安祿山的叛軍面前根本不堪一擊,一觸即潰。

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安祿山造反,十二月渡過黃河。十二月初一,高仙芝和封常清從長安出發前往洛陽,抵禦安祿山,而十二月十一日封常清就在汜水關被擊敗,兩天洛陽就被安祿山佔領,兩個將領在大敗中僅以身免,幾乎喪命。

從洛陽敗退後,兩位將領並沒有在關東地區多做停留,而是採納了封常清的建議,收攏敗兵,一路撤進潼關。

之所以要進入潼關,因為叛軍當時在關東地區勢如破竹,僅僅用幾天的時間就攻佔了河南河北和山西的大片土地。封常清和高仙芝手裡沒有軍隊,連洛陽都守不住,在其他地方就更不可能獲勝,所以兩個人採取了理智的方法,直接退入潼關,依仗天險抵禦叛軍。

潼關從隋朝開始經營,作為長安最重要的門戶,潼關被修得異常堅固。加上有山河之利,地形險峻,讓潼關極其的易守難攻。

雖然封常清和高仙芝手下沒有精銳部隊,但是當他們到達潼關的時候,從關東來的敗兵和關中來增援的部隊也已經達到了10萬人之多。依靠著這些部隊,他們成功抵擋了叛軍的攻勢。將叛軍抵禦在了潼關以東。


但是,唐玄宗因為東都失陷,非常生氣,他不管封常清和高仙芝是因為什麼原因丟失的洛陽,他只看到了叛軍勢如破竹,迅速攻克了唐朝的都城,這對唐玄宗本人的政治合法性是有很大的挑戰的。

所以他諮詢他派去監軍的監軍太監邊令誠,問封常清和高仙芝為何而敗?

邊令誠是唐玄宗身邊的親信太監,被唐玄宗派去監軍。他到達軍中之後,想的不是如何幫唐軍打贏叛軍,而是如何從高仙芝手裡索賄。

高仙芝是個職業軍人,正直清廉。他根本沒有想賄賂邊令誠的意思,失望而歸的邊令誠,於是向唐玄宗進獻讒言,他說唐軍本來在關東還有很大的地盤兒,可是高仙芝和封常清怯戰,所以直接撤入了潼關,他們貪汙軍餉,所以讓唐軍戰鬥力如此之差。

如果唐玄宗不干涉,唐朝任何一個將領都可以守住潼關。

從古到今,潼關的幾次失手原因都相當一致,就是守軍主動出擊,被東邊的敵人打了埋伏。

事實上,潼關是非常堅固的一道關隘,只要守軍不出擊,敵軍很難從東邊打過來。 唐朝的哥舒翰,明朝的孫傳庭,都是潼關守軍主動出擊最終被消滅的反面典型。

這兩個悲劇人物,還有一個共同特點是——他們都是被自己的皇帝逼著出兵的。

安史之亂中潼關的陷落與封常清高仙芝的被殺,不是軍事問題,而是純粹的政治問題。

封常清,高仙芝都是唐玄宗時期的名將,不過他們與安祿山不同。安祿山主要負責防禦北方的敵人,而封常清和高仙芝主要負責西域。

高仙芝是為唐朝打通西域局面的第一人,是唐朝在西域地區的首席節度使。而封常清是高仙芝一手提拔起來的,兩個人在西域戰功赫赫,著名的怛羅斯之戰就是由高仙芝指揮的。

所以在安史之亂初起的時候,唐玄宗首先想到的就是西域的這兩名干將。他急令封常清,高仙芝出任平叛總指揮,負責保衛東都洛陽。

但是,由於事先沒有做任何準備,而且命令催促的非常急,兩個人是隻身來到長安。僅帶了少量的隨從。他們在西域指揮的精兵——安西軍,根本沒有跟著他們來到長安。

唐朝雖然強大,但是唐朝的軍事制度很成問題。簡單的說就是外重內輕,邊疆的軍隊非常精銳,而由於國內多年沒有戰事,內地根本沒有部隊可供調用。

封常清和高仙芝就面臨了這樣的問題。 叛軍是安祿山手下范陽邊境軍組成的,這些部隊都是久歷戰陣的精兵。他們從北方邊境南下,而內地的各個州縣根本沒法抵抗,因為各州縣沒有任何地方部隊可以抵抗叛軍。所以當唐玄宗命令封常清和高仙芝去保衛洛陽時,兩個人手下根本沒有軍隊。

再厲害的將領,沒有軍隊也只有束手就擒的份兒,封常清和高仙芝到了洛陽以後,不得已之下,只能打開洛陽的官倉,招募了一些洛陽城內的百姓。

洛陽是個大城市,人口超過百萬,兩個人打開倉庫之後,招募了超過六萬人。

可是人數多卻並不代表有戰鬥力。

暴民不能當做軍隊,就像建材不能叫做房子。

這些未經訓練及發給武器的平民百姓,在安祿山的叛軍面前根本不堪一擊,一觸即潰。

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安祿山造反,十二月渡過黃河。十二月初一,高仙芝和封常清從長安出發前往洛陽,抵禦安祿山,而十二月十一日封常清就在汜水關被擊敗,兩天洛陽就被安祿山佔領,兩個將領在大敗中僅以身免,幾乎喪命。

從洛陽敗退後,兩位將領並沒有在關東地區多做停留,而是採納了封常清的建議,收攏敗兵,一路撤進潼關。

之所以要進入潼關,因為叛軍當時在關東地區勢如破竹,僅僅用幾天的時間就攻佔了河南河北和山西的大片土地。封常清和高仙芝手裡沒有軍隊,連洛陽都守不住,在其他地方就更不可能獲勝,所以兩個人採取了理智的方法,直接退入潼關,依仗天險抵禦叛軍。

潼關從隋朝開始經營,作為長安最重要的門戶,潼關被修得異常堅固。加上有山河之利,地形險峻,讓潼關極其的易守難攻。

雖然封常清和高仙芝手下沒有精銳部隊,但是當他們到達潼關的時候,從關東來的敗兵和關中來增援的部隊也已經達到了10萬人之多。依靠著這些部隊,他們成功抵擋了叛軍的攻勢。將叛軍抵禦在了潼關以東。


但是,唐玄宗因為東都失陷,非常生氣,他不管封常清和高仙芝是因為什麼原因丟失的洛陽,他只看到了叛軍勢如破竹,迅速攻克了唐朝的都城,這對唐玄宗本人的政治合法性是有很大的挑戰的。

所以他諮詢他派去監軍的監軍太監邊令誠,問封常清和高仙芝為何而敗?

邊令誠是唐玄宗身邊的親信太監,被唐玄宗派去監軍。他到達軍中之後,想的不是如何幫唐軍打贏叛軍,而是如何從高仙芝手裡索賄。

高仙芝是個職業軍人,正直清廉。他根本沒有想賄賂邊令誠的意思,失望而歸的邊令誠,於是向唐玄宗進獻讒言,他說唐軍本來在關東還有很大的地盤兒,可是高仙芝和封常清怯戰,所以直接撤入了潼關,他們貪汙軍餉,所以讓唐軍戰鬥力如此之差。


唐玄宗聽了勃然大怒,命令邊令誠帶著自己的聖旨,立刻去斬殺兩位大將!

當然這只是表面原因,唐玄宗之所以要殺這兩位大將,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不信任高仙芝和封常清。

安祿山曾經是唐玄宗最親信的將領,可是它居然造反了。而封常清和高仙芝平日遠在西域,現在經過一場大敗後,屯兵10萬在離長安不遠的潼關,不想著出關和叛軍拼命,卻一直駐紮在那裡。唐玄宗懷疑,是不是這兩個人也想當第二個安祿山呢?

如果唐玄宗不干涉,唐朝任何一個將領都可以守住潼關。

從古到今,潼關的幾次失手原因都相當一致,就是守軍主動出擊,被東邊的敵人打了埋伏。

事實上,潼關是非常堅固的一道關隘,只要守軍不出擊,敵軍很難從東邊打過來。 唐朝的哥舒翰,明朝的孫傳庭,都是潼關守軍主動出擊最終被消滅的反面典型。

這兩個悲劇人物,還有一個共同特點是——他們都是被自己的皇帝逼著出兵的。

安史之亂中潼關的陷落與封常清高仙芝的被殺,不是軍事問題,而是純粹的政治問題。

封常清,高仙芝都是唐玄宗時期的名將,不過他們與安祿山不同。安祿山主要負責防禦北方的敵人,而封常清和高仙芝主要負責西域。

高仙芝是為唐朝打通西域局面的第一人,是唐朝在西域地區的首席節度使。而封常清是高仙芝一手提拔起來的,兩個人在西域戰功赫赫,著名的怛羅斯之戰就是由高仙芝指揮的。

所以在安史之亂初起的時候,唐玄宗首先想到的就是西域的這兩名干將。他急令封常清,高仙芝出任平叛總指揮,負責保衛東都洛陽。

但是,由於事先沒有做任何準備,而且命令催促的非常急,兩個人是隻身來到長安。僅帶了少量的隨從。他們在西域指揮的精兵——安西軍,根本沒有跟著他們來到長安。

唐朝雖然強大,但是唐朝的軍事制度很成問題。簡單的說就是外重內輕,邊疆的軍隊非常精銳,而由於國內多年沒有戰事,內地根本沒有部隊可供調用。

封常清和高仙芝就面臨了這樣的問題。 叛軍是安祿山手下范陽邊境軍組成的,這些部隊都是久歷戰陣的精兵。他們從北方邊境南下,而內地的各個州縣根本沒法抵抗,因為各州縣沒有任何地方部隊可以抵抗叛軍。所以當唐玄宗命令封常清和高仙芝去保衛洛陽時,兩個人手下根本沒有軍隊。

再厲害的將領,沒有軍隊也只有束手就擒的份兒,封常清和高仙芝到了洛陽以後,不得已之下,只能打開洛陽的官倉,招募了一些洛陽城內的百姓。

洛陽是個大城市,人口超過百萬,兩個人打開倉庫之後,招募了超過六萬人。

可是人數多卻並不代表有戰鬥力。

暴民不能當做軍隊,就像建材不能叫做房子。

這些未經訓練及發給武器的平民百姓,在安祿山的叛軍面前根本不堪一擊,一觸即潰。

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安祿山造反,十二月渡過黃河。十二月初一,高仙芝和封常清從長安出發前往洛陽,抵禦安祿山,而十二月十一日封常清就在汜水關被擊敗,兩天洛陽就被安祿山佔領,兩個將領在大敗中僅以身免,幾乎喪命。

從洛陽敗退後,兩位將領並沒有在關東地區多做停留,而是採納了封常清的建議,收攏敗兵,一路撤進潼關。

之所以要進入潼關,因為叛軍當時在關東地區勢如破竹,僅僅用幾天的時間就攻佔了河南河北和山西的大片土地。封常清和高仙芝手裡沒有軍隊,連洛陽都守不住,在其他地方就更不可能獲勝,所以兩個人採取了理智的方法,直接退入潼關,依仗天險抵禦叛軍。

潼關從隋朝開始經營,作為長安最重要的門戶,潼關被修得異常堅固。加上有山河之利,地形險峻,讓潼關極其的易守難攻。

雖然封常清和高仙芝手下沒有精銳部隊,但是當他們到達潼關的時候,從關東來的敗兵和關中來增援的部隊也已經達到了10萬人之多。依靠著這些部隊,他們成功抵擋了叛軍的攻勢。將叛軍抵禦在了潼關以東。


但是,唐玄宗因為東都失陷,非常生氣,他不管封常清和高仙芝是因為什麼原因丟失的洛陽,他只看到了叛軍勢如破竹,迅速攻克了唐朝的都城,這對唐玄宗本人的政治合法性是有很大的挑戰的。

所以他諮詢他派去監軍的監軍太監邊令誠,問封常清和高仙芝為何而敗?

邊令誠是唐玄宗身邊的親信太監,被唐玄宗派去監軍。他到達軍中之後,想的不是如何幫唐軍打贏叛軍,而是如何從高仙芝手裡索賄。

高仙芝是個職業軍人,正直清廉。他根本沒有想賄賂邊令誠的意思,失望而歸的邊令誠,於是向唐玄宗進獻讒言,他說唐軍本來在關東還有很大的地盤兒,可是高仙芝和封常清怯戰,所以直接撤入了潼關,他們貪汙軍餉,所以讓唐軍戰鬥力如此之差。


唐玄宗聽了勃然大怒,命令邊令誠帶著自己的聖旨,立刻去斬殺兩位大將!

當然這只是表面原因,唐玄宗之所以要殺這兩位大將,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不信任高仙芝和封常清。

安祿山曾經是唐玄宗最親信的將領,可是它居然造反了。而封常清和高仙芝平日遠在西域,現在經過一場大敗後,屯兵10萬在離長安不遠的潼關,不想著出關和叛軍拼命,卻一直駐紮在那裡。唐玄宗懷疑,是不是這兩個人也想當第二個安祿山呢?

所以他命令邊境城去斬殺了高仙芝和封常清,而且罪名是貪汙軍餉。

高仙芝在死前說,我打了敗仗,確實罪該萬死,可是我並沒有貪汙軍餉,這實屬冤枉。斬殺高仙芝時,全軍上下都在為他喊冤。

唐玄宗斬殺高仙芝和封常清,對後來的中國歷史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因為後來的歷史證明這個決策是非常錯誤的。從此以後,中國開始有一句話叫做——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可是由於潼關的堅固,即使高仙芝和封常清死了,安祿山還是沒有攻破潼關。

此時,唐玄宗和楊國忠又想起了在長安賦閒,戰功磊磊的節度使哥舒翰。哥舒翰本來有腿疾,並不能出戰。可是此時唐朝的將領要麼當了叛軍,要麼在關東鎮壓叛軍(比如李光弼),能快速抵達潼關的,只有哥舒翰了。於是楊國忠連蒙帶騙,終於讓哥舒翰答應接下了這個黑鍋。

如果唐玄宗不干涉,唐朝任何一個將領都可以守住潼關。

從古到今,潼關的幾次失手原因都相當一致,就是守軍主動出擊,被東邊的敵人打了埋伏。

事實上,潼關是非常堅固的一道關隘,只要守軍不出擊,敵軍很難從東邊打過來。 唐朝的哥舒翰,明朝的孫傳庭,都是潼關守軍主動出擊最終被消滅的反面典型。

這兩個悲劇人物,還有一個共同特點是——他們都是被自己的皇帝逼著出兵的。

安史之亂中潼關的陷落與封常清高仙芝的被殺,不是軍事問題,而是純粹的政治問題。

封常清,高仙芝都是唐玄宗時期的名將,不過他們與安祿山不同。安祿山主要負責防禦北方的敵人,而封常清和高仙芝主要負責西域。

高仙芝是為唐朝打通西域局面的第一人,是唐朝在西域地區的首席節度使。而封常清是高仙芝一手提拔起來的,兩個人在西域戰功赫赫,著名的怛羅斯之戰就是由高仙芝指揮的。

所以在安史之亂初起的時候,唐玄宗首先想到的就是西域的這兩名干將。他急令封常清,高仙芝出任平叛總指揮,負責保衛東都洛陽。

但是,由於事先沒有做任何準備,而且命令催促的非常急,兩個人是隻身來到長安。僅帶了少量的隨從。他們在西域指揮的精兵——安西軍,根本沒有跟著他們來到長安。

唐朝雖然強大,但是唐朝的軍事制度很成問題。簡單的說就是外重內輕,邊疆的軍隊非常精銳,而由於國內多年沒有戰事,內地根本沒有部隊可供調用。

封常清和高仙芝就面臨了這樣的問題。 叛軍是安祿山手下范陽邊境軍組成的,這些部隊都是久歷戰陣的精兵。他們從北方邊境南下,而內地的各個州縣根本沒法抵抗,因為各州縣沒有任何地方部隊可以抵抗叛軍。所以當唐玄宗命令封常清和高仙芝去保衛洛陽時,兩個人手下根本沒有軍隊。

再厲害的將領,沒有軍隊也只有束手就擒的份兒,封常清和高仙芝到了洛陽以後,不得已之下,只能打開洛陽的官倉,招募了一些洛陽城內的百姓。

洛陽是個大城市,人口超過百萬,兩個人打開倉庫之後,招募了超過六萬人。

可是人數多卻並不代表有戰鬥力。

暴民不能當做軍隊,就像建材不能叫做房子。

這些未經訓練及發給武器的平民百姓,在安祿山的叛軍面前根本不堪一擊,一觸即潰。

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安祿山造反,十二月渡過黃河。十二月初一,高仙芝和封常清從長安出發前往洛陽,抵禦安祿山,而十二月十一日封常清就在汜水關被擊敗,兩天洛陽就被安祿山佔領,兩個將領在大敗中僅以身免,幾乎喪命。

從洛陽敗退後,兩位將領並沒有在關東地區多做停留,而是採納了封常清的建議,收攏敗兵,一路撤進潼關。

之所以要進入潼關,因為叛軍當時在關東地區勢如破竹,僅僅用幾天的時間就攻佔了河南河北和山西的大片土地。封常清和高仙芝手裡沒有軍隊,連洛陽都守不住,在其他地方就更不可能獲勝,所以兩個人採取了理智的方法,直接退入潼關,依仗天險抵禦叛軍。

潼關從隋朝開始經營,作為長安最重要的門戶,潼關被修得異常堅固。加上有山河之利,地形險峻,讓潼關極其的易守難攻。

雖然封常清和高仙芝手下沒有精銳部隊,但是當他們到達潼關的時候,從關東來的敗兵和關中來增援的部隊也已經達到了10萬人之多。依靠著這些部隊,他們成功抵擋了叛軍的攻勢。將叛軍抵禦在了潼關以東。


但是,唐玄宗因為東都失陷,非常生氣,他不管封常清和高仙芝是因為什麼原因丟失的洛陽,他只看到了叛軍勢如破竹,迅速攻克了唐朝的都城,這對唐玄宗本人的政治合法性是有很大的挑戰的。

所以他諮詢他派去監軍的監軍太監邊令誠,問封常清和高仙芝為何而敗?

邊令誠是唐玄宗身邊的親信太監,被唐玄宗派去監軍。他到達軍中之後,想的不是如何幫唐軍打贏叛軍,而是如何從高仙芝手裡索賄。

高仙芝是個職業軍人,正直清廉。他根本沒有想賄賂邊令誠的意思,失望而歸的邊令誠,於是向唐玄宗進獻讒言,他說唐軍本來在關東還有很大的地盤兒,可是高仙芝和封常清怯戰,所以直接撤入了潼關,他們貪汙軍餉,所以讓唐軍戰鬥力如此之差。


唐玄宗聽了勃然大怒,命令邊令誠帶著自己的聖旨,立刻去斬殺兩位大將!

當然這只是表面原因,唐玄宗之所以要殺這兩位大將,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不信任高仙芝和封常清。

安祿山曾經是唐玄宗最親信的將領,可是它居然造反了。而封常清和高仙芝平日遠在西域,現在經過一場大敗後,屯兵10萬在離長安不遠的潼關,不想著出關和叛軍拼命,卻一直駐紮在那裡。唐玄宗懷疑,是不是這兩個人也想當第二個安祿山呢?

所以他命令邊境城去斬殺了高仙芝和封常清,而且罪名是貪汙軍餉。

高仙芝在死前說,我打了敗仗,確實罪該萬死,可是我並沒有貪汙軍餉,這實屬冤枉。斬殺高仙芝時,全軍上下都在為他喊冤。

唐玄宗斬殺高仙芝和封常清,對後來的中國歷史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因為後來的歷史證明這個決策是非常錯誤的。從此以後,中國開始有一句話叫做——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可是由於潼關的堅固,即使高仙芝和封常清死了,安祿山還是沒有攻破潼關。

此時,唐玄宗和楊國忠又想起了在長安賦閒,戰功磊磊的節度使哥舒翰。哥舒翰本來有腿疾,並不能出戰。可是此時唐朝的將領要麼當了叛軍,要麼在關東鎮壓叛軍(比如李光弼),能快速抵達潼關的,只有哥舒翰了。於是楊國忠連蒙帶騙,終於讓哥舒翰答應接下了這個黑鍋。


叛軍在哥舒翰負責潼關守衛後,改變了之前正面進攻的戰術,而是主動將精銳部隊撤離,留一些老弱殘兵在潼關前面。叛軍知道,唐玄宗求勝心切,一定會命令哥舒翰出關。

唐玄宗果然中計,在聽說潼關前面只有一些老弱殘兵之後,迅速命令哥舒翰主動出關討伐叛軍。哥舒翰向唐玄宗奏報說,安祿山老於用兵,這肯定是誘敵之計,背後必然有埋伏。

可是唐玄宗不聽,他太需要迅速剿滅叛軍了,強令哥舒翰出關。

哥舒翰有高仙芝和封常清的前車之鑑,知道自己不出關必死無疑。於是備好了棺材,帶著部隊哭著出了潼關,果然中了埋伏,十八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哥舒翰本人被叛徒出賣,當了安祿山的俘虜。

哥舒翰全軍覆沒之後,潼關沒有了守備力量,徹底喪失了保護長安的能力。叛軍於是長驅直入,幾天之後即佔領了長安。唐玄宗帶著楊貴妃跑到了四川。

應該說長安就是因為唐玄宗的愚蠢而喪失的,他的愚蠢不僅讓自己失去了自己的皇位,還搭上了幾十萬條無辜的人命。

我是赵帅锅
2019-04-26

公元755年正元,在大唐軍隊收縮到潼關一線後,安祿山其實就已經看不到任何勝算。因為,此時安祿山的大軍被潼關阻擋,根本無法再向西前進一步,至於向南發展,由於魯炅鎮守南陽、許叔冀守靈昌,李巨、尚衡守彭城,賀蘭進明守臨淮、薛願守潁川,張巡守雍丘,許遠守睢陽,叛軍一時也無法打開局面。

與此同時,安祿山所佔據的河北和中原地區,也因為安祿山的戰線拉得太長,導致很多地方顧此失彼,在這種背景下,各種反抗力量開始紛紛出現,最經典的就在顏杲卿的組織下,河北24個郡,有17個郡又掛起了大唐的旗幟。

以上問題,就已經讓安祿山頭疼不已。更要命的還在於,郭子儀、李光弼也開始率軍殺入河北,並且在河北戰場上一再大敗叛軍。當時,很多淪陷區都被他們收復,安祿山實際控制的地方,已被壓縮在以洛陽、范陽為中心的狹小地區。放眼望去,大唐帝國控制的地方,就好像一片汪洋大海,而叛軍控制的地方,就好像兩個小孤島。

公元755年正元,在大唐軍隊收縮到潼關一線後,安祿山其實就已經看不到任何勝算。因為,此時安祿山的大軍被潼關阻擋,根本無法再向西前進一步,至於向南發展,由於魯炅鎮守南陽、許叔冀守靈昌,李巨、尚衡守彭城,賀蘭進明守臨淮、薛願守潁川,張巡守雍丘,許遠守睢陽,叛軍一時也無法打開局面。

與此同時,安祿山所佔據的河北和中原地區,也因為安祿山的戰線拉得太長,導致很多地方顧此失彼,在這種背景下,各種反抗力量開始紛紛出現,最經典的就在顏杲卿的組織下,河北24個郡,有17個郡又掛起了大唐的旗幟。

以上問題,就已經讓安祿山頭疼不已。更要命的還在於,郭子儀、李光弼也開始率軍殺入河北,並且在河北戰場上一再大敗叛軍。當時,很多淪陷區都被他們收復,安祿山實際控制的地方,已被壓縮在以洛陽、范陽為中心的狹小地區。放眼望去,大唐帝國控制的地方,就好像一片汪洋大海,而叛軍控制的地方,就好像兩個小孤島。



戰爭進行到此時,不管誰處於安祿山的位置,也會感到絕望的,因為安史叛軍已經陷入死局之中。事實上,郭子儀、李光弼就當時就直接表示,只要繼續保持現狀,很快就能把安祿山的老巢拿下。從這層意義上來說,安祿山的滅亡,已進入倒計時。

但是,在最關鍵的時候,潼關守軍卻出大問題。因為唐玄宗的再三逼迫,哥舒翰不得不含淚率領20萬潼關守軍出城和叛軍決戰,結果當即被叛軍打得全軍覆沒,直接導致安祿山攻破潼關,劍鋒直指長安,嚇得唐玄宗不得不帶領部分大臣連夜逃亡蜀地。

也正因為如此,很多人在說起此事時,都會責怪唐玄宗不該聽信讒言,讓哥舒翰出城決戰。但事實上,當時換做任何人處在唐玄宗的位置上,都逼迫哥舒翰出城決戰。因為,在哥舒翰駐守潼關的期間,他下面的將領竟然公然要求哥舒翰用武力逼迫唐玄宗,撤掉楊國忠宰相的職位,雖然當時哥舒翰拒絕了這個建議,但相關消息傳到唐玄宗耳朵裡後,他心裡自然滿是恐懼。

公元755年正元,在大唐軍隊收縮到潼關一線後,安祿山其實就已經看不到任何勝算。因為,此時安祿山的大軍被潼關阻擋,根本無法再向西前進一步,至於向南發展,由於魯炅鎮守南陽、許叔冀守靈昌,李巨、尚衡守彭城,賀蘭進明守臨淮、薛願守潁川,張巡守雍丘,許遠守睢陽,叛軍一時也無法打開局面。

與此同時,安祿山所佔據的河北和中原地區,也因為安祿山的戰線拉得太長,導致很多地方顧此失彼,在這種背景下,各種反抗力量開始紛紛出現,最經典的就在顏杲卿的組織下,河北24個郡,有17個郡又掛起了大唐的旗幟。

以上問題,就已經讓安祿山頭疼不已。更要命的還在於,郭子儀、李光弼也開始率軍殺入河北,並且在河北戰場上一再大敗叛軍。當時,很多淪陷區都被他們收復,安祿山實際控制的地方,已被壓縮在以洛陽、范陽為中心的狹小地區。放眼望去,大唐帝國控制的地方,就好像一片汪洋大海,而叛軍控制的地方,就好像兩個小孤島。



戰爭進行到此時,不管誰處於安祿山的位置,也會感到絕望的,因為安史叛軍已經陷入死局之中。事實上,郭子儀、李光弼就當時就直接表示,只要繼續保持現狀,很快就能把安祿山的老巢拿下。從這層意義上來說,安祿山的滅亡,已進入倒計時。

但是,在最關鍵的時候,潼關守軍卻出大問題。因為唐玄宗的再三逼迫,哥舒翰不得不含淚率領20萬潼關守軍出城和叛軍決戰,結果當即被叛軍打得全軍覆沒,直接導致安祿山攻破潼關,劍鋒直指長安,嚇得唐玄宗不得不帶領部分大臣連夜逃亡蜀地。

也正因為如此,很多人在說起此事時,都會責怪唐玄宗不該聽信讒言,讓哥舒翰出城決戰。但事實上,當時換做任何人處在唐玄宗的位置上,都逼迫哥舒翰出城決戰。因為,在哥舒翰駐守潼關的期間,他下面的將領竟然公然要求哥舒翰用武力逼迫唐玄宗,撤掉楊國忠宰相的職位,雖然當時哥舒翰拒絕了這個建議,但相關消息傳到唐玄宗耳朵裡後,他心裡自然滿是恐懼。



雖然,從冠冕堂皇的角度來說,軍人們用武力逼迫皇帝更換宰相楊國忠,是為國為民做好事,但問題是,從唐玄宗的角度來說,這就是潼關守軍公然想造反的節奏。因為,不管在任何年代,軍人們強制要求皇帝換宰相,都是犯上作亂。而且,一旦宰相換成功,那下一步是什麼呢?自然是換皇帝,,因為宰相禍亂天下,皇帝一門心思信任他、重用他,這本身證明皇帝已昏庸無能,應該退位讓賢了。

從這層意義上來說,唐玄宗必須對潼關守軍進行防備,因為安祿山造反,從理論上無法真正威脅到帝國中央政府;而駐紮在潼關一線的西北軍,如果突然掉轉槍口,大唐中央政府當時就是要崩盤。

雖然,當時哥舒翰並沒有同意手下將領的要求,但問題是,他也沒有公開反對。憑哥舒翰這種表現,如果他下面將領直接用武力收拾來楊國忠時,他會堅決打擊嗎?肯定是不會的。因為就他當時的態度,最多隻能表明他不會這樣幹,但並不代表他會堅決反對別人這樣幹。

公元755年正元,在大唐軍隊收縮到潼關一線後,安祿山其實就已經看不到任何勝算。因為,此時安祿山的大軍被潼關阻擋,根本無法再向西前進一步,至於向南發展,由於魯炅鎮守南陽、許叔冀守靈昌,李巨、尚衡守彭城,賀蘭進明守臨淮、薛願守潁川,張巡守雍丘,許遠守睢陽,叛軍一時也無法打開局面。

與此同時,安祿山所佔據的河北和中原地區,也因為安祿山的戰線拉得太長,導致很多地方顧此失彼,在這種背景下,各種反抗力量開始紛紛出現,最經典的就在顏杲卿的組織下,河北24個郡,有17個郡又掛起了大唐的旗幟。

以上問題,就已經讓安祿山頭疼不已。更要命的還在於,郭子儀、李光弼也開始率軍殺入河北,並且在河北戰場上一再大敗叛軍。當時,很多淪陷區都被他們收復,安祿山實際控制的地方,已被壓縮在以洛陽、范陽為中心的狹小地區。放眼望去,大唐帝國控制的地方,就好像一片汪洋大海,而叛軍控制的地方,就好像兩個小孤島。



戰爭進行到此時,不管誰處於安祿山的位置,也會感到絕望的,因為安史叛軍已經陷入死局之中。事實上,郭子儀、李光弼就當時就直接表示,只要繼續保持現狀,很快就能把安祿山的老巢拿下。從這層意義上來說,安祿山的滅亡,已進入倒計時。

但是,在最關鍵的時候,潼關守軍卻出大問題。因為唐玄宗的再三逼迫,哥舒翰不得不含淚率領20萬潼關守軍出城和叛軍決戰,結果當即被叛軍打得全軍覆沒,直接導致安祿山攻破潼關,劍鋒直指長安,嚇得唐玄宗不得不帶領部分大臣連夜逃亡蜀地。

也正因為如此,很多人在說起此事時,都會責怪唐玄宗不該聽信讒言,讓哥舒翰出城決戰。但事實上,當時換做任何人處在唐玄宗的位置上,都逼迫哥舒翰出城決戰。因為,在哥舒翰駐守潼關的期間,他下面的將領竟然公然要求哥舒翰用武力逼迫唐玄宗,撤掉楊國忠宰相的職位,雖然當時哥舒翰拒絕了這個建議,但相關消息傳到唐玄宗耳朵裡後,他心裡自然滿是恐懼。



雖然,從冠冕堂皇的角度來說,軍人們用武力逼迫皇帝更換宰相楊國忠,是為國為民做好事,但問題是,從唐玄宗的角度來說,這就是潼關守軍公然想造反的節奏。因為,不管在任何年代,軍人們強制要求皇帝換宰相,都是犯上作亂。而且,一旦宰相換成功,那下一步是什麼呢?自然是換皇帝,,因為宰相禍亂天下,皇帝一門心思信任他、重用他,這本身證明皇帝已昏庸無能,應該退位讓賢了。

從這層意義上來說,唐玄宗必須對潼關守軍進行防備,因為安祿山造反,從理論上無法真正威脅到帝國中央政府;而駐紮在潼關一線的西北軍,如果突然掉轉槍口,大唐中央政府當時就是要崩盤。

雖然,當時哥舒翰並沒有同意手下將領的要求,但問題是,他也沒有公開反對。憑哥舒翰這種表現,如果他下面將領直接用武力收拾來楊國忠時,他會堅決打擊嗎?肯定是不會的。因為就他當時的態度,最多隻能表明他不會這樣幹,但並不代表他會堅決反對別人這樣幹。



在這種背景下,出於安全考慮,唐玄宗就在潼關外圍,又設置了一支軍隊。當然,這枝軍隊擺在檯面上說,自然是為了協助潼關守軍,但實際上誰也知道,它就用來防範潼關守軍的。

對此,哥舒感到非常不滿意,所以他就說這支軍隊是楊國忠擅自設置的,於是他直接用武力將這支軍隊給強行接管。事情發展到這一步,根本就不用再說什麼,因為這就是造反作亂。

所以,對於唐玄宗來說,他自然會認為,如果繼續這樣坐視下去,哥舒翰隨時都會變成第二個安祿山。在這種背景下,唐玄宗就強制要求哥舒翰率潼關守軍出城作戰。

客觀來說,在當時的背景下,讓潼關守軍出城作戰,多少有點冒險和不值得,但唐玄宗也不得不這樣做。因為讓這種整天想要改組中央政府的軍隊駐紮在帝國都城附近,稍加醞釀,誰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情。

只是,讓唐玄宗沒有想到的是,這枝人數接近20萬的軍隊,還有哥舒翰這種身經百戰的名將坐鎮,結果竟然僅僅只和叛軍打了一戰,就敗得乾淨利索,幾乎是全軍覆沒,可悲可嘆!連安祿山自己都沒想到會有這種好運撞到自己頭上。

公元755年正元,在大唐軍隊收縮到潼關一線後,安祿山其實就已經看不到任何勝算。因為,此時安祿山的大軍被潼關阻擋,根本無法再向西前進一步,至於向南發展,由於魯炅鎮守南陽、許叔冀守靈昌,李巨、尚衡守彭城,賀蘭進明守臨淮、薛願守潁川,張巡守雍丘,許遠守睢陽,叛軍一時也無法打開局面。

與此同時,安祿山所佔據的河北和中原地區,也因為安祿山的戰線拉得太長,導致很多地方顧此失彼,在這種背景下,各種反抗力量開始紛紛出現,最經典的就在顏杲卿的組織下,河北24個郡,有17個郡又掛起了大唐的旗幟。

以上問題,就已經讓安祿山頭疼不已。更要命的還在於,郭子儀、李光弼也開始率軍殺入河北,並且在河北戰場上一再大敗叛軍。當時,很多淪陷區都被他們收復,安祿山實際控制的地方,已被壓縮在以洛陽、范陽為中心的狹小地區。放眼望去,大唐帝國控制的地方,就好像一片汪洋大海,而叛軍控制的地方,就好像兩個小孤島。



戰爭進行到此時,不管誰處於安祿山的位置,也會感到絕望的,因為安史叛軍已經陷入死局之中。事實上,郭子儀、李光弼就當時就直接表示,只要繼續保持現狀,很快就能把安祿山的老巢拿下。從這層意義上來說,安祿山的滅亡,已進入倒計時。

但是,在最關鍵的時候,潼關守軍卻出大問題。因為唐玄宗的再三逼迫,哥舒翰不得不含淚率領20萬潼關守軍出城和叛軍決戰,結果當即被叛軍打得全軍覆沒,直接導致安祿山攻破潼關,劍鋒直指長安,嚇得唐玄宗不得不帶領部分大臣連夜逃亡蜀地。

也正因為如此,很多人在說起此事時,都會責怪唐玄宗不該聽信讒言,讓哥舒翰出城決戰。但事實上,當時換做任何人處在唐玄宗的位置上,都逼迫哥舒翰出城決戰。因為,在哥舒翰駐守潼關的期間,他下面的將領竟然公然要求哥舒翰用武力逼迫唐玄宗,撤掉楊國忠宰相的職位,雖然當時哥舒翰拒絕了這個建議,但相關消息傳到唐玄宗耳朵裡後,他心裡自然滿是恐懼。



雖然,從冠冕堂皇的角度來說,軍人們用武力逼迫皇帝更換宰相楊國忠,是為國為民做好事,但問題是,從唐玄宗的角度來說,這就是潼關守軍公然想造反的節奏。因為,不管在任何年代,軍人們強制要求皇帝換宰相,都是犯上作亂。而且,一旦宰相換成功,那下一步是什麼呢?自然是換皇帝,,因為宰相禍亂天下,皇帝一門心思信任他、重用他,這本身證明皇帝已昏庸無能,應該退位讓賢了。

從這層意義上來說,唐玄宗必須對潼關守軍進行防備,因為安祿山造反,從理論上無法真正威脅到帝國中央政府;而駐紮在潼關一線的西北軍,如果突然掉轉槍口,大唐中央政府當時就是要崩盤。

雖然,當時哥舒翰並沒有同意手下將領的要求,但問題是,他也沒有公開反對。憑哥舒翰這種表現,如果他下面將領直接用武力收拾來楊國忠時,他會堅決打擊嗎?肯定是不會的。因為就他當時的態度,最多隻能表明他不會這樣幹,但並不代表他會堅決反對別人這樣幹。



在這種背景下,出於安全考慮,唐玄宗就在潼關外圍,又設置了一支軍隊。當然,這枝軍隊擺在檯面上說,自然是為了協助潼關守軍,但實際上誰也知道,它就用來防範潼關守軍的。

對此,哥舒感到非常不滿意,所以他就說這支軍隊是楊國忠擅自設置的,於是他直接用武力將這支軍隊給強行接管。事情發展到這一步,根本就不用再說什麼,因為這就是造反作亂。

所以,對於唐玄宗來說,他自然會認為,如果繼續這樣坐視下去,哥舒翰隨時都會變成第二個安祿山。在這種背景下,唐玄宗就強制要求哥舒翰率潼關守軍出城作戰。

客觀來說,在當時的背景下,讓潼關守軍出城作戰,多少有點冒險和不值得,但唐玄宗也不得不這樣做。因為讓這種整天想要改組中央政府的軍隊駐紮在帝國都城附近,稍加醞釀,誰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情。

只是,讓唐玄宗沒有想到的是,這枝人數接近20萬的軍隊,還有哥舒翰這種身經百戰的名將坐鎮,結果竟然僅僅只和叛軍打了一戰,就敗得乾淨利索,幾乎是全軍覆沒,可悲可嘆!連安祿山自己都沒想到會有這種好運撞到自己頭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