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稱“小故宮”的李家大院,比山西的喬家大院還要早200年
人稱“小故宮”的李家大院,比山西的喬家大院還要早200年
人稱“小故宮”的李家大院,比山西的喬家大院還要早200年
人稱“小故宮”的李家大院,比山西的喬家大院還要早200年
人稱“小故宮”的李家大院,比山西的喬家大院還要早200年
人稱“小故宮”的李家大院,比山西的喬家大院還要早200年
人稱“小故宮”的李家大院,比山西的喬家大院還要早200年
人稱“小故宮”的李家大院,比山西的喬家大院還要早200年
人稱“小故宮”的李家大院,比山西的喬家大院還要早200年
人稱“小故宮”的李家大院,比山西的喬家大院還要早200年
鷹眼新視界
1/9 鶴壁大胡村的李家大院從建築時間上來說,比山西的喬家大院還要早200多年;從建築規模上看,在林林總總的北方古民居中,它的大氣與張揚極為罕見。(文\\圖:兵鷹)
2/9 身處鬧市邊緣的顯赫與滄桑,決定了它的命運多舛。 這個被當地人稱為“小故宮”的龐大古建築群——李家大院,就落寞地屹立在城中村裡,日益破敗,一些老屋已坍塌過半,牆體裂縫,搖搖欲墜;部分房屋的主人搬遷入住新樓後,將其租賃給一些外地的拾荒者;散亂堆積的廢品垃圾,與大院神祕久遠的古韻難以合拍。當地政府和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這個古建築群,已對“李家大院”進行修繕保護,大部分院落和房屋已開始對遊人開放。\n
3/9 李家院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距今近500年,佔地50餘畝;5個並排九門相照的樓院組成,共有房屋1500餘間,最高的建築20餘米;每個庭院裡都設有哨衛樓、僕人院、柴院等。整個建築群巍峨壯觀,精雕細刻,四樑八柱、花牆磚雕、屋簷陶獸……無不顯示著當時主人的威嚴與尊貴。\n
4/9 從明史等典籍中得知,當時山西土地肥沃,風調雨順,物富民豐,中原一帶人煙稀少,土地荒蕪。明政府為了鞏固政權,作出了“移民”、“屯田”的偉大戰略決策。就制定了條律:三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還規定,同姓同宗者不得同遷一地,不得更姓易名等。這樣,一批一批的移民背井離鄉來到了中原大地。他們以老槐樹的不屈韌性,植根於一方泥土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很快便撐起了一方新的藍天。\n
5/9 李家也是這個時候遷移到河南的,李家後人珍藏的《李氏家譜》上記載:“十三,實第三子兄弟四人皆以行為名,明洪武二年(1369年)奉旨攜資自山西壺關縣庶長村遷居湯陰縣西三十五里寺灣村。”生子八人,長名三,次名四以至五六七八九十行也。三門實祖生子四人,長名十一,次名十二以至十四亦行也。十一留居原籍,先於洪武二年十二祖奉旨遷安陽天喜鎮,十三祖遷湯陰縣西寺灣,十四祖遷林縣東南孩兒場(今其後居東窯集)\。\n
6/9 大胡村地處湯河中游 , 此段河谷寬闊水流平緩,歷史上的洪水留下了一二十米厚的沖積層,土質疏鬆,顆粒均勻 ,適宜農作物生長。民風醇樸,學習氛圍濃厚。其實大胡村原名胡壘村,六世祖宗周攜四子定居胡壘村後,身為生員的他言傳身教,兒孫們勤奮學習,並先後獲取功名.。與此同時,李家兒女還通過聯姻的方式和周邊的名門望族結親,聲名顯赫起來。\n
7/9 李家到了十世的時候已漸至巔峰 。李家大院在這一時期初具規模。哨衛樓的功能開始凸現出來,地上第一層的地面為滾動地板,下面則隱藏著深達數米的陷阱 , 這是為了安全存放錢莊裡的銀兩和家中的糧食而故意設置的機關 , 外人不知道底細一旦進入就會身陷其中。\n
8/9 要進入會客樓,必須到正門,然後“走圓門,過天橋,後花園裡逛一遭”,最後才能到達會客廳。即便是這些瓦房,從門、窗到牆上的雕刻、門口的臺階,都很有建築特色,大多采用四樑八柱的建築結構。院內的地面青磚鋪底,逐層增高,底下留存水道, 即使下再大的雨水,院內也不會存水。還有在李家大院保存下來的兩個圓門上,還能看到“宜風、宜雨、宜雪、宜晴”的字樣,這些文字都是與磚燒製成一體的,非常精巧。\n
9/9 一條清澈的河流自西向東川境而過,河水時而孱孱,時而水流湍急,當來到平原地帶時,平緩的河流把整個村莊一分為二 ,這條河流即是出於牟山《水經注》中所謂的湯河。李家大院就在河的北岸。“今日頭條攝影大賽”@嚴志剛 #街拍中國#@寧二同學 #東方IC獨家#
2019-04-06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