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有許多人不願意買4%-5%的理財,還是情願去銀行做2%-3%的定存呢?

10 個回答
CA红叶
2019-05-26

我反而覺得,只要理財產品足夠吸引和便利,不管是4%-5%,還是其他更高的,願意投資理財的人還是很多,甚至會越來越多。從過去幾年餘額寶和互聯網金融網貸的火熱發展情況來看,就可以從一個側面佐證這個現象,雖然現在行業的發展出現了很大的問題,但也說明人們對於理財的熱情越來越高,只是缺乏一些安全合理的輸出口。

餘額寶沉澱的資金超過1.4萬億,這還是經過控制後的數據,而另一方面,據網貸之家統計的數據,互聯網金融整個網貸行業的累計交易量在2017年底的時候就已經超過了6萬億,這是非常驚人的數據,一方面是因為這個行業鋪天蓋地的宣傳廣告,一方面是因為平臺主打高收益,第三是因為理財產品簡單粗暴便利操作,因而引誘了很多人蔘與。雖然現在很多平臺出現問題,搞得一地雞毛,但僅就人們的理財意願來說,與以前相比還是有了非常大的改變,只是真正好的產品還需要適當宣傳,花樣百出的理財騙局讓人們越來越謹慎。

不過不可否認的是,銀行存款這種方式還會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在普通人心中佔據著不可取代的主要位置,這一方面與我們的傳統觀念有關,一方面又與目前的理財市場的現狀有關。我國的居民高儲蓄率是世界少有的,2018年為44%,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的26%。我們國人有一種“積穀防饑”的傳統觀念,同時對理財缺乏瞭解或者不信任,畢竟現在的理財產品套路和風險令人防不勝防,銀行儲蓄依然是很多普通人的首選。

總之,目前做理財的群體其實也不在少數,而隨著理財市場的逐步發展和完善,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接觸到各種理財產品,希望隨著市場的發展,理財產品可以少些套路。

财经札记
2019-05-27

確實在同等情況下,銀行理財產品4%-5%的預期收益率比銀行定期存款2%-3%的收益高出不少。既然同樣是銀行的產品,為什麼有的客戶不選擇收益率高的理財產品選擇收益率低的定期存款呢?

在銀行工作多年,個人分析了一下,主要是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選擇定存產品類客戶群體多為年齡較大的老年人為什麼現在有許多人不願意買4%-5%的理財,還是情願去銀行做2%-3%的定存呢?

這類客戶風險承受能力弱,對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不強,偏好保守型的安全性高的理財方式。理財產品尤其是非保本浮動型收益類,許多老年客戶一聽到“非保本”這三個字就頓時一陣迷糊,沒有了繼續瞭解下去的慾望。

二、購買手續複雜

理財產品的購買不像辦理定期存款那麼簡便,只要將現金交給櫃面,在業務受理單上簽字或按手印就行。

理財產品購買,需要填寫風險評估單、產品協議書、風險揭示書等,還需要抄寫一段風險揭示說明,很多老年人識字不多或者眼睛老花,抄著抄著就煩躁起來了,有的索性在辦理的途中就放棄了產品的購買。

三、客戶偏好資金長期理財為什麼現在有許多人不願意買4%-5%的理財,還是情願去銀行做2%-3%的定存呢?

這點是不分客戶選擇定期存款而不選擇理財產品的重要原因之一。

都認為理財產品收益高於定期存款,在前幾年這個論點是肯定的。但是最近兩年,理財產品收益率逐年下降,現在三年期大額存單的收益幾乎和理財收益率持平,收益差距越來越小。

很多客戶在外地工作,年初除去年尾回來,沒有時間購買短期內就到期的理財產品。存個三五年的定期存款,收益率可以保證的同時,省心省力,何樂而不為呢。

四、理財產品購買門檻高為什麼現在有許多人不願意買4%-5%的理財,還是情願去銀行做2%-3%的定存呢?

雖說最近兩年有的銀行推出了一萬元就能購買的理財產品,但是發行的規模小,利率不高,並沒有在市場上佔據一定的份額。

傳統的銀行理財產品還是5萬元起存,以1000元的整數遞增。很多客戶的資金達不到5萬元的購買起點,即使想購買理財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此外,理財產品多為電子式憑證,很多老年客戶不為理解;理財產品中途不能贖回,提前支取不靈活;很多銀行在同等條件下,向客戶推薦的是存款而不是利差更小的理財產品,所以在實際客戶購買選擇過程中,還是傾向銀行定期存款的客戶多。


财来不会晚
2019-05-25

為什麼有些人不願意去買4%-5%的理財,非要去存2%-3%的定期呢?

算個賬就大概清楚了。

理財產品收益率持續走低,100萬買一年期理財,一年下來能有4萬塊錢收益,大銀行低風險理財已經拿不到5%收益率了。

為什麼現在有許多人不願意買4%-5%的理財,還是情願去銀行做2%-3%的定存呢?

而銀行存款就不同了,50萬以內有存款保險保障本息安全,所以沒必要一定選大銀行。現在上浮50%很正常,一年期利率2.25%,100萬存一年,2.25萬元,比理財產品只低1.75萬元,但根本不用擔心風險。

如果資金長期不用呢?存款可以用時間換空間,收益超過理財產品。

問一句,都是三年期限的理財和存款,你選擇哪一個?

要是二選一我會選擇存款,理財我只會買一年以內期限的,而且一般銀行發行理財也以短期為主。實際上存款和理財我都買了,確實也是理財買一年,存款都存三年,這麼操作的。

三年的存款利率超過一年的理財逾期收益率,整體下來都能超過4%。

其實買理財的人並不少啦,要不然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也不會持續降低了,去年這個時候一年期理財產品收益率還是5%左右的。

銀行理財打破剛兌是有虧損可能性的,部分投資人曾經投P2P損失怕了,投股市被割韭菜,只敢存銀行,安心工作掙錢也挺好。

不执著财经
2019-05-26

為什麼現在有許多人不願意買4%-5%的理財,還是情願去銀行做2%-3%的定存呢?

近期,有媒體報道,現在很多內地市民寧願去銀行存定期,也不願意購買4-5%的理財產品。所以,該媒體得出的結論是,部分中老年儲戶理財思維不更新,不去學習,自然只能跟著慣性思維,有錢就存銀行,幾年下來,存單並沒有增加多少錢,更跑不贏日益上升的通貨膨脹。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選擇理財的方式,並無所謂對與錯。這些年來,購買銀行的理財產品,卻變成了購買了銀行代銷的保險產品,或者飛單,這種事情比比皆是。而那些風險厭惡型的儲戶為了資金的安全,寧願把錢存銀行,這也無可厚非。

事實上,購買銀行理財產品與把錢存定期還是有很大差距的。早在2018年5月資管新規落地之後,國家就不允許銀行發行保本理財產品,因此,現在我們購買的理財產品都屬於不保本保息的。雖然說,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本身具有的風險性並不高,但是對風險極度厭惡者,是無法接受任何風險的。

與之相反,存款則不一樣了,在我國,存款可以享受《存款保險條例》的保障,在50萬元的範圍內,這基本上覆蓋了所有儲戶的利益,即使銀行破產也可以獲得全額賠償。所以,對於銀行來說,存款是屬於剛性兌付的產品,銀行到期必須無條件還本付息。

而理財產品已經是不保本不保息了。而且理財產品給出的4-5%的利息,對於存款來說差距不大,因為,如果你選擇大額存單,定3年期,或者存定期3年,利率也能達到4%以上。既然這樣,廣大儲戶為啥一定要選擇理財產品呢?

更關鍵的是,銀行的理財產品只是預期收益率比定期存款要高一些,但也存在著流動性不佳的風險。也就是說,客戶如果買了理財產品後如急需要用錢之時,理財產品是基本屬於封閉式運作模式,即在產品未到期之前是沒辦法贖回的,所以碰到這種事情就比較麻煩。雖然說銀行推出了理財轉讓平臺,但是掛單轉讓也要有人接手,否則仍然無法提前贖回本金。

與銀行理財產品的流動性欠佳相比,銀行的大額存單往往具有靠檔計息的功能,屬於隨時都可以取現的產品,且利息損失也較小。即使不是大額存單,如果一旦客戶有急用,定期存款最多算是活期儲蓄,本金還是能夠及時提出來的。所以說存款的流動性遠遠高於理財產品。從流動性角度來看,很多儲戶更是選擇銀行理財產品。

任何一個產品,其收益率的高低背後是有特定原因的,收益率是各家銀行綜合考慮各種因素而得出來的。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相對高一些,但是風險和流動性就會比定期存款要差一點。而一些中老年儲戶厭惡風險、追求流動性安全的,自然會選擇銀行定存,而且目前銀行定存三年期的利率也有4%以上。在銀行理財產品優勢不太明顯的情況下,人們選擇把錢存銀行存款也並不能說失當之舉。

為什麼現在有許多人不願意買4%-5%的理財,還是情願去銀行做2%-3%的定存呢?

财经作家邱恒明
2019-05-25

很簡單,對理財產品不信任,不瞭解,這是最根本原因。

理財思維不更新,不去學習,自然只能跟隨慣性思維,有錢就存銀行,存銀行保險,而固定期限的利息又比活期高,所以只有這一招。

這是比較可憐的,而且有一大群這樣的人。比如小山村的農民,我老家有人就這樣,他覺得理財產品就是騙人的,又要籤協議之類,而且到期還要去取去存,他們沒有這種知識背景和能力去區分不同的理財方法。

存了十幾年的錢,錢並沒有長出更多的錢。

第二的原因,我們多數人的錢太少了,覺得不值得這麼幹。比如我們可以存銀行的錢就一兩萬,甚至只有幾千塊,你說有4%-5%的理財和定存有啥區別呢,就是幾十塊的事。

我們沒有錢,一有大幾萬了,就開始動心思買房子,買車子,或者借出去了。凡是錢有上十萬的人,更別說百萬千萬,自然就會去思考如何組合式理財。有關學習都是要有基礎的。

我們沒那麼幹,說明我們的錢不多。

我本人這兩個原因都有,存定期不願意買銀行理財產品,錢攢得稍微多一點就用到其他地方,哪還去想什麼5%左右的銀行理財呀。

最後原因,理財方式跟年齡、性別都有關係吧。現在的新興消費群體,所謂90後,更沒錢存了,他們玩貸款消費挺起勁呢。

lillian海豚有海
2019-05-31

首先很榮幸能夠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下面我為大家分享,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與意見,希望我的回答能給大家帶來幫助,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確實在同等情況下,銀行理財產品4%-5%的預期收益率比銀行定期存款2%-3%的收益高出不少。既然同樣是銀行的產品,為什麼有的客戶不選擇收益率高的理財產品選擇收益率低的定期存款呢?

在銀行工作多年,個人分析了一下,主要是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選擇定存產品類客戶群體多為年齡較大的老年人

這類客戶風險承受能力弱,對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不強,偏好保守型的安全性高的理財方式。理財產品尤其是非保本浮動型收益類,許多老年客戶一聽到“非保本”這三個字就頓時一陣迷糊,沒有了繼續瞭解下去的慾望。

二、購買手續複雜

理財產品的購買不像辦理定期存款那麼簡便,只要將現金交給櫃面,在業務受理單上簽字或按手印就行。

理財產品購買,需要填寫風險評估單、產品協議書、風險揭示書等,還需要抄寫一段風險揭示說明,很多老年人識字不多或者眼睛老花,抄著抄著就煩躁起來了,有的索性在辦理的途中就放棄了產品的購買。

三、客戶偏好資金長期理財

這點是不分客戶選擇定期存款而不選擇理財產品的重要原因之一。

都認為理財產品收益高於定期存款,在前幾年這個論點是肯定的。但是最近兩年,理財產品收益率逐年下降,現在三年期大額存單的收益幾乎和理財收益率持平,收益差距越來越小。

很多客戶在外地工作,年初除去年尾回來,沒有時間購買短期內就到期的理財產品。存個三五年的定期存款,收益率可以保證的同時,省心省力,何樂而不為呢。

四、理財產品購買門檻高

雖說最近兩年有的銀行推出了一萬元就能購買的理財產品,但是發行的規模小,利率不高,並沒有在市場上佔據一定的份額。

傳統的銀行理財產品還是5萬元起存,以1000元的整數遞增。很多客戶的資金達不到5萬元的購買起點,即使想購買理財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此外,理財產品多為電子式憑證,很多老年客戶不為理解;理財產品中途不能贖回,提前支取不靈活;很多銀行在同等條件下,向客戶推薦的是存款而不是利差更小的理財產品。

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為什麼現在有許多人不願意買4%-5%的理財,還是情願去銀行做2%-3%的定存呢?
股海重生2015
2019-05-28

前幾年餘額寶出現之前,很多P2P平臺給出的理財收益非常高,大部分達到年化10%以上。可是結果這些平臺大部分跑路了。也就是說,這種高收益的平臺風險非常大。可能會導致血本無歸。

而餘額寶出來之後,理財的收益達到5%以上也是常有的事,又安全又有高收益,大部分人也喜歡把錢存到餘額寶裡面去。可是,這兩年來,餘額寶的收益也降下來了,基本都在3%以下。而且餘額寶又有很多的限制。這就使得大部分的投資者都不想往裡面存了。

銀行上面也有4%以上的理財,也有2-3%的定期存款。可是經歷了太多的理財出事的問題,人們的心理變得保守了。定期存款再怎麼樣也不會沒了。而4%以上的理財上面也註明了不保本的收益。說是4%,到最後真的不知道有沒有。

雖說銀行也是比較安全的,按理說一般推出的理財收益也能達到。可是,也有達不到而拿不回本金的情況,經過媒體不斷報道,人們能承受的風險就更小了。

比如說,我有10萬元的資金交給我老婆時,這筆錢是用來將來小孩上學用的。可以存一段時間。當我打開銀行上面的理財時,看到上面的風險提示,心裡還是很虛啊。不能為了多兩三個點的理財就賠本了,這是小孩上學的費用啊。所以,最後還是會狠下心來做定存,即使利息只是理財的一半也願意。因為安全無風險啊。相信大部分也是這種感受。

看完點贊,腰纏萬貫,感謝關注!

鲤行者
2019-05-25

許多人不願意買4%-5%的理財,而是去銀行做2%-3%的定存,其實這部分人應該主要是中老年人,在年輕一輩的人裡購買理財產品的還是很多的。而且最近幾年,我國理財產品市場規模也是整體在不斷變大的。

為什麼現在有許多人不願意買4%-5%的理財,還是情願去銀行做2%-3%的定存呢?

那麼廣大的中老年人,為什麼不願意買高收益的理財產品而去追求低收益的定存呢?這個主要系兩個產品自身的性質所決定的。

安全性

對於銀行而言,理財產品屬於“受人之託,代人理財”,所以銀行本身不承擔理財產品的風險,而且自從2018年5月資管新規落地之後,國家也不允許銀行發行保本理財產品,因此現在我們購買的理財產品都屬於不保本保息的,雖然說4%-5%的理財產品,其本身的風險性並不高,但是總有對風險極度的厭惡者,無法接受任何的風險。

存款則不一樣了,按照我國的《儲蓄管理條例》:存款有息、取款自由、為儲戶保密。所以存款對於銀行來說,屬於剛性兌付的產品,銀行到期必須無條件付款付息,因此存款可以說除國債以外最為安全的投資產品了,特別是在我國,存款可以享受《存款保險條例》的保障,在50萬元的範圍內,即使銀行破產可以獲得全額賠償。

所以從根本上來說,兩個就不是一個性質上的產品,甚至可以說,區別性很大。

流動性

銀行的理財產品收益率之所以高,除了一個其風險較存款大之外,還有一個因素,即基本都屬於封閉式運作的產品,什麼是封閉式運作呢?也就是產品未到期之前,你即使要向定期一樣損失部分產品的收益也沒辦法贖回,所有碰到急救命的時候很麻煩。雖然說現在部分銀行推出了理財轉讓的平臺,但是掛單轉讓也必須有人接手,否則仍然無法提前贖回本金。

對於存款呢?如果是大額存單,那麼是具備靠檔計息的功能的,屬於隨時都可以取現的產品,且損失度較小;即使非大額存單,如果一旦有急用,定期存款也可以損失大部分利息立馬變現,所以說存款的流動性遠遠高於理財產品。

總結

任何一個產品,其收益率的高低背後都是有特定的原因的,收益率的制定是各家銀行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後給出的,並非是盲目隨便寫一個,所以選擇高收益率的產品還是低收益率的產品,只不過是看每個人各自的考慮的方面而已,因此不選擇4%-5%的理財,而選擇2%-3%的定存,並沒有什麼大驚小怪的。

厚金说
2019-05-27

金融市場投資理財,不同的產品對應的風險不同,不同年化收益率的產品對應的風險也是不同,有言是“收益越大,風險越高”。那麼,為什麼現在有許多人不願意投資4%-5%的理財,而情願去銀行做2%-3%的定期存款呢?

一、銀行理財需要正確看待,有低風險也有高風險。

銀行將理財產品的風險分為了五個等級,分別為R1、R2、R3、R4、R5,從低至高為謹慎型、穩健型、平衡型、進取型、激進型,常見的風險等級為低風險、中低風險、中等風險、中高風險以及高風險等級理財產品。五個等級的理財產品對應的風險係數以及投資渠道很是不同。

低風險等級理財產品的風險性很低,投資渠道為低風險、無風險的貨幣類產品:國債、國債逆回購、銀行存款、大額存單、保險理財等。一般年化收益率在2.5%-5%之間,產品的期限不同、方式不同對年化收益率有一定的影響。

中低風險等級理財產品,這類產品在市場上最為常見,可以說是理財產品中的主流產品,主要投資低風險、無風險的貨幣類投資,除了能投資低風險理財產品可投資的產品以外還能投資信託、貨幣基金、銀行理財、高信用等級債券等。現階段的年化收益率在3%-6%之間,產品的方式、期限不同,年化收益率的呈現也是不同。

中等風險,這類產品對本金就可能存在受損的影響,具有一定的風險。投資渠道除了能投資中低風險理財產品可投資的產品以外還能投資總資金比例30%以下的高波動產品,股票、商品、外匯等,結構性產品的本金保障比例需要在90%以上。

中高風險、高風險等級理財產品,這兩類理財產品的風險係數就很高的,本金具有風險,投資渠道能更大程度的投資高波動股票、外匯、期貨等產品,高風險等級的理財產品還能投資次級債以及利用槓桿資金進行投資,風險比較大。

銀行理財的年化收益率很不錯,就算是低風險的理財,年化收益率也是能達到2.5%-5%之間。但是,理財不是存在,存在一定的風險。而理財投資者有著不同的需求,不能因為年化收益率高就忽略了風險的存在,這需要對應需求。

二、銀行定期存款,雖然年化利率低一些,但安全係數高。

大家一看到銀行理財的年化收益率往往就忽略了風險,金融市場中“收益越高,風險越大”,這是需要謹記的。銀行理財的年化利率雖然低一些,但安全係數卻很高,就算是銀行倒閉、破產,也能獲得存款保險的一定上限額度50萬元的先行賠付。

現在銀行各時間定期存款的年化利率是:三個月是1.1%,六個月是1.3%,一年期為1.5%,二年期為2.1%,三年期為2.75%。通常各個銀行有不同程度的上浮,15%-30%之間。當然,為了滿足一些大額度儲戶的需求,銀行還推出了“大額存單”的理財方式,一般在基準利率的標準上浮40%-45%之間,部分銀行能達到50%水平,這就需要投資者在各個銀行諮詢一下了。

總結:投資者對理財的風險理解不同,有的更加偏愛低風險、無風險的投資,有的偏愛一些年化收益率高一些的理財。這就需要依據每一位投資者的需求,需求不同,做出的選擇也就不同。當然,在對比之下,選擇年化利率低的銀行定期存款,也沒有錯,安全係數要比銀行理財高。對應,理財呢?也有不同風險等級的選擇。在不同產品的選擇情況下,投資者也可以進行一些搭配投資,既降低了相對風險,又提高了收益。

作者不易,多多點贊,十分感謝!

李应群4
2019-05-27

當下有幾方面是騙財不犯法,專坑弱勢群體的勾當:

一是銀行的理財產品。大家逆向思維想想,銀行本身是吃存貸利率差的,為什麼要儲戶不存款而去買理財產品呢?答案只有一個,銀行風險由儲戶存擔而收益高於吃存貸利率差。銀行拿儲戶資金投資項目,嚴格講是個外行,沒有投資專業人才去投資,豈不是天大笑話!

二是股票市場,著名經濟學家XX

X講,中國的證卷市場地賭場更不講規矩的市場。機構大戶贏得盆滿盆滿,散戶血本無歸。

三是養生保健產品,無良心的商家,豢養明星假專家,收買貪圖小利的市儈集體大合唱,專騙老人的勾當。

大家記住一條真理,天上不會掉餡餅,商人無利不起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