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的起源,世界各地都有哪些風箏文化?

風箏自古就有,漸漸成為了一種文化。很多地區也有風箏節,那麼各地的風箏文化又是如何?
4 個回答

風箏起源於中國,最早的風箏是由古代的哲學家墨翟製造的。據《韓非子·外儲說》載:墨翟居魯山(今山東青洲一帶)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是說墨子研究了三年,但只飛了一日就壞了。墨子製造的這隻“木鷂”,就是中國最早的風箏。

風箏的起源,世界各地都有哪些風箏文化?

據《韓非子·外儲說》載:墨翟居魯山(今山東青州一帶)“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是說墨子研究了三年,終於用木頭製成了一隻木鳥,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墨子製造的這隻“木鷂”就是中國最早的風箏。

中國風箏問世後,很快被用於測量傳遞信息,飛躍險阻等軍事需要。唐宋時期,由於造紙業的出現,風箏改由紙糊,很快傳入民間,成為人們的娛樂的玩具。

宋朝風箏已在民間廣泛流行。隨著國際交往的增加,中國的風箏流傳到世界各地。先是傳到日本和朝鮮等近鄰國,後又漂洋過海,傳到了緬甸,馬來亞,印度尼西亞和新西蘭直到更遠的東方島嶼上;另一線則順著“絲綢之路”或蒙古人的征戰路線進入了阿拉伯和西歐。元代在中國為官17年的意大利人馬可.波羅歸國後,也把風箏介紹到了西方。 山東濰坊是我國著名風箏產地,明代就已在民間出現扎制風箏的藝人。清代,隨著放風箏習俗的流行,風箏藝術亦達到鼎盛階段。道光年間,郭麟吟清明的一首竹枝詞描繪道:“一百四日小寒食,冶遊爭上白浪河,紙鳶兒子鞦韆女,亂比新來春燕多。”鄭板橋有詩曰:“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鞦韆打四圍,飛彩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鬥春歸。”

《濰縣誌》也記著:“清明,小兒女作紙鴦,鞦韆之戲,紙鴦其制不一,於鶴、燕、蝶、蟬各類之外,兼作種種人物,無不惟妙惟肖,奇巧百出。清末,濰坊已形成了固定的風箏市場,全國許多地方的商賈都來濰坊購買風箏,一時間花樣翻新招主顧,雙雙蝴蝶鳶成行”,湧現出了一大批手藝高超的風箏藝人。

濰坊風箏主要有三種基本造型:串、硬翅和簡形,其中以龍頭蜈蚣最突出。據說是受了龍骨水車的啟發而製造的。現在已發展成許多品種,小的可放在掌上,大的有幾百米長,造形、色彩也各不相同,從很簡單的白紙糊身,紅紙糊頭,不畫一筆,不染一色的蜈蚣風箏,到色彩繽紛,繪金描銀的九頭神龍風箏。從構思奇妙的二龍戲珠到三條巨龍在空中呈“y”,字形飛行的“哪吒鬧海”,真是千變萬化,“奇巧百出”。 濰坊的長串風箏除蜈蚣之外,還有各種不同的題材。如“梁山一百單八將”是把梁山的一百零八位好漢做得個個形態不同,栩栩如生,放上天去排成一隊,各持兵刃,隨風飄動,這時你也許會隱約地感到有戰鼓催陣,好像他們正要出發,去打下大宋朝庭。

1984年4月,在濰坊的北海灘上放起了一條巨型龍頭蜈蚣,頭高4米,長4米,腰節直徑1.2米,這個風箏共長320米,當時在全國是最大的了。現在濰坊已成為國際風箏節的固定舉辦地。現代風箏在繼承傳統精華的基礎上,不斷花樣翻新,贏得了“風箏藝術,濰坊第一”的美譽。

 一、風箏的起源   中國風箏簡史:   風箏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民間藝術及休閒活動。一提起放風箏   不但孩童們雀躍三丈,連大人也都會興致勃勃躍躍欲試。   放風箏趣味的確不是普通人所能想像到的。風箏的起源,世界各地都有哪些風箏文化?前人金聖嘆曾經說   :「見人風箏斷,一樂也。」至於風箏的起源,現在已無法考證。有些   民俗學家認為,古人發明風箏主要是為了懷念世故的親友,所以在   清明節鬼門短暫開放時,將慰問故人的情意寄託在風箏上,傳送給   死去的親友。   實際上,我國最早出現的風箏是用木材作的,在文獻中「韓非   子」曾記載「哲人墨翟,費時三年,以木製木鳶,飛昇天空...   」(約紀元前 300 年左右),到了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以後才有紙   風箏的出現,因此可以推斷,中國風箏已有兩千年以上歷史了。   在正史中也有關於風箏的記載,時間較五代更早,其一是南朝   的梁武帝被候景圍困,曾放風箏向外求援,據南史卷八十「候景傳   風箏的起源,世界各地都有哪些風箏文化?」中所述,在梁武帝蕭衍大清三年(西元 549 年)時,候景作亂,   叛軍將武帝圍困於樑都建鄴(即今南京),內外斷絕,有人獻計制   作紙鴉,把皇帝詔令系在其中,當時太子簡文在太極殿外,乘西北   風施放向外求援,不幸被叛軍發覺射落,不久臺城即遭攻陷,樑朝   從此也衰微滅亡。這是簡文施放風箏向外求救不幸失敗的故事。   風箏和紙鳶還是有分別的。所謂「風箏」,是指它在空中能發   生像箏弦的聲音;至於「紙鳶」,則為啞鳥,只飛不鳴。   風箏是在紙鳶背上繫上一條弓弦,或在紙鳶頭部按一個風笛,   當紙升空以後,強風通過笛,或者引起弓弦的顫動,就會奏出鳴鳴   聲音。普通紙鳶是不會發出聲音的。   五代時候,北朝的齊宣帝也用風箏載人為樂,有一次居然於出   五里多遠。「北史」中記載,齊宣帝是利用天牢裡的死囚乘坐風箏   ,讓他們「以席為翅,從臺飛下」,供齊宣帝娛樂。這些死囚如果   完成皇帝的心願,罪刑可以獲得赦免。   清朝的李渙曾經編過一部名曲「風箏說」,書中記載一美一醜   的姊妹詹妍、詹強和風箏的故事。兩姊妹分別在風箏上題了詩句,   然後把風箏放掉。後來,拾到斷鷂的兩位男士前去求親,終於促成   兩對美滿姻緣。這是風箏有關的一段佳話。  風箏的起源,世界各地都有哪些風箏文化? 又從其他考據證實,約第十世紀傳至韓國再至日本,十三、四   世紀才傳至歐洲。   亞洲人做風箏的技巧,比歐洲人要高明多了。馬來西亞的風箏   是用秣草和乾蘆葦編成的,和韓國、印度的風箏類似,操縱起來很   靈活。他們可以讓風箏很正確的降落在指定地點,還有人可以讓風   箏只距地面十五公分高而風箏絕不會碰到地面。   今天台灣的風箏進步更多,民國六十一年,夏威夷舉行一次世界   風箏比賽,參加國之風箏製作技術顯然不及我國。這件事實觸動了   國內許多風箏專門才。到了民國六十四年,臺灣風箏已經外銷到美   國、澳洲、日本及其他國家,一年可以賺取三萬美金的外匯。   臺灣已步入工業時代一切講求速度與效率,無論市面售賣或外   銷風箏早已看不到紙製品,便宜的用塑膠製,稍貴的用尼龍布制,   僅有中、小學生工藝課仍然用紙作,因為紙較方便便宜之故。不過   香港仍然一直生產紙風箏,但風箏面已不是個別繪製而改以印刷,   雖較具工業化卻仍不失傳統特色及鄉土風味。   風箏在外國:   迎風拉線放風箏是兒童的最愛。風箏在中國已有二千年的歷史,造   型繁多。主要分為平面和立體二種。傳到世界各地後,造型變得更多樣   ,更豐富。風箏館展出了十九個國家的風箏,地方色彩非常濃厚。   風箏的故事   風箏起源於戰國時期。公輸般就是後人所說的七巧匠魯班或“魯班爺”。他製作的“鵲”或“鳶”,其原材料是極薄的木片或竹片。漢朝以後,由於紙的發明和應用,在製作風箏時,逐漸以紙代木。稱為“紙鳶”。五代時,又在紙鳶上系竹哨,風吹竹哨,聲如箏鳴 故以後稱“風箏。唐宋時期,現屬濰坊各地扎放風箏已很普遍。明清時期,濰坊的風箏達到極盛。每年清明節前後,風和日麗,家家戶戶扶老攜幼,踏青登場,竟相把自己的得意之作送上藍天。清朝詩人鄭板橋在<<懷濰縣>> 詩中說:“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鞦韆打四圍。五色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鬥春歸。”生動地描寫了清明佳節濰坊風箏的情景。這種春意盎然的民間活動,既是相互觀摩、評比的機會,又是呼吸早春空氣、享受大自然的恩賜、鍛鍊身體的好時光。濰坊風箏扎工精美,畫工別緻,造型新穎,構圖合理。它還吸收了木版年畫的某些特點,博採京津畫技之長,線條優美,色彩鮮明,善以誇張的手法,突出主題。風格獨特,栩栩如生。最有代表性的大型龍頭蜈蚣風箏 ,長達百餘尺。放飛時先將尾聞和身聞漸次放起,靠幾十節“腰子”所產生的提升力將首部往高空。腰子的連綴是按力學原理繫結,繫繩之間必須有嚴格的角度和距離。“龍頭蜈蚣”扶搖藍天,氣勢千里,蔚為壯觀。嬴得國內外的普遍讚譽。自1984年第一屆濰坊國際風箏會以後。每年的四月中旬都被要舉辦一年一屆的國際風箏盛會,1988年,第五屆國際風箏會將濰坊定為“世界風箏都。現在已經成功舉辦了十九屆風箏 會,每年都要吸引來自世界的幾十個國家和地區。也為濰坊的經濟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風箏的歷史   中國風箏有悠久的歷史,據說漢朝大將韓信曾利用風箏進行測量。梁武帝時曾利用風箏傳信,但未成功。南北朝有人揹著風箏從高處跳下而沒有跌死。唐朝的張丕被圍困時曾利用風箏傳信求救兵,取得了成功。這些說明,中國風箏的歷史至少有2000多年了。 從唐朝開始,風箏逐漸變成玩具。到了晚唐,風箏上已有用絲條或竹笛作成的響器,風吹聲鳴,因而有了“風箏”的名字。也有人說“風箏”這名字起源於五代,從李鄴用紙糊風箏,並在它上面裝竹笛開始。風箏的歷史   到了宋朝,風箏已有很大發展,品種增加,性能提高與人民生活發生了密切的聯繫。如“武林;日事”中記有/少年郎競放紙鴦,以相勾引,相牽剪截,以線絕者為負/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和蘇漢臣的“百子圖”中也都有放風箏的場面。明朝畫家徐渭寫過很多與風箏有關的詩,如“柳條搓線絮搓棉,搓夠千尋放紙鴦。消得春風多少力,帶將兒輩上春天。”又如:“我亦曾經放鷂喜,今年不道老如斯,那能更駐遊春馬,閒看兒童斷線時。”到了清朝,玩風箏之風更盛。傳說慈禧叫大監跑到天津找“風箏魏”給他扎過一個“壽星老騎仙鶴”風箏玩。現在故宮裡還藏著三隻傅儀玩過的大風箏。 風箏的歷史歡迎光臨光腦網   曹雪芹在“紅樓夢”70回中生動地描寫了大觀園中姐妹們放螃蟹、美人、大魚、編蝠、鳳凰、沙燕等各種風箏的情景。可以說,中國的玩具風箏在這時發展到了相當高的水平。風箏的歷史   從唐宋開始,中國風箏向世界流傳,先是朝鮮、日本、馬來亞等東南亞國家,然後傳到歐洲和美洲等地。在歐洲產業革命形勢的影響下,中國的玩具風箏在那裡向著飛行器發展,經過英國的凱利,澳大利亞的哈格瑞夫和德國的李林達爾等人,最後在美國由萊特兄弟造成了最早的能載人成功飛行的飛機。風箏的歷史   因此,在美國華盛頓宇航博物館的大廳裡掛著一隻中國風箏,在它邊上寫著:“人類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和火箭。”

 風箏的起源,世界各地都有哪些風箏文化?【風箏介紹】

  風箏為中國人發明,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有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其學生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更而演進成為今日多線風箏.

  風箏源於春秋時代,至今已2000餘年.相傳“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到南北朝,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的.由於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宋人周密的《武林舊事》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蘇漢臣的《百子圖》裡都有放賜箏的生動景象.

  當今,我國放風箏活動,在對外文化交流,加強與世界各國人民友誼,發展經濟和旅遊事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風箏的歷史】

  十三世紀時,意大利馬可·波羅自中國返歐後,始傳到世界各地.

  據古書記載:“五代李鄭於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為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聲如箏鳴,故名風箏.”故而不能發出聲音的叫“紙鳶”,能發出聲音的叫“風箏”.

  古代風箏,曾被用於軍事上之偵察工具外,更進行測距,越險,載人的歷史記載.

  南北朝-風箏曾是被作為通訊求救的工具.梁武帝時,侯景圍臺城,簡文嘗作紙鳶,飛空告急於外,結果被射落而敗,臺城淪陷,樑 武帝餓死留下這一風箏求救的故事.

  北齊-文宣帝高洋,將人綁上翅膀,令人從高塔跳下摔死,名為“生”.

  漢朝-楚漢相爭,韓信曾令人制作大型風箏,並裝置竹哨弓弦,於夜間漂浮楚營,使其發出奇怪聲音,以瓦解楚軍士氣.

  唐代-將被用於軍事上的風箏,已漸轉化為娛樂用途,並於宮庭中出放風箏.

  宋代-把放風箏做為鍛鍊身體的功能,百姓在清明節時,將風箏放的高而遠,然後將線割斷,讓風箏帶走一年所積之黴氣.

  明代-以風箏載炸藥,依“風箏碰”的原理,引爆風箏上的引火線,以達成殺傷敵人之目的.

  清乾隆-即有雙紙控制風箏詳圖尺寸與解說.

  日據時代-因軍事的理由禁止放風箏,因為鮮豔的風箏可傳遞給敵方訊息,並提供飛機轟炸的目標.

  二次世界大戰美軍曾用特技風箏做活動靶,訓練打靶.

  1980年,風箏開始廣受喜愛,除原來雙線外,並演變成三線,四線的技術風箏或特技風箏.

  【風箏的起源】

  風箏真正的考起源,現在已無法證.有些民俗學家認為,古人發明風箏主要是為了懷念世故的親友,所以在清明節鬼門短暫開放時,將慰問故人的情意寄託在風箏上,傳送給死去的親友.

  最早的風箏並不是玩具,而是用於軍事、通訊上.唐代晚期,因為有人在風箏上加入了琴絃,風一吹,就發出像古箏那樣的聲音,於是就有了 “風箏”的叫法.

  公元前1000年,中國人最先放風箏.早在信史之前,傳說中國人已會放風箏.相傳公元前四世紀,中國著名工匠魯班(即公輸班)做了一隻風箏,升空三日而不墜.還有一個故事說一名將軍包圍了王宮,利用風箏測量宮牆與己方軍隊的距離.風箏可用於送磚上屋或在風箏尾部繫上魚鉤釣魚.公元1600年,東方的風箏(菱形)由荷蘭人傳到了歐洲.19世紀英國發明家克雷由風箏產生靈感而發明滑翔機.德克薩斯州演員科迪“上尉”,曾利用風箏拖動摺疊式小艇,橫渡英倫海峽;1901年再接再厲,乘坐雙箱形風箏飛行,使英國陸軍部大感興趣.不久,飛機取代了軍用風箏,而科迪“上尉”也在1913年駕駛他的新雙翼飛機時失事遇難.1970年,美國太空計劃設計了各種“飛行翼”,使風箏再次成為成年人的玩意兒,例如羅格樂樂摺疊飛行翼,本是專為水星號太空船倉安全著陸而設計的,後來被降落傘取代了;但這種摺疊翼,結果成為今日懸掛式滑翔機的機翼.風箏飛上天空為飛機飛上天空提供了原理和靈感.

  風箏,古時稱為“鷂”,北方謂“鳶”.大多數的人認為風箏起源於中國,而後廣傳於全世界,是一種傳統的民間工藝品.實際上,中國最早出現的風箏是用木材作的.春秋戰國時,東周哲人墨翟(公元前478-392年),曾“費時三年,以木製木鳶,飛昇天空...”.墨子在魯山(今山東濰坊境內),“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這是說墨子研究試製了三年,終於用木板製成了一隻木鳥,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墨子製造的這隻“木鷂”(或“木鳶”)就是中國最早的風箏,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風箏.(約紀元前300年左右),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年.

  直至東漢期間,蔡倫發明造紙術後,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箏,稱為“紙鳶”.因此可以推斷,中國風箏已有兩千年以上歷史了.

  墨子把制風箏的事業傳給了他的學生公輸班(也稱魯班),<墨子‧魯問篇>中說,魯班根據墨翟的理想和設計,用竹子做風箏.魯班把竹子劈開削光滑,用火烤彎曲,做成了喜鵲的樣子,稱為「木鵲」,在空中飛翔達三天之久.<鴻書>上說:“公輸班制木鳶以窺宋城”.

  最初風箏常被利用為軍事工具,用於三角測量信號、天空風向測查和通訊的手段.就如春秋時期,魯班『制木鳶以窺宋城』.

  公元前190年,楚漢相爭,漢將韓信攻打未央宮,利用風箏測量未央宮下面的地道的距離.而垓下之戰,項羽的軍隊被劉邦的軍隊圍困,韓信派人用牛皮作風箏,上敷竹笛,迎風作向(一說張良用風箏系人吹簫)漢軍配合笛聲,唱起楚歌,渙散了楚軍士氣,這就是成語“四面楚歌”的故事.

  在正史中也有關於風箏的記載,時間較五代更早,其一是南朝的〔侯景之亂〕,梁武帝被侯景圍困,城牆被包圍.曾放風箏向外求援,據南史卷八十“侯景傳”中所述,在梁武帝蕭衍大清三年(公元549年)時,侯景作亂,叛軍將武帝圍困於樑都建鄴(即今南京),內外斷絕,有人獻計製作紙鴉,把皇帝詔令系在其中,當時太子簡文在太極殿外,乘西北風施放向外求援,不幸被叛軍發覺射落,不久臺城即遭攻陷,樑朝從此也衰微滅亡.這是簡文施放風箏向外求救不幸失敗的故事.

  相傳在公元前五世紀時,希臘的阿爾克達斯就發明了風箏,可惜後來失傳.直到公元十三世紀,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從中國返回歐洲後,風箏才開始在西方傳播開來.

  又從其它考據證實,約第十世紀傳至韓國再至日本,十三、四世紀才傳至歐洲.

  美國也有放風箏的故事,當時的人們以為雷電與閃光,是宗教上神的怒吼而生恐懼,富蘭格林則利用風箏,證明了雷電與閃光是空中放電的現象,而發明了避雷針.

  【各國風箏的特點及風俗】

  雖然對於風箏的起源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大多數人還是認為風箏的起源在中國,大約在8世紀時傳播到世界各國.

  一般而言,由於亞洲地區盛產竹材,適合各種自由曲線的結構設計,並且與神話傳說相結合,所以風箏造型千變萬化且富個人色彩;而西方國家因為缺少竹材而以玻纖或碳纖為材料,在風箏造型及色彩上力求鮮明、簡潔,多以單純的色塊來表現.

  不過由於材料、氣候和民俗習慣的差異,而演化出各式各樣、形態多變的風箏,例如北方的沙燕傳到東南亞後,就轉化成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印度、泰國等各型月箏;而硬拍和米字結構傳到韓國發展成風穴風箏,傳到日本,則以浮世繪風格傳揚於世.至於傳到歐美地區的風箏以風箱、傘翼及十字結構為主,因此以各種立體造型及三角翼等幾何圖案為設計主流.

  馬來西亞:傳說很美麗

  馬來西亞人喜歡放風箏,可以追溯到幾個世紀以前,據說是為了向稻神致意.有這樣一個傳說:在很久以前,有個窮莊稼漢在田裡遇到一個迷路的女孩,他把女孩領回家,悉心撫養,女孩越長越漂亮,他和鄉親們的收成也越來越好.誰知他老婆起了妒忌之心,把女孩趕出了家門,從此,村子裡莊稼的收成就越來越壞了.原來,那漂亮的姑娘就是稻神.有人告訴他,必須做一個漂亮的東西,放到空中稻神之處,向她表示懺悔.這莊稼漢便做了風箏.隨著風箏的升空,人們的日子又富裕了起來.

  馬來西亞風箏的長度一般在一米到二米之間,寬與長相仿.風箏的製作相當講究.首先挑選面向東方生長的竹子,據說這能保證太陽神始終附在風箏上伴隨你度過一生.

  馬來西亞風箏的形狀有魚、鷹、貓、鸚鵡等,然而人們最喜歡的卻是月亮風箏.月亮風箏因形似月牙而得名,這種風箏有的像鳥、有的像魚,但都不失月牙形的特點.在正式的官方場合,馬來姑娘常常手執精心製作、圖形優美的月亮風箏迎接貴客.

  馬來西亞政府經常組織風箏比賽.馬來西亞航空公司還把風箏作為公司的標誌.

  日本:浮世繪風格獨特

  風箏傳入日本的時間,一般以為是在中國唐代時,通過遣唐使從中國帶往日本的.

  風箏傳入日本後,原是作為同事方面傳遞訊息之用,直到江戶時代才在民間流傳開來.早期的風箏多為長方形和金半圓形,上面沒有任何裝飾.到了明治時代,浮世繪的畫風已形成日本風箏的獨特風格,讓風箏的藝術與欣賞價值更為提高.

  韓國:風穴風箏獨樹一幟

  韓國自行發展出代表性的風箏——風穴風箏,這是由米字結構的風箏轉化而來.

  一般的米字風箏是以十字交叉與對角線交叉的骨架結合在一起,加強結構與增加受風.而韓國的風穴風箏更進一步地在平面上挖一個風穴,巧妙地運用受風與排風的位置,讓背風轉為浮力,使風箏的動作更為靈活,屬於打鬥風箏的一種.

  泰國:風箏也有男女之別

  泰國的風箏有男、女之別,男箏稱之為鳥箏,女箏稱之為魚箏.鳥箏一般有2米高,又叫“猜朗康”;魚箏形如鑽石,也稱“白寶”,放飛時要由7個女子操控.每年2月-4月是傳統放風箏季節,常舉辦多風箏賽會.

  荷蘭:曾造出世界最大

  現在的荷蘭風箏多沒有骨架,材料多為尼龍布和塑膠紙.荷蘭曾在1984年展示一隻世界上最大的風箏,無骨架,以尼龍布製成,放飛前要先充氣,並由8噸的汽車牽引才能順利升空.

  英國:風箏監視潛水艇

  在英國,風箏原先是作為航空學的裝置之一.20世紀20年代,以風箏進行廣告宣傳已是常見的宣傳手法,而二次大戰中,英國曾用風箏載人來監視德國潛水艇的活動.20世紀40年代,英國海軍還曾把風箏作為防衛空中攻擊的裝置配置在驅逐艦上.

  美國:特技風箏來自靶機

  放風箏,在美國被視為一種老少咸宜的體育活動,所流行的風箏多為尼龍布制,不怕風吹雨淋.

  1956年發明軟體風箏後,不僅放飛時只靠尼龍布或塑膠材料來支撐,更可將風箏摺疊起來,攜帶相當方便.現在相當流行的特技風箏,據說就是根據導彈射擊試驗的靶機設計出來的.

  【風箏的做法】

  風箏的形狀:

  主要是模仿大自然的生物,如雀鳥、昆蟲、動物及幾何立體等,而 圖案方面,主要由個人喜好而設計,有宣傳標緻,動物、蝶、飛鳥等,琳琅種種. 風箏的建造材料除了絲絹、紙張外,還有塑膠材料造的,骨杆有竹篾,木材及膠棒來造,近來有人設計一種無骨風箏,它的結構是引入空氣於絹造的風坑之內,今風箏形成一個輕輕飄的氣枕,然後乘風於上.中國、馬來亞、菲律賓及日本等,亦有一種大形的風箏,每到風箏節就將它放到忍藍的天空,該等風箏之尺碼由十至二十尺不等.骨杆則用大竹升來造,由百多人來放.

  做風箏的工具:

  漿糊、 紙刀

  做風箏的材料:

  竹篾、紗紙條、馬拉紙

  方形風箏的特點:

  (1)這種四方形的風箏,現在用得最多,最普遍.

  (2)風箏的骨架,單單用兩支組成非常簡單.

  (3)做法雖然簡單,可是樣子的變化非常多,加些工夫可以做出很 多東西.

  做法:

  1. 首先將竹篾浸水,令竹篾軟身,再用 刀將竹篾破開,約三份之一粗度,然後修半形,因為稍後要將竹篾貼在馬拉紙上,如果太粗,竹篾會拉破紙張,同時竹篾太粗,紗紙條就貼不穩.將修好的竹篾裁成兩條長短適當的長度,約為(16吋及23吋).下一步,就將馬拉紙裁成一個四方,長約24吋,馬拉紙是一種非常粗糙的紙張,最適合作風箏之用.

  2. 到此時就可以將竹篾貼在紙上,但要記著將長長的竹篾,用紗紙紮在短的三份之一,然後慢慢屈曲,直至長竹篾兩端觸到紙的對角之上將它貼好.

  3. 最後一步就將風箏的尾巴貼在風箏的下方,較好線與風箏的角度後,就可起放.

  4. 風箏的尾巴是平衡風箏的主要工具,當風箏乘風而上之時,如果一方較重,風箏就會偏向這方,而尾巴最好比較長,因為越長就會有一個重量今風箏頭部升起,使全身受風,平衡了斜的一方.

  5. 風箏的絲線可以用牛皮線、棉線、玻璃線等線轆可分圓線轆及排轆將線紮在風箏上,要成一斜角.

雖然目前各國風箏愛好者對風箏的起源持有不同的見解,但大多數人對風箏起源於中國,後來隨著國際交往的增加,中國風箏流傳到了世界各地,形成了風格迥異的風箏都持認同態度。中國風箏、日本風箏、韓國風箏等亞洲國家的風箏大都是用竹材做骨架的,這利於風箏造型的彎曲變化,風箏畫面則往往選擇神話傳說或是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族風俗,風箏造型千變萬化且富有個性色彩;歐美國家的風箏則大多用碳杆和尼龍布做原料,在風箏造型及色彩上力求鮮明、簡潔,多以單純的色塊來表現。  與中國傳統風箏一樣,國外風箏的基本造型結構也是五種,其中目前歐洲最流行的排子式風箏是由中國的筒式風箏演化來的,片串式風箏則類似於國內的串式風箏,另外還有翼傘式,如新西蘭的翼傘風箏,盒子式,如丹麥的電視主持人風箏,立體幾何式,如荷蘭的風車風箏等,這些造型各異、各具特色的外國風箏如今在坐落在城區白浪河畔的濰坊世界風箏博物館裡我們都可以見到。  美國風箏多是用碳杆和尼龍布製作的,不怕風吹雨淋。上世紀50年代中後期,軟體風箏面世後,美國風箏有了進一步的改進,放飛時只靠尼龍布或塑料材料來支撐,攜帶時,可將風箏摺疊起來,攜帶十分方便。  中國風箏講求美觀形象,如同工藝品,飄在空中悠哉悠哉;而美國人講究的是刺激,玩起風箏來追求緊張激烈。眼下最流行的美國風箏就是特技風箏,也叫做運動風箏,據說這是美國人根據導彈設計實驗的靶機設計出來的。這樣的風箏要用兩根風箏線進行操縱,通過地面控制,風箏時高時低,交錯穿梭,煞是好看。當然,放飛這樣的風箏需要操縱者要有技術和力度,因此美國人把放風箏歸為體育運動。美國的風箏表演或是風箏比賽,比的就是這種特技。  今年的風箏會,美國風箏代表隊,帶來的不僅有運動風箏,還有反映當代美國社會生活和文化的“辛普森五口之家”旗幟風箏,顧名思義,這隻風箏是由五隻風箏組成的,分別是愛搗亂的長子巴特,在核電場工作的父親荷莫,二女兒麗莎,聲音沙啞留著超高發型的母親瑪琦和永遠叼著奶嘴的小女兒瑪吉。 柬埔寨的音樂風箏 關於風箏的來歷,在柬埔寨有這樣一個美麗的傳說:從前,有一個名叫倫波的獵人,他和一個朋友捕捉到一對金鷹,以後兩人便常常到王宮前的廣場放飛玩耍,並由此結識了兩位公主,後來兩對青年戀人自願結成了夫妻。兩隻金鷹病死後,四個人為了紀念他們的愛情,便用布做成鷹愉快地放飛。從那時起,柬埔寨就誕生了風箏,一直流傳至今。柬埔寨語的“風箏”和“鷹”是同一個詞,這與中國古時把“風箏”稱作“木鳶”、“紙鳶”有異曲同工之妙。 柬埔寨的風箏造型豐富多彩,如陽傘風箏、小雞風箏、鷹風箏、青蛙風箏、蝙蝠風箏、蜻蜓風箏、燕子風箏、葫蘆風箏等等。有一種超級風箏,長達五六十米,需要兩三個人合作放飛,飛行高度有幾百米,它的前端裝有一個弓形發聲器,弓弦用薄竹片或藤片做成,風吹弓弦,可發出四種或七種悅耳動聽的響聲,能傳出兩三公里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