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為什麼會輸給劉邦?

項羽是個帶兵的指揮者,為什麼會輸給劉邦?
10 個回答
负反馈电池
2019-03-09

因為劉邦順應天命啊,項羽失敗,是歷史的必然進程。


01 分屍項羽,均為秦人


公元前202年,霸王項羽被漢軍逼到烏江邊。為了殺死項羽,劉邦放出話來:“殺死項羽者,賞千金,封萬戶侯”。

漢軍將士瘋一樣圍在項羽身邊,項羽身負十餘處創傷,但一代霸王身姿不減當年,血戰不倒,殺死漢軍上百人。

激戰間,突然項羽屹立不動,向眼前一位騎將喊道:“來者可是舊友呂馬童?”

呂馬童不敢直視霸王目光,側身對身邊王翳說,“他就是項王。”

項王說:“漢王為我的人頭懸賞千金,賞萬戶侯。這次就把封賞留給你吧。”於是自刎而死。

漢軍將士蜂擁上前搶奪項羽屍身,最後有五位將士取得:王翳取首級,呂馬童、呂勝、楊武、楊喜取得身體。

劉邦兌現諾言,封這五位分享千金,各為萬戶侯,而分析分屍項羽的五位將士籍貫,卻非常讓人吃驚:

呂馬童,關中乾縣人,本為秦國郎中騎將;王翳,關中渭南人,本為秦國郎中騎將;楊喜,關中華陰人,本為秦國郎中騎將;楊武,關中渭南人,本為秦國郎中騎將;呂勝,關中人(地址不詳),本為秦國騎兵。

也就是說,這五位,都是出身關中的舊秦軍。

雖然公元前206年,項羽入關屠滅秦國宗室,滅亡秦國,但最終項羽還是身死秦軍之手。

聯想一下18年前的公元前224年,秦國王翦帥60萬大軍攻滅楚國,項羽祖父項燕在臨死之前喊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我們會發現,這是一個輪迴。

秦滅楚國=>項羽領導西楚滅掉秦國=>最後秦軍將士又滅掉項羽。報應不爽嗎?


02 劉邦漢國,是秦國的借屍還魂


談項羽身死,脫不開他的老對頭——劉邦。

鴻門宴以後,劉邦被髮配到遙遠的漢中,遠離中央故土。但僅僅四年之後,劉邦就打了回來,在垓下60萬大軍搞定項羽10萬楚軍,項羽也自刎烏江。

短短四年,劉邦憑藉什麼幹掉萬人敵項羽?

就因為劉邦原原本本的繼承了秦國,它的土地、人口、軍隊,以及最關鍵的,制度。

然後劉邦領導的秦國,又在歷史車輪滾轉中,再一次滅掉了楚國,項羽的西楚。

來看看劉邦是怎麼做的。公元前206年,劉邦先項羽兩個月進入關中,兵臨咸陽,秦王子嬰投降。在滅亡秦國的同時,劉邦和部下做了幾件事,為他們後來重返關中、打敗項羽奠定了基礎。

第一,約法三章。這在歷史上很出名,“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成功俘獲了關中百姓的心;第二,和平接管秦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保留原本的人事任命,成功俘獲秦國官員的心;第三,編舊秦軍於漢軍,同等視之,成功俘獲秦國軍人的心

三招一出,舊秦國全部歸屬劉邦。後來劉邦帥軍從漢中回來時,關中百姓可謂“簞食壺漿”,熱烈歡迎王軍迴歸。

這還沒完,劉邦封漢王后進入漢中,又做對三件對劉邦擴充實力更重要的事:

第四,蕭何進入秦國丞相御史府,將秦朝的戶籍、地形、法令等圖書檔案清查整理,釐清秦國的國情和實力;第五,除去過於嚴苛的條款後,全面啟用秦律;第六,韓信拜將,改革軍制,恢復秦國“軍公爵”制度。

軍公爵,是商鞅變法的核心內容之一,即確立二十級爵位,斬敵方首級一個升一級,使秦國將士人人凶猛如虎狼。

這幾套組合拳下來,除了“秦”改為“漢”,統治者由贏改為劉,舊秦國全面復活。

這些措施的威力有多大呢?可以查看下面兩幅圖。

項羽為什麼會輸給劉邦?

嬴政即位時的秦國

項羽為什麼會輸給劉邦?

劉邦還定三秦後的漢國

怎麼樣,像不像?除了“秦”改為“漢”,一切勢力照舊,只需劉邦再重新走一遍秦始皇走過的滅亡六國路線即可。而且現在,因為關東地區內耗嚴重,劉邦的難度比秦始皇少多了。

秦國作為天下最強的國家,誰擁有了它,誰就能掌控天下。而劉邦比項羽強就強在這種眼力和判斷力。

項羽在政治上無疑是幼稚的。鉅鹿之戰後,他坑殺秦國降卒二十萬,基本斷絕了自己在秦地的統治,後來又進入關中劫掠關中百姓,屠滅嬴姓宗師、火燒阿旁宮,簡直是把機會拱手讓給他人。


03 秦兵又東歸,滅楚統天下


分屍項羽的五位將士,皆來自舊秦軍,到底是秦國哪隻軍隊呢?

秦始皇一統天下後,秦國的軍事力量主要有三支:鎮守北疆的北方軍、征服南越的南方軍,以及鎮守關中的中央軍。一隻只看。

南方軍是秦國征服和鎮守嶺南地區的軍隊,大約有十萬人。第一任統帥是屠雎,後來是任囂,第三任趙佗。

嶺南當時還處於未開化的部落時代,南方軍進展順利,不到兩年就全面征服南越。

秦末之亂爆發後,舊楚國地區淪陷,切斷了嶺南南方軍與中央的關係,南方軍於是趁勢自立,封鎖五嶺邊界。

公元前207年,趙佗自立,建立南越國,南方軍脫離秦國統屬。

再看北方軍。北方軍主要負責防守北方邊境,由蒙恬統領。蒙恬被秦二世賜死後,王離接任統帥,總部在陝北榆林。

因為常年與匈奴打交道,北方軍實力很強,號稱有三十萬。秦末之亂後,北方軍被徵調鎮壓關東起義軍,先滅掉北方的趙國,後來與章邯一起滅掉項梁(項羽叔父)。

公元前207年,北方軍與章邯軍一起,將齊趙聯軍圍困在鉅鹿,被項羽破釜沉舟擊潰,王離被俘,副將蘇角被殺,北方軍全軍覆滅。

中央軍鎮守關中,主要由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出關鎮壓起義的章邯軍。公元前208年,章邯改組驪山刑徒,並大肆招募關中子弟兵,出函谷關,與北部軍一起成為鎮壓秦末義軍的主力。

章邯率領的軍隊一開始滅掉了大部分關東義軍,包括陳勝吳廣、項梁、魏王豹等,後來在鉅鹿之戰後與項羽焦灼在河內,因為秦庭內部趙高作祟,章邯率領二十萬人投降項羽,被全部坑殺。

中央軍的另一部分就是僅存的秦軍主力了,也就是未隨章邯出關的、一直駐守京師地區的京師軍

秦帝國京師地區,號為內史地區,為函谷關以西的八百里關中平原,人口密集,是當時天下最為富饒的地區。

京師軍是秦帝國的常設精銳部隊,陳勝吳廣起義後,陳勝曾派部將周文攻破函谷關,進入關中,被京師軍擊潰,為秦帝國組建章邯軍贏得了寶貴時間。

章邯率領他那一部出關鎮壓後,京師軍仍然留在京師附近防守關中,卓有成效。關東地區亂成一鍋粥,秦國京師地區卻一直保持穩定,即使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後,一直都很安穩。

項羽為什麼會輸給劉邦?

秦軍去向圖

京師軍由三支部隊構成:郎中令、衛尉和中衛。郎中令是秦皇帝的侍從武官團,數量不多,也就近千人,但都出身不凡,是千挑萬選的精銳,戰鬥力極強,分屍項羽的五個人都屬於這支軍隊。

衛尉負責皇宮宿衛,即咸陽宮城的安保和防衛,數量有兩萬人,戰鬥力也很高;中尉軍為首都衛戍部隊,防衛整個京師地區,數量在五萬人左右。

劉邦攻破武關後,秦王子嬰刺殺趙高成功,隨即投降劉邦,京師軍被劉邦接管。項羽進入關中後,劉邦在鴻門宴屈服,帶領一部分京師軍趕赴漢中,其餘部分被分給封為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

一年後,劉邦採用韓信計策還定三秦,重新收編了三王手下的舊京師軍,跟原來他那部分一起,成為劉邦的主力軍隊。

然後趁著關東大亂,劉邦出兵六國,秦國人終於有機會為被坑殺的降卒,向項羽報仇雪恨。


04 秦滅楚,歷史的必然


秦(漢)滅楚,從宏觀來看,是歷史的必然。雖然有所反覆,比如項羽鉅鹿之戰消滅秦軍主力,但強如項羽也架不住歷史車輪滾滾向前,被碾壓於垓下。

因為秦國制度是當時天下最先進的制度,秦軍也是最具戰鬥力的軍隊,劉邦用驚人的洞察力看到了這一點,所以在法律、軍隊、治安等方面全面繼承秦國,幹掉了代表舊制度的項羽。

這是先進生產製度對落後生產製度的絕對優勢,後世有兩個事可以佐證。

劉邦在定陶登基為帝后,為了撫慰和答謝跟他一起圍困項羽的韓信、彭越、英布等將領,不得已在關東地區大封異姓諸侯王,與漢帝國其他地區的郡縣制一起,實行一國兩制。

這是對現實的妥協,也是對舊制度的妥協。異姓諸侯王的存在,極大的削弱了漢帝國的實力,劉邦也不得不在生命的晚年忙於處理他們,而漢帝國的國力始終無法統一。

公元前200年,劉邦帶著殘缺不全的漢帝國與北方遊牧帝國匈奴在白登開戰,被圍七天七夜,賄賂冒頓單于的寵妃才逃出生天。之後六十年,漢帝國只得對匈奴納貢和親,恥辱至極。

在與匈奴的戰爭中,新舊制度共存的劉邦帝國是失敗的。

時間來到漢武帝時期。經過文帝、景弟和武帝的經營,諸侯王制度已經被消於無形,全國都建立起了大一統的郡縣制度,使武帝劉徹得以集合全國之力,以衛青、霍去病為將領,北伐匈奴,一血了劉邦時代的恥辱。

新制度的劉徹帝國,碾壓了遊牧帝國。

除了生產力和軍隊戰力的提高,秦國制度對普通大眾也比舊制度要好。

春秋戰國時代,下層民眾是貴族階層的附屬,而貴族卻可以憑藉血統世襲,萬世不破。這也是為什麼陳勝吳廣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後,那麼震撼的原因。

秦國的軍公爵制度則為普通人提供了上升階梯,不管出身如何,只要能在戰場多殺敵人,就能獲得土地和爵位,走上人生巔峰。所以秦國遠比暮氣的六國有活力,對六國完勝。

簡單來說,秦國制度,代表了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史学达人
2019-05-08

項羽輸給了劉邦,最主要的是項羽在用人上不如劉邦。劉邦是海納百川式的人物,只要是人才,他來者不拒。也就是說劉邦能做到人善其職。

你看劉邦手下有一個叫酈食其的說客,酈食其在跟隨劉邦之前,就是一個社區保安,他找到劉邦, 劉邦只和他交談了一下,就覺得此人是個人才。

所以,劉邦就讓他做自己的宣傳部長,讓他到處去鼓吹劉邦。那時候可以齊國是最強大,城池最多的一個國家了。

這個國家後來差點就投降給了劉邦,就是因為酈食其一張嘴說的。只不過,齊國最終沒有投降過來,是因為韓信偷襲了齊國,導致了酈食其的慘死。說實話若是沒有酈食其提前做好齊國的工作,韓信想攻打下齊國來,談何容易。

項羽為什麼會輸給劉邦?

陳平是劉邦的另一個謀士,正是他幫助劉邦離間的范增和項羽之間的關係。

要知道陳平在跟隨劉邦之前,一直都是項羽的人,而且陳平在項羽那裡做到了最高管理層。在陳平決定離開項羽,投降劉邦時。

劉邦絲毫沒有懷疑他,而且還讓他做了最重要的監軍的職務。你看,就劉邦這心胸,項羽真心的比不了。

劉邦連酈食其和陳平這種人都敢用,就不用說其他人了。

當然了還有韓信,韓信在當大將軍之前,本來就是一個小兵卒子。就是因為蕭何推薦了一下他,劉邦就把韓信給封為了大將軍。

這在其他人看來,封一個小兵卒子當大將軍,都是很雷人的一件事。可是,劉邦他就敢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項羽為什麼會輸給劉邦?

正是因為劉邦擁有這種知人善任的眼光與氣魄,最終讓他成就了一番帝王霸業的。

韓信和陳平是劉邦能夠成為帝王霸業,最為重要的兩個人。最早的時候,他們都是跟著項羽混的。

但是,在項羽那裡,他們要麼得不到項羽的重用,要麼得不到項羽的信任,所以,乾脆就都離開了項羽。

像韓信和陳平這樣由項羽投靠劉邦的人,應該還有很多。

大家都知道當時項羽的對手,只有劉邦。

可以說,項羽的實力在削弱,就等同於是劉邦的力量在加強。打仗就是打的人,項羽到了最後只有十萬人馬了,而劉邦有六十萬。

你說這個仗,最終項羽怎麼可能勝呢?

更加重要的是,項羽不但不注重人才,而且他還不分好壞。

項羽為什麼會輸給劉邦?

你看范增對項羽多麼忠心耿耿的呀,鴻門宴前後,若是項羽聽了范增的話,說不定劉邦早就被殺了。

也正是因為范增對劉邦的敵視,讓劉邦和范增之間,成了水火不容的存在。

但是,當陳平來到劉邦這裡,離間項羽和范增之間的關係的時候,項羽竟然相信了。

因為項羽猜疑范增,范增氣的不行,他只好告訴項羽,天下大勢已定,君王你好自為之吧。我年齡也大了,也不適合待在軍中了。

范增要走,項羽也沒有留他。

所以,范增就這樣離開了項羽,然後死在了路上。

項羽為什麼會輸給劉邦?

你看連范增這種死心塌地跟隨項羽的人,都被項羽猜疑,就不用說別人了。

項羽沒有了范增,就如同蒼蠅沒有了頭。

這時候項羽被劉邦在南北戰場上來回吊著打。最終,項羽就是被劉邦孤立之後,被韓信帶領的漢軍所打敗的。

正是因為人事上安排出現了錯誤,所以,項羽在和劉邦打仗的時候,也就不可能勝利了。

劉邦的人是越打越多,人才也是越來越多。項羽正好相反,所以,項羽不失敗真的是天理難容呀。

千古名将英雄梦
2019-02-12

總共十大原因

第一個原因:在權威與權力不對等的情況下,悍然主持分封,導致秩序崩潰

項羽乘百戰百勝之威,手襲天下以王豪傑而宰制之,看起來豪情萬丈,風光無限,實際上暗藏了很多不得已的苦衷,莫為人知。

因為項羽只是諸侯軍的盟主,相當於縱長的身份,其威權雖盛,卻無足夠之合法權力,在這種情況下硬要讓他去分配秦亡之後的大蛋糕,並維持分完後的新秩序,是件非常得罪人且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項羽為什麼會輸給劉邦?

如何將分配蛋糕儘量做到公平,這太難了。諸侯諸王與隨同項羽入關的諸侯諸將,在面對誅滅暴秦的大原則問題上,可因仰仗項羽的威勢而團結在他身邊,但當大家共同的敵人暴秦已滅,內部的利益糾纏以及私人恩怨就會不失時機的浮上水面。即“人民內部矛盾”轉化為了“爭奪利益的矛盾”,在這樣的敏感問題上,項羽即便做的再公平,恐也無法滿足某些人的胃口。因為在那個私利膨脹的亂世,諸侯們的野心是無窮的,跟這些手握重兵的軍閥與地方豪強們講公平,無異對牛彈琴。

項羽為什麼會輸給劉邦?

由此可見,項羽雖然實施的仍是西周的封建制,但他所面對的問題明顯比八百年前的周公旦要複雜的多,周公旦可以依照嚴密的宗法制度和血濃於水的宗族情誼來分封天下,項羽卻只能靠自己的武力來懾服封在各地的驕王悍將,其中的難度,可向而知。

事實上,如何處理異姓王,這是漢代、清代等強勢王朝都很難解決的問題。作為政治經驗匱乏的項羽,處理起來就更加捉襟見肘了。黑格爾曾說:“在世界史中凡是開創新世界的新英雄們的情況一般都是悲劇性的。”項羽親手毀滅了一箇舊時代,便註定要為那更完備的漢代新秩序去做一個悲劇的墊腳石。

第二個原因:他的對手劉邦,似有天意加持。項羽與劉邦爭天下,簡直就不像是跟人在對抗,更像是在逆天而行。

作為一個歷史研究者,我本不相信天意,但這劉邦是位例外,他的運氣好像永遠用不完似的,彷彿那打不死的蟑螂小強,無論面臨多大的危機,最終都有貴人相助、或者機緣巧合,從而化險為夷,絕地逢生,一如電影情節般狗血。

最有名的就是鴻門宴,如果楚國的左尹(左丞相)、項羽的叔父項伯沒有受過張良活命之恩,因而處處保護劉邦,劉邦恐怕早就玩完兒了。

這也就算了,劉邦被髮配漢中後,如果不是某日突然暴雨寒溪水漲暫時擋住了“國士無雙”韓信的歸路,而被蕭何追上勸回;劉邦恐怕會在川中那富庶而安逸的閉塞環境之中,將雄心壯志消磨殆盡,最終無非另一個劉備罷了。

後來劉邦還定三秦,糾集六十萬諸侯大軍東進西楚,直搗彭城,最終卻被項羽三萬騎兵擊潰,一天之內就如狂風吹襲般灰飛湮滅了。六十萬諸侯軍一半逃亡或投降,一半在被斬殺在瀔水、睢水之畔,數十萬諸侯軍的屍體幾乎築成一道肉壩,竟使睢水為之不流。最終,三萬楚軍在睢水之畔集結,裡外三層,密不透風地把劉邦手下僅存的萬餘殘軍團團圍住,就是插翅也難逃了。

可沒想到,就在這關鍵時刻,一場多半發生在中國北方靠近沙漠地區冬春之際的沙塵暴,竟然奇蹟般的在蘇北山區之中爆發了,結果,劉邦便趁著這風沙輕鬆逃出了項羽的魔掌,在這樣的情況下還能逃走,如果不是巧合的話,我只能說他真有神助。

再後來項羽又多次將劉邦打成光桿司令,劉邦一次次在這兵荒馬亂的世道上單身逃亡,卻總能毫髮無傷的順利逃回關中或者河北,找到蕭何或韓信要兵來東山再起。不像那齊王田榮,只一次被項羽打敗,就在逃亡途中為亂民所殺,真是倒黴透頂。總之,劉邦的運氣就是這麼好,而且永遠用不完,你說這不是天意是什麼!

第三個原因:項羽似乎過分重視軍事,而對外交攻勢和輿論宣傳方面著力甚少。

項羽的手下,大多是季布鍾離昧一類的武將;外交上史載只有武涉一位,妄想策反韓信還沒能成功。而劉邦這邊,在外交上有著名辯士酈食其、陸賈、隨何、侯生,在間諜戰上則有陳平這位大師級的陰謀家,在輿論宣傳上,劉邦仗劍斬白蛇、頭頂五彩雲之類的造神傳說可謂膾炙人口。而西楚政權只給項羽營造出力能扛鼎的傻大個形象,一點兒都不像天下之主;再加上疑點重重的“義帝被弒”一案,又被對手抓住大做文章,平空送給了劉邦一個很好的政治口號——你們看,項羽背約弒主,大逆不道,殘暴不仁,罪該萬死!我劉邦才是勇氣與智慧並重,公平與正義的化身,天下應以我馬首是瞻,共同推翻此暴君才對!

除了這個口號外,劉邦還有一個了不起的祥瑞,也是一大政治資本,那就是五星連珠說(指水、金、火、木、土五星)。傳言五星聚於房,則武王剪商;五星聚於箕,則齊恆稱霸;而漢王入關之時,五星聚於東井(即井宿,二十八宿之一,代表秦地),這可是人主之兆啊,大家還不趕快投靠漢王,以順應天命乎?

項羽為什麼會輸給劉邦?

據現代天文學計算,劉邦入關之時根本沒有五星連珠的異象,這一切都是劉邦假借天命的政治欺騙手段而已——挾天子以令諸侯,難稱盡善。挾天以令天下,方為最高——劉邦啊劉邦,你果然是漢朝的高祖,手段就是高,高,實在是高哇!

還有一次,上天有星孛(即流星)於大角。(即北天第一亮星,牧夫座a 星。)按古代天文學家的說法,這是一種不祥的徵兆,只有君王作惡多端,才會出現這樣的星象。

劉邦手下的宣傳部門反應很快,他們馬上宣佈,這個作惡多端的君王就是項羽,天下百姓當共討此暴君。

結果,在漢宣傳部門的這些政治攻勢下,天下諸侯一個又一個的投入劉邦溫暖的懷抱,項羽則日益被孤立。

項羽為什麼會輸給劉邦?

圖:“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漢織錦護膊,出土於尼雅遺址

舉個例子。

公元前206年十月初,南皮侯陳餘在齊王田榮的幫助下擊敗常山王張耳,而將代王趙歇從代地迎回趙都,恢復了其趙王之位,陳餘則因此大功而被封為代王,但並不就國,留在趙都兼為趙相,以便將趙王歇控制在手中做傀儡。張耳兵敗後本想逃往楚國投奔舊主項羽,但一個術士勸他說漢王有“五星聚於東井”的祥瑞,還是投靠他保險些,於是張耳率軍逃入關中投靠了劉邦。自此常山國國除,屬趙。

項羽為什麼會輸給劉邦?

如果說義帝被弒一案是項羽由盛轉衰之起點,則張耳投漢則是劉邦由弱轉強之關鍵。張耳作為當年信陵君的門客,抗秦資歷最老,且又是陳勝起義、趙國復國的元勳,在天下諸侯間名望極高,可以說他的站位代表著諸侯之向背,左右著天下之局勢。果然,沒過多久,作為趙國舊將、張耳舊部的河南王申陽、殷王司馬卬也都先後投降了劉邦。

十月中旬,韓相張良從韓地抄小道回到劉邦身邊,劉邦封張良為成信侯,並將已故韓王韓成的堂叔韓信封為韓國太尉,命他與張良聯手,率領韓國軍隊攻打項羽所封韓王鄭昌,韓信與張良不辱使命,很快擊敗鄭昌,收復韓國全境。劉邦乃封韓信為韓王,並宣佈山東地凡以萬人或一郡降漢者,封侯萬戶。

齊地與趙地之前早已叛亂,而常山王張耳、殷王司馬卬、河南王申陽、韓王韓信如今又全都歸屬於漢。也就是說,其實楚漢之爭剛開打,項羽所分封的十八個諸侯國中,就已只剩下了燕國、西魏、臨江、衡山、九江五國還勉強在項羽的麾下;就算是之後的彭城大勝,項羽也沒能挽回多少劣勢,反而連西魏和九江也都漸漸倒向了劉邦。

項羽為什麼會輸給劉邦?

看來,這場戰爭打一開始,對項羽而言就註定了是一場“一個人的戰鬥”!

事實上,五年的楚漢之爭,其實都是項羽一個霸王在對抗全天下的諸侯。與世界為敵而不自知,這大概就是所謂的“獨夫”吧!

第四個原因:項羽雖然戰術指揮能力超強,但他在戰略上輸給劉邦太多

這個世界上有種人好像天生就是打勝仗的人,對他們來說,勝仗跟吃飯那麼簡單。這種人,叫兵家。

據《漢書·藝文志》載,兵家有四種,即兵形勢家、兵權謀家、兵陰陽家和兵技巧家。所謂形勢者,雷動風舉,後發而先至,離臺背鄉。變化無常,以輕疾制敵者也。顯然,項羽是個兵形勢家,且古今天下之兵形勢家,無有出其之右者。

而作為項羽的最大對手,劉邦與韓信都是兵權謀家,所謂權謀者,以正守國,以奇用兵,先計而後戰,兼形勢,包陰陽,用技巧者也。通常來講,在戰術上,兵形勢家為第一;在戰略上,兵權謀家為第一。如果這世上有人能身兼項羽劉邦韓信三人之才,包攬兵形勢家與兵權謀家之能,那這個人肯定無敵於天下。不過這樣的人,古今中外少有,吳起與李世民算是沾了點邊兒,但也不完全是,仍不免有些短板之處。

正因為如此,項羽即便取得了如此巨大的勝利,仍然不足以幫助他徹底擊倒劉邦。因為劉邦是位深藏不露的兵權謀大家,而凡是這樣的人物,如果敗了,一定敗得不慌不亂,如果逃了,一定逃的不拖泥帶水,因為他們知道自己一定會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由於楚漢時期項羽、韓信兩位絕世兵家的光芒太盛,劉邦又在項羽手下吃過幾個極狼狽的敗仗,所以世人一直低估了他超強的軍事能力。其實劉邦在三年滅秦戰爭中表現還是非常完美的,不然也不能以沛縣一縣之力,一路發展為楚漢群雄中僅次於項羽的二號人物,進而獨立開闢第二戰場,一舉攻入關中,拔了滅秦的頭籌。

事實上,就算單以戰術能力而論,劉邦在秦末楚漢期間也一直是很穩的“千年老三”:前期排第一第二的是項羽章邯,章邯死後,排第一第二的是項羽韓信,接下來就是劉邦了,第四第五應是彭越英布,周勃曹參之輩則不足論也。

也正因為如此,當大漢建國而彭越被殺、韓信又被雪藏之後,無論是平定英布、陳豨(韓信徒弟)的叛亂,還是面對北方強大的冒頓,劉邦都不得不以六十多歲高齡御駕親征。

作為九五之尊、天下之主,特別是好不容易打下了江山的開國之君,誰不希望希望能待在皇宮裡安享晚年,可我們的漢高祖為啥非要親自出馬不可?因為旁人水平差太遠、靠不住哇!所以就連英布也在造反前說:”上老矣,厭兵,必不能來。使諸將,諸將獨患淮陰、彭越,今皆已死,餘不足畏也。”結果排名老三的老劉頭還真來了,所以排名老五的英布就玩不轉了。

另外還有一位智囊級的人物張良也對劉邦的軍事能力、特別是劉邦的戰略眼光推崇備至。據史書記載,張良自從黃石公那裡修得“祕籍”《太公兵法》以後,說與別的義軍首領聽,都沒有反應,唯獨說與劉邦聽後,劉邦馬上覺得好,當即一一實行。張良不由得感慨:“沛公殆天授”,從此不願意離去。天授天授,看來劉邦雖出身草莽,但天生自帶軍事天分,一點就通,所以才能讓智計無雙的張良驚歎不已,佩服不已,而由此打造出君王和帝師、主帥和謀臣的天作之合。

說到這本充滿了魔幻色彩的黃石公所授《太公兵法》,這究竟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呢?請看其中《文韜·文師篇》這一句:“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又如《武韜·發啟篇》這一句:“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取天下者,若逐野獸,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共濟,濟則皆同其利,敗則皆同其害。”如此超前之理論,怪不得旁的義軍首領都無法理解了。而劉邦集團之所以能夠取得天下,新建的西漢王朝之所以能夠克服秦始皇的絕對專制皇權、以及春秋戰國時的鬆散天下,發展出一種新型的有限皇權和開明專制;其根源就在於張良初遇劉邦之時,兩人對這種全新的“共天下”戰略理念所達成的可貴共識。

而也正因為如此,劉邦在彭城大敗後對其進行了深刻的反思,並與張良計議道:“子房啊,乾脆,函谷關以東,乃公不要了,送人,誰能幫我幹掉項羽就送給誰!你看這天下,誰值得我送?”

張良回答道:“九江王英布,楚梟將也,與項王有隙;彭越與齊反樑地;此兩人可急使。而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大王若割地與此三人,共謀破楚,楚必敗矣!”

劉邦大喜:“子房所言甚是,寡人當聯結信布諸雄,同破項王,共享天下!“於是緊急使人去關中請韓信來救火,眼下漢軍大敗,楚軍追擊正急,問天下誰可阻擋項羽的兵鋒,唯有韓大將軍!

收到消息後,韓信與蕭何便立即下令停止執行23歲以下、56歲以上男子不服兵役的規定,徵集三秦老幼向東增援,與劉邦敗軍會師於滎陽,接著修築甬道通向黃河,取山東第一大糧倉敖倉之糧,以給諸敗軍,從容恢復戰後士氣。

損失了幾十萬兵,劉邦還能從三秦得到支援以補足元氣,可見關中對爭天下多麼重要。作事者必於東南,收功實者常於西北——太史公之言果然精闢,在之後的相當長一段歷史時期內,歷史的演變仍在證明著這個觀點的有效。

另外,彭城之敗,也讓劉邦清楚的認識到除了英布彭越外,其他如魏、趙等諸侯要麼能力太差、要麼就是首鼠兩端的攪屎棍、關鍵時刻只會搗亂;與其聯之以抗楚,不如將其各個擊破,納入自己的版圖,增強自己的實力。而項羽羽翼減除,日漸孤立,則滅亡不久矣。

於是,是年九月,劉邦派出大將軍韓信獨擋一面,開闢北方戰場,往擊魏趙齊等國,以剪楚羽翼,實現對項羽的戰略包圍。與此同時,劉邦派出特使,積極聯絡楚地之英布、樑地之彭越兩支獨立武裝,要他們找準時機在項羽後方搗亂,以破壞楚軍的兵源及糧食補給。

自此,項羽的北面,西面、南面,東面,全被劉邦下了套子:北方交給韓信來搞定,西面則由劉邦親自坐鎮滎陽硬抗項羽,南面讓英布給項羽背後一刀,東面再讓彭越時不時搗搗亂,這就是劉邦的大戰略,一個讓天下戰術能力排行第二第三第四第五聯合起來圍攻天下第一的囚籠,楚霸王項羽百戰百勝也無濟於事,這是戰術的勝利不能抵消戰略的失利,勝的越多,死的越慘。

打個並不太恰當的比方,項羽好比就是那二戰時的日軍,實力雖強,戰線卻拉的太長;劉邦好比是國民黨,負責正面抵擋日軍的攻勢;彭越好比是共產黨,負責在日佔領區後方打游擊,騷擾日軍的運輸線;韓信則好比是美軍,負責掃清日軍的太平洋島嶼和東南亞殖民地。最後各方力量形成戰略合圍,則有了日軍無條件投降。

這便是持久戰的精髓,抗日戰爭因此而日軍必敗,楚漢戰爭因此而楚軍必敗。

項羽為什麼會輸給劉邦?

事實上,劉邦集團對持久戰做了極其充足的準備,但項羽根本沒有預見到持久戰的殘酷性,或者他根本就沒有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他越想速戰速決,就越是深陷戰爭泥潭,不可自拔。

項羽在臨死之前,總結自己的敗亡,說是“非戰之罪”,我看應該說成是“非戰鬥之罪”或“非戰術之罪”才對,在戰略上,他比劉邦還是要稍遜一籌。

第五個原因:項羽的西楚後勤基地與經濟基礎都比劉邦差

楚漢之爭的一大關鍵就是劉邦的後勤部長蕭何。劉邦每次被項羽打成光桿司令,蕭何都能依照早年在秦宮取得的資料來調查關中戶口,徵發關中之子弟補充前方,並漕運糧草,使得漢軍有了打不光的兵,吃不完的糧,反之項羽只懂猛衝猛打,卻不懂依靠後方,結果軍隊越打越少,糧食越耗越少,最終兵窮食盡,如何不敗?

其實歸根結底,戰爭打的是經濟,經濟不行,戰略戰術再強也沒用,從戰國時代以來,關中秦地的經濟實力就比江南楚地強,秦滅了楚理所當然。所以同理,劉邦擁有了關中之地,即便他軍事能力差一些,也一樣可以慢慢磨死項羽。

第六個原因:楚漢相爭後期漢軍戰術水平與戰鬥力顯著提高,楚軍卻持續下降

在彭城之戰中,劉邦親眼目睹了項羽三萬騎兵的神威,他震驚了,震驚就要反思,反思之後的決定就是——我也要!

於是,劉邦招攬舊秦騎兵組成了一支獨立的騎兵軍團,以故秦騎將李必、駱甲為左右校尉,並拜麾下猛將灌嬰為中大夫,領導這支騎兵部隊迂迴到楚後方去絕其糧道。此後灌嬰又帶領這支大漢鐵騎,數次擊敗西楚騎兵,並在最後時刻攻破彭城,直至垓下,一路追殺,最終終結了項羽。

騎兵的正確使用讓劉邦因此大嘗甜頭,他後來甚至招幕燕人、胡人及樓煩人為其騎兵,這一支勇猛驃疾作風頑強的優秀部隊,就是漢武帝時期大破匈奴的大漢鐵騎之前身。

另外,除了向項羽偷師外,劉邦還大量招募了巴蜀之地的“版盾蠻”加入漢軍,以增強漢軍步兵的衝擊力。

所謂“版盾蠻”,就是在四川嘉陵江域生活的一支土著巴人,因執木盾牌作戰而得名。其人天性勁勇,初為漢前鋒攻楚,陷陣,銳氣善舞。漢王劉邦樂其猛銳,觀之曰:“武王伐紂歌也。”後令樂府習之,因名《巴渝舞》。

另據考古發現,滎陽與成皋古戰場上所出土雙方使用的箭頭,數量和工藝質量漢軍都遠超楚軍。看來,楚漢國力的差距,已經導致了雙方戰鬥力的差距。項羽就算再能打也沒轍了。

第七個原因:在情報戰上,劉邦全面碾壓項羽。

很簡單,劉邦有陳平這個天才情報人員,項羽沒有。

事實上,陳平自歸屬劉邦以後,先任護軍都尉,後又升任護軍中尉。所謂“護軍”,其實就是古代的軍情機構,護軍中尉便是軍情機構的最高負責人,其對內的職務是代表君王監督臣下將領,對外的職務是開展間諜活動,等於身兼美國的國土安全局(NSA)、聯邦調查局(FBI)和中央情報局(CIA)三重職務,其職責非常重大,後來三國時的曹真、司馬昭、周瑜、李嚴等重臣也擔任過此等類似的官職。所以陳平此人,絕非只是一個謀臣、軍師那麼簡單,他的真實身份,其實類似於蔣介石身邊的戴笠、陳立夫,希特勒身邊的卡納里斯、海德里希——

並且,劉邦非常重視情報工作,他曾拿出足足四萬金,交由陳平隨意使用,無需往來賬目,也不要單據報銷,隨你用多少,只要有效果就行,結餘也不用還給我了,算是賞你的辛苦費。

有了這筆鉅額經費,陳平迅速擴大了自己的情報機構,建立起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情報網絡,隨即組織了數支間諜小分隊,讓他們混入楚軍之中,收買楚軍士卒將校,以及項伯、丁公等楚國高層,散謠進讒,大搞事情。

由此可見,劉邦多會用人。陳平原先就是項羽近臣,他與項氏本來就有不少交情,對西楚政權內部間複雜的政治、人際關係本就非常清楚,這就使他能夠有針對性的在西楚政權中散佈謠言、收買內線、製造矛盾、中傷忠良、惑亂項羽,最終搞得楚軍將帥離心,范增也因此出走,項羽被弄得眾叛親離,最終焉能不敗。

事實上,大漢朝建立後,陳平雖名為丞相,暗地裡仍是漢朝的祕密特工頭子。高祖掃平天下,解白登之圍,擒殺韓信、彭越,乃至平定諸呂,都離不開陳平的祕密情報與第五縱隊。陳平的一生,是波瀾壯闊的一生,同時也是波譎雲詭、隱祕重重的一生,陳平自己在晚年也說:“我多陰謀,是道家之所禁;必累計我子孫,以吾多陰禍也。”而他背後的多少祕密,也伴隨著他的死去,永遠的埋藏在史簡背後,永遠不為人知了。

第八個原因:項羽軍事集團的人才組建是極其失敗的

項羽手下的將領,沒一個能像劉邦手下的韓信、彭越、英布那樣能獨當一面,他再無敵,也無分身之術,要麼就被漢軍各個擊破,要麼疲於奔命、首尾難顧,最後焉能不敗。

其實,龍且、季布、鍾離眛等人的能力或許比我們想象的要強,甚至比韓信英布彭越他們還強,但他們施展不出來;因為一個人長期處在項羽的強大光環與強勢管理之下,都會變得很壓抑,即便有天縱之才,也使不出來。

第九個原因:未注重敵後戰場的開闢

與項羽相反,劉邦從一開始就很注重敵後戰場的開闢,多次聯絡彭越的黃河游擊隊在項羽後方搗亂,襲擾楚軍後方的運糧線,而且打完了就跑,十分之搗蛋。

彭越是中國歷史上公認的游擊戰鼻祖,他的游擊戰法的成功,也讓後世認識到,開闢敵後戰場,對於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是多麼的重要。

項羽為什麼會輸給劉邦?

後來,劉邦又派遣本家兄弟劉賈、童年好友盧綰率軍兩萬、騎兵數百,從白馬津(黃河渡口,位於今河南滑縣東北)渡過黃河,進入楚地,與彭越的黃河游擊隊呼應配合,燒絕西楚糧倉,破壞輸糧管道,並還趁機一舉連下樑地外黃、睢陽等17座城池(位於碭郡境內),使得滎陽前線的楚軍,與首都彭城連通的交通要道——“三川東海道”被截斷。整個西楚國等於被攔腰打斷,首尾不得相顧,此次進攻之戰略性,當可媲美劉鄧挺進大別山了。

項羽為什麼會輸給劉邦?

西楚的大本營在彭城,運糧至廣武前線靠的是淮泗之水,但這兩條河流流量甚小,且冬季乾枯,又逆流而上,運輸多賴輸卒,耗費人力甚巨,遠不如漢軍從黃河順流而下運糧方便。而彭越又屢殲不滅,終成氣候,最終幾乎將楚軍的糧道徹底癱瘓,項羽撐不住,只得退回江東,乃有垓下之敗。

第十個原因:項羽一生最大的錯,便是奮其私智,自矜功伐,欲以力征經營天下,而圖霸王之業,以期結束亂局。殊不知“霸王之業”並非結束“天下匈匈”的良方,“帝王之業”才是。天下必須一統,才能擺脫亂世。秦始皇的路子並沒有錯,只是走的太快了些,項羽一開始路子就走錯了,焉能不敗?

阿斗不傻
2019-11-10

在太史公的《史記》中對待項羽是多有褒獎,這種褒獎大多處於項羽的人格上,而不是項羽的所作所為,因為在太史公看來治天下還是劉邦要強點。而項羽失敗的根本原因就是不明白,什麼才是真正的“仁”。

《史記·淮陰侯列傳》:韓信拜將後曾經對新主子劉邦,評價舊主子項羽是“匹夫之勇”,“婦人之仁”,看上去很強其實很弱。“匹夫之勇”很容易理解,項羽就是這樣一個人,中國歷史上最相信自己武力的勇戰派代表人物,而“婦人之仁”,卻不大好理解,一個毅然坑殺20萬人,一個殺人無數的勇士還有婦人之仁。看上去很矛盾。項羽為什麼會輸給劉邦?

可是恰恰是人內心的二種極端,一種是內心休養的外在表現,一種是真實行動的內在表現。

韓信對項羽婦人之仁這樣解釋的:“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對項羽的所作所為又這樣說:“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於威強耳。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項羽為什麼會輸給劉邦?

這是二個分類極端的評價:

正著說:項羽會因為別人的痛苦掉眼淚人,會關心別人,愛護自己的下屬,也會分封自己的功臣。

反著說:項羽根本是個殘暴的人,對百姓不好,對對手殘忍,失去天下民心。

在後來慢慢長大之後我才明白,其實項羽並不是虛情假意,他的見人可憐,流淚是真的,對待不幸的人給予幫助也是真的,而他的殘忍暴力也是真的。

人性都有二面性

一個會為弱者遭遇流淚,會為小寵物死而傷心的人,也許他的另一面是個連壞殺人犯,殺人不眨眼的魔頭,這都是真的。

那麼為何會如此,這是一個一個教育環境問題,也是一個心理學,中國文化更容易以親疏好惡來決定生命的價值,這就造成項羽對待不同人的不同態度。

就教育環境來說:項羽大家都知道是大貴族家庭出生,祖上是楚國將軍家族,所以他的,“恭敬慈愛,言語嘔嘔”是自幼家庭教育形成的習慣,所以“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和“所過無不殘滅”並不矛盾。對待自己的部下,當然要身先士卒,以部下為重,對待敵人,則必須殘忍,這本身就是為將之道。項羽為什麼會輸給劉邦?

於是面對秦將章邯求降,看見章邯“見項羽而流涕,為言趙高”,項羽就很有風度地饒了對手,還立他為雍王。原因何在,因為他從章邯身上看到啦自己的影子,這是一個對下屬好的將軍,這是一個被暴秦迫害的可憐人。

可是另一面又讓他內心本心顯現出來,一聽說降卒可能謀反,他也毫不猶豫聽從部下建議,“夜擊坑秦卒二十餘萬人”。按照邏輯,斬草除根,二十萬人都坑了,把章邯他們三個光桿一併殺掉多幹脆。可項羽又不,他還是好好待他們,帶他們入關。他大約覺得章邯是同類,而秦卒是敵人所以他們的命,根本不算命。

項羽是貴族,是君子,所以可以用規則來欺騙他,你跟他擺規則,講風度,他就上當。

鴻門宴上,項羽放過劉邦,就是上當,原因很簡單,在他的貴族認知中,對他來說酒席上殺人是很丟臉的事情。這時候臉面就是他的婦人之仁。

而劉邦則不一樣,他是潑皮無賴要的是天下,要臉面不是劉邦考慮的問題。

還有後來,項羽抓了劉邦的老爹劉太公,威脅劉邦“今不急下,吾烹太公”,劉邦卻說:“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這又是二人態度的二個極端,要臉面的項羽,認為那人家屬威脅別人是件很掉價的事情,而劉邦則不一樣,一幅我是流氓我怕誰的架勢。

劉邦摸透項羽的貴族脾氣,可項羽不懂劉邦的流氓思維,他又被繞暈了,最後婦人之仁再次顯現,他沒有殺太公。

非但如此,還天真的和劉邦約定鴻溝為界,之後就將自己手中的籌碼劉邦妻子父親交給劉邦,在他的認知中,項羽認為,我仁至義盡,我做的高風亮節,這之後大家從此相安無事。這不是正常的嗎?

可惜劉邦這個流氓不這樣想啊,家人一回來,把柄一沒有,就立即毀約攻打楚軍。

這又是項羽 “婦人之仁”典型發作導致的失算。

項伯這吃裡爬外的傢伙人品不咋地,但是看人卻很準,說的話也很有道理:“為天下者不顧家。”拿家人性命威脅劉邦,毫無效果。

劉邦本身就不是一個珍惜家人的人,要不也不會為了車跑快點,幾次親手把子女推下車。

但是劉邦這樣的不為家,不是不為小家而是為了大家,這個大家就是天下。

劉邦進長安,“約法三章”,安撫百姓,得天下,也懂得“與民休息”。

這絕不是他愛百姓勝過愛子女,而是利益最大化的選擇。

儒家精髓,在“禮”和“仁”。“禮”是制度構架,而“仁”是精神內核。

也可以理解為,禮是法家的變種,而仁才是儒家的內核。

對當政者來說,“仁”,不僅僅是“仁愛”,更是“仁政”之術。是用來收買人心,不能收買人心的“仁”就一錢不值。

如會錯意,糊里糊塗講“仁愛”,事情就會變質。項羽錯誤不在“仁”,而在沒有把“仁”這種思維還有行動轉化為政治上優勢,所以叫“婦人之仁”。最終沒有明白仁內涵核心的項羽,因為自己的婦人之仁,落得自刎烏江“天亡我”。  項羽為什麼會輸給劉邦?

史書中有個有趣的現象,層出不窮,那就是開國君主對第二代接班人的看不上,英明君主接班人大多數都比較懦弱。

原因除了遺傳和生長環境因素外,還有教育影響,馬上得天下君主,為表示自己不是馬上治天下,往往請很多老師教育自己的孩子。

孩子還小嗎,當然是先生教什麼就學什麼,這一學就學出鬼啦。

教著教著,就被教壞了,一個個都成為所謂的仁人君子,婦人之仁。

只有上一輩的皇帝知道,天下究竟是怎麼來的,該怎麼治理。項羽為什麼會輸給劉邦?

所謂的“仁”,是用來看的,要是真信啦,就完蛋啦。

眼見兒子居然被教傻了,當然看不慣,於是歷史上不斷髮生老皇帝不喜歡太子的事情。比如:嬴政看不慣扶蘇,劉邦受不了劉盈,原因就在此。

最後總結就是:缺乏約束機制情況下,社會安定賴於統治者治國理念,推行“仁政”就實際利益而言,無疑是成本最低的一種方式,這是統治者對被統治者的讓步,因為這一政策讓百姓得到好處多些。

所以項羽的失敗,根本在婦人之仁,而最大錯誤是項羽不明白所謂“仁”的核心內涵,而以為仁只不過是行動中的外在表現,仁應該作為一種治國手段,但是也僅僅是手段而已。當真了你就輸了,於是當真的項羽輸了,當手段的劉邦贏了。然後歷史也無數次證明。做手段的仁才是贏家。

蜀山笔侠
2019-03-19

劉邦的天下,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難打的,還能找到比他更難打的天下嗎?朱溫?朱溫好歹勇力過人,軍事謀略一流;朱元璋?朱元璋好歹英明神武,又跟對了人;李自成?李自成是比劉邦條件差,但他最終成功沒有呢?

而劉邦呢?就像他自己所說的:“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項羽為什麼會輸給劉邦?

劉邦

這句話說出了劉邦的心聲,劉邦本身是沒有治國平天下的本事,但是他能組織這樣一批人來共同創業,最終自己做老闆。

即便這樣,劉邦集團創業的難度也是非常的大。他們是靠不斷的重組合並其它公司,然後掛牌上市,最後才發展成為最大的一家壟斷型公司。所謂的“封”出來的天下,實際上就是股權重組。我們來看看,劉邦是怎樣封出來的天下呢?

劉邦在沛縣起事的時候,主要有五個股東,也就是“沛縣五人組”:劉邦、蕭何、曹參、夏侯嬰、樊噲。其中,蕭何和曹參是主要發起人,但是他們兩個膽小,不敢做公司法人,於是請來了天不怕地不怕的劉邦,公司就這樣成立了。

項羽為什麼會輸給劉邦?

沛縣五人組

後來楚將項梁殺景駒,扶植楚懷王上臺後,做為原楚國人的劉邦五人組,就跟著項梁鬧革命了。期間,他們認識了張良。項梁死後,劉邦立馬倒向了楚懷王,楚懷王給劉邦借了一個殼上市,就是武安侯。

劉邦打著“武安侯”的旗號,開始西征,沿途收編了無數小公司,最多的就是陳勝、吳廣的舊部。打到韓國的時候,張良和韓信(韓王信,非“漢初三傑”韓信)加入了進來。打進函谷關後,劉邦開始大肆宣傳融資,企圖掛牌“關中王”。結果項羽將整個體系打亂,所有公司重組,劉邦被封為“漢王”。漢王是一個很小的王,在以前就是秦國的附庸——巴蜀。

項羽為什麼會輸給劉邦?

戲下分封

不過,關鍵時候,劉邦又引進了韓信這支新股,暗度陳倉,定三秦,將關中兼併,公司又擴大了。接下來,劉邦封了很多王,其實都是皮包公司,找個蘿蔔,雕個章,隨便往上一跺,就成了。但是,奇怪的是:大家都願意跟著劉邦幹,包括韓王信、趙王張耳、樑王彭越、齊王韓信。劉邦在他們的幫助下,居然把當時最大的公司西楚霸王項羽給幹翻了。劉邦的漢家公司就這樣成為國有企業了。

項羽為什麼會輸給劉邦?

楚漢之爭

接著問題也來了,之前引進的那麼多股東,現在怎麼來分配股權呢?沛縣的原始股還好,人少,都拿到了該拿的股份。可是後來加入的就沒那麼好運了,他們數量龐大,股份多,沒法分!不夠分!劉邦乾脆就給這些人來了個破產重組,強行將他們逐出了公司。結果臧荼、張敖、韓王信、彭越、韓信、英布這些人等,全都淨身出戶。

劉邦,真乃玩轉股市第一人也!

本文作者《蜀山筆俠》專注於從不同角度看歷史。

麟角1
2019-06-29

項王被圍垓下,兵少糧絕。夜忽聞四面楚歌,大驚;遂起飲帳中,看著美人虞姬,駿馬騅;項王情不自禁地慷慨悲歌,虞姬起舞。歌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罷,項王跨上騅,率八千江東子弟突圍,一路殺之來到烏江邊,身中創傷十餘。有船來渡,項王對天大嘆:“天之亡吾,吾何渡為!縱江東父兄憐吾,吾何面目見之?”隨自刎江邊。一代霸王!就此殞命。宋代女詞人李清照賦詩讚曰:“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項羽為什麼會輸給劉邦?究其原因,我總結出這麼幾點:1、自以為是,剛愎自用。被蕭何稱之為“天下無雙的軍事奇才”韓信,在他帳下時,曾多次向他獻計獻策,他都棄之不用。人也不用。項羽不聽別人建議,不會用人。2、自命不凡,自高自大。高估自己,看不起劉邦,總以為像劉三這種人能當個王,就很滿足了。亞父范增一再地提醒他“此人其志不小,急擊勿失。”而他不但不理睬,反而猜疑亞父是在挑撥離間。項羽目中無人,不會識人。3、優柔寡斷,猶豫不決。鴻門宴時,范增曾三次舉玉佩暗示他殺劉邦,他都默默地不迴應。因而錯失了一次最佳的除掉劉邦的機會。項羽幹事不堅定,不心狠手辣。4、秉性剛烈,脾氣暴躁。自控能力太差,遇事像個炮仗,一點就爆。在處理田榮起兵的問題上,本可用懷柔策略籠絡安撫,他卻操之過急地以兵戎相見,正中劉邦“漁翁得利”的下懷。而且只是表面上取勝,但所付出的代價太大。項羽不能沉著冷靜,不會審時度勢。5、殺戮過重,失去民心。每攻下一座城池,就是坑殺,屠城。入關,坑殺秦降卒二十多萬。進咸陽屠城、燒宮殿三月大火不息,還搶掠財寶和婦女。跟土匪一樣,令秦人大失所望。不止於此,勝田榮,坑殺全部齊人降卒,還掠走齊人的老幼和婦女。破彭城,坑殺漢卒十餘萬。等等,可謂是血債累累。這哪象個幹大事的人,簡直就是個殺人魔王。所以,項羽的所作所為不得人心。項羽濫殺無辜,到處樹敵。

總之,項羽這個人就是一介魯莽的武夫。用現代話講,不懂政治。政治是什麼?政治是牽動社會全體成員的利益並支配其行為的社會力量。政是正確領導,治是正確管理。領導要有團結堅強的團隊和明確的方向;管理要採取最實用的手段和最有效的方法。而作為領導者的項羽,他哪方面都沒做到。光靠軍事,不講政治,這樣的軍隊是不可能取得最後的勝利。必敗無疑!

凡成大業者,首先必須是個政治家。劉邦則是。劉邦為人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人盡其才地充分發揮他們的所有聰明才智。並且用人不疑,放心使用。他特別重視納諫,聽取不同的建議和意見,決策果斷,精確。幹事快刀斬亂麻。積極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積極聯合反對項羽的一切勢力,不斷地壯大自己的陣營。他最大的優點,是能克己所欲,不貪圖暫時的享受。劉邦入關,軍紀嚴明,秋毫不犯,並安撫百姓又約法三章。贏得民心,最終贏得天下。

遥望燕园
2019-03-07

楚漢之爭,項負劉勝。

對於自己的失敗,項羽臨死前說,「天亡我,非戰之罪。」

對於自己擊敗項羽登上帝位,劉邦在臨死前說,「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

也就是說,兩人在臨死前,都把自己的失敗或成功歸功於「天」。

項羽為什麼會輸給劉邦?

項羽覺得自己大小七十餘戰,所擋者敗,所擊者服,一次都沒拜過,但今天竟然為劉邦、韓信、彭越等人困於垓下,四面楚歌,豈不是天在跟自己作對嗎?自己並不是敗給了劉邦,而是敗給了天命。

一千多年後,吳王張士誠被明洪武帝朱元璋所擒的時候,也是七個不服八個不忿的,並不承認自己敗給了朱元璋,也跟項羽一樣,敗給了天,對於自己的失敗,張士誠非常輕蔑地對朱元璋說,「天日照爾不照我而已!」

而劉邦呢,雖然在天下大定後和諸臣工總結自己得勝的原因後說,自己之所以能夠勝利,在於自己會用人。可在臨死之前,竟然也像項羽一樣,把自己的成功,歸功於天。並且因此認為自己壽路已到,理應歸天,所以拒絕醫治,對太醫說,「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

項羽為什麼會輸給劉邦?

讀太史公《史記》中劉項的故事,也確實給人一種天助劉邦之感。

當年,劉邦率五十六萬諸侯聯軍,一舉攻下項羽的彭城,劉邦眼看勝利來得如此容易,就放鬆了警惕,給士兵們放假,讓他們該吃吃,該喝喝,該耍耍。漢軍放假時,項羽帶三萬楚軍精銳偷襲彭城,把漢軍打得落花流水。

劉邦的漢軍被楚軍圍了裡三層外三層,眼看就要不行了,天就過來幫劉邦了,「於是大風從西北而起,折木髮屋,揚沙石,窈冥晝晦,逢迎楚軍。楚軍大亂,壞散。」楚軍大亂之際,劉邦帶著幾十個親隨,成功跑路。

每一次讀《項羽本紀》,讀到「大風從西北而起」,我都會想到劉邦的《大風歌》,劉邦說的「大風起兮雲飛揚」中的「大風」,不會指的就是彭城的那場大風吧?如果不是這場大風,劉邦還不跟他的兵士一起,死在睢水中嗎?

這樣看來,不是天在助劉邦嗎?

項羽為什麼會輸給劉邦?

所以,也許項羽、劉邦臨死前的總結是對的,一個人的成功,的確是跟個人的努力分不開的,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能否成功,主要還是看天日照哪一個。在楚漢之爭中,天日照在了「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的劉邦身上了。

品读春秋001
2019-03-10

秦朝用武力統一了天下,但沒有用仁慈取得天下人的心。是它嚴酷的法律逼反了老百姓。當陳勝吳廣的起義呈風氣雲湧之時,秦朝的主力還在長城和嶺南,中央王朝的空虛,使得秦朝很快滅亡。在各路反秦勢力中,劉邦和項羽是最大的兩支。在接下來的四年楚漢戰爭中,貴族出身的項羽敗給了布衣出身的劉邦。
項羽為什麼會輸給劉邦?

是非成敗轉頭空,浪花淘盡英雄。有怎樣的性格就有怎樣的命運,有怎樣的格局就有怎樣的結局。

劉邦出身底層,渴望走向富貴之路。他有著小混混的心機、處世圓滑、善於政治鬥爭、他是一個十足的老江湖。有時候,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翻臉比翻書還快,在他心中,只有利益和勝利,為了勝利,一切皆可拋棄。在逃亡的路上,為了減輕重量,他可以把自己的兒子、老婆踹下車子;在項羽抓了呂雉和老爺子,並且以老爺子的性命相威脅時,劉邦大笑一聲,竟然向項羽討要老爺子的肉湯;
項羽為什麼會輸給劉邦?

在大漢王朝建立之初,為了給後世子孫掃清障礙,劉邦和呂雉配合默契,掃清了韓信、蕭何、英布、盧綰,只有張良終得善終。可以看出,在面對政治鬥爭,權利鬥爭時,劉邦又具有鐵石心腸的一面,為了漢朝江山的穩固,兄弟情誼根本不值得一提。
項羽為什麼會輸給劉邦?

但是劉邦又很會收買人心,看人看得準,又能知人善任,做到人盡其才,無盡其用。也正是他的這個優點。在他周圍聚集了出謀劃策的張良、安撫後方的蕭何、決勝千里的韓信。甚至英布、彭越等亡命之徒也被劉邦用利益捆綁在了漢王的戰車上。可以說,劉邦建立了一支強大的團隊去和項羽對決。

再看項羽,楚國項燕的後人,貴族出身,武藝高強,有呂布之勇。在戰爭初期,打的劉邦到處亂跑。但是項羽只能算是一個將才,算不上一位合格的政治家。甚至說,在領兵打仗這一方面,項羽還不如韓信具有帥才。
項羽為什麼會輸給劉邦?

項羽本領高,心智低。在鴻門宴上,劉邦的一番奉承話、幾句示弱的話,就讓項羽飄飄然,輕易放走了劉邦,在關鍵時候,項羽太仁慈。

項羽仗著自己武功高強,出身高貴,逐漸的不把亞父范增放在眼裡,最後逼走了范增,失去了最重要的謀士。在後來的戰爭中,疲於奔命,始終走不出劉邦設立的棋局。
項羽為什麼會輸給劉邦?

項羽在反抗秦朝的過程中,坑殺了20萬秦軍,放火燒了阿房宮,棄義帝而自立,失去了民心。反觀劉邦,在進入咸陽之時,立馬約法三章,贏得民心。就憑這一點,高下立判。

項羽的敗亡,不是天意,而是他確實沒有一個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的才能。劉邦更沒有,但是人家身邊的人有。

小数点电竞
2019-04-04

秦始皇付出一生心血建立的大秦,在秦二世時就已經滅亡了,項羽作為反暴秦的盟主,在坑殺20萬秦兵和燒掉阿房宮時就已經輸給了劉邦,項羽從來就沒有想一統天下的志向,推翻暴秦後項羽將土地分給各路諸侯,把巴蜀分封給了劉邦稱漢王,項羽自己卻回到了家鄉做起了西楚霸王,項羽雖然有著無人可敵的兵力但是從思想上就已經輸給了劉邦

項羽為什麼會輸給劉邦?

都說性格決定命運,項羽的性格是典型的鷹派,自身有著絕對的實力,但是很容易忽略掉周圍人的納諫,不是這樣項羽也就不會錯過了韓信,劉邦就和項羽截然不同,雖然劉邦帶兵打仗不如項羽,但是劉邦懂得善用人才,會聽取他人的納諫,後來韓信也助劉邦奪得天下

項羽為什麼會輸給劉邦?

項羽擁有百萬雄師,還有范增這樣的謀士,龍且、季布這樣的猛將,想得天下可以說是志在必得,但是最後奪得天下的卻是亭長出生,被項羽笑稱小人,帶兵不如韓信,智謀不如張良這樣的劉邦,並且當上了皇帝史稱漢高祖

項羽為什麼會輸給劉邦?

項羽敗了但是他的男兒氣概被流傳千古,項羽和虞姬的故事也家喻戶曉,在項羽烏江自吻的時,爭奪天下已經是毫無意義了,如果劉邦能還百姓一個太平,項羽認為自己的死也是值得的,現在項羽和劉邦比較,大多數人都會欣賞西楚霸王項羽,很多人會把劉邦比喻成小人,其實無論是項羽還是劉邦他們都是想早點結束亂世,推動歷史發展的英雄人物

vocanoG
2019-04-11

在地鐵上怒答之。

劉邦完全可以當項羽的領導,怎有不敗之理。

從人的角度講,項羽最大的問題是剛愎自用,根本聽不得他人意見,覺得自己最牛。這就直接導致了嚴重的後果,項羽身邊無能人。也許曾經有過,但一個個的離去。他小看韓信,懷疑亞父,留下來的都是些武將,怎能敵得劉邦。

從能力的角度講,項羽是一個仁義不足,武力有餘的莽漢,做劉邦的大將還差不多(應該比較難管教),如何能夠戰勝劉邦呢!

舉幾個例子對比一下更明顯。鴻門宴上,范增多次建議項羽殺掉劉邦,項羽因婦人之仁遲遲下不定決心,氣的范增說出”豎子也,不足與謀。”的名言。章邯投降之後,項羽坑殺十萬秦軍。項羽進入咸陽,一把火燒了阿房宮。

帝王可以是武將,如朱棣、趙匡胤,但純粹的武將是做不成帝王的,即使打的了天下也守不住。我不同情項羽,他的敗成就了劉邦和大漢的太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