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對夫妻用祖傳古法做豆腐,每天2小時售罄,逢年過節遭村民瘋搶
這對夫妻用祖傳古法做豆腐,每天2小時售罄,逢年過節遭村民瘋搶
這對夫妻用祖傳古法做豆腐,每天2小時售罄,逢年過節遭村民瘋搶
這對夫妻用祖傳古法做豆腐,每天2小時售罄,逢年過節遭村民瘋搶
這對夫妻用祖傳古法做豆腐,每天2小時售罄,逢年過節遭村民瘋搶
這對夫妻用祖傳古法做豆腐,每天2小時售罄,逢年過節遭村民瘋搶
這對夫妻用祖傳古法做豆腐,每天2小時售罄,逢年過節遭村民瘋搶
這對夫妻用祖傳古法做豆腐,每天2小時售罄,逢年過節遭村民瘋搶
這對夫妻用祖傳古法做豆腐,每天2小時售罄,逢年過節遭村民瘋搶
這對夫妻用祖傳古法做豆腐,每天2小時售罄,逢年過節遭村民瘋搶
這對夫妻用祖傳古法做豆腐,每天2小時售罄,逢年過節遭村民瘋搶
這對夫妻用祖傳古法做豆腐,每天2小時售罄,逢年過節遭村民瘋搶
這對夫妻用祖傳古法做豆腐,每天2小時售罄,逢年過節遭村民瘋搶
這對夫妻用祖傳古法做豆腐,每天2小時售罄,逢年過節遭村民瘋搶
照真達俗
1/13 鄭坊村村民楊緒麟,認識的人都親切的稱呼他為老楊,因為他做的一手地道的鄭坊豆腐,三代傳承至今,不失其味,被推選為順昌縣鄭坊豆腐製作技藝的非遺傳承人。凌晨一點半,鄉村的夜晚萬籟寂靜,田間的蟲鳴和偶爾的犬吠,並未破壞這樣寧靜氛圍,忙綠了一天的村民們,睡夢正酣。\n
2/13 30多年來,在這樣的夜晚和燈光中,老楊早已“順其自然”,與老街融為一體,變成生活的一部分。這間不到30平米的小作坊,承載著他一家人的生計,更是祖輩技藝的傳承延續。 上好的黃豆是做出好豆腐的基礎,需要選擇豆粒飽滿的新豆。經過幾個小時的浸泡,黃豆吸足了水分,豆粒更顯亮黃飽滿。機械化磨豆已經取代了傳統人工石磨盤,大大縮短了磨豆的時間,短短几分鐘後,30斤黃豆變為白色濃漿。
3/13 往磨好的濃漿加入一定比例的燒開的清水,不斷攪拌,這個步驟叫做洗漿,讓濃漿中的豆汁充分溶入水中,形成生漿。 再用竹製濾網鋪上濾布,架在鍋上,將生漿中的豆汁過濾至鍋中進行煮漿,溫度調控在80至100度之間,煮至沸騰。恰逢圩集,老楊準備好了30斤黃豆,能製作出60斤的豆腐,比平常多了點,但他從不擔心賣不掉。
4/13 同大多數中國農村人珍惜食材一樣,做豆腐的手藝人,也十分珍惜黃豆的饋贈,見不得浪費。過濾後留在濾布上的豆渣,並未完全榨乾,其中還有不少豆汁。把濾布提起包緊,用力擰,人力不足時,再輔以石頭壓在其上,利用石頭的壓力把豆渣中的殘存的豆汁榨出,再倒入鍋裡煮。
5/13 工序過半,凌晨3點多的夜更深了。在等待豆汁沸騰的期間,老楊也獲得了一根香菸的休息時間。坐在矮凳上的他,凝望著裝滿豆汁的電鍋,若有所思……
6/13 俗話說人生三大苦:撐船、打鐵、賣豆腐。豆腐人,每天三更睡五更起,起早貪黑,磨漿、洗漿、榨漿、煮漿……再伴著清晨的雞鳴,將辛苦製成的豆腐擔到早市上叫賣。因為辛苦,當下,以製作鄭坊豆腐為生計的越來越少,老楊的堅持愈發顯得彌足珍貴。
7/13 不同於其他豆腐以石膏、滷水點制豆腐,老楊家的豆腐是以酸漿點制,做出來的豆腐口感更加嫩滑。調漿的時機和比例是關鍵,整個過程約要半小時,“豆腐花”在鍋中逐漸凝結。再將“豆腐花”舀至模架中為其正形,蓋上蓋板,放置石頭擠壓出豆腐水,一架架白嫩的水豆腐成品。
8/13 無論是調漿點豆腐、壓豆腐等關鍵步驟,三十多年的豐富經驗,讓老楊幾乎精確的把控著時和度。憑藉指尖觸摸豆腐的壓力觸感,就能判斷豆腐在石頭壓力下的的老嫩程度。這些經驗積累下來的感覺,及製作過程中的專注、耐心、細心,為鄭坊豆腐注入了靈魂。
9/13 豆腐製作完成,天光微亮,一旁的早起妻子已默契的準備好了老楊愛吃的煮粉條,慰勞丈夫為家庭生計,通宵的忙碌,老楊則不忘替妻子留下一杯新鮮溫熱的豆漿,感激30年如一日的陪伴。
10/13 作坊內,妻子則有條不紊做著油炸豆腐的準備,門前矮凳上,老楊則輕鬆吃著早餐,香味引來了貓咪垂涎。對於鄭坊豆腐這一最後的工序——炸豆腐,老楊認為妻子做的更好。
11/13 3釐米大小的豆腐塊,在油溫合適的鍋中翻滾,片刻後,色澤金黃的鄭坊豆腐出鍋。老楊說,剛出鍋的豆腐,簡單的配以醬油、陳醋最是美味,鄭坊人都好這口,一吃就能吃上一兩斤。
12/13 恰逢圩集,睡了一夜的街巷漸漸熱鬧,人來人往。對於忙碌一夜的老楊來說,將當天做好的豆腐賣完才算結束。攤位上分帶稱斤裝好,無需叫賣吆喝,靠的是“刷臉”,顧客熟練的掏錢拎走,沒有討價還價,無需再過稱,檢驗是否缺斤少兩。“平常2小時左右,就能銷售一空,逢年過節,更是用搶來形容,不夠賣。”大家的認可,是老楊堅持的動力。
13/13 兒子大學畢業後就在福州上班,過往祖父和父親辛苦熬夜的回憶讓他對做豆腐望而卻步。手藝後繼無人?老楊表示順其自然,子孫自有子孫福 。(池亮亮 文\/攝)
2018-12-08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