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應該心住一處還是心無所住?

《金剛經》有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說人應該心無所住。但是,不管佛教和瑜伽裡都有三摩地一說,講究合神,心住一處而不散。這是不是矛盾的,應該心無所住還是心有所住呢?人應該心住一處還是心無所住?
10 個回答
赵先生5630
2019-04-19

修行佛法,要用適合自已的法門。

對入門者,雜念難止。可選用“心住一處”的法門。是以一念止萬念。

如觀我,觀佛,觀氣,觀呼吸……等等。

如唸佛,唸經,唸咒……等等。

以上都是以一念止萬念法門。

對有一定根基,可入定,入空,入禪的人,就進入真正修習了,就用“心無所住”來修習。

心無所住,就是在禪定中,見我過去,見佛過去,見大光明過去,見神見魔過去,……,無論現好境壞境,無喜無憂,不執著,不停留。要記住,所現皆幻,不要迷失。

藍天日月星河
2019-01-09

“心住一處”:是讓妄念之心止於一處,是前行修法,僅是暫時的修法,非正行之法。所以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才是了義之法。
人應該心住一處還是心無所住?

心住一處、一住心、一緣住心或一緣觀心是一回事,就是想要初學者消除舉掉。初學參禪者,容易出現兩種現象:一種是興奮高舉的心,久久難以平靜;另一個是昏沉低迷的心,昏昏欲睡。因高舉興奮的心難以入禪止定,此時需要一種對治方法,那就是心緣一處,來對治這個興奮的妄心。另一個是昏沉,這需要自己提起精神來,是讓自己不要睡著了,睡著了還修什麼禪啊?!

修禪是一個明明白白的過程,初學者一般都是處於見解非常少,或者不正確,就會出現南轅北轍的眾多現象。
人應該心住一處還是心無所住?

初學者自己如果出現了高舉沉掉,往往是不知道對治。有的人見解高一點,知道如何對治,對治過後,不用再對治,卻還在強行對治,都是已經失去了修禪的意義。這些都是在修寂止的過程中容易發生的事情,也叫做禪病。

在修法的勝觀上,如果沒有真正的般若正見,變成了盲修瞎練:有執著於一緣,有執著於法,有執著一境,有執著一覺受等等,都是沒有理解般若的真正含義是什麼。如果這樣修下去就變成了野狐禪或者是湯禪。

得到了寂止勝觀,最後還需要把樁識一一拔除。
人應該心住一處還是心無所住?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才是最圓滿的,最完美的正行修法。

對漸悟者來說前行很有必要,因為正行他沒法真正趨入。

無所住才是真正般若的智慧狀態,心無所住,是一個真正的寂止狀態:是瞭然、明然、覺然,一切都不可說;而生其心(覺性)是它的智慧呈現狀態。

“因無所住,而生其心”其事非常深奧的,並非文字解說那麼簡單,那些完全屬於心知肚明的一種修行境界,而非屬於語言文字,對這一點初學者是無法認知的(此指真實境),也是無法達到的。

所以說,禪是為上根利智者宣說的,卻磨礪與中下根基者。對自己有幾斤幾兩應該有自知之明,不要像某些教授、某些學者一上來說自己已經開悟了,還要在大眾前為兜售他的“直指心性,見性成佛”,這可能成了天下的笑談了。某大學教授的視頻就很客觀的反映了這一點。其實學者們好像都喜歡不懂裝懂,是有“傳承”的,比如說名氣非常大的作家胡適,就是一個不懂裝懂的門外漢,胡適寫了一本《修禪指歸》,這裡面的內容讓牟宗三老先生笑了很久,寫作的態度至少應該像馮友蘭那樣。我也偶爾看了一眼這本《修禪指歸》的內容,從此我對胡適就另有看法,這本《修禪指歸》可能也是民國的不幸。

不懂就要虛心的求學,裝懂不僅害人也害己。誰能消除《學禪指歸》的危害?胡適已經不能了,這種禍害難道還要遺禍千年嗎?不得而知。

學者的作品,應該是虔誠的、真實的、謙虛的同時也是嚴肅的。不要為了幾個錢就在狂編亂造。禍害的不僅僅是國人,反過來也是自己。

中華文化底蘊深厚,只有中國才配稱為文化之國,智慧之國。因為禪宗智慧,萬年不滅。其他民族(除去古印度文明)無法出其左右。

人應該心住一處還是心無所住?

文/藍天日月星河

圖/來源於網絡

1陆氏凉糕冰粉
2019-12-06

無所住是最高境界!只有無所住才能無所不能!心有執著就會有所缺失。無所執著的心才是金剛般無堅不摧的心!但除了諸佛,誰能達到無所住呢?菩薩都還有一分無明沒斷呢!有無明就無法作到無所住!所以無所住是我們的終極追求,但下手的功夫在一心不亂上!一心不僅僅只是專心致志,必須是淨念。邪念的一心就是走火入魔。在沒有達到心無所住的情況下,一心是下手處!但一心也只是個方向,太過急切地追求一心,反而會讓心靜不下來!一心是沒有妄念,但追求一心本身就是妄念!太過分求一心反而得不到一心!一心的要訣並不在於專心致志,反而在有意無意之間!而且無所住與一心並不矛盾,心無所住(哪怕只是近似)有助於一心不亂!請想一下,如果心中有特別放不下的事與人,那能得到一心嗎?!


人應該心住一處還是心無所住?
人應該心住一處還是心無所住?
人應該心住一處還是心無所住?
人應該心住一處還是心無所住?
人應該心住一處還是心無所住?
人應該心住一處還是心無所住?
人應該心住一處還是心無所住?
人應該心住一處還是心無所住?
人應該心住一處還是心無所住?
今令我见
2019-03-07

“心”就是一切,物是有形有相的心,心是無形無相的物,是物是心,即心即物,無所謂住與不住!

“住”就是執著於一時,一事,一處,無論著有、著空、著善、著我,都是著!

“不住”又是另一種執著,還有是有著,仍有塵勞之相,不得自在!

“心”不住而住,住而不住,自然而然,本自其然!


人應該心住一處還是心無所住?
人應該心住一處還是心無所住?
人應該心住一處還是心無所住?
手机用户56948517968
2019-04-19

既然無所住,何生其心?

禪修最忌造境,不管是佛境、空境,都是魔境。因為此境只存在於你的意識中,和所有的雜念沒有區別。

無所住,即是無雜念。此時心生何處?

宇宙是一個意識體,為永恆,所有存在都是這個大意識拆分的結果,稱為全息理論。存在物有時間概念,不能永恆,所以禪修是將此心住於永恆之中。

意識是由空間和能量組合而成,去除時間的存在體,留下僅僅是唯一的意識體,也就是空間和能量。這是‘一’的概念,沒有多餘。將自己的意識擴大進入、融入這唯一的意識中,接受它的空間和能量,會有全新的感受。

人的自我意識永遠不可能進入最大尺度和唯一的意識體之中,這是天然侷限,也是對貢高我慢者的限制。但是它提供了一個禪修方向,即將自我意識和宇宙意識同構。

禅乐生活圈
2019-11-24

心在一處是定,心無所住是慧,定可以暫伏煩惱,仍是生死凡夫。慧可以拔除煩惱,了生脫死,永出輪迴。

眾生六根攀緣導致散亂不堪,煩惱太重,要先以定力攝散亂,在以慧拔除煩惱。

如《大般涅槃經》卷31中開示:“善男子!如拔堅木,先以手動,後則易出;菩薩定慧亦復如是,先以定動,後以智拔。”

意思是說,要先修定,獲得定力以後,剛強難調的心性會先被定力降伏了,然後再以智慧才能如實斷除結使。

換個角度說,有了定力後,就可以如實觀察五陰無常非我的智慧,便能斷除對五陰的貪愛執著,最後解脫生死。如果不先制心一處而散亂不堪,是沒法進一步作觀行,無法觀行就不能得解脫的智慧。

如《首楞嚴經》中開示:由戒生定,由定發慧。所以戒定慧能了生死,能出輪迴,故稱戒定慧為三無漏學。

命理师陈一宏
2019-11-24

是要心無所住還是心住一處,這個問題來自《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看到顯示文化問題,我就將就說說了,算是給個參考吧。

《經剛經》原文是這麼說的: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那直白點翻譯,可以是這麼說的:應人接物,應懷有一份清靜心,不應該在色上生心,比如我在聲音啊嗅覺味覺啊,觸碰的感覺啊,自己的感受變化啊,這些事不要去在意計較。應該要沒有在我的這些感受上去在意計較,那麼,自己心就會清靜了。

清靜了,會是什麼樣子啊?就是好好用心接人應物了,自己沒有產生煩惱啊,那麼所產生的結果,就是接人應物,做的更好了。我們人往往事情做的不好,都是因為受到我們自己心理干擾影響,所導致的。不然,就不會有種勸告叫不要急啊,不要急躁啊,三思後行啊,理智啊。對不對?

那回歸到問題上來,只要明白經中原文的意思,就沒有什麼心住一處還是心無所住的問題啦。因為這個問題,跑偏了哈。

人應該心住一處還是心無所住?

灵心智语
2019-01-08

"心住一處"是修習禪定的要求,將心念安住於一處,有人安住呼吸,有人安住丹田,有人安住唸佛,則雜亂的念頭會漸漸止息,人會進入一種特別寂靜的狀態,這種狀態下心的能量更強。禪定達到一定深度,則有利於內在智慧的開啟。禪定就是佛家實修三要素“戒定慧”中的“定”,定能生慧,真實不虛。

“心無所住”是佛家修行的一種境界,通過修行達到這種境界,則不再受到人性貪嗔痴慢疑這些弱點的干擾,進入無慾無求、自由自在、開闊無邊的解脫境界,心靈獲得無限自由和圓滿。要達到這種境界,不但需要長期精進修行,而且也需要上根上智的根器和宿世的修行功德力。在末法時代眾生修行干擾和障礙較多的情形下,要達到這種境界非常不容易,但也有人能夠達到。

綜上,"心住一處"和“心無所住”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宜放在一起對比。

用户和言悦色
2019-03-07

心住一處就住相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不取不捨不住。事情該來來,該去去,我心如如不動,不住有不住無。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本來什麼相都沒有,所以什麼相也別當真,一切業拘他不得。什麼也別往心裡去,任何事也就沒有了意義,順其自然,認命順自然,心無掛礙,輕鬆自在。

生活的套要自己解呀,世間的大染缸,一不小心就被汙染了,掉進去出不來,苦不堪言。解脫靠自己,沒有救世主,只有自己救自己。自淨其心,自解其意。

渔樵晚歌
2019-02-23

禪法是解脫法,解脫一切執著,心無所住,即無所執著。屬於無修之修的上根所修。

如果做不到無所住而生其心就退而求其次,

心住一處,心住一處屬於對治法,由於我們心如同猿猴躁動不安,難以平息心中跳躍不停的妄想雜念,只好採取一念代替萬念的辦法,比如修行人唸佛號,唸咒語,或參話頭,都是心住在佛號,或咒語,或話頭上。實際這些也是妄想,但總比你產生世間八法的貪嗔痴的妄想要好,退步想,唸經咒佛號還能種下成佛的善根種子,結個佛緣。所以中下根基的採取心住一處,等到功夫因緣成熟這個萬法歸一,一也要化去,這一也化去時你就明心見性了。這時,恭喜你真正進入佛門。並開始心無所住打掃八識裡無量劫來積累的業識種子,種子消盡就成佛作祖了。


人應該心住一處還是心無所住?
人應該心住一處還是心無所住?
人應該心住一處還是心無所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