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要計殺魏延?如果魏延不死,蜀漢會怎樣?

5 個回答
荣耀历史
2019-07-08

“榮耀歷史”用心為你解答歷史


諸葛亮臨死之前並沒有留下計謀要殺魏延,但是魏延確實是諸葛亮死了之後不久便被馬岱砍了腦袋,這裡面有沒有諸葛亮的用意呢,我想是有的。

簡述魏延被殺

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病逝在五丈原前,臨終之前召集楊儀、費禕、姜維議事,要求在他死後全軍撤退,讓魏延斷後,如果魏延不斷後,就隨他去。

諸葛亮病逝後,楊儀等人按令撤軍回蜀地,魏延大怒,說道:“北伐這麼大的事情怎麼能因為諸葛亮一個人死了而中斷呢?不是還有我魏延嗎?”眾人不聽繼續撤軍,魏延沒脾氣了,同時對諸葛亮安排他斷後非常不滿,在他看來,他是跟隨劉備打過天下而且頗受劉備重用的,資歷比楊儀、姜維等人高太多,憑什麼給他們斷後。於是魏延率領所部先於楊儀撤軍。於是就出現了楊儀、魏延兩路大軍往成都進發的情況,兩者都給成都報信,說對方謀反。

在成都的劉禪慌神了,兩路大軍誰謀反他都吃不消,而且還不知道是誰真正謀反,於是他問董允、蔣琬等人,兩人異口同聲地說楊儀肯定不會謀反,那麼結果不就顯而易見了。

魏延大軍先一步趕到了南谷口,列陣“迎接”楊儀大軍,楊儀先鋒王平大聲質問魏延,“為什麼諸葛丞相屍骨未寒,你就要叛亂?”並且好言相勸魏延大軍,憑藉諸葛亮在軍隊的影響力,魏延所屬大軍紛紛倒戈,魏延只得帶著數人落荒而逃,隨後被馬岱追上斬殺。

“榮耀歷史”用心為你解答歷史


諸葛亮臨死之前並沒有留下計謀要殺魏延,但是魏延確實是諸葛亮死了之後不久便被馬岱砍了腦袋,這裡面有沒有諸葛亮的用意呢,我想是有的。

簡述魏延被殺

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病逝在五丈原前,臨終之前召集楊儀、費禕、姜維議事,要求在他死後全軍撤退,讓魏延斷後,如果魏延不斷後,就隨他去。

諸葛亮病逝後,楊儀等人按令撤軍回蜀地,魏延大怒,說道:“北伐這麼大的事情怎麼能因為諸葛亮一個人死了而中斷呢?不是還有我魏延嗎?”眾人不聽繼續撤軍,魏延沒脾氣了,同時對諸葛亮安排他斷後非常不滿,在他看來,他是跟隨劉備打過天下而且頗受劉備重用的,資歷比楊儀、姜維等人高太多,憑什麼給他們斷後。於是魏延率領所部先於楊儀撤軍。於是就出現了楊儀、魏延兩路大軍往成都進發的情況,兩者都給成都報信,說對方謀反。

在成都的劉禪慌神了,兩路大軍誰謀反他都吃不消,而且還不知道是誰真正謀反,於是他問董允、蔣琬等人,兩人異口同聲地說楊儀肯定不會謀反,那麼結果不就顯而易見了。

魏延大軍先一步趕到了南谷口,列陣“迎接”楊儀大軍,楊儀先鋒王平大聲質問魏延,“為什麼諸葛丞相屍骨未寒,你就要叛亂?”並且好言相勸魏延大軍,憑藉諸葛亮在軍隊的影響力,魏延所屬大軍紛紛倒戈,魏延只得帶著數人落荒而逃,隨後被馬岱追上斬殺。

這就是魏延被殺的全過程,細細一品味,魏延被殺其實是必然,也是諸葛亮一手造成的,原因有如下幾點:

1、蜀國已經沒有魏延的位置了

諸葛亮任丞相期間,軍政大權一把抓,無論是朝政還是軍政,他都做了充分的安排,保證即使他死了,蜀漢還能按照他設計的藍圖走下去,那麼在這份藍圖裡有魏延的位置嗎?抱歉,真沒有!

這一點從諸葛亮的《出師表》中可以明顯看出: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出師表》

朝政方面,諸葛亮舉薦的接班人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軍事方面舉薦的是向寵,如果說姜維是因為還沒有投誠沒有出現在《出師表》中,那麼作為劉備重視的將領,從荊州就跟隨劉備,而且能力也突出,正值壯年的魏延為什麼沒有出現在諸葛亮的藍圖裡?原因後面分析,反正就是蜀國已經沒有魏延的位置了。

“榮耀歷史”用心為你解答歷史


諸葛亮臨死之前並沒有留下計謀要殺魏延,但是魏延確實是諸葛亮死了之後不久便被馬岱砍了腦袋,這裡面有沒有諸葛亮的用意呢,我想是有的。

簡述魏延被殺

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病逝在五丈原前,臨終之前召集楊儀、費禕、姜維議事,要求在他死後全軍撤退,讓魏延斷後,如果魏延不斷後,就隨他去。

諸葛亮病逝後,楊儀等人按令撤軍回蜀地,魏延大怒,說道:“北伐這麼大的事情怎麼能因為諸葛亮一個人死了而中斷呢?不是還有我魏延嗎?”眾人不聽繼續撤軍,魏延沒脾氣了,同時對諸葛亮安排他斷後非常不滿,在他看來,他是跟隨劉備打過天下而且頗受劉備重用的,資歷比楊儀、姜維等人高太多,憑什麼給他們斷後。於是魏延率領所部先於楊儀撤軍。於是就出現了楊儀、魏延兩路大軍往成都進發的情況,兩者都給成都報信,說對方謀反。

在成都的劉禪慌神了,兩路大軍誰謀反他都吃不消,而且還不知道是誰真正謀反,於是他問董允、蔣琬等人,兩人異口同聲地說楊儀肯定不會謀反,那麼結果不就顯而易見了。

魏延大軍先一步趕到了南谷口,列陣“迎接”楊儀大軍,楊儀先鋒王平大聲質問魏延,“為什麼諸葛丞相屍骨未寒,你就要叛亂?”並且好言相勸魏延大軍,憑藉諸葛亮在軍隊的影響力,魏延所屬大軍紛紛倒戈,魏延只得帶著數人落荒而逃,隨後被馬岱追上斬殺。

這就是魏延被殺的全過程,細細一品味,魏延被殺其實是必然,也是諸葛亮一手造成的,原因有如下幾點:

1、蜀國已經沒有魏延的位置了

諸葛亮任丞相期間,軍政大權一把抓,無論是朝政還是軍政,他都做了充分的安排,保證即使他死了,蜀漢還能按照他設計的藍圖走下去,那麼在這份藍圖裡有魏延的位置嗎?抱歉,真沒有!

這一點從諸葛亮的《出師表》中可以明顯看出: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出師表》

朝政方面,諸葛亮舉薦的接班人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軍事方面舉薦的是向寵,如果說姜維是因為還沒有投誠沒有出現在《出師表》中,那麼作為劉備重視的將領,從荊州就跟隨劉備,而且能力也突出,正值壯年的魏延為什麼沒有出現在諸葛亮的藍圖裡?原因後面分析,反正就是蜀國已經沒有魏延的位置了。

2、不容於諸葛亮的政治集團

反觀楊儀、費禕、蔣琬、姜維等人,都是諸葛亮的心腹,他們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個政治團體,這也是劉禪詢問誰造反的時候,蔣琬等人那樣回覆的原因了。

政治上黨同伐異是天性,面對一個資格比自己都老,掌握軍權的將軍,而且還一直對諸葛亮,對自己這個團體不服氣的魏延,除掉他是楊儀、費禕等人最好的選擇,而且從諸葛亮最後的佈置來看,也是默許了。他沒有召集魏延來議事,而且讓魏延斷後,這明顯將魏延排除在外,此外最後一句“隨他去吧,雖然沒有明言,意思就是如果他不聽話,你們自己看著辦,想殺就殺吧!

政治智商低得可憐的魏延哪有想那麼多,憑著武人的直爽,竟然不聽號令私自行軍,還佔據關隘不放大軍入城,坐實了謀反的罪名,最後被殺。

所以綜上來看,魏延不在諸葛亮的規劃中,對於這樣一個不利於掌控的將軍,諸葛亮默許楊儀等人把他幹掉。

“榮耀歷史”用心為你解答歷史


諸葛亮臨死之前並沒有留下計謀要殺魏延,但是魏延確實是諸葛亮死了之後不久便被馬岱砍了腦袋,這裡面有沒有諸葛亮的用意呢,我想是有的。

簡述魏延被殺

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病逝在五丈原前,臨終之前召集楊儀、費禕、姜維議事,要求在他死後全軍撤退,讓魏延斷後,如果魏延不斷後,就隨他去。

諸葛亮病逝後,楊儀等人按令撤軍回蜀地,魏延大怒,說道:“北伐這麼大的事情怎麼能因為諸葛亮一個人死了而中斷呢?不是還有我魏延嗎?”眾人不聽繼續撤軍,魏延沒脾氣了,同時對諸葛亮安排他斷後非常不滿,在他看來,他是跟隨劉備打過天下而且頗受劉備重用的,資歷比楊儀、姜維等人高太多,憑什麼給他們斷後。於是魏延率領所部先於楊儀撤軍。於是就出現了楊儀、魏延兩路大軍往成都進發的情況,兩者都給成都報信,說對方謀反。

在成都的劉禪慌神了,兩路大軍誰謀反他都吃不消,而且還不知道是誰真正謀反,於是他問董允、蔣琬等人,兩人異口同聲地說楊儀肯定不會謀反,那麼結果不就顯而易見了。

魏延大軍先一步趕到了南谷口,列陣“迎接”楊儀大軍,楊儀先鋒王平大聲質問魏延,“為什麼諸葛丞相屍骨未寒,你就要叛亂?”並且好言相勸魏延大軍,憑藉諸葛亮在軍隊的影響力,魏延所屬大軍紛紛倒戈,魏延只得帶著數人落荒而逃,隨後被馬岱追上斬殺。

這就是魏延被殺的全過程,細細一品味,魏延被殺其實是必然,也是諸葛亮一手造成的,原因有如下幾點:

1、蜀國已經沒有魏延的位置了

諸葛亮任丞相期間,軍政大權一把抓,無論是朝政還是軍政,他都做了充分的安排,保證即使他死了,蜀漢還能按照他設計的藍圖走下去,那麼在這份藍圖裡有魏延的位置嗎?抱歉,真沒有!

這一點從諸葛亮的《出師表》中可以明顯看出: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出師表》

朝政方面,諸葛亮舉薦的接班人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軍事方面舉薦的是向寵,如果說姜維是因為還沒有投誠沒有出現在《出師表》中,那麼作為劉備重視的將領,從荊州就跟隨劉備,而且能力也突出,正值壯年的魏延為什麼沒有出現在諸葛亮的藍圖裡?原因後面分析,反正就是蜀國已經沒有魏延的位置了。

2、不容於諸葛亮的政治集團

反觀楊儀、費禕、蔣琬、姜維等人,都是諸葛亮的心腹,他們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個政治團體,這也是劉禪詢問誰造反的時候,蔣琬等人那樣回覆的原因了。

政治上黨同伐異是天性,面對一個資格比自己都老,掌握軍權的將軍,而且還一直對諸葛亮,對自己這個團體不服氣的魏延,除掉他是楊儀、費禕等人最好的選擇,而且從諸葛亮最後的佈置來看,也是默許了。他沒有召集魏延來議事,而且讓魏延斷後,這明顯將魏延排除在外,此外最後一句“隨他去吧,雖然沒有明言,意思就是如果他不聽話,你們自己看著辦,想殺就殺吧!

政治智商低得可憐的魏延哪有想那麼多,憑著武人的直爽,竟然不聽號令私自行軍,還佔據關隘不放大軍入城,坐實了謀反的罪名,最後被殺。

所以綜上來看,魏延不在諸葛亮的規劃中,對於這樣一個不利於掌控的將軍,諸葛亮默許楊儀等人把他幹掉。

為什麼備受劉備看重,而且是蜀國後期難得的大將,魏延為什麼不受諸葛亮看重呢?

1、魏延不服諸葛亮管理

不管是《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中,我們都知道,劉備駕崩後,諸葛亮就掌握了蜀漢全部軍政大權,蜀國上下無不信服,除了同為託孤大臣的李嚴以及魏延,沒過多長時間李嚴就因為不配合諸葛亮北伐被流放。

魏延仗著自己打仗有一套,而且是先帝重臣,所以想和諸葛亮分庭抗禮,在北伐的過程中,多次提出和諸葛亮不同的意見,影響諸葛亮的權威,這些都不被諸葛亮所喜,自然就不受諸葛亮看重。

2、兩人的軍事理念相差甚遠

諸葛亮行軍打仗頗為保守,穩紮穩打,而魏延則更為激進,比如子午谷奇謀等,整體來看諸葛亮是用統帥高度的戰略眼光來看北伐,魏延更多是從戰役角度來思考問題。現在很多人貶低諸葛亮不會打仗,推崇魏延,如果用魏延的計謀,說不定早就拿下長安了,這些都是很片面的看法。

三國時期,蜀漢最弱,魏國最強,這代表什麼?代表魏國輸得起,蜀漢輸不起!

魏延貢獻的奇謀有當年韓信“暗度陳倉”的風韻,但是戰爭最大的特點就是“天有不測風雲”,“勝敗乃兵家常事”,如果沒能打下長安,那個地方可是曹魏腹地,魏延的大軍想要退回來就很難了,最壞的結果就是全軍覆沒,那對蜀漢的打擊就太大了。有人說諸葛亮北伐不也是都失敗了嗎?雖然沒有成功,但是諸葛亮還是把主力帶回了蜀國,並沒有傷及蜀國的根本。

再退一萬步講,魏延成功了拿下長安就意味著勝利了嗎?曹魏都城在洛陽,長安距洛陽還有函谷關、弘農等地,長安防守薄弱,洛陽可是有曹魏大軍的,所以以長安進攻洛陽並不現實。那麼以長安作為前進據點長期經營呢?也不現實,因為長安守不住!

蜀軍佔據長安之後,將面臨曹魏洛陽方向、上黨方向、甘涼方向三路圍攻,而長安與成都隔著千重山,後勤補給困難,沒有辦法得到成都平原的有效支持,所以在三路圍攻下長安就會變成孤城,到時候想要撤退都不可能。

所以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壓根就是武夫的膚淺計謀,反觀諸葛亮,通盤考慮,不僅要拿下長安,還要拿下甘涼地區,讓長安沒有後顧之憂,這樣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榮耀歷史”用心為你解答歷史


諸葛亮臨死之前並沒有留下計謀要殺魏延,但是魏延確實是諸葛亮死了之後不久便被馬岱砍了腦袋,這裡面有沒有諸葛亮的用意呢,我想是有的。

簡述魏延被殺

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病逝在五丈原前,臨終之前召集楊儀、費禕、姜維議事,要求在他死後全軍撤退,讓魏延斷後,如果魏延不斷後,就隨他去。

諸葛亮病逝後,楊儀等人按令撤軍回蜀地,魏延大怒,說道:“北伐這麼大的事情怎麼能因為諸葛亮一個人死了而中斷呢?不是還有我魏延嗎?”眾人不聽繼續撤軍,魏延沒脾氣了,同時對諸葛亮安排他斷後非常不滿,在他看來,他是跟隨劉備打過天下而且頗受劉備重用的,資歷比楊儀、姜維等人高太多,憑什麼給他們斷後。於是魏延率領所部先於楊儀撤軍。於是就出現了楊儀、魏延兩路大軍往成都進發的情況,兩者都給成都報信,說對方謀反。

在成都的劉禪慌神了,兩路大軍誰謀反他都吃不消,而且還不知道是誰真正謀反,於是他問董允、蔣琬等人,兩人異口同聲地說楊儀肯定不會謀反,那麼結果不就顯而易見了。

魏延大軍先一步趕到了南谷口,列陣“迎接”楊儀大軍,楊儀先鋒王平大聲質問魏延,“為什麼諸葛丞相屍骨未寒,你就要叛亂?”並且好言相勸魏延大軍,憑藉諸葛亮在軍隊的影響力,魏延所屬大軍紛紛倒戈,魏延只得帶著數人落荒而逃,隨後被馬岱追上斬殺。

這就是魏延被殺的全過程,細細一品味,魏延被殺其實是必然,也是諸葛亮一手造成的,原因有如下幾點:

1、蜀國已經沒有魏延的位置了

諸葛亮任丞相期間,軍政大權一把抓,無論是朝政還是軍政,他都做了充分的安排,保證即使他死了,蜀漢還能按照他設計的藍圖走下去,那麼在這份藍圖裡有魏延的位置嗎?抱歉,真沒有!

這一點從諸葛亮的《出師表》中可以明顯看出: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出師表》

朝政方面,諸葛亮舉薦的接班人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軍事方面舉薦的是向寵,如果說姜維是因為還沒有投誠沒有出現在《出師表》中,那麼作為劉備重視的將領,從荊州就跟隨劉備,而且能力也突出,正值壯年的魏延為什麼沒有出現在諸葛亮的藍圖裡?原因後面分析,反正就是蜀國已經沒有魏延的位置了。

2、不容於諸葛亮的政治集團

反觀楊儀、費禕、蔣琬、姜維等人,都是諸葛亮的心腹,他們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個政治團體,這也是劉禪詢問誰造反的時候,蔣琬等人那樣回覆的原因了。

政治上黨同伐異是天性,面對一個資格比自己都老,掌握軍權的將軍,而且還一直對諸葛亮,對自己這個團體不服氣的魏延,除掉他是楊儀、費禕等人最好的選擇,而且從諸葛亮最後的佈置來看,也是默許了。他沒有召集魏延來議事,而且讓魏延斷後,這明顯將魏延排除在外,此外最後一句“隨他去吧,雖然沒有明言,意思就是如果他不聽話,你們自己看著辦,想殺就殺吧!

政治智商低得可憐的魏延哪有想那麼多,憑著武人的直爽,竟然不聽號令私自行軍,還佔據關隘不放大軍入城,坐實了謀反的罪名,最後被殺。

所以綜上來看,魏延不在諸葛亮的規劃中,對於這樣一個不利於掌控的將軍,諸葛亮默許楊儀等人把他幹掉。

為什麼備受劉備看重,而且是蜀國後期難得的大將,魏延為什麼不受諸葛亮看重呢?

1、魏延不服諸葛亮管理

不管是《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中,我們都知道,劉備駕崩後,諸葛亮就掌握了蜀漢全部軍政大權,蜀國上下無不信服,除了同為託孤大臣的李嚴以及魏延,沒過多長時間李嚴就因為不配合諸葛亮北伐被流放。

魏延仗著自己打仗有一套,而且是先帝重臣,所以想和諸葛亮分庭抗禮,在北伐的過程中,多次提出和諸葛亮不同的意見,影響諸葛亮的權威,這些都不被諸葛亮所喜,自然就不受諸葛亮看重。

2、兩人的軍事理念相差甚遠

諸葛亮行軍打仗頗為保守,穩紮穩打,而魏延則更為激進,比如子午谷奇謀等,整體來看諸葛亮是用統帥高度的戰略眼光來看北伐,魏延更多是從戰役角度來思考問題。現在很多人貶低諸葛亮不會打仗,推崇魏延,如果用魏延的計謀,說不定早就拿下長安了,這些都是很片面的看法。

三國時期,蜀漢最弱,魏國最強,這代表什麼?代表魏國輸得起,蜀漢輸不起!

魏延貢獻的奇謀有當年韓信“暗度陳倉”的風韻,但是戰爭最大的特點就是“天有不測風雲”,“勝敗乃兵家常事”,如果沒能打下長安,那個地方可是曹魏腹地,魏延的大軍想要退回來就很難了,最壞的結果就是全軍覆沒,那對蜀漢的打擊就太大了。有人說諸葛亮北伐不也是都失敗了嗎?雖然沒有成功,但是諸葛亮還是把主力帶回了蜀國,並沒有傷及蜀國的根本。

再退一萬步講,魏延成功了拿下長安就意味著勝利了嗎?曹魏都城在洛陽,長安距洛陽還有函谷關、弘農等地,長安防守薄弱,洛陽可是有曹魏大軍的,所以以長安進攻洛陽並不現實。那麼以長安作為前進據點長期經營呢?也不現實,因為長安守不住!

蜀軍佔據長安之後,將面臨曹魏洛陽方向、上黨方向、甘涼方向三路圍攻,而長安與成都隔著千重山,後勤補給困難,沒有辦法得到成都平原的有效支持,所以在三路圍攻下長安就會變成孤城,到時候想要撤退都不可能。

所以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壓根就是武夫的膚淺計謀,反觀諸葛亮,通盤考慮,不僅要拿下長安,還要拿下甘涼地區,讓長安沒有後顧之憂,這樣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如果魏延沒有死,那會有什麼後果?這就要看兩派鬥爭的情況了。

1、楊儀、費禕等完勝,魏延完敗

其實這種情況等同於魏延被殺,楊儀等人掌握蜀軍政大權,就按著歷史來走。

2、雙方平手,楊儀、費禕等人佔優

這種結果就是魏延佔優一部分兵權,但是無法主導北伐等大事,蜀國還是後諸葛亮集團來把控,整體上會按照諸葛亮生前的態勢來走,但是將相不和,北伐的效果肯定大打折扣。

3、雙方平手,魏延佔優

此時魏延掌控了蜀國全部軍事大權,主導北伐事情,那麼蜀國的國運就充滿了太多的不確定性,以魏延激進的軍事風格,好走險招,也許會出奇制勝,取得一定戰果,但是他面對的是老奸巨猾的司馬懿,魏延比拼計謀能有幾成勝算就不好說了。如果一次全軍覆沒,也許就能直接導致蜀國滅亡。

4、魏延完勝

這一點最可怕,因為魏延本身政治能力很低,並沒有能力管理好蜀國,最終可能讓蜀國四分五裂,甚至可能出現改朝換代的情況,如此事情參照何進、董卓等人。

“榮耀歷史”用心為你解答歷史


諸葛亮臨死之前並沒有留下計謀要殺魏延,但是魏延確實是諸葛亮死了之後不久便被馬岱砍了腦袋,這裡面有沒有諸葛亮的用意呢,我想是有的。

簡述魏延被殺

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病逝在五丈原前,臨終之前召集楊儀、費禕、姜維議事,要求在他死後全軍撤退,讓魏延斷後,如果魏延不斷後,就隨他去。

諸葛亮病逝後,楊儀等人按令撤軍回蜀地,魏延大怒,說道:“北伐這麼大的事情怎麼能因為諸葛亮一個人死了而中斷呢?不是還有我魏延嗎?”眾人不聽繼續撤軍,魏延沒脾氣了,同時對諸葛亮安排他斷後非常不滿,在他看來,他是跟隨劉備打過天下而且頗受劉備重用的,資歷比楊儀、姜維等人高太多,憑什麼給他們斷後。於是魏延率領所部先於楊儀撤軍。於是就出現了楊儀、魏延兩路大軍往成都進發的情況,兩者都給成都報信,說對方謀反。

在成都的劉禪慌神了,兩路大軍誰謀反他都吃不消,而且還不知道是誰真正謀反,於是他問董允、蔣琬等人,兩人異口同聲地說楊儀肯定不會謀反,那麼結果不就顯而易見了。

魏延大軍先一步趕到了南谷口,列陣“迎接”楊儀大軍,楊儀先鋒王平大聲質問魏延,“為什麼諸葛丞相屍骨未寒,你就要叛亂?”並且好言相勸魏延大軍,憑藉諸葛亮在軍隊的影響力,魏延所屬大軍紛紛倒戈,魏延只得帶著數人落荒而逃,隨後被馬岱追上斬殺。

這就是魏延被殺的全過程,細細一品味,魏延被殺其實是必然,也是諸葛亮一手造成的,原因有如下幾點:

1、蜀國已經沒有魏延的位置了

諸葛亮任丞相期間,軍政大權一把抓,無論是朝政還是軍政,他都做了充分的安排,保證即使他死了,蜀漢還能按照他設計的藍圖走下去,那麼在這份藍圖裡有魏延的位置嗎?抱歉,真沒有!

這一點從諸葛亮的《出師表》中可以明顯看出: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出師表》

朝政方面,諸葛亮舉薦的接班人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軍事方面舉薦的是向寵,如果說姜維是因為還沒有投誠沒有出現在《出師表》中,那麼作為劉備重視的將領,從荊州就跟隨劉備,而且能力也突出,正值壯年的魏延為什麼沒有出現在諸葛亮的藍圖裡?原因後面分析,反正就是蜀國已經沒有魏延的位置了。

2、不容於諸葛亮的政治集團

反觀楊儀、費禕、蔣琬、姜維等人,都是諸葛亮的心腹,他們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個政治團體,這也是劉禪詢問誰造反的時候,蔣琬等人那樣回覆的原因了。

政治上黨同伐異是天性,面對一個資格比自己都老,掌握軍權的將軍,而且還一直對諸葛亮,對自己這個團體不服氣的魏延,除掉他是楊儀、費禕等人最好的選擇,而且從諸葛亮最後的佈置來看,也是默許了。他沒有召集魏延來議事,而且讓魏延斷後,這明顯將魏延排除在外,此外最後一句“隨他去吧,雖然沒有明言,意思就是如果他不聽話,你們自己看著辦,想殺就殺吧!

政治智商低得可憐的魏延哪有想那麼多,憑著武人的直爽,竟然不聽號令私自行軍,還佔據關隘不放大軍入城,坐實了謀反的罪名,最後被殺。

所以綜上來看,魏延不在諸葛亮的規劃中,對於這樣一個不利於掌控的將軍,諸葛亮默許楊儀等人把他幹掉。

為什麼備受劉備看重,而且是蜀國後期難得的大將,魏延為什麼不受諸葛亮看重呢?

1、魏延不服諸葛亮管理

不管是《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中,我們都知道,劉備駕崩後,諸葛亮就掌握了蜀漢全部軍政大權,蜀國上下無不信服,除了同為託孤大臣的李嚴以及魏延,沒過多長時間李嚴就因為不配合諸葛亮北伐被流放。

魏延仗著自己打仗有一套,而且是先帝重臣,所以想和諸葛亮分庭抗禮,在北伐的過程中,多次提出和諸葛亮不同的意見,影響諸葛亮的權威,這些都不被諸葛亮所喜,自然就不受諸葛亮看重。

2、兩人的軍事理念相差甚遠

諸葛亮行軍打仗頗為保守,穩紮穩打,而魏延則更為激進,比如子午谷奇謀等,整體來看諸葛亮是用統帥高度的戰略眼光來看北伐,魏延更多是從戰役角度來思考問題。現在很多人貶低諸葛亮不會打仗,推崇魏延,如果用魏延的計謀,說不定早就拿下長安了,這些都是很片面的看法。

三國時期,蜀漢最弱,魏國最強,這代表什麼?代表魏國輸得起,蜀漢輸不起!

魏延貢獻的奇謀有當年韓信“暗度陳倉”的風韻,但是戰爭最大的特點就是“天有不測風雲”,“勝敗乃兵家常事”,如果沒能打下長安,那個地方可是曹魏腹地,魏延的大軍想要退回來就很難了,最壞的結果就是全軍覆沒,那對蜀漢的打擊就太大了。有人說諸葛亮北伐不也是都失敗了嗎?雖然沒有成功,但是諸葛亮還是把主力帶回了蜀國,並沒有傷及蜀國的根本。

再退一萬步講,魏延成功了拿下長安就意味著勝利了嗎?曹魏都城在洛陽,長安距洛陽還有函谷關、弘農等地,長安防守薄弱,洛陽可是有曹魏大軍的,所以以長安進攻洛陽並不現實。那麼以長安作為前進據點長期經營呢?也不現實,因為長安守不住!

蜀軍佔據長安之後,將面臨曹魏洛陽方向、上黨方向、甘涼方向三路圍攻,而長安與成都隔著千重山,後勤補給困難,沒有辦法得到成都平原的有效支持,所以在三路圍攻下長安就會變成孤城,到時候想要撤退都不可能。

所以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壓根就是武夫的膚淺計謀,反觀諸葛亮,通盤考慮,不僅要拿下長安,還要拿下甘涼地區,讓長安沒有後顧之憂,這樣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如果魏延沒有死,那會有什麼後果?這就要看兩派鬥爭的情況了。

1、楊儀、費禕等完勝,魏延完敗

其實這種情況等同於魏延被殺,楊儀等人掌握蜀軍政大權,就按著歷史來走。

2、雙方平手,楊儀、費禕等人佔優

這種結果就是魏延佔優一部分兵權,但是無法主導北伐等大事,蜀國還是後諸葛亮集團來把控,整體上會按照諸葛亮生前的態勢來走,但是將相不和,北伐的效果肯定大打折扣。

3、雙方平手,魏延佔優

此時魏延掌控了蜀國全部軍事大權,主導北伐事情,那麼蜀國的國運就充滿了太多的不確定性,以魏延激進的軍事風格,好走險招,也許會出奇制勝,取得一定戰果,但是他面對的是老奸巨猾的司馬懿,魏延比拼計謀能有幾成勝算就不好說了。如果一次全軍覆沒,也許就能直接導致蜀國滅亡。

4、魏延完勝

這一點最可怕,因為魏延本身政治能力很低,並沒有能力管理好蜀國,最終可能讓蜀國四分五裂,甚至可能出現改朝換代的情況,如此事情參照何進、董卓等人。


總結一下,魏延就是一名一般優秀的武將,但是因為和諸葛亮不對付,所以沒有進入諸葛亮的“白名單”,也是考慮自己死後萬一魏延做大,對蜀國極為不利,所以諸葛亮也默許了楊儀等人殺掉魏延。

即将有文化的新青年
2019-07-07

諸葛亮計殺魏延的原因主要是為了蜀漢的政治穩定和國家安全。

魏延是堅定的北伐者,其堅定程度與諸葛亮別無二致。但魏延的問題有兩點:第一,魏延的資歷太老,諸葛亮死後,沒有人能夠制約他;第二,魏延的軍事策略太過冒險,與諸葛亮穩紮穩打的風格完全格格不入。一旦魏延的軍事主張付諸實施而又失敗,將給蜀漢造成無法挽回的局面。

從軍事角度說,守正出奇或許可以獲得戰役層面的勝利。但是,從長久的後勤和政治角度來說,勝利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即便按照魏延的打算,能夠拿下長安,戰線拖得太長,後勤也將成為很大問題。當曹魏從中原抽調的援兵進攻長安時,尚未攻取的隴右又可能從背後給蜀漢軍隊造成夾擊之勢。所以,魏延的計策對奪取長安或許有幫助,但是對蜀漢來說,軍事和政治的風險都太大。這是諸葛亮要除掉魏延的原因。

如果魏延不死,蜀漢有可能會提早滅亡。我認為有兩種可能:第一,蜀漢內部分裂。魏延肯定是不會服從與姜維和楊儀的,而後者也不會服從魏延。所以,蜀漢如果分裂,這內戰打不打,都會讓國力迅速削弱,給外敵以可乘之機。

第二,魏延成為北伐的領導者,並按照他的想法付諸實施。即便在軍事上取得勝利,在政治方面,魏延是沒有什麼建樹的,所以他無法改變連諸葛亮都改變不了的蜀漢內部政治鬥爭的問題。在之前的回答中,就蜀漢內部三派勢力的鬥爭問題已經做過很多說明了。連諸葛亮都搞不定的內部不團結問題,魏延也不會做得更好。所以,即便拿下長安,在後面的治理方面也不會有什麼起色。而且,國家小搞搞內鬥還好說,國家大了還內鬥,就會迅速土崩瓦解。

諸葛亮計殺魏延的原因主要是為了蜀漢的政治穩定和國家安全。

魏延是堅定的北伐者,其堅定程度與諸葛亮別無二致。但魏延的問題有兩點:第一,魏延的資歷太老,諸葛亮死後,沒有人能夠制約他;第二,魏延的軍事策略太過冒險,與諸葛亮穩紮穩打的風格完全格格不入。一旦魏延的軍事主張付諸實施而又失敗,將給蜀漢造成無法挽回的局面。

從軍事角度說,守正出奇或許可以獲得戰役層面的勝利。但是,從長久的後勤和政治角度來說,勝利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即便按照魏延的打算,能夠拿下長安,戰線拖得太長,後勤也將成為很大問題。當曹魏從中原抽調的援兵進攻長安時,尚未攻取的隴右又可能從背後給蜀漢軍隊造成夾擊之勢。所以,魏延的計策對奪取長安或許有幫助,但是對蜀漢來說,軍事和政治的風險都太大。這是諸葛亮要除掉魏延的原因。

如果魏延不死,蜀漢有可能會提早滅亡。我認為有兩種可能:第一,蜀漢內部分裂。魏延肯定是不會服從與姜維和楊儀的,而後者也不會服從魏延。所以,蜀漢如果分裂,這內戰打不打,都會讓國力迅速削弱,給外敵以可乘之機。

第二,魏延成為北伐的領導者,並按照他的想法付諸實施。即便在軍事上取得勝利,在政治方面,魏延是沒有什麼建樹的,所以他無法改變連諸葛亮都改變不了的蜀漢內部政治鬥爭的問題。在之前的回答中,就蜀漢內部三派勢力的鬥爭問題已經做過很多說明了。連諸葛亮都搞不定的內部不團結問題,魏延也不會做得更好。所以,即便拿下長安,在後面的治理方面也不會有什麼起色。而且,國家小搞搞內鬥還好說,國家大了還內鬥,就會迅速土崩瓦解。

諸葛亮計殺魏延的原因主要是為了蜀漢的政治穩定和國家安全。

魏延是堅定的北伐者,其堅定程度與諸葛亮別無二致。但魏延的問題有兩點:第一,魏延的資歷太老,諸葛亮死後,沒有人能夠制約他;第二,魏延的軍事策略太過冒險,與諸葛亮穩紮穩打的風格完全格格不入。一旦魏延的軍事主張付諸實施而又失敗,將給蜀漢造成無法挽回的局面。

從軍事角度說,守正出奇或許可以獲得戰役層面的勝利。但是,從長久的後勤和政治角度來說,勝利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即便按照魏延的打算,能夠拿下長安,戰線拖得太長,後勤也將成為很大問題。當曹魏從中原抽調的援兵進攻長安時,尚未攻取的隴右又可能從背後給蜀漢軍隊造成夾擊之勢。所以,魏延的計策對奪取長安或許有幫助,但是對蜀漢來說,軍事和政治的風險都太大。這是諸葛亮要除掉魏延的原因。

如果魏延不死,蜀漢有可能會提早滅亡。我認為有兩種可能:第一,蜀漢內部分裂。魏延肯定是不會服從與姜維和楊儀的,而後者也不會服從魏延。所以,蜀漢如果分裂,這內戰打不打,都會讓國力迅速削弱,給外敵以可乘之機。

第二,魏延成為北伐的領導者,並按照他的想法付諸實施。即便在軍事上取得勝利,在政治方面,魏延是沒有什麼建樹的,所以他無法改變連諸葛亮都改變不了的蜀漢內部政治鬥爭的問題。在之前的回答中,就蜀漢內部三派勢力的鬥爭問題已經做過很多說明了。連諸葛亮都搞不定的內部不團結問題,魏延也不會做得更好。所以,即便拿下長安,在後面的治理方面也不會有什麼起色。而且,國家小搞搞內鬥還好說,國家大了還內鬥,就會迅速土崩瓦解。

諸葛亮計殺魏延的原因主要是為了蜀漢的政治穩定和國家安全。

魏延是堅定的北伐者,其堅定程度與諸葛亮別無二致。但魏延的問題有兩點:第一,魏延的資歷太老,諸葛亮死後,沒有人能夠制約他;第二,魏延的軍事策略太過冒險,與諸葛亮穩紮穩打的風格完全格格不入。一旦魏延的軍事主張付諸實施而又失敗,將給蜀漢造成無法挽回的局面。

從軍事角度說,守正出奇或許可以獲得戰役層面的勝利。但是,從長久的後勤和政治角度來說,勝利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即便按照魏延的打算,能夠拿下長安,戰線拖得太長,後勤也將成為很大問題。當曹魏從中原抽調的援兵進攻長安時,尚未攻取的隴右又可能從背後給蜀漢軍隊造成夾擊之勢。所以,魏延的計策對奪取長安或許有幫助,但是對蜀漢來說,軍事和政治的風險都太大。這是諸葛亮要除掉魏延的原因。

如果魏延不死,蜀漢有可能會提早滅亡。我認為有兩種可能:第一,蜀漢內部分裂。魏延肯定是不會服從與姜維和楊儀的,而後者也不會服從魏延。所以,蜀漢如果分裂,這內戰打不打,都會讓國力迅速削弱,給外敵以可乘之機。

第二,魏延成為北伐的領導者,並按照他的想法付諸實施。即便在軍事上取得勝利,在政治方面,魏延是沒有什麼建樹的,所以他無法改變連諸葛亮都改變不了的蜀漢內部政治鬥爭的問題。在之前的回答中,就蜀漢內部三派勢力的鬥爭問題已經做過很多說明了。連諸葛亮都搞不定的內部不團結問題,魏延也不會做得更好。所以,即便拿下長安,在後面的治理方面也不會有什麼起色。而且,國家小搞搞內鬥還好說,國家大了還內鬥,就會迅速土崩瓦解。

老松探索
2019-07-07

諸葛亮死後能夠計殺魏延?聽起來確實比較搞笑。如果要殺,活著的時候不殺?等著死後殺?純屬無稽之談。魏延生性是有點猛將的性格。桀驁。但是不至於諸葛亮殺掉。因為武將本身就稀缺。諸葛死後殺掉魏延確實不可信。我覺得比較可能的是諸葛亮死後,那些臣子為了爭權奪利,用諸葛遺命方式殺掉了魏延。魏延在劉備時代就受到重用,可見其能夠獨當一面,本領資歷比姜維不差。更何況姜維是從魏營叛變而來。如果魏延不死,肯定是在蜀國的影響力比姜維甚至諸葛亮要大。蜀國的政治格局,那就是在劉禪領導下,魏延作為武將第一統領蜀國全部武裝力量。可是姜維往哪裡放。這就決定了姜維必須要除掉魏延才能坐穩蜀國總司令的位置。在武將稀缺的蜀國,殺了魏延只能是讓蜀國力量受損,但是他們寧可讓國家虛弱也要內鬥。蜀國焉有不亡的道理。自從魏延死後,蜀國就註定了要滅亡。

历史茶馆儿
2019-07-07

魏延,字文長,三國時期蜀漢僅次於“五虎上將”的將領。劉備入川時,作戰勇猛,立下了赫赫功勳。尤其是在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五虎上將”相繼去世後,魏延堪稱第一大將。不幸的是,他性格孤傲,人緣不太好,諸葛亮死後,慘遭長史楊儀殺害。下面筆者從三國演義的角度,作簡要分析。(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演義中魏延第一次出場在第四十一回,背景為劉備和諸葛亮在火燒博望坡,拒絕曹操的勸降後,率領十萬來到襄陽,遭到蔡瑁、張允拒絕入城。此時,魏延看到十幾萬難民,訓斥蔡瑁、張允的惡行,自發接應劉玄德。雖然此時魏延因局面太亂,並未真正投向劉備陣營,而是遠走高飛。從這裡可以看出,魏延是有造反傳統的,他輕易背棄舊主,轉投向劉備。連曹操都仰慕的荊州大將文聘雖然不爽劉琮投降,為了自己心中的道義,並沒有反叛荊州,僅僅是感到屈辱。諸葛亮正是憑藉魏延輕率反叛荊州,而得出魏延生有反骨,隨時都可能反叛。只見城內一將飛馬引軍而 出,大喝:“魏延無名小卒,安敢造亂!認得我大將文聘麼?”

雖然魏延在投靠劉備後,南征北戰,拋頭顱灑熱血,諸葛亮始終害怕其因形勢而生反叛之心,針對魏延,限制使用,沒有真正放開手使用。他害怕自己死後,楊儀和姜維等人鎮壓不住魏延,致使其反叛投降魏國,或者直接揮師攻打蜀漢。姜維畢竟是從魏國投誠來的,而魏延是荊州從龍的老人了,單靠姜維是無法令魏延信服的。因此,諸葛亮為了蜀漢江山的穩定,才忍痛定下除掉魏延之計,在魏延露出反意之時,一直追隨其的馬岱出其不意斬殺之。馬岱是西涼馬超的堂弟,也是出身名門,一直跟隨者魏延鞍前馬後,這就令人疑惑了,原來是接受了諸葛亮的祕密任務了。

而按照裴注引《魏略》所記,諸葛亮並沒有流漏出要除掉魏延的想法,反而委以重任。諸葛亮在病重時,交代魏延身後事,讓其謹慎堅守,代替自己管理軍隊,祕不發喪,為穩定軍心,順利撤退。魏延也是遵照諸葛亮的遺囑辦事的,一直到了褒口,才宣告丞相已死,為其發喪。沒想到丞相府的小小長史楊儀因和魏延早有恩怨,此時看到其暫攝軍事,害怕為其所害,於是造謠說魏延想帶著軍隊投降曹魏。

這樣,他就名正言順地攻擊魏延本部。然而,魏延本來就是被冤枉的,為了保存蜀漢軍隊不至於自相殘殺,只逃不戰。楊儀得寸進尺,派遣馬岱追殺魏延,最終殺害。魏略曰:諸葛亮病,謂延等雲:“我之死後,但謹自守,慎勿復來也。”令延攝行己事,密持喪去。延遂匿之,行至褒口,乃發喪。

《三國志》陳壽本傳記載,在丞相諸葛亮死後,魏延與長史楊儀的矛盾全面爆發,不可調和,並兵戎相見。魏延並不是要投奔敵國,也沒有想要造反,也是按照諸葛亮的遺計向蜀漢撤退,只是看不慣長史楊儀,與之爭權,失敗被殺。《三國志》記載: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

通過上面三國演義、裴注引《魏略》、《三國志》陳壽本傳三個不同的記載,雖各有不同,但有一個事實,即魏延和被楊儀爭鬥失敗被殺的。楊儀和魏延素有矛盾,諸葛亮在世時,還能調和,壓著他倆。諸葛亮死後,他倆的矛盾全面爆發,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筆者個人認為,《三國志》陳壽本傳所記載的比較符合事實,魏延和楊儀僅僅是兩個人意見不合的內部爭鬥,扯不上投敵叛國這樣的重罪。魏延和魏國軍隊征戰多年,有著血海深仇,不可能輕易投奔魏國。魏延是蜀漢後期的頂樑柱,如果他投敵,蜀國分分鐘被滅。

演義中諸葛亮為何殺魏延,事實上真的是魏延不死蜀國必亡嗎?而三國演義中,魏延因諸葛亮的遺計而亡,是丞相未雨綢繆的結果,這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了蜀漢,神話了諸葛亮。至於魏延不死,蜀國必亂的說法,純屬無稽之談。魏延已死,蜀國並沒有亂,無法得出魏延不死,蜀國必亂的結論。

總之,如果魏延活著,蜀國也不一定會亂。


魏延,字文長,三國時期蜀漢僅次於“五虎上將”的將領。劉備入川時,作戰勇猛,立下了赫赫功勳。尤其是在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五虎上將”相繼去世後,魏延堪稱第一大將。不幸的是,他性格孤傲,人緣不太好,諸葛亮死後,慘遭長史楊儀殺害。下面筆者從三國演義的角度,作簡要分析。(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演義中魏延第一次出場在第四十一回,背景為劉備和諸葛亮在火燒博望坡,拒絕曹操的勸降後,率領十萬來到襄陽,遭到蔡瑁、張允拒絕入城。此時,魏延看到十幾萬難民,訓斥蔡瑁、張允的惡行,自發接應劉玄德。雖然此時魏延因局面太亂,並未真正投向劉備陣營,而是遠走高飛。從這裡可以看出,魏延是有造反傳統的,他輕易背棄舊主,轉投向劉備。連曹操都仰慕的荊州大將文聘雖然不爽劉琮投降,為了自己心中的道義,並沒有反叛荊州,僅僅是感到屈辱。諸葛亮正是憑藉魏延輕率反叛荊州,而得出魏延生有反骨,隨時都可能反叛。只見城內一將飛馬引軍而 出,大喝:“魏延無名小卒,安敢造亂!認得我大將文聘麼?”

雖然魏延在投靠劉備後,南征北戰,拋頭顱灑熱血,諸葛亮始終害怕其因形勢而生反叛之心,針對魏延,限制使用,沒有真正放開手使用。他害怕自己死後,楊儀和姜維等人鎮壓不住魏延,致使其反叛投降魏國,或者直接揮師攻打蜀漢。姜維畢竟是從魏國投誠來的,而魏延是荊州從龍的老人了,單靠姜維是無法令魏延信服的。因此,諸葛亮為了蜀漢江山的穩定,才忍痛定下除掉魏延之計,在魏延露出反意之時,一直追隨其的馬岱出其不意斬殺之。馬岱是西涼馬超的堂弟,也是出身名門,一直跟隨者魏延鞍前馬後,這就令人疑惑了,原來是接受了諸葛亮的祕密任務了。

而按照裴注引《魏略》所記,諸葛亮並沒有流漏出要除掉魏延的想法,反而委以重任。諸葛亮在病重時,交代魏延身後事,讓其謹慎堅守,代替自己管理軍隊,祕不發喪,為穩定軍心,順利撤退。魏延也是遵照諸葛亮的遺囑辦事的,一直到了褒口,才宣告丞相已死,為其發喪。沒想到丞相府的小小長史楊儀因和魏延早有恩怨,此時看到其暫攝軍事,害怕為其所害,於是造謠說魏延想帶著軍隊投降曹魏。

這樣,他就名正言順地攻擊魏延本部。然而,魏延本來就是被冤枉的,為了保存蜀漢軍隊不至於自相殘殺,只逃不戰。楊儀得寸進尺,派遣馬岱追殺魏延,最終殺害。魏略曰:諸葛亮病,謂延等雲:“我之死後,但謹自守,慎勿復來也。”令延攝行己事,密持喪去。延遂匿之,行至褒口,乃發喪。

《三國志》陳壽本傳記載,在丞相諸葛亮死後,魏延與長史楊儀的矛盾全面爆發,不可調和,並兵戎相見。魏延並不是要投奔敵國,也沒有想要造反,也是按照諸葛亮的遺計向蜀漢撤退,只是看不慣長史楊儀,與之爭權,失敗被殺。《三國志》記載: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

通過上面三國演義、裴注引《魏略》、《三國志》陳壽本傳三個不同的記載,雖各有不同,但有一個事實,即魏延和被楊儀爭鬥失敗被殺的。楊儀和魏延素有矛盾,諸葛亮在世時,還能調和,壓著他倆。諸葛亮死後,他倆的矛盾全面爆發,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筆者個人認為,《三國志》陳壽本傳所記載的比較符合事實,魏延和楊儀僅僅是兩個人意見不合的內部爭鬥,扯不上投敵叛國這樣的重罪。魏延和魏國軍隊征戰多年,有著血海深仇,不可能輕易投奔魏國。魏延是蜀漢後期的頂樑柱,如果他投敵,蜀國分分鐘被滅。

演義中諸葛亮為何殺魏延,事實上真的是魏延不死蜀國必亡嗎?而三國演義中,魏延因諸葛亮的遺計而亡,是丞相未雨綢繆的結果,這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了蜀漢,神話了諸葛亮。至於魏延不死,蜀國必亂的說法,純屬無稽之談。魏延已死,蜀國並沒有亂,無法得出魏延不死,蜀國必亂的結論。

總之,如果魏延活著,蜀國也不一定會亂。



魏延,字文長,三國時期蜀漢僅次於“五虎上將”的將領。劉備入川時,作戰勇猛,立下了赫赫功勳。尤其是在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五虎上將”相繼去世後,魏延堪稱第一大將。不幸的是,他性格孤傲,人緣不太好,諸葛亮死後,慘遭長史楊儀殺害。下面筆者從三國演義的角度,作簡要分析。(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演義中魏延第一次出場在第四十一回,背景為劉備和諸葛亮在火燒博望坡,拒絕曹操的勸降後,率領十萬來到襄陽,遭到蔡瑁、張允拒絕入城。此時,魏延看到十幾萬難民,訓斥蔡瑁、張允的惡行,自發接應劉玄德。雖然此時魏延因局面太亂,並未真正投向劉備陣營,而是遠走高飛。從這裡可以看出,魏延是有造反傳統的,他輕易背棄舊主,轉投向劉備。連曹操都仰慕的荊州大將文聘雖然不爽劉琮投降,為了自己心中的道義,並沒有反叛荊州,僅僅是感到屈辱。諸葛亮正是憑藉魏延輕率反叛荊州,而得出魏延生有反骨,隨時都可能反叛。只見城內一將飛馬引軍而 出,大喝:“魏延無名小卒,安敢造亂!認得我大將文聘麼?”

雖然魏延在投靠劉備後,南征北戰,拋頭顱灑熱血,諸葛亮始終害怕其因形勢而生反叛之心,針對魏延,限制使用,沒有真正放開手使用。他害怕自己死後,楊儀和姜維等人鎮壓不住魏延,致使其反叛投降魏國,或者直接揮師攻打蜀漢。姜維畢竟是從魏國投誠來的,而魏延是荊州從龍的老人了,單靠姜維是無法令魏延信服的。因此,諸葛亮為了蜀漢江山的穩定,才忍痛定下除掉魏延之計,在魏延露出反意之時,一直追隨其的馬岱出其不意斬殺之。馬岱是西涼馬超的堂弟,也是出身名門,一直跟隨者魏延鞍前馬後,這就令人疑惑了,原來是接受了諸葛亮的祕密任務了。

而按照裴注引《魏略》所記,諸葛亮並沒有流漏出要除掉魏延的想法,反而委以重任。諸葛亮在病重時,交代魏延身後事,讓其謹慎堅守,代替自己管理軍隊,祕不發喪,為穩定軍心,順利撤退。魏延也是遵照諸葛亮的遺囑辦事的,一直到了褒口,才宣告丞相已死,為其發喪。沒想到丞相府的小小長史楊儀因和魏延早有恩怨,此時看到其暫攝軍事,害怕為其所害,於是造謠說魏延想帶著軍隊投降曹魏。

這樣,他就名正言順地攻擊魏延本部。然而,魏延本來就是被冤枉的,為了保存蜀漢軍隊不至於自相殘殺,只逃不戰。楊儀得寸進尺,派遣馬岱追殺魏延,最終殺害。魏略曰:諸葛亮病,謂延等雲:“我之死後,但謹自守,慎勿復來也。”令延攝行己事,密持喪去。延遂匿之,行至褒口,乃發喪。

《三國志》陳壽本傳記載,在丞相諸葛亮死後,魏延與長史楊儀的矛盾全面爆發,不可調和,並兵戎相見。魏延並不是要投奔敵國,也沒有想要造反,也是按照諸葛亮的遺計向蜀漢撤退,只是看不慣長史楊儀,與之爭權,失敗被殺。《三國志》記載: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

通過上面三國演義、裴注引《魏略》、《三國志》陳壽本傳三個不同的記載,雖各有不同,但有一個事實,即魏延和被楊儀爭鬥失敗被殺的。楊儀和魏延素有矛盾,諸葛亮在世時,還能調和,壓著他倆。諸葛亮死後,他倆的矛盾全面爆發,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筆者個人認為,《三國志》陳壽本傳所記載的比較符合事實,魏延和楊儀僅僅是兩個人意見不合的內部爭鬥,扯不上投敵叛國這樣的重罪。魏延和魏國軍隊征戰多年,有著血海深仇,不可能輕易投奔魏國。魏延是蜀漢後期的頂樑柱,如果他投敵,蜀國分分鐘被滅。

演義中諸葛亮為何殺魏延,事實上真的是魏延不死蜀國必亡嗎?而三國演義中,魏延因諸葛亮的遺計而亡,是丞相未雨綢繆的結果,這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了蜀漢,神話了諸葛亮。至於魏延不死,蜀國必亂的說法,純屬無稽之談。魏延已死,蜀國並沒有亂,無法得出魏延不死,蜀國必亂的結論。

總之,如果魏延活著,蜀國也不一定會亂。



用户7531096732140
2019-07-12

魏延沒有死蜀漢有希望北代曹魏收服失地復興大漢江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