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為什麼被稱作歐洲文學的“名著中的名著”?

1 個回答
江雪寒
2017-08-28

浮士德》是一部長達12111行的詩劇,第一部出版於1808年,共二十五場,不分幕。第二部共二十七場,分五幕。全劇沒有首尾連貫的情節,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發展變化為線索,以德國民間傳說為題材,以文藝復興以來的德國和歐洲社會為背景,寫一個新興資產階級先進知識分子不滿現實,竭力探索人生意義和社會理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得十分完好的詩劇。

《浮士德》為什麼被稱作歐洲文學的“名著中的名著”?

《浮士德》(Faust)是歌德的代表作,是他畢生思想和藝術探索的結晶。《浮士德》的構思和寫作,貫串了歌德的一生,1768年開始創作,直到1832年--前後一共64年,即歌德逝世前一年才最後完成。

《浮士德》為什麼被稱作歐洲文學的“名著中的名著”?

《浮士德》構思宏偉,內容複雜,結構龐大,風格多變,融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於一爐,將真實的描寫與奔放的想象、當代的生活與古代的神話傳說雜糅一處,善於運用矛盾對比之法安排場面、配置人物、時莊時諧、有諷有頌、形式多樣、色彩斑駁,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

《浮士德》全書有個主題音響:追求。這是啟蒙運動的一個很重要的思想。萊辛就說過:人的可貴不在於擁有真理,而在於追求真理。浮士德博士就是一個永遠追求的人物典型,是一種新的時代精神即資產階級的進取精神的體現者。他不侷限於從書本里去了解世界,而渴望在實踐中,在行動中去改造世界,這是一種為腐朽的封建社會裡所沒有的新型的人的精神氣質。他一生的精神發展經受一番脫胎換骨的歷程。他追求過知識,追求過愛情和情慾,追求過美,他為了有所作為不惜與封建統治者妥協,造成了悲劇的結局。但每一次失敗和迷途,都使他向真理靠近了一步,因為他沒有放棄追求。最後終於在改造大自然中找到了真理。因此在每一個局部世界中浮士德都是個失敗者,但在整體世界中他卻是個勝利者。書中告訴人們:前進的東西總是要勝利的,不過它是以無數悲劇為代價的。

《浮士德》以歐洲近代的歷史和現實為背景,運用了浪漫主義的手法寫成的。浮士德的生命體驗,歷經追求愛情、追求美,最後走向社會實踐的道路。每一種嘗試,都是生命貨真價實的充滿激情體驗,但在浮士德這個理想主義者的心中,的確發現沒有什麼過程是讓他滿意到覺得生命完滿不再有欠缺的。

《浮士德》為什麼被稱作歐洲文學的“名著中的名著”?

《浮士德》是一部宏偉的史詩。它是資產階級整個上升時期的歷史的藝術概括。別林斯基把它與《伊里亞特》、《神曲》相提並論,認為是"當代德國社會的一面完整的鏡子","是它的時代的史詩"。郭沫若稱它是"一部靈魂的發展史,或一部時代精神的發展史"。

一九八三年第八期《讀書》中一篇題為《樂觀的悲劇》的文章,似乎又持一種見解,冒昧揣測,文章要意為: 《浮士德》的確是一出莫大的悲劇,這毋容置疑。然而,它表現了一種引人向上的,昂奮的"樂觀的精神" ,因此,它算不上是一出"道地的悲劇"。

作為美學意義上的悲劇《浮士德》,是它的時代的史詩,就如《伊利亞特》是古希獵社會的史詩,但丁的《神曲》是中世紀史詩一樣。郭沫若稱它是一部"靈魂的發展史" ,"時代精神的發展史,"

《浮士德》為什麼被稱作歐洲文學的“名著中的名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