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3歲了,不愛與人溝通怎麼辦?

10 個回答
赛赛妈妈
2019-08-27

你好,我個人覺得首先父母要樹立一個愛與人溝通的榜樣。

你好,我個人覺得首先父母要樹立一個愛與人溝通的榜樣。

父母日常的一言一行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影響。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愛說話,也不愛與身邊的多交流,那麼孩子會受很大的影響,也不願意與他人溝通。所以我認為父母要做好言傳身教的榜樣,給孩子起到一個潛移默化的作用。平日裡在家或者帶孩子出門,要多跟家裡人聊天,出門的時候遇到熟人不僅大人要打招呼,還要教孩子一起跟人打招呼,孩子會受你的影響,慢慢就會變得愛說話,愛與人打招呼。

多帶孩子出去玩,與同齡人接觸。每天要安排時間帶孩子出去玩,哪怕的下一趟樓。讓孩子多與家以外的環境接觸,多與除了家裡人以外的人說說話。其實孩子也想跟人說話溝通,只是大人沒有適當的引導,孩子成長過程中,很多細節方面都需要我們多留意,多引導。

當孩子與他人接觸時,媽媽要多鼓勵孩子。我經常會遇到一些家長帶著自己孩子在外面玩的時候,孩子不敢說話的時候,家長不僅不鼓勵,反而以挖苦或者不屑的口吻說孩子。這個時候孩子不但不會因為家長的挖苦而變得膽子大,反而會更加牴觸與人交流。孩子需要的是我們的鼓勵和肯定,當孩子嘗試與他人溝通的時候,我們要在一旁協助孩子,誇讚孩子,這樣才會激起他對與人溝通感興趣,慢慢的就會開朗起來。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你。

我是賽賽麻麻,歡迎你關注我,和我一起探討養娃的一些經驗!

快乐健康的欧阳雪
2019-08-27

孩子三歲了不願意和人溝通,遇到這個問題,首先要問一下自己和愛人願不願意和人溝通。

性格一般都是遺傳的。我比較外向,我帶的娃小時候都很活潑開朗。但是孩子爹可以一天不說話,不笑,很內向。於是我閨女進入青春期後基本跟她爹一樣了,不愛和人交往,跟小時候判若兩人。

萌娃母婴
2019-08-27

首先看下是不願與任何人溝通還是不願與陌生人溝通,如果不願與任何人溝通包括父母,孩子可能有自閉傾向,需要到醫院找專門醫生去治療!如果孩子與熟人溝通很好,一遇陌生人不願溝通,可能孩子有些害羞和膽小,要多鼓勵孩子,鼓勵他跟同齡小朋友溝通,鼓勵他跟父母多說話,父母要對孩子的每一次溝通都給予賞識和肯定。也可以讓孩子參加一些活動或專門的口才培訓


首先看下是不願與任何人溝通還是不願與陌生人溝通,如果不願與任何人溝通包括父母,孩子可能有自閉傾向,需要到醫院找專門醫生去治療!如果孩子與熟人溝通很好,一遇陌生人不願溝通,可能孩子有些害羞和膽小,要多鼓勵孩子,鼓勵他跟同齡小朋友溝通,鼓勵他跟父母多說話,父母要對孩子的每一次溝通都給予賞識和肯定。也可以讓孩子參加一些活動或專門的口才培訓


育儿规
2019-08-27

謝邀!

3歲孩子,不愛與人溝通,是“社交障礙綜合徵”的其中之一,引起的原因有很多,從家庭教育出發,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兩種:

1、孩子天生屬於內向性格,喜歡獨處和自己玩;

如果是內向孩子,嚴格來說,不屬於“社交障礙綜合徵”,因為對於這些人來說,社交併無益處,反而會損耗他們的能量。

因為對於大部分外向的人來說,需要與人溝通,與人協同合作,才能展現自己的價值,滿足自己的社交需求,恢復自己的能量。

而對於內向的人來說,獨處,是恢復能量和自我探索的方式。

外向和內向,本身沒有好壞之分,也沒有證據表明,外向的人一定比內向的人成功或者幸福。相反,內向的人相對於外向,有很多優點,比如:思維縝密,邏輯思維強,藝術天賦高。很多科學家和藝術大師,都是內向的人。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從小就是,天生內向的,那你不用過度擔心。

謝邀!

3歲孩子,不愛與人溝通,是“社交障礙綜合徵”的其中之一,引起的原因有很多,從家庭教育出發,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兩種:

1、孩子天生屬於內向性格,喜歡獨處和自己玩;

如果是內向孩子,嚴格來說,不屬於“社交障礙綜合徵”,因為對於這些人來說,社交併無益處,反而會損耗他們的能量。

因為對於大部分外向的人來說,需要與人溝通,與人協同合作,才能展現自己的價值,滿足自己的社交需求,恢復自己的能量。

而對於內向的人來說,獨處,是恢復能量和自我探索的方式。

外向和內向,本身沒有好壞之分,也沒有證據表明,外向的人一定比內向的人成功或者幸福。相反,內向的人相對於外向,有很多優點,比如:思維縝密,邏輯思維強,藝術天賦高。很多科學家和藝術大師,都是內向的人。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從小就是,天生內向的,那你不用過度擔心。

2、父母不當的家庭教育。

這種現象很常見!更可怕的是,很多父母還不自知。一旦發現孩子有“社交障礙綜合徵”,很多父母都在向“外”尋找原因,要麼帶孩子去不同的醫院,看很多的醫生,甚至吃很多的藥;要麼就不斷批評教育孩子:“你怎麼就那麼笨呢?膽子怎麼那麼小呢?跟人說話,一起玩都不敢!”

素不知,孩子的“不願社交”都是他們自己的錯誤教育方式導致的。下面來看2個最為常見的案例。

案例1:這位寶媽的封閉,封死了孩子的社交圈

在以前一個小區,我媳婦認識了同一個村的老鄉,帶著2個孩子。小區裡就一個幼兒園的遊樂場,每天下午開放2個小時,所以小區裡的寶媽,在那個點,都會帶著孩子們去玩。

跟她認識,是因為她的小兒子非常的外向,經常要跟我兒子一起玩,聊著聊著發現還是老鄉,就熟識了。而她的大女兒5歲了,卻非常的內向,總是躲在媽媽後面,也不去玩。偶爾看到她去玩的時候,就是在18點左右,很多家長和小朋友都回家了,幼兒園裡都沒人,她才一個人在那玩滑滑梯,盪鞦韆等。

謝邀!

3歲孩子,不愛與人溝通,是“社交障礙綜合徵”的其中之一,引起的原因有很多,從家庭教育出發,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兩種:

1、孩子天生屬於內向性格,喜歡獨處和自己玩;

如果是內向孩子,嚴格來說,不屬於“社交障礙綜合徵”,因為對於這些人來說,社交併無益處,反而會損耗他們的能量。

因為對於大部分外向的人來說,需要與人溝通,與人協同合作,才能展現自己的價值,滿足自己的社交需求,恢復自己的能量。

而對於內向的人來說,獨處,是恢復能量和自我探索的方式。

外向和內向,本身沒有好壞之分,也沒有證據表明,外向的人一定比內向的人成功或者幸福。相反,內向的人相對於外向,有很多優點,比如:思維縝密,邏輯思維強,藝術天賦高。很多科學家和藝術大師,都是內向的人。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從小就是,天生內向的,那你不用過度擔心。

2、父母不當的家庭教育。

這種現象很常見!更可怕的是,很多父母還不自知。一旦發現孩子有“社交障礙綜合徵”,很多父母都在向“外”尋找原因,要麼帶孩子去不同的醫院,看很多的醫生,甚至吃很多的藥;要麼就不斷批評教育孩子:“你怎麼就那麼笨呢?膽子怎麼那麼小呢?跟人說話,一起玩都不敢!”

素不知,孩子的“不願社交”都是他們自己的錯誤教育方式導致的。下面來看2個最為常見的案例。

案例1:這位寶媽的封閉,封死了孩子的社交圈

在以前一個小區,我媳婦認識了同一個村的老鄉,帶著2個孩子。小區裡就一個幼兒園的遊樂場,每天下午開放2個小時,所以小區裡的寶媽,在那個點,都會帶著孩子們去玩。

跟她認識,是因為她的小兒子非常的外向,經常要跟我兒子一起玩,聊著聊著發現還是老鄉,就熟識了。而她的大女兒5歲了,卻非常的內向,總是躲在媽媽後面,也不去玩。偶爾看到她去玩的時候,就是在18點左右,很多家長和小朋友都回家了,幼兒園裡都沒人,她才一個人在那玩滑滑梯,盪鞦韆等。

熟識了後,她跟我媳婦講,她知道她大女兒的內向,是她自己一手造成的。她說:“女兒2歲前,我幾乎沒帶她出過什麼門,除了每天買菜,就天天在家裡面,我就不停的追各種電視劇,任她在房間裡隨便玩耍。快2歲左右,孩子還不會講話,跟其他小朋友比晚了很多,開始擔心了。去問醫生,看了今日頭條上很多的育兒文章,才知道,是孩子的社交環境太小,沒有足夠的語言環境!”

慶幸的事,她知道了是她自己的問題,所以等兒子出生的時候,她謹遵醫囑,從小保證兒子每天至少2個小時的戶外時間。所以小兒子才會這麼外向好動,像一個正常的孩子一樣。

只是可惜了她的女兒了。但意識到總比沒有意識到的強,亡羊補牢,任何時候都不晚。前段時間偶然在一個商場裡又遇見了她,帶著2個孩子。自從搬走後,半年多不見了。她的女兒現在會主動跟我們打招呼了,以前可是看都不敢看我們的。我們欣慰的迴應了她的招呼,並且對她的母親投去開心、讚賞的表情,她的母親顯然意會到了我們的意思,不好意思的會心一笑。

謝邀!

3歲孩子,不愛與人溝通,是“社交障礙綜合徵”的其中之一,引起的原因有很多,從家庭教育出發,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兩種:

1、孩子天生屬於內向性格,喜歡獨處和自己玩;

如果是內向孩子,嚴格來說,不屬於“社交障礙綜合徵”,因為對於這些人來說,社交併無益處,反而會損耗他們的能量。

因為對於大部分外向的人來說,需要與人溝通,與人協同合作,才能展現自己的價值,滿足自己的社交需求,恢復自己的能量。

而對於內向的人來說,獨處,是恢復能量和自我探索的方式。

外向和內向,本身沒有好壞之分,也沒有證據表明,外向的人一定比內向的人成功或者幸福。相反,內向的人相對於外向,有很多優點,比如:思維縝密,邏輯思維強,藝術天賦高。很多科學家和藝術大師,都是內向的人。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從小就是,天生內向的,那你不用過度擔心。

2、父母不當的家庭教育。

這種現象很常見!更可怕的是,很多父母還不自知。一旦發現孩子有“社交障礙綜合徵”,很多父母都在向“外”尋找原因,要麼帶孩子去不同的醫院,看很多的醫生,甚至吃很多的藥;要麼就不斷批評教育孩子:“你怎麼就那麼笨呢?膽子怎麼那麼小呢?跟人說話,一起玩都不敢!”

素不知,孩子的“不願社交”都是他們自己的錯誤教育方式導致的。下面來看2個最為常見的案例。

案例1:這位寶媽的封閉,封死了孩子的社交圈

在以前一個小區,我媳婦認識了同一個村的老鄉,帶著2個孩子。小區裡就一個幼兒園的遊樂場,每天下午開放2個小時,所以小區裡的寶媽,在那個點,都會帶著孩子們去玩。

跟她認識,是因為她的小兒子非常的外向,經常要跟我兒子一起玩,聊著聊著發現還是老鄉,就熟識了。而她的大女兒5歲了,卻非常的內向,總是躲在媽媽後面,也不去玩。偶爾看到她去玩的時候,就是在18點左右,很多家長和小朋友都回家了,幼兒園裡都沒人,她才一個人在那玩滑滑梯,盪鞦韆等。

熟識了後,她跟我媳婦講,她知道她大女兒的內向,是她自己一手造成的。她說:“女兒2歲前,我幾乎沒帶她出過什麼門,除了每天買菜,就天天在家裡面,我就不停的追各種電視劇,任她在房間裡隨便玩耍。快2歲左右,孩子還不會講話,跟其他小朋友比晚了很多,開始擔心了。去問醫生,看了今日頭條上很多的育兒文章,才知道,是孩子的社交環境太小,沒有足夠的語言環境!”

慶幸的事,她知道了是她自己的問題,所以等兒子出生的時候,她謹遵醫囑,從小保證兒子每天至少2個小時的戶外時間。所以小兒子才會這麼外向好動,像一個正常的孩子一樣。

只是可惜了她的女兒了。但意識到總比沒有意識到的強,亡羊補牢,任何時候都不晚。前段時間偶然在一個商場裡又遇見了她,帶著2個孩子。自從搬走後,半年多不見了。她的女兒現在會主動跟我們打招呼了,以前可是看都不敢看我們的。我們欣慰的迴應了她的招呼,並且對她的母親投去開心、讚賞的表情,她的母親顯然意會到了我們的意思,不好意思的會心一笑。

可是,有些孩子卻沒這麼幸運,很多父母對自己的錯誤育兒方式卻一無所知,還在批評孩子的“內向和不喜溝通”,真是可悲可嘆啊,比如下面這位寶媽。

案例2:這位寶媽的過度保護,親手扼殺了孩子學習社交能力的機會

一起上早教的一個孩子,兩歲多,跟題主的情況很像,也不愛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即使其他小朋友找他玩,他也總是愣愣的看著人家,不予以迴應,當小朋友主動要把玩具遞給他玩時,他也不敢接,而是害怕的躲到媽媽的身後。

謝邀!

3歲孩子,不愛與人溝通,是“社交障礙綜合徵”的其中之一,引起的原因有很多,從家庭教育出發,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兩種:

1、孩子天生屬於內向性格,喜歡獨處和自己玩;

如果是內向孩子,嚴格來說,不屬於“社交障礙綜合徵”,因為對於這些人來說,社交併無益處,反而會損耗他們的能量。

因為對於大部分外向的人來說,需要與人溝通,與人協同合作,才能展現自己的價值,滿足自己的社交需求,恢復自己的能量。

而對於內向的人來說,獨處,是恢復能量和自我探索的方式。

外向和內向,本身沒有好壞之分,也沒有證據表明,外向的人一定比內向的人成功或者幸福。相反,內向的人相對於外向,有很多優點,比如:思維縝密,邏輯思維強,藝術天賦高。很多科學家和藝術大師,都是內向的人。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從小就是,天生內向的,那你不用過度擔心。

2、父母不當的家庭教育。

這種現象很常見!更可怕的是,很多父母還不自知。一旦發現孩子有“社交障礙綜合徵”,很多父母都在向“外”尋找原因,要麼帶孩子去不同的醫院,看很多的醫生,甚至吃很多的藥;要麼就不斷批評教育孩子:“你怎麼就那麼笨呢?膽子怎麼那麼小呢?跟人說話,一起玩都不敢!”

素不知,孩子的“不願社交”都是他們自己的錯誤教育方式導致的。下面來看2個最為常見的案例。

案例1:這位寶媽的封閉,封死了孩子的社交圈

在以前一個小區,我媳婦認識了同一個村的老鄉,帶著2個孩子。小區裡就一個幼兒園的遊樂場,每天下午開放2個小時,所以小區裡的寶媽,在那個點,都會帶著孩子們去玩。

跟她認識,是因為她的小兒子非常的外向,經常要跟我兒子一起玩,聊著聊著發現還是老鄉,就熟識了。而她的大女兒5歲了,卻非常的內向,總是躲在媽媽後面,也不去玩。偶爾看到她去玩的時候,就是在18點左右,很多家長和小朋友都回家了,幼兒園裡都沒人,她才一個人在那玩滑滑梯,盪鞦韆等。

熟識了後,她跟我媳婦講,她知道她大女兒的內向,是她自己一手造成的。她說:“女兒2歲前,我幾乎沒帶她出過什麼門,除了每天買菜,就天天在家裡面,我就不停的追各種電視劇,任她在房間裡隨便玩耍。快2歲左右,孩子還不會講話,跟其他小朋友比晚了很多,開始擔心了。去問醫生,看了今日頭條上很多的育兒文章,才知道,是孩子的社交環境太小,沒有足夠的語言環境!”

慶幸的事,她知道了是她自己的問題,所以等兒子出生的時候,她謹遵醫囑,從小保證兒子每天至少2個小時的戶外時間。所以小兒子才會這麼外向好動,像一個正常的孩子一樣。

只是可惜了她的女兒了。但意識到總比沒有意識到的強,亡羊補牢,任何時候都不晚。前段時間偶然在一個商場裡又遇見了她,帶著2個孩子。自從搬走後,半年多不見了。她的女兒現在會主動跟我們打招呼了,以前可是看都不敢看我們的。我們欣慰的迴應了她的招呼,並且對她的母親投去開心、讚賞的表情,她的母親顯然意會到了我們的意思,不好意思的會心一笑。

可是,有些孩子卻沒這麼幸運,很多父母對自己的錯誤育兒方式卻一無所知,還在批評孩子的“內向和不喜溝通”,真是可悲可嘆啊,比如下面這位寶媽。

案例2:這位寶媽的過度保護,親手扼殺了孩子學習社交能力的機會

一起上早教的一個孩子,兩歲多,跟題主的情況很像,也不愛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即使其他小朋友找他玩,他也總是愣愣的看著人家,不予以迴應,當小朋友主動要把玩具遞給他玩時,他也不敢接,而是害怕的躲到媽媽的身後。

可一年前,第一次認識他的時候,他不是這樣的。當時的他,跟其他小朋友一樣,活潑好動,好奇心旺盛,也經常跟其他小朋友一起搶玩具。可他媽媽每當這個時候,總是第一時間衝過去,抱起他,並且驚恐的說:“寶寶不要搶,我們玩其他的。”每次都這樣。

漸漸的,這個孩子如他媽媽所“教導”的,不再跟其他小朋友一起搶玩具玩了,可也不再敢與其他小朋友溝通、玩耍了。

有一次上完課,在大廳休閒區,偶然聽到他的媽媽跟朋友抱怨:“我這孩子啊,乖是挺是乖的,就是啊,膽子太小,太靦腆,都不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謝邀!

3歲孩子,不愛與人溝通,是“社交障礙綜合徵”的其中之一,引起的原因有很多,從家庭教育出發,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兩種:

1、孩子天生屬於內向性格,喜歡獨處和自己玩;

如果是內向孩子,嚴格來說,不屬於“社交障礙綜合徵”,因為對於這些人來說,社交併無益處,反而會損耗他們的能量。

因為對於大部分外向的人來說,需要與人溝通,與人協同合作,才能展現自己的價值,滿足自己的社交需求,恢復自己的能量。

而對於內向的人來說,獨處,是恢復能量和自我探索的方式。

外向和內向,本身沒有好壞之分,也沒有證據表明,外向的人一定比內向的人成功或者幸福。相反,內向的人相對於外向,有很多優點,比如:思維縝密,邏輯思維強,藝術天賦高。很多科學家和藝術大師,都是內向的人。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從小就是,天生內向的,那你不用過度擔心。

2、父母不當的家庭教育。

這種現象很常見!更可怕的是,很多父母還不自知。一旦發現孩子有“社交障礙綜合徵”,很多父母都在向“外”尋找原因,要麼帶孩子去不同的醫院,看很多的醫生,甚至吃很多的藥;要麼就不斷批評教育孩子:“你怎麼就那麼笨呢?膽子怎麼那麼小呢?跟人說話,一起玩都不敢!”

素不知,孩子的“不願社交”都是他們自己的錯誤教育方式導致的。下面來看2個最為常見的案例。

案例1:這位寶媽的封閉,封死了孩子的社交圈

在以前一個小區,我媳婦認識了同一個村的老鄉,帶著2個孩子。小區裡就一個幼兒園的遊樂場,每天下午開放2個小時,所以小區裡的寶媽,在那個點,都會帶著孩子們去玩。

跟她認識,是因為她的小兒子非常的外向,經常要跟我兒子一起玩,聊著聊著發現還是老鄉,就熟識了。而她的大女兒5歲了,卻非常的內向,總是躲在媽媽後面,也不去玩。偶爾看到她去玩的時候,就是在18點左右,很多家長和小朋友都回家了,幼兒園裡都沒人,她才一個人在那玩滑滑梯,盪鞦韆等。

熟識了後,她跟我媳婦講,她知道她大女兒的內向,是她自己一手造成的。她說:“女兒2歲前,我幾乎沒帶她出過什麼門,除了每天買菜,就天天在家裡面,我就不停的追各種電視劇,任她在房間裡隨便玩耍。快2歲左右,孩子還不會講話,跟其他小朋友比晚了很多,開始擔心了。去問醫生,看了今日頭條上很多的育兒文章,才知道,是孩子的社交環境太小,沒有足夠的語言環境!”

慶幸的事,她知道了是她自己的問題,所以等兒子出生的時候,她謹遵醫囑,從小保證兒子每天至少2個小時的戶外時間。所以小兒子才會這麼外向好動,像一個正常的孩子一樣。

只是可惜了她的女兒了。但意識到總比沒有意識到的強,亡羊補牢,任何時候都不晚。前段時間偶然在一個商場裡又遇見了她,帶著2個孩子。自從搬走後,半年多不見了。她的女兒現在會主動跟我們打招呼了,以前可是看都不敢看我們的。我們欣慰的迴應了她的招呼,並且對她的母親投去開心、讚賞的表情,她的母親顯然意會到了我們的意思,不好意思的會心一笑。

可是,有些孩子卻沒這麼幸運,很多父母對自己的錯誤育兒方式卻一無所知,還在批評孩子的“內向和不喜溝通”,真是可悲可嘆啊,比如下面這位寶媽。

案例2:這位寶媽的過度保護,親手扼殺了孩子學習社交能力的機會

一起上早教的一個孩子,兩歲多,跟題主的情況很像,也不愛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即使其他小朋友找他玩,他也總是愣愣的看著人家,不予以迴應,當小朋友主動要把玩具遞給他玩時,他也不敢接,而是害怕的躲到媽媽的身後。

可一年前,第一次認識他的時候,他不是這樣的。當時的他,跟其他小朋友一樣,活潑好動,好奇心旺盛,也經常跟其他小朋友一起搶玩具。可他媽媽每當這個時候,總是第一時間衝過去,抱起他,並且驚恐的說:“寶寶不要搶,我們玩其他的。”每次都這樣。

漸漸的,這個孩子如他媽媽所“教導”的,不再跟其他小朋友一起搶玩具玩了,可也不再敢與其他小朋友溝通、玩耍了。

有一次上完課,在大廳休閒區,偶然聽到他的媽媽跟朋友抱怨:“我這孩子啊,乖是挺是乖的,就是啊,膽子太小,太靦腆,都不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我勒個去,當時我心裡就一頓火啊,差點朝她怒斥:“還不是你自己的錯誤育兒方式導致的!是你自己扼殺了孩子學習社交能力的計劃!”但理智戰勝了我的衝動,硬生生的把一團火壓了下去。可現在想想,如果我當時訓斥了她,不知道她是否會意識到是自己的問題,如果會的話,那對她的孩子來說,就是大幸了。所以,我有點後悔了。

像這位母親這樣,因為自己錯誤的育兒方式,導致孩子出現了“社交障礙綜合徵”,卻不自知,還去批評、抱怨孩子的父母,數不勝數。這就是我們這些頭條上育兒領域創作者,選擇發佈這些文章、視頻的目的,希望能讓更多父母知道科學育兒的知識和重要性,幫助更多的父母警醒,幫助更多的孩子能有一個更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

歡迎轉發,讓更多的父母能夠看到,為了孩子,為了祖國的下一代。

超级奶爸谈育儿
2019-08-27

首先,你認為孩子不愛與人溝通的評斷標準是什麼?

明白兩點:

1,如果孩子不喜歡和任何人溝通,那確實需要幫助孩子提升與人交往的能力。如果孩子和少數幾個人溝通順暢,不和其他人溝通,這就正常,孩子根據自身喜好選擇朋友,不喜歡的人為什麼要溝通?

2,孩子是否任何情況下都不和人溝通?如果孩子在一些場景中可以正常和人溝通,這說明孩子是在他認為該說的時候說,不該說的時候不說。而不是家長覺得該說的時候他就要說。

確定孩子不是不溝通,而是溝通少。不是不會溝通,而是不喜歡溝通。

那這種情況下,想讓孩子變的愛溝通交流,家長應該怎麼做?

首先,安靜內向的性格不是弱點,他就是人類性格中的一種,有些地方需要善於溝通的人,有些地方也不需要那麼多話。

孩子性格由先天因素和後天因素共同造就的。有的孩子遺傳基因就決定了他內向的性格,不愛說話,不喜歡交際。想讓孩子變的樂於溝通交流,就要後天影響他。孩子呀呀學語時,你是否忽略了和他對話?家庭生活中,你的家人們是否經常交流?如果孩子處在一個,周圍人都不愛講話的環境,他怎麼可能愛講話?就算他主動說一個事情,你迴應不積極,他怎麼會繼續有興趣表達?所謂溝通,就是相互迴應。所謂說話,就是先會聽再會說。

到三歲不愛溝通,原因之一,你在他一歲多最想說話的時候,忽略了和他溝通,沒有給他創造一個熱情溝通的場景。

第二,孩子不愛溝通,也可能缺乏安全感,缺乏自信。這方面就很嚴重了。家長要給孩子更多的關注,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愛,讓他覺得他對你很重要。等孩子有了安全感,然後再培養自信,多多鼓勵孩子,有了自信自然就樂於和人溝通交流了。

第三,孩子缺少朋友。孩子如果缺少和同齡人一起活動,也會影響孩子的交流能力。家長要讓孩子多參加一些同齡人的活動,讓孩子和自己喜歡的小朋友經常一起玩。這樣,孩子就會開始交流了。

幸福的兔子小姐
2019-08-27

首先要想想孩子的成長環境以及一直陪伴和養育孩子的成人偏好。

成長環境,例如居住環境,現在很多都是樓房,一梯兩戶為居多,樓房鄰居之間的溝通聊天要少一些。除了上下班高峰期,基本電梯見到的人也是很少。

再者,孩子的玩耍環境,現在很多人選擇遊樂場,人流量很大,除非家非常近,可能附近相熟可能會越來越熟悉,但並不能滿足孩子的交流量。

再者就是安全意識,越來越強【當然不一定完全是好的方面】,就拿我看到遊樂場裡,基本每個孩子平均配備一個家長,強調平均,有的孩子甚至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齊上陣,這樣孩子基本就是玩設施,基本沒跟同齡人有什麼交流。最能同齡人一起玩的,就是遊樂場動物園登。

最後就是陪伴的人和平常帶的人溝通的頻率,我說的是一直以來。不是發現孩子不願意交流之後,因為任何習慣都非一日養成。平時陪伴家長喜歡引導分享,孩子自然願意多說,話少甚至喜歡玩手機多的,孩子自然就話少。當然,上幼兒園會有一定改善,但看問題追根本,在家庭內部找找原因。

一个人熬过所有的苦
2019-08-27

這個年齡的孩子,是在玩中去學的,用我們的說教是沒有用的,可能還起反作用。 根據你說的情況,孩子可能是在進入一種新的生活狀態後不適應,又沒能及時得到幫助,所以才成了一種生活中的習慣。 你可以試著帶著孩子一邊玩一邊有意地讓她接觸外界,和朋友老師來個約定,對孩子多鼓勵,讓他們有意的多和孩子接觸,多鼓勵她。也可以讓她學點像表演,主持人這一類,要求個人表現比較高的內容。 祝你的孩子早日開朗起來。

会飞的鱼vlog
2019-08-27

應該有時間經常領孩子接觸同齡孩子,或是經常帶出去玩,孩子的天性就是玩,慢慢孩子就好開朗起來的。不要著急,就是孩子平時生活太封閉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應該有時間經常領孩子接觸同齡孩子,或是經常帶出去玩,孩子的天性就是玩,慢慢孩子就好開朗起來的。不要著急,就是孩子平時生活太封閉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暖訫
2019-08-27

這種情況,是屬於孩子的正常表現每個孩子,大部分都會經歷這種階段,所以你要尊重他,如果她不想喊人不要恐嚇嚇唬或者是威脅,可以適當的引導,比如說寶貝我們下次就會喊,這個叔叔或者阿姨,我們下次記得帶著禮貌出門,這樣孩子慢慢就會改掉這種習慣,這個時候孩子進入了一個自我階段,有自我的主張,所以,最好是引導

鲁西南芊妈
2019-08-27

家長可以幫助寶寶克服這些心理問題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bb9a7adadeba1b945016b28e719fa03c", "vname": "", "vid": "v02016120000blhkqhb6936n62cc4920", "thumb_width": 360, "video_size": {"high": {"duration": 60.143, "h": 480, "subjective_score": 0, "w": 480, "file_size": 2377454}, "ultra": {"duration": 60.143, "h": 720, "subjective_score": 0, "w": 720, "file_size": 4844806}, "normal": {"duration": 60.143, "h": 360, "subjective_score": 0, "w": 360, "file_size": 1702126}}, "src_thumb_uri": "2cc28000a50dd9c6077ee", "sp": "toutiao", "update_thumb_type": 1,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cc28000a50dd9c6077ee", "vu": "v02016120000blhkqhb6936n62cc4920", "duration": 60.143, "thumb_url": "2cc28000a50dd9c6077ee", "thumb_uri": "2cc28000a50dd9c6077ee", "md5": "bb9a7adadeba1b945016b28e719fa03c"}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