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木匠憑老照片和記憶“復原”已消失的古建築
老木匠憑老照片和記憶“復原”已消失的古建築
老木匠憑老照片和記憶“復原”已消失的古建築
老木匠憑老照片和記憶“復原”已消失的古建築
老木匠憑老照片和記憶“復原”已消失的古建築
老木匠憑老照片和記憶“復原”已消失的古建築
老木匠憑老照片和記憶“復原”已消失的古建築
老木匠憑老照片和記憶“復原”已消失的古建築
老木匠憑老照片和記憶“復原”已消失的古建築
老木匠憑老照片和記憶“復原”已消失的古建築
老木匠憑老照片和記憶“復原”已消失的古建築
老木匠憑老照片和記憶“復原”已消失的古建築
方行漢明
1/11 在佛山碧江有這樣一位老木匠,他利用自己退休後的空餘時間,僅憑几張老照片,再加上自己的記憶,將早已拆毀的碧江蘇家大祠堂、社洲蘇公祠、燕翼樓以及一間當鋪和民宅微縮重現,他的初心很簡單,只是想讓後人看看:“原來碧江曾經有過這些建築”,他還做了一整套微縮版傳統農具,只為留住那一抹鄉愁。
2/11 在廣東有句老話叫:“順德祠堂南海廟”,即言順德祠堂之多,而祠堂之盛,又以北滘碧江為最,鼎盛時期曾多達280間,解放後也有70餘間,現時則只剩下10間不到。
3/11 有著“碧江天安門”之稱的燕翼樓,門樓上一扇扇一指大小的門窗皆可開關,後面還有窄窄的樓梯可通二樓,旁邊是社洲蘇公祠,門口的一對“石鼓”也依原樣重現,還有旁邊氣勢恢宏的碧江蘇家大祠堂(又名種德堂)以及當鋪民宅等,北滘碧江一位老木匠,不想它們就此消失,便用自己熟練、精巧的木工手藝將他們一件件“復活”。
4/11  這位老人名叫何均統,今年69歲,是地道的順德碧江人。退休後,閒不住的何均統經常會用一些舊木頭或邊角料做一些小物件,起初,他做的只是傳統的農耕用具,這些農耕用具以前他下鄉時都做過,現在只是按照10:1的比例進行微縮。
5/11 只見眼前的桌面上,有水車、風櫃、五一犁、冬耕犁、禾桶、魚桶、射桶、秧船、腳釗、沙梆、鋤頭、磅秤、噴霧器等農耕用具共計40餘件,一架小小的打禾機,有踏板和齒輪,可以轉動,何均統還細心地將這些農耕用具的名稱寫在一艘農艇的底部。他說,這些老式農具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許多農具對於年輕人來說恐怕連見都沒有見過,做這些只為讓後輩有個留念,讓年輕人瞭解順德傳統的農耕文化。
6/11 他最先“復活”的古建築便是從燕翼樓開始的,其次是社洲蘇公祠,這兩個地方正是如今碧江小學的舊址。他從小在那讀書,裡面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何均統都記憶猶新。由於燕翼樓的外觀有點像天安門的樣子,所以村民們都喜歡將燕翼樓稱為“碧江天安門”。
7/11 緊挨著的是社洲蘇公祠,何均統記得他讀書那會,社洲蘇公祠是一至四年級低級部,燕翼樓是五至六年級高級部,後來社洲蘇公祠改為工人子弟學校,燕翼樓則改為農民子弟學校。時光再往前推,抗日戰爭期間,廣州的廣雅中學曾遷址至此辦學,當年葉劍英同志還親臨學校為學員作政治報告。
8/11
9/11 問及為何對蘇家大祠堂如此熟悉,何均統說從小就在這幾間祠堂裡玩,甚至爬上過房樑捉鳥雀,因此對於樑上的雕花都很熟悉。
10/11 縱觀這些微縮古建築,每個建築的零件都是用“榫卯”技術連接起來的,所以門窗都是活動的,有些地方則用膠水黏住,非常牢固。
11/11 如今很多古建築已蕩然無存,何均統只是根據幾張模糊的老照片來“復原”,由於照片只照到一個面,而大多是平面的,而古建築裡面的結構以及空間感,他完全憑記憶來製作。比如七開間的碧江蘇家大祠堂(種德堂),建制形制很高,據悉,“種德堂”建成後,輝煌了五百多年,一直是廣東祠堂的翹楚,20世紀七十年代中期被毀。
2019-04-05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