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天津的老街巷——北大關,三岔河口,大衚衕,環城四馬路
老照片:天津的老街巷——北大關,三岔河口,大衚衕,環城四馬路
老照片:天津的老街巷——北大關,三岔河口,大衚衕,環城四馬路
老照片:天津的老街巷——北大關,三岔河口,大衚衕,環城四馬路
老照片:天津的老街巷——北大關,三岔河口,大衚衕,環城四馬路
老照片:天津的老街巷——北大關,三岔河口,大衚衕,環城四馬路
老照片:天津的老街巷——北大關,三岔河口,大衚衕,環城四馬路
老照片:天津的老街巷——北大關,三岔河口,大衚衕,環城四馬路
老照片:天津的老街巷——北大關,三岔河口,大衚衕,環城四馬路
老照片:天津的老街巷——北大關,三岔河口,大衚衕,環城四馬路
老照片:天津的老街巷——北大關,三岔河口,大衚衕,環城四馬路
老照片:天津的老街巷——北大關,三岔河口,大衚衕,環城四馬路
老照片:天津的老街巷——北大關,三岔河口,大衚衕,環城四馬路
老照片:天津的老街巷——北大關,三岔河口,大衚衕,環城四馬路
老照片:天津的老街巷——北大關,三岔河口,大衚衕,環城四馬路
老照片:天津的老街巷——北大關,三岔河口,大衚衕,環城四馬路
老照片:天津的老街巷——北大關,三岔河口,大衚衕,環城四馬路
申報七十七載
1/16 天津素有“九河下梢”的美譽,而位於海河水系尾同,北運河、南運河、海河交匯處的三岔河口更是天津市區最早的民眾聚居區和商品集散地,堪稱“天津的搖籃”。13世紀初,為了滿足軍事和漕運的需要,金朝政府在三岔河口設立了直沽寨,開啟了天津城市歷史的新紀元。\n\n圖為鄰近三岔河口的南運河
2/16 明代,隨著京師人口數量的大幅增加,漕運變得更加重要。大規模的漕糧轉輸使三岔河口成為了河海兩路入京的咽喉,也為天津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基礎。1415年,京杭大運河全線暢通,明朝政府遂放棄海運,改由裡河運糧,三岔河口“南運數萬之漕,悉道經於此”的重\n要地位也由此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n\n圖為南運河
3/16 伴隨著天津商業的發展,傳統社會的稅收也接踵而至。1446年,稅關從縣(今屬北京市通州區)遷到河西務;入清以後,1665年又從河西務遷到了天津,設立在北門外南運河的北岸,用以徵收水陸出入貨物的稅銀,時稱“天津關”“戶部關”,又稱“大關”北大關”。\n\n圖為北大關南運河上的浮橋
4/16 北門外大街形成於1405年天津衛城建成之後,因位於北門以外而得名。從清朝康熙年間到1931年九ー八事変之前,北門外大街始終是一處繁華的商業街區。兩旁的飯館、海貨店、菸酒店、鮮貨店、糕點店、藥店、百貨店、鞋帽店、雜貨店鱗次櫛比,熱鬧非凡。\n\n圖為店鋪林立的北大關
5/16 北大關以北則是著名的河北大街,因為它連接著直通北京的大道而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這裡集中了一些經營日常用品的店鋪,著名的有慶豐、興隆瓷器店,永盛竹貨鋪以及一些賣鐵器的商鋪\n\n圖為清末北大關
6/16 侯家後以南、北門外大街以東就是當年天津行業最全,店鋪最多,最為興旺繁榮的商業一條街一估衣街。清代前期,隨著北大關一帶的繁華,許多估衣商從當銷低價收購些死當的舊衣服在北門外大街東側的街上出售。久而久之,越聚越多,交易十分火爆,這條街也因此而得名“估衣街”。\n圖為店鋪眾多的“估衣街”。
7/16 東西走向的估衣街全長500米,寬僅5米。南臨北馬路,北靠南運河南岸;西口靠北大關,直對竹竿巷,斜對針市街;東口與鍋店街銜接,經單街子;可達大衚衕,也可通往毛賈夥巷、宮北大街一帶。估衣街、鍋店街、單街子三街相連,中間有歸賈胡同、金店衚衕,可通侯家後、鳥市、肉市、魚市、小馬路等。\n\n圖為商業繁華的“估衣街”
8/16 清代以來,位於北運河窯窪浮橋與南運河院門口浮橋之間有一條短而寬的衚衕,因其地處南運河以北,故此得名“河北大衚衕”。1882年,大衚衕南端的浮橋被華北地區第一座鐵橋一一金華橋所替代,這也就是所謂的“老鐵橋”,老鐵橋大街便因此而得名。\n\n圖為:通往大衚衕的金華橋
9/16 1918年,南運河裁彎取直,侯家後至老鐵橋大街一段的舊河道被填平,河北大衚衕也從\n位於南運河以北変成了北運河以南,開始演變為今天的人們所熟悉的“大衚衕”。\n\n圖為大衚衕的繁華景象
10/16 沒有了河水的阻隔,20世紀20年代的大衚衕與東北角、東馬路、鳥市、估衣街、宮北大街等傳統商業區連成片,進入了商業發展的鼎盛時期。道路兩側商鋪林立,熱鬧非凡。慧羅春飯莊、祥德齋糕點店、南味稻香村、天盛號醬肉鋪、中西藥店、德華馨鞋店、溫泉浴館、文閣紙局、商務印書館、大陸銀行等紛紛落戶於此。\n\n圖為車水馬龍的大衚衕
11/16 1918年以前,北運河的下梢有一個大彎。它先從金鋼橋畔轉向東北,然後折向東南,最後調頭向西,與南運河交匯,形成海河。這個大彎也就圍成了老三岔河口的北岸,1918年海河裁彎取直後成為了海河東岸的一部分。\n\n圖為北運河畔的聖母德勝堂
12/16 天津城初建之時,城裡的規劃是比較簡單的,直到弘治初年劉福整修衛城時,才在城的中央建起第一座鐘鼓樓。樓的底層是磚砌的方形墩合,四面設計為拱形穿心門洞,分別與天津城的四門相對,以便貫通十字交又的東門內、北門內、西門內和南門內四條大街。\n\n圖為民國時期的東門內大街
13/16 因為鼓樓居中的關係,城內四條大街又被人們稱為“鼓樓東大街”,“鼓樓北大街”,“鼓樓西大街”和“鼓樓南大街”。\n\n圖為西門內大街
14/16 1901年都統衙門下令拆除了五百餘年的天津城牆,儘管天津地方士紳一再表示反對,卻還是無濟於事。最終,城牆的地基還剩半尺多高沒有剷平,都統衙門便以之為地基,修築了一條環城土路,也就是後來的東馬路、南馬路、西馬路和北馬路。\n\n圖為清末東馬路\n
15/16 圖為民國時期東馬路
16/16 1902年,德商世昌洋行( Stammann&Co.)取得了在津經營電燈、電車的特權,但因其自身財力有限,所以又將特權轉讓給了比利時通用銀行財團。1904年4月,通用財團成立了天津電車電燈股份有限公司,並於1906年開通了從北大關出發,圍繞老城裡四條馬路環行一週的“白牌”電車線路。這是天津歷史上第一條有軌電車線路,也是近代中國公共交通事業的開端。\n圖為20世紀30年代的東馬路
2019-09-05

更多精彩

推薦中...